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
期刊
    Loading ...
出版年
    Loading ...
栏目
    Loading ...
文章类型
    Loading ...
期刊分类
    Loading ...
  • 文章
  • 视频
  • 排序
共找到 85675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吕涛, 孙国清, 郭栋材, 陈全家, 蔡永生, 樊标星, 曲延英, 郑凯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9): 1684-1701.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9.002

    【目的】 海岛棉具有优异的纤维品质,纤维断裂比强度是棉花纤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开发InDel分子标记,通过RIL群体和资源材料进行验证,并分析其有效性,为选育优异纤维品质海岛棉新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以前期构建的213份Pima S-7和5917 F5:6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进行QTL定位,获得调控海岛棉纤维强度数量性状基因座位点qFS-chr17-1,根据亲本全基因组测序(WGS)数据开发设计InDel标记,并在亲本间筛选多态性标记。根据表型数据选取40份极端家系材料初步验证所开发的多态性标记。在213份RIL群体和213份海岛棉资源材料中进行基因分型,并结合多年纤维品质数据验证标记的有效性。【结果】 利用开发的2个InDel标记在RIL群体与海岛棉资源材料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表明,2个标记能够与纤维强度表型数据紧密连锁,所区分材料间纤维强度性状具有显著差异。通过组合2个标记基因型检测结果,发现4种组合类型的纤维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且携带Hap3(B/A)与Hap4(B/B)基因型的材料纤维强度显著强于Hap1(A/A)与Hap2(A/B)。InDel-3L2标记与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和纺纱一致性指数等纤维品质性状显著相关,所区分材料表型趋势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根据多年环境下两试验点的纤维品质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环境间的纤维品质有差异,结合气温数据,发现所开发的分子标记受环境影响小。通过对213份海岛棉资源材料纤维品质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分子标记分型结果,共筛选出8份优异纤维品质材料。【结论】 针对海岛棉纤维强度QTL位点(qFS-chr17-1)开发出2个与纤维强度紧密连锁的InDel分子标记,将两标记分型结果组合后仍具有有效性。InDel-3L2可以与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和纺纱一致性指数连锁。开发的InDel标记可以高效准确地检测海岛棉纤维高强度资源材料,可以用于海岛棉纤维品质改良育种。还筛选出8份优异纤维品质材料。

  • 李云丽, 刁邓超, 刘雅睿, 孙玉晨, 孟祥宇, 邬陈芳, 汪妤, 吴建辉, 李春莲, 曾庆东, 韩德俊, 郑炜君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9): 1663-168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9.001

    【目的】 小麦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口粮之一,随着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高温成为限制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逆境因素。筛选、鉴定优异耐热种质资源、挖掘耐热候选基因,可以丰富我国小麦耐热性遗传基础,为培育小麦耐热品种提供先决条件,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方法】 以331份小麦种质组成的自然群体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的方法,通过调查不同处理时长下小麦幼苗的存活率,以耐热级数为指标,评价其耐热性。结合55K SNP芯片基因型分析结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发掘耐热性相关的遗传位点。结合小麦热胁迫下根、叶等多组织的表达量数据,筛选耐热性相关基因,最后,以极耐热种质西农889和热敏感种质中国春为材料,利用qPCR方法对候选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高温胁迫下,不同小麦的存活率存在极端差异,极耐热、中等耐热、中等热敏感、极热敏感的种质资源分别是110、104、110和7份,占比为33.23%、31.42%、33.23%和2.12%,鉴定获得西农889、郑麦7698、中麦895、周麦18和丰产3号等耐热种质资源;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293个与12 h存活率、耐热级数显著关联的SNP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为4.40%—12.46%,其中,与12 h存活率相关的位点200个,与耐热级数相关位点257个,定位到的相同耐热相关位点164个;基于显著关联的SNP标记,共预测到313个耐热相关基因。根据基因注释信息,以及热胁迫下的表达量数据,筛选出23个耐热候选基因,对差异表达的候选基因进行qPCR验证,鉴定到20个关键耐热候选基因。【结论】 鉴定了331份小麦种质的苗期耐热性,建立了一种45 ℃高温下测定不同处理时长的幼苗存活率鉴定小麦耐热性的快速方法,筛选出38份耐热种质。共检测到293个与小麦苗期耐热性显著关联的位点,筛选出TraesCS1A02G355900TraesCS1A02G389500TraesCS5A02G550700TraesCS5D02G557100TraesCS6D02G402500TraesCS7A02G232500等关键候选基因。

