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杨玉莹, 何珊珊, 王玉斌

    为了探寻实现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有效路径,系统梳理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并深入剖析了畜禽资源遗传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结果表明:目前,保护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法规政策不断完善,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初具规模,从业主体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但也面临资源特性挖掘不深,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法规政策支撑薄弱,管理制度缺乏联动;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设施陈旧,保护技术落后;资金扶持力度不足,投入渠道单一等困境。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资源深度挖掘,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整合部门管理资源;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建立多元的投融资体系;持续推进保种场、保护区及基因库发展建设进程。

  • 胡举伟, 郑磊, 黄乐秋, 孟鑫, 朱晓洁, 刘辉, 李新柱, 宋涛

    壳聚糖是一种从几丁质生产的天然、安全且低成本的生物聚合物,因其独特的性质,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综述聚焦于壳聚糖及其纳米粒在农业领域的多重作用,特别是在种子处理、土壤修复、肥料和农药增效方面。研究表明,壳聚糖可用于种子包衣,形成物理屏障以抵御病原体侵染,并且其抗菌活性有助于促进作物生长及提高对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耐受性。此外,低分子量壳聚糖能显著诱导植物的抗病性。近年来,壳聚糖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载体,已被开发用于包裹杀虫剂、杀菌剂、肥料和微量元素等,旨在实现农药和肥料使用的减量化和效率化,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本研究还探讨了壳聚糖及其纳米粒的未来研究方向。

  • 王成丽, 孙海燕, 孟猛
    农学学报. 2024, 14(11): 72-7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89

    近年来,海南省槟榔种植业发展迅速,产业调整与优化将是其未来发展重点,合理的生产区域布局对于海南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运用区域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分析海南各市县2005—2022年槟榔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海南槟榔种植规模大幅提高,但单产下降明显,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的测算结果表现为较强的一致性,中部地区琼中、定安、保亭、屯昌等市县槟榔生产比较优势较强,是海南省槟榔生产布局的重点区域。东部传统种植区领先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西部地区整体缺乏比较优势,但上升趋势明显。海南槟榔生产呈现东退西进中部保优格局,布局变迁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较高的经济利益刺激、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扩散和黄化病等病虫害蔓延。建议合理调整槟榔生产布局、适度控制槟榔种植规模、强化社会化服务、明确食用槟榔制品监管政策、加快推动槟榔产业转型升级。

  • 王粟, 邢可霞, 李冰峰, 徐文勇, 王宇西, 窦克军, 史风梅, 裴占江, 李鹏飞, 罗一飞, 刘杰

    在“双碳”目标愿景下,科学构建中国低碳村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对农村发展与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为评价与量化农村低碳水平提供重要支撑与依据。基于农村能源建设与低碳/零碳能源技术,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理念,设定评价对象及范围,构建低碳村庄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赋分,并采用克隆巴赫alpha系数方法,对低碳村庄评价体系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围绕农村生活低碳用能、生活节能、生活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低碳村庄管理,设置4个准则层的15个指标,突出村庄建设低碳技术应用、能源效率提升的建设水平,充分考虑中国区域差异,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等,设定指标数据量化及计算评价基准值,多尺度、多维度的完善和建立了低碳村庄评价体系。通过克隆巴赫alpha系数信度检验,中国低碳村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各维度信度分别为0.850、0.828、0.833、0.805,信度检验结果均超过0.80,说明构建的中国低碳村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是合理可行的。

  • 王建辉, 郭伟庆, 郑凡, 张崟, 王新惠, 刘达玉, 唐江

    柑橘是中国第一大类水果,其品种繁多,种植广泛,且以鲜食为主。为了延长鲜果货架期,促进精深加工,提升柑橘企业经济效益,对柑橘贮藏与加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总结了多种保鲜技术在柑橘贮藏中的应用;其次讨论了柑橘传统加工制品与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最新技术;最后展望了柑橘类水果中类黄酮等功能成分的潜在应用价值。根据各产区栽培品种多样性的特点,建议甜橙、柠檬类品种可以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橙、橘等传统加工制品优化非热加工、生物酶法去囊衣等新技术集成应用,药食同源类品种开展功能性成分提取与保健产品研制。综上,针对不同柑橘品种开发合适的贮藏与加工技术,可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促进未来柑橘产业健康发展。

  • 梁伟森, 储霞玲, 陈俊秋

    蔬菜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其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持。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进一步构建实证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数据样本为2015—202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结果表明:(1)“十三五”时期中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上升,其中的共享、创新、绿色、协调维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开放维度则略有下滑。(2)山东、江苏两省的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处于高水平区间,河北、河南等7个省市处于中高水平,超20个省市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3)产区由大而小的排序为黄淮海与环渤海区>长江区>东北区>西北区>华南区>西南区。(4)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涉农贷款对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保险则是负向影响,数字经济、环境规制对其维度水平具有差异化的显著影响。建议优化蔬菜产业布局,疏通产品流通渠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大产业及保障力度。

