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
期刊
    Loading ...
出版年
    Loading ...
栏目
    Loading ...
文章类型
    Loading ...
期刊分类
    Loading ...
  • 文章
  • 视频
  • 排序
共找到 84347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王恒杰, 戴梦杨, 王倩, 熊信宇, 王灿莉, 袁向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78

    为探究集约化养殖发展中水体环境变化对养殖鱼类造成的胁迫,通过研究温度、酸碱度、溶解氧、氨氮和重金属等环境因子对鱼类机体的影响,从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5个方面,综述了环境胁迫因子影响鱼类健康的相关作用机制,揭示环境胁迫因子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今后需要更广泛地应用野外调查、长期监测和计算模型等综合手段,全面探讨和评估鱼类在实际环境中的应对策略和健康状况,深入探究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健康的分子机制。今后试验需要针对鱼类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全过程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对鱼类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通过研究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避免或削弱胁迫的发生,为确保鱼类高效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 刘艳超, 翁仕洋, 魏聪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49-1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80

    为了解西藏怒江流域3种鱼类肠道的菌群组成结构,本研究采用16S rRNA的V3-V4区测序方法分析西藏怒江流域3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物种组成、丰度及多样性。结果共获得1153446条有效序列,1754个OTU。怒江裂腹鱼肠道微生物中共鉴定出27门、56纲、154目、297科、634属;热裸裂尻鱼中共鉴定出29门、59纲、165目、308科、659属;细尾高原鳅中共鉴定出29门、62纲、161目、306科、647属。在门水平上,3种鱼类的菌群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占比均达70%以上。在属水平上,怒江裂腹鱼、热裸裂尻鱼和细尾高原鳅相对丰度最高的菌属分别为气单胞菌属、假红杆菌属和根瘤菌属菌群。多样性分析表明,热裸裂尻鱼样品中的Shannon指数高于怒江裂腹鱼和细尾高原鳅,但差异不显著(P>0.05)。3种鱼类在门水平上群落组成和比例较为类似,在属水平上虽然群落结构类似,但物种占比明显不同。PCoA分析显示,怒江裂腹鱼与热裸裂尻鱼肠道微生物差异更小。

  • 董猛, 宋大鹏, 王鲲鹏, 丁仕波, 王莹莹, 李海鹏, 杨峰山, 付海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40-14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02

    L-茶氨酸是茶叶中一种特殊的游离氨基酸,也是茶叶主要风味物质之一,因其具有放松心情、缓解疲劳、抗肿瘤、降血压等保健功能,被食品和医疗保健领域广泛关注。为了研究茶氨酸合成途径及方法,本文总结了目前L-茶氨酸合成的主要的途径,根据来源分为植物源合成和微生物源合成,根据合成方式分为生物酶法催化合成和化学方法合成,并分析了各个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同时总结了L-茶氨酸在食品和医疗领域的应用,提出了高效合成茶氨酸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L-茶氨酸合成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 欧帅, 马诚仁, 王婧媛, 田秀秀, 高猛, 郭昕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33-1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09

    为获得安全、可靠、省时、省力的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本文综述了果蔬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固相萃取法(SPE)、基质分散固相萃取(MSPD)法、QuEChERS法、加速溶剂萃取法(ASE)、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分子印迹聚合物萃取(MIPs)法等前处理方法和纳米材料在果蔬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各前处理方法在果蔬农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发现,前处理技术仍是决定农药残留检测是否准确、高效的关键。同时对未来果蔬中前处理技术进行展望,旨在为果蔬中农药残留检验检测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理论参考。

  • 陈杰, 龙婷, 曹易蓉, 孙淦琳, 王文倩, 申开元, 金思同, 蔡浩升, 陈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23-1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00

    对取食银杏叶的粗狭肋鳃金龟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鉴定,为粗狭肋鳃金龟寄主适应性机制研究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分别采用LB、NA和TYA培养基分离培养,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对取食银杏叶的粗狭肋鳃金龟雌性和雄性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探究取食银杏叶的粗狭肋鳃金龟肠道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粗狭肋鳃金龟雌性和雄性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组成结构不同,其中雌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有4门11科13属14种,优势菌门、科、属和种细菌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芽孢杆菌属Bacill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丰度分别为86.58%、86.56%、62.59%和61.64%;雄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有3门6科7属11种,优势菌门、科、属和种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片球菌属Pediococcus、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pentosaceus,丰度分别为98.64%、37.74%、34.68%和34.68%。从优势种细菌来看,雌虫肠道优势种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丰度为61.64%,而雄虫肠道优势种细菌为高山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pentosaceus,相对丰度分别为31.91%和34.68%。粗狭肋鳃金龟雌性和雄性成虫肠道共有的可培养细菌有2种,分别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pentosaceusSphingomonashumi。取食银杏叶片的粗狭肋鳃金龟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丰富,肠道细菌物种组成随雌、雄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优势种也不同。

