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杨玉莹, 何珊珊, 王玉斌

    为了探寻实现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有效路径,系统梳理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并深入剖析了畜禽资源遗传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结果表明:目前,保护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法规政策不断完善,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初具规模,从业主体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但也面临资源特性挖掘不深,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法规政策支撑薄弱,管理制度缺乏联动;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设施陈旧,保护技术落后;资金扶持力度不足,投入渠道单一等困境。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资源深度挖掘,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整合部门管理资源;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建立多元的投融资体系;持续推进保种场、保护区及基因库发展建设进程。

  • 王成丽, 孙海燕, 孟猛
    农学学报. 2024, 14(11): 72-7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89

    近年来,海南省槟榔种植业发展迅速,产业调整与优化将是其未来发展重点,合理的生产区域布局对于海南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运用区域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分析海南各市县2005—2022年槟榔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海南槟榔种植规模大幅提高,但单产下降明显,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的测算结果表现为较强的一致性,中部地区琼中、定安、保亭、屯昌等市县槟榔生产比较优势较强,是海南省槟榔生产布局的重点区域。东部传统种植区领先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西部地区整体缺乏比较优势,但上升趋势明显。海南槟榔生产呈现东退西进中部保优格局,布局变迁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较高的经济利益刺激、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扩散和黄化病等病虫害蔓延。建议合理调整槟榔生产布局、适度控制槟榔种植规模、强化社会化服务、明确食用槟榔制品监管政策、加快推动槟榔产业转型升级。

  • 王建辉, 郭伟庆, 郑凡, 张崟, 王新惠, 刘达玉, 唐江

    柑橘是中国第一大类水果,其品种繁多,种植广泛,且以鲜食为主。为了延长鲜果货架期,促进精深加工,提升柑橘企业经济效益,对柑橘贮藏与加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总结了多种保鲜技术在柑橘贮藏中的应用;其次讨论了柑橘传统加工制品与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最新技术;最后展望了柑橘类水果中类黄酮等功能成分的潜在应用价值。根据各产区栽培品种多样性的特点,建议甜橙、柠檬类品种可以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橙、橘等传统加工制品优化非热加工、生物酶法去囊衣等新技术集成应用,药食同源类品种开展功能性成分提取与保健产品研制。综上,针对不同柑橘品种开发合适的贮藏与加工技术,可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促进未来柑橘产业健康发展。

  • 郭舒艳, 杨颖, 边媛, 高龙, 张钟匀, 朱琳

    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铁线莲属植物在种质资源调查、栽培繁殖、药理作用及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总结铁线莲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因气候条件各异具有区域代表性,分析铁线莲属植物繁育与生态地理响应的关系,得出控温、光照、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良好的培养基质等是提升铁线莲属植物繁育技术的有效手段。同时从资源价值利用方面分析了不同种铁线莲属植物药用化学成分和功效及园林提升构景形式。提出今后应针对开发潜力尚小的铁线莲属植物类群进行资源保护,对现有铁线莲属植物资源中表现优良的种质进行杂交繁育利用等建议。

  • 张晓美, 赵嵘, 王立声, 李筱竹, 吕明辉, 高义梅

    为进一步了解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和效益,采用2021—2022年全国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和效益评估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从农业气象服务用户需求和服务供给两大维度,对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内容、产品时效、服务形式以及服务渠道等内容的供需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气象服务贡献率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1)气象为农服务具有很强的决策服务属性,政府/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是当前的服务主体。种植业、农业保险、农业管理是当前气象为农服务的主要服务领域,特别是种植业。(2)农业用户对气象服务需求旺盛,绝大多数的农业气象产品能满足用户需求,少数产品在内容、时效、服务方式和渠道等方面与用户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3)农业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农业气象服务贡献率为4.84%,全国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值为3472.6亿元。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为气象部门优化农业气象服务供给提供参考和支撑。

  • 黄永平, 方明丹, 刘凯文, 刘志雄, 杨青青
    农学学报. 2024, 14(12): 62-6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47

    通过4—10月小龙虾不同养殖期的对比试验,对25~30 g小龙虾虾肉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等34种品质因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期小龙虾有32种品质因子差异性显著(P<0.05,下同)。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6—8月虾显著高于其他月份;氨基酸总量(TAA)16.57%~19.72%,以4月虾最高,7月虾次之,10月虾最低,整体呈下降趋势;必需氨基酸(EAA)与TAA比32.63%~36.58%、EAA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比59.67%~73.51%,以9—10月虾最高,呈上升趋势;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68.34~90.14,以4月虾最高,8月虾最低,呈下降趋势。对32种品质因子与养殖期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3种品质因子与养殖期气象因子显著相关,其中与阴天数、日照时数、温度适宜指数显著相关的品质因子最多,且与阴天数大多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大多呈负相关,与温度适宜指数均呈正相关;与常规营养成分相关的温度适宜指数的最适温度为22℃,质构特性为24~26℃,氨基酸为20℃。因此适宜的温度下,适当的遮阴挡阳有利于提高小龙虾品质。分析不同时段的气象因子与品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前期是气象因子对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关键影响期,养殖中后期是气象因子对质构特性的关键影响期。

