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李寅秋, 管思佳, 杨津津, 马一杏
    农学学报. 2023, 13(11): 88-94.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24

    农业科普不仅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重要桥梁,更是实现全民农业科学素质提升的关键。研究旨在探索推进中国农业科普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以期为农业科普发展适应现阶段多元化需求提供可行性建议。主要依据2021年中国科普统计数据,从农业科普人才队伍、传播渠道、基地、经费等角度,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科普数据比较,分析当前中国农业科普的现状及问题。总的来说,目前中国农业科普发展整体向好,无论是队伍、渠道和基地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在科普内容供给、趣味性、专用设施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推动中国农业科普发展需要充分优化配置农业科普已有资源,完善新媒体在农业科普方面的运用,实现市场主体的多元投入与农业科普人才的多方参与。

  • 李嘉航, 王绍新, 许洛, 李中建, 王宝宝, 冯健英

    为全面深入了解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相关研究在国内和国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0—2022年收录有关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领域的文献(5150篇)为样本,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居于该领域总研究量榜首,中国紧随其后,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近年来中国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已经赶超美国,并且每年保持100篇以上的发文量。Agronomy Journal期刊发文量最多,共计230篇,在学术界影响力最大。中国学者刘鹏发文数量最多,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贡献最大,与其他作者合作也较为紧密。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中国北方居多,各区域机构之间的合作仍有待加强。在该领域,鲜食和青贮等专用型玉米、氮水利用效率、可持续农业、机械化管理、土壤性质、产量损失、数学模型、秸秆利用等是近年来研究热点问题。

  • 胡举伟, 郑磊, 黄乐秋, 孟鑫, 朱晓洁, 刘辉, 李新柱, 宋涛

    壳聚糖是一种从几丁质生产的天然、安全且低成本的生物聚合物,因其独特的性质,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综述聚焦于壳聚糖及其纳米粒在农业领域的多重作用,特别是在种子处理、土壤修复、肥料和农药增效方面。研究表明,壳聚糖可用于种子包衣,形成物理屏障以抵御病原体侵染,并且其抗菌活性有助于促进作物生长及提高对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耐受性。此外,低分子量壳聚糖能显著诱导植物的抗病性。近年来,壳聚糖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载体,已被开发用于包裹杀虫剂、杀菌剂、肥料和微量元素等,旨在实现农药和肥料使用的减量化和效率化,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本研究还探讨了壳聚糖及其纳米粒的未来研究方向。

  • 邓洪燕, 毛静春, 毛建富, 周琴, 陶波, 赵龙

    儿茶素是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主体成分,占干茶含量的12%~24%,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辐射、减肥、降血脂、防癌等活性功能。普洱茶因特殊的品种和加工工艺,所含有的儿茶素含量均高于其他茶树品种,在营养价值和保健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功效。对普洱茶儿茶素种类、提取测定方法、含量变化和功效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普洱茶中儿茶素功能产品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 李佳颖, 王艳伟, 郑善枫, 李昕, 黄宜

    为了解国内外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对2002—2022年中国知网(CNKI)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农村人居环境研究进行文献分析,并绘制出国内外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的发文数量比国内多,研究理论更为丰富;国外的研究作者合作网络比国内紧密,说明跨学科交流更多;国内外的主要发文机构都集中在高校;美国、中国是主要的发文国家。(2)在国内外农村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中,国内的研究热点主要侧重于农村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新农村”、“乡村治理”、“乡村发展”等方面展开;国外的研究热点主要侧重于农村人居环境对村民的影响,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心理健康”、“体力活动”、“传染性疾病”等方面。未来应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并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拓展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 池江涛, 王艳伟, 郑善枫
    农学学报. 2024, 14(3): 91-105.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1

    为系统梳理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进展与热点前沿,以2000—2022年中国知网(CNKI)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收录的4609篇文献为数据样本,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和文献计量研究法,对国内外农村基础设建设的研究现状、关键词聚类与突现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发文整体呈增长趋势,国外研究热度整体高于国内;国内研究更关注经济、财政等学科领域,国外研究涉及环境、科学、生态等学科领域;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合作均较少,相较于国外研究机构,国内机构彼此之间项目交流与研究合作更少;国外研究关键词主要聚焦于绿色基础设施、农村卫生、农村电气化以及可持续生计等方面,国内研究关键词主要包括乡村振兴、农田水利、农村经济等;现阶段,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国内重点关注乡村振兴与农村电商等内容。最后,探讨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未来的研究展望,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关注可持续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 殷红, 张红艳, 张强, 韩姗姗
    农学学报. 2023, 13(11): 67-72.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70