  • 张晓美, 赵嵘, 王立声, 李筱竹, 吕明辉, 高义梅

    为进一步了解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和效益,采用2021—2022年全国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和效益评估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从农业气象服务用户需求和服务供给两大维度,对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内容、产品时效、服务形式以及服务渠道等内容的供需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气象服务贡献率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1)气象为农服务具有很强的决策服务属性,政府/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是当前的服务主体。种植业、农业保险、农业管理是当前气象为农服务的主要服务领域,特别是种植业。(2)农业用户对气象服务需求旺盛,绝大多数的农业气象产品能满足用户需求,少数产品在内容、时效、服务方式和渠道等方面与用户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3)农业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农业气象服务贡献率为4.84%,全国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值为3472.6亿元。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为气象部门优化农业气象服务供给提供参考和支撑。

  • 杜学林, 刘悦明, 伍青, 温志, 刘春琪, 王凤兰

    为明确开花特性和繁育系统对三角梅‘伊娃夫人’有性繁殖的影响,促进其杂交选育与园林应用。采用田间观测法探究其开花物候,同时观测其开花动态过程及花部形态特征;用FDA染色法和液体培养基法测定其花粉活力及离体萌发率;繁育系统则采用形态观测、苯胺蓝染色法及田间杂交试验三者结合的方法共同测定。结果表明:(1)‘伊娃夫人’花被管结构特殊,呈圆筒状,中上部皱缩,两端膨大,阻碍大多数虫媒传粉。(2)‘伊娃夫人’花粉粒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具网状纹路;单药花粉量为1375粒,花粉萌发适宜温度为28℃,花粉具有群体萌发效应。(3)‘伊娃夫人’花粉量与胚珠比为11000,杂交指数为4,结合田间套袋及人工授粉试验结果判断其繁育系统主要为异交类型,需要传粉者。研究结果对三角梅‘伊娃夫人’的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具有一定意义。

  • 尹美莉, 张凯煜, 亢福仁, 高玉林, 张生, 张鑫, 李强, 曹涛涛, 郑洁文

    盐碱土因碱性高、透气性差透水性差、表面容易板结、养分含量低、含有害盐分等导致植物生长受到限制,但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则要求必须加大力度“向盐碱地要粮”。大量研究证明,适宜浓度木醋液可以有效改善盐碱土理化性状,从而提高盐碱土生产力。文章列举了不同种类木醋液理化性质和成分含量,描述了木醋液施用浓度的范围,总结了木醋液施入盐碱土后,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酶活性以及植物生长情况的变化,以为木醋液应用于盐碱土壤中提供理论参考。

  • 于艳敏, 武洪涛, 刘海英, 徐振华, 吴立成, 杨忠良, 张书利, 高大伟, 闫平

    为了探讨黑龙江省南部稻区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性级别及水稻恶苗病田间发病情况,筛选水稻恶苗病抗性品种,采用芽期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分析了60份常规粳稻田间恶苗病发病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恶苗病田间发生程度不同,水稻恶苗病发病率范围为0.8%~39.9%,平均发病率14.6%,筛选到1个高抗水稻品种,26个抗性水稻品种,抗性品种共占73.3%,总体抗感比为11:4,黑龙江省南部水稻品种对恶苗病抗性存在品种间差异,生产上应该提倡种植抗性强的品种以防止病害发生,本研究为病害绿色防控以及水稻恶苗抗病育种提供一定依据。

  • 葛丽清, 廖利焱, 孙春梅, 李朝莲, 张琼仙, 韩庆莉

    本研究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生姜姜瘟病的研究文献,对中国姜瘟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与该病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致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物种复合体在姜瘟病中的关键角色,概述了目前姜瘟及连作障碍的发生、成因、防控技术,简述了生姜姜瘟与连作障碍的关系,从姜瘟、致病菌、防控现状与技术等方面总结了生姜姜瘟与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利用改良土壤、轮作栽培、土壤熏蒸等高效防控姜瘟及连作障碍的方法。提出目前存在对姜瘟致病菌、生姜自毒物质积累、根际微生物研究较少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防治生姜姜瘟,减缓连作障碍,促进生姜产业发展和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 常鹏艳, 魏安妮, 许浩斌, 王松良
    农学学报. 2024, 14(12): 92-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49