  • 佟盟露, 丁玉玲, 姜炳杉, 王子辰, 庞彩卫, 周芹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11

    为了探讨外源抗坏血酸对阿特拉津胁迫下甜菜幼苗毒性的缓解作用及阿特拉津的降解机理。以甜菜‘KWS1197’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实验与仪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浓度抗坏血酸对阿特拉津胁迫下甜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胁迫抑制了甜菜幼苗的生长,喷施抗坏血酸后对阿特拉津胁迫下甜菜幼苗的毒性有所缓解,其中喷施1 mmol/L抗坏血酸效果最为显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干重分别是只喷施阿特拉津的处理组(AT处理组)的2.54倍和3.43倍;叶绿素含量增加了42.5%;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仅为AT处理组的53.57%和65.01%,SOD、POD和CAT酶活性分别比AT处理组降低60.5%、61.3%和51.1%。且喷施抗坏血酸可以减少土壤中阿特拉津的残留量,浓度越高,降解效果越明显,并发现了4个降解产物,进一步推测了阿特拉津4种可能的降解途径。抗坏血酸可改善阿特拉津对甜菜幼苗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1 mmol/L时效果显著,本研究为阿特拉津的降解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 杨蕊萌, 闫国永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49-1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15

    互花米草作为外来入侵植物,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迅速扩散,加速土壤盐渍化,威胁本地物种,破坏了生态系统健康。本研究通过遥感卫星图片分析技术,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互花米草入侵足迹,发现互花米草完成定殖后(2004年前),迅速占领入侵生境并快速扩散(2004—2014)。尽管最近10 a人为抑制了互花米草的入侵速度,减少了入侵面积(2014—2024),但其仍具有卷土重来、二次入侵的可能性。因此,研究进一步对互花米草入侵不同阶段的假说进行了分类梳理,对比不同防治措施,考虑到互花米草入侵时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提出可以从植物-土壤反馈机制入手研究互花米草的防治,提高对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入侵的微生物学机制的认识,科学探索互花米草微生物学防治的前景。研究旨在为未来互花米草入侵提供新的防治思路。

  • 王中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41-14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32

    为进一步提高县域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本文对安徽无为市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建设过程中待提升的环节,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现状方面,研究区当前农产品品牌发展优势明显,品牌建设持续推进,品牌销售网络体系逐渐完善。待提升的环节方面,暂存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不强、保障价值有待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等待提升环节。具体对策包括通过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供给质量、强化农事节庆赋能等措施,增强品牌竞争力;通过加强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监管、重点完善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发展现代绿色高效农业等措施,优化保障价值提升体系;通过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规模、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等措施,增强企业精深加工能力。本文为促进相关县域农产品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王倩, 肖婷婷, 张宇辰, 张津京, 隽加香, 陈辉, 陈明杰, 黄建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40-14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38

    为研究不同碳源对双孢蘑菇商业菌株A15和W192菌丝生长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了解其对碳水化合物的生理需求。以不同单糖、双糖、低聚糖、多糖为试材,测定双孢蘑菇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物量、胞外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结果显示,单糖中葡萄糖、果糖对W192菌丝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比A15显著,使A15菌丝生物量增加7.7%~30.8%和23.1%~38.5%,使W192的菌丝生物量增加21.1%~36.8%和26.3%~57.9%。海藻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提高了菌丝生长速度,海藻糖、麦芽糖、蔗糖、低聚木糖、淀粉、纤维素增加了菌丝生物量,0.5%纤维素使A15和W192分别增加3.3、2.3倍。分别有10个碳源提高A15和W192的漆酶、C1及Cx活性,12个碳源均抑制A15的β-GC活性,除木聚糖、木质素外,其余10个碳源可以提高W192的β-GC活性。研究发现,双糖(海藻糖、麦芽糖、蔗糖)、低聚木糖、多糖(淀粉、微晶纤维素)对促进双孢蘑菇菌丝生长作用显著,且促进作用优于单糖,微晶纤维素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W192可能比A15有更高的碳源需求或耐受性。研究旨在为两个菌株的栽培生理研究积累数据,可以基于W192和A15的偏好,设计不同碳源原料的培养基配方。