  • 林秋君, 吴限鑫, 邹询, 李广, 王建忠, 郭春景

    为明确花生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情况,通过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统计汇总花生目前有效登记调节剂种类,并查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花生中调节剂的最大残留限量和检测方法,分析花生生产中主要使用的调节剂的毒性,为下一步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花生产业的出口创汇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提升中国花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国花生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葛丽清, 廖利焱, 孙春梅, 李朝莲, 张琼仙, 韩庆莉

    本研究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生姜姜瘟病的研究文献,对中国姜瘟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与该病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致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物种复合体在姜瘟病中的关键角色,概述了目前姜瘟及连作障碍的发生、成因、防控技术,简述了生姜姜瘟与连作障碍的关系,从姜瘟、致病菌、防控现状与技术等方面总结了生姜姜瘟与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利用改良土壤、轮作栽培、土壤熏蒸等高效防控姜瘟及连作障碍的方法。提出目前存在对姜瘟致病菌、生姜自毒物质积累、根际微生物研究较少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防治生姜姜瘟,减缓连作障碍,促进生姜产业发展和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 王莹, 刘晨曦, 王新炎, 何际芳, 李豪辉, 贾陆, 刘伟, 薛刚

    研究旨在优化传统水蒸气蒸馏和同时蒸馏萃取2种方法提取牛至草中精油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参数,并对精油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2种方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盐基度1%,提取时间度1.5 h,料液比1:6,在该条件下提取得率分别为0.486 g/100 g和0.608 g/100 g。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精油中烷类16种、烯类6种、醇类4种、酚类3种、酮类1种,含量占比分别为74.366%、6.263%、1.245%、12.684%、0.449%;同时蒸馏萃取法所得精油中烷类20种、烯类9种、醇类5种、酚类3种、酮类1种,含量分别占比60.127%、12.597%、2.795%、22.147%、0.936%。同时蒸馏萃取得到的精油组分种类和主要抑菌成分的含量明显多于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精油组分种类和含量。主要抑菌成分百里香酚、伞花烃、γ-松油烯、香芹酚和α-水芹烯在水蒸气蒸馏所得精油中的含量分别为8.492%、3.286%、2.551%、2.143%和0.206%,在同时蒸馏萃取所得精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3.925%、5.218%、4.509%、4.14%和0.36%。采用本研究所得最佳工艺所得精油得率高,可为企业生产制备牛至精油提供参考。

  • 张春花, 宋长勇, 张海燕, 谢翠苹, 蔺雨阳, 和献锋, 陈开荣
    农学学报. 2024, 14(11): 50-55.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44

    为解决木棉果絮植源性污染问题,在木棉末花期开展“抑花一号”药剂的浓度处理试验,研究其对木棉飞絮和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木棉末花期后施用“抑花一号”药剂对促进木棉败育落果的效果极显著,药剂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3 a跟踪调查发现,施用“抑花一号”后样株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流胶、萌枝异常、枯枝、树势削弱等情况,随时间推移,翌年成花受抑制甚至不能完成花芽分化,浓度越高此类药害表现越明显。权衡效果和药害,治理木棉飞絮如果只使用“抑花一号”化学药剂,推荐使用浓度0.5%+剂量25 mg/cm或浓度1%+剂量12.5 mg/cm。

  • 常鹏艳, 魏安妮, 许浩斌, 王松良
    农学学报. 2024, 14(12): 92-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49

    随着人们对城乡一体化和食品安全重要性认识的提升,都市农业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有效补充了传统乡村农业,并使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多元化。通过CiteSpace图谱法分析中国知网2003—2022年收录的都市农业文献,绘制出相关知识图谱,提供都市农业研究的最新进展、前沿热点及其演化路径,预测都市农业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2003—2012年,中国都市农业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于2011年达到峰值,为122篇;2013—2022年呈现先下降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其中,2018年发文量最低,为34篇;(2)2003—2012年,中国都市农业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周培,为9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达到18篇;2013—2022年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周忠学,达到19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达到19篇;(3)2003—2012年“都市型农业”“(都市农业)发展”“(都市农业)对策”“新农村建设”“绿色北京”“北京市”等6个关键词构成了中国学界都市农业研究热点和前沿,2013—2022年“都市圈”“城镇化”“都市农业”等3个关键词构成中国学界都市农业研究热点,“风景园林”“乡村振兴”和“农村转移人口”等3个关键词成为该领域未来的核心议题。综合比较,2003—2022年间,中国都市农业研究贡献最大的机构以及作者都发生了变化,说明有新的学者和机构加入都市农业的研究中,但对都市农业的研究缺乏持续性。结合中国都市农业研究所呈现的特征,未来研究领域应持续关注“(以城乡融合为基础的)乡村振兴”“农业转移人口”等关键词的研究范围和深度。

