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肖雯丽, 王含瑞, 王梦亮, 王俊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78-8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75

    盐碱胁迫会引起植物出现水分亏缺、细胞膜透性发生变化、代谢紊乱以及蛋白合成受阻等现象,导致作物减产或死亡,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面临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寻找降低盐碱胁迫危害的有效方法和提高植物耐盐碱能力的策略,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归纳了近年来盐碱胁迫下植物遭受的危害和植物适应性机制最新研究,总结了植物响应盐碱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分析了盐碱胁迫下植物以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增加抗氧化酶活性、离子区隔等为主要调控方式的生理机制和以信号传导、转录因子调控、耐盐碱相关基因表达等为主的分子机制,指出了植物适应盐碱环境方面的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耐盐碱植物种质的筛选与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翟玉凤, 丁兰, 余叶敏, 贾巧君, 梁宗锁, 汪得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21-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41

    黄精(Polygonatum spp.)是药食同源植物,其活性成分如多糖、黄酮和皂苷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黄精中提取具有抗疲劳、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及增强免疫力的皂苷类成分。尽管对黄精皂苷的结构解析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生物合成途径尚需深入研究。黄精中的皂苷通过甲羟戊酸途径和2-C-甲基-D-赤藓醇-4-磷酸途径合成,涉及多个酶催化步骤。本研究提出,黄精皂苷在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病毒及提高免疫调节方面具有多种生物功效,并在药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然而,当前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结构解析不够深入、生物合成途径未完全阐明及药理作用机制不明。未来的研究应加强黄精皂苷的分离、结构解析、合成生物学及药理学研究,以推动其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为新型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林接英, 崔一平, 黄峰, 牟桂萍, 岳茂峰, 宋晓兵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26-1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54

    为了有效防治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降低该病对全球柑橘产业带来的损失,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在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目前尚未开发出有效的药剂或抗病品种。对柑橘黄龙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传统的“三板斧”技术,栽培无病苗木从源头上控制黄龙病、防治柑橘木虱阻断其传播途径、挖除染病树消灭传染源;拓展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苗木脱毒,光照、蒸汽热处理等;多方向的化学药物防治技术,包括抗生素、纳米材料、免疫诱导剂和抗菌肽等;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包括各类益生菌、微生物制剂等。最后,对土壤改良剂与生物防治剂联合治疗黄龙病技术、基于遗传改良的柑橘转基因抗病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柑橘黄龙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 王丽娜, 王迪, 任翠梅, 顾鑫, 张宏宇, 李娜, 齐国超, 冯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84-8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68

    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是东北松嫩平原土壤治理的重要目标。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了改良剂的作用机理和改良效果,主要类型及应用,以及改良剂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展望了改良剂的应用前景,为今后改良剂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改良剂可分为无机改良剂、有机改良剂、微生物菌剂,组合改良剂的使用效果好于单一改良剂,改良剂的应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结构、养分含量以及微生态环境都有改善,并促进植物生长。提出针对北方旱田盐碱土的改良,新型有机改良剂以及配套改良技术的研发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 马式太, 王峰, 成琪璐, 倪金洋, 俞巧钢, 李聪, 张圆圆, 刘海天, 杨艳, 马军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86-9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82

    海藻提取物,特别是海藻寡糖,是使用现代技术从海藻中提取的天然活性物质,随着海藻寡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其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进一步系统了解和应用海藻寡糖,本文讨论了它们的来源、分类和生产方法,总结了海藻寡糖对增强作物抗逆性和抗病性、促进生长发育和改善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海藻寡糖在各种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理。生物法降解海藻多糖是未来海藻寡糖制备的方向,现代生物法一般采用酶降解法,利用褐藻胶裂解酶将褐藻胶降解为褐藻寡糖或是利用琼胶裂解酶将琼胶降解为琼胶寡糖。海藻寡糖在农业中作为植物抗逆和抗病的诱导剂、生物刺激素和肥料增效添加剂使用,海藻寡糖通过调控植物基因表达、酶活性、激素合成和分配等方式增强农作物对干旱、低温、高盐渗透、重金属等胁迫因子的耐受性,并激发植物免疫,提高农作物抗病性。海藻寡糖对植物具有生物刺激作用,可调节植株生长发育,提高其对肥料的吸收效率,从而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海藻寡糖的应用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海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 常长越, 贾俊超, 李朝栋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58-6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44