  • 刘小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38-14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31

    本文分析了淮南八公山豆腐产业及其品牌建设现状,以及动漫IP赋能地方特色产业的应用实践,探讨了八公山豆腐动漫IP设计赋能品牌建设的实践。当前,八公山豆腐产业暂面临品牌差异化不明显、数字化传播薄弱及产业融合深度不足等现状。动漫IP作为新兴文化载体,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思路,已成为打造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还为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新模式和思路。动漫IP通过融合地域文化、景观及产业要素,可塑造具有文化辨识度的品牌形象,吸引年轻消费群体,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豆宝”动漫IP为例,其通过角色设计、衍生品开发及文化产业园建设,实现了传统豆腐文化的现代表达与产业价值转化。实践表明,动漫IP与地方特色产业的结合不仅推动了品牌年轻化传播,还构建了“文化赋能+产业振兴”的双轮驱动模式,为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

  • 陈翔, 李佳佳, 李金鹏, 卢杰, 张付贵, 郑宝强, 李金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35-1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30

    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服务乡村振兴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等方面对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教学现状方面,教学内容较难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教学方式有待与时俱进,课程思政挖掘力度不够,考核评价中的过程性考核占比较少。改革策略包括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重构教学内容,更新优化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知识;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师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坚持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将农耕文化知识融入课堂,并引入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通过过程性评价(40%)和考核性评价(60%),综合考查教学效果。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模式下,学生专注度和活跃度较高,栽培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度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本文为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相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彭梦玲, 王菊花, 李亮, 薛秀恒, 周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32-13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29

    为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复合型、双创型人才,本文在分析该专业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基于OBE理念,利用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具体来说,课前学生通过超星泛雅、雨课堂等平台进行预习,加强任务驱动;课中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实验项目化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讲解重难点;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并考核平时成绩与实验报告平均成绩。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下,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素养均有所提升,并获得专业技能大赛特等奖等荣誉;教师教学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实验配套的理论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等。本文为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 赵桂龙, 唐佳琦, 黄烁淇, 李荣田, 卜庆云, 鲁振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32-1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27

    冷胁迫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直接的影响,严重时可导致植物不结实甚至死亡。为了解析植物应对冷胁迫的分子机制,本文归纳了冷胁迫对植物产生的各种影响,总结了冷胁迫对植物质膜、ICE-CBF-COR信号级联通路、植物激素以及细胞代谢产生的影响,分析并阐述了植物耐冷机理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的实际中奠定基础。根据以上内容,本文建议利用基因工程、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手段继续深入探索植物对冷胁迫的耐受分子机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王晓丽, 乌达巴拉, 张燕如, 刘雪英, 张丽艳, 韩吐雅, 姜海燕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28-13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28

    为培养从事森林保护行业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本文探讨了数字化标本与虚拟仿真系统的建设现状,探索将二者有效融合并应用于森林保护专业的教学实践,分析其教学效果与反馈方法。建设现状方面,可将昆虫、植物病害实物标本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标本数据的在线发布和共享;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模拟真实操作环境,建立虚拟仿真系统。融合应用方面,将两项技术融合应用于案例驱动教学、项目式学习与实践、互动讨论3种教学模式,分别通过模拟松材线虫病的采样、检测和分析过程,设计虫害发生的监测与控制项目,并融入引导性问题或设计开放性问题,突显教学模式的多维度化和强互动性。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方面,基于两项技术的有效融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参与度、创新协作能力等,并得到教师、学生的良好反馈评价。本文为森林保护及类似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宋凯, 高宇, 左雨田, 刘杨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25-1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44

