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王成丽, 孙海燕, 孟猛
    农学学报. 2024, 14(11): 72-7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89

    近年来,海南省槟榔种植业发展迅速,产业调整与优化将是其未来发展重点,合理的生产区域布局对于海南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运用区域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分析海南各市县2005—2022年槟榔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海南槟榔种植规模大幅提高,但单产下降明显,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的测算结果表现为较强的一致性,中部地区琼中、定安、保亭、屯昌等市县槟榔生产比较优势较强,是海南省槟榔生产布局的重点区域。东部传统种植区领先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西部地区整体缺乏比较优势,但上升趋势明显。海南槟榔生产呈现东退西进中部保优格局,布局变迁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较高的经济利益刺激、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扩散和黄化病等病虫害蔓延。建议合理调整槟榔生产布局、适度控制槟榔种植规模、强化社会化服务、明确食用槟榔制品监管政策、加快推动槟榔产业转型升级。

  • 郭舒艳, 杨颖, 边媛, 高龙, 张钟匀, 朱琳

    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铁线莲属植物在种质资源调查、栽培繁殖、药理作用及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总结铁线莲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因气候条件各异具有区域代表性,分析铁线莲属植物繁育与生态地理响应的关系,得出控温、光照、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良好的培养基质等是提升铁线莲属植物繁育技术的有效手段。同时从资源价值利用方面分析了不同种铁线莲属植物药用化学成分和功效及园林提升构景形式。提出今后应针对开发潜力尚小的铁线莲属植物类群进行资源保护,对现有铁线莲属植物资源中表现优良的种质进行杂交繁育利用等建议。

  • 黄永平, 方明丹, 刘凯文, 刘志雄, 杨青青
    农学学报. 2024, 14(12): 62-6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47

    通过4—10月小龙虾不同养殖期的对比试验,对25~30 g小龙虾虾肉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等34种品质因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期小龙虾有32种品质因子差异性显著(P<0.05,下同)。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6—8月虾显著高于其他月份;氨基酸总量(TAA)16.57%~19.72%,以4月虾最高,7月虾次之,10月虾最低,整体呈下降趋势;必需氨基酸(EAA)与TAA比32.63%~36.58%、EAA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比59.67%~73.51%,以9—10月虾最高,呈上升趋势;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68.34~90.14,以4月虾最高,8月虾最低,呈下降趋势。对32种品质因子与养殖期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3种品质因子与养殖期气象因子显著相关,其中与阴天数、日照时数、温度适宜指数显著相关的品质因子最多,且与阴天数大多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大多呈负相关,与温度适宜指数均呈正相关;与常规营养成分相关的温度适宜指数的最适温度为22℃,质构特性为24~26℃,氨基酸为20℃。因此适宜的温度下,适当的遮阴挡阳有利于提高小龙虾品质。分析不同时段的气象因子与品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前期是气象因子对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关键影响期,养殖中后期是气象因子对质构特性的关键影响期。

  • 郑建敏, 蒲宗君, 吕季娟, 刘学安,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李朝苏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川麦614’小区平均产量6031.50 kg/hm2,位居第二,稳定性好,适应多环境。大区生产中‘川麦614’产量7031.55 kg/hm2,居第一,增产达8.79%。双标图模型中,“哪个赢在哪里”功能图指明‘川麦614’在达州、内江、南部、双流和中江的产量高,适应性好;“高产性和稳产性”功能图显示其产量最高,稳定性好;具同心圆的GGE双标图表明‘川麦614’是丰产性和稳产性很好的品种。综合比较,‘川麦614’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表现良好的养分高效利用新品种,推广应用潜力大,育种利用与基础研究价值高。

  • 张春花, 宋长勇, 张海燕, 谢翠苹, 蔺雨阳, 和献锋, 陈开荣
    农学学报. 2024, 14(11): 50-55.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44

    为解决木棉果絮植源性污染问题,在木棉末花期开展“抑花一号”药剂的浓度处理试验,研究其对木棉飞絮和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木棉末花期后施用“抑花一号”药剂对促进木棉败育落果的效果极显著,药剂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3 a跟踪调查发现,施用“抑花一号”后样株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流胶、萌枝异常、枯枝、树势削弱等情况,随时间推移,翌年成花受抑制甚至不能完成花芽分化,浓度越高此类药害表现越明显。权衡效果和药害,治理木棉飞絮如果只使用“抑花一号”化学药剂,推荐使用浓度0.5%+剂量25 mg/cm或浓度1%+剂量12.5 mg/cm。