    随着人们对城乡一体化和食品安全重要性认识的提升,都市农业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有效补充了传统乡村农业,并使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多元化。通过CiteSpace图谱法分析中国知网2003—2022年收录的都市农业文献,绘制出相关知识图谱,提供都市农业研究的最新进展、前沿热点及其演化路径,预测都市农业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2003—2012年,中国都市农业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于2011年达到峰值,为122篇;2013—2022年呈现先下降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其中,2018年发文量最低,为34篇;(2)2003—2012年,中国都市农业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周培,为9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达到18篇;2013—2022年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周忠学,达到19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达到19篇;(3)2003—2012年“都市型农业”“(都市农业)发展”“(都市农业)对策”“新农村建设”“绿色北京”“北京市”等6个关键词构成了中国学界都市农业研究热点和前沿,2013—2022年“都市圈”“城镇化”“都市农业”等3个关键词构成中国学界都市农业研究热点,“风景园林”“乡村振兴”和“农村转移人口”等3个关键词成为该领域未来的核心议题。综合比较,2003—2022年间,中国都市农业研究贡献最大的机构以及作者都发生了变化,说明有新的学者和机构加入都市农业的研究中,但对都市农业的研究缺乏持续性。结合中国都市农业研究所呈现的特征,未来研究领域应持续关注“(以城乡融合为基础的)乡村振兴”“农业转移人口”等关键词的研究范围和深度。

  • 杨美丽, 王帮太, 鹿红卫, 程建梅, 苏玉杰, 赵树政, 张晓春, 程翠, 秦贵文

    为探明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籽粒灌浆特性、植株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本研究在2021—2022年以中高产玉米品种‘永优1573’、‘永优1593’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密度6.00万、7.50万、9.00万株/hm2。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百粒重呈“快增-慢增”的上升趋势,籽粒灌浆速率呈“先增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灌浆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2 d左右;增加种植密度使理论最大百粒重(a)、籽粒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mean)以及灌浆达到最大速率时的籽粒重(Wmax)均显著降低,且单株产量与百粒重、穗粒数、WmaxRmaxRmean呈显著正相关。授粉后植株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下降更显著,灌浆前期植株营养器官比重较大,灌浆中后期植株各器官所占比重依次为籽粒>茎鞘>叶片>穗轴>苞叶,茎鞘干重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增加种植密度使不同玉米品种穗长、穗粗、穗粒数、单株产量降低,秃尖长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在7.50万株/hm2时最高。品种间差异显著,‘永优1573’百粒重小于‘永优1593’,穗粒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则是前者大于后者,百粒重和穗粒数共同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本研究为中高产玉米品种选择最佳种植密度和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豫北地区夏玉米高效增产也具有指导意义。

  • 王莹, 刘晨曦, 王新炎, 何际芳, 李豪辉, 贾陆, 刘伟, 薛刚

    研究旨在优化传统水蒸气蒸馏和同时蒸馏萃取2种方法提取牛至草中精油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参数,并对精油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2种方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盐基度1%,提取时间度1.5 h,料液比1:6,在该条件下提取得率分别为0.486 g/100 g和0.608 g/100 g。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精油中烷类16种、烯类6种、醇类4种、酚类3种、酮类1种,含量占比分别为74.366%、6.263%、1.245%、12.684%、0.449%;同时蒸馏萃取法所得精油中烷类20种、烯类9种、醇类5种、酚类3种、酮类1种,含量分别占比60.127%、12.597%、2.795%、22.147%、0.936%。同时蒸馏萃取得到的精油组分种类和主要抑菌成分的含量明显多于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精油组分种类和含量。主要抑菌成分百里香酚、伞花烃、γ-松油烯、香芹酚和α-水芹烯在水蒸气蒸馏所得精油中的含量分别为8.492%、3.286%、2.551%、2.143%和0.206%,在同时蒸馏萃取所得精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3.925%、5.218%、4.509%、4.14%和0.36%。采用本研究所得最佳工艺所得精油得率高,可为企业生产制备牛至精油提供参考。

  • 郭舒艳, 杨颖, 边媛, 高龙, 张钟匀, 朱琳

    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铁线莲属植物在种质资源调查、栽培繁殖、药理作用及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总结铁线莲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因气候条件各异具有区域代表性,分析铁线莲属植物繁育与生态地理响应的关系,得出控温、光照、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良好的培养基质等是提升铁线莲属植物繁育技术的有效手段。同时从资源价值利用方面分析了不同种铁线莲属植物药用化学成分和功效及园林提升构景形式。提出今后应针对开发潜力尚小的铁线莲属植物类群进行资源保护,对现有铁线莲属植物资源中表现优良的种质进行杂交繁育利用等建议。

  • 韩姗姗, 岳淑宁, 张红艳, 戴佳锟, 窦秉德, 李忠玲

    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畜禽养殖业中应用广泛。综述了目前花青素的研究进展,并从绿色养殖角度阐述了花青素在畜禽养殖方面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对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作用。推广使用花青素等饲料添加剂将成为未来畜禽养殖行业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有助于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 林秋君, 吴限鑫, 邹询, 李广, 王建忠, 郭春景