  • 郑建敏, 蒲宗君, 吕季娟, 刘学安,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李朝苏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川麦614’小区平均产量6031.50 kg/hm2,位居第二,稳定性好,适应多环境。大区生产中‘川麦614’产量7031.55 kg/hm2,居第一,增产达8.79%。双标图模型中,“哪个赢在哪里”功能图指明‘川麦614’在达州、内江、南部、双流和中江的产量高,适应性好;“高产性和稳产性”功能图显示其产量最高,稳定性好;具同心圆的GGE双标图表明‘川麦614’是丰产性和稳产性很好的品种。综合比较,‘川麦614’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表现良好的养分高效利用新品种,推广应用潜力大,育种利用与基础研究价值高。

  • 陈伟, 俞倩, 叶正钱, 石艳平

    农田土壤镉(Cd)污染严重影响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通过制备和应用共热解生物炭探究其对水稻吸收和积累Cd及改良土壤效果,以期为农田土壤Cd污染修复提供新材料。通过田间试验探究花生壳—玉米秸秆共热解生物炭的3种不同添加量对水稻各器官中Cd转运迁移特性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共热解生物炭可以降低水稻籽粒中Cd的积累,减少对水稻植株的毒害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并促进水稻植株生长。与不添加共热解生物炭相比,生物炭处理土壤pH提高0.06~0.12个单位,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37.20%~78.27%、49.62%~134.10%、20.79%~35.26%。添加共热解生物炭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显著下降11.11%~26.98%(P<0.05),水稻籽粒中Cd含量显著降低23.46%~47.49%(P<0.05)。田间应用花生壳—玉米秸秆共热解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其中用量为15 t/hm2时效果最为显著。

  • 杨美丽, 王帮太, 鹿红卫, 程建梅, 苏玉杰, 赵树政, 张晓春, 程翠, 秦贵文

    为探明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籽粒灌浆特性、植株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本研究在2021—2022年以中高产玉米品种‘永优1573’、‘永优1593’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密度6.00万、7.50万、9.00万株/hm2。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百粒重呈“快增-慢增”的上升趋势,籽粒灌浆速率呈“先增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灌浆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2 d左右;增加种植密度使理论最大百粒重(a)、籽粒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mean)以及灌浆达到最大速率时的籽粒重(Wmax)均显著降低,且单株产量与百粒重、穗粒数、WmaxRmaxRmean呈显著正相关。授粉后植株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下降更显著,灌浆前期植株营养器官比重较大,灌浆中后期植株各器官所占比重依次为籽粒>茎鞘>叶片>穗轴>苞叶,茎鞘干重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增加种植密度使不同玉米品种穗长、穗粗、穗粒数、单株产量降低,秃尖长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在7.50万株/hm2时最高。品种间差异显著,‘永优1573’百粒重小于‘永优1593’,穗粒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则是前者大于后者,百粒重和穗粒数共同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本研究为中高产玉米品种选择最佳种植密度和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豫北地区夏玉米高效增产也具有指导意义。

  • 常俊香, 王小星, 张琪, 刘贵海, 许培, 原明月, 李建军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国内糯玉米研究的动态趋势。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收集了2002—2022年间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并运用Excel、SATI和VOSviewer等工具进行多维度分析,包括发文量、研究机构、作者、期刊、高被引论文以及关键词共现等方面。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中国糯玉米研究全部期刊发文量年均229篇,核心作者共343位;核心期刊年发文量年均59篇,核心作者共146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发文量最多,扬州大学核心期刊发文量最多。《农业科技通讯》载文量最多为254篇,占文献总量的5.27%。核心期刊《玉米科学》载文量最多为157篇,占文献总量的12.66%。高被引文献发表期刊学术层次高,《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玉米科学》刊高被引文献量的50%以上。关键词共现图显示,糯玉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糯玉米栽培方面的,包括栽培模式和栽培因子对糯玉米生长规律和产量的影响;(2)关于糯玉米品质方面的,包括糯玉米的淀粉特性和营养价值;(3)糯玉米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4)糯玉米生物逆境研究;(5)非生物逆境对糯玉米生长的影响;(6)糯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7)糯玉米加工保鲜技术。未来研究可以聚焦于高品质糯玉米种质创制、品质研究、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研发、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以及标准化高效种植技术的探索。