  • 贺强, 胡文俊, 李炯, 陈晚元, 陈丹, 冯露, 吴江

    为研究农兽药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 MRL)标准对中国蜂蜜出口贸易的影响,对中国、欧盟、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现行的农兽药残留限量法规及蜂蜜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了概述,并将中国与上述各国及地区相关限量法规标准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仅在国家标准中对蜂蜜的6项农兽药作了限量规定,而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分别在其国家标准法规中规定了538、79、4、3项农兽药MRL值,中国行业标准规定了13项农兽药MRL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补充了国家标准,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体系相比,中国蜂蜜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相对薄弱。此外,中国与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蜂蜜的农兽药MRL标准中种类及数量均存在差异,但符合中国实际国情。为了避免蜂蜜出口受阻,可以参考与中国有蜂蜜贸易往来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为中国在修订蜂蜜的农兽药MRL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 常鹏艳, 魏安妮, 许浩斌, 王松良
    农学学报. 2024, 14(12): 92-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49

    随着人们对城乡一体化和食品安全重要性认识的提升,都市农业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有效补充了传统乡村农业,并使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多元化。通过CiteSpace图谱法分析中国知网2003—2022年收录的都市农业文献,绘制出相关知识图谱,提供都市农业研究的最新进展、前沿热点及其演化路径,预测都市农业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2003—2012年,中国都市农业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于2011年达到峰值,为122篇;2013—2022年呈现先下降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其中,2018年发文量最低,为34篇;(2)2003—2012年,中国都市农业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周培,为9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达到18篇;2013—2022年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周忠学,达到19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达到19篇;(3)2003—2012年“都市型农业”“(都市农业)发展”“(都市农业)对策”“新农村建设”“绿色北京”“北京市”等6个关键词构成了中国学界都市农业研究热点和前沿,2013—2022年“都市圈”“城镇化”“都市农业”等3个关键词构成中国学界都市农业研究热点,“风景园林”“乡村振兴”和“农村转移人口”等3个关键词成为该领域未来的核心议题。综合比较,2003—2022年间,中国都市农业研究贡献最大的机构以及作者都发生了变化,说明有新的学者和机构加入都市农业的研究中,但对都市农业的研究缺乏持续性。结合中国都市农业研究所呈现的特征,未来研究领域应持续关注“(以城乡融合为基础的)乡村振兴”“农业转移人口”等关键词的研究范围和深度。

  • 张雁霞, 谌国鹏, 孙晓敏, 邢丽红, 瞿利英, 薛艳, 王佳伟

    为选育产量和含油量双高、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双低油菜品种,以自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汉3A’为母本,与自育的恢复系‘475R’进行杂交,经过筛选鉴定,获得了高油高产多抗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汉油23’。在2020—2022年度连续2 a的长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2 a试验平均产量为3167.8 kg/hm2,芥酸平均含量为0.105%,硫苷平均含量为17.48 μmol/g,平均含油量为47.57%,能够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寒性和抗倒性强。于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登记编号GPD油菜(2024)610234,该品种还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机械化的特点。本研究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田瑞丰, 张诚, 杨晓

    新能源智能拖拉机作为绿色农业领域的通用动力机械,其动力传动构型简化了机械系统,机组本体更易实现数智化控制,更易推动设施-农艺-农机融合为数智大模型,更易创造沙戈荒设施农业综合效益;新能源智能拖拉机产业还可带动农机芯片制造、农机永磁同步电机、农机动力电池等新兴领域产业链,具有农业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特征。中国新能源智能拖拉机技术自主化发展进程与国外同期进行,部分技术已达到并跑、领跑水平,通过总结新能源智能拖拉机技术发展特点,助力中国农业航母行稳致远。本研究首先对新能源智能拖拉机的定义、特点、场景进行介绍,论述其对双碳目标、绿色农业、弯道超车、产业经济、农耕文明方面的中国式发展意义;其次介绍国内外新能源智能拖拉机产品现状,阐述电源管理、驱动系统、一源多用、智源电联等关键技术发展态势;最后提出新能源智能拖拉机发展愿景与对接建议。文章展望了新能源智能拖拉机的能源动力绿色化、驾驶作业无人化、农艺农机融合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助力零碳农机学理论体系构建及零碳农机产品技术落地,力争为农机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 管云, 钱凌寒, 李慎磊, 戴明华, 张学忠, 宋侦东, 崔灿, 林小军
    农学学报. 2024, 14(11): 13-21.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70

    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随着入侵植物开发热度不断提高,薇甘菊在植物源农药方面的开发应用也成为目前研究热点。研究从农作物虫害防治、农作物病毒真菌和线虫防治以及其他农业防治应用3个方面,综述了薇甘菊作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研究现状。结果显示:在农作物虫害防治中,多种薇甘菊提取物对粮食作物虫害(如褐飞虱等)、果蔬作物虫害(如小菜蛾幼虫、甘蓝蚜、黄曲条跳甲、菜粉蝶幼虫等)、经济作物虫害(如假眼小绿叶蝉、椰心叶甲等)和花卉害虫(如月季长管蚜)等有驱避、毒杀和拒食的效果或作用;在农作物病毒真菌及线虫防治中,多种薇甘菊提取物对粮食作物病菌(如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等)、果蔬作物病菌(苹果炭疽病、辣椒疫霉病、南瓜枯萎病等)、经济作物病菌(烟草花叶病毒、棉花立枯病等)具有抑菌杀菌作用,对线虫(南方根结线虫、松材线虫等)有毒杀效果;在农业防治的其他应用研究中,发现薇甘菊的化感物质和次生代谢物具有除草和防治外来入侵生物的应用潜力。对具备广谱性的薇甘菊提取物种类和防治对象种类进行了总结。研究展望了薇甘菊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前景,提出了研究方向的建议,旨在为中国薇甘菊植物源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供参考依据。