    生物炭是一种富含碳的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适用于对土壤质地进行改良。生物炭性质、土壤条件、试验条件等诸多因素均会对生物炭改良土壤产生影响。为了探究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本研究综合了2013年至2024年的文献并从中筛选了84篇文献中的207组数据,对此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表明:当生物炭pH<9、土壤类型为砂土、初始有机碳含量为低时,施用生物炭后对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的增幅较高,且土壤为砂土时对土壤TOC的增幅达到最大,为53.43%。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TOC含量的增幅也随之变大。本研究通过生物炭性质、土壤条件、试验条件等因素,来阐述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此来展示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巨大的潜力。

  • 凌立贞, 张书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23-12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27

    为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果树育种人才,本文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质量保障3个方面对果树育种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创新为驱动开展教学改革并加以实践。现状方面,该课程体系与创新教学需求不完全匹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条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评价体系有待优化。教学改革实践中,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性与层次性的课程体系,优化前沿性与实验性并重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实施模式,引入虚拟仿真技术等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高精尖科研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完善评价体系框架,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达0.78,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大幅提升,在创新驱动发展实践中充分激发了教学活力,提升了教学质量。本文为提高相关课程教学改革质量提供参考。

  • 王洁, 全莉, 邓佳欣, 刘颖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19-12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26

    本文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中常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其应用效果,探讨了其应用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策略。滴灌、喷灌、微润灌溉、低压管道灌溉及渠道防渗等节水技术可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区域特点优化技术集成。当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在农户节水意识,工程资金投入,工程管理体系和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提出通过新媒体宣传提升农户认知,拓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协同的多元资金渠道,构建涵盖设计、施工与维护的全周期监管体系,并依据地理特征、作物需求科学适配节水技术等策略。本研究为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 汤营营, 唐贤, 赵建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17-12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14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与肥力的重要指标,受到施肥类型等人为管理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法,探索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平均重量直径MWD)的影响。收集了48篇已发表的文献数据,建立了不同施肥和团聚体稳定性的数据库,包含292个独立的组成对数据,分析不同施肥类型、作物种植制度及土壤类型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化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均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MWD。其中,有机无机配施(提升21.46%)和单施有机肥(提升17.17%)的效果分别是单施化肥(提升6.22%)的7.9倍和6.4倍。施用秸秆对MWD的影响(27.79%)显著优于粪肥(14.01%)。此外,施肥年限的增加与MWD呈显著负相关,而年均降水、蒸发量和气温均与MWD呈显著正相关。最佳施肥量为化肥>0.3 t/hm2、有机肥5~10 t/hm2、有机无机配施1~10 t/hm2,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同时土壤性质及环境因子(如pH、全氮、全磷、全钾)对效果产生影响。本研究表明施肥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强调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在提升土壤结构方面的重要性,为优化土壤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 王信群, 王倩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16-1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25

    针对常规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中部分存在的定位效率低、操作烦琐及数据不准确等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款多功能定点器,旨在提升试验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该装置由正方形边框、支脚、标志牌及计数板等部件构成,其核心技术特点包括边框内侧的计数网格实现区域细分,减少计数遗漏;四角铰链连接的支脚确保装置在复杂地形中的稳定性;标志杆与计数杆采用套管结构,可随作物生长情况调节高度,并支持折叠收纳,提升了便携性。此外,通过铰链连接边框和折叠组件,可根据试验需求灵活调整为不同形状,满足多样化的样本采集需求。该定点器操作简便,能一定程度上缩短田间作业时间,提高计数准确性和便携性,经济效益较高。该定点器的设计基于长期实践,应用基础坚实;该装置提高了药效试验的效率和精确性,且能重复使用,效益较好;其应用范围不仅限于除草剂药效试验,还可拓展至农业病虫害监测、肥料利用率评估及草原资源调查等领域。本文为该多功能定点器的设计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王涵, 徐兵, 杨紫焰, 陈贵元, 张翠香, 李雪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11-1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24