  • 刘燕, 韩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17-1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86

    本研究旨在评估几种化学防治药剂对山东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通过选取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72%甲霜灵锰锌、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和100亿个/g 枯草芽孢杆菌生物制剂,设对照与处理组,监测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和产量。结果表明,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控制病情效果显著,2020年3次用药后病情指数分别为3.21、5.13和6.02,防治效果超80%,最高达85.14%,增产27.9%;2021年3次用药病情指数分别2.95、4.75和5.45,防治效果超84%,增产26.0%。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防治效果略逊但优于其他药剂。强调了根据地区特定条件选择防治药物的重要性,并推荐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作为该区域马铃薯晚疫病的优选防治药剂,研究结果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防治指南。

  • 张志从, 崔东, 郭金锋, 吾木提·艾山江, 李亮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09-1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87

    为提高水稻病虫害图像自动识别的准确性并进而有效指导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本研究采用迁移学习和ResNet-18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整理网络开源植物病害数据,获取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和东格鲁病等9种水稻病虫害和1种健康叶片的图像数据,共计11414张用于模型训练,同时拆分30%的数据作为测试集。并在ResNet-18、GoogLeNet、VGG-16、MobileNet-v2等6种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对迁移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参数调整,以优化迁移学习模型。结果表明:(1)在模型训练参数一致情况下,本研究模型ResNet-18较MobileNet-v2、AxeNet、VGG-16、、GoogLeNet、SqueezeNet和原ResNet-18模型相比,不仅验证精度显著提高,损失值还最低,模型最终精度为96.97%;(2)相比于原模型,所有迁移学习后模型的训练精度提高较为明显,所提高精度分布在5.03%~13.90%。优化后的训练模型具有识别速度快、准确率提高的特点,可以准确、快速地识别出病害类型,为作物病害的自动诊断提供支撑。

  • 唐旭, 田辉, 张浩冉, 柴国华, 吴秀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98-10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44

    为探究外源L-天门冬氨酸纳米钙(NPs-Ca)对镉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本试验采取盆栽试验的方法,对镉污染的土壤添加不同钙源,设置3个不同处理:不施钙(CK),施用氯化钙(Ca)和施用NPs-Ca (NPs-Ca)。本试验测定了土壤基础理化性质,镉总量及不同形态镉含量,为深入了解引起变化的原因,又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分布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CaCl2显著提高了土壤水溶性钙含量,但并未对土壤pH、其他养分含量和不同形态镉含量产生显著影响,而施用NPs-Ca对土壤碱解氮,可溶性钙含量有显著提升作用,同时,有效降低了土壤总镉含量和有效态镉含量。NPs-Ca也对土壤微生物丰度有显著影响,使得变形菌门微生物相对丰度明显下降,对土壤和植物生长有着积极意义的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微生物占比显著增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CaCl2不同,NPs-Ca的施入并未减少土壤微生物的物种数和多样性。本试验结果为NPs-Ca应用于修复镉污染土壤,丰富有益微生物丰度提供理论基础。

  • 赵明侠, 陈茜, 刘小丽, 韦兵, 周祚琴, 桑杨利, 张倩倩, 屈长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91-9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01