  • 徐琼芳, 杜燕妮, 彭二露, 骆新越, 刘家慧
    为研究局地不同下垫面对气象要素及区域气候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选取潜江市Q7822站作为虾稻田站、Q7824站作为湖泊站、Q7817站作为乡村站、Q7819站作为城市站开展气象资料对比研究,采用方差分析法比较虾稻田、湖泊、乡村和城市4种不同下垫面的气象要素,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差别及其显著性和气候效应。结果显示,虾稻田、湖泊、乡村、城市4种不同下垫面对各气象要素的影响程度为:风速>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湿度>平均气温。不同下垫面对风速与湿度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顺序一致,为:湖泊>虾稻田>乡村>城市。湖泊和虾稻田在夏季有降温作用,在冬春季有升温作用,虾稻田对最高气温的降温影响大于湖泊,湖泊对最低气温的升温影响大于虾稻田。研究表明,湖泊和虾稻田对风、气温、湿度有调节效应,具有良好的气候生态效益。研究可以为保护环境和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 缪康, 束兆林, 张付强, 张国, 于居龙, 项礼睿, 徐超, 赵来成

    为进一步验证维大力对水稻产量及抗病性方面的功效,为其在水稻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了不同施用时间(播种前、苗期、破口期、齐穗期)及不同施用方法(拌种、茎叶喷雾)组合的处理。结果表明,维大力不同处理方式处理后,水稻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以拌种+破口期喷雾+齐穗期喷雾效果最好,病指防效达76.53%,且该处理组合方式对水稻产量的提升也最为明显,增产了13.27%;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不同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因此,在水稻生产中,推荐使用维大力拌种,并在水稻破口期、齐穗期150 g/hm2茎叶喷雾处理。

  • 梁嘉毅, 彭玉玲, 陈知椿

    本研究旨在提升湖北省农业用地的总体利用效率,进行了适宜性分析和评价。选取地形、土壤、环境、气候、社会经济5个方面16个评价因子对于湖北省进行3种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园地)的适宜性评价,以1 km栅格数据作为评价单元,结合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划分出适宜、较为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5种农业用地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耕地、园地、林地的适宜区域分别为15.3%、11.6%、9.0%,且3种农业用地的比较适宜区和适宜区基本集中在江汉平原地带和湖北省北部地区,该区域光热充足,环境和土壤条件适宜,适宜区域被较为适宜区域包含在内,并且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东部和南部,其次在北部,西部适宜度最低。以上结果可以为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用地开发提供参考。

  • 郑青焕, 黄冉涛, 李拴柱, 王建玉, 陈君, 李梦春, 刘民, 杨玉华, 贾毛毛

    为收集和了解南阳市农作物资源现状,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与普查收集行动,南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队于2021—2023年走访南阳市4个农业重点县、75个乡(镇)、1241个行政村,并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及分析。结果表明,共收集到濒危、稀有、优异的农作物种质资源352份,其中粮食作物98份,蔬菜171份,果树30份,经济作物28份,牧草绿肥25份,涉及32科95属131种,收集到的特别珍稀优异农作物资源5份。研究结果为南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种质创新提供可能。

  • 裴嘉博, 刘辉, 钟林炳, 骆慧枫, 刘禹姗, 阮若昕, 张琛, 陈丽, 郗笃隽

    为科学指导蓝莓生产中补光设备的应用,以蓝莓‘优瑞卡’为试材,研究5个光质处理组合对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补光)相比,T2处理(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光照强度28 μmol/(m2·s),红光:蓝光=5:1,单根功率27 W,长度1220 mm的灯管)的单果重、纵横径、总花色苷和总黄酮醇含量最大,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T4处理(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光照强度21 μmol/(m2·s)、红光:蓝光=1.4:1、单根功率16 W、长度1080 mm的灯管)的固酸比和糖酸比显著高于对照,果实总酸(柠檬酸、苹果酸、莽草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大,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T5处理[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底部(即蓝莓盆沿处)1列灯,光照强度21 μmol/(m2·s),光谱红光:蓝光=1.4:1,单根功率16 W,长度1080 mm的灯管]的总糖含量(葡萄糖、果糖、蔗糖)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处理T4综合得分最高。由此可见,在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光照强度为21 μmol/(m2·s)、光谱为红光:蓝光=1.4:1、单根功率为16 W、长度为1080 mm的灯管,对蓝莓果实品质的综合提升效果最好。