    蚯蚓堆肥是一种简单可行、低成本且环保的生物-微生物耦合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通过开展综述,概述了蚯蚓堆肥处理有机废弃物时的土壤结构,pH、CEC和EC值,氮、磷和钾,微量营养素,碳动态和微生物等方面的特征,介绍了蚯蚓堆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蚯蚓粪可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增强作物抗逆性,有效减少病原体、重金属污染和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土壤中部分污染物质的生物有效性。研究发现蚯蚓堆肥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国蚯蚓堆肥“种养一体化”生态链现状提出3点发展建议:(1)为开发生产高质量商品化蚯蚓粪肥,建议利用蚯蚓堆肥产品质量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蚯蚓堆肥数学建模,以高效优化蚯蚓堆肥参数,为规模化生产蚯蚓粪肥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2)为确保高质量蚯蚓粪肥的稳定产出,可研究开发带有智能化控制pH、碳氮比、温湿度和光照等蚯蚓养殖重要条件的设备,形成蚯蚓自动化、规模化养殖;(3)为促进“种养一体化”循环经济的发展,回收养殖蚯蚓过程中含有腐殖酸等可二次利用的有效部分,加强其在农业种植和土壤修复中的使用效率。蚯蚓堆肥是实现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为今后蚯蚓堆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李渊, 唐洋, 吴云飞, 蒋敏, 陈京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01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和极端高温天气发生频率正在不断上升,高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一定威胁。为进一步阐明水稻对高温的响应机理,本文从高温对水稻生产指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水稻相关基因分子对高温的响应、应对热害的防御措施等方面归纳了水稻高温热害方向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高温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水稻响应高温的生理(光合特性/抗氧化系统)及基因分子机制,得出了水稻耐热特性是品种与环境互作形成的结论。水稻光合特性由气孔及非气孔限制因子共同影响,抗氧化进程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来实现;水稻通过激活关键基因表达,刺激体内热信号转导以提高植株的热适应性;通过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管理监测体系、探寻创新栽培制度,多角度挖掘水稻高温防御机制。提出了今后可以将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相结合,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基因插入、重组和突变等手段,融合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分析,进而从微观的角度深入解析水稻耐高温机理并挖掘更多耐热种质资源,其次可以加强育种学、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合作,这将有利于耐热表型的精确鉴定与关键基因的精细定位,也能帮助育种家培育拥有新基因型的耐高温水稻。研究旨在为今后开展水稻耐热育种工作和提高水稻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 董青君, 董玉兵, 李卫红, 谢昶琰, 张苗, 李传哲, 陈川, 章安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1-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64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绿肥品种之间的生长差异及其翻压后对水稻产量、养分累积及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冬闲田(CK)为对照,选取紫云英、光叶苕子、箭筈豌豆3种常见的绿肥品种,进行大田试验,分析绿肥生长期间的性状差异及其翻压后对后茬水稻的产量、品质、养分累积和土壤性质等。结果表明,3种绿肥中株高和生物量的表现均为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紫云英,以光叶苕子最优,适合作为该地区种植的品种;绿肥翻压后水稻产量较CK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光叶苕子翻压后水稻产量达到10.47 t/hm2,比CK高出58.88%;绿肥翻压能够提升水稻的食味值及养分累积,与CK相比,紫云英、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处理的水稻食味值分别提高5.58%、9.46%、11.16%,水稻秸秆全钾累积量分别提高50.88%、42.87%、67.70%,水稻籽粒全氮累积量分别提高17.25%、45.62%、47.74%,水稻籽粒全钾累积量分别提高17.96%、54.28%、48.88%,水稻地上部全磷总累积分别提高11.32%、62.16%、27.41%,全钾总累积量分别提高45.53%、44.73%、64.64%,其中以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综合效果最佳;绿肥翻压能够提升土壤的性质,具有改良土壤肥力的潜力,其中箭筈豌豆处理与CK相比pH提高2.96%、有机质增加10.05%、全氮含量增加4.41%等,紫云英处理与CK相比有机质增加1.43%、全氮含量增加24.25%、全磷含量增加9.20%、速效磷含量增加10.95%。综上,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均较高,其翻压后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食味值、养分累积,推荐作为该地区种植的绿肥品种;紫云英、箭筈豌豆翻压具有增加土壤肥力的潜力,箭筈豌豆的效果较好。该研究可为苏北地区绿肥的利用与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陈益文, 彭存智, 徐兵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32-1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19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o)是导致农作物枯萎的土传性真菌病害,该病害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效应因子是病原菌与农作物互作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对其作用机理解析可为病菌病害防治提供切实有效的策略。Fo在侵染农作物时,会在其维管束木质部分泌一种蛋白,称为SIX效应蛋白(Secreted In Xylem)。为了研究SIX效应因子在病原菌Fo与寄主植物间的作用方式,分析了SIX效应因子在Fo染色体组上的结构特点,归纳了SIX效应因子鉴别Fo不同的专化型和生理小种、影响Fo致病性以及影响寄主植物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功能特点,并指出SIX效应因子不仅对寄主植物有毒力作用,还能与植物发生非亲和互作来影响病原菌的入侵。本研究结果揭示了SIX效应因子在不同方面对植物的作用与影响,也为植物抗病分子机理研究和植物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 谭雨蕾, 李雪岩, 张力元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4): 141-14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97