    为获得太和香椿种植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以太和香椿根际土壤为研究材料,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太和香椿根际土壤样品中的细菌16S rDNA V3-V4区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香椿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获得1628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物种注释分别属于26门63纲149目261科512属574种。在门的分类水平上,香椿根际土壤主要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4.2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2.97%)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21.50%)。菌群基因功能COG和KEGG注释分析发现,香椿根际土壤菌落能够合成如萜类、II型聚酮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类固醇类、非核糖体肽等天然产物。太和香椿根际土壤微生物不仅具有多样性,且这些微生物还可以产生结构丰富的活性天然产物,具有发掘新的活性天然化合物的潜力。本研究结果对香椿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 何德飞, 陈伟盛, 梁杰聪, 黄栩荣, 路丛顼, 刘忠珍, 黄玉芬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83-9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84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用量烟秆生物炭对酸性土壤中Cd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污染农田的安全种植和大量烟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向典型的Cd污染酸性土壤添加系列量烟秆生物炭(0、5、15、30 g/kg,分别记为B0、B5、B15、B30),并连续盆栽种植茼蒿和苦麦菜。结果发现:施用烟秆生物炭显著地改善了土壤基础理化性状,土壤pH、有机碳(TOC)、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效磷(AP)及速效钾(AK)等指标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促进土壤酸溶态镉(Cdacid)转化为还原态镉(Cdred),Cdacid占比从64.03%~71.91%降低至52.94%~56.51%,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显著降低,致使两种蔬菜(茼蒿和苦麦菜)的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大幅度降低,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的降幅分别为53.47%~91.71%和56.32%~87.95%,2种蔬菜(茼蒿和苦麦菜)的BCF值也显著降低了54.47%~89.54%。所有处理茼蒿的TF值比较接近,但苦麦菜TF提高了2.94%~86.76%,而且生物炭的用量越大,变化的幅度越大,茼蒿植株更为敏感。当用量为30 g/kg时(B30),茼蒿和苦麦菜地上部可食用部分的Cd含量分别降低至 0.11 mg/kg和0.20 mg/kg,均达到了国家食用标准。可得出结论,添加适量烟杆生物炭(5~15 g/kg)不仅改善供试土壤pH、TOC、CEC等诸多性状,促进土壤酸溶态Cd转化为还原态Cd,降低其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两种蔬菜吸收富集Cd;而且还能够促进茼蒿和苦麦菜生长,提高其产量;比起苦麦菜,茼蒿更为敏感,对添加烟杆生物炭的响应更为强烈。

  • 房佰涵, 刘晶晶, 郭晓雯, 叶扬, 杨茂琪, 张楠, 郭慧娟, 闵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69-8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74

    本研究以棉花秸秆资源合理利用为背景,旨在探讨等碳量条件下添加秸秆和秸秆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干旱区滴灌棉田土壤培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试验设置3个处理:无还田(CK)、棉花秸秆还田(ST,6 t/hm2)和秸秆炭还田(BC,3.7 t/hm2)。结果表明:较无还田相比,棉花秸秆和秸秆炭均增加了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占比,显著提高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增强了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其中,大团聚体占比和含水量分别增加了107.7%和58.5%、42.1%和28.5%,但显著降低土壤容重。较无还田相比,棉花秸秆和秸秆炭显著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分别增加了4%和12%,其中,秸秆炭还田对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碳氮比、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效大于棉花秸秆还田,而对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增效小于棉花秸秆还田。棉花秸秆和秸秆炭显著增加土壤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此外,棉花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脲酶和碱性蛋白酶活性,而秸秆炭还田则降低土壤脲酶和碱性蛋白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是促进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子,土壤pH和容重是抑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脲酶、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子。棉花秸秆和秸秆炭还田显著提高棉花氮素、磷素和钾素的吸收量,从而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籽棉产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2.6%和10.2%。棉花秸秆和秸秆炭还田提高了大团聚体的占比,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改善了土壤物理结构,同时有效提升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养分转化相关酶活性,有利于促进棉花养分吸收,进而提升棉花籽棉产量。

  • 李健鹏, 张丛志, 潘慧, 马学伟, 赵占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63-6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25

    复垦耕地作为中国土地整治工程中实现“占优补优”的重要途径,由于缺乏肥沃耕作层,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力,天然腐殖质材料具有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潜力,研究其在新垦耕地中的改良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吉林省通榆县85.81 hm2新垦耕地为对象,通过一次性向0~20 cm耕层中添加天然腐殖质材料(30 t/hm2)、辅料Ⅰ (13.5 t/hm2)、辅料Ⅱ (1.5 t/hm2)改良耕作层土壤,在研究区内采样调查并分析改良前后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等土壤性质。结果表明:天然腐殖质材料型土壤改良剂能够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幅5.17 g/kg)并降低土壤电导率值(平均降幅89.51 μS/cm),对土壤氮、钾元素含量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磷素呈现降低趋势。天然腐殖质材料型土壤改良剂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土壤碳氮含量,且能够缓解土壤盐碱障碍,但存在氮磷钾养分不平衡性的问题,仍需通过配方施肥等措施调节土壤氮磷钾养分。