  • 刘可群, 邓爱娟, 孟翠丽, 李伟, 汤阳

    鱼塘溶氧垂直差异大小是健康生态养殖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湖北洪湖2022年6月21日—7月14日鱼塘溶氧、水温、光强等上下垂直分层观测资料,以及同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鱼塘水体溶氧日变化特征,在排除了人为因素干扰相关资料后,采用统计回归方法,诊断分析了上下层溶氧差异与气象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晴好天气下,随进入水体的光照增强,上层溶氧常处于饱和或过饱和,下层处于低溶氧状态;120 cm层溶氧增量与光强呈不显著的负相关,鱼塘下层难以通过光合产氧满足底层鱼类溶氧需求。鱼塘水体温度上高下低的垂直梯度会阻碍氧向下迁移,在30 cm与60 cm两层水温相差1℃的情况下,其溶氧量差可达6.6 mg/L。在风的作用下,风力越大,上下层水温差异越小,迁移阻力小、迁移快,溶氧差异小;地面极大风速达9 m/s以上时,鱼塘上下层的溶氧差异小,无需人工干预增氧。打破水温垂直梯度变化是确保夏季鱼塘良好生态环境重要手段,人为干预强度由风力的大小决定,风力越小,所需干预力度越大。研究结果以期为鱼塘健康养殖,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灾害损失,以及促进水产养殖智能机械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田瑞丰, 张诚, 杨晓

    新能源智能拖拉机作为绿色农业领域的通用动力机械,其动力传动构型简化了机械系统,机组本体更易实现数智化控制,更易推动设施-农艺-农机融合为数智大模型,更易创造沙戈荒设施农业综合效益;新能源智能拖拉机产业还可带动农机芯片制造、农机永磁同步电机、农机动力电池等新兴领域产业链,具有农业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特征。中国新能源智能拖拉机技术自主化发展进程与国外同期进行,部分技术已达到并跑、领跑水平,通过总结新能源智能拖拉机技术发展特点,助力中国农业航母行稳致远。本研究首先对新能源智能拖拉机的定义、特点、场景进行介绍,论述其对双碳目标、绿色农业、弯道超车、产业经济、农耕文明方面的中国式发展意义;其次介绍国内外新能源智能拖拉机产品现状,阐述电源管理、驱动系统、一源多用、智源电联等关键技术发展态势;最后提出新能源智能拖拉机发展愿景与对接建议。文章展望了新能源智能拖拉机的能源动力绿色化、驾驶作业无人化、农艺农机融合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助力零碳农机学理论体系构建及零碳农机产品技术落地,力争为农机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 李静, 杨萍, 罗优, 达巴次仁, 和强, 和雪佳, 韩天华, 贺彪

    计算机智能识别是一种模拟人类视觉和认知过程的技术,用于图像和视频的识别、判断以及模拟。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识别技术在烟叶分级领域的应用。文章详细介绍了烟叶图像和近红外线光谱的采集方法,烟叶特征提取方式,以及智能识别模型的应用实例。通过比较不同烟叶特征智能识别技术的优缺点,总结了现有不同烟叶特征智能识别模型在准确性和鲁棒性方面的不足,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于提高智能识别模型的性能,并通过多维度特征数据融合,进一步提升烟叶等级判定的准确性。

  • 张雁霞, 谌国鹏, 孙晓敏, 邢丽红, 瞿利英, 薛艳, 王佳伟

    为选育产量和含油量双高、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双低油菜品种,以自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汉3A’为母本,与自育的恢复系‘475R’进行杂交,经过筛选鉴定,获得了高油高产多抗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汉油23’。在2020—2022年度连续2 a的长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2 a试验平均产量为3167.8 kg/hm2,芥酸平均含量为0.105%,硫苷平均含量为17.48 μmol/g,平均含油量为47.57%,能够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寒性和抗倒性强。于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登记编号GPD油菜(2024)610234,该品种还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机械化的特点。本研究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贺强, 胡文俊, 李炯, 陈晚元, 陈丹, 冯露, 吴江

    为研究农兽药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 MRL)标准对中国蜂蜜出口贸易的影响,对中国、欧盟、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现行的农兽药残留限量法规及蜂蜜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了概述,并将中国与上述各国及地区相关限量法规标准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仅在国家标准中对蜂蜜的6项农兽药作了限量规定,而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分别在其国家标准法规中规定了538、79、4、3项农兽药MRL值,中国行业标准规定了13项农兽药MRL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补充了国家标准,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体系相比,中国蜂蜜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相对薄弱。此外,中国与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蜂蜜的农兽药MRL标准中种类及数量均存在差异,但符合中国实际国情。为了避免蜂蜜出口受阻,可以参考与中国有蜂蜜贸易往来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为中国在修订蜂蜜的农兽药MRL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 褚春燕, 王婷婷, 陈莉, 杨清彤, 王艳, 白玉兰

