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鹿红卫, 杨美丽, 苏玉杰, 程建梅, 赵树政, 秦贵文, 张文成

    ‘永优988’是鹤壁市农业科学院以欧洲硬粒改良系T1932为母本、自选改良系浚856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国审玉米新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审定。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亲本来源及特性、品种参试的产量表现及抗逆性、抗病性和品质分析等。提出品种选育要重视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同时加强逆境选择提升品种生态适应性,最终培育出高产优质、广适耐密、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

  • 步宇飞, 高文君, 于立芝, 杨晓杰
    农学学报. 2021, 11(6): 96-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0-0176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对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任务、农村人居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继续深化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方面的研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理论研究,重视村庄规划管理、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的研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 张根, 陈宝锐, 陈涛, 谢怡茵, 薛颖昊, 魏政

    作为农业副产品,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素,而某些细菌和真菌生产的酶具有较好的生物化学性质,可用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本研究阐述了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种类和降解机理,综述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的降解微生物种类。同时,本研究分析了当前单一菌株和复合菌系的在商业化利用上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将为筛选新型优质木质纤维素降解菌和开发纤维素降解菌用于农业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

  • 刘雁南, 赵文, 逯汉宁

    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研究背景,以农业农村部直属公益类事业单位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从工资制度、工资水平以及工资调整机制的内涵入手,梳理其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的概念。从历史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分析以往各个不同时期的工资分配情况、工资制度特点,明确提出完善农业公益类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意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当前,在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背景下,需配套完善符合三农发展的公益性要求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激发农业公益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建设与外部劳动力市场平衡比较机制、基本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绩效工资动态调整等建议措施。

  • 莫广刚, 牛静, 赵烈, 吴莹
    农学学报. 2023, 13(12): 84-9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23

    农业经理人是随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信息化而诞生且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支生力军。加强农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发挥好农业经理人的应有作用和巨大潜能,对于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具有深远和现实意义。回顾农业经理人产生的背景,阐述加强农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总结分析当前各地在推进农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中的典型作法。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大培养力度、完善培训内容、开展水平评价、搭建交流平台、构建激励机制、促进合理流动和营造良好环境等多角度提出发展对策,以期推动农业经理人队伍持续高质量发展。

  • 章明奎, 邱志腾
    农学学报. 2021, 11(7): 44-5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9030010

    为了解中国西南山区水耕人为土的分布特征,促进土壤分类的定量化,利用2015—2017年笔者在贵州省调查的代表性土壤剖面的分析结果,结合贵州省以往的土壤调查资料,应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分类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水耕人为土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全省拥有潜育、铁渗、铁聚和简育等4类水耕人为土,共鉴出11个亚类。出现的诊断层有“水耕表层”、“铁渗淋亚层”、“铁聚水耕氧化还原层”、“漂白层”等4个,鉴出的诊断特性包括“潜育特征”和“复钙作用”等2个。该省水耕人为土具有明显的有机质积累、粘粒淋淀特点,土壤酸碱度变化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贵州省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成土因素是地形,简育水耕人为土和铁聚水耕人为土是该省水耕人为土的主要类型。

  • 郭春景, 郭林宇, 王建忠, 乔淇

    为了研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中国绿豆对外贸易的影响,以中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日本、美国、韩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绿豆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为基础,从限量标准数量、限量大小和占比、限量宽松度等方面对比分析中国与贸易国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中国绿豆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少,共83项,与日本的388项、欧盟的566项存在很大差距,与CAC的111项、韩国的124项、美国的114项也存在差距。此外,中国豁免限量标准与一律标准少。食品中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 GB 2763—2019标准中规定了44种豁免制定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农药名单,未规定一律标准。所以,仍需继续关注相关贸易国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信息更新,结合农药残留数据、农药降解数据、毒理学数据和膳食数据等,为制定适合中国绿豆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 安丽, 张志山, 孟庆磊, 董学飒, 朱树人, 朱永安