  • 刘钟森, 赵雅, 薛海涛, 赵永超, 岳晶晶, 龚巍峥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56-6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16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焦作某氧化铝赤泥堆场为试验平台,通过基质改良和种植不同植物的方式对赤泥的土壤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赤泥土壤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为氧化铝赤泥堆场的土壤化改良和植被重建提供参考。试验共设置8个处理组,分别为赤泥原状土(CN)、仅基质改良不种植植物的空地(KD)、种植柽柳(CL)、种植碱蓬(JP)、种植黑麦草(HMC)、种植青蒿(QH)、种植艾草(AC)、种植菌草(QC) 不同植物的处理组。种植植物3 a后,对不同地块进行取样,测定赤泥土壤化改良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并分析种植不同植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从生态重建角度研究赤泥土壤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赤泥堆场种植植物3 a后,不同地块的土壤性质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各土壤性质在处理前后差异显著。种植植物后土壤性质和赤泥原状土相比,土壤容重降低了54.17%~67.19%,土壤孔隙度增加了109.38%~137.50%,pH降低了0.8~1.77个单位,有机质增加了38.15%~245.95%,全氮和碱解氮分别提高了250.00%~1975.00%和106.53%~501.94%,全磷和有效磷分别提高了132.71%~228.97%和105.59%~681.36%,速效钾提高了1.41%~32.80%,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有明显增加。与原状赤泥和不种植植物的空地相比,赤泥土壤化改良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赤泥土壤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同时,也促进了赤泥堆场的生态恢复。

  • 张楠, 潘雪, 刘杰, 于洪久, 张博, 杜海伦, 刘沣漫, 郝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49-5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80

    白浆土是黑龙江省典型低产土壤类型之一,由于其养分贫瘠存在障碍层次等问题,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菌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活性,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土壤改良剂,为探究施用菌渣对白浆土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于2023年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八五二农场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土壤类型为白浆土,菌渣由黑龙江秸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以‘松玉438’为供试玉米品种,设置不施肥空白组(CK)、常规施肥+增施3 t/hm2菌渣处理(T2)和常规施肥对照组(T1) 3个处理组,于玉米收获期采集不同处理土壤,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增施菌渣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及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菌渣肥,可以改善白浆土土壤pH,提高土壤整体养分;提高土壤真菌多样性及丰富度,降低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及丰度;细菌的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真菌毛霉菌门、子囊菌门和壶菌门等优势菌门丰度有所提升,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出现分离趋势;土壤pH、全磷、有机质和全磷、有机质、全钾分别为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菌渣改良白浆土的作用机制,还为白浆土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 刘东海, 戴志刚, 梅亮贤, 乔艳, 张智, 肖卓熙, 李菲, 胡诚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43-4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00

    为阐明短期施肥对麦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不施肥(T1)、习惯施肥(T2)、推荐施肥(T3)和有机替代50% (T4) 4种处理对麦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T1处理,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pH,但是T4延缓了pH下降趋势;T2、T3和T4分别提高产量147.45%、144.68%和98.41%。T4处理提高了Shannon指数,降低了土壤细菌Chao指数,但差异不显著。施肥提高了土壤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其中T2变形菌门丰度最高;同时施肥降低了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但是T4蓝细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T2和T3。T2富集变形菌门中的g_Roseatelesg_Rhodanobacter和浮霉菌门的g_Singulisphaera,T4富集了假黄单胞菌和链孢囊菌目。聚类分析显示,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碳对细菌菌群的影响相似,pH则有所不同。与T2比较,T4减缓了光合自养菌群向化能异养菌群的演变程度和降低了硝酸盐呼吸有关菌群丰度。因此,短期有机替代(50%)有减产风险,但有利于维持麦田细菌群落稳定,N 150 kg/hm2可作为推荐施肥用量。

  • 王智, 王文舒, 谭天逸, 刘雪娟, 李慧瑛, 刘世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36-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83

    为探究不同白刺属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提高种子萌发率,以大白刺(Nitraria roborowskii Kom.)、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和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浓硫酸(H2SO4)、氢氧化钠(NaOH)溶液预处理3种白刺属植物种子。结果表明:用98% H2SO4溶液浸泡大白刺种子5~10 min,发芽率最高为81.33%,用0.3 mol/L NaOH溶液浸泡小果白刺种子24 h,发芽率最高为81.33%,泡泡刺不做任何预处理效果最好,种子发芽率为62.67%。综合实验结果,选择适当的酸碱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白刺属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在白刺属植物的人工繁育和种子休眠破除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种类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萌发效果。研究有助于生产实践中大白刺和小果白刺种子人工繁育和人工造林,为恢复荒漠植被和改造盐碱地提供理论依据。

  • 王官, 张阳, 张伟, 邵荣峰, 常玉卉, 赵威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28-3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48

