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杨新涯, 冉蔚然, 李丽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2): 35-44.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91

    [目的/意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决心坚定不移,为稳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高等教育事业,已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出“十五五”规划要点,以期为大学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首先总结了“十四五”期间大学图书馆发展特点,并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加以阐述。通过分析国家战略规划和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探讨大学图书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向和建设路径。 [结果/结论] “十四五”阶段的大学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数字化转型、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经历了经费缩减的困境,在学术评价学科服务方面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围绕“十五五”规划,大学图书馆应在治理体系现代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特藏建设、数智化教学支持、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智慧服务体系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科研支持以及虚拟环境下的读者体验这八个核心维度实现深度重塑与变革。

  • 韩玺, 廖科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2): 45-63.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474

    [目的/意义] 社交媒体上虚假信息的传播带来了严重危害。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虚假信息分享的相关因素,为虚假信息治理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通过系统综述的方式,整合了108篇虚假信息分享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从学科领域、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预测因素、中介和调节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梳理。 [结果/结论] 该领域近几年研究成果增长较快,图书情报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人员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刺激机体反应理论等,并利用调查和实验法等方法,围绕政治和健康领域虚假信息分享开展探索。相关影响因素主要从用户和信息视角展开,涉及信息客观特征、信息感知特征,以及用户个体特征、认知特征、感知特征等多个维度。研究构建了虚假信息分享的影响因素模型,并从研究情景、研究主题、平台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发现研究局限。

  • 万益嘉, 顾立平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0): 4-22.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716

    [目的/意义] 从用户层面揭示内外部因素对研究生使用AIGC工具的影响机制,厘清研究生利用AIGC工具辅助学习科研的行为动机,支持图书馆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推广AIGC服务,促进AIGC技术在知识服务中的落地。 [方法/过程] 以UTAUT2模型为基础,结合感知价值等理论与AIGC工具、研究生群体特点构建研究生AIGC工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予以实证。 [结果/结论] 功能价值、使用价值、情感价值、个体创新性以及社会影响对研究生AIGC工具使用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间接作用于使用行为。网络设备等促进条件作为支持要素,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使用行为。建议AIGC产品开发或服务设计兼顾功能优势和便捷性,教育工作者以案例教学等方式促进AIGC工具与学习科研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训练,使新兴技术真正助力学习科研。

  • 袁帆, 李佳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9): 44-57.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14

    [目的/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机遇,引发学界广泛关注。研究聚焦GenAI在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及其挑战,不仅关注技术应用层面,更着重探讨GenAI对信息素养教育范式转型的深层影响,为推动人工智能背景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过程] 基于范围综述方法,从SSCI、A&HCI和CSSCI数据库筛选出51篇核心文献,采用PRISMA-ScR框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多维度梳理文献,辨析GenAI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挑战及其对学习者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GenAI在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和提升数字化教学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面临数据准确性、偏见问题、学术不端、虚假信息传播以及过度依赖GenAI可能削弱独立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关键挑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GenAI在信息素养教育情境中的应对策略。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应着力于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框架,推动AI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

  • 史忠艳, 雷洁, 孙坦, 赵瑞雪, 李娇, 黄永文, 鲜国建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3): 4-17.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218

    【目的/意义】 在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语言模型驱动知识工程范式变革的背景下,本研究针对传统领域知识图谱构建中存在的专家规则依赖度高、人工标注成本大、多源数据处理效率低等瓶颈问题,提出基于DeepSeek的领域知识图谱低成本构建方法。 【方法/过程】 通过构建本体建模、数据融合、智能抽取的方法框架,基于领域认知特征设计本体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方法实现数据结构统一表征,创新性地将DeepSeek与知识抽取相结合,提出语义理解增强、提示工程的领域知识抽取技术体系。 【结果/结论】 以生猪全产业链领域知识图谱构建为实证对象,定义产业链结构、21类核心实体及其属性关系,实现面向智慧养殖的生猪产业知识建模。实验表明,DeepSeek-R1在零样本学习条件下,对生猪疫病防治场景的实体识别F1值达0.92。本研究为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提供了“机器初筛——人工精校”协同范式,验证了大语言模型在垂直领域的知识抽取潜力,对推动DeepSeek赋能知识图谱低成本构建具有研究价值与实践参考。