    为明确花生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情况,通过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统计汇总花生目前有效登记调节剂种类,并查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花生中调节剂的最大残留限量和检测方法,分析花生生产中主要使用的调节剂的毒性,为下一步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花生产业的出口创汇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提升中国花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国花生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解慧芳, 宋中强, 邢璐, 张扬, 李龙, 王素英, 刘金荣

    为了探究谷子品种的区域适应性,为谷子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以‘豫谷18’、‘豫谷31’、‘豫谷32’、‘豫谷35’、‘豫谷38’、‘豫谷42’为试材,依据全国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试验调查结果,运用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回归系数、光温相对敏感度等多种分析方法,对6个品种进行适应性及光温敏感分析。对各品种不同区组内的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比较了区组间各品种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结果表明6个谷子品种均能适应2个及以上的不同生态区组,尤其是‘豫谷18’在4个不同的生态区组均表现出高产、稳产和广适的特性;6个品种生育期在西北春谷早熟区组均较长,单穗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在西北春谷早熟区组、西北春谷中晚熟区组较高,穗长在东北春谷区组较长,产量及株高和出谷率没有明显的趋势;区组间各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是千粒重最小,抽穗期最大;以夏谷区为参照,‘豫谷18’单穗重、单穗粒重敏感度在不同区组均为最弱。‘豫谷18’在4个不同的生态区组均表现出高产、稳产和广适的特性。

  • 黄永平, 方明丹, 刘凯文, 刘志雄, 杨青青
    农学学报. 2024, 14(12): 62-6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47

    通过4—10月小龙虾不同养殖期的对比试验,对25~30 g小龙虾虾肉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等34种品质因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期小龙虾有32种品质因子差异性显著(P<0.05,下同)。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6—8月虾显著高于其他月份;氨基酸总量(TAA)16.57%~19.72%,以4月虾最高,7月虾次之,10月虾最低,整体呈下降趋势;必需氨基酸(EAA)与TAA比32.63%~36.58%、EAA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比59.67%~73.51%,以9—10月虾最高,呈上升趋势;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68.34~90.14,以4月虾最高,8月虾最低,呈下降趋势。对32种品质因子与养殖期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3种品质因子与养殖期气象因子显著相关,其中与阴天数、日照时数、温度适宜指数显著相关的品质因子最多,且与阴天数大多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大多呈负相关,与温度适宜指数均呈正相关;与常规营养成分相关的温度适宜指数的最适温度为22℃,质构特性为24~26℃,氨基酸为20℃。因此适宜的温度下,适当的遮阴挡阳有利于提高小龙虾品质。分析不同时段的气象因子与品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前期是气象因子对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关键影响期,养殖中后期是气象因子对质构特性的关键影响期。

  • 郑建敏, 蒲宗君, 吕季娟, 刘学安,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李朝苏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川麦614’小区平均产量6031.50 kg/hm2,位居第二,稳定性好,适应多环境。大区生产中‘川麦614’产量7031.55 kg/hm2,居第一,增产达8.79%。双标图模型中,“哪个赢在哪里”功能图指明‘川麦614’在达州、内江、南部、双流和中江的产量高,适应性好;“高产性和稳产性”功能图显示其产量最高,稳定性好;具同心圆的GGE双标图表明‘川麦614’是丰产性和稳产性很好的品种。综合比较,‘川麦614’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表现良好的养分高效利用新品种,推广应用潜力大,育种利用与基础研究价值高。

  • 褚春燕, 王婷婷, 陈莉, 杨清彤, 王艳, 白玉兰

    通过研究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评估农户对气候变化认知水平,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基于三江平原佳木斯市1993—2022年的物候期、1961—2022年气温和降水量、农户气候变化感知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候变化与物候期关系及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近30 a三江平原春季物候期变化均呈提前趋势,秋季物候期变化均呈延后趋势,蒲公英物候期趋势变化最为显著,蒲公英萌芽日期提前,变化速率为5.5 d/10 a,黄枯日期延后,变化速率为10.6 d/10 a;春秋季温度、降水和春秋季物候期之间的相关系数,共有8对极显著相关和6对显著相关,其中正相关有7对,负相关有7对,春季物候期的变化主要是受温度影响,秋季物候期变化则是降水量影响;农户对温度变化感知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准确率达到80%以上,农户感知到的降水变化趋势与气象实测数据存在差异,准确率达到58.0%,自然现象物候期感知结果准确性低于温度和降水变化感知结果。三江平原物候期随着温度升高及降水增加,出现日期提前,结束日期延后,物候期呈延长趋势,农户对农业生产相关的气候变化感知更为敏感,也相对准确。研究结果为农业生产制定有效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借鉴。

