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最新录用

说明:以下列出经编委会审查通过,被本刊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尚未确定具体刊出日期, 其个别内容、版式可能与最后的发表版本稍有差异, 请以最后发表为准。本刊已经为这些文章分配了文章唯一和持久的doi,您可以使用doi直接引用本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刘杰, 袁永旭, 吴娟
    录用日期: 2025-04-18

    【目的/意义】 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阶段,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具有催化剂与杠杆作用的新型生产要素,这为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智慧化转型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研究旨在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为图书馆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方法/过程】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现有研究并对30所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实践情况调研分析,从教育形式与人才应用、教育内容与现实需求、参与主体与培育目标、推广手段与营销目标角度探讨目前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不足并探索创新路径。 【结果/结论】 新质生产力正推动各行各业向上融合发展,未来图书馆应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能力,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 王元明, 王雪丽
    录用日期: 2025-04-17

    [目的/意义]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传播方式和参与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可及性,作为文化活动参与的核心条件,通常通过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可接近性和可适应性来衡量,以往研究多从供给侧出发探讨可及性对公共文化参与行为的影响。然而,用户的数字化水平逐渐成为影响公共文化参与的新变量。因此,本研究从用户角度出发,探讨用户数字化水平与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过程] 本文通过衡量用户的数字化水平来探讨公共文化参与中数字化水平对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替代和重叠关系,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验证了两种关系。 [结果/结论] 当前阶段传统公共文化可及性与用户数字化水平之间的替代关系显著,重叠关系较为有限。数字化在技术和服务层次促进了公共文化的资源和服务的升级,但用户的数字化水平与公共文化供给侧的数字化转型存在一定的建设时差,这一水平的提高是保障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成效增强的关键因素。

  • 孙丽娟
    录用日期: 2025-04-14

    目的/意义 构建提示词馆员的理论框架,明确其概念、职能范围、工作流程和核心能力,并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探讨图书馆员向其转型的合理性和价值。通过构建转型路径,为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员转型提供创新思路和实践指导。 方法/过程 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调研法,对国内公共图书馆网络影响力排行榜排名前30的图书馆进行调研,分析当前公共图书馆信息和知识服务的现状,归纳馆员转型过程中的主要挑战。 结果/结论 基于提示词馆员的理论框架和转型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具体转型实现路径,包括提示词馆员专职化、“三阶跃迁式”馆员能力培养模式、健全智慧化服务顶层设计、建设多模态资源服务平台、AI伦理考量和跨学科合作,以期为公共图书馆员向提示词馆员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 崔宇红, 赵锦涛
    录用日期: 2025-04-02

    [目的/意义] AIGC技术为创造包容与广泛的学习环境提供机遇,针对滥用AIGC工具潜在风险,分析人工智能素养背景下影响学生用户使用AIGC工具的因素,探究学生用户使用影响因素模型框架与关联路径,为图书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推进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过程] 借鉴TAM构建概念关系模型,提出基本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分析进行验证解释。 [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努力期望直接影响学生用户对AIGC工具的实际使用,并且通过绩效期望和行为意图连续间接地增加他们对于AIGC工具的实际使用。此外,人工智能素养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用户AIGC实际使用的转化率。研究弥补学生用户使用AIGC信息行为研究,揭示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路径,为图书馆人工智能素养培育提供科学的建议与启示。

  • 张兴旺, 李洁, 李思凡, 王小培
    录用日期: 2025-04-02

    [目的/意义] 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技术为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提供了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方法,对其如何赋能图书馆知识服务进行研究,是当前图书馆领域值得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 [方法/过程] 在简要回顾DeepSeek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融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DeepSeek赋能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模型,对相应的5种主要赋能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重要启示进行了剖析。 [结果/结论] DeepSeek赋能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模型主要包括技术赋能、业务赋能、用户赋能与生态赋能等4个核心维度,并从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分析、知识重组与知识利用等5个方面对其服务创新产生影响,同时可能会带来大模型安全、知识产权风险、知识幻觉、信息茧房等诸多问题。

