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刘超逸, 王宇航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8): 83-8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34

    生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植物通过生长素调节来实现自身的生长发育。SAUR基因家族作为生长素早期响应基因家族中的一员,是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中不可或缺的调节因子之一。为了研究SAUR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SAUR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特征以及表达特性和调控机制,归纳了SAUR基因在植物细胞伸长生长、光介导的子叶和顶端弯钩打开的过程、花器官形成和果实发育以及胁迫应答等方面的功能,指出SAUR基因不仅在多个方面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参与了植物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响应。本研究结果揭示了SAUR基因在多个层面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并且对植物品种培育和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 郑仕夫, 徐慧敏, 陈曦, 裘丽萍, 宋超, 范立民, 李丹丹, 孟顺龙, 徐跑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2): 159-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17

    随着中国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养殖尾水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处理养殖尾水成为了近年来要着重研究的内容。目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主要包含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常常组合使用。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技术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对未来中国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提供一些参考和方向。

  • 赵晴, 欧英卓, 胡诗钦, 周宇阳, 郭龙彪, 郝芷圻, 孟丽君, 刘长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2): 94-10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9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盐碱化问题的加剧,提高水稻(Oryza sativa L.)在盐碱地环境下的生长能力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一个关键挑战。“以种适地”策略的实现需要深入理解水稻的耐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育种改良。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水稻耐盐调控基因的研究成果,并依据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进行了功能性分类。详细分析了水稻对盐胁迫的感知、以及随后激活的多种生理调节机制,包括渗透调节、离子稳态、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养分平衡等。重点讨论了水稻中几个关键的盐胁迫信号途径,包括SOS(Salt Overly Sensitive)途径、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级联途径以及激素调节途径,这些途径在水稻适应盐胁迫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综述现有文献资料,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水稻耐盐性调控基因及其功能的概览,为水稻耐盐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提高水稻在盐碱地环境下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

  • 肖雯丽, 王含瑞, 王梦亮, 王俊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78-8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75

    盐碱胁迫会引起植物出现水分亏缺、细胞膜透性发生变化、代谢紊乱以及蛋白合成受阻等现象,导致作物减产或死亡,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面临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寻找降低盐碱胁迫危害的有效方法和提高植物耐盐碱能力的策略,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归纳了近年来盐碱胁迫下植物遭受的危害和植物适应性机制最新研究,总结了植物响应盐碱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分析了盐碱胁迫下植物以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增加抗氧化酶活性、离子区隔等为主要调控方式的生理机制和以信号传导、转录因子调控、耐盐碱相关基因表达等为主的分子机制,指出了植物适应盐碱环境方面的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耐盐碱植物种质的筛选与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胡诗钦, 顾怀应, 郭龙彪, 郝芷圻, 刘长华, 孟丽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7): 36-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85

    中国盐碱地面积占全球盐碱地总面积的1/10,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寻找有效的盐碱地修复方法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盐碱地修复的方法有化学修复、工程修复和生物修复等,而生物修复以其经济高效和绿色环保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生物修复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改善盐碱地的土壤和环境。具体而言,盐生植物能够在盐碱地中生长繁殖,通过其特殊的生理机制,能够有效修复高浓度盐碱地,为后续作物种植创造良好条件。此外,普通作物也可以通过基因挖掘和品种培育的方式,增强其耐盐性,从而在盐碱地上实现正常生长,达到修复盐碱地的目的。除了植物,微生物也在盐碱地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特定的微生物能够提高作物的耐盐性,或者通过降解盐碱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从而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改善土壤环境。总的来说,生物修复是一种绿色环保,且符合中国可持续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盐碱地修复方法。

  • 陈宇, 王林, 秦上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2): 80-8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73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多重耐药性病原体,其感染在临床上构成了重大挑战。本文归纳综述了铜绿假单胞菌的固有性耐药、获得性耐药和适应性耐药机制,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铜绿假单胞菌之所以能够抵御多数抗生素攻击,主要是依赖其高水平的固有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固有耐药性涉及多种药物外排泵系统、低渗透性的外膜以及天然存在的抗生素降解酶等。获得性耐药性则是通过基因突变、接合转移以及水平基因转移等途径实现。适应性耐药性则与生物膜的形成和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紧密相关。文章通过分析这些不同耐药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目前的治疗方法,指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是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致。鉴于此,未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策略可能需要结合传统治疗方法与新治疗方法相结合的联合治疗手段,研究为开发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王兆轩, 敖国旭, 葛菁萍, 孙珊珊, 凌宏志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0): 84-9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54