    通过研究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评估农户对气候变化认知水平,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基于三江平原佳木斯市1993—2022年的物候期、1961—2022年气温和降水量、农户气候变化感知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候变化与物候期关系及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近30 a三江平原春季物候期变化均呈提前趋势,秋季物候期变化均呈延后趋势,蒲公英物候期趋势变化最为显著,蒲公英萌芽日期提前,变化速率为5.5 d/10 a,黄枯日期延后,变化速率为10.6 d/10 a;春秋季温度、降水和春秋季物候期之间的相关系数,共有8对极显著相关和6对显著相关,其中正相关有7对,负相关有7对,春季物候期的变化主要是受温度影响,秋季物候期变化则是降水量影响;农户对温度变化感知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准确率达到80%以上,农户感知到的降水变化趋势与气象实测数据存在差异,准确率达到58.0%,自然现象物候期感知结果准确性低于温度和降水变化感知结果。三江平原物候期随着温度升高及降水增加,出现日期提前,结束日期延后,物候期呈延长趋势,农户对农业生产相关的气候变化感知更为敏感,也相对准确。研究结果为农业生产制定有效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借鉴。

  • 徐琼芳, 杜燕妮, 彭二露, 骆新越, 刘家慧
    为研究局地不同下垫面对气象要素及区域气候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选取潜江市Q7822站作为虾稻田站、Q7824站作为湖泊站、Q7817站作为乡村站、Q7819站作为城市站开展气象资料对比研究,采用方差分析法比较虾稻田、湖泊、乡村和城市4种不同下垫面的气象要素,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差别及其显著性和气候效应。结果显示,虾稻田、湖泊、乡村、城市4种不同下垫面对各气象要素的影响程度为:风速>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湿度>平均气温。不同下垫面对风速与湿度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顺序一致,为:湖泊>虾稻田>乡村>城市。湖泊和虾稻田在夏季有降温作用,在冬春季有升温作用,虾稻田对最高气温的降温影响大于湖泊,湖泊对最低气温的升温影响大于虾稻田。研究表明,湖泊和虾稻田对风、气温、湿度有调节效应,具有良好的气候生态效益。研究可以为保护环境和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 郑青焕, 黄冉涛, 李拴柱, 王建玉, 陈君, 李梦春, 刘民, 杨玉华, 贾毛毛

    为收集和了解南阳市农作物资源现状,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与普查收集行动,南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队于2021—2023年走访南阳市4个农业重点县、75个乡(镇)、1241个行政村,并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及分析。结果表明,共收集到濒危、稀有、优异的农作物种质资源352份,其中粮食作物98份,蔬菜171份,果树30份,经济作物28份,牧草绿肥25份,涉及32科95属131种,收集到的特别珍稀优异农作物资源5份。研究结果为南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种质创新提供可能。

  • 李艳梅, 李玉红, 陈广凤, 李洋洋, 戴忠民

    研究旨在揭示山东省德州市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状况,为调整优化区域畜禽养殖布局,促进种养结合,推动德州市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推荐方法,根据畜禽粪污养分供给和作物养分需求,测算和分析了德州市近10 a(2012—2021年)畜禽粪污氮磷养分土地承载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德州市2021年畜禽粪污氮磷养分产生总量分别为15.55万t和2.33万t,供给总量分别为9.51万t和1.70万t,养殖总量为1412.59万头猪当量,基于氮供需计算的土地承载力为1937.72万头猪当量,承载力指数为0.73,与2012年相比,整体上均呈降低趋势。可增加畜禽养殖量为525.14万头猪当量,较2012年增长了74.89%。(2)空间分布上,中部和南部县(市、区)种植业和养殖业均较发达,畜禽粪污养分供给量和需求量均较高。2021年测算结果显示,庆云县、平原县土地消纳畜禽粪污超载,夏津县土地消纳粪污虽未超载,但土地承载压力较大。禹城市、陵城区、德城区、齐河县、宁津县、乐陵市、临邑县、武城县土地消纳畜禽粪污未超载,各地区土地承载压力状况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德州市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未超载,畜禽养殖规模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各地区土地消纳粪污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养殖规模发展潜力不同。因此优化农牧业布局,推进种养结合,实施区域间协同管理十分必要。

  • 周萍, 肖华翠, 梁万栋, 罗飞雪, 谢敏, 盛浩

    高强度土地转换及持续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壤的发育方向具有双重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多样性。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母质来源、局地小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管理措施和成土时间的作用;其次,在系统归纳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地变更对土壤发生学属性、形态学特征和诊断特性的影响,进一步综述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不同等级土壤类型演变规律。最后,指出应加强研究多样化土地利用活动对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影响,重视土壤发生学性质对土地转换与渐变的动态响应规律,并应用新技术准确高效辨识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类型变化。