    发酵中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和无抗药性等优点。尤其是在饲料禁抗的情况下,发酵中药作为饲用添加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发酵后的中药液及中药渣兼顾中药药效和益生菌双重健康特性,有效活性成分更容易被动物体吸收利用,这不仅扩大了中药的资源利用度,而且有助于改善养殖环境,促进动物健康生长,减少疾病率,节约养殖成本。在后抗时代,采用植物提取物营养干预畜禽养殖,预防未病,实现动物机体健康是替抗、禁抗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这方面,中药功能饲料添加剂通过由内到外提升机体免疫,提高养殖动物生产性能,符合国家推行绿色发展的理念。综述了畜禽养殖中发酵中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现状,为今后发酵中药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 王粟, 邢可霞, 李冰峰, 徐文勇, 王宇西, 窦克军, 史风梅, 裴占江, 李鹏飞, 罗一飞, 刘杰

    在“双碳”目标愿景下,科学构建中国低碳村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对农村发展与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为评价与量化农村低碳水平提供重要支撑与依据。基于农村能源建设与低碳/零碳能源技术,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理念,设定评价对象及范围,构建低碳村庄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赋分,并采用克隆巴赫alpha系数方法,对低碳村庄评价体系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围绕农村生活低碳用能、生活节能、生活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低碳村庄管理,设置4个准则层的15个指标,突出村庄建设低碳技术应用、能源效率提升的建设水平,充分考虑中国区域差异,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等,设定指标数据量化及计算评价基准值,多尺度、多维度的完善和建立了低碳村庄评价体系。通过克隆巴赫alpha系数信度检验,中国低碳村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各维度信度分别为0.850、0.828、0.833、0.805,信度检验结果均超过0.80,说明构建的中国低碳村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是合理可行的。

  • 熊绍斌, 唐蓉, 张森, 欧婧, 刘晓东, 侯秀发, 豆晓霞, 袁金华, 袁金同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BRDC),又称为“运输热”(Shipping fever),是由多种细菌、病毒和应激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牛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通称,高发于犊牛。BRDC分布广泛,给全球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中国养牛业的发展,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在中国各地奶牛场和肉牛场相继被确诊,严重威胁中国养牛业的健康发展。该病病因复杂,防治难度大,快速准确的诊断对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述了BRDC的诊断技术,为该病的临床防控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梁伟森, 储霞玲, 陈俊秋

    蔬菜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其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持。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进一步构建实证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数据样本为2015—202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结果表明:(1)“十三五”时期中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上升,其中的共享、创新、绿色、协调维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开放维度则略有下滑。(2)山东、江苏两省的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处于高水平区间,河北、河南等7个省市处于中高水平,超20个省市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3)产区由大而小的排序为黄淮海与环渤海区>长江区>东北区>西北区>华南区>西南区。(4)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涉农贷款对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保险则是负向影响,数字经济、环境规制对其维度水平具有差异化的显著影响。建议优化蔬菜产业布局,疏通产品流通渠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大产业及保障力度。

  • 陈昕怡, 刘晨艳, 华明珠, 徐欣, 冯汶祥, 汪保华, 方辉

    本研究旨在探索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的自然变异,以期为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以150份遗传变异丰富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进行研究。通过结合34342个SNP标记和3种模型,对5个籽粒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18个独立位点与目标性状显著关联,每个位点能够解释12.24%~15.41%的表型变异。同时,研究发现4对与籽粒长度相关的SNP之间存在显著的上位性互作,这些互作共能解释5.32%的表型变异。为了深入理解这些关联位点背后的分子机制,结合B73自交系籽粒发育的动态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功能注释,预测了19个候选基因,这些候选基因可以分为4类:6个酶、3个核糖体蛋白、1个转录因子和9个其他蛋白。这些候选基因的发现为解析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改良籽粒大小和作物产量提供新的基因资源。通过本研究,我们不仅揭示了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的自然变异,还为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这些成果有望为玉米育种工作带来新的突破,提高玉米产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