  • 姬慧, 赵红润, 银超慧, 李玲

    为有效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区管治,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法律条令等,明确了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含义,总结了中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结合分区本质,从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评价及转移机制三个视角系统地剖析了中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区管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多学科视角、统筹多要素特征、融合多主体力量,自下而上地建立不同等级、不同标准、适用性强”的分区管控体系,以期提高中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平。

  • 张晓杰, 陈俊玲, 王莎莎, 李艳春, 李兆伟, 王义祥

    为探索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在农业领域应用研究的新思路,通过检索分析近年来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及产酶优化相关研究的文献,从菌株种类、产酶条件优化研究、复合菌(群)构建和菌(群)在农业应用等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了不同种类菌株筛选策略和优势特点,分析了纤维素降解菌产酶条件优化的原料种类及菌株的各异性,阐述了复合菌(群)构建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综合概括了纤维素降解菌(群)在生物肥料、农作物废弃物、生物能源三个方面的应用概况。提出当前研究在单一菌体所产纤维素酶种类单一、复合菌(群)产酶条件优化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加强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纤维素降解菌的基因库以及降解机制研究等建议,以期为提高纤维素降解菌筛选效率,减少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 肖文敏, 任志红, 吴焕焕, 张虹, 孙海伟, 杨圣祥, 李龙, 尚涛

    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类型及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泰山区春茶新梢生长与茶叶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春茶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试验以‘御金香’茶为试材,在春茶萌动前期通过不同浓度赤霉素及碧护生长调节剂处理,调查分析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新梢长度、百芽重、芽密度、单位面积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春茶新梢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1)高浓度(75 mg/L)赤霉素处理下,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对新梢长度、叶面积、百芽重及芽密度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但咖啡碱、总灰分、茶多酚含量也相对较高。(2)中低浓度(50、25 mg/L)赤霉素处理对茶树新梢生长及品质指标的影响低于高浓度赤霉素处理。(3)生产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碧护处理对新梢长度与叶面积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百芽重和芽密度有一定降低作用,同时,其对于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有促进作用,且可降低咖啡碱及总灰分含量,品质指标表现较好。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选择赤霉素虽然可提高产量,但不利于保持茶叶品质;碧护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但对于提高产量作用不大。因此,为获得优质高产的茶叶产品,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可作为唯一调节手段。

  • 冯奕开, 邵青玲, 罗爱国, 朱敏, 杨艳君
    农学学报. 2024, 14(12): 70-77.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57

    本研究旨在优化酒糟纤维素降解工艺,以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并减少环境污染。首先,以白酒厂和黄酒厂的丢弃酒糟为原料进行NaOH预处理,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了不同NaOH浓度、酒糟粒度、NaOH处理时间对酒糟中纤维素含量的影响。基于这些数据,确定了选用酒糟以及最佳预处理条件。随后,用纤维素酶进行酶解,考察了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对酒糟纤维素酶解效果的影响,并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以还原糖的吸光度为响应指标,来确定最优的酶解条件。研究发现:(1)在预处理试验中,对于同种酒糟,NaOH浓度和NaOH作用时间水平对酒糟纤维素含量有显著影响,而酒糟粒度对酒糟纤维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在同一处理条件下,白酒酒糟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黄酒酒糟。因此,选择白酒酒糟进行后续酶解试验。(2)酶解过程单因素试验中,还原糖含量最佳效果对应的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分别为800 U/g、50℃、4.5 h、pH 5.5。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显示,酶添加量、温度、时间均对还原糖的吸光度作用显著,而pH作用不显著。两两交互作用中,酶添加量与时间的交互以及温度与时间的交互对吸光度有显著影响。四个因素与吸光度的回归关系显著,且拟合度高,可用于实际生产的预测。最佳酶解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950 U/g,反应温度48℃,反应时间5.1 h,pH 5.5,在此条件下吸光度最大达到0.47。本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预处理和酶促水解,酒糟中的纤维素可以有效地转化为还原糖,为酒糟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

  • 郑元庆
    农学学报. 2024, 14(12): 50-54.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126

    为探讨漳州地区葡萄产期调节栽培模式和关键技术措施,并评估其在提升葡萄品质和延长采收期的作用,利用漳州地区的气候优势,通过促早栽培、延迟栽培、一年两收栽培模式等技术措施,采用培育壮芽提高二茬果成花率、精准修剪提高萌芽率等技术手段对不同品种葡萄进行处理。结果显示,葡萄产期调节技术提升了葡萄的生长质量和产量,同时有效延长了采摘期,使葡萄的采摘期从传统的1个月延长至8个月,不仅提高了葡萄种植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本研究总结的葡萄精准修剪、二茬果管理、灌溉和施肥等生产经验,可为漳州地区乃至南方地区利用产期调节技术提升葡萄种植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 韩加坤, 高秋美, 米真如, 刘洪冲, 董秋颖, 任丽华