    本研究聚焦于评估厌氧消化技术在处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能源和有机肥料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其对环境影响的减缓作用。采用文献综述方法,深入分析了温度、碳氮比、有机负荷率、挥发性脂肪酸、水力停留时间和pH等因素如何影响厌氧消化过程的效率与稳定性。研究表明,这些参数对促进微生物活动、加快有机物分解以及维持系统稳定运行均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对玉米秸秆、畜禽粪便和厨余垃圾等典型有机废弃物的案例分析,验证了厌氧消化技术的有效性,并详细阐述了该过程中关键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菌和古菌在不同阶段如水解、酸化、乙酸化和产甲烷中的作用机制。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有毒物质生成问题及其管理策略。最终,文章建议通过提升厌氧消化效率、开发新型反应器技术以及加强微生物种群研究,将有助于使厌氧消化技术在未来实现更高效、稳定且广泛的运用。

  • 李颖, 俄胜哲, 赵天鑫, 袁金华, 刘雅娜, 路港滨, 张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0): 146-15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18

    数字土壤制图是基于土壤成土学、地理学和数学理论知识,借助3S技术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新型高效的土壤制图技术。国内外学者从环境协同变量的生成、样点数据的获取、数字土壤制图模型或方法的选择及土壤图的产生与验证这4个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对制图方法的研究。本文介绍了数字土壤制图的五类方法,分别是地统计学方法、确定性插值、数理统计、机器学习和专家知识模型。同时基于不同方法的特征,从样本的密度和分布状况、地形地貌特征及目标变量等方面考虑,选择适用于研究区域的制图方法。数字土壤制图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将人类活动因子加入环境协同变量;基于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建立更有效的采样方法;新型建模方法的应用(深度学习和多模态方法)。

  • 颜宏, 白亚妮, 冯志珍, 卢雨欣, 冯璞阳, 秦涛, 赵文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4): 67-7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07

    旨在为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应用拓宽思路,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本文综述了氨基酸原料的来源和生产工艺,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的功能特点、发展现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在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水果作物、经济作物中均有广泛应用,对作物生长、果实品质提升和土壤改良等有积极作用,然而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需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需求进行进一步探索。单一营养型的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开发功能与营养相结合的新型含氨基酸水溶肥料。

  • 石悦琪, 叶广彬, 孙珊珊, 葛菁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1): 69-7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59

    聚乙烯(Polyethylene,PE)作为全世界使用量最多的塑料之一,因其耐磨性、高分子量和抗损坏特性而在自然环境中持久存在。PE的破裂形成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这些微塑料已大量积累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目前,已有研究表明PE能够被部分降解,但在寻找能够完全降解PE的微生物或酶,以及构建更完整的PE生物降解途径方面仍需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综述PE的分类、回收技术、表征方法、以及降解PE的微生物和酶的种类,探讨了生物降解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为继续探索其降解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翟玉凤, 丁兰, 余叶敏, 贾巧君, 梁宗锁, 汪得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21-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41

    黄精(Polygonatum spp.)是药食同源植物,其活性成分如多糖、黄酮和皂苷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黄精中提取具有抗疲劳、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及增强免疫力的皂苷类成分。尽管对黄精皂苷的结构解析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生物合成途径尚需深入研究。黄精中的皂苷通过甲羟戊酸途径和2-C-甲基-D-赤藓醇-4-磷酸途径合成,涉及多个酶催化步骤。本研究提出,黄精皂苷在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病毒及提高免疫调节方面具有多种生物功效,并在药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然而,当前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结构解析不够深入、生物合成途径未完全阐明及药理作用机制不明。未来的研究应加强黄精皂苷的分离、结构解析、合成生物学及药理学研究,以推动其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为新型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林接英, 崔一平, 黄峰, 牟桂萍, 岳茂峰, 宋晓兵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26-1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54

    为了有效防治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降低该病对全球柑橘产业带来的损失,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在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目前尚未开发出有效的药剂或抗病品种。对柑橘黄龙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传统的“三板斧”技术,栽培无病苗木从源头上控制黄龙病、防治柑橘木虱阻断其传播途径、挖除染病树消灭传染源;拓展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苗木脱毒,光照、蒸汽热处理等;多方向的化学药物防治技术,包括抗生素、纳米材料、免疫诱导剂和抗菌肽等;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包括各类益生菌、微生物制剂等。最后,对土壤改良剂与生物防治剂联合治疗黄龙病技术、基于遗传改良的柑橘转基因抗病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柑橘黄龙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 常长越, 贾俊超, 李朝栋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58-6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44