  • 王巢琛, 戚阿阳, 徐晓青, 崔林蔚
    录用日期: 2025-03-31

    [目的/意义] 研究由IP取材游戏引发的网络社交平台互动对当下用户群体主动学习和自主阅读行为的激发影响,思考数字游戏和社群互动在娱乐教育、阅读推广等领域的导向作用,探索相关实践途径。 [方法/过程] 以《黑神话:悟空》为研究的游戏背景,对4种社交媒体平台的数据文本进行抓取。采用LDA主题模型进行主题分类,采用用户账号回溯方式探究其账号行为情况,研究其中用户阅读兴趣及其自主阅读行为的激发因素。 [结果/结论] 研究分析表明聚焦于文化探索主题的用户行为与阅读兴趣高度关联,且会因此游戏及社交产生后续自主阅读行为。挖掘关键主题用户账号发现,激发用户自主阅读的因素涉及争夺社交话语权、获得游戏体验等。据此应从数字内容引导、跨媒介叙事社交、画面场景体验等方面进行自主阅读的策略实践。

  • 关陟昊, 单治易, 李甜, 赵瑞雪
    录用日期: 2025-03-18

    [目的/意义] 针对语义歧义问题和亟待深度揭示的大豆育种知识,通过建立结构化的知识模型,深入探讨育种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概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定义,对大豆育种知识进行规范的定义和组织,促进知识的统一化表达。 [方法/过程] 通过分析大豆分子育种领域的知识结构特点,依据斯坦福本体构建七步法,利用本体构建工具Protégé 5.6.3,建立大豆育种领域的语义模型。大豆育种概念本体共构建了48个类,明确了性状、化合物、富集通路和生长分类下的概念、概念之间的层级关联,定义了表达、相互作用和正向调节等7类因果关系以及结合、位于和存在于3类状态关系。 [结果/结论] 本研究整合了已有知识库和本体中大豆育种相关知识,建立了大豆育种领域生物分子水平上的知识模型,能够规范化描述生物分子在特定发育阶段或组织中的调控作用,减少知识表达的语义歧义现象,为大豆育种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提供统一的知识框架,助力大豆育种研究的创新发展。

  • 桑媛媛
    录用日期: 2025-03-05

    目的/意义 随着智慧图书馆发展迈入新纪元,多模态学习技术整合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模态,为信息服务体系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极大提升了用户互动体验。通过探索多模态技术在智慧图书馆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本文旨在为智慧图书馆的创新转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南,助力其迈向更加智能化的未来。 方法/过程 研究回顾了多模态学习技术的理论渊源及跨学科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其在智慧图书馆的关键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化导览、智能问答系统、用户教育的智能支持、沉浸式阅读。结合相关案例,对多模态交互技术在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及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的表现进行了详尽阐述。此外,还探讨了当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瓶颈与挑战。 结果/结论 多模态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服务的精准性和互动性,优化了用户体验。然而,其推广与实践仍面临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成本高昂及用户接受度不均等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策略,包括完善技术框架、优化用户体验、加强人机协作及注重伦理考量,以助力多模态技术在智慧图书馆的全面应用,为推动图书馆智能化转型提供重要支持。

  • 黄飞燕
    录用日期: 2025-02-25

    [目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业务相对独立的现状,构建纸电图书协同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实施路径,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方法/过程] 引入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以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基于协同采选、协同管理、协同服务、协同评价4个指标探讨纸电图书协同建设的实践探索。 [结果/结论] 图书馆应从顶层设计、业务岗位深度融合、管理平台建设3个方面重点推进纸电图书协同建设。

  • 何慧敏
    录用日期: 2024-12-10

    [目的/意义] 在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的规划目标下,研究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读者知识建构行为不仅有助于读者提升个体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推动全民信息素养体系发展。 [方法/过程] 以MOA模型为基础,从多维动态视角剖析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读者知识建构动机因素、机会因素、能力因素,以及知识建构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交互关系。 [结果/结论] MOA模型下的读者知识建构是一个动态的、多阶段的过程,读者通过动机激发、机会利用、能力提升、知识建构和反馈评估5个阶段,逐步推动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未来发展路径需要建立协调机制,促进可持续性;加强资源整合,提升知识资源库的丰富性;开展多样化教育形式,提升科学性;构建全流程性的评估体系。