    本研究旨在解析甜高粱茎秆含糖锤度的变化规律,为甜高粱生物育种及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18份甜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不同时期茎秆含糖锤度、不同茎节含糖锤度、茎节与茎秆含糖锤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甜高粱茎秆含糖锤度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S1、S2时期较低,S2-S3、S3-S4时期大幅增加,S4时期达到高峰;在垂直空间维度上表现为中部茎节含糖锤度最高,顶部、基部茎节含糖锤度较低,且不同茎节间含糖锤度随着茎节间垂直空间距离的增加正相关性逐渐变弱;另外不同茎节含糖锤度与茎秆含糖锤度关联次序为:基部茎节>中部茎节>顶部茎节,而中部茎节含糖锤度与茎秆含糖锤度数值最为接近。可见,在甜高粱生物育种过程中,中部茎节既可作为茎秆含糖锤度指示茎节,也是改良茎秆含糖锤度的突破口。

  • 刘春晓, 汪黎明, 董瑞, 刘铁山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23-2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28

    为了分析不同密度处理下籽粒机收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本研究以籽粒机收玉米新品种‘鲁单608’为供试材料,设置6万株/hm2(D1)、6.9万株/hm2(D2)、7.5万株/hm2(D3)、8.25万株/hm2(D4)、9万株/hm2(D5)5个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和空秆率都有所增加,而双穗率则有所下降。玉米产量在8.25万株/hm2密度处理下最高,达到11231.31 kg/hm2。随种植密度的增加,LAI逐渐增加。干物质积累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增长曲线,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干物质产量在D1~D4的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当种植密度超过D4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开始降低。

  • 游宇, 林显凤, 江云, 张良, 张云梅, 唐冬梅, 余洪洁, 熊忠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7-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00

    为了解析盐源玉米种植中氮、磷、钾肥的利用率,推动科学施肥增效,促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设置无肥、无氮、无磷、无钾和氮磷钾全肥处理,对玉米的氮磷钾肥利用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氮磷钾全肥区除了株高低于无钾区外,茎粗、穗位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其他处理;籽粒产量和茎叶产量也最高,分别为12.07 t/hm2和13.55 t/hm2,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氮磷钾全肥区(T5)>无钾区(T4)>无磷区(T3)>无氮区(T2)>无肥区(T1);氮磷钾全肥区产投比最低,为4.73,但经济效益最高。供试玉米品种在试验地的氮、磷、钾肥利用率由高到低为钾肥>氮肥>磷肥,利用率分别为56.61%,43.14%、9.55%。因此盐源玉米生产应选择含氮、磷、钾养分的复合肥料,且钾、氮养分含量高于磷的最佳;同时应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作物品质。

  • 陈海龙, 陈朝辉, 魏廷邦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7-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63

    为探究氮肥和有机肥配施对玉米生育期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沃玉3号’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在河西绿洲开展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氮肥施用量[不施氮(N0,CK)、传统施氮(N1,360 kg/hm2)、减量15%施氮(N2,306 kg/hm2)、减量30%施氮(N3,252 kg/hm2)]为主区,以有机肥施用量[O1 (3500.00 kg/hm2)、O2 (3000.00 kg/hm2)、O3 (2500.00 kg/hm2)]为裂区,测定玉米生育期内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相同氮肥用量下,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光合速率较N2O1、N2O3处理提高17.91%、10.59%;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蒸腾速率较N2O1、N2O3处理提高19.13%、18.46%;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气孔导度较N2O1、N2O3处理提高20.13%、26.62%;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较N2O1、N2O3处理提高18.73%、9.77%;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Vmax较N2O1、N2O3处理提高13.79%、17.84%;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生物产量较N2O1、N2O3处理提高7.14%、6.78%;N2O2处理玉米的籽粒产量较N2O1、N2O3处理提高18.77%、20.14%;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氮肥利用率较N2O1、N2O3处理提高15.68%、8.02%。综合表明,在资源短缺的河西绿洲灌区,氮肥减量15% (306 kg/hm2,N2)与有机肥(3000.00 kg/hm2,O2)配施可替代部分氮肥,具有较高的养分供给潜力,玉米稳产效果最好。

  • 李兴华, 张盛, 蔡星星, 王欢, 刘霞, 陈杰, 曹志刚, 张文超, 张群, 涂军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61