    高光谱遥感是目前农作物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为促进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健康发展和基础研究,提高遥感技术在农作物研究中的应用水平,笔者概述了高光谱遥感在农作物研究中的分析算法,重点讨论了高光谱遥感在农作物长势、农作物信息监测和农作物信息提取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仍需深入开展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估算、氮素监测、叶绿素监测、病虫害监测、重金属监测、农作物碳氮比和水分含量等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分析结果表明,在农作物研究中高光谱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初见成效,但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智能化需求,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模型集成交叉将发挥巨大的研究潜力。

  • 王恒杰, 戴梦杨, 王倩, 熊信宇, 王灿莉, 袁向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78

    为探究集约化养殖发展中水体环境变化对养殖鱼类造成的胁迫,通过研究温度、酸碱度、溶解氧、氨氮和重金属等环境因子对鱼类机体的影响,从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5个方面,综述了环境胁迫因子影响鱼类健康的相关作用机制,揭示环境胁迫因子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今后需要更广泛地应用野外调查、长期监测和计算模型等综合手段,全面探讨和评估鱼类在实际环境中的应对策略和健康状况,深入探究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健康的分子机制。今后试验需要针对鱼类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全过程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对鱼类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通过研究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避免或削弱胁迫的发生,为确保鱼类高效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 周权威, 刘路路, 杨振, 蒋忠荣, 张贾宝, 时向东, 李东亮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144-15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33

    雪茄烟叶的风味物质对雪茄风格特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雪茄烟叶发酵研究进展、雪茄烟叶风味物质研究和不同发酵条件下风味物质研究三个方面开展了综述,发酵是改善雪茄烟叶品质的重要过程,能够影响雪茄烟叶的风味物质种类、含量和组成比例,从而决定雪茄烟叶质量和雪茄烟品质,本研究对雪茄烟叶的发酵机理和方法进行了分析,风味物质是决定雪茄产品风格特征的关键因素,总结了风味感知机理、分析方法、风味物质分类的研究进展,对雪茄烟叶在不同温湿度、发酵时间和发酵介质条件下的风味物质开展了研究。同时对未来雪茄风味研究进行展望,为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刘宇, 王重庆, 梁静泊, 潘兴亮, 刘钧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126-1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8

    随着抗生素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带来的诸多问题,出现如药物残留、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对畜禽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2020年农业农村部194号公告正式实施,饲用促生长抗生素添加剂被全面禁止,标志着畜禽行业“禁抗”时代的到来,无抗养殖成为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大趋势。抗生素替代物能够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改善动物肠道健康及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并具有安全、高效、低残留、低污染的优势,在饲料添加应用上具有很大前景。因此,文章就抗生素替代物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植物提取物、中草药、有机酸、抗菌肽等较为广泛的绿色添加剂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畜禽健康养殖提供参考,推动中国畜禽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

  • 常君怡, 周志梅, 杜邵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135-1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39

    茶黄素是红茶的主要成分,在食品和医药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本文以茶黄素的形成机理为立足点,综述了制备茶黄素的主要方法,包括直接提取法和体外制备法。其中,体外制备法可分为化学氧化法,酶促氧化法和仿生合成法。并针对以上合成方法的主要问题,如无法实现工业化,提出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有望为为茶黄素的制备和开发应用研究提供科学借鉴依据。

  • 王晨龙, 闵杰, 梁睿, 谭熊宇, 王烁, 吾木提·艾山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84-9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85