    为研究大田种植白芷种子萌发出苗的有利环境条件,探寻提高白芷种子萌发出苗的简易有效方法,解决田间白芷种植出苗率低的实际生产难题。于2022年在济宁市农科院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A因素为不同配比基质,将草炭土(A1)、草炭土:园土=1:1混合基质(A2)、草炭土:园土:珍珠岩=2:2:1混合基质(A3)、园土(A4)共4个处理安排在主区,B因素为不同埋深,将种子压入基质表面不覆盖(B1)、埋深1 cm(B2)、埋深3 cm(B3)、埋深5 cm(B4)共4个处理安排在副区,研究不同配比基质和埋深下白芷种子萌发出苗及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基质与埋深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不同配比基质对白芷种子出苗率有显著影响,对幼苗生长影响有差异,以A2和A3最为适宜;基质埋深对白芷种子出苗影响差异显著,B2出苗率最高。在大田种植白芷时,采用草炭土和园土1:1混合基质覆盖1 cm可以作为提高白芷出苗、促进幼苗生长和改善土壤结构的简易有效方法。研究以期为大田条件下种植白芷的实践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 张会, 颜蕙园, 施娅颖, 赵娜娜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南南部某县水稻籽粒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对当地居民健康的潜在风险。2021年9月,在该区域采集68件水稻籽粒样品,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固体进样-直接测汞法测定铬、砷、镉、铅、汞含量。通过单因子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估了重金属污染程度,并利用目标危害系数法评估了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研究发现,该研究区稻米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未超过中国食品卫生标准,部分样品出现As和Cd超标情况。稻米的综合污染指数为0.49,处于安全级别。该地区的成人和儿童对As的平均日摄入量(ADD)比暴露参考剂量(RfD)高,健康风险系数(HQ)分别为3.11和4.80,说明水稻籽粒中砷含量存在一定的风险。多种重金属总危害指数(HI)大于1,表明当地居民过度食用该区域的稻米会危害自身健康。综上所述,研究区内的水稻籽粒样品已受到砷的污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当地政府需加强对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关注砷的形态和有效态变化,保障粮食安全。

  • 贾桂梅, 李春强, 王蓉蓉, 张艳菊
    农学学报. 2024, 14(11): 64-71.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42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河北省苹果种植面临的极端干旱情况,旨在通过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和特征,为河北省苹果产区科学灌溉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基于河北省142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运用地表湿润指数和小波分析方法,对1981—2020年间近40 a苹果生长季极端干旱时空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变化上,近40 a来,河北省苹果生长季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年均0.7~3.5次。苹果生长季内各生长期极端干旱发生次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初始生长期(萌芽—开花期)、生长后期、果实着色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年代际间,1980s最高,2000s最低,2010s呈现回升的趋势。(2)空间分布上,苹果生长季干旱发生总次数呈现东北部少、西北和中南部多的特征,年内各物候期,极端干旱发生次数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但果实膨大期、生长后期极端干旱发生次数高值区集中在冀西北地区。全省范围极端干旱的变化周期为4~8、7~11、16~20 a。极端干旱频数在苹果幼果期、生长后期于2010s呈现回升趋势,生产上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 王华阳, 柳苏倩, 龚悦, 南松剑, 于立芝
    农学学报. 2024, 14(11): 44-4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60

    本研究对烟台地区3个不同品种的地黄瓜进行了比较试验,旨在评估其植物学性状和果实性状的差异。通过目测和个体测定,发现生长类型、株型等9个性状在3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而叶片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外,第一雌花节位、叶片长度、果实横纵径以及瓜把长度等性状显示出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在营养品质方面,‘新改良烟台地黄瓜’显示出最高的维生素C含量,而‘海阳白黄瓜’在消费者感官评价中得分最高,表明其优良的商品性状和口感。产量方面,‘新改良烟台地黄瓜’表现最优,其次是‘莱州绿黄瓜’,‘海阳白黄瓜’最低。本研究的结果为黄瓜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强调了在后续研究中考虑抗病性的重要性。

  • 周萍, 肖华翠, 梁万栋, 罗飞雪, 谢敏, 盛浩

    高强度土地转换及持续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壤的发育方向具有双重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多样性。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母质来源、局地小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管理措施和成土时间的作用;其次,在系统归纳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地变更对土壤发生学属性、形态学特征和诊断特性的影响,进一步综述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不同等级土壤类型演变规律。最后,指出应加强研究多样化土地利用活动对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影响,重视土壤发生学性质对土地转换与渐变的动态响应规律,并应用新技术准确高效辨识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类型变化。