  • 罗学妹, 林予哲
    录用日期: 2024-12-10

    [目的/意义] 探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简称AIGC)驱动下研究生数字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提升研究生在数智时代的综合素养,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方法/过程] 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分析AIGC技术发展应用带来知识体系扩展、技能要求提升,教育环境改变。探讨AIGC驱动下研究生数字素养教育边界已拓展,为顺应AIGC技术对研究生数字素养教育带来变革提出系列提升路径。 [结果/结论] AIGC加速教育与智能的融合,研究生数字素养教育需以培养研究生驾驭智能技术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数字伦理为着力点。采取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数字素养课程内容,构建跨学科整合机制,建立监管机制,重视引导学功能和完善评价机制等变革路径,以促进研究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 叶光辉, 涂凯, 胡丽娜, 韩丽, 冯智敏
    录用日期: 2024-11-26

    [目的/意义] 受限于传统文献分类体系局限,用户产生的高价值消费端标注数据还不能作为数据要素融入科技文献服务,致使科技文献服务无法顺应开放科学时代背景与满足用户读者各类知识需求。本研究旨在挖掘AI提供技术突破潜力,构建AI+专家驱动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消费端数据体系,以期推动科技文献服务优化进程。 [方法/过程] 首先分析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消费端数据体系建设价值表征,然后提出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消费端数据体系建设原则,再者解构与剖析了AI介入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消费端数据体系建设风险。最后,根据AI介入数据标注工作的程度,设计了3种AI+专家协同用户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数据标注创新模式。 [结果/结论] 聚焦于引领用户协同完成数据标注工作,AI+专家辅助型数据标注模式下,AI充当工具角色根据专家制定处理规则完成表层信息处理,协助用户完成数据标注;AI+专家合作型数据标注模式下,AI完成科技文献预标注标签审查工作,用户从自生成标签模式转变为评判与挑选AI生成的数据标签模式,专家辅助审核最终数据标签质量;AI+专家主导型数据标注模式下,用户提供数据标注需求,专家进行过程操作指导,数据标注由AI4S平台自动化完成。

  • 张何灿, 易成岐, 郭鹏, 黄倩倩, 靳晓锟
    录用日期: 2024-11-14

    [目的/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推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版权数据诉讼纷争频发,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版权保护困境成为构建高质量AI数据体系面临的关键堵点和现实难题。 [方法/过程] 本研究在研究梳理人工智能数据版权保护相关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性总结了应对数据版权困境的六大代表性做法,对比解析了不同做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结果/结论] 针对人工智能数据版权困境,即暂无既能促进人工智能版权数据供给又能兼顾数据版权保护工作的最优解问题,本研究在充分参考六大代表性做法解析和结合中国具备的四大独特优势基础上,研究提出系统妥善解决数据版权困境筑牢高质量AI数据体系的总体实施路径构想,分别为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数据版权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推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版权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完善人工智能数据版权相关立法并推动行业自律,以期对加大中国人工智能版权数据供给、制定相关政策和推动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 张超民, 李景成
    录用日期: 2024-11-04

    [目的/意义] 农民信息素养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农民信息素养能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助力,发挥其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治理优化、乡村文化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过程] 选取安徽省S市3个行政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数据显示当前农民群体仍存在信息知识匮乏、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贫困等难题。 [结果/结论]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以农民为主体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体系建设、空间打造、师资培育等方面来增加农民信息知识、塑造农民信息意识和提升农民信息能力,进而为数字乡村的建设提供助力,实现乡村的创新发展。