  • 柯平, 李筱颖, 孙宣, 刘悦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2): 4-19.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60

    [目的/意义]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探索图书馆如何在变革的内外部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旨在为中国图书馆事业把握发展方向,并为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建设路径。 [方法/过程] 运用环境扫描的研究方法,跟踪宏观社会环境、中观事业环境、微观系统环境动态,分析宏观社会、中观行业、微观读者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切实需求。 [结果/结论] 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导,锚定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图书馆事业这一关键目标,强化“人本”与“效能”两个意识引领,把握“专业化稳健发展”“智慧化转型”“全国图书馆服务网络搭建”三个发展重点,构建“各类型图书馆协同治理体系”“新一代知识共享与服务体系”“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体系”“图书馆事业支撑保障体系”四个现代化体系。

  • 张一帆, 陈祖琴, 葛继科, 何明坤, 谭杰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0): 76-85.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24

    [目的/意义] 丰富的互联网数据为洞悉突发事件提供了多维视角,基于多模态的突发事件分类方法也因此油然而生,然而现有突发事件多模态数据集不仅稀缺,而且类别不够多样,对相关研究支撑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研究的进展。 [方法/过程] 构建一个基于多模态信息的突发事件数据集(MEED),包含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自然灾害和非突发事件5个类别的数据,并将自然灾害数据划分为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干旱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7个子类别。 [结果/结论] 利用现有的突发事件分类方法在突发事件公开数据集和MEED上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目前公开的突发事件数据集,MEED有助于多模态模型性能提升10%以上。

  • 张莉曼, 吴悦婷, 程文静, 刘天翊, 孙辛欣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2): 89-103.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433

    [目的/意义] 本研究基于循证决策理论,构建了一个舆情风险预警模型,旨在通过分析政民互动数据,挖掘其中的治理价值。该模型为政府提供了新的方法来识别和预警舆情风险,提升其应对公共舆情的能力和效率。 [方法/过程] 首先成功构建了基于5个关键维度的舆情风险识别指标体系,通过风险等级划分,为不同风险级别提供了针对性的决策建议。接着模型以苏州市政民互动数据为案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与苏州市政府未来工作重点高度契合,充分展现了模型在风险预警中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舆情风险预警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不仅创新性地应用了循证决策理论,还为政府提供了提升舆情治理效率的有效工具,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张兴旺, 李洁, 李思凡, 王小培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1): 4-16.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140

    [目的/意义] 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技术为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提供了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方法,对其如何赋能图书馆知识服务进行研究,是当前图书馆领域值得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 [方法/过程] 在简要回顾DeepSeek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融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DeepSeek赋能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模型,对相应的5种主要赋能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重要启示进行了剖析。 [结果/结论] DeepSeek赋能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模型主要包括技术赋能、业务赋能、用户赋能与生态赋能等4个核心维度,并从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分析、知识重组与知识利用等5个方面对其服务创新产生影响,同时可能会带来大模型安全、知识产权风险、知识幻觉、信息茧房等诸多问题。

  • 刘细文, 付芸, 韦华楠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2): 20-34.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66

    [目的/意义] 科技情报工作的每次变革与发展均围绕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目前,大模型、智能体等先进AI技术正在驱动新一轮科研范式变革,情报机构应该思考科技情报工作范式如何变革,为“十五五”发展规划设计奠定方向。 [方法/过程] 本文使用客观归纳和理论推理方法,整体从AI技术赋能科学研究的3种驱动方式出发,结合情报内涵,推理归纳AI赋能科技情报工作的主要途径体现在两个方面:情报基础建设(数据生产、信息组织、知识表示)和情报生成(情报计算)。融合大模型技术的智能体展现出了极强、甚至比肩科学家的数据理解能力,据此可推断其已具备赋能情报生成的能力。 [结果/结论] 构建和应用情报智能体是情报机构面向“十五五”的必然选择。在情报智能体的驱动下,科技情报工作将迈向更高水平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将情报专家从繁琐的基础数据处理任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高价值情报的生成与决策支持活动。情报智能体驱动的科技情报工作生态下,智能体集群是核心,内外协同运行:对内,通过集成调度工具、基础数据和基础设施资源,实现数据生产、信息组织、知识表示和情报计算四大核心功能的高度自动化;对外,通过智能体与情报专家及具体情报场景的交互,形成“人与智能体协同”的工作新范式。未来,在规划设计情报智能体落地实施时,应同时关注当前研发阶段的技术适配性以及未来应用阶段的潜在安全风险防控,全力保证情报智能体的高效安全应用。