    为探究玛卡总皂苷(LMS)促人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以玛卡为试验材料,提取其皂苷,研究不同浓度LMS(0、100、200、400和800 μg/mL)在不同处理时间(24、48、72 h)下对Y7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测定Y79细胞促凋亡相关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50 g玛卡干粉可提取2.58 g总皂苷,提取得率为5.16%。LMS处理可抑制Y79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其中400 μg/mL LMS处理48 h的作用效果较好,细胞存活率为54.05%,凋亡率为21.87%。此条件下,LMS可促进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基因的表达,上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和Cleaved 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综合结果表明,LMS能抑制Y79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上调有关。

  • 李艳丽, 秦磊磊, 张小骥, 韩淑君, 王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08-11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23

    为了解酵母产品的风险因子,选取市售酿酒酵母、高活性干酵母等酵母产品,利用鱼骨图对其风险因子进行识别分析,并测定其致病性微生物和重金属(总砷和铅)指标。结果表明,酵母产品主要在原辅料、产品发酵和生产等过程可能存在风险,所有产品均未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致病性微生物;产品的总砷和铅含量均较低,符合安全标准,其中酵母抽提物、酵母复合调味料等产品中未检出铅残留。结果显示酵母产品安全性较高。

  • 周华萍, 张舟娜, 章明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07-1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88

    为了解亚热带天然林地土壤磷素组成的空间分异特征,本研究以钱江源国家公园莲花山景区的天然林地为对象,分别采集坡顶、中坡(山腰)、坡脚等3个地形部位的上层土样(0~15、15~30 cm)和代表剖面的分层土壤样品,并且采集根际土壤,进而详细鉴定土壤磷素形态。结果表明:无论是上层土样还是剖面分层土壤分析结果均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全磷、各形态的有机磷、Ca2-P、有效磷含量均呈现明显的表聚特征,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研究土壤无机磷的平均比例高于有机磷比例;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活性有机磷和中度活性有机磷占有机磷的比例呈现坡脚>坡顶>中坡的规律,并且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显著下降。林地土壤中的有机磷主要以中度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的形态存在;无机磷主要以闭蓄态磷(O-P)和Fe-P的形式存在。与对应土层的细土比较,根际土壤中含有较低的全磷、较低的pH,较高的有机碳、有效磷、有机磷比例、活性有机磷占有机磷的比例和Ca2-P占全磷的比例。各形态有机磷、Ca2-P、Al-P、有效磷含量与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分析认为根系对深层土壤磷的吸收、枯叶返回地表及地表径流的迁移是造成天然林地土壤磷素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 农艳丰, 李健, 李曦, 王烨熔, 姚丽兰, 左月莲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03-10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22

    为探讨不同褪黑素浓度对杧果低温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台农杧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褪黑素浓度(0、0.01、0.05、0.25、0.50 mmol/L)喷洒处理后放置于4 ℃恒温培养箱贮藏,其中以0 mmol/L褪黑素为对照(CK),每隔5 d测定其冷害指数、失重率、呼吸强度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杧果在4 ℃低温贮藏条件下,所有试验组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冷害现象越来越严重,CK的冷害指数在前20 d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失重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呼吸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在第15 d达到峰值;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并在20~25 d趋于平稳;可滴定酸含量随着贮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CK组的可滴定酸含量在贮藏期间含量均低于褪黑素处理组;抗坏血酸含量随贮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丙二醛含量随贮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各处理组差异不明显。0.25 mmol/L褪黑素处理组在贮藏15 d时,其冷害指数为0.587,失重率为4.77%,呼吸强度为0.783 mg/(kg·h),可溶性糖含量为19.53%,可滴定酸含量为0.537%,抗坏血酸含量为6.27 mg/100 g,丙二醛含量为4.9 μmol/g FW。综合来看,0.25 mmol/L褪黑素可有效延缓杧果采后低温贮藏过程中的代谢。