  • 管云, 钱凌寒, 李慎磊, 戴明华, 张学忠, 宋侦东, 崔灿, 林小军
    农学学报. 2024, 14(11): 13-21.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70

    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随着入侵植物开发热度不断提高,薇甘菊在植物源农药方面的开发应用也成为目前研究热点。研究从农作物虫害防治、农作物病毒真菌和线虫防治以及其他农业防治应用3个方面,综述了薇甘菊作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研究现状。结果显示:在农作物虫害防治中,多种薇甘菊提取物对粮食作物虫害(如褐飞虱等)、果蔬作物虫害(如小菜蛾幼虫、甘蓝蚜、黄曲条跳甲、菜粉蝶幼虫等)、经济作物虫害(如假眼小绿叶蝉、椰心叶甲等)和花卉害虫(如月季长管蚜)等有驱避、毒杀和拒食的效果或作用;在农作物病毒真菌及线虫防治中,多种薇甘菊提取物对粮食作物病菌(如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等)、果蔬作物病菌(苹果炭疽病、辣椒疫霉病、南瓜枯萎病等)、经济作物病菌(烟草花叶病毒、棉花立枯病等)具有抑菌杀菌作用,对线虫(南方根结线虫、松材线虫等)有毒杀效果;在农业防治的其他应用研究中,发现薇甘菊的化感物质和次生代谢物具有除草和防治外来入侵生物的应用潜力。对具备广谱性的薇甘菊提取物种类和防治对象种类进行了总结。研究展望了薇甘菊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前景,提出了研究方向的建议,旨在为中国薇甘菊植物源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供参考依据。

  • 缪康, 束兆林, 张付强, 张国, 于居龙, 项礼睿, 徐超, 赵来成

    为进一步验证维大力对水稻产量及抗病性方面的功效,为其在水稻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了不同施用时间(播种前、苗期、破口期、齐穗期)及不同施用方法(拌种、茎叶喷雾)组合的处理。结果表明,维大力不同处理方式处理后,水稻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以拌种+破口期喷雾+齐穗期喷雾效果最好,病指防效达76.53%,且该处理组合方式对水稻产量的提升也最为明显,增产了13.27%;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不同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因此,在水稻生产中,推荐使用维大力拌种,并在水稻破口期、齐穗期150 g/hm2茎叶喷雾处理。

  • 姬慧, 赵红润, 银超慧, 李玲

    为有效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区管治,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法律条令等,明确了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含义,总结了中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结合分区本质,从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评价及转移机制三个视角系统地剖析了中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区管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多学科视角、统筹多要素特征、融合多主体力量,自下而上地建立不同等级、不同标准、适用性强”的分区管控体系,以期提高中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平。

  • 梁嘉毅, 彭玉玲, 陈知椿

    本研究旨在提升湖北省农业用地的总体利用效率,进行了适宜性分析和评价。选取地形、土壤、环境、气候、社会经济5个方面16个评价因子对于湖北省进行3种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园地)的适宜性评价,以1 km栅格数据作为评价单元,结合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划分出适宜、较为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5种农业用地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耕地、园地、林地的适宜区域分别为15.3%、11.6%、9.0%,且3种农业用地的比较适宜区和适宜区基本集中在江汉平原地带和湖北省北部地区,该区域光热充足,环境和土壤条件适宜,适宜区域被较为适宜区域包含在内,并且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东部和南部,其次在北部,西部适宜度最低。以上结果可以为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用地开发提供参考。

  • 程红梅, 田聪华, 王红梅, 张利召

    本研究基于201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针对哈巴河县113个行政村的农用地整理潜力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GIS空间分析和层次分析法,从数量和质量2个维度对耕地潜力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哈巴河县农用地整理区面积为34482.41 hm2,其中现有耕地面积为30904.50 hm2。经测算,农用地整理的数量潜力为可增加耕地2900.05 hm2,新增耕地系数为8.41%。结合当地农作物种植结构体系测算农用地整理可增加耕地产能为3479.28 t。显示哈巴河县农用地整理潜力较大,根据新增耕地系数及耕地质量将整理潜力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结果指出,哈巴河县农田建设应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强农田防护,并通过农业生物科技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土地利用率和耕地的产出效能。研究为该地今后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 贾桂梅, 李春强, 王蓉蓉, 张艳菊
    农学学报. 2024, 14(11): 64-71.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42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河北省苹果种植面临的极端干旱情况,旨在通过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和特征,为河北省苹果产区科学灌溉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基于河北省142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运用地表湿润指数和小波分析方法,对1981—2020年间近40 a苹果生长季极端干旱时空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变化上,近40 a来,河北省苹果生长季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年均0.7~3.5次。苹果生长季内各生长期极端干旱发生次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初始生长期(萌芽—开花期)、生长后期、果实着色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年代际间,1980s最高,2000s最低,2010s呈现回升的趋势。(2)空间分布上,苹果生长季干旱发生总次数呈现东北部少、西北和中南部多的特征,年内各物候期,极端干旱发生次数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但果实膨大期、生长后期极端干旱发生次数高值区集中在冀西北地区。全省范围极端干旱的变化周期为4~8、7~11、16~20 a。极端干旱频数在苹果幼果期、生长后期于2010s呈现回升趋势,生产上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 冯奕开, 邵青玲, 罗爱国, 朱敏, 杨艳君
    农学学报. 2024, 14(12): 70-77.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57