    红米是一类由于色素沉积而导致种皮表现出红色的特殊稻种资源,兼具食疗和药用价值,市场潜力巨大,为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国的红米种质资源,总结红米的营养价值与加工应用,结合研究团队多年种质创新工作,介绍了3个自主创新红米种质(品种)的相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红米含有与精米一样的基本营养成分,且其生物活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高于精米,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产品等。团队经过多年自主创新,选育出3个红米品种:三系不育系‘冈特A’,出糙率77.6%,精米率67.4%,垩白度27.6%,直链淀粉含量12.4%;三系杂交稻‘冈特优8024’,产量9581.6 kg/hm2,出糙率78.7%,整精米率60.3%,垩白度7.8%,直链淀粉含量15.1%;两系杂交稻‘E两优32’,产量7307.6 kg/hm2,出糙率78.9%,整精米率62.8%,垩白度6.3%,直链淀粉含量13.3%。针对中国市场上红米及其产品的销量不高、种类稀少的突出问题,提出了4个研究方向:加强对现有红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为现代育种生产提供材料支撑;选育高产、抗病虫、口感和食味品质好、生育期适中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新品种;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开展加工技术研究等。研究旨在为红米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 Dong’an Cui, Panpan Liu, Ling Wang, Jiongjie He, Yuzhang Yan, Mengke Ru, Baocheng Hao, Yan Sun, Shengyi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403-407.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9.025

    多粘菌素是治疗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MCR的可移动性传播将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治疗造成巨大威胁。在对宁夏某地方保种品种蛋鸡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中发现一株多粘菌素耐药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命名为K. pn NXQY01。为探究K. pn NXQY01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多粘菌素耐药性传播风险,对K. pn NXQY0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MCR耐药基因在质粒中的水平传播机制,并通过质粒结合转移验证其水平转移。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K. pn NXQY01属于ST15型,携带6个质粒,pNXQY01-1227,409 bp)、pNXQY01-2110,028 bp)、pNXQY01-371,848 bp)、pNXQY01-471,087 bp)、pNXQY01-566,252 bp)和pNXQY01-78,159 bp),质粒携带了K. pn NXQY0190%的耐药基因。更重要的是,质粒同时携带了mcr-1.1, mcr-8.1, blaCTX-M-55, blaCTX-M-65耐药基因,具有极大的潜在水平传播风险。质粒序列分析显示,pNXQY01-2可能由质粒pKP4pPK45_NDM1重组形成。pNXQY01-2携带mcr-8.1,并可能同时携带了编码AmpC β-内酰胺酶的ampC1ampC2基因。mcr-8.1侧翼序列分析表明其与IS903B元件形成的复合转座子有关。pNXQY01-5pHNSHP45具有高度相似性,携带mcr-1.1blaCTX-M-55pNXQY01-5中耐药基因mcr-1.1blaCTX-M-55可能是通过外源DNA序列插入获得,与插入序列ISApl1ISEc9有关。oriTfinder分析显示,pNXQY01-2pNXQY01-3pNXQY01-5具有完整的结合转移模块,显示水平转移风险。结合转移试验表明,mcr-1.1mcr-8.1blaCTX-M-55blaCTX-M-65可能通过pNXQY01-2pNXQY01-3pNXQY01-5发生了水平转移,同时接合子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粘菌素B和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均升高至与K. pn NXQY01相当。本研究首次报告了mcr-8.1mcr-1.1同时存在于ESBLs的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的质粒,标志着质粒介导新抗生素耐药性特征。

  • Dili Lai, Yu Fan, Md. Nurul Huda, Yuanfen Gao, Tanzim Jahan, Wei Li, Yuqi He, Kaixuan Zhang, Jianping Cheng, Jingjun Ruan, Baoping Zhao, Meiliang Z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398-402.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11.010

    黄酮类化合物因其多种促进健康的作用而备受人们关注。然而,植物中存在许多结构相似的类黄酮,而且浓度往往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分离和鉴定的难度。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LC-QqQ-MS/MS)成为检测类黄酮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然而在植物中关于不同组织的黄酮类物质的系统检测方法较为匮乏。本研究系统构建了从苯丙烷开始到芦丁及其相关物质的检测方法,涉及黄酮化合物(21),香豆素3),花青素4),酚酸类4),原花青素4)和醌类2)。检测发现该方法适用于模式植物烟草和拟南芥部分物质的检测,高度适用于富含黄酮类物质的植物进行检测,如荞麦属植物。该方法的建立可以为了解苯丙烷途径黄酮类物质的动态变化提供助力,进而为深入理解基因功能提供支持。