    根际中的微生物组成和功能是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对水稻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为水稻的种植区域土壤可持续性发展及土地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价值。本研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组成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地区采样的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探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测序结果显示,从4个区域采集的水稻根际土壤样品中共获取了33862个OTUs,分别属于38门88纲214目514科2268属。在门水平上,4个区域所采集的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在属水平,Limisphaera为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类群。Alpha多样性指数显示,4个区域采集的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程度总体呈现为兵团六十八团(D)>伊犁州奶牛场(A)>察布查尔镇(B)>孙扎奇牛录乡(C);Beta多样性指数表明,4个区域采集的水稻根际土壤在细菌群落的组成上均存在差异,其中A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由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可知,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可能是氮、全钾、有机碳。本研究明确了伊犁河谷地区分布的水稻根际土壤条件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可为伊犁河谷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杨洋, 赵官涛, 王露, 王琼, 朱珍花, 张佩, 何玉娇, 赵长增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41-1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69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是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革兰氏阳性菌,其在营养生长阶段和产孢阶段能够产生一系列杀虫蛋白,是农业、林业以及公共卫生实践中常用的生物防治剂。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Bt作物为农业害虫治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的生物防控手段。然而,长时间广泛种植Bt作物使得害虫逐渐产生Bt抗性,这大大降低了Bt蛋白的杀虫效果和Bt作物的长期效益。为了深入了解Bt蛋白的作用机制和昆虫Bt抗性产生之间的关系,本文归纳了多种Bt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并从免疫系统调节、毒素激活变化和毒素受体基因突变三个主要方面阐述了昆虫Bt抗性发生的分子机制。此外,还介绍了基因堆叠和“高剂量/庇护所”这两种昆虫抗性治理策略。最后,指出Bt作物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深入解析Bt毒素的作用模式和昆虫Bt抗性发生的机制,发掘新的Bt蛋白,加强Bt作物科普宣传以及建立抗性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

  • 张美燕, 朱伟娟, 刘志刚, 曹建萌, 王章, 卢迈新, 可小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144-15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6

    鱼类血细胞是机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参与吞噬、分泌,还参与机体损伤修复、免疫防御等生理过程,其对自身生理状态变化和外界环境因子刺激均十分敏感,因此在指示和维持鱼体生理稳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鱼类血液和血细胞及其免疫防御功能的研究进展,包括鱼类血液组成、血细胞发生、分化及相关免疫防御机制等。本综述旨在提高对鱼类血液免疫防御系统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的理解,为进一步挖掘鱼类血液免疫防御相关分子标记、筛选鱼类抗病抗逆分子表型等提供参考。

  • 武英洁, 朱永超, 孔祥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129-13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78

    快速实时地获取大范围土壤含水量可以为科学有效地应对干旱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研究选择河北省定兴县和易县的冬小麦种植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多光谱遥感数据Landsat-8和野外实测土壤含水量数据,构建了垂直干旱指数(PDI)、改进型垂直干旱指数(MPDI)、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 3种干旱指数模型来反演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并分析反演结果的精度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干旱指数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整体偏干,不同干旱指数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其中PDI和另外2种干旱指数的差异最大;3种干旱指数均与土壤含水量实测值呈负相关,其中MPDI、TVDI和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从拟合精度来看MPDI表现最优,因此被用于反演研究区的土壤含水量。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含水量整体偏少,主要介于12%~15%,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表覆盖特征一致。研究结果证明了MPDI指数在冬小麦冬季干旱监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刘威, 蔡卫佳, 王昊, 罗桂杰, 刘旭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36-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22

    文章从营养价值、安全性、蛋白质及活性物质提取工艺、食用和保健品、饲用、土壤改良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简述了食叶草的研究现状。食叶草的营养、保健、食用、饲用和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价值较高,但人们对食叶草的认可度较低,相关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缓慢。提出3点建议来促进食叶草相关研究和产业发展:通过宣传、生产食叶草高价值产品等提高人们对食叶草的认可度;加快食叶草引种栽培研究,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加强食叶草在畜牧和土壤改良方面的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

  • 汪新宇, 刘璇, 秦佳婷, 谌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94-10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89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土壤中钼的状况,优化钼肥施用技术,以提高作物对钼的吸收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通过收集资料查明中国土壤中全钼和有效钼的含量,评估土壤钼的供应状况,研究不同钼肥施用量、施用方法对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中国土壤全钼含量范围为0.1~6 mg/kg,平均含量为1.7 mg/kg,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壤有效钼含量受成土母质、土壤pH等因素影响,北方黄土母质土壤和南方酸性土壤中有效钼含量较低;施用钼肥能显著提高大豆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拌种和叶面喷施2种方式效果尤其显著。中国土壤中钼含量不足,特别是在北方黄土母质和南方酸性土壤中,需要通过施用钼肥来提高土壤钼的有效性;钼肥的合理施用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贫钼土壤区域;钼肥施用方式多样,拌种和叶面喷施是有效的施用方法,可以提高作物对钼的吸收和利用。

