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最新录用

说明:以下列出经编委会审查通过,被本刊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尚未确定具体刊出日期, 其个别内容、版式可能与最后的发表版本稍有差异, 请以最后发表为准。本刊已经为这些文章分配了文章唯一和持久的doi,您可以使用doi直接引用本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关陟昊, 单治易, 李甜, 赵瑞雪
    录用日期: 2025-03-18

    [目的/意义] 针对语义歧义问题和亟待深度揭示的大豆育种知识,通过建立结构化的知识模型,深入探讨育种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概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定义,对大豆育种知识进行规范的定义和组织,促进知识的统一化表达。 [方法/过程] 通过分析大豆分子育种领域的知识结构特点,依据斯坦福本体构建七步法,利用本体构建工具Protégé 5.6.3,建立大豆育种领域的语义模型。大豆育种概念本体共构建了48个类,明确了性状、化合物、富集通路和生长分类下的概念、概念之间的层级关联,定义了表达、相互作用和正向调节等7类因果关系以及结合、位于和存在于3类状态关系。 [结果/结论] 本研究整合了已有知识库和本体中大豆育种相关知识,建立了大豆育种领域生物分子水平上的知识模型,能够规范化描述生物分子在特定发育阶段或组织中的调控作用,减少知识表达的语义歧义现象,为大豆育种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提供统一的知识框架,助力大豆育种研究的创新发展。

  • 桑媛媛
    录用日期: 2025-03-05

    目的/意义 随着智慧图书馆发展迈入新纪元,多模态学习技术整合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模态,为信息服务体系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极大提升了用户互动体验。通过探索多模态技术在智慧图书馆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本文旨在为智慧图书馆的创新转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南,助力其迈向更加智能化的未来。 方法/过程 研究回顾了多模态学习技术的理论渊源及跨学科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其在智慧图书馆的关键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化导览、智能问答系统、用户教育的智能支持、沉浸式阅读。结合相关案例,对多模态交互技术在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及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的表现进行了详尽阐述。此外,还探讨了当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瓶颈与挑战。 结果/结论 多模态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服务的精准性和互动性,优化了用户体验。然而,其推广与实践仍面临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成本高昂及用户接受度不均等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策略,包括完善技术框架、优化用户体验、加强人机协作及注重伦理考量,以助力多模态技术在智慧图书馆的全面应用,为推动图书馆智能化转型提供重要支持。

  • 黄飞燕
    录用日期: 2025-02-25

    [目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业务相对独立的现状,构建纸电图书协同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实施路径,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方法/过程] 引入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以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基于协同采选、协同管理、协同服务、协同评价4个指标探讨纸电图书协同建设的实践探索。 [结果/结论] 图书馆应从顶层设计、业务岗位深度融合、管理平台建设3个方面重点推进纸电图书协同建设。

  • 杨新涯, 冉蔚然, 李丽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意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决心坚定不移,为稳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高等教育事业,已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出“十五五”规划要点,以期为大学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首先总结了“十四五”期间大学图书馆发展特点,并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加以阐述。通过分析国家战略规划和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探讨大学图书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向和建设路径。 结果/结论 “十四五”阶段的大学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数字化转型、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经历了经费缩减的困境,在学术评价学科服务方面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围绕“十五五”规划,大学图书馆应在治理体系现代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特藏建设、数智化教学支持、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智慧服务体系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科研支持以及虚拟环境下的读者体验这八个核心维度实现深度重塑与变革。

  • 韩玺, 廖科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意义】 社交媒体上虚假信息的传播带来了严重危害。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虚假信息分享的相关因素,为虚假信息治理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通过系统综述的方式,整合了108篇虚假信息分享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从学科领域、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预测因素、中介和调节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梳理。 【结果/结论】 该领域近几年研究成果增长较快,图书情报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人员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刺激机体反应理论等,并利用调查和实验法等方法,围绕政治和健康领域虚假信息分享开展探索。相关影响因素主要从用户和信息视角展开,涉及信息客观特征、信息感知特征,以及用户个体特征、认知特征、感知特征等多个维度。研究构建了虚假信息分享的影响因素模型,并从研究情景、研究主题、平台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发现研究局限。