    蚯蚓堆肥是一种简单可行、低成本且环保的生物-微生物耦合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通过开展综述,概述了蚯蚓堆肥处理有机废弃物时的土壤结构,pH、CEC和EC值,氮、磷和钾,微量营养素,碳动态和微生物等方面的特征,介绍了蚯蚓堆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蚯蚓粪可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增强作物抗逆性,有效减少病原体、重金属污染和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土壤中部分污染物质的生物有效性。研究发现蚯蚓堆肥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国蚯蚓堆肥“种养一体化”生态链现状提出3点发展建议:(1)为开发生产高质量商品化蚯蚓粪肥,建议利用蚯蚓堆肥产品质量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蚯蚓堆肥数学建模,以高效优化蚯蚓堆肥参数,为规模化生产蚯蚓粪肥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2)为确保高质量蚯蚓粪肥的稳定产出,可研究开发带有智能化控制pH、碳氮比、温湿度和光照等蚯蚓养殖重要条件的设备,形成蚯蚓自动化、规模化养殖;(3)为促进“种养一体化”循环经济的发展,回收养殖蚯蚓过程中含有腐殖酸等可二次利用的有效部分,加强其在农业种植和土壤修复中的使用效率。蚯蚓堆肥是实现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为今后蚯蚓堆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王丽娜, 王迪, 任翠梅, 顾鑫, 张宏宇, 李娜, 齐国超, 冯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84-8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68

    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是东北松嫩平原土壤治理的重要目标。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了改良剂的作用机理和改良效果,主要类型及应用,以及改良剂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展望了改良剂的应用前景,为今后改良剂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改良剂可分为无机改良剂、有机改良剂、微生物菌剂,组合改良剂的使用效果好于单一改良剂,改良剂的应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结构、养分含量以及微生态环境都有改善,并促进植物生长。提出针对北方旱田盐碱土的改良,新型有机改良剂以及配套改良技术的研发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 任文静, 司劲超, 陈立, 杨丽梅, 庄木, 吕红豪, 王勇, 季家磊, 张扬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4): 107-1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22

    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遗传改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综合分析了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的组成、机制,综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蔬菜作物基因功能验证和作物遗传改良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在蔬菜作物如番茄、西瓜、甘蓝、胡萝卜和黄瓜等中的应用。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编辑系统,为了加深对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的了解、促进其在蔬菜作物改良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影响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提出了提高转化效率的策略,讨论了当前技术的局限性,如作物转化再生难度和基因型的依赖性。本文强调,筛选易于遗传转化的品种、开发高效的植物转化和再生系统,以及创造更高效、精确和多功能的基因编辑工具是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

  • 高敬文, 郭子燕, 王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4): 44-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28

    开展盐碱胁迫下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调控途径的综述研究,为盐碱胁迫下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根系生长、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系统、氧化还原系统、离子平衡等方面系统归纳了盐碱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从土壤氮素循环、根系氮素吸收和氮素同化等方面分析了盐碱胁迫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可以从氮高效品种选用、土壤调理剂施用、土壤有机质增施、生长调节剂控制、内生菌根定植等方面提高盐碱胁迫下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通过开展综述,提出了开发利用相应的菌剂产品、关于不同程度的盐胁迫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响应特征、开展耐盐品种的育种工作、深入挖掘植物体内碳氮代谢相关组学机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盐碱胁迫下对作物氮素利用的影响等盐碱地作物的养分管理和稳产高产理论与途径研究方向。

  • 袁筱乐, 康怀艳, 巨敏莹, 李艳艳, 宋岩峰, 刘晓宇, 宋晓越, 董书伟, 屈雷, 杜晓敏, 朱海鲸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4): 119-12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12

    胚胎移植技术是一项可加快家畜种群扩大及繁殖速率的现代繁殖技术,在牛、羊、马等动物优良品种推广与迅速扩繁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羊胚胎移植所涉及的超数排卵技术、同期发情技术以及影响胚胎移植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羊胚胎移植技术的提高及在羊产业中的应用提供思路,为后续技术进步奠定基础。

  • 孟嘉楠, 段海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6): 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28

    笔者简述了国内外稻米品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稻米品质形成的遗传基础、调控分子机制以及优化稻米品质的策略,揭示了淀粉、蛋白质、脂质、香气及颜色相关基因与稻米品质之间的关联,阐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分子标记辅助技术2种提升稻米品质的具体对策。指出稻米品质研究过程中面临的稻米品质与产量不平衡、稻米品质改良技术转化与推广难、育种过程中水稻存在地区适应性、育种成本高周期长以及消费者对改良稻米的接受程度等挑战,并从多方合作和资源共享、强化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高效筛选和评价方法、考虑多样化需求以及推动产学研结合与技术转化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优化水稻品质和培育高品质稻米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 葛志坚, 杨峰山, 李昆, 付海燕, 刘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3): 68-7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00