  • 董林林, 严凯, 盛雪雯, 陆长婴, 施林林, 王海候, 吴正贵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99-10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24

    耕作方式影响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对作物生长与土壤碳循环的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太湖地区开展了稻麦旋耕和稻麦免耕方式的田间试验,对比研究耕作方式对水稻关键生育期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旋耕和稻麦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从水稻种植前的21.73、21.30 g/kg增加至水稻收获后的21.95、23.49 g/kg,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从水稻种植前的1.74、1.66 g/kg增加至水稻收获后的3.74、4.35 g/kg,稻麦免耕更有利于增加土壤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2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SUVA254SUVA260均比水稻种植前略有下降,且稻麦免耕的SUVA254SUVA260均高于稻麦旋耕,而E2/E3和E3/E4均有提高,稻麦免耕比稻麦旋耕更有利于提高水溶性有机碳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相对于稻麦旋耕,稻麦免耕更有利于提升水溶性有机碳的稳定性,对增加稻田土壤固碳有着积极的作用。

  • 杨念琼, 潘应东, 李振东, 丁邦茂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98-10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21

    为探究小果油茶品种黎平3号、黎平2号在不同种植地点的生长情况,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贵州黎平地区肇兴镇皮林村(A)、龙形街道地西村(B)进行造林,测定两个品种苗木的成活率、物候期和树高、地径等指标,并分析各生长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黎平3号、黎平2号在两个试验地的成活率均较高,其中在试验点B的成活率均高达100%;两个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物候期和生长情况存在差异;在同一种植地点种植时,黎平3号的长势较黎平2号佳;同一品种在不同种植地点种植时,试验地B的小果油茶树高、东西冠幅、南北冠幅等指标均高于试验地A;相关性分析表明,黎平3号的树高、地径、东西冠幅、南北冠幅和花芽个数间的相关性较强;黎平2号的树高、地径、东西冠幅、南北冠幅、夏梢长度与花芽个数间的相关性较强。综上,不同品种在同一种植地点种植时,黎平3号较黎平2号表现更好,适应性更强;同一品种在不同种植地点种植时,试验地B较试验地A更适合小果油茶生长。

  • 张运福, 郝焰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93-9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20

    本文采用线路调查为主,并结合踏查、样地调查、单株调查、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等方法辅助调查,分析了安徽界首市野生林木、收集保存、栽培利用、古树名木物种、珍稀保护林草物种、优良林分和优良单株以及草本等林草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现状。此次调查共记录了银杏、荷花木兰、樟等野生林木资源46种,‘皖槐1号’刺槐、麻栎、黄山栾树等收集保存种质资源5种,水杉、侧柏、白皮松等栽培利用林草种质资源共130种,黄连木、臭椿、厚壳树等古树名木物种资源43棵,南方红豆杉、杜仲、榉树等珍稀保护林草物种资源6种,优良林分4处和优良单株10处,节节草、睡莲、萱草等草本种质资源92种。依据资源分布情况提出了建立原地保存库、异地保存库、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以及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等对策,为建立研究区林草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科学制定林草种质资源长期保护和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 汪峰, 朱诗君, 应虹, 柴伟纲, 戴瑶璐, 袁晴, 金树权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91-9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05

    为解决现有“非粮化”复垦耕地改良技术成本高、区域适宜性差等现实问题,本研究在浙东丘陵地区典型“非粮化”复垦稻田中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有机改良剂组合(T1:生物炭基肥、T2:生化黄腐酸钾、T3:商品有机肥+生物炭基肥、T4:商品有机肥+生化黄腐酸钾)和耕作深度(D:20 cm深耕、S:15 cm浅耕)对耕层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改良剂均能显著提升水稻产量,其中T4和T3增产效果最佳,尤其是在配合深耕条件下,较对照(S-CK)可增产3.7 t/hm2 (48.8%)和3.4 t/hm2 (44.5%),当季的增产效益达2391~3101元/hm2;深耕导致土壤pH平均下降0.2个单位,但大幅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CEC,其中D-T4和D-T3土壤有机质较S-CK分别增加11.5%和11.3%。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水稻产量和农艺性状(有效穗、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土壤肥力指标(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E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利用有机肥复配“生物炭基肥”或“生化黄腐酸钾”作为改良材料,配合适度的机械深耕,可以同步实现耕层重构和定向培肥,提高复垦区土壤改良的效率,该技术在丘陵“非粮化”复垦稻田中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 王慧丽, 沈雪梅, 陈影, 沈乃东, 李丹丹, 李冬敏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87-9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19