    为全面了解加州鲈生物学特性,以期进一步丰富其生物学资料,为其分类和养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解剖学方法,观察和测量了其外部形态特征、可量和可数性状及内部结构特征。1龄加州鲈体型纺锤形,背部黑色,体侧青绿色,腹部白色,身体两侧分布有黑色条纹,身上布满栉鳞,其比肠长、比肠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833、0.006和0.091。背鳍、尾鳍、臀鳍、腹鳍、胸鳍鳍条数分别为Ⅷ~Ⅸ,14~15、22~23、Ⅱ,10~12、Ⅰ,5、12~14。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第1鳃弓鳃耙数、幽门盲囊数、脊椎骨数分别为64~71、6~10、16~17,7~8,16~27,26~32。加州鲈全长(TL)与体重(BW)间关系模型:BW=2407-20.711TL+0.047TL2(R2=0.942);体高(BH)与体重(BW)间关系模型:BW=0.005BH2.591(R2=0.982)。体高、体宽和头高这3个形态性状是影响1龄加州鲈体重的重点性状。本研究结果为加州鲈的种质判别、系统分类、人工养殖和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孙晓光,王腾,卓永,党星
    为了解昌都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为本地农牧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提供参考,利用1961—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5 年昌都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显著上升,增温率分别为0.25℃/10 a 和0.46℃/10 a,霜冻日数、冷夜(昼)日数减少,暖夜(昼)、夏天日数增多;大部分指数存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突变现象,冷事件突变点集中在1990s,暖事件集中在2004—2006 年,且只发生1 次突变现象;各项极端气温指数普遍存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3~5 年的震荡周期,同时也存在分布时段不同的其他震荡周期;极端气温指数对气候变暖有很好的响应,冷事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暖事件大;由于昌都独特的地理位置,极端气温具有其独特的变化特征。极端气温的变化将对昌都的农牧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
  • 刘维, 刘芳丹, 陆展华, 卢东柏, 王石光, 王晓飞, 薛皦, 何秀英
    农学学报. 2022, 12(10): 15-2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48

    近年来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对水稻的危害程度愈发严重,极大地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为了保证水稻安全生产,合理得当的防治措施和抗病品种的培育应用在生产上显得尤为重要。归纳了水稻细条病的发病症状、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细条病菌的分离鉴定、水稻抗细条病材料的发掘与鉴定、抗细条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当前加强植物检验检疫、合理施肥控水、实时大田监控均能有效防治细条病的发生发展,而鉴定抗细条病水稻材料、克隆并利用抗病基因进行抗病品种的培育是控制该病害最有利的手段。

  • 龚家建, 王锋堂, 马亚龙, 杨小锋

    针对生草栽培需要注重掌握的草种特性,回顾中国南方果茶园生草栽培主要选择应用的草种(白三叶草、柱花草、圆叶决明、罗顿豆、铺地木兰、百喜草、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及糙叶丰花草)的研究进展情况,归纳出草种研究存在开发与筛选不足、研究与应用不接轨、生草建植存在困难、育种研究不够重视4个方面的问题,提出草种开发筛选应遵从外在植物学性状适宜、与杂草竞争能力强、适应性能好、省力栽培及最好兼备一些其他功能性状的原则,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南方果茶园推广果园生草栽培选择草种提供参考。

  • 李寅秋, 管思佳, 杨津津, 马一杏
    农学学报. 2023, 13(11): 88-94.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24

    农业科普不仅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重要桥梁,更是实现全民农业科学素质提升的关键。研究旨在探索推进中国农业科普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以期为农业科普发展适应现阶段多元化需求提供可行性建议。主要依据2021年中国科普统计数据,从农业科普人才队伍、传播渠道、基地、经费等角度,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科普数据比较,分析当前中国农业科普的现状及问题。总的来说,目前中国农业科普发展整体向好,无论是队伍、渠道和基地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在科普内容供给、趣味性、专用设施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推动中国农业科普发展需要充分优化配置农业科普已有资源,完善新媒体在农业科普方面的运用,实现市场主体的多元投入与农业科普人才的多方参与。