  • 敏玉霞, 毛玉萍, 柳慧玲, 尚永芳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豆生产国,而蚕豆象是为害蚕豆的主要害虫,通常感染率为3%~10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信息化学物质是生物释放的能引起其他生物行为或生理反应的化学物质,在昆虫取食、寻找配偶、定向寄主、产卵等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分布、形态特征、生活史、发育策略及化学生态学等方面对蚕豆象作了全面的综述,重点介绍了信息化学物质在蚕豆象综合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为蚕豆象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丁慧媛, 王寿辰
    农学学报. 2024, 14(1): 90-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60

    新时期,抓住数字经济时代机遇,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山东省16地市2015—2021年的面板数据,准确测度全省及16地市数字经济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及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山东省数字经济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区域间差异明显;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数字经济通过提升人才资源发展潜力、地区创新发展活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门槛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数字经济渗透度、提升农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等对策建议。

  • 富美玲, 朱向明, 段文标
    农学学报. 2024, 14(4): 93-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14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中小尺度近地传感技术,因其具有信息量大、分辨率高、空间连续性好等优点在土壤性质探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系统介绍探地雷达在探测土壤性质原理的基础上,概述了正演模拟方法与目前应用广泛的土壤介电模型,归纳了探地雷达技术在土壤性质(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土壤层次、土壤压实、土壤盐分)探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讨论了该技术在实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实地探测影响因子复杂,难以分离,数据解译复杂且具有主观性,大部分研究仅停留在定性或半定量阶段等。最后针对探地雷达在土壤学领域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其不足与展望:随着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探地雷达在土壤特性探测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的工具。旨在为探地雷达在土壤性质探测应用中的研究提供参考。

  • 冯桂真, 王长海
    农学学报. 2024, 14(4): 101-106.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5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频发的突发事件以及相对薄弱的应对和自救能力。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中国农村应急管理中存在的应急科普能力不足和科普效能低下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研究发现,提高农村居民的应急科学素养是提升农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根本途径。本研究基于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居民特点,提出了以加强农村应急科普队伍建设为关键措施、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理念引导实践、创新应急科普手段为主要途径、优化丰富应急科普资源为保障支撑等系列针对性建议。旨在通过开展应急科普教育,增强农村居民的预防意识和科学应对能力,从而为农村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 肖国中, 石小江, 赵志坚, 张琼, 肖峰, 刘燕, 庞兆良, 彭春, 杨小明, 徐成, 王恒震, 曾健强, 张剑波, 蒋勇军, 唐玲玲, 秦伟
    农学学报. 2023, 13(11): 12-16.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35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湖南地区进行生产示范推广的玉米品种,以‘洛玉1号’为对照,对‘湘农玉36号’、‘湘农玉40号’、‘湘农玉42号、‘湘农玉两优1号’和‘湘农玉两优2号’等5个品种的生育期、田间抗性和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筛选出最优品种,为下一步区域试验打下基础。并通过对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了影响产量的显著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生育期均在107~110 d之间,其中‘湘农玉36号’病虫害发生率低,无明显倒伏,产量为9.9 t/hm2,较对照品种高51%,为参试品种最高,综合分析为最优品种,可以进行下一步区域试验。在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中,影响产量的因素从强到弱排序为:穗长>百粒重>穗位高,其中穗长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穗行数对产量有弱负相关影响,因此在玉米新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应综合选择穗长长,百粒重高,穗行数少的品种。

  • 童文彬, 李荣会, 杨海峻, 江建锋, 祝伟东, 吴怡菲, 章明奎

    由中性(pH 6.5~7.5)向酸性(pH 4.5~5.5)发展是土壤酸化的关键阶段,因此土壤pH 4.5~6.5范围内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将直接影响土壤酸化的速率。从浙江省平原地区采集了48个代表性水田土壤,分析了酸化关键pH段的土壤酸缓冲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水田土壤pH 4.5~6.5间的酸缓冲容量(pH降低1个单位所需要的酸量)在8.34~41.22 mmol/(kg·pH)之间,平均为23.38 mmol/(kg·pH),由高至低分别为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区水田土壤的酸缓冲容量分别是河谷平原的1.60、1.17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粘粒含量和CEC是影响土壤酸缓冲容量的主要因素,缺乏粘粒含量是平原地区土壤快速酸化的主要诱因。质地较轻的土壤是平原地区农田酸化预防的重点。