  • 程诚, 周杰, 王瀚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3): 18-31.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176

    【目的/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而《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的全面推进,使得数据要素流通、价值共创与安全治理成为数字化建设的关键议题,也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 【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络调查法,梳理中国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及面临的挑战,全面阐释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中助力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并对红色文化资源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思路展开初步探索。 【结果/结论】 建设要点上,围绕构建数据空间供给体系、打造核心能力体系、培育各类数据空间3个维度搭建红色文化资源可信数据空间的运作框架。实施路径上,提出政策制度、技术赋能、人才战略、社会共治4个方面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举措,以期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崭新的视角。

  • 常志军, 钱力, 吴垚葶, 曲云鹏, 巩玥, 张智雄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9): 4-17.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755

    [目的/意义] 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已成为推动科学发现的重要驱动力。面向主题场景的高质量数据资源是训练高性能AI模型的关键,鉴于科技文献数据的复杂性及其直接用于大模型训练的局限性,亟须构建一套系统化的数据建设技术框架,通过对科技文献资源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提炼和整合,最终构建面向AI应用的高质量训练语料。 [方法/过程] 本研究提出了科技文献AI数据体系建设的“3+5 技术框架”,围绕AI数据体系建设全流程,提炼设计了3个层次的数据内容,以及5个阶段的数据治理过程,基于大数据技术、智能挖掘技术作为数据治理的关键要素,详细阐述了数据治理工具链的体系架构与功能。 [结果/结论] 为验证所提出的技术框架的有效性,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水稻育种领域的AI数据体系构建实践中。结果表明,该框架能够有效地处理科技文献数据,构建出了高质量的领域数据集,为AI模型在水稻育种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验证了该技术框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郭晶, 张轶华, 申雅琪, 宋海艳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0): 53-62.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85

    [目的/意义] 随着开放科学的推进,开放获取转换协议的签署,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必将产生深层次和长期的影响。图书馆如何应对这一趋势,如何评估开放获取转换协议、是否签署合理的开放获取转换协议,对于图书馆在开放出版环境下,主动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科学有效的文献资源订购及转换策略,保障机构整体出版经费合理投入,在开放科学环境中承担促进良性学术交流的角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过程] 在文献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进行概念阐述,梳理分析中国高校图书馆开放获取转换需注意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结果/结论] 总结开放获取转换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三方面问题,包括开放获取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需要警惕的现象,保障可持续的关键。结合实践案例提出实施策略,包括前期预研与数据准备,分析评估,协议条款等具体实施要点。

  • 沈孟铖, 陈秀平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4): 66-82.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190

    [目的/意义] 文旅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而构建科学评估体系并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是实现乡村文旅发展的核心议题。 [方法/过程] 本文以浙江山区26县为研究对象,整合游客生成的文本内容构建多源数据池,通过预处理获得文化旅游笔记数据集,创新性地融合BERTopic主题建模、情感分析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建立“主题识别-情感量化-组态路径”三维分析框架。 [结果/结论] 1)通过对山区26县全局主题建模识别出生态景观、传统聚落、美食文化、交通出行、文化活动、文博艺术、住宿设施与休闲业态8个文旅融合的主题,并将8个主题归纳为自然体验维度、文化体验维度、服务配套维度以及休闲消费维度4个文旅融合概念范畴。2)游客对各县文旅体验总体上持正面态度,自然体验与文化体验维度获得高度认可,但服务配套维度水平不一,休闲消费维度差异显著,成为制约山区26县文旅融合质量提升的短板。生态景观与传统聚落的关注构成文旅体验的核心层,而住宿与休闲业态作为潜力方向尚需进一步开发激活。各县的文旅融合的综合表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南北两极、中部隆起、沿海偏弱”的空间格局。3)山区26县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可归纳为由生态景观、传统聚落、美食文化、交通出行、文化活动、文博艺术、住宿设施与休闲业态的6种不同组合模式,为全面提升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 桑媛媛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3): 42-52.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38