  • 武梦雨, 张耀琼, 王壮壮, 王万良, 周建设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20

    墨脱新光唇鱼是一种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的冷水鱼类,目前国内对该鱼的研究非常少,国外对该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为进一步对墨脱新光唇鱼的研究、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方法,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系统地总结了墨脱新光唇鱼的分布、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和营养价值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繁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食性、资源、营养价值、综合养殖、体重与体长关系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洪涝、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等原因,墨脱新光唇鱼数量逐年下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建议加快突破墨脱新光唇鱼全人工养殖技术,建立人工保种体系及标准,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揭示其遗传资源的独特价值,实现墨脱新光唇鱼以养促保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 李勇, 赖旭辉, 李春梅, 姚琼, 刘凯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89-9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09

    文章综述了匙羹藤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匙羹藤在农业实践、植物保护策略中的重要作用,从化学成分分析到药理机制探讨,回顾了有关匙羹藤属植物资源的研究。匙羹藤中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等活性物质对于匙羹藤在降血糖、抗氧化、抗炎等方面产生药理作用至关重要。同时,文章分析了匙羹藤作为天然生物农药或生长调节剂的潜力,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匙羹藤提取物中的总三萜皂甙、黄酮甙、花色素等成分对农业害虫的杀灭作用、对天敌的吸引作用以及抑制与害虫抗药性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为绿色植保提供了新的思路。匙羹藤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植物资源,对其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的内容,也为解决现代农业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对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赵桂龙, 唐佳琦, 黄烁淇, 李荣田, 卜庆云, 鲁振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32-1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27

    冷胁迫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直接的影响,严重时可导致植物不结实甚至死亡。为了解析植物应对冷胁迫的分子机制,本文归纳了冷胁迫对植物产生的各种影响,总结了冷胁迫对植物质膜、ICE-CBF-COR信号级联通路、植物激素以及细胞代谢产生的影响,分析并阐述了植物耐冷机理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的实际中奠定基础。根据以上内容,本文建议利用基因工程、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手段继续深入探索植物对冷胁迫的耐受分子机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康丽霞, 罗维贵, 侯振安, 闵伟, 刘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107-1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93

    氮肥过量或不合理施用不仅会增加农田氮损失,降低氮肥利用率(NUE),不利于产量的提高,还会引起环境问题。硝化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硝化作用减少氮损失,提高氮利用。尽管硝化抑制剂降低中国农田氧化亚氮(N2O)排放和促进作物产量的相关研究较多,但仍缺乏系统分析。本研究基于数据整合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对中国农田N2O减排效应、主要作物产量及农田NUE的影响,以明确土壤pH、施氮量和作物类型对硝化抑制剂应用效果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可使农田N2O排放效应量降低38.66% (P<0.05),主要作物产量效应量增加7.31% (P>0.05),作物氮素吸收效应量和氮肥利用率效应量分别提升10.97% (P>0.05)和25.64% (P>0.05)。不同类型硝化抑制剂中,DMPP对N2O的减排效应最大(57.30%),其次是CP (35.07%)与DCD (32.28%);CP的增产效应最高(12.76%),其次为DCD (5.65%)与DMPP (4.25%)。硝化抑制剂对高氮投入农田(≥300 kg/hm2) N2O的减排效应大于中、低氮投入农田(<300 kg/hm2);硝化抑制剂对中氮投入农田(200~300 kg/hm2)主要作物的增产效应大于高氮和低氮投入农田;硝化抑制剂对中性农田土壤N2O减排和作物增产效应最大,其次是碱性土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硝化抑制剂与氮肥配施的条件下,土壤pH是影响作物产量和N2O排放的主要因素。综上,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能显著降低中国农田N2O排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是减少氮肥损失,促进氮肥高效利用的有效措施。

  • 王增澔, 宋群, 韦柳利, 高佑凯, 孙艳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103-10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67

    为明确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HIPVs)如何引诱天敌进行害虫防御,本文综述了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研究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它们如何通过吸引天敌来防御害虫的机制。研究表明,植物在受到虫害时释放特定的挥发物,这些物质可以吸引害虫的天敌,从而减少害虫数量。挥发物的释放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植物种类、害虫类型、环境条件等。同时,这些挥发物的作用途径与昆虫的化学感受基因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挥发物引诱天敌作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挥发物成分鉴定、行为选择以及天敌昆虫化学感受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通过分析总结,展望了利用植物挥发物和相关基因引诱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为将来的绿色植保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撑。