  • 吴曼, 王香竹, 梁海燕, 杨丽玉, 吴琪, 孟翠萍, 沈浦

    水肥一体化近年来在农业施肥领域得到快速发展,是目前提高农作物肥效的重要途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水肥一体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利用中国CNKI数据库,选取2010—2023年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中216篇与“水肥一体”相关中文文献的文献数量、年代分布、期刊分布、发文机构分布、著者信息、研究内容及热点等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得出结果:自2010—2023年来,国内共发表水肥一体相关文章216篇,数据库内中国最早关于水肥一体方面的文献发表于2010年,发表的文章数量随着年份的增长呈波动式上升;就发表的论文、作者、发文机构等方面而言,有关“水肥一体”的论文主要发表在农业农林学等相关专业刊物上;水肥一体的发文机构是以中国的北京市、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为重点,其具有雄厚的农业研究实力和较强的学术影响力;研究水肥一体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群体且数量较少;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中国的水肥一体技术研究重点集中在产量、物联网、控制系统以及滴灌等领域。结果可以客观地反映2010—2023年国内水肥一体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数据参考。

  • 高润, 吴波, 陈燕, 刘逸, 张进红, 许瑞轩, 王国良

    研究旨在探究黄淮海地区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可行性,以期提高苜蓿田牧草生产力,为牧草高效种植发掘新的种植模式。在黄淮海地区播种第三年的苜蓿田刈割两茬后套作青贮玉米,探究在黄淮海地区苜蓿套作青贮玉米的牧草生产力、对苜蓿田杂草的影响及套作前后的经济效益。与单作苜蓿相比,苜蓿套作青贮玉米显著提高了苜蓿田的总产草量、土地当量比和总经济效益;苜蓿套作青贮玉米可有效减少夏季高温高湿季苜蓿田杂草的种类,抑制杂草的生长。为黄淮海地区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一种苜蓿高效种植推广应用模式。

  • 杨斌, 郑嘉诚, 阎雄飞

    筛选出防治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高效、低毒和安全的杀虫剂,为绿盲蝽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食料浸渍法和田间喷雾法,分别测定了噻虫嗪、阿维菌素、苦参碱、鱼藤酮和蛇床子素,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毒力均随杀虫剂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对绿盲蝽的毒力大小顺序为:噻虫嗪>阿维菌素>苦参碱>鱼藤酮>蛇床子素,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绿豆田用药3 d后,300 mg/L噻虫嗪和600 mg/L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田间防效均已达到75%以上。在绿豆田用药7 d后,600 mg/L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300 mg/L噻虫嗪和1000 mg/L阿维菌素,田间防效均超过70%,1600 mg/L苦参碱田间防治效果为58.94%,1600 mg/L鱼藤酮和1600 mg/L蛇床子素田间防效约为50%。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均有防治效果,噻虫嗪和阿维菌素对绿盲蝽防治效果较好,建议用于绿盲蝽大田防治。

  • 温雅君, 肖志勇, 孙志伟, 刘希艳, 赵源, 王全红

    为掌握食用菌质量安全状况,筛查了2021—2022年北京地区销售的食用菌中62种农药残留水平,运用食品安全指数法对6种常见食用菌中的杀虫剂和杀菌剂农药残留进行了评价,同时对检出的19种农药进行慢性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食用菌中检出的15种杀虫剂和4种杀菌剂的IFS值与6种食用菌的平均食品安全指数值均小于100,所检测的农药残留量对食用菌的食用安全影响较小,6种食用菌的安全状态良好,19种检出的农药残留在食用菌中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值均低于100%,慢性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较低,但是灭蝇胺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种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值在检出的19种农药中相对较高,应加强对食用菌中灭蝇胺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使用监管,确保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

  • 黄藩, 张翔, 王迎春, 罗凡, 胥亚琼, 王高熙
    农学学报. 2023, 13(12): 53-5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29

    为优化单芽扁形绿茶的杀青、足火(干燥)工艺并降低其苦涩度,以感官审评的滋味得分、茶汤苦涩味和干茶色泽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感官审评的滋味得分、酚氨比、可溶性糖含量、儿茶素总量以及儿茶素苦涩味指数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单芽扁形绿茶的杀青最佳工艺参数为:杀青前茶坯含水量74%、杀青温度320℃、杀青时间8 min;足火前茶坯含水量15%、足火温度80℃、足火时间40 min。相比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的单芽扁形绿茶,利用优化工艺加工的单芽扁形绿茶感官审评滋味评分提高了4分,酚氨比降低了0.222,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1.376%,儿茶素总量增加了5.7%,苦涩味指数降低了1.12。该结果为扁形绿茶标准化生产工艺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 杨玉莹, 何珊珊, 王玉斌