    [目的/意义] 随着智慧图书馆发展迈入新纪元,多模态学习技术整合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模态,为信息服务体系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极大提升了用户互动体验。通过探索多模态技术在智慧图书馆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本文旨在为智慧图书馆的创新转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南,助力其迈向更加智能化的未来。 [方法/过程] 研究回顾了多模态学习技术的理论渊源及跨学科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其在智慧图书馆的关键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化导览、智能问答系统、用户教育的智能支持、沉浸式阅读。结合相关案例,对多模态交互技术在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及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的表现进行了详尽阐述。此外,还探讨了当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瓶颈与挑战。 [结果/结论] 多模态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服务的精准性和互动性,优化了用户体验。然而,其推广与实践仍面临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成本高昂及用户接受度不均等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策略,包括完善技术框架、优化用户体验、加强人机协作及注重伦理考量,以助力多模态技术在智慧图书馆的全面应用,为推动图书馆智能化转型提供重要支持。

  • 徐佳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1): 33-46.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722

    [目的/意义] 本研究从具身认知视角出发,探索VR技术在红色资源阅读中的应用及优化路径。通过提升用户的沉浸式体验,促进其对红色资源的深层认知与情感共鸣,以推动红色资源的创新利用和高效传播。 [方法/过程] 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通过资料收集、三级编码、饱和度检验等过程,归纳出阅读保障、阅读生态和阅读体验优化这3个主范畴,构建VR红色资源阅读的优化路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详细阐述。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阅读保障、阅读生态和阅读体验优化对推动VR红色资源阅读方式的持续优化有正向作用。其中阅读保障起到基础性作用,为整个VR红色资源阅读体系提供了基本支撑。阅读生态起到桥梁作用,将阅读保障的支持转化为用户的实际体验。阅读体验优化起到目标导向作用,它的实现有赖于阅读生态实践的成果,并通过反馈机制推动整个体系的进步。

  • 孙丽娟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1): 17-32.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053

    [目的/意义] 构建提示词馆员的理论框架,明确其概念、职能范围、工作流程和核心能力,并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探讨图书馆员向其转型的合理性和价值。通过构建转型路径,为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员转型提供创新思路和实践指导。 [方法/过程] 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调研法,对国内公共图书馆网络影响力排行榜排名前30的图书馆进行调研,分析当前公共图书馆信息和知识服务的现状,归纳馆员转型过程中的主要挑战。 [结果/结论] 基于提示词馆员的理论框架和转型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具体转型实现路径,包括提示词馆员专职化、“三阶跃迁式”馆员能力培养模式、健全智慧化服务顶层设计、建设多模态资源服务平台、AI伦理考量和跨学科合作,以期为公共图书馆员向提示词馆员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 姜丰伟, 王青, 李祝启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0): 95-105.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748

    [目的/意义] 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的文旅融合服务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促进少年儿童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为少年儿童了解喜欢图书馆、参与社会交流提供了可行的介入路径,受到了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的重视与积极探索,涌现出了具有特色的文旅融合服务实践案例,推动了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的蓬勃发展。 [方法/过程] 结合现有研究,探讨总结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文旅融合服务的核心导向,选取长丰县图书馆、蚌埠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少年儿童文旅融合服务实践案例,发现促进主题活动动态创新、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注重基层联动、加强政社合作、发挥文化引领、推动文旅资源整合等有助于提升文旅融合服务质量与效能。 [结果/结论] 根据实践案例分析,对照少年儿童文旅融合服务核心导向,指出促进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文旅融合服务发展可以从加大服务革新以提高品牌效应、尊重个体差异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促进政社互动以实现多方协同3个方面进行。

  • 黄嘉欣, 张晓芳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9): 78-88.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3-0492

    [目的/意义] 新一代MR技术突破了全球对数字现实交互的传统认识,也为智慧图书馆带来技术革新的发展契机。探讨MR视域下新的应用场景有助于拓展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深度与领域广度。 [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综述、内容分析与网站分析等方法,梳理图书馆领域MR技术应用的初步实践探索,结合MR技术的高真实感、全方位性、更智能化等特征,可进一步深化智慧图书馆服务、知识、体验、协作等四要素的能力,以此构建MR技术视域下智慧图书馆的新应用模型。 [结果/结论] 在虚拟现实迅速革新的浪潮中,智慧图书馆建设应从问题导向、理论支撑、人才管理、主体共创4个维度展开思考,利用MR技术聚焦智慧图书馆的4个“面向”,以期构建智慧图书馆与MR技术融会贯通的未来生态图景,更好地为智慧图书馆添加活力、挖掘潜力、赋予能力。