  • 尹逊栋, 吕广德, 陈永军, 钱兆国, 刘嘉, 邹俊丽, 张继波, 江梦圆

    为了探究干旱及复水条件下,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济麦22’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4月2日)按照正常补水量(75 mm)的100%(CK)、80%(T1)、50%(T2)、25%(T3)和0%(T4)一次性灌溉,并在开花期(4月26日)统一复水至土壤相对湿度达90%,测定2个生育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和总干物质量,以及各处理的最终产量。结果表明,拔节期干旱胁迫会使冬小麦叶的干物质分配比降低,茎和穗的干物质分配比升高,叶鞘的干物质分配比变化不大,复水后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均能恢复到与对照一致的水平;开花后期植株的穗干物质重和干物质总重降低,T1、T2、T3、T4处理的冬小麦总干物质重相较于CK下降11.3%、16.0%、24.2%、35.0%,穗干物质重下降15.7%、20.0%、26.6%、32.0%;叶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显著降低,叶鞘和茎的花前转运率显著升高;T1、T2、T3、T4处理的冬小麦产量相较于对照分别下降16.2%、24.4%、29.4%、33.0%,穗粒数分别下降9.9%、11.6%、20.0%、23.3%,不孕穗率分别升高6.2、7.5、9.6、8.1个百分点,对千粒重和小穗数影响不大。由此可知,拔节期干旱会导致干物质向茎和穗等储藏器官分配,复水后的总干物质重和穗干物质重显著降低,干旱胁迫程度越重,变化幅度越大;拔节期的干旱胁迫导致穗粒数减少,不孕穗率显著升高,产量显著下降。

  • 刘可群, 邓爱娟, 孟翠丽, 李伟, 汤阳

    鱼塘溶氧垂直差异大小是健康生态养殖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湖北洪湖2022年6月21日—7月14日鱼塘溶氧、水温、光强等上下垂直分层观测资料,以及同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鱼塘水体溶氧日变化特征,在排除了人为因素干扰相关资料后,采用统计回归方法,诊断分析了上下层溶氧差异与气象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晴好天气下,随进入水体的光照增强,上层溶氧常处于饱和或过饱和,下层处于低溶氧状态;120 cm层溶氧增量与光强呈不显著的负相关,鱼塘下层难以通过光合产氧满足底层鱼类溶氧需求。鱼塘水体温度上高下低的垂直梯度会阻碍氧向下迁移,在30 cm与60 cm两层水温相差1℃的情况下,其溶氧量差可达6.6 mg/L。在风的作用下,风力越大,上下层水温差异越小,迁移阻力小、迁移快,溶氧差异小;地面极大风速达9 m/s以上时,鱼塘上下层的溶氧差异小,无需人工干预增氧。打破水温垂直梯度变化是确保夏季鱼塘良好生态环境重要手段,人为干预强度由风力的大小决定,风力越小,所需干预力度越大。研究结果以期为鱼塘健康养殖,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灾害损失,以及促进水产养殖智能机械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李静, 杨萍, 罗优, 达巴次仁, 和强, 和雪佳, 韩天华, 贺彪

    计算机智能识别是一种模拟人类视觉和认知过程的技术,用于图像和视频的识别、判断以及模拟。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识别技术在烟叶分级领域的应用。文章详细介绍了烟叶图像和近红外线光谱的采集方法,烟叶特征提取方式,以及智能识别模型的应用实例。通过比较不同烟叶特征智能识别技术的优缺点,总结了现有不同烟叶特征智能识别模型在准确性和鲁棒性方面的不足,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于提高智能识别模型的性能,并通过多维度特征数据融合,进一步提升烟叶等级判定的准确性。

  • 华静, 范璐杰, 李瑞宁, 张建新
    农学学报. 2024, 14(5): 90-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32

    人力资本积累是扎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要求。本研究运用CFPS2018数据库,按照“土地流转→家庭教育认知→代际人力资本投资→青少年人力资本积累”的逻辑检验框架,采用PS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土地流转政策对农村青少年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并基于家庭决策者性别视角探究影响效应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相较于未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村家庭,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村家庭青少年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更高,其子女学业成绩更靠前;(2)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村家庭教育认知更高,进而会提高青少年子女的物质和非物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最终促进青少年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3)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村家庭中女性家庭决策者更重视教育投资。鉴于此,相关的政策设计应该聚焦如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补齐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短板、开展女性扶贫项目,进一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有效缩小。

  • 代良羽, 高维常, 杨松花, 刘俊聪, 陈竹, 刘涛泽

    随着地膜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农田地膜大量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严重影响农田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同时也对农村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本研究通过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调查点,分析了2001—2021年地膜使用量和覆膜面积的变化特征,2019—2022年省调查点地膜的残留现状及回收情况,并提出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建设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强化监测评价,完善地膜残留监测网络等防治对策,研究结果为贵州省农田地膜的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为残留污染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 姚贵军, 王改改, 周军, 宋云, 范园