    本研究旨在优化酒糟纤维素降解工艺,以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并减少环境污染。首先,以白酒厂和黄酒厂的丢弃酒糟为原料进行NaOH预处理,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了不同NaOH浓度、酒糟粒度、NaOH处理时间对酒糟中纤维素含量的影响。基于这些数据,确定了选用酒糟以及最佳预处理条件。随后,用纤维素酶进行酶解,考察了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对酒糟纤维素酶解效果的影响,并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以还原糖的吸光度为响应指标,来确定最优的酶解条件。研究发现:(1)在预处理试验中,对于同种酒糟,NaOH浓度和NaOH作用时间水平对酒糟纤维素含量有显著影响,而酒糟粒度对酒糟纤维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在同一处理条件下,白酒酒糟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黄酒酒糟。因此,选择白酒酒糟进行后续酶解试验。(2)酶解过程单因素试验中,还原糖含量最佳效果对应的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分别为800 U/g、50℃、4.5 h、pH 5.5。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显示,酶添加量、温度、时间均对还原糖的吸光度作用显著,而pH作用不显著。两两交互作用中,酶添加量与时间的交互以及温度与时间的交互对吸光度有显著影响。四个因素与吸光度的回归关系显著,且拟合度高,可用于实际生产的预测。最佳酶解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950 U/g,反应温度48℃,反应时间5.1 h,pH 5.5,在此条件下吸光度最大达到0.47。本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预处理和酶促水解,酒糟中的纤维素可以有效地转化为还原糖,为酒糟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

  • 张会, 颜蕙园, 施娅颖, 赵娜娜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南南部某县水稻籽粒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对当地居民健康的潜在风险。2021年9月,在该区域采集68件水稻籽粒样品,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固体进样-直接测汞法测定铬、砷、镉、铅、汞含量。通过单因子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估了重金属污染程度,并利用目标危害系数法评估了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研究发现,该研究区稻米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未超过中国食品卫生标准,部分样品出现As和Cd超标情况。稻米的综合污染指数为0.49,处于安全级别。该地区的成人和儿童对As的平均日摄入量(ADD)比暴露参考剂量(RfD)高,健康风险系数(HQ)分别为3.11和4.80,说明水稻籽粒中砷含量存在一定的风险。多种重金属总危害指数(HI)大于1,表明当地居民过度食用该区域的稻米会危害自身健康。综上所述,研究区内的水稻籽粒样品已受到砷的污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当地政府需加强对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关注砷的形态和有效态变化,保障粮食安全。

  • 肖文敏, 任志红, 吴焕焕, 张虹, 孙海伟, 杨圣祥, 李龙, 尚涛

    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类型及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泰山区春茶新梢生长与茶叶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春茶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试验以‘御金香’茶为试材,在春茶萌动前期通过不同浓度赤霉素及碧护生长调节剂处理,调查分析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新梢长度、百芽重、芽密度、单位面积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春茶新梢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1)高浓度(75 mg/L)赤霉素处理下,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对新梢长度、叶面积、百芽重及芽密度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但咖啡碱、总灰分、茶多酚含量也相对较高。(2)中低浓度(50、25 mg/L)赤霉素处理对茶树新梢生长及品质指标的影响低于高浓度赤霉素处理。(3)生产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碧护处理对新梢长度与叶面积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百芽重和芽密度有一定降低作用,同时,其对于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有促进作用,且可降低咖啡碱及总灰分含量,品质指标表现较好。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选择赤霉素虽然可提高产量,但不利于保持茶叶品质;碧护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但对于提高产量作用不大。因此,为获得优质高产的茶叶产品,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可作为唯一调节手段。