  • 张红艳, 吴影, 古绍彬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19

    益生菌发酵中药可以充分发挥益生菌与中药的双重优势,应用在畜牧养殖上能够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减少疾病发生率、提高肉蛋品质以及增强动物的健康状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中国益生菌发酵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从中药发酵益生菌种类、工艺类型、机理功效及其在反刍动物、单胃动物、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益生菌能够调节动物胃肠道菌群平衡,生成多种活性酶及其他代谢产物,可促进动物免疫系统器官的发育,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如糖、氮质、脂类、无机盐代谢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增强机体抗病力。益生菌发酵中药技术具有提高药效、降解大分子活性物质、降低毒副作用、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免疫力等优点,且无抗、低残留、绿色安全,是饲料端禁抗后的理想饲料添加剂。针对目前发酵菌种性能不稳定、发酵工艺无标准等问题,提出了5个研究方向。通过开展综述,为益生菌发酵中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推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崔瀚元, 张越, 宋兆伟, 陈颖, 丁舒, 张宇微, 张峻, 陈晓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50

    以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7—2023年紫玉米花青素研究领域的217篇相关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关键词、国家(地区)、机构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紫玉米花青素研究领域发文量整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是紫玉米花青素功能活性、化学组成、稳定性和提取方式的研究;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涉及紫玉米减轻或预防疾病功效研究、新提取工艺研究、花青素稳定性研究以及畜牧业应用研究4个方面;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研究机构分别来自美国、中国和泰国,美国研究机构重点关注的是功能活性、稳定性研究、提取工艺研究等传统研究领域,中国和泰国研究机构重点关注的则是新兴的畜牧业应用研究领域。紫玉米花青素在畜牧业上的应用研究或将成为未来关注的重点。

  • 王立禹, 杨峰山, 付海燕, 葛志坚, 苑明睿, 刘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63-6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26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在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共同维持着全球的碳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功能。首先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植物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碳循环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体现在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凋落物的分解、植物地上部分分泌物的分泌和植物所产生的根际效应。其中植物所产生的根际效应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碳循环的影响又体现在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分泌以及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共生。最后又将植物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碳循环的影响途径进行了总结。通过综述植物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碳循环的影响,可以深化对土壤碳循环的理解,为未来的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基础。

  • 张博, 肖欧丽, 王铁霖, 王丹, 赵浩然, 陈捷胤, 戴小枫, 王永刚, 孔志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119-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46

    黄芪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因连作障碍导致病虫害问题逐年加重,为给黄芪种植过程中的病害识别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对黄芪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原菌种类及病害防治措施进行综述。黄芪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根腐病、黄萎病、白粉病、霜霉病、立枯病和叶斑病等。在这些病害中,根腐病和白粉病对黄芪的危害尤为严重。针对这些病害,传统的防治措施主要依赖于化学药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和咯菌腈等。然而,长期依赖化学药剂不仅可能对黄芪本身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利用芽孢杆菌属、木霉属和链霉菌属等微生物,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除了上述方法外,通过培育抗性强的黄芪品种,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病害的发生。此外,优化栽培方法和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结构、控制灌溉和施肥等,也是预防病害的关键措施。综上所述,黄芪病害的防治应采取综合管理策略,包括生物防治、抗病品种选育、优化栽培技术和加强田间管理,以实现高效、环保的病害控制。

  • 赵爱连, 范合琴, 杨豫龙, 温涛, 刘天学, 赵霞, 岳艳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19

    为了缓解因气候变化产生的播种期干旱对夏玉米幼苗发育的不利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河南省许昌市灌溉试验站,采用不同底墒条件和麦茬处理方式,研究不同处理组合对播种层土壤水分和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的变深而增大,表现为偏湿平茬>正常平茬>偏湿除茬>偏干平茬>正常除茬>偏干除茬。SPAD值、光合速率及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正常平茬>偏湿平茬>偏湿除茬>正常除茬>偏干平茬>偏干除茬。因此,平茬相比除茬可以更好地改善土壤水分环境,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光合速率和产量,可以在生产中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 田玉洁, 王志, 李文姗, 陈能飞, 于春欣, 杨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1): 49-5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99

    中国有悠久的薄荷食用和医用历史,薄荷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薄荷全株具香味,是著名的香料植物之一,也是有名的中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薄荷含有挥发性油和黄酮类化合物,其中薄荷醇是关键成分,具有抑菌和抗氧化作用。薄荷醇因其清凉香气和药理作用而受到关注,文章综述了薄荷醇的检测、提取和应用研究进展,包括其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同时也介绍了检测技术如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及提取技术如CO2超临界萃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和微波辅助萃取法。文章还总结了薄荷醇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董猛, 宋大鹏, 王鲲鹏, 丁仕波, 王莹莹, 李海鹏, 杨峰山, 付海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40-14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02