    明确不同生态型基质配比对草莓生长的影响,为草莓提质增效及有机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以‘甜查理’草莓为试验材料,羊粪、菇渣、秸秆和草炭等按不同体积比混配成栽培基质,对比分析不同基质配比处理对草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基质配比的理化性状均适合草莓生长,处理Ⅲ(羊粪:菇渣:椰糠=1:2:1)下草莓植株生长势最强,其次为处理Ⅰ(羊粪:菇渣:草炭:秸秆=1:1:1:1)和处理Ⅳ(羊粪:菇渣:草炭=2:2:1),处理Ⅴ(羊粪:菇渣=1:2)条件下草莓长势最弱。

  • 常俊香, 王小星, 张琪, 刘贵海, 许培, 原明月, 李建军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国内糯玉米研究的动态趋势。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收集了2002—2022年间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并运用Excel、SATI和VOSviewer等工具进行多维度分析,包括发文量、研究机构、作者、期刊、高被引论文以及关键词共现等方面。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中国糯玉米研究全部期刊发文量年均229篇,核心作者共343位;核心期刊年发文量年均59篇,核心作者共146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发文量最多,扬州大学核心期刊发文量最多。《农业科技通讯》载文量最多为254篇,占文献总量的5.27%。核心期刊《玉米科学》载文量最多为157篇,占文献总量的12.66%。高被引文献发表期刊学术层次高,《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玉米科学》刊高被引文献量的50%以上。关键词共现图显示,糯玉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糯玉米栽培方面的,包括栽培模式和栽培因子对糯玉米生长规律和产量的影响;(2)关于糯玉米品质方面的,包括糯玉米的淀粉特性和营养价值;(3)糯玉米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4)糯玉米生物逆境研究;(5)非生物逆境对糯玉米生长的影响;(6)糯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7)糯玉米加工保鲜技术。未来研究可以聚焦于高品质糯玉米种质创制、品质研究、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研发、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以及标准化高效种植技术的探索。

  • 缪康, 束兆林, 张付强, 张国, 于居龙, 项礼睿, 徐超, 赵来成

    为进一步验证维大力对水稻产量及抗病性方面的功效,为其在水稻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了不同施用时间(播种前、苗期、破口期、齐穗期)及不同施用方法(拌种、茎叶喷雾)组合的处理。结果表明,维大力不同处理方式处理后,水稻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以拌种+破口期喷雾+齐穗期喷雾效果最好,病指防效达76.53%,且该处理组合方式对水稻产量的提升也最为明显,增产了13.27%;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不同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因此,在水稻生产中,推荐使用维大力拌种,并在水稻破口期、齐穗期150 g/hm2茎叶喷雾处理。

  • 郑铭宇, 蔡立群

    本研究以金昌市为研究区,通过对市域范围内耕地质量等级、土壤养分特征和空间分异的分析,在保障精度的条件下,为耕地的科学施肥和提高土壤养分区域化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模糊数学作为一种对模糊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阐述了该方法如何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本研究以金昌市为例,以《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依据,采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耕地质量等级与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金昌市耕地质量等级处于一至六等地,无七至十等地,一等地为金昌市耕地主体,面积为80024.40 hm2,占金昌市总耕地的64.35%;金昌市耕地养分整体水平较为中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属中低等水平,总体呈现西高东低趋势;全氮含量多属低等水平,总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有效磷含量多属较高水平,总体呈现西南地区高于东北地区;速效钾含量多属中低等水平,总体呈现西高东低趋势。金昌市耕地质量总体状况较好,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加大灌溉力度、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使土壤保水保肥。

  • 李晓凤, 邹镜竹, 韩子鑫, 丁宁, 史树森, 崔娟, 高宇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的5个数据库为数据源,整理出1955年7月—2023年6月在国内外发表的与大豆食心虫相关的文献,利用知识图谱分析及可视化分析等软件分析大豆食心虫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内外共有383篇研究大豆食心虫的期刊文献,其中包括中文文献344篇、外文文献39篇。国内外文献数量随着时间的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出现爆发式增长。这些文献分布在125本期刊中,研究人员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94个研究机构。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国内热点关键词包括防治、发生规律、大豆品种、敌敌畏、赤眼蜂等,国外热点关键词包括抗性基因的鉴定和表达、转基因大豆、赤眼蜂、性信息素等。目前大豆食心虫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应用昆虫学、生理生化、生物学、生态学等。国内大豆食心虫的研究热点与其综合防治技术及抗虫品种的筛选有关,国外的研究热点则与大豆食心虫基因表达等相关。文献分析有助于引导相关科研人员快速了解大豆食心虫领域研究现状,针对目前大豆食心虫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薄弱环节,选准研究方向,为大豆食心虫的防控提出更加有效的技术措施。