  • 赵永琪, 卢俊, 李刚
    农学学报. 2024, 14(11): 88-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43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空间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省已建设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不平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粤北地区,全省及不同区域在空间上均呈集聚分布形态。核密度估计显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依托的“一心三核”集聚连片分布格局。(2)广东省各地市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布不均衡。其中,珠三角地区的地市差距最大,粤北地区差距相对较小。县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广东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存在明显的集聚区域,有3个县区高—高集聚比较明显,分别是珠三角地区的黄埔区,粤西地区的化州市、电白区。(3)广东省主要依托种植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且多以粮油种植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类型共同发展。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集聚核心存在差异,但“多点集聚”的总体特征较稳定。(4)农田总量、水利灌溉、农业专业村镇、农业龙头企业等12个因素对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空间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各因素之间存在双因子增强交互作用,其中农业龙头企业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一系列因素交互协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可从空间规划、制度设计以及地方建设等方面推动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 路港滨, 俄胜哲, 袁金华, 张鹏, 刘雅娜, 赵晓龙

    本研究旨在确定土壤中重金属的安全阈值,以保障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分析甘肃省金昌、张掖和白银市玉米和小麦不同器官对5种重金属Cr、Cd、Pb、As和Hg的富集转运特点,并探讨作物籽粒重金属与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土壤与作物系统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安全阈值。本研究参考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的方法和原理,基于Logistic函数分布模型的累积概率分布曲线推导土壤与玉米和小麦种植系统中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安全阈值。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植株中Cr、Cd、Pb、As和Hg的富集规律一致:根>茎>籽粒,同样玉米植株中Cr、Pb、As和Hg的富集规律为根>茎>籽粒,而Cd的富集规律为茎>根>籽粒。利用Logistic函数分布模型拟合基于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的累积概率分布曲线,推导出小麦土壤中Cr、Cd、Pb、As和Hg的有效态安全阈值分别为0.019、0.771、35.294、2.777、0.133 mg/kg;玉米土壤中Cr、Cd、Pb、As和Hg的有效态安全阈值分别为0.296、7.90、52.363、12.462、0.119 mg/kg。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累积概率分布曲线法推定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安全阈值较为科学,为小麦和玉米的安全种植和风险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撑。

  • 贾俊丽, 唐玲, 贾新平, 罗海蓉, 梅雪莹, 曹璞渊, 刘华周, 沈鸿猷
    农学学报. 2025, 15(4): 92-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53

    休闲农业康养资源高质量利用是推动休闲农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建立休闲农业康养资源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休闲农业项目康养资源质量,有利于摸清休闲农业拓展康养功能的资源优势,并评估康养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本研究对江苏休闲农业康养项目的康养资源进行分类及特征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中筛选确定评价指标因子,构建了含自然资源、环境质量、景观资源、康养食宿、康养商品与设施5个要素层,19个因子层的休闲农业康养资源评价模型,因子层中康养饮食、森林、康养住宿、水体、温泉权重值较高。对40个江苏休闲农业代表基地进行评价打分,得出江苏休闲农业康养资源质量总体良好,其中环境质量相对较好,康养食宿资源次之,康养商品资源潜力最大。最后,基于江苏休闲农业康养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引导,搭台创境;智库谋划,科研支撑;企业主体,联农带农等3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 胡丽莉, 胡敏, 郭艳兰, 蒋菊芳, 谢万银

    本研究通过设计凉州皇冠梨气候品质评价指标,探讨了果品品质气候品质认证方法,为开展本地优质梨气候品质认证提供技术支撑。利用2016—2022年在选定试验地气象观测资料及果品品质观测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与皇冠梨果品品质有明显生物学意义的气象因子,通过这些敏感气象因子,利用熵权法,建立关系矩阵、评判集、权重集、设计皇冠梨品质气候评价指标。结果表明:(1)本地皇冠梨生育期温度适宜指标为:开花期10~16℃、挂果期12~18℃、幼果成熟到成熟期15~25℃,有效降水量为≥0.1 mm;(2)影响皇冠梨主要品质敏感气象因子是成熟期和营养累计期内的气象因子。(3)皇冠梨气象评价是从适宜气候条件中除去灾害性的天气影响,评价结果划分为特优、优、一般3个等级。(4)以2022年实验基地皇冠梨观测数据为例,综合评价了其果品品质,综合得出成熟期评价86.865分,属于优等品。本研究气候品质综合评价方式不仅在模块构建上有别于现行的定性模式,更在数据分析、标准建立上突出了创新,适用于本地皇冠梨气候品质的定量评价。

  • 姜婷婷, 乔峰, 熊刚, 安萌萌, 刘红光, 冯帅帅, 黄爱玲, 央宗, 李爱花, 李全希, 韩葳, 谭德云

    黑老虎具有药用、食用、观赏等多种价值,南方地区引种栽培较普遍,但北方地区黑老虎引种未有报道。为促进鲁中地区黑老虎的引种栽培,文章总结了国内黑老虎野生资源驯化、优良品系培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等现状,通过对其在土壤、水分、光照、气温和气候的适应性研究,来分析鲁中地区栽培引种的可行性,提出应用仿生态栽培模式,从理论上可以实现黑老虎在鲁中地区的引种栽培。针对黑老虎引种后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要选择鲁中地区适栽品种,配套推广栽培技术,探索黑老虎销售渠道,拓宽其药用、食用和观赏市场,加强黑老虎衍生品开发利用,提升原材料附加值和产业效益。