  • Shaowen Xu, Jingfei Qian, Yangfen Chen, Huijie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380-397.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11.035

    RCEP实施为亚太地区构建深度融合的农业价值链创造了有利条件。基于RCEP协定内容,本研究采用GTAP模型从时间、降低关税和减少非贸易壁垒三个方面评估了RCEP对成员国农业价值链的影响。结果表明:(1RCEP实施有利于提升多数成员国农业出口增加值,各国优势产业出口增加值提升幅度更大。(2国内生产和加工能力的提高(反映在国内增加值上)是推动成员国各行业出口增加值提升的主要来源。(3RCEP实施有利于区域内多数国家各行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提升,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呈现分化态势,推动区域农业价值链发展。(4RCEP实施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将对成员国农业价值链各指标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变得更加明显。此外,非关税壁垒削减可增强关税削减对价值链指标的积极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应关注RCEP实施创造的发展机遇,增强国内生产加工能力。(2)利用RCEP实施创造的合作机遇,构建深度融合的区域农业价值链。(3)注重RCEP协定高质量贸易规则落实,以协定实施带动区域各国农业共同发展。

  • Huifang Liu, Lingling Hou, Zhibiao Nan, Jikun Huang, Liufang S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366-379.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11.036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 已被广泛视为是缓解草原退化和加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有效工具。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牧民的受偿意愿(WTA偏好及其受偿期望等关键要素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PES的有效性。本研究聚焦于草原生态补政策(GECP),旨在量化牧民对于草原禁牧的受偿意愿。通过运用面对面访谈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我们估算了牧民参与旨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草原禁牧项目的WTA。研究结果显示,受访牧民参与草原禁牧项目的平均受偿期望为237//年。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还发现,牧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其参与禁牧项目的积极性具有正面促进作用,而家庭规模较大的牧民倾向于要求更高的补偿。此外,健康状况良好、畜牧业收入更高或身份为半牧民的受访者往往要求较低的补偿金额。这些发现对于提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经济欠发达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Yuxin Liu, Chi Shen, Xiaoyu Wang, Chaogeng Xiao, Zisheng Luo, Guochang Sun, Wenjing Lu, Rungang Tian, Lijia Dong, Xueyuan H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353-365.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8.021

    本研究探究了覆盆子提取物(RBE)在缓解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C)积累方面的应用。研究通过在发酵醪中添加RBE,并观察其对EC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EC产量显著减少,这归因于RBE在改变尿素和瓜氨酸分解代谢和抑制精氨酸代谢方面的作用,从而防止EC前体物与乙醇反应。此外,挥发性成分和游离氨基酸分析显示RBE也增强了黄酒的风味。本研究还探讨了RBE在模拟发酵环境下对酿酒酵母(S. cerevisiae)精氨酸代谢的影响。结果观察到精氨酸水平升高、尿素和瓜氨酸水平降低、精氨酸代谢和运输途径中的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均出现变化。综上所述,本研究清楚地证明了RBE在降低黄酒中EC含量方面的作用,为制定降低EC的策略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 Fei Xiang, Zhenyuan Li, Yichen Zheng, Caixia Ding, Benu Adhikari, Xiaojie Ma, Xuebing Xu, Jinjin Zhu, Bello Zaki Abubakar, Aimin Shi, Hui Hu, Qiang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339-352.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11.037

    全球花生品种多样,花生的特性和营养决定了产品品质。然而,全球花生籽仁的关键品质指标的比较分析和统计学分析相对薄弱,阻碍了全球花生品质评价和花生产业发展。本研究以主要花生生产国的10个不同花生品种为研究对象,对花生籽仁的表观形态、微观结构、单细胞结构、工程特性和质构特性以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对比分析。花生籽仁的表面和截面微观结构均呈致密的“块状”形貌,细胞结构明显。细胞内脂滴呈球形,均匀分布在细胞内。10个花生品种籽仁的单细胞结构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尺寸,并发现这与质构和工程特性相关。此外,花生籽仁的质量损失随温度变化呈5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水分流失、挥发性损失、蛋白质变性和各种生物大分子的降解等的过程。不同花生品种间脂肪、蛋白质、蔗糖含量以及质构、堆积密度、真实密度、孔隙率、几何平均直径、圆度和球形度均存在差异。本研究建立了主要花生加工国家常见花生品种的微观结构、工程性能和营养成分之间的关联和相关性。研究结果为全球花生品质评价和花生产业提供了有价值数据和见解