    为了探寻实现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有效路径,系统梳理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并深入剖析了畜禽资源遗传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结果表明:目前,保护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法规政策不断完善,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初具规模,从业主体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但也面临资源特性挖掘不深,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法规政策支撑薄弱,管理制度缺乏联动;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设施陈旧,保护技术落后;资金扶持力度不足,投入渠道单一等困境。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资源深度挖掘,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整合部门管理资源;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建立多元的投融资体系;持续推进保种场、保护区及基因库发展建设进程。

  • 郭山虎, 张锦韬, 张志红, 肖勇飞, 邓志雄, 何志明, 徐塞, 朱永立, 向蓉蓉
    农学学报. 2023, 13(11): 29-34.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75

    为探究烟草根结线虫绿色防控的技术,在根结线虫病频发的区域,采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以及功能微生物菌剂进行烟草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经过对比分析,筛选出防病效果明显的防治措施。生物有机肥、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生防菌剂合理配施能够促进烟株生长,提高烟草经济性状,改善烟叶品质。不同处理均对根结线虫防治具有一定作用,“生物有机肥+10%噻唑膦+根据地6号生防菌剂”防控效果最佳,为96.96%;“生物有机肥+淡紫紫孢菌+根据地6号生防菌剂”和“生物有机肥+10%噻唑膦”这2个模式的防控效果差不多,分别为85.43%、84.11%;“生物有机肥+淡紫紫孢菌”这一模式与其他3个处理相比防控效果较差,仅为72.85%。“生物有机肥+10%噻唑膦+根据地6号生防菌剂”这一施肥模式对能有效提高烟叶的品质,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防控效果最佳。

  • 杜学林, 刘悦明, 伍青, 温志, 刘春琪, 王凤兰

    为明确开花特性和繁育系统对三角梅‘伊娃夫人’有性繁殖的影响,促进其杂交选育与园林应用。采用田间观测法探究其开花物候,同时观测其开花动态过程及花部形态特征;用FDA染色法和液体培养基法测定其花粉活力及离体萌发率;繁育系统则采用形态观测、苯胺蓝染色法及田间杂交试验三者结合的方法共同测定。结果表明:(1)‘伊娃夫人’花被管结构特殊,呈圆筒状,中上部皱缩,两端膨大,阻碍大多数虫媒传粉。(2)‘伊娃夫人’花粉粒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具网状纹路;单药花粉量为1375粒,花粉萌发适宜温度为28℃,花粉具有群体萌发效应。(3)‘伊娃夫人’花粉量与胚珠比为11000,杂交指数为4,结合田间套袋及人工授粉试验结果判断其繁育系统主要为异交类型,需要传粉者。研究结果对三角梅‘伊娃夫人’的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具有一定意义。

  • 杨美丽, 王帮太, 鹿红卫, 苏玉杰, 赵树政, 程建梅, 王静, 郭华, 王志红, 秦贵文

    为探究不同玉米自交系花丝活力及其结实性动态变化规律。以玉米自交系‘浚696’、‘浚573’、‘浚503’、‘郑58’和‘昌7-2’为试验材料,测定花丝日吐丝长度和吐丝量、不同日龄花丝结实率和穗部性状等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不同自交系花丝日吐丝长度和花丝结实率均是先增后降;花丝日吐丝长度峰值在吐丝第2~3天;结实率峰值在吐丝第3~5天。花丝日吐丝量呈‘快-慢’的增长模式,吐丝第1~3天快速增长,‘浚696’花丝总量最少,‘昌7-2’花丝总量最多。授粉后第8天的小花受精率和总结实率均比第5天高,‘郑58’的小花受精率最大、‘浚696’的总结实率最高。‘浚696’、‘浚573’和‘浚503’不同日龄花丝结实率与其穗部各性状、日吐丝量和吐丝长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明确自交系花丝活性时间、掌握最佳授粉时期、提高自交系结实性和制种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 赵娜, 李国瑜, 李国清, 丛新军