    草甘膦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因其高效和低成本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这种化学物质的使用也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研究简述了草甘膦作用机理和毒性等概况,阐明草甘膦对水环境的危害主要在影响水质、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土壤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破坏土壤微生物生态、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土壤酶活性。介绍了生物降解的草甘膦污染土壤修复方式的研究进展,草甘膦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运用微生物降解手段。相比于吸附、光解等非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更环保更高效且更具有前景。最后对草甘膦污染土壤修复的微生物降解方式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草甘膦微生物降解技术在草甘膦污染土壤中的应用和改进提供参考。

  • 李渊, 唐洋, 吴云飞, 蒋敏, 陈京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01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和极端高温天气发生频率正在不断上升,高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一定威胁。为进一步阐明水稻对高温的响应机理,本文从高温对水稻生产指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水稻相关基因分子对高温的响应、应对热害的防御措施等方面归纳了水稻高温热害方向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高温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水稻响应高温的生理(光合特性/抗氧化系统)及基因分子机制,得出了水稻耐热特性是品种与环境互作形成的结论。水稻光合特性由气孔及非气孔限制因子共同影响,抗氧化进程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来实现;水稻通过激活关键基因表达,刺激体内热信号转导以提高植株的热适应性;通过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管理监测体系、探寻创新栽培制度,多角度挖掘水稻高温防御机制。提出了今后可以将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相结合,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基因插入、重组和突变等手段,融合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分析,进而从微观的角度深入解析水稻耐高温机理并挖掘更多耐热种质资源,其次可以加强育种学、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合作,这将有利于耐热表型的精确鉴定与关键基因的精细定位,也能帮助育种家培育拥有新基因型的耐高温水稻。研究旨在为今后开展水稻耐热育种工作和提高水稻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 谭雨蕾, 李雪岩, 张力元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4): 141-14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97

    高光谱遥感是目前农作物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为促进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健康发展和基础研究,提高遥感技术在农作物研究中的应用水平,笔者概述了高光谱遥感在农作物研究中的分析算法,重点讨论了高光谱遥感在农作物长势、农作物信息监测和农作物信息提取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仍需深入开展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估算、氮素监测、叶绿素监测、病虫害监测、重金属监测、农作物碳氮比和水分含量等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分析结果表明,在农作物研究中高光谱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初见成效,但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智能化需求,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模型集成交叉将发挥巨大的研究潜力。