  • 苟芮可, 罗卫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3): 66-80.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032

    [目的/意义] 以“Z世代”为研究对象,剖析其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理,助力AIGC平台更精准地掌握这一核心用户群体的特征,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增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提高平台竞争优势提供参考建议。 [方法/过程] 基于SOR理论框架,构建AIGC平台“Z世代”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结论] 圈层影响、网络口碑、平台质量是通过满意度与沉浸体验影响Z世代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个体创新性对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但正向调节沉浸体验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优化网络口碑,强化圈层运营,加强创新性引导等促进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建议。

  • 马丽英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2): 64-73.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53

    [目的/意义] 数字赋能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获取过程中,由数字鸿沟导致的数字不平等,践踏着数字正义。探索数字赋能的积极意义,对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过程]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研究的内容分析,从公共文化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切入,通过梳理基本概念,挖掘效率与公平统一下实现“社会正义”的逻辑要义,运用矛盾分析法探讨现实困境,并形成解决冲突的应对建议。 [结果/结论] 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获取,在数字化的场域和空间内遵循数字正义的要求,内涵“正义”的价值属性。应对建议包括回归人本主义价值理论;厘清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建立规范的数字赋能新生态;达成治理数字不平等的理性共识;确认以动态的公民真实文化需求为导向。

  • 石笑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0): 38-52.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16

    [目的/意义] 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分析对图书馆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分析美国知名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内容要素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大学图书馆提供借鉴,明确其在发展方向、资源配置、服务质量、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方法/过程] 本文主要通过网络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采用网络调查法收集美国知名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相关资料,运用内容分析法从重点内容和发展趋势两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结论] 研究认为美国知名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主要内容要素可以概况为加强合作共享、推进世界级馆藏与服务、把握内外环境因素、提升管理水平及提高技术服务支撑。其战略规划发展的趋势主要概况为服务发展的趋势、馆藏发展的趋势、组织发展的趋势及合作发展的趋势。最后提出中国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思考。

  • 胡亮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3): 81-91.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192

    [目的/意义]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国外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经验,可以为中国顺利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提供借鉴。 [方法/过程] 从嵌入与自主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多案例分析,研究日本乡村在数字化进程中解决现实困境的应对策略。 [结果/结论] 日本乡村在文化资源数字化过程中普遍面临预算不足、缺少技术支持、专业人才有限等现实困境,但仍有部分乡村成功推动数字化。这些乡村在数字化过程中呈现如下特点:社会资本下乡弥补政府资金支持不足,数字技术供给破解“数据孤岛”困境,高校与社会组织的参与解决人才短缺,乡村的自主实践激活乡村文化数字化内生动力。日本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对中国的启示如下:社会力量的制度嵌入,提高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效率;专业化企业的技术嵌入,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的供需衔接;多元主体的认知嵌入,增强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活力;乡村发挥主体能动性,增强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效益。

  • 张铭洁, 赵瑞雪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2): 74-88.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754

    [目的/意义] 情感分析技术作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要分支,在智慧图书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通过探讨基于生成预训练变换模型(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ChatGPT)的情感分析技术在智慧图书馆服务中的实际应用,旨在挖掘其优化路径和创新服务方式,为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实践启示。 [方法/过程] 通过调研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分析情感分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结合当前技术进展与服务需求,提出利用ChatGPT的情感感知能力推动个性化推荐、情境化知识服务及优化用户体验的创新路径,并探讨了技术适配和场景化实现的应用挑战。 [结果/结论] ChatGPT的情感分析能力能够显著提升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通过个性化推荐和情境化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本研究提出了多个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方向,重点关注了情感分析技术在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应用,尤其是通过个性化推荐和情境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讨论了技术适配和场景化实现等挑战。通过这些探索,本研究为智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实践指导。