    为探究谷子与谷莠子生长之间的化感作用,本试验以‘金选6号’谷子水浸液、‘大狗尾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水浸液对谷莠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浸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表现为“低促高抑”。原液处理下种子发芽率较对照降低13.888%,化感效应指数为-0.139。原液、10倍稀释液处理下根芽长及鲜干重等综合效应指数分别为-0.070、-0.034,表现出化感抑制作用,且植株全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OD均低于对照。50、100倍稀释液处理下种子发芽率较对照增加33.333%、11.117%,根芽长及鲜干重等综合效应指数为0.275、0.153,表现为化感促进作用,其中50倍稀释液促进作用最强,植株全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OD均与对照差异显著。谷田中常伴有大量谷莠子生长,此研究结果将为幼苗期去除谷莠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宋晓兵, 黄峰, 崔一平, 彭埃天, 岳茂峰

    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产业的毁灭性病害,带病苗木、带菌接穗和田间病株是病害的初侵染源,建立一套病原菌超灵敏检测方法对柑橘黄龙病的早期预警及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柑橘黄龙病亚洲种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建立基于微滴数字PCR技术的检测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灵敏度和检测准确性。结果表明,研究建立的柑橘黄龙病亚洲种微滴数字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其检测灵敏度是荧光定量PCR的10倍。建立的微滴数字PCR检测技术为柑橘种质资源的早期黄龙病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韩姗姗, 岳淑宁, 张红艳, 戴佳锟, 窦秉德, 李忠玲

    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畜禽养殖业中应用广泛。综述了目前花青素的研究进展,并从绿色养殖角度阐述了花青素在畜禽养殖方面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对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作用。推广使用花青素等饲料添加剂将成为未来畜禽养殖行业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有助于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 王建辉, 郭伟庆, 郑凡, 张崟, 王新惠, 刘达玉, 唐江

    柑橘是中国第一大类水果,其品种繁多,种植广泛,且以鲜食为主。为了延长鲜果货架期,促进精深加工,提升柑橘企业经济效益,对柑橘贮藏与加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总结了多种保鲜技术在柑橘贮藏中的应用;其次讨论了柑橘传统加工制品与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最新技术;最后展望了柑橘类水果中类黄酮等功能成分的潜在应用价值。根据各产区栽培品种多样性的特点,建议甜橙、柠檬类品种可以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橙、橘等传统加工制品优化非热加工、生物酶法去囊衣等新技术集成应用,药食同源类品种开展功能性成分提取与保健产品研制。综上,针对不同柑橘品种开发合适的贮藏与加工技术,可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促进未来柑橘产业健康发展。

  • 沐婵, 钱荣青, 李竑阳, 蔡述江, 王宏伟, 姚照兵, 王学芳, 张翠萍, 林姣姣, 杨绍聪

    为探明玉溪市中性土壤种植蓝莓的调酸方法,以‘珠宝’蓝莓为对象,设计L1(蓝莓专用有机肥1 kg/株+土壤改良酸性基质10 L/株+硫磺粉100 g/株)、L2(蓝莓专用有机肥1 kg/株+土壤改良酸性基质10 L/株)、L3(泥炭10 L/株+硫磺粉100 g/株)、L4(泥炭10 L/株+硫磺粉200 g/株)、L5(土壤改良酸性基质10 L/株+硫磺粉100 g/株)、L6(土壤改良酸性基质10 L/株+硫磺粉200 g/株)6个处理,在塑料大棚内的中性土壤上研究不同调酸材料搭配对蓝莓种植根际土壤pH、蓝莓生长指标及养分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6.94的中性土壤上,不同调酸材料搭配处理对土壤pH、蓝莓生长及养分吸收量均有显著影响。收获时,根际土壤pH,L1和L6为5.05和5.00、L4和L5为5.23和5.31、L3为5.64、L2为6.25;蓝莓株高、分枝数及冠幅等生长指标,以及单株果实鲜重和枝叶鲜重均为L1>L6>L4>L5>L3>L2。因此,在中性土壤上采用L1或L6处理方法,整个生育期的根际土壤pH维持在4.28~5.05,有利于蓝莓的正常生长,可为中性土壤种植蓝莓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 邹恒宇, 叶英聪, 匡丽花