  • 林天然, 卢艺惠, 曾文龙, 林晓路, 赖荣泉, 汤鸣强, 彭水连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烟草青枯病的药剂,采用平板抑菌圈法测定硫酸链霉素、乙蒜素、辛菌胺醋酸盐、克菌康、青枯灵5种杀菌剂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毒力作用,并通过先接种病原后灌药处理的温室盆栽试验检测其药效。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烟草青枯病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杀菌剂浓度与抑菌效应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72%农用硫酸链霉素、80%乙蒜素、1.8%辛菌胺醋酸盐、3%克菌康、50%青枯灵EC50分别为43.50、154.69、116.75、123.43、37.86 mg/L。50%青枯灵和72%农用,青枯病菌的防效最好,达88.6%;农用硫酸链霉素次之,防效为79.6%;而1.8%辛菌胺醋酸盐、80%乙蒜素和3%克菌康的防效较差,分别为75.6%、56.7%和52.3%。

  • 周继泽,欧行奇,王永霞,常萍
    为明确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的适宜播量,以‘周麦22’、‘西农979’、‘郑麦7698’、‘矮抗58’和‘百农207’等五大主导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多点试验,研究了不同播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加产量呈上升的趋势,当播量增加到187.50kg/hm2时,产量达到高峰,而继续增加播量则产量呈下降的趋势。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量的逐渐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在适宜播量范围内,5个品种的产量排名从大到小为‘百农207’、‘周麦22’、‘郑麦7698’、‘矮抗58’、‘西农979’。综上所述,当前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适宜播量为150.00~225.00kg/hm2,187.50kg/hm2播量产量最高,为最佳播量。
  • 张飞, 郑凤英

    为了探究MS培养基中氮、磷无机营养盐对鳗草生长的影响。单独添加不同浓度KNO3、NH4NO3和KH2PO4的天然海水中培养鳗草克隆苗,于7、14天进行植株形态学观察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其中,KNO3的添加量为MS培养基中的1/2倍、1倍和2倍及NO3-总浓度为39.4 mmol/L,KH2PO4和NH4NO3的添加量均为MS培养基中各自浓度的1/2、1和2倍。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以KNO3处理组最高(P<0.05),克隆苗培养14天无毒害现象,且有新叶发出;NH4NO3和KH2PO4处理组均对克隆苗有明显毒害作用,NH4NO3处理组叶片48 h后开始褐化,7天后茎尖、根尖明显变软并褐化,14天后植株死亡;KH2PO4处理组培养14天后叶片平均褐化率达56%。因此,1/2、MS培养基均不适用于鳗草的室内培养,其培养基的氮源应为单独添加的NO3--N或高浓度NO3--N+低浓度NH4+-N。

  • 王珍珍, 梁希森, 孙莎莎, 张志凯, 崔长磊, 陈晓辉, 梁召坤, 胡柏耿

    为创新马铃薯种植结构调整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加快‘希森6号’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本研究在甘肃省的天水、定西,湖北省的五峰县、兴山县、巴东茶子店、建始龙坪、利川、天池山、竹山县9地布置品种示范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为对照,观察验证该品种综合性状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试验结果显示,与当地主栽品种相比,‘希森6号’除在甘肃定西,湖北兴山县、竹山县增产幅度较小(分别为3.13%、7.71%和6.91%)外,其余6地都显著高于对照,例如湖北天池山增产36.01%、巴东县增产48.37%、建始龙坪增产34.39%、五峰增产51.60%、利川增产28.66%、甘肃天水增产28.63%。结果表明,‘希森6号’适应能力强,在各参试点均可正常生长、成熟,且产量均比当地主栽品种高。