    L-茶氨酸是茶叶中一种特殊的游离氨基酸,也是茶叶主要风味物质之一,因其具有放松心情、缓解疲劳、抗肿瘤、降血压等保健功能,被食品和医疗保健领域广泛关注。为了研究茶氨酸合成途径及方法,本文总结了目前L-茶氨酸合成的主要的途径,根据来源分为植物源合成和微生物源合成,根据合成方式分为生物酶法催化合成和化学方法合成,并分析了各个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同时总结了L-茶氨酸在食品和医疗领域的应用,提出了高效合成茶氨酸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L-茶氨酸合成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 郝展宏, 叶松林, 蔡东玉, 张丽娟, 米国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59-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47

    本研究针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面临的出苗质量、播种—出苗期水分供应、灌溉施肥及时性及技术粗放等问题,并就进一步提高光温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该区域粮食单产提升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等,从2018年起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通过实施冬小麦“四密一稀”条带种植配套卫星导航播种技术、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结合配套现代化农机与信息技术装备,形成了一套集成的“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2010—2013年田间示范表明,该技术有效解决了上述生产难题,达到了小麦玉米周年增产和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与农民传统相比,小麦增产9%~17%,玉米增产12%~14%,周年节水450~ 750 m3/hm2,节肥20%,节约人工成本2250~3000元/hm2。该技术为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绿色高产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方案。

  • 赵欣茹, 邢聪颖, 叶子帆, 刘振中, 梁珂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45-5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19

    鉴于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与气候急剧变化的严峻形势,确保粮食安全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迫切需要一种经济、有效和实用的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近年来,冷等离子体技术因体系温度低、绿色环保、无残留、效率高等优点,在种子处理和激活植物内部生理生化状态进而提高抗逆性、产量方面效果显著,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文章综述了冷等离子体技术在种子消毒、打破种子休眠促进萌发、提升植株抗性及提高产量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阐述了该技术主要活性成分以及其在物理化学、生理生化层面的作用机制。此外,文章指出,冷等离子体处理不同对象时的主要活性成分、参数配置不同。

  • 王晋飞, 朱勇勇, 高志红, 邝春议, 张翔, 陈晓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5): 138-14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75

    秸秆生物炭在环境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秸秆生物炭的发展历程,明确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前沿方向,通过利用文献计量学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获得的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秸秆生物炭的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中国的发文量位居榜首,总量达3141篇;在全球研究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和土壤科学研究所是秸秆生物炭研究的代表性机构;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高影响因子期刊,中国的王海龙是发文量最多的学者;研究热点及方向主要包括:秸秆生物炭的原料和制备条件、秸秆生物炭在固碳减排、改良土壤和污染修复上的应用以及机制。总体而言,秸秆生物炭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热点主题,今后秸秆生物炭的改性制备、对减缓气候变化和修复环境污染的机制与长期效应研究仍然是研究热点与趋势。

  • 吴陈阳, 袁野, 陈晓鹏, 林伟坤, 林喜强, 郑怀平, 马洪雨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154-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23

    为深入理解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IMTA)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情况,文章梳理了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的发展历程;概述了IMTA的主要养殖物种,包括鱼类、甲壳类、双壳类、棘皮类和藻类等;总结了陆基和海洋IMTA,指出淡水和半咸水IMTA是陆基养殖模式的一部分,而海水和近海IMTA属于海洋IMTA;概述了其在养殖环境、能量利用、经济效益和减少废物排放等方面的优势。目前,IMTA在技术实施、生态影响、经济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各组分生物的相互作用、系统优化及病害防控等方面,以推动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

  • 李伟, 佟静, 王丽萍, 刘宁, 王宝驹, 季延海, 武占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4): 70-7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42

    为筛选适宜韭菜生长的红蓝光配比,在人工光植物工厂水培的条件下,以‘791’韭菜为试材,以白光处理(T1)为对照,设置1:1(T2)、3:1(T3)、5:1(T4)、7:1(T5)和9:1(T6) 5种红蓝光配比处理(R:B),研究不同红蓝光配比对韭菜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和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2~T4处理对韭菜生长指标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产量。T4、T5、T6处理产量较T1增幅达到38.10%、41.26%、57.19%。T6处理显著提升了韭菜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总酚、类黄酮、维生素含量大幅下降,降幅分别为32.43%、31.18%、55.68%。风味分析表明,红光占比增加促进了特定风味物质如氮氧化物(W5S)、醇类和醛酮类化合物(W2S)和S-烃基半胱氨酸亚砜(CSO)的生成,甲基类化合物(W1S)含量相应减少。T6处理中高红光比例的增加在促进生长、产量和特定风味物质积累的同时,降低了营养价值和光合色素含量。综合分析产量、营养品质与风味因素,在韭菜在栽培生产中,推荐使用红蓝光配比范围为R:B=(5~7):1。