  • 张永强, 李思洁, 刘桔, 葛百一, 唐子晴, 蒲小明, 林壁润, 杨祁云, 沈会芳, 张景欣

    旨在解决植保无人机在水稻上施药后存在雾滴分布不均、农药沉积率不高等实际田间作业问题,比较分析了飞防助剂、施药液量、飞行速度对植保无人机在水稻上施药后雾滴分布和农药沉积率的影响,明确可产生显著性差异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分析该因素是否影响农药混配药液的微粒物理性质和润湿性能。结果表明: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中,不同试验处理在上层收集的雾滴的面积显著大于中层和下层,加入助剂促使试验处理在不同高度上的雾滴分布较为均匀,它们在中、下层收集的雾滴的面积占比明显得到提高;飞防助剂、施药液量和飞行速度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农药沉积率,农药沉积率范围在43.72%~68.63%;体现3个因素对农药沉积率影响程度的R值分别为13.44、6.25和4.93,其中仅飞防助剂产生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在药液混配后0~48 h内,加入2种不同助剂均可显著降低其表面张力和静态接触角,加入2种不同助剂的药液之间则未表现显著差异;此外,呈现较高农药沉积率的助剂品种则可同时有效降低药液在混配后0~48 h内的粒径大小和粒径分散程度。研究结果对于植保无人机在水稻上的精准施药技术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依据,可以提高农药沉积率,减少农药流失。

  • 陈伟, 俞倩, 叶正钱, 石艳平

    农田土壤镉(Cd)污染严重影响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通过制备和应用共热解生物炭探究其对水稻吸收和积累Cd及改良土壤效果,以期为农田土壤Cd污染修复提供新材料。通过田间试验探究花生壳—玉米秸秆共热解生物炭的3种不同添加量对水稻各器官中Cd转运迁移特性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共热解生物炭可以降低水稻籽粒中Cd的积累,减少对水稻植株的毒害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并促进水稻植株生长。与不添加共热解生物炭相比,生物炭处理土壤pH提高0.06~0.12个单位,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37.20%~78.27%、49.62%~134.10%、20.79%~35.26%。添加共热解生物炭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显著下降11.11%~26.98%(P<0.05),水稻籽粒中Cd含量显著降低23.46%~47.49%(P<0.05)。田间应用花生壳—玉米秸秆共热解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其中用量为15 t/hm2时效果最为显著。

  • 焦玉霞, 曹增, 左秀峰, 王祥会, 胡英华

    研究旨在筛选有效的杀虫剂以控制设施番茄上的烟粉虱,并评估其对后期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种杀虫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对比了喷雾法对烟粉虱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供试药剂均对烟粉虱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其中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表现出较优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 d防效均达到84%以上。在增产效果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上述2种杀虫剂处理的后期产量增产率超过30%。此外,这些药剂对作物生长和环境均无不良影响。因此,建议在生产实践中轮换使用这些有效药剂,以实现烟粉虱的有效防控。

  • 毛昭庆, 曾贞, 史君怡, 张晓娇, 鄢文光, 伏成秀

    探析中国茶叶产业区位竞争优势,对优化中国茶叶产业的差异化发展,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1991—2020年中国茶叶产业统计数据,采用市场占有率、资源禀赋系数和比较优势指数定量测算中国各茶叶生产省份的茶叶产业竞争力,探究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态势,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中国茶叶生产逐步向西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集聚,尤其以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最为显著。(2)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较强,兼具一定的市场规模、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3)中国茶叶生产具备规模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态势,形成以福建、浙江、湖北等中东部地区和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为主的规模优势产区。(4)中国茶叶生产效率比较优势不显著,总体呈平稳态势,形成以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效率优势产区。(5)中国茶叶生产具备综合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态势,且优势区域相对稳定,规模比较优势加速了综合比较优势“极化效应”的不断增强。为提高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应结合茶叶生产区域优势特征,科学规划茶叶产业布局,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 李玲玉, 陈詹, 周毓莹, 丁菲, 王国槐, 张振乾

    本研究旨在提高油菜种子质量,实现种子标准化,并促进油菜增产。通过对油菜种子进行丸粒化包衣,探讨了不同药种比种衣剂包衣对油菜生长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帆鸣1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药种比的丸粒化种衣剂NXY-1和瑞士悬浮种衣剂SLS包衣油菜种子对油菜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丸粒化种衣剂NXY-1中,最佳药种质量比为1:300,该配比的丸粒化种衣剂能促进种子出苗,冬前和盛花期干鲜重比最高,出苗后21 d氮磷含量,钾含量较对照相比最高,能有效提高叶绿素和赤霉素含量,效果均优于进口种衣剂SLS。