  • 郭山虎, 张锦韬, 张志红, 肖勇飞, 邓志雄, 何志明, 徐塞, 朱永立, 向蓉蓉
    农学学报. 2023, 13(11): 29-34.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75

    为探究烟草根结线虫绿色防控的技术,在根结线虫病频发的区域,采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以及功能微生物菌剂进行烟草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经过对比分析,筛选出防病效果明显的防治措施。生物有机肥、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生防菌剂合理配施能够促进烟株生长,提高烟草经济性状,改善烟叶品质。不同处理均对根结线虫防治具有一定作用,“生物有机肥+10%噻唑膦+根据地6号生防菌剂”防控效果最佳,为96.96%;“生物有机肥+淡紫紫孢菌+根据地6号生防菌剂”和“生物有机肥+10%噻唑膦”这2个模式的防控效果差不多,分别为85.43%、84.11%;“生物有机肥+淡紫紫孢菌”这一模式与其他3个处理相比防控效果较差,仅为72.85%。“生物有机肥+10%噻唑膦+根据地6号生防菌剂”这一施肥模式对能有效提高烟叶的品质,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防控效果最佳。

  • 吕亮, 马盼, 巩少岩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检测土壤中交换性钙镁含量的简便方法。该简化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作为检测手段,以乙酸铵为离子交换剂,用振荡提取的方法提取出土壤中的交换性钙、镁。结果显示:本方法测得的数据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各种土壤含量中交换性钙镁含量的测定。同时,本方法与已有的检测方法相比,试剂用量减少,步骤简化,更适合大批量检测。

  • 潘俊倩,谷小红,郭宝林
    拟巫山淫羊藿是首个实现人工栽培的淫羊藿属植物,箭叶淫羊藿的种植生产技术仍很不成熟。为了进一步研究2 种淫羊藿需光特性,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用CI-340 型光合测定系统原位测定自然生长条件下的拟巫山淫羊藿和箭叶淫羊藿光合作用的日变化,测定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胞间CO2浓度(Ci)、光合有效辐射(PAR)、相对湿度(RH)、气温(Ta)、表观叶肉导度(ALMC)、蒸腾速率(E)、叶温(Tl)、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光合生理因子和环境因子,且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净光合速率和生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拟巫山淫羊藿叶片净光合速率、表观叶肉导度和气孔导度均呈现“双峰型”变化,其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存在典型的“光合午休”现象;(2)箭叶淫羊藿的净光合速率和表观叶肉导度均高于拟巫山淫羊藿;(3)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表观叶肉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是影响2 种淫羊藿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其中表观叶肉导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实际生产中,应对2种淫羊藿采用不同的栽培策略。
  • 宫庆涛, 李桂祥, 李素红, 武海斌, 姜莉莉, 孙瑞红, 张安宁

    旨在明确桃树蚜虫为害特点,调查了不同品种桃树蚜虫种类、数量及为害差异。利用喷雾法比较了4种药剂对桃蚜的防治效果;对药后21天捕食性天敌数量和种类、优势度、主要天敌虫态情况及不同药剂浓度对天敌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就种类而言,油桃和毛桃以桃蚜为主,碧桃以桃粉蚜为主;数量而言,油桃桃蚜占95.4%,显著高于桃粉蚜,无桃瘤蚜为害。毛桃桃蚜和桃粉蚜数量相当,均显著高于桃瘤蚜。碧桃以桃粉蚜为主,各蚜虫种类数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桃蚜和桃粉蚜存在单叶混发现象。(2)螺虫乙酯和氟啶虫胺腈分别推荐44.8 mg/L和33.3 mg/L喷雾处理,21天防效为99.9%和82.1%;藜芦碱推荐10 mg/L,14天防效为38.5%;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不建议用于桃蚜防控。(3)调查发现桃蚜天敌7种,异色瓢虫为优势种,数量占91.0%;龟纹瓢虫为丰盛种,占7.7%;其余均为偶见种。2种瓢虫发育进度情况基本一致,该期均以幼虫和卵为主。各药剂及处理对捕食性天敌安全。