    研究耕地质量与景观格局间的关系,可以为加强国家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江西省鹰潭市2022年耕地质量数据,在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鹰潭市的总体耕地质量状况。选取斑块面积、斑块占景观比例、边界密度、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大小、景观分离度、蔓延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在Fragstats 4.2软件中进行计算,再将耕地面积加权平均国家自然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指数分别与选取的耕地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得出,耕地质量国家自然等指数与耕地边界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93(P<0.01);耕地质量国家利用等指数与耕地平均斑块大小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P<0.01)和0.416(P<0.01);耕地质量国家经济等指数与耕地边界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81(P<0.01)。因此部分景观格局指数与耕地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区域内耕地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可为从景观格局角度实现耕地质量的提升与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对国家层面做出优化区域耕地空间布局决策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韩姗姗, 李忠玲, 张红艳, 戴佳锟, 窦秉德, 岳淑宁

    奶牛产业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然而,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问题也日益严峻。如何无害化处理奶牛粪污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介绍了复合菌剂在奶牛粪污处理中的应用进展,复合菌剂能够有效降解奶牛粪便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回收营养物作为肥料和牛床垫料,具有低成本和简单易操作的优点。复合菌剂的应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菌剂类型、环境条件和外源添加物质等,堆肥的质量是评价复合菌剂应用效果的主要指标。在实际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研究奶牛粪污问题,对于缓解农村畜禽污染,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实现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效复合菌剂应用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物处理方法,在奶牛粪污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并加强与其他技术手段的集成应用,以推动奶牛粪污处理工作向更加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尹逊栋, 吕广德, 陈永军, 钱兆国, 刘嘉, 邹俊丽, 张继波, 江梦圆

    为了探究干旱及复水条件下,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济麦22’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4月2日)按照正常补水量(75 mm)的100%(CK)、80%(T1)、50%(T2)、25%(T3)和0%(T4)一次性灌溉,并在开花期(4月26日)统一复水至土壤相对湿度达90%,测定2个生育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和总干物质量,以及各处理的最终产量。结果表明,拔节期干旱胁迫会使冬小麦叶的干物质分配比降低,茎和穗的干物质分配比升高,叶鞘的干物质分配比变化不大,复水后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均能恢复到与对照一致的水平;开花后期植株的穗干物质重和干物质总重降低,T1、T2、T3、T4处理的冬小麦总干物质重相较于CK下降11.3%、16.0%、24.2%、35.0%,穗干物质重下降15.7%、20.0%、26.6%、32.0%;叶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显著降低,叶鞘和茎的花前转运率显著升高;T1、T2、T3、T4处理的冬小麦产量相较于对照分别下降16.2%、24.4%、29.4%、33.0%,穗粒数分别下降9.9%、11.6%、20.0%、23.3%,不孕穗率分别升高6.2、7.5、9.6、8.1个百分点,对千粒重和小穗数影响不大。由此可知,拔节期干旱会导致干物质向茎和穗等储藏器官分配,复水后的总干物质重和穗干物质重显著降低,干旱胁迫程度越重,变化幅度越大;拔节期的干旱胁迫导致穗粒数减少,不孕穗率显著升高,产量显著下降。

  • 杨美丽, 王帮太, 鹿红卫, 程建梅, 苏玉杰, 赵树政, 张晓春, 程翠, 秦贵文

    为探明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籽粒灌浆特性、植株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本研究在2021—2022年以中高产玉米品种‘永优1573’、‘永优1593’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密度6.00万、7.50万、9.00万株/hm2。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百粒重呈“快增-慢增”的上升趋势,籽粒灌浆速率呈“先增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灌浆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2 d左右;增加种植密度使理论最大百粒重(a)、籽粒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mean)以及灌浆达到最大速率时的籽粒重(Wmax)均显著降低,且单株产量与百粒重、穗粒数、WmaxRmaxRmean呈显著正相关。授粉后植株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下降更显著,灌浆前期植株营养器官比重较大,灌浆中后期植株各器官所占比重依次为籽粒>茎鞘>叶片>穗轴>苞叶,茎鞘干重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增加种植密度使不同玉米品种穗长、穗粗、穗粒数、单株产量降低,秃尖长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在7.50万株/hm2时最高。品种间差异显著,‘永优1573’百粒重小于‘永优1593’,穗粒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则是前者大于后者,百粒重和穗粒数共同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本研究为中高产玉米品种选择最佳种植密度和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豫北地区夏玉米高效增产也具有指导意义。

  • 乔丹杨, 高萌, 卢晔, 王瑾婷, 王瑾, 刘帆
    农学学报. 2023, 13(12): 60-67.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20