  • 董青君, 董玉兵, 李卫红, 谢昶琰, 张苗, 李传哲, 陈川, 章安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1-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64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绿肥品种之间的生长差异及其翻压后对水稻产量、养分累积及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冬闲田(CK)为对照,选取紫云英、光叶苕子、箭筈豌豆3种常见的绿肥品种,进行大田试验,分析绿肥生长期间的性状差异及其翻压后对后茬水稻的产量、品质、养分累积和土壤性质等。结果表明,3种绿肥中株高和生物量的表现均为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紫云英,以光叶苕子最优,适合作为该地区种植的品种;绿肥翻压后水稻产量较CK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光叶苕子翻压后水稻产量达到10.47 t/hm2,比CK高出58.88%;绿肥翻压能够提升水稻的食味值及养分累积,与CK相比,紫云英、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处理的水稻食味值分别提高5.58%、9.46%、11.16%,水稻秸秆全钾累积量分别提高50.88%、42.87%、67.70%,水稻籽粒全氮累积量分别提高17.25%、45.62%、47.74%,水稻籽粒全钾累积量分别提高17.96%、54.28%、48.88%,水稻地上部全磷总累积分别提高11.32%、62.16%、27.41%,全钾总累积量分别提高45.53%、44.73%、64.64%,其中以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综合效果最佳;绿肥翻压能够提升土壤的性质,具有改良土壤肥力的潜力,其中箭筈豌豆处理与CK相比pH提高2.96%、有机质增加10.05%、全氮含量增加4.41%等,紫云英处理与CK相比有机质增加1.43%、全氮含量增加24.25%、全磷含量增加9.20%、速效磷含量增加10.95%。综上,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均较高,其翻压后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食味值、养分累积,推荐作为该地区种植的绿肥品种;紫云英、箭筈豌豆翻压具有增加土壤肥力的潜力,箭筈豌豆的效果较好。该研究可为苏北地区绿肥的利用与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陆占军, 杨宏波, 杜伟, 李宗泽, 孙发国, 杨俊丽, 陈彩芳, 高勇, 王生明, 吴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4): 129-1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33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在宁夏地区防控刺苍耳的除草剂,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2-甲基-4-氯二甲胺盐、氯氟吡氧乙酸、苯嘧·草甘膦、硝磺草酮、苯唑草酮5种除草剂对刺苍耳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差异显著性检验,统计株防效。研究结果显示,在5种除草剂中,60% 2-甲基-4-氯二甲胺盐AS 750 mL/hm2、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 900 mL/hm2、40%苯嘧·草甘膦OD 1500 mL/hm2对刺苍耳防效显著,21 d防效分别为96.62%、98.31%、100%;鲜重防效结果显示,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 900 mL/hm2、40%苯嘧·草甘膦OD 1500 mL/hm2防控效果最好,21 d防效分别为93.94%、100%。综合以上防效结合作物种类,在荒地、林地、沟渠等防除刺苍耳,可选择灭生性除草剂苯嘧·草甘膦,在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田防除刺苍耳,可优先选用氯氟吡氧乙酸类除草剂。本研究解过为筛选出高效防除药剂,及刺苍耳的防除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 范明霞, 杨雅婷, 苏立新, 杨双, 王贺, 高松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7): 21-2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26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培养基组分对玉米花粉萌发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宜玉米花粉离体萌发的培养基。通过单因素实验,比较了不同浓度的蔗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硼酸和氯化钙对多个玉米品种花粉活力的作用。结果表明,含有0.35 mol/L蔗糖、0.85%琼脂、0.01%硼酸和0.03%氯化钙的培养基能够使对照花粉达到最佳萌发效果,为51.6%。然而,该培养基对于不同品种的玉米花粉影响差异显著,实验中8个玉米品种的花粉萌发率在1.8%~21%之间,显示出‘e12’品种的花粉萌发最为适宜,而‘e11’品种的花粉萌发则不适宜。本研究筛选出的最适培养条件为玉米花粉离体萌发机制的研究及玉米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 马式太, 王峰, 成琪璐, 倪金洋, 俞巧钢, 李聪, 张圆圆, 刘海天, 杨艳, 马军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86-9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82

    海藻提取物,特别是海藻寡糖,是使用现代技术从海藻中提取的天然活性物质,随着海藻寡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其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进一步系统了解和应用海藻寡糖,本文讨论了它们的来源、分类和生产方法,总结了海藻寡糖对增强作物抗逆性和抗病性、促进生长发育和改善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海藻寡糖在各种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理。生物法降解海藻多糖是未来海藻寡糖制备的方向,现代生物法一般采用酶降解法,利用褐藻胶裂解酶将褐藻胶降解为褐藻寡糖或是利用琼胶裂解酶将琼胶降解为琼胶寡糖。海藻寡糖在农业中作为植物抗逆和抗病的诱导剂、生物刺激素和肥料增效添加剂使用,海藻寡糖通过调控植物基因表达、酶活性、激素合成和分配等方式增强农作物对干旱、低温、高盐渗透、重金属等胁迫因子的耐受性,并激发植物免疫,提高农作物抗病性。海藻寡糖对植物具有生物刺激作用,可调节植株生长发育,提高其对肥料的吸收效率,从而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海藻寡糖的应用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海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 王青青, 赵梦薇, 罗晶晶, 刘伟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6): 104-11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85

    随着对农业碳排放问题关注的增加,省级层面的研究对于指导减排工作具有关键作用。为揭示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依据2003—202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地级市相应统计年鉴,应用IPCC方法估算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并采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方法分析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贡献度。结果表明:(1)2002—2021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先增长后波动下降的趋势,2003年达到峰值2189.62万t,2004年开始波动下降,2021年下降至1243.36万 t。(2)畜禽养殖为安徽省第一大碳排放源,2002年最高占比达82.09%,其中养牛产生的碳排放占比超过50%。(3)铜陵、芜湖和马鞍山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属于增长型,其他地级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处于下降阶段。(4)农业生产效率为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负向驱动关键性因素,2011年贡献率达到最低值0.66;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为正向驱动关键性因素,2004年的贡献率达到最高值1.34。本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碳减排方法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 刘宇, 王重庆, 梁静泊, 潘兴亮, 刘钧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126-1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8