  • 吕志宏,郭晋平
    森林公园以原有植被为基础,以植物设计为主要工作,营造自然的园林氛围。通过对延庆妫河森林公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其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景观空间。分析发现公园植物群落组成的树种类型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各层间分化清晰,树种种类丰富。在植物配植方面,公园以生态为出发点,体现植物的群体美,突出季相特征。通过几个典型植物空间的具体分析,研究植物与道路、水体空间的关系,希望对今后森林公园植物配植有所借鉴。
  • 吴骏泽, 郭静如
    农学学报. 2023, 13(3): 113-116.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71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扎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要求。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发展现状和主要举措,通过采用案例实证研究,详细阐述了“神农英才”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职称评审等主要举措与实现路径,为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参考。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突出亮点、明确抓手、敢于创新、一抓到底,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助力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基础支撑。

  • 丛晓峰, 陈昊, 李为民, 李丹, 李思锋

    为了解野生太白贝母的生境及根际土壤状况,对太白县等4个县域的野生太白贝母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太白贝母生于海拔2000~3300 m的山地草丛或林下,海拔是影响太白贝母生境适宜性最重要的生态因子,生境内植物分布具有明显的高海拔特征,乔木层多为落叶阔叶林,郁闭度较高,林下灌木层大多呈现稀疏状。不同产地太白贝母根际土壤pH的变异系数变化较小,仅为1.84%,呈中性土壤,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以及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其中碱解氮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7.53%。野生太白贝母种群不连续、呈现破碎化零星分布。

  • 王晋芳,郭晋平,原阳
    空间句法可以将空间形态抽象为客观量化的数据,表达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的空间形态研究角度。通过空间句法的应用,以文献资料和调研资料为依据,利用Depth map软件对太谷古城空间进行研究。选取明清时期和现今2 个时期太谷古城地图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古城道路系统抽象成的轴线模型和线段模型,得到古城的整合度、可理解度、选择度、熵值等特征值,针对不同的空间形态采用相应的景观设计手法。在2 个时期古城空间形态特征值对比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古城空间的形态发展变化,提出客观地对待现有特征,利用现有资源使古城空间形态与现代发展相适应,并对太谷古城的景观设计提出思考。
  • 杜佳岷, 冯骞, 叶小川, 陆繁鹏, 操家顺, 郑笛
    农学学报. 2021, 11(9): 105-11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00200028

    农村生活用水特征是测算农村生活污染负荷、设计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的重要依据。以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方钱村为例,采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太湖地区农村生活用水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为自来水,约占整个生活用水量的77%,自来水的人均用水量为84.7 L/d。随季节变化和温度的增加,盥洗、洗衣用水量显著增加,厨房用水量变化不大,但冲厕用水量明显降低。当地居民使用洗衣、盥洗排出的杂排水冲厕的习惯,有效减少了冲厕用的自来水量。随着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卫生习惯不断改善,自来水用量也逐渐增加。户均年收入5万~20万元,自来水用量对经济水平的刺激不敏感。25~40岁的人群,经济能力和卫生观念强,用水量明显高于其他年龄层的农村居民。

  • 杨宁, 姜力

    经过上万年的野生物种驯化、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世界各国逐渐形成了现有的家养动物品种。伴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现和逐步完善,动物常规育种技术从一般的表型选择发展到利用BLUP方法进行育种值估计,在近五十年为畜禽遗传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各种分子遗传标记的逐步问世和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动物遗传育种工作的研究和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DNA、RNA、蛋白质等各种组学信息的整合研究,不但为动物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挖掘、分子遗传机制解析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使得动物育种从传统育种时代真正迈入分子育种时代。近年来,世界动物育种工作在分子数量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分子育种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 李文凤, 王晓燕, 仓晓燕, 张荣跃, 单红丽, 卢文洁, 王长秘, 尹炯, 黄应昆