  • 曾建勋, 林鑫, 石宇, 查梦娟, 杨艳妮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4): 4-11.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291

    [目的/意义] 非密敏感信息作为游离于国家秘密与公开信息之间的特殊信息类型,其管理缺失可能威胁国家科技安全。本研究旨在明确非密敏感信息的概念内涵与管理价值,通过推进中国非密敏感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完善中国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方法/过程] 基于文献调研与内容分析法,系统阐释非密敏感信息的特征属性及其管理必要性;通过案例研究解析美国受控非密信息管理经验,重点分析其法规体系、组织架构、分类标识及管控机制;结合中国管理现状提出中国敏感信息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策略。 [结果/结论] 中国需要加强非密敏感信息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包括制定统一政策法规,明确敏感信息界定与管控规则;完善中央统筹、部门协同的组织架构;开发敏感信息注册登记目录与标识管理系统;强化敏感信息传播使用、培训与管理检查。

  • 王小雨, 李朔, 张素罗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0): 63-75.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97

    [目的/意义] 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数字素养研究在受到内在驱动和外部拉力的双重影响下深入推进,农民数字素养协同培育作为农民培育的新机制,将会成为当前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研究主题。 [方法/过程] 基于活动理论视角,从目的要素、核心要素和介质要素耦合互补的视角阐述了协同培育的静态要素,以生产子系统、交流子系统、共享子系统和合作子系统为基础建构了农民数字素养协同培育动态框架。 [结果/结论] 通过静态活动要素和动态运行系统两个维度,对农民数字素养协同培育活动深入剖析,梳理了协同培育活动中各子系统协同培育面临的困境,并据此提出优化工具使用、完善规则体系、发挥协作效能和建立长效机制的行动路径。构建农民数字素养协同培育模型一方面可以从微观视角剖析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细节;另一方面也为农民数字素养培育实践路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 张涛, 吕骞慧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4): 12-23.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167

    [目的/意义]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迅猛,其带来的技术机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与挑战。因此,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方法/过程] 本文从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手段和治理模式5个要素出发,系统梳理并比较了欧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实践上的异同。 [结果/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欧盟采取以数据保护为核心的监管路径,通过严格的法律框架确保技术发展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但这种强监管模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创新活力;美国则采用以市场问责为导向的治理模式,强调技术创新引领和自由发展,通过行业自律和柔性监管激发市场活力,但存在伦理风险管控不足的隐患。

  • 王铮, 庄苗, 张宇迪, 张雅琪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0): 23-37.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79

    [目的/意义] 探讨西部农村老年群体在线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改善该群体信息获取现状,提高其健康信息获取效率,缩小数字鸿沟,为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借鉴扎根理论进行质性研究,综合考量健康信息搜寻、健康信息偶遇与健康信息替代搜寻3种行为模式,构建农村老年群体健康信息获取影响因素模型。 [结果/结论] 西部农村老年群体健康信息获取行为受信息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媒介因素的影响;健康信息获取角色可分为健康信息被动接收者、有限参与者和主动搜寻者,构建了农村老年群体在线健康信息获取状况“R-P-S”三元演进模型,提出了针对不同健康信息获取角色的干预措施,更好服务农村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

  • 王昊贤, 周子茗, 丁菲菲, 韦成府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9): 89-101.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15

    [目的/意义] 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语言模型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其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古文献检索。研究不仅为数字人文带来新视角和方法,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还为其他院校图书馆提供了实践参考,具有指导意义。 [方法/过程] 本文分析了数字人文与大语言模型在古文献检索中的创新应用和趋势,并讨论了大模型在古文献识别、语义理解和信息抽取等方面的潜力和优势,推动了古文献检索的变革。通过案例分析,构建了语义检索模型,并展示了大语言模型在元数据扩展、快速检索和个性化推荐等方面的应用,建立了古文献语义检索平台。 [结果/结论] 研究的主要优势和贡献在于规范化的元数据组织、大模型支持的元数据扩展、自然语言化的检索词支持、容错的检索机制、向量引擎高效检索等。但也存在不足,如大模型生成结果的准确性问题和对用户检索数据的全面分析不足。未来,将致力于改进这些问题,以提高研究效果。

  • 王小琨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3): 53-65.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220