  • 王佳, 柳维扬, 郝兴明, 张盛, 何铎, 张小功, 周丽敏
    农学学报. 2024, 14(12): 19-27.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53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农田管理方式下极端脆弱区盐碱地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阐明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从而为减轻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电导率为9.35 mS/cm和pH 8.38的极端盐渍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15、25、35℃)、施氮肥水平(0、120、240 kg N/hm2)以及生物炭施用量(0、5、10 t/hm2),所有处理均控制在田间持水量60%,培养周期为45 d。研究结果表明,增温与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CO2和N2O的排放量,而短期施用生物炭能够降低N2O的排放。具体来看:(1)在相同温度和生物炭条件下,氮肥的施用显著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当施氮量为120 kg N/hm2时,CO2和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是对照的2.02倍和1.28倍;而当施氮肥量提高到240 kg N/hm2时,CO2和N2O累积排放量达到最大,分别是对照的2.22倍和1.64倍。(2)在相同温度和氮肥条件下,生物炭的施用显著降低了N2O的排放。与未施用生物炭的对照相比,当生物炭施用量为5 t/hm2时,N2O的排放量减少了7%;而当生物炭施用量增至10 t/hm2时,N2O排放量进一步减少了13%。(3)温度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与15℃相比,25℃条件下的CO2和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11.34 g C/kg和39.69 mg N/kg;而在35℃条件下,CO2和N2O累积排放量最大,分别增加了48.17 g C/kg和69.69 mg N/kg。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极端盐碱地农田管理中,合理的温度控制、氮肥施用策略以及生物炭的使用对于调控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 冯帅帅, 乔峰, 贾明, 魏娟, 姜婷婷, 黄爱玲, 金志博, 央宗, 李爱花, 韩葳, 李全希

    为提高无花果繁殖系数,满足推广无花果优良品种的需求,建立有效的无花果离体快繁体系,文章总结了部分无花果离体快繁体系的构建过程,包括外植体的建立、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分化、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等阶段,分析了无花果在离体快繁过程中存在的组培苗污染、褐化、玻璃化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同时展望了无花果快繁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无花果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及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

  • 智慧勇, 焦钰, 韩伟宏
    农学学报. 2024, 14(11): 80-87.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98

    本研究旨在探讨山西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逻辑,并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2018—2022年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五台山以农林为切入、以山水为背景、以生态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以康养为载体、以旅游为纽带,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融合;受疫情影响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变化波动较大,2022年五台山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C值为0.664,发展水平最高;从各个层面来看,经济层面>生态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还需重点关注社会和文化方面;2021年和2022年耦合协调程度均为良好协调。并提出着力产业提质、丰富产品业态、拓展营销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强化科技支撑和凝聚产业融合等发展优化路径。本研究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评价体系和科学依据。

  • 苑可心, 盖岳峰, 陈修宇, 徐冬云, 陈红艳, 李玉环
    农学学报. 2024, 14(11): 22-2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105

    摸清土壤质量状况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智慧农业发展前提,针对农户多点散发、分布范围广的特征,需要提供区域分布信息,才能满足其快速、精确获取土壤质量信息的需求。本研究基于已有的土壤质量遥感反演模型,采用ArcGIS Enterprise等相关软件,以Android移动端为搭载平台。结果表明:设计并开发了面向农户需求的土壤质量(水肥盐碱)智能分析APP,采用数据层、服务层和用户层3层结构搭建,研发基础服务、土壤质量遥感反演、分析决策3个功能模块,可帮助农户快速准确掌握田间土壤质量信息,并提供施肥指导、盐渍化治理等决策建议。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智慧农业发展,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管理有重要意义。

  • 宋慧, 安学君, 黄芸萍, 张香琴, 吕燕, 钱欣欣

    为简化南瓜多糖育种过程中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开展了优化高通量热水浸提南瓜多糖苯酚-硫酸法测定体系的试验。以23S18等南瓜果肉为试材,以单因素试验确定检测波长和浓硫酸用量,并明确测定结果与纯化后测定多糖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苯酚-硫酸法测定南瓜多糖波长为490 nm,反应体系中样品用量:5%苯酚:浓硫酸为2:2:7。建立高通量测定多糖回归方程y=0.0061x+0.1476(R⊃2;=0.9965),吸光值在0.084~3.684线性关系良好。微量提取高通量测定方法与纯化后测定多糖的结果显著相关。分析测定53份南瓜多糖含量,筛选到含量>100 mg/g的高多糖亲本(23S2和23S14)和组合(23FV5和23FV26)用以育种。南瓜多糖高通量提取测定体系操作简单、线性范围广,测定结果与纯化测定多糖结果显著相关,对提高南瓜多糖育种效率行之有效。