    为探究不同原料的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饲用价值,本研究以30个不同原料来源的DDGS为试验材料,按照原料、来源和粗蛋白含量将样品划分为大米DDGS、玉米DDGS(Ⅰ)、玉米DDGS(Ⅱ)、低比例木薯DDGS(CP>18%)和高比例木薯DDGS(CP<18%)5组,对比分析了产品的营养成分和模型预测能值;从试验材料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5个DDGS样品,对其总能、仿生消化酶水解物能值(EHGE)及其消化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木薯替代比例的增加,木薯DDGS的粗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有所升高。模型预测能值分析表明,随着木薯替代比例的增加,木薯DDGS的能值大幅降低,品质较差;仿生消化结果显示,随着木薯替代比例的增加,木薯DDGS的能值和消化率均有所降低。综上,低比例木薯DDGS粗蛋白含量高,消化率高,可以作为良好的蛋白原料;高比例木薯DDGS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高,会降低畜禽对养分的消化利用率,可以作为粗饲料应用于反刍动物,有助于降低饲料成本。

  • 徐杰, 张亚, 李坪钊, 徐磊, 程琰勋, 文方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81-9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23

    通过查明元谋县域内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了解当地重金属来源和环境评级情况,客观掌握该地区土壤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为农业发展和环境治理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提高该地区土地管理和环境监测水平。采用传统地球化学与土壤学相结合的方法,采样按照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有关标准执行。化验分析数据使用SPSS、Excel、GeolPAS.V4.5和ArcGIS10.8等软件进行数据建模、成果集成和图件制作。结果表明:元谋县表层土壤含有重金属元素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镍(Ni)、铅(Pb)和锌(Zn),其中Cd呈表层富集特征,Cd和Hg分异性高于其他元素。Cu总体分布均衡,局部有富集和亏损现象。Cr与Ni呈高度相关,与Pb呈弱负相关性。重金属来源主要有三类:以富Zn和富As为主、以富Cr、Ni和Cu为主和以富Hg为主。表层土壤环境综合等级评价中,无风险区面积为1873 km2,约占92.77%;风险可控区面积为146 km2,约占7.23%,在姜驿乡、黄瓜园镇和平田乡较为集中,其余地区呈零星分布,未见风险较高区域。元谋县重金属元素中,As、Cr、Ni、Pb、Zn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Cu和Cd受成土母质、持续风化和人类活动等多因素控制,Hg主要受人类活动控制。环境评级没有风险较高区域,风险可控区主要受Cu和Cd影响,其中Cd风险可控区与农业发展集中区高度吻合,后期需要合理控制相关农药施用并做好监测。Hg在全区均为无风险,但在表层土壤中已出现轻微富集趋向,需做好后期预警以防污染。

  • 张霞, 王涛, 张全美, 严光文, 安凤霞, 卢宝伟, 葛凯, 夏伦斌, 毕少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80-8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18