    2022年夏季陕西关中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对玉米、苹果和猕猴桃等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为研究此次高温干旱发生机制,利用关中地区46个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和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主要高温时段大气环流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1)主要高温时段为6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关中大部分地区出现中到重旱;(2)2个高温阶段均表现出下沉气流强盛的特征,但成因不同。6月高空异常的脊前负涡度平流输送在关中地区造成强烈的下沉运动,8月副高和南亚高压叠置,气候态正异常在陕西上空表现为异常强的下沉运动;(3)6月强盛的西北气流和8月副高异常偏西偏强使低层偏南气流减弱,阻断了水汽来源,均表现出水汽通量散度正异常,不利于出现有效降水;(4)高温干旱对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建议高温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灌溉,降低田间温度,补充植株水分,增强植株蒸腾作用,降低农作物高温胁迫程度。

  • 石金梅, 李玉静, 李周旭, 韩红英, 常悦, 李良涛

    为分析太行菊属(Opisthopappus)植物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预测太行菊属植物在中国的潜在适宜分布区。结果显示,太行菊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及山西三省交界处,适生区分布范围为31.5°—40.5°N、112.5°—120.3°E,适生区总面积为21.86万km2,运用刀切法(Jackknife)计算各环境变量对太行菊属植物分布的影响,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冷月分最低温度和最干季节平均温度6个环境变量是影响太行菊属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MaxEnt模型AUC值为0.994,表明模型预测结果极好。未来气候情景变化下,太行菊属植物的潜在适生区面积将逐渐减少,建议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 尹美莉, 张凯煜, 亢福仁, 高玉林, 张生, 张鑫, 李强, 曹涛涛, 郑洁文

    盐碱土因碱性高、透气性差透水性差、表面容易板结、养分含量低、含有害盐分等导致植物生长受到限制,但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则要求必须加大力度“向盐碱地要粮”。大量研究证明,适宜浓度木醋液可以有效改善盐碱土理化性状,从而提高盐碱土生产力。文章列举了不同种类木醋液理化性质和成分含量,描述了木醋液施用浓度的范围,总结了木醋液施入盐碱土后,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酶活性以及植物生长情况的变化,以为木醋液应用于盐碱土壤中提供理论参考。

  • 宗冬琳, 周也富, 周静, 唐千鸿, 胡小康, 王弢

    鲜食玉米的产量品质和上市时间直接影响了其经济效益,而播期既决定了鲜食玉米成熟的早晚,也对其产量性状的形成存在一定影响。本试验以鲜食玉米‘SD902’为材料,对其夏季不同播期(7月15日,7月20日,7月25日)的产量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播期从7月15日延迟到7月20日时,穗长和穗粗分别增加了5.92%和4.32%;苞叶、穗芯、籽粒干重和穗粒数分别增加了25.55%、39.37%、23.33%和10.71%;秃尖长和穗行数则下降了25.56%和0.32%。但当播期延迟到7月25日时,虽然部分穗部性状呈现下降趋势,但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综上,在鲜食玉米的夏季栽培过程中,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穗部性状的穗长、穗粗、苞叶、穗芯和籽粒干重都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播期可通过增加穗粗和穗粒数实现高产。

  • 吴豪, 文羿, 林云红, 熊茜, 徐炜, 杨茂松, 周有海, 王戈, 杜宇, 白羽祥, 王娜, 周鹏

    为研究楚雄烟区烤烟新品种‘NC297’的配套栽培措施,确定楚雄烟区烤烟‘NC297’适宜的种植密度和留叶数,设计3个水平的种植密度和留叶数的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密度13800株/hm2,留叶18片处理有最大的株高、叶长、叶宽。黑胫病、青枯病、气候斑、普通花叶病病情指数在中低密度处理下显著低于高密度的对照组。低密度处理净光合速率、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种植密度15100株/hm2、留叶数20片外观质量表现最佳,密度13800株/hm2、留叶18片处理次之。密度13800株/hm2、留叶18片/株的处理均价和中上等烟比例显著最高,产量较高,产值仅次于种植密度16600株/hm2、留叶18片/株的处理。密度13800株/hm2、留叶18片/株的处理烟叶化学成分最协调,总分最高。综合本试验结果来看,烤烟‘NC297’在楚雄烟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3800株/hm2,适宜的打顶留叶数为18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