  • 张红艳, 殷红, 韩姗姗, 张强, 辛东林, 冉淦侨

    对比赤子爱胜蚯蚓中提取蚓激酶的不同工艺及参数,分析其酶学性质,促进蚯蚓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和利用。结合纤维蛋白平板酶活测定、聚丙烯酰铵凝胶电泳(SDS-PAGE)以及液质联用技术(HPLC-MS)对蚓激酶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得到较佳提取工艺为:以干蚯蚓粉做原料,采用5倍质量比的10 mmol/L Tris-HCl缓冲液浸提离心2次后合并上清液;粗提液采用80%硫酸铵饱和度盐析,10~200 kD孔径的膜分离方法浓缩,膜循环过滤时间≤50 min;不添加保护剂上机冷冻干燥。此提取干燥工艺条件下得到酶活性为201.8万U/g的冻干粉。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酶包含6种蚓激酶特异性蛋白,相对分子量在24.7~26.3 kD之间;酶液最适pH 7.2~8.0;较稳定区间为pH 7.4~8.8;酶液最适温度区间为50℃以下,稳定温度区间为60℃以下;4℃条件下储藏80 d,酶活保持率可达90%。硫酸铵盐析-冷冻干燥法可以从赤子爱胜蚯干粉中提取得到酶活稳定的蚓激酶产品,实验结果可为蚯蚓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宋肖琴, 陈国安, 陈福明, 叶正钱

    为了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在镉(Cd)中度污染农田中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采取了5种水分管理措施(全生育期淹水、湿润灌溉、阶段性湿润灌溉、分蘖—抽穗2次晒田和常规灌溉),进行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水稻生长状况,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各部位中Cd含量,计算Cd富集和转运系数及土壤pH和有机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湿润灌溉处理下,水稻千粒重增加8.64%,显著降低水稻分蘖期根部、茎部和叶部中的Cd含量。与常规灌溉处理相比湿润灌溉能够显著降低成熟期水稻籽粒中Cd含量,降幅达78.83%(P<0.05),全生育期淹水处理降低效果次之(降幅39.69%)。此外,全生育期淹水和湿润灌溉处理主要通过抑制Cd由茎部和叶部向籽粒的迁移,进而降低稻谷中的Cd含量。从水稻生产和实际情况出发,建议采用湿润灌溉作为Cd中度污染农田水稻种植的水分管理措施。研究旨在为Cd中度污染农田水稻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杜付荣, 李可, 赵明明, 胡新燕, 李小珊, 苏在兴, 黄忠勤, 陈晓光

    牛蒡根富含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具有降血糖、抗菌、抗炎、抗氧化、调节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等功能,被称为“蔬菜之王”、“东洋人参”。本研究着重论述了牛蒡根中多糖、多酚、膳食纤维、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油、木脂素、植物甾醇和五环三萜等活性物质的种类和生理功能,归纳总结了牛蒡根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对牛蒡根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牛蒡根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和其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杨涛, 杨明登, 杨亚腾, 张荣辉, 赵高坤, 孔光辉, 吴玉萍, 甘彬, 张勇刚

    本研究旨在为满足雪茄烟叶晾制工艺需求,设计出适宜的热负荷,并筛选出合适的晾房容量。通过使用建筑模拟分析软件DEST对晾房围护结构在晾制季的热负荷进行模拟预测,根据预测结果,选配设备的功率,并进行雪茄烟叶晾制验证。结果表明:晾房热负荷为晾房维护结构热损失与晾房排湿热损失之和,总热负荷的最大值为13.39 kW。雪茄烟叶晾制鲜烟叶的单位热负荷平均为13.39 w/kg,此值可用于雪茄晾房装烟量条件下,需配备的热负荷。本研究为雪茄烟叶晾房的建设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

  • 吾米提·居马太, 沈伟, 郭燕云, 伊里亚尔·叶克木江, 美丽侃·克尔买买提, 叶尔布兰·努尔达吾列提, 马玉平
    农学学报. 2024, 14(12): 78-84.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58

    本研究利用伊犁河谷昭苏县气象站点1956—2022年逐月气温、降水数据及牧草生育期数据,通过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伊犁河谷高海拔地区牧草生长季(4—8月)干旱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6—2022年昭苏县年平均气温为3.5℃,以0.3℃/10 a的倾向率极显著上升,年降水量为509.3 mm,总体呈现年际差明显,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昭苏县牧草全生育期的干旱频率为16.4%,其中重旱发生的概率均为7.5%;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开花期中旱以上的干旱频率分别为13.4%、16.4%、22.3%、22.4%,返青期呈现不显著的干旱化趋势,分蘖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呈现显著性干旱化趋势。研究结果以期为昭苏县牧草干旱灾害的监测、预警及风险防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