  • 孙 坦, 张智雄, 周力虹, 王东波, 张海, 李白杨, 勇素华, 左旺孟, 杨光磊
    录用日期: 2024-01-20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AI4S)是一场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科学研究深度结合,帮助促进发现新知识、解决科学难题的新型科学研究范式。随着AI4S的研究推进,其发展脉络、机遇和挑战、需求和任务、实现路径等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为此本刊邀请了7位专家组织了本期笔谈。1)支撑AI4S的知识服务:AI4S 对当下的知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多层次知识发现与获取需求;跨学科研究和创新需求;以用户为中心的参与式服务需求,使得知识服务场景向多元化,智能化,专业化,个性化转变。为此须重新定位AI4S 环境中知识服务的新角色,明确其在全面支撑科技创新进程中的新任务,树立大文献观,兼顾普惠与专深,以支撑跨学科创新。2)作为AI4S的知识底座:在AI4S发展中,科技文献作为高价值语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为AI4S所需的查询循证、态势感知、推理预测和生成启示等提供支持。为此文献情报机构需要积极推动智慧数据体系建设,构建科技文献知识AI引擎,攻关文献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关键技术,推进与各领域科研单位、头部AI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创新发展价值作用。3)驱动AI4S的科学数据:科学数据有效聚合为发挥AI4S的强大功能奠定了数据基础,是图书馆实现AI时代角色与功能变革的前提,是推动科研服务转型、深化科研支持、加速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目前图书馆有效聚合科学数据为AI4S提供支撑仍面临宏观和中观上的诸多挑战,应对该挑战有以下实现路径:明确图书馆在科学数据管理中的角色与作用;营造科学数据管理环境;构建科学数据管理合作网络;提升科学数据管理服务能力。4)AI4S与古典文献智能语言模型:AI4S技术能够用于文献和文本的分析,更快速、更全面地理解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化资料。古典文献智能语言模型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籍文献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为古典文献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多模态、生成式GPT模型的流行,AI4S情境下古典文献智能语言模型将更加注重整合多样信息、提高适应性、增强知识表示和服务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5)面向AI4S的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基于LLM的AI4S和AIGC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给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基于AI4S平台化趋势与数字学术服务中台化特征适配,以及图书馆界长期服务科研工作的历史传统两大特点,其数字学术服务平台的再造路径,包括自主打造AI4S服务平台、购买和使用第三方的AI4S平台和作为科学智能组件的嵌入式知识服务再升级3种。6)AI4S的历史演化与逻辑结构:AI4S是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应用到各学科领域主导的科学范式变革,其逻辑架构包括“数据+模型”驱动、通过机器猜想打造知识生态和通过算法思维延展应用场景。数智文明时代中,AI4S驱动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需要发扬科技向善价值观,有效选择AI4S延展应用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理论论证与方案,并完善人类决策与机器智能融合共建的系列机制。7)AI4S的发展机遇与展望: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预训练算法和预训练大模型为不同学科领域的AI4S带来了巨大机遇,在工业检测、机器人技术和医学等多个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价值。此外,预训练大模型的技术实施条件局限、数据/计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的透明性、公正性和可访问性等关键因素也值得重视。
  • 黄嘉欣, 张晓芳
    录用日期: 2023-10-31
    [目的/意义]新一代MR技术突破了全球对数字现实交互的传统认识,也为智慧图书馆带来技术革新的发展契机。探讨MR视域下新的应用场景有助于拓展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深度与领域广度。[方法/过程]采用文献综述、内容分析与网站分析等方法,梳理图书馆领域MR技术应用的初步实践探索,结合MR技术的高真实感、全方位性、更智能化等特征,可进一步深化智慧图书馆服务、知识、体验、协作等四要素的能力,以此构建MR技术视域下智慧图书馆的新应用模型。[结果/结论]在虚拟现实迅速革新的浪潮中,智慧图书馆建设应从问题导向、理论支撑、人才管理、主体共创4个维度展开思考,利用MR技术聚焦智慧图书馆的4个“面向”,以期构建智慧图书馆与MR技术融会贯通的未来生态图景,更好地为智慧图书馆添加活力、挖掘潜力、赋予能力。
  • 高 岚, 汤安英, 范光基, 陈廉芳
    录用日期: 2023-03-29
    [目的/意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政府主导实施的以满足民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务。探讨当前福建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公众需求影响因素,为推动福建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采用文献归纳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获取用户样本数据,并使用SPSS2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相关研究假设和回归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结论]从实证的研究中发现:资源因素、主体因素、平台因素、基础设施和服务效能有效增加公众对福建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为此提出:建设多元数字服务平台,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增强宣传推广;优化公共文物设施设备,改善场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