    [目的/意义] 数字素养是个人在数字时代应对挑战和全面发展所需的一项核心素养。数字素养评估是公民数字素养提升工作的起点,可以让个人了解自身的数字素养水平,也为组织机构制定数字素养建设政策、开展教育培训提供了依据。 [方法/过程] 文章介绍了MyDigiSkills工具、Digital Skills Accelerator工具、公民版Ikanos测试、Test Your Digital Skills工具、The Digital Competence Wheel工具、Pix测试、Digital Citizenship测试和Northstar Digital Literacy Assessment测试8个在线开放数字素养评估工具的基本情况,从开发机构、评估对象、评估框架、试题设计和评估结果5个方面对这些评估工具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结论] 在此基础上从制定国家级数字素养框架、开发在线开放数字素养评估工具、开展数字素养教育3个方面为中国提出一些建议。

  • 牟妍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0): 86-94.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537

    [目的/意义] 厘清社交媒体用户算法厌恶特征表现与成因要素,有助于准确把握算法时代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偏好,为改进和优化算法技术和算法服务提供必要借鉴。 [方法/过程] 通过对26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原始文本数据,借鉴质性研究范式围绕着社交媒体用户算法厌恶特征表现、成因要素以及产生后果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算法厌恶理论模型分析框架。 [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社交媒体用户算法厌恶具体表现为算法抱怨、算法中止和算法逃避3种具体形态,对个人、组织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发现个人因素、算法技术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是诱发社交媒体用户算法厌恶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而提炼出“个人-算法-社会环境”社交媒体用户算法厌恶成因要素分析框架。

  • 游鸽, 李洁琳, 张帆顺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1): 86-99.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084

    [目的/意义] 突发公共事件极易触发网络舆情,造成公众恐慌,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生成机理能够为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提供理论支撑,助力政府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精度和效率。 [方法/过程] 本文从信息生态的视角出发,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2020—2022年50个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热度进行分析,探究了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信息技术等4个前因条件的要素组态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生成的影响机制。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事件热度峰值、网民关注度、意见领袖传播力是网络舆情热度生成的核心条件,单个因素不构成舆情生成的必要条件,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虽然不是高热度舆情生成的必要条件,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推作用。

  • 崔少杰, 刘艳萍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4): 39-50.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201

    [目的/意义]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中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大机遇,数字素养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农村居民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其数字素养直接关系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方法/过程] 研究以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地区306户农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访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素养对乡村治理效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结论]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数字素养对乡村治理效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数字意识素养、数字技能素养、数字应用素养、数字安全素养这4种数字素养的提升对乡村治理效能有正向影响,即农民的数字素养水平越高,对乡村治理的效能提升越强。鉴于数字素养的提升对乡村治理效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继而提出了几点有助于提升农民数字素养的相关建议。

  • 张超民, 李景成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1): 75-85.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342

    [目的/意义] 农民信息素养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农民信息素养能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助力,发挥其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治理优化、乡村文化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过程] 选取安徽省S市3个行政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数据显示当前农民群体仍存在信息知识匮乏、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贫困等难题。 [结果/结论]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以农民为主体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体系建设、空间打造、师资培育等方面来增加农民信息知识、塑造农民信息意识和提升农民信息能力,进而为数字乡村的建设提供助力,实现乡村的创新发展。

  • 罗国锋, 易童, 闫舟舟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1): 47-58.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013

    [目的/意义] 随着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影响加深,培养和提升学生应用AIGC的批判性信息素养是当下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研究旨在探索面向AIGC应用的高校图书馆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批判性认知和应用AIGC的能力,也为高校图书馆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文章综述了面向AIGC应用的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状,并基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图书馆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国内外相关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发展政策、指导意见,从AIGC应用知识、AIGC应用技能、AIGC应用伦理3个层面构建面向AIGC应用的高校图书馆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同时,基于IFLA《图书馆应对人工智能的战略响应》要求、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不足,建议从教育内容整合、教育团队建设、教育模式开发、教育体系优化等方面保障和实施AIGC应用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 [结果/结论] 面向AIGC应用的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对培养和提升学生面向AIGC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高校图书馆要觉醒责任担当,积极审视和应对面向AIGC应用的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要求,创新和拓展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形式,帮助学生习得应用AIGC所需的新信息素养能力。同时,高校图书馆也要保持AIGC应用视域下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持续更新,并勇于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培养和提升学生应用AIGC的信息素养,助力学生科学、正确、规范地使用AIGC,实现终生学习。