  • 毛昭庆, 曾贞, 史君怡, 张晓娇, 鄢文光, 伏成秀

    探析中国茶叶产业区位竞争优势,对优化中国茶叶产业的差异化发展,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1991—2020年中国茶叶产业统计数据,采用市场占有率、资源禀赋系数和比较优势指数定量测算中国各茶叶生产省份的茶叶产业竞争力,探究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态势,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中国茶叶生产逐步向西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集聚,尤其以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最为显著。(2)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较强,兼具一定的市场规模、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3)中国茶叶生产具备规模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态势,形成以福建、浙江、湖北等中东部地区和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为主的规模优势产区。(4)中国茶叶生产效率比较优势不显著,总体呈平稳态势,形成以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效率优势产区。(5)中国茶叶生产具备综合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态势,且优势区域相对稳定,规模比较优势加速了综合比较优势“极化效应”的不断增强。为提高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应结合茶叶生产区域优势特征,科学规划茶叶产业布局,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 王华阳, 柳苏倩, 龚悦, 南松剑, 于立芝
    农学学报. 2024, 14(11): 44-4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60

    本研究对烟台地区3个不同品种的地黄瓜进行了比较试验,旨在评估其植物学性状和果实性状的差异。通过目测和个体测定,发现生长类型、株型等9个性状在3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而叶片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外,第一雌花节位、叶片长度、果实横纵径以及瓜把长度等性状显示出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在营养品质方面,‘新改良烟台地黄瓜’显示出最高的维生素C含量,而‘海阳白黄瓜’在消费者感官评价中得分最高,表明其优良的商品性状和口感。产量方面,‘新改良烟台地黄瓜’表现最优,其次是‘莱州绿黄瓜’,‘海阳白黄瓜’最低。本研究的结果为黄瓜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强调了在后续研究中考虑抗病性的重要性。

  • 裴嘉博, 刘辉, 钟林炳, 骆慧枫, 刘禹姗, 阮若昕, 张琛, 陈丽, 郗笃隽

    为科学指导蓝莓生产中补光设备的应用,以蓝莓‘优瑞卡’为试材,研究5个光质处理组合对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补光)相比,T2处理(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光照强度28 μmol/(m2·s),红光:蓝光=5:1,单根功率27 W,长度1220 mm的灯管)的单果重、纵横径、总花色苷和总黄酮醇含量最大,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T4处理(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光照强度21 μmol/(m2·s)、红光:蓝光=1.4:1、单根功率16 W、长度1080 mm的灯管)的固酸比和糖酸比显著高于对照,果实总酸(柠檬酸、苹果酸、莽草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大,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T5处理[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底部(即蓝莓盆沿处)1列灯,光照强度21 μmol/(m2·s),光谱红光:蓝光=1.4:1,单根功率16 W,长度1080 mm的灯管]的总糖含量(葡萄糖、果糖、蔗糖)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处理T4综合得分最高。由此可见,在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光照强度为21 μmol/(m2·s)、光谱为红光:蓝光=1.4:1、单根功率为16 W、长度为1080 mm的灯管,对蓝莓果实品质的综合提升效果最好。

  • 郑元庆
    农学学报. 2024, 14(12): 50-54.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126

    为探讨漳州地区葡萄产期调节栽培模式和关键技术措施,并评估其在提升葡萄品质和延长采收期的作用,利用漳州地区的气候优势,通过促早栽培、延迟栽培、一年两收栽培模式等技术措施,采用培育壮芽提高二茬果成花率、精准修剪提高萌芽率等技术手段对不同品种葡萄进行处理。结果显示,葡萄产期调节技术提升了葡萄的生长质量和产量,同时有效延长了采摘期,使葡萄的采摘期从传统的1个月延长至8个月,不仅提高了葡萄种植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本研究总结的葡萄精准修剪、二茬果管理、灌溉和施肥等生产经验,可为漳州地区乃至南方地区利用产期调节技术提升葡萄种植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 冯帅帅, 乔峰, 贾明, 魏娟, 姜婷婷, 黄爱玲, 金志博, 央宗, 李爱花, 韩葳, 李全希

    为提高无花果繁殖系数,满足推广无花果优良品种的需求,建立有效的无花果离体快繁体系,文章总结了部分无花果离体快繁体系的构建过程,包括外植体的建立、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分化、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等阶段,分析了无花果在离体快繁过程中存在的组培苗污染、褐化、玻璃化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同时展望了无花果快繁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无花果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及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

  • 李玲玉, 陈詹, 周毓莹, 丁菲, 王国槐, 张振乾

    本研究旨在提高油菜种子质量,实现种子标准化,并促进油菜增产。通过对油菜种子进行丸粒化包衣,探讨了不同药种比种衣剂包衣对油菜生长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帆鸣1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药种比的丸粒化种衣剂NXY-1和瑞士悬浮种衣剂SLS包衣油菜种子对油菜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丸粒化种衣剂NXY-1中,最佳药种质量比为1:300,该配比的丸粒化种衣剂能促进种子出苗,冬前和盛花期干鲜重比最高,出苗后21 d氮磷含量,钾含量较对照相比最高,能有效提高叶绿素和赤霉素含量,效果均优于进口种衣剂S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