    随着抗生素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带来的诸多问题,出现如药物残留、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对畜禽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2020年农业农村部194号公告正式实施,饲用促生长抗生素添加剂被全面禁止,标志着畜禽行业“禁抗”时代的到来,无抗养殖成为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大趋势。抗生素替代物能够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改善动物肠道健康及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并具有安全、高效、低残留、低污染的优势,在饲料添加应用上具有很大前景。因此,文章就抗生素替代物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植物提取物、中草药、有机酸、抗菌肽等较为广泛的绿色添加剂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畜禽健康养殖提供参考,推动中国畜禽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

  • 张重梅, 谢杰, 张蕾, 杨潇湘, 黄小琴, 邓越, 胡孜进, 余垚颖, 鲜赟曦, 马凡, 刘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2): 119-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14

    为了明确引起四川省广汉市鱼腥草新型叶斑及茎斑类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采自广汉市的鱼腥草病茎叶通过组织消毒分离、离体接种、形态学观察与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延长因子(tef1)、钙调蛋白(cal)和组蛋白(his3)基因的分子鉴定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呈灰白色到浅褐色,其分生孢子器可产生纺锤形到椭圆形的α型分生孢子以及丝状或钩状β型分生孢子。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病原菌在大豆间座壳(Diaporthe sojae)和菜豆间座壳(D. phaseolorum)分枝外单独聚为一枝,并且3枝一起聚为一个大枝,因此建议成立一个新种—鱼腥草间座壳(D. houttuynia)来容纳此类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将引起广汉市鱼腥草新型叶斑及茎斑类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为鱼腥草间座壳(D. houttuynia)。

  • 陈益文, 彭存智, 徐兵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32-1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19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o)是导致农作物枯萎的土传性真菌病害,该病害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效应因子是病原菌与农作物互作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对其作用机理解析可为病菌病害防治提供切实有效的策略。Fo在侵染农作物时,会在其维管束木质部分泌一种蛋白,称为SIX效应蛋白(Secreted In Xylem)。为了研究SIX效应因子在病原菌Fo与寄主植物间的作用方式,分析了SIX效应因子在Fo染色体组上的结构特点,归纳了SIX效应因子鉴别Fo不同的专化型和生理小种、影响Fo致病性以及影响寄主植物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功能特点,并指出SIX效应因子不仅对寄主植物有毒力作用,还能与植物发生非亲和互作来影响病原菌的入侵。本研究结果揭示了SIX效应因子在不同方面对植物的作用与影响,也为植物抗病分子机理研究和植物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 王晨龙, 闵杰, 梁睿, 谭熊宇, 王烁, 吾木提·艾山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84-9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85

    根际中的微生物组成和功能是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对水稻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为水稻的种植区域土壤可持续性发展及土地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价值。本研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组成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地区采样的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探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测序结果显示,从4个区域采集的水稻根际土壤样品中共获取了33862个OTUs,分别属于38门88纲214目514科2268属。在门水平上,4个区域所采集的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在属水平,Limisphaera为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类群。Alpha多样性指数显示,4个区域采集的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程度总体呈现为兵团六十八团(D)>伊犁州奶牛场(A)>察布查尔镇(B)>孙扎奇牛录乡(C);Beta多样性指数表明,4个区域采集的水稻根际土壤在细菌群落的组成上均存在差异,其中A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由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可知,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可能是氮、全钾、有机碳。本研究明确了伊犁河谷地区分布的水稻根际土壤条件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可为伊犁河谷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康丽霞, 罗维贵, 侯振安, 闵伟, 刘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107-1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93

    氮肥过量或不合理施用不仅会增加农田氮损失,降低氮肥利用率(NUE),不利于产量的提高,还会引起环境问题。硝化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硝化作用减少氮损失,提高氮利用。尽管硝化抑制剂降低中国农田氧化亚氮(N2O)排放和促进作物产量的相关研究较多,但仍缺乏系统分析。本研究基于数据整合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对中国农田N2O减排效应、主要作物产量及农田NUE的影响,以明确土壤pH、施氮量和作物类型对硝化抑制剂应用效果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可使农田N2O排放效应量降低38.66% (P<0.05),主要作物产量效应量增加7.31% (P>0.05),作物氮素吸收效应量和氮肥利用率效应量分别提升10.97% (P>0.05)和25.64% (P>0.05)。不同类型硝化抑制剂中,DMPP对N2O的减排效应最大(57.30%),其次是CP (35.07%)与DCD (32.28%);CP的增产效应最高(12.76%),其次为DCD (5.65%)与DMPP (4.25%)。硝化抑制剂对高氮投入农田(≥300 kg/hm2) N2O的减排效应大于中、低氮投入农田(<300 kg/hm2);硝化抑制剂对中氮投入农田(200~300 kg/hm2)主要作物的增产效应大于高氮和低氮投入农田;硝化抑制剂对中性农田土壤N2O减排和作物增产效应最大,其次是碱性土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硝化抑制剂与氮肥配施的条件下,土壤pH是影响作物产量和N2O排放的主要因素。综上,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能显著降低中国农田N2O排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是减少氮肥损失,促进氮肥高效利用的有效措施。