  • 肖文敏, 任志红, 吴焕焕, 张虹, 孙海伟, 杨圣祥, 李龙, 尚涛

    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类型及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泰山区春茶新梢生长与茶叶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春茶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试验以‘御金香’茶为试材,在春茶萌动前期通过不同浓度赤霉素及碧护生长调节剂处理,调查分析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新梢长度、百芽重、芽密度、单位面积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春茶新梢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1)高浓度(75 mg/L)赤霉素处理下,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对新梢长度、叶面积、百芽重及芽密度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但咖啡碱、总灰分、茶多酚含量也相对较高。(2)中低浓度(50、25 mg/L)赤霉素处理对茶树新梢生长及品质指标的影响低于高浓度赤霉素处理。(3)生产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碧护处理对新梢长度与叶面积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百芽重和芽密度有一定降低作用,同时,其对于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有促进作用,且可降低咖啡碱及总灰分含量,品质指标表现较好。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选择赤霉素虽然可提高产量,但不利于保持茶叶品质;碧护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但对于提高产量作用不大。因此,为获得优质高产的茶叶产品,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可作为唯一调节手段。

  • 孙叶, 黄乾, 王薇, 徐征和, 姜瑶, 薛雁

    本研究为设施农业雨水高效集蓄利用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高效节水农业评价和筛选提供参考。综合考虑经济成本、技术性能、运行管理和环境影响等四方面因素,构建设施农业雨水集蓄利用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秩相关分析和AHP模糊综合评价(Reelies-AHP-FSE)模型,结合专家评分和序列关系法对设施农业雨水高效集蓄利用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模糊综合评价进行雨水传输系统、蓄水系统两种系统方案的打分,比选研究区设施农业雨水集蓄利用最优方案。结果表明:矩形混凝土沟+整坡处理的模糊综合指标值为3.922,为雨水传输过程技术中的优选方案;管道式蓄水结构的模糊综合评价值为4.003,为雨水蓄水方案中的最优选项。该评价方法从地形适应、蓄水效果、水质维护等方面进行了材料和形式优选,对于推广设施农业雨水集蓄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 李艳梅, 李玉红, 陈广凤, 李洋洋, 戴忠民

    研究旨在揭示山东省德州市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状况,为调整优化区域畜禽养殖布局,促进种养结合,推动德州市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推荐方法,根据畜禽粪污养分供给和作物养分需求,测算和分析了德州市近10 a(2012—2021年)畜禽粪污氮磷养分土地承载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德州市2021年畜禽粪污氮磷养分产生总量分别为15.55万t和2.33万t,供给总量分别为9.51万t和1.70万t,养殖总量为1412.59万头猪当量,基于氮供需计算的土地承载力为1937.72万头猪当量,承载力指数为0.73,与2012年相比,整体上均呈降低趋势。可增加畜禽养殖量为525.14万头猪当量,较2012年增长了74.89%。(2)空间分布上,中部和南部县(市、区)种植业和养殖业均较发达,畜禽粪污养分供给量和需求量均较高。2021年测算结果显示,庆云县、平原县土地消纳畜禽粪污超载,夏津县土地消纳粪污虽未超载,但土地承载压力较大。禹城市、陵城区、德城区、齐河县、宁津县、乐陵市、临邑县、武城县土地消纳畜禽粪污未超载,各地区土地承载压力状况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德州市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未超载,畜禽养殖规模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各地区土地消纳粪污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养殖规模发展潜力不同。因此优化农牧业布局,推进种养结合,实施区域间协同管理十分必要。

  • 周忠文, 刘英, 邱宁刚, 张天峰, 张文, 杜军
    农学学报. 2024, 14(7): 94-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79

    本研究旨在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对旱作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胁迫机制,以期为半干旱区春玉米适应极端气候、实施防灾减灾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4—2022年连续29 a玉米干物质观测资料及气象因子资料,本研究运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气象要素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及其胁迫效应。研究发现,在过去29 a间,玉米干物重的年际间波动显著,且气候变化对干物质积累与生长率的影响不一致。气象因素在玉米营养生长期对其干物重影响较小,而在生殖生长期影响较大。其中,降水量被确认为影响半干旱区玉米干物重的最重要气象因素。积温和日照条件基本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而干物重积累主要受七叶期—抽雄期降水量、抽雄—乳熟期≥10℃积温及抽雄—成熟期的日照时数的影响。伏旱和初秋连阴雨是陇东玉米主要胁迫因素。拔节期后的光照、温度和水分合理配合程度决定了干物重的水平,而开花后10 d开始到开花后60 d是有效干物重增长关键期,灌浆速度和灌浆期的持续时间直接影响有效干物重的积累。本研究结果可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玉米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管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