    为探究酵母硒(Se-Y)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的鹌鹑肝脏损伤的缓解作用,将20日龄的雌性黄羽鹌鹑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Se-Y组(0.8 mg/kg Se-Y)、AFB1组(30 μg/kg B.W AFB1)和Se-Y+AFB1组(0.8 mg/kg Se-Y+30 μg/kg B.W AFB1),检测其肝脏组织病理损伤情况,血清生化、肝脏组织氧化与抗氧化指标,肝脏组织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AFB1暴露会导致鹌鹑肝脏出现肿大、发黄、发白和易碎的现象,病理学观察表现为细胞索排列混乱,肝细胞肿胀和空泡化变性等病理变化;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明显增加,肝脏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均明显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明显降低,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降低;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Nrf2,HO-1,NQO-1,SOD1,CAT)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与AFB1组相比,Se-Y+AFB1组减轻了AFB1导致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血清中的AST和ALT活性有所降低,肝脏组织中GSH-Px、CAT和T-SOD活性及T-AOC水平有所升高;而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有所增加。综上所述,AFB1暴露诱导鹌鹑肝脏氧化应激,抑制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肝脏损伤,而Se-Y通过增强Nrf2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拮抗AFB1所诱导的鹌鹑肝脏氧化损伤,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曹超杰, 刘元兵, 刘庆举, 李民, 高洁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76-7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17

    为明确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飞防效果,设置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30%唑醚·氟环唑悬浮剂和清水对照处理(CK)5个处理,利用无人机进行田间飞防试验,观察各组药剂的安全性和小麦的表型性状,计算其防效并测定其产量。结果表明,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对小麦生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处理后小麦叶呈蜡黄至浅黄色,穗、秸秆蜡黄色,熟相较好;第二次药后7 d,其防治效果较佳,病穗率、病穗防效、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分别为0.20%、95.45%、0.03和95.65%;第二次药后28 d,其病穗率、病穗防效、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分别为6.00%、80.52%、2.91和82.50%,均高于其他处理组。产量结果表明,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处理小麦的产量为7 146.60 kg/hm2均高于其他处理,与CK相比,增产率为11.39%。综合结果表明,在植保无人机飞防条件下,施用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其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并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 徐秀景, 宋斌, 马飞, 陈洁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73-7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16

    本文基于文献梳理与实践,对菌草技术的应用实践进行分析,对其在生态农业领域应用的局限性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在生态治理方面,菌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污染水体具有显著修复效果。在饲料生产方面,菌草发酵饲料营养丰富且适口性好,能够有效促进肉牛增重,降低饲料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菌草—养殖—种植”和“菌草—食用菌—有机肥”等综合应用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然而,菌草技术的应用在技术普及度、资金投入、保障体系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提出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拓展市场应用空间等策略,以促进菌草产业的发展。本文为菌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黄文茵, 张白鸽, 常静静, 陈潇, 李静, 陈雷, 赵俊宏, 罗谋雄, 宋钊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73-8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89

    本研究以‘红箭’小番茄为试验材料,设置0%(CK)、0.05%(MI1)、0.1%(MI2)、0.2%(MI3)和0.4%(MI4)5个肌醇浓度梯度,探究外源肌醇浓度变化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置100 mmol/L NaCl盐胁迫处理(N)及盐胁迫下添加0.2%浓度的肌醇处理(NM3),探究肌醇在缓解番茄盐胁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肌醇浓度增加,番茄产量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MI3处理番茄产量较CK显著增加了17.7%;外源肌醇的施用能够增加番茄产量,并与提高叶片SPAD值、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关键抗氧化物酶活性(如POD活性)密切相关。低浓度肌醇(MI1、MI2)施用显著提高了果实维生素C含量,而随着肌醇浓度继续增加对果实维生素C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外源肌醇后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了38.6%~166.2%,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13.4%~22.6%。盐胁迫下通过抑制番茄根系生长、增加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抗氧化系统酶活性使番茄产量、叶片SPAD值和维生素C含量较CK显著降低了16.1%、14.4%和26.4%。相反,在盐胁迫下施用适宜浓度的肌醇(NM3)可以显著促进根系生长、降低MDA含量、提高抗氧化物系统酶活性,从而使番茄产量、叶片SPAD值、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含量较N处理显著提升了37.8%、13.5%、23.8%和34.5%。适宜浓度外源肌醇(MI3)施用可以显著促进番茄根系生长、提高关键抗氧化物酶活性,从而增加番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此外,适宜浓度外源肌醇施用可以明显缓解番茄盐胁迫,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