  • 林思远, 袁军委, 侯俊, 何文祥, 蔡亮, 吴俊达, 刘超, 刘翔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5): 59-6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15

    施用化肥能提高作物的产量,但过度施用化肥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施用传统有机肥能够减少环境的污染,但其营养不足、质量不稳定、起效慢等缺点决定了它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有机肥小分子化产品(小分子有机肥,下同)是一种含有多类小分子有机物的肥料,其能被作物根系直接吸收,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此外,其也能和化肥化学键合,从而实现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化肥减施和农业提质增效的目的。为了研究克服了化肥和有机肥的不足的小分子有机肥,归纳了小分子有机肥的种类,阐述其在不同作物上的施用效果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探讨了小分子有机肥的主要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彭超颖, 霍川, 谢雯, 向振凡, 霍仕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5): 19-2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416

    为筛选出耐低氮的玉米品种和提供鉴定筛选耐低氮玉米品种的技术。以36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在用氮量比正常施氮量减少70%条件下,测定基因型农艺性状表型值,基于表型值计算出耐低氮综合系数,进而评价基因型耐低氮能力。结果表明,在低氮胁迫下,多数农艺性状的表现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36个基因型间耐低氮综合系数差异很大,最大值为1.0319,最小值为-0.1139,平均值为0.4506,系数极显著和显著大于平均值的基因型分别有6个和4个,与平均值差异不显著的基因型有16个,显著和极显著小于平均值的基因型分别有2个和8个。系数极显著和显著大于系数平均值的基因型可评为耐低氮能力强和较强的品种;低氮胁迫时,生长旺盛、植株较高、穗位叶宽大可作为选择耐低氮品种的重要性状。

  • 王增澔, 宋群, 韦柳利, 高佑凯, 孙艳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103-10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67

    为明确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HIPVs)如何引诱天敌进行害虫防御,本文综述了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研究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它们如何通过吸引天敌来防御害虫的机制。研究表明,植物在受到虫害时释放特定的挥发物,这些物质可以吸引害虫的天敌,从而减少害虫数量。挥发物的释放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植物种类、害虫类型、环境条件等。同时,这些挥发物的作用途径与昆虫的化学感受基因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挥发物引诱天敌作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挥发物成分鉴定、行为选择以及天敌昆虫化学感受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通过分析总结,展望了利用植物挥发物和相关基因引诱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为将来的绿色植保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撑。

  • 武英洁, 朱永超, 孔祥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129-13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78

    快速实时地获取大范围土壤含水量可以为科学有效地应对干旱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研究选择河北省定兴县和易县的冬小麦种植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多光谱遥感数据Landsat-8和野外实测土壤含水量数据,构建了垂直干旱指数(PDI)、改进型垂直干旱指数(MPDI)、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 3种干旱指数模型来反演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并分析反演结果的精度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干旱指数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整体偏干,不同干旱指数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其中PDI和另外2种干旱指数的差异最大;3种干旱指数均与土壤含水量实测值呈负相关,其中MPDI、TVDI和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从拟合精度来看MPDI表现最优,因此被用于反演研究区的土壤含水量。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含水量整体偏少,主要介于12%~15%,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表覆盖特征一致。研究结果证明了MPDI指数在冬小麦冬季干旱监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崔瀚元, 张越, 宋兆伟, 陈颖, 丁舒, 张宇微, 张峻, 陈晓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50

    以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7—2023年紫玉米花青素研究领域的217篇相关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关键词、国家(地区)、机构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紫玉米花青素研究领域发文量整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是紫玉米花青素功能活性、化学组成、稳定性和提取方式的研究;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涉及紫玉米减轻或预防疾病功效研究、新提取工艺研究、花青素稳定性研究以及畜牧业应用研究4个方面;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研究机构分别来自美国、中国和泰国,美国研究机构重点关注的是功能活性、稳定性研究、提取工艺研究等传统研究领域,中国和泰国研究机构重点关注的则是新兴的畜牧业应用研究领域。紫玉米花青素在畜牧业上的应用研究或将成为未来关注的重点。