  • Chuandong Tan, Yadan Du, Xiaobo Gu, Wenquan Niu, Jinbo Zhang, Christoph Müller, Xuesong C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322-338.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4.004
    氮肥是限制作物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其有效性对土壤氧环境变化十分敏感。为明晰加气滴灌下土壤氮有效性变化规律及其对番茄氮累积吸收和产量的影响机制,试验设置了施氮类型和灌水方式2个因素,3种施氮类型分别为:化肥(NPK)、有机肥(OM)、化肥(施氮量的75%)和有机肥(25%)混施(NPK+OM);2种灌溉方式为:传统滴灌(DI)和加气滴灌(AI)。结果表明,AI处理下土壤总碳矿化量(Cmin)较DI显著增加了5.7-7.0%,同时提高了潜在可矿化碳(C0)和氮(N0)。2种灌水方式下,Cmin按大小排序均表现为NPK+OM>OM>NPK。AI处理下土壤总氮矿化速率、总硝化速率和NH4+固定速率分别较DINPK增加了2.58-3.27、1.25-1.44和1-1.26倍。进一步分析发现,AI与有机肥结合促进了番茄根系生长(8.4-10.6%),延长了快速氮积累期(ΔT),提高了最大氮积累速率(Vmix),增加了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AI处理下的产量、氮收获指数(NHI)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较DI处理分别提高了6.3~12.4,4.6~8.1和6.3~12.4%。2种灌水方式下,番茄产量和NPFP按大小排序均为NPK+OM>OM>NPK。以上研究表明,加气滴灌下施用有机肥有利于促进土壤氮有效性和氮肥吸收利用进而提高番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考虑番茄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推荐加气滴灌下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混施(NPK+OM)为番茄最优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氮肥管理、促进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Lijun Ren, Han Yang, Jin Li, Nan Zhang, Yanyu Han, Hongtao Zou, Yulo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306-321.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5.026
    土壤有机碳(SOC)和氧化铁(Fe)是驱动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施用有机肥的设施土壤中,这些驱动因素的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在为期3年的田间试验中,研究影响设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因素。为了探讨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我们共设四个处理:不施肥(CK);无机肥料(CF);有机肥(OF);无机和有机肥配施(COF)。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即提高了>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OF和COF处理增加了SOC含量,特别是提高了>0.25 mm粒级团聚体中构成SOC的脂芳碳、芳香碳和多糖碳含量。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了土壤和团聚体中游离氧化铁(Fed)、无定形氧化铁(Feo)和非晶态铁的含量。此外,非晶态铁与土壤和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呈正相关。非晶态铁和SOC均与>2mm粒级MWD呈正相关。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SOC、芳香碳和非晶态铁含量的增加是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原因。
  • Jinfeng Wang, Xueyun Yang, Shaomin Huang, Lei Wu, Zejiang Cai, Minggang X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290-305.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7.003

    在全球范围内,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在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持土壤肥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效果。然而,作物产量的可持续性和土壤肥力在有机和无机复合施用下能否保持目前还不清楚。通过1991-20193个长期大田试验,研究了有机改良剂对中国中部和南部玉米-小麦轮作系统粮食可持续性产量指数(SYI)、土壤肥力指数(SFI)和养分平衡的影响。5个处理包括: 1)未施肥对照(CK); 2)平衡施肥(NPK); 3) NPK加粪肥(NPKM); 4)高剂量氮磷钾加粪肥(1.5NPKM); 5)氮磷钾加作物秸秆(NPKS)。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杨凌(YL)和郑州(ZZ)试验点小麦和玉米的籽粒产量呈上升趋势,而在祁阳(QY)试验点下降,且QY试验的NPKM1.5 NPKM逐渐高于NPKNPKS3试验点NPKM处理SYI值最大,且YLZZ试验点SYI值均高于QY试验点,说明化肥结合粪肥配施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的可持续性,土壤酸化导致QY试验点SYI值降低。此外,影响作物籽粒产量的关键因子在YLZZ位点土壤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而在QY试验为pHAP。所有施肥处理在3个地点均表现出氮、磷盈余,而在QY试验点则表现出钾盈余。与NPK相比,YLZZ试验点1.5NPKMNPKMNPKS的SFI分别提高了13.3~40.0%16.4~63.6%且QY试验NPKM1.5NPKMSFI显著高于NPKNPKSSFI与作物产量、SYI养分平衡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表明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粮食产量及其可持续性显著增加,氮、磷、钾表观平衡与SFI正相关。本研究表明,适量的粪肥与化肥混合施用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土壤肥力,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实现产量的可持续性。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