    为探明云南蔗区甘蔗白叶病植原体的昆虫介体及优势种群,丰富甘蔗植原体病害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制定适用于甘蔗白叶病的综合防控措施,2019年采用寻集法和扫网法对甘蔗白叶病发病最为严重的云南省临沧市耿马蔗区进行甘蔗白叶病植原体昆虫介体调查和巢式PCR检测分析。调查检测结果显示,采集到的大青叶蝉(Tettigoniella viridis)和条纹平冠沫蝉(Clovia conifer)2种昆虫介体均被检测为阳性,是甘蔗白叶病植原体的自然携带者,说明2种叶蝉可能为甘蔗白叶病植原体潜在昆虫介体;大青叶蝉若虫呈强阳性,初步确定为优势种群。鉴于目前云南蔗区甘蔗白叶病植原体传播方式主要是带毒蔗种和叶蝉类昆虫介体,建议建立甘蔗无病健康种苗繁育基地,及时杀灭蔗园中叶蝉类昆虫介体,从源头上控制甘蔗白叶病的扩散蔓延,降低田间自然传播速度。

  • 缪强, 洪文英, 吴燕君, 金雅慧, 金立新, 孙晗靖

    为筛选高效、安全的果桑菌核病防治药剂,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药剂组合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防控区(处理1~处理4)于始花期、盛花期和花末期用药3~4次,经采果盛期多次调查防效均在93%以上;平均单枝果实数、健果率、单枝果实总重等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区(处理5);桑果中的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建议秋冬季以石硫合剂封园,抓住防治适期选用50%啶酰菌胺WDG 1500倍液+50%异菌脲SC 10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WDG 3500倍液的药剂组合进行防控,其他处理的防控模式可作为替换方法进行轮换使用,避免或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 林芗华
    农学学报. 2023, 13(12): 39-45.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05

    为了探明当前漳州市种植的水稻品种稻谷对铅的富集特性及其质量安全,以当地15个水稻主栽的品种为试材,采用添加铅源的盆栽试验及大田试验,考察稻谷对铅积累特性及评价其质量安全风险。结果表明,在弱酸性(5.5<pH≤6.5)水田土壤中,盆栽试验土壤铅全量分别为22.4、103.5、204.8 mg/kg时,15个品种稻谷铅含量变幅分别为0.016~0.061 mg/kg、0.061~0.198 mg/kg和0.157~0.606 mg/kg;大田试验土壤铅全量分别为23.4 mg/kg、26.4 mg/kg、23.5 mg/kg时,15个品种稻谷铅含量变幅为0.016~0.056 mg/kg、0.024~0.069 mg/kg和0.014~0.056 mg/kg;同一品种稻谷铅含量与土壤铅全量呈正相关性直线关系(P<0.01)。不同品种稻谷对铅的富集能力有明显的差异(P<0.05),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059%~0.296%和0.060%~0.261%;聚类分析得出有4个品种为高富集、6个品种为中富集和5个品种为低富集。依据GB2762—2017规定的稻谷中铅含量限量标准(0.2 mg/kg),低富集、中富集和高富集水稻品种,水田土壤(5.5<pH≤6.5)铅全量风险临界值分别为204.1~274.7 mg/kg、113.5~180.0 mg/kg、82.7~107.1 mg/kg。漳州市15个水稻品种,稻谷对铅的积累特性有明显差异;在土壤铅全量≥风险临界值的水田上种植,稻谷中铅含量将存在着高于0.2 mg/kg的质量安全高风险。

  • 徐悦, 王希, 申子萌

    选择性剪接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生物体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多样性的主要来源。随着科技的发展,可变剪接的研究方法逐渐变得简单方便高效,越来越多的可变剪接事件在植物中被发现。本研究对植物可变剪接的机制、研究方法以及几种植物的最新可变剪接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且对未来应深入研究的方向给出了建议。