  • 刘杰, 袁永旭, 吴娟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3): 32-41.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025

    【目的/意义】 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阶段,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具有催化剂与杠杆作用的新型生产要素,这为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智慧化转型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研究旨在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为图书馆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方法/过程】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现有研究并对30所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实践情况调研分析,从教育形式与人才应用、教育内容与现实需求、参与主体与培育目标、推广手段与营销目标角度探讨目前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不足并探索创新路径。 【结果/结论】 新质生产力正推动各行各业向上融合发展,未来图书馆应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能力,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 谭淼, 戴梦菲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4): 83-93.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217

    [目的/意义] 探讨生成式AI在历史文献数字阅读推广中的应用框架与实践路径,旨在为公共图书馆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历史文献阅读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与思路借鉴。 [方法/过程] 运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围绕生成式AI赋能历史文献的数字化加工、阅读平台建设及服务推广,提出基于“数据层-应用层-服务层”的3层结构模型,并结合“六步走”推广路径进行实际操作测试进行验证。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生成式AI可在提升OCR识别准确率、优化读者画像分析、辅助活动策划、深化内容挖掘、实现多模态交互及个性化推荐等方面有效赋能图书馆历史文献推广。具体应用中,平台可集成智能问答、多模态生成、语义可视化与后台管理模块,构建闭环推广生态系统。实证显示,该技术显著提升了推广效率与读者参与度,但也面临领域语料不足、内容可信度与版权归属等挑战。为此,建议推动领域模型建设、优化提示词模板、建立审核机制与完善法规框架,以保障生成式AI在历史文献服务中的安全与可持续应用。

  • 肖可以, 李韫璠, 陈盈盈, 彭茜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4): 51-65.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195

    [目的/意义] 识别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中的用户、技术、内容以及服务环境之间的复杂动态关系,有助于推动图书馆技术创新和满足多元化用户需求。 [方法/过程] 构建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用户体验影响关系模型,结合线上线下问卷对图书馆用户智慧服务体验感知调研,通过主成分分析探索关键影响因子。 [结果/结论] 根据实证结果,从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技术行动者主体、“人类-技术行动者”之间及人类行动者之间“转译”活动3个维度提出优化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技术行动者多维度协作、提升用户与图书馆智慧服务终端易用性感官体验、数字素养赋能与创新空间优化驱动读者双向参与等优化策略,以期成为图书馆智慧服务设计和优化的具体指南。

  • 杨雪洁, 刘佳, 吴青筱, 王雨菲, 顾东晓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4): 24-38.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079

    [目的/意义]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多模态医养大数据动态聚合与智慧服务成为提升医疗与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然而,现有医养大数据知识服务系统面临多源异构数据整合困难、跨组织共享机制缺失、服务模式被动化等挑战。 [方法/过程] 研究针对以上问题,通过集成医院、社区、养老机构等多源异构数据,构建了跨组织数据共享与多模态语义融合机制,提出了基于多模医养大数据的知识发现与智能决策方法,推动全周期健康需求驱动的智慧服务模式实现。 [结果/结论] 研究构建了多模态医养大数据动态聚合与智慧服务模式,不仅为破解医疗数据孤岛、优化智慧医养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路径,更推动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管理”的医养服务转型,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落地。

  • 黄崑, 郭琼皓, 周辰语, 李蕾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1): 4-19.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004

    [目的/意义] 洞察农村老年人信息需求与供给情况,促进农村地区的养老信息服务,提高农村老年人幸福感,推进乡村振兴。 [方法/过程] 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渠道、信息满足程度以及信息供给服务等角度,对山西省太原市C村109位老年人和两位村委会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及问题分析。 [结果/结论] 从信息需求角度看,在低层次信息需求尚未充分满足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对于受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的信息需求程度偏低。高需求高满足的是生理信息需求,高需求低满足类集中在安全和情感信息需求。从信息供给角度来看,作为供给主体的政府部门、社区村委会、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家庭的作用发挥和协同机制有待加强。最后,提出多主体协同的信息需求与供给模型,以及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