  • 张美燕, 朱伟娟, 刘志刚, 曹建萌, 王章, 卢迈新, 可小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144-15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6

    鱼类血细胞是机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参与吞噬、分泌,还参与机体损伤修复、免疫防御等生理过程,其对自身生理状态变化和外界环境因子刺激均十分敏感,因此在指示和维持鱼体生理稳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鱼类血液和血细胞及其免疫防御功能的研究进展,包括鱼类血液组成、血细胞发生、分化及相关免疫防御机制等。本综述旨在提高对鱼类血液免疫防御系统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的理解,为进一步挖掘鱼类血液免疫防御相关分子标记、筛选鱼类抗病抗逆分子表型等提供参考。

  • 刘金栋, 王雅美, 田媛媛, 刘宏岩, 孟云, 叶国友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2): 104-1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86

    旱直播是未来水稻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南亚和东南亚籼稻种植区已有较大面积,然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粳稻种植多采用传统育苗移栽。中胚轴长度(Mesocotyl length,ML)是影响水稻旱直播出苗和幼苗活力的重要因素。基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育种,培育长中胚轴种质是促进水稻旱直播推广最为经济、高效的方式。迄今,已有4个水稻中胚轴伸长基因报道,即OsGSK2GY1OsPAO5OsSMAX1。笔者选择3K重测序项目中TROP和TEMP粳稻亚群开展分析,测定中胚轴长度并鉴定OsGSK2GY1OsPAO5OsSMAX1基因的优异单倍型。结果表明,TROP和TEMP亚群中胚轴长度呈典型的连续正态分布。OsGSK2、GY1、OsPAO5和OsSMAX1分别包括3、3、3和6种单倍型;同一基因在TROP和TEMP亚群中单倍型分布频率也存在差异。TROP亚群中OsGSK2-Hap1GY1-Hap2OsPAO5-Hap3OsSMAX1-Hap2OsSMAX1-Hap3为优异单倍型;TEMP亚群优异单倍型为OsGSK2-Hap1OsPAO5-Hap2OsSMAX1-Hap2。另外,TROP和TEMP亚群中多数中胚轴优异单倍型材料所对应的苗高要高于非优异单倍型,在破土出苗时易形成生长优势。鉴定到的优异单倍型在TROP和TEMP亚群中均呈现较显著的加性效应,可用于MAS育种。本研究为不同地区直播粳稻的选育提供参考,促进旱直播技术的快速推广。

  • 池艳艳, 陈炳旭, 全林发, 董易之, 徐淑, 姚琼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6): 144-1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01

    为系统评价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荔枝蒂蛀虫的应用潜力,采用浸卵法和药膜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蒂蛀虫卵和成虫的生物活性,研究其对蒂蛀虫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并开展田间防效试验。室内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蒂蛀虫2日龄卵的LC50为10.650 mg/L,杀卵活性显著高于高效氯氟氰菊酯,但低于除虫脲;对成虫24 h的LC50为145.856 mg/L,与高效氯氟氰菊酯相当。氯虫苯甲酰胺LC10LC30剂量对荔枝蒂蛀虫雄蛾寿命和子一代卵孵化率影响较小,但可有效降低雌蛾寿命和产卵量。在蒂蛀虫处于成虫产卵盛期至卵孵化期时施药1次,药后14 d调查发现,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3000倍液处理区防效达95.29%,4500倍液处理区的防效为84.71%,这3个处理区的防效均显著高于200 g/L除虫脲悬浮剂1000倍液和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倍液的防效。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对防治荔枝蒂蛀虫有较大应用价值的药剂。

  • 陈雨欣, 杨峰山, 付海燕, 宋新宇, 刘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4): 143-1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10

    作为一种植物功能性食品,食用植物酵素在食品和保健品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的生产工艺在原料、发酵微生物和发酵条件方面取得了进展。通过开展综述,分析了食用植物酵素的研究现状,从食用植物酵素的主要发酵方式、主要活性成分、主要功能作用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进行了梳理。食用植物酵素发酵一般采用自然发酵和人工接种发酵的发酵工艺。采用人工接种技术具有能有效缩减发酵所需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的显著优点。食用植物酵素的主要活性成份为多糖、多酚、维生素等,在降血脂、抗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预防治疗效果。在食用植物酵素的制作过程中,人工接种发酵需要选对菌种、控制发酵条件、防止环境污染。分析结果表明,食用植物酵素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提出了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并对食用植物酵素的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食用植物酵素的进一步研发和推广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