  • 揭琴, 陶春来, 张恭, 崔绍玉, 石颖, 刘洋, 周健东, 杜德玉

    本研究旨在通过甘薯辐射诱变技术获得甘薯有益突变体,丰富甘薯种质资源。本实验以甘薯主栽品种‘商薯19’为试材,用60Co γ射线对其胚性悬浮细胞进行辐照处理,辐照剂量为80 Gy,辐照6周后,将存活下来的细胞团转入含有1.0 mg/L ABA的MS固体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再转入MS培养基获得完整植株138株。通过对辐照后代的顶叶色、叶脉色、顶叶形、叶形、顶端茸毛、薯形、烘干率、可溶性糖含量等性状调查和测定,发现1个株系(‘S19Y038’)顶叶色等性状发生变化,3个株系(‘S19Y116’、‘S19Y215’、‘S19Y219’)烘干率显著提高,分别比对照提高5.98%、5.65%和3.32%,1个株系(‘S19Y013’)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比对照提高17.81%。这些优异性状的突变体丰富了甘薯种质资源,在甘薯优质品种的选育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葛佩佩,张建国,蔡碧凡,张明如
    农学学报. 2016, 6(11): 95-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6050019
    为掌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动态并提供经验借鉴,在回顾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内涵进行了梳理。国外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以实证研究为主,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内涵、价值和可持续管理等问题;国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研究内容聚焦在概念界定、特征、价值、类型划分以及保护与合理开发模式等,研究视角日趋多元,研究方法从定性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存在理论尚未成熟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尚未构建、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尚未解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未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方向。
  • 张凯, 张昭, 许宁, 钟大森, 冯推紫
    农学学报. 2021, 11(4): 89-92.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9050061

    新一轮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已完成试点打样阶段性任务。针对优化整合后的科技计划如何驱动产业发展,通过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在实施过程中对科技驱动产业发展的初步探索、阶段成效、典型案例、管理经验,并对集中力量打造县域科技支撑样板、完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综合绩效评价机制、巩固联合协作攻关模式、凝练重大标志性成果、做好行业需求战略研究、探索经费稳定支持、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和绿色发展等下一步工作进行讨论,以期为相关领域管理机构和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 邹宜静, 江建红, 王光锋, 黄凯美, 梁大刚, 颜韶兵

    以‘早佳’西瓜为接穗,并以接穗实生苗为对照,比较分析7个葫芦砧木嫁接对‘早佳’嫁接成活率及定植后植株生长、果实性状、产量和田间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砧木的嫁接成活率均在93%以上,与接穗亲和性良好。与对照相比,7个砧木嫁接均促进了接穗雌花早开,对果实性状和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砧木‘京欣砧1号’和‘火神’嫁接增强了植株长势,且田间发病率较低,砧木‘火神’嫁接的西瓜植株田间发病率最低(21.67%),‘京欣砧1号’次之(30.00%)。综合评价认为,砧木‘京欣砧1号’和‘火神’与接穗的嫁接亲和性良好,植株生长势强,单瓜质量增加,果实与接穗原有的外观形状和品质较为接近,田间发病率较低,且产量提高在20%以上,可作为西瓜嫁接栽培中葫芦砧木选择的参考品种进一步试验验证。

  • 张洪森, 徐秋娥, 陶妍, 张红榛, 角媛梅, 李雨馨
    农学学报. 2022, 12(11): 42-4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65

    为摸清蒙自石榴栽培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和系统结构,探寻其历史演变,挖掘潜在的遗产价值,论证申报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条件,运用遥感卫星影像和GIS技术分析识别蒙自石榴栽培系统的空间分布和格局特征,并结合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和文献资料阅读等方法进行研究。蒙自石榴栽培系统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杰出代表,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石榴丰产栽培技术,主要表现在:(1)蒙自栽培石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面积超过8666 hm2,是全国八大主产区之一,享有“中国石榴之乡”的美誉;(2)蒙自石榴栽培系统在景观尺度上具有“城-园互嵌”的格局,栽培模式多样化,其中的传统栽培模式和生态栽培模式最具价值;(3)蒙自石榴栽培系统种质资源众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产品,甜绿籽石榴驰名中外;(4)蒙自石榴栽培系统拥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蒙自石榴栽培系统具备申请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条件,研究结果可为蒙自打造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蒙自石榴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蒋代兵, 苏秀芳, 谢凤标, 廖衍昌, 曾文龙