  • 彭超颖, 霍川, 杨梅, 冯云超, 向振凡, 羊炼, 黄美瑕, 晏庆九, 霍仕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1-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31

    为给鉴定筛选耐低氮的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鉴定方法和选择指标,总结了国内外近20 a关于低氮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玉米耐低氮的物质基础和耐低氮品种选择的研究报道。发现低氮胁迫严重影响玉米根系、植株的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但不同基因型玉米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上表现出较大差异。低氮胁迫下,耐低氮基因型玉米根系生长良好、根冠比大、根系活力强,株高、茎粗变化小,穗位叶面积大,根分泌物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及穗位叶叶绿素和氮的含量较高,细胞中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较强,且果穗较大,穗粒数较多,百粒重较高,能够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认为玉米在低氮胁迫下,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可进一步完善耐低氮玉米基因型的鉴定筛选指标,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DNA芯片技术的发展,以及玉米QTL精细定位研究的深入,分子鉴定技术如用于玉米耐低氮基因型的筛选,鉴定筛选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 万丽丽, 王转茸, 汤谧, 张学军, 任俭, 曾红霞, 张娜, 卫佳琪, 熊建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40-4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28

    本研究旨在提高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在瓜类作物中应用效率。以黄瓜、甜瓜和西瓜优良种质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同的CGMMV病毒载体接种方式、并设置不同的培养温度和相对湿度,以测试基因沉默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真空渗透和种子吸胀的接种方式能够在瓜类作物中产生最高的基因沉默率(FGS)。在22℃和25℃的培养环境下,黄瓜、甜瓜和西瓜PDS沉默有效性(EGSL)较高。黄瓜、甜瓜和西瓜生长1个月后,EGSL达到100%,显著高于30℃的培养环境下EGSL。生长3个月后,甜瓜和西瓜在22℃培养环境下EGSL分别为89.7%和95%;在25℃培养环境下EGSL分别为85.6%和86.1%,均显著性高于30℃下EGSL。在相对湿度为30%和50%环境下,黄瓜的EGSL分别为70%和72%,甜瓜的EGSL分别为76%和73%,显著高于相对湿度为80%的培养环境下EGSL。西瓜在相对湿度为30%的培养环境下的EGSL为69%,显著高于相对湿度为50%时的EGSL(38%)和相对湿度在80%时的EGSL(33%)。综上所述,通过优化了瓜类作物的CGMMV-VIGS的技术体系中接种方式和培养环境参数,提高了基因沉默率和有效性,并且能够快速获得整个植株基因沉默的种质资源,为作物优质和抗逆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有效途径。

  • 董海涛, 吴欢峰, 单璐璐, 李如楠, 刘东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5): 110-1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49

    为全面了解大风灾害对软枣猕猴桃成熟期影响,利用1991—2020年丹东地区4个站点软枣猕猴桃成熟期的气象资料,以极大风速≥12.0 m/s作为大风致灾风险临界指标,综合考虑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制定了轻度、中度、重度大风致灾风险等级,通过灾害发生次数和站次比分析软枣猕猴桃大风灾害的变化规律,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评估大风致灾风险概率。结果表明:30 a间丹东地区软枣猕猴桃成熟期极大风速呈下降趋势,大风过程发生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振安地区降幅最小,且发生大风的年数和天数为最多,更容易发生大风灾害风险。30 a间丹东地区软枣猕猴桃成熟期不同等级大风发生次数的时间变化特征明显,3个等级大风灾害发生次数轻度>中度>重度,发生概率与之相一致,分别为66.5%、13.4%和10.0%,对应历史重现期为二年、十年和十年一遇以上,同时3个等级大风灾害对应的风险概率高值区域为:凤城(轻度)、振安(中度)和东港(重度)。各地区发生大风灾害的概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振安、凤城、东港和宽甸,其超越概率分别为95.0%、89.9%、86.6%和33.4%,大风灾害在一至三年一遇范围。研究结果得出了各站点不同大风灾害的风险概率和重现期规律,为科学应对软枣猕猴桃成熟期大风灾害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