    为探究龙岩烟区适宜的移栽期及移栽方式,进一步彰显龙岩烟叶的清甜蜜甜香风格,开展田间试验,研究4个移栽期及膜上栽、膜下栽2种移栽方式对烤烟生长发育及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栽处理比常规移栽期提前10天,烟叶品质最优;膜上栽处理比常规移栽期提前10天,烟叶品质次之,而比常规移栽期推迟10天的膜下栽处理烟叶品质最差。综上所述,龙岩烟区烤烟移栽时间较常规移栽期提前10天,并结合膜下小苗移栽更能彰显龙岩烤烟的清香型风格,提升烟叶的品质。

  • 王钰钦, 郑尧, 钱信宇, 杨晓曦, 陈家长, 吴伟

    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之一受到广泛关注,养殖尾水的污染治理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解养殖尾水净化的机理,促进净化技术效能的增强,研究介绍了中国水产养殖业污染的现状、危害和相关防治政策,并对近20年出现的水产养殖污水净化技术进行了综述。最终对养殖污水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可对沉淀单元进行强化、利用新型材料和微生物强化净化系统的可能性。

  • 张俊丽, 雷建新, 赵晓进, 安小玲, 薛菁, 拜翊莎, 陈金丽, 杨圆圆, 李杨

    掌握面源污染现状是进行污染防治的前提。本研究概述了渭南市种植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指出化肥施用高量低效并存、农药包装物污染、残膜污染持续以及秸秆综合利用衍生问题突出,是当前种植业面源污染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结合防治难点,从宣传普及、强化监测、健全法规、资金保障以及做好技术研发和推广等角度提出了较系统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 王晓立,郭法东,王恬茹,鲁丹,徐太安
    为了揭示潍坊地区冰雹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根据1971—2010年潍坊地区9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日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及EOF正交经验函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潍坊地区冰雹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潍坊地区冰雹出现次数的气候倾向率为-0.55站次/10 a,呈减少趋势,且在2008年发生突变;冰雹一般出现在3—10月,呈明显的单峰型,5—7月出现次数最多,占冰雹出现总次数的77.74%;冰雹出现的日变化明显,以午后型为主,14—18时冰雹出现次数占52.26%。潍坊冰雹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递减分布,临朐、安丘、诸城一带属多雹区,平原地区属少雹区,冰雹的发生受地形的影响,通过空间特征向量分析,冰雹出现次数具有空间一致性变化特性,它的分布呈西南—东北反向特征。由灾害调查知,潍坊冰雹灾害对农业的主要影响有粮食、黄烟、果树和设施农业等。加强冰雹预警预测,科学实施人工防雹作业是比较有效的防御手段。
  • 李爱华, 向珊珊, 赵剑平, 李坤位, 郑怀, 李金柱, 徐楠林

    为寻找湖北省香榧生产中适合的花粉,开展香榧花粉直感现象研究,探讨湖北榧树花粉的利用价值。试验以香榧结果母树为母本(A),选用浙江嵊州木榧(B)和湖北通山榧树(C)作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检测比较2种父本来源组合的果实形态指标、经济指标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嵊州花粉和通山花粉对榧籽大小和榧核形状表现出花粉直感现象;对榧籽单籽重、单核重和出仁率等经济指标,对榧籽含油量、蛋白质、维生素E和脂肪酸等主要营养成分没有明显的花粉直感现象。说明通山花粉可以在香榧生产中应用,通山榧树雄株资源有开发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