  • 马丽英
    录用日期: 2024-12-26

    [目的/意义] 数字赋能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获取过程中,由数字鸿沟导致的数字不平等,践踏着数字正义。探索数字赋能的积极意义,对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过程]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研究的内容分析,从公共文化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切入,通过梳理基本概念,挖掘效率与公平统一下实现“社会正义”的逻辑要义,运用矛盾分析法探讨现实困境,并形成解决冲突的应对建议。 [结果/结论] 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获取,在数字化的场域和空间内遵循数字正义的要求,内涵“正义”的价值属性。应对建议包括回归人本主义价值理论;厘清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建立规范的数字赋能新生态;达成治理数字不平等的理性共识;确认以动态的公民真实文化需求为导向。

  • 何慧敏
    录用日期: 2024-12-10

    [目的/意义] 在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的规划目标下,研究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读者知识建构行为不仅有助于读者提升个体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推动全民信息素养体系发展。 [方法/过程] 以MOA模型为基础,从多维动态视角剖析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读者知识建构动机因素、机会因素、能力因素,以及知识建构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交互关系。 [结果/结论] MOA模型下的读者知识建构是一个动态的、多阶段的过程,读者通过动机激发、机会利用、能力提升、知识建构和反馈评估5个阶段,逐步推动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未来发展路径需要建立协调机制,促进可持续性;加强资源整合,提升知识资源库的丰富性;开展多样化教育形式,提升科学性;构建全流程性的评估体系。

  • 罗学妹, 林予哲
    录用日期: 2024-12-10

    [目的/意义] 探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简称AIGC)驱动下研究生数字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提升研究生在数智时代的综合素养,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方法/过程] 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分析AIGC技术发展应用带来知识体系扩展、技能要求提升,教育环境改变。探讨AIGC驱动下研究生数字素养教育边界已拓展,为顺应AIGC技术对研究生数字素养教育带来变革提出系列提升路径。 [结果/结论] AIGC加速教育与智能的融合,研究生数字素养教育需以培养研究生驾驭智能技术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数字伦理为着力点。采取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数字素养课程内容,构建跨学科整合机制,建立监管机制,重视引导学功能和完善评价机制等变革路径,以促进研究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 张莉曼, 吴悦婷, 程文静, 刘天翊, 孙辛欣
    录用日期: 2024-11-26

    [目的/意义] 本研究基于循证决策理论,构建了一个舆情风险预警模型,旨在通过分析政民互动数据,挖掘其中的治理价值。该模型为政府提供了新的方法来识别和预警舆情风险,提升其应对公共舆情的能力和效率。 [方法/过程] 首先成功构建了基于5个关键维度的舆情风险识别指标体系,通过风险等级划分,为不同风险级别提供了针对性的决策建议。接着模型以苏州市政民互动数据为案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与苏州市政府未来工作重点高度契合,充分展现了模型在风险预警中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舆情风险预警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不仅创新性地应用了循证决策理论,还为政府提供了提升舆情治理效率的有效工具,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叶光辉, 涂凯, 胡丽娜, 韩丽, 冯智敏
    录用日期: 2024-11-26

    [目的/意义] 受限于传统文献分类体系局限,用户产生的高价值消费端标注数据还不能作为数据要素融入科技文献服务,致使科技文献服务无法顺应开放科学时代背景与满足用户读者各类知识需求。本研究旨在挖掘AI提供技术突破潜力,构建AI+专家驱动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消费端数据体系,以期推动科技文献服务优化进程。 [方法/过程] 首先分析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消费端数据体系建设价值表征,然后提出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消费端数据体系建设原则,再者解构与剖析了AI介入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消费端数据体系建设风险。最后,根据AI介入数据标注工作的程度,设计了3种AI+专家协同用户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数据标注创新模式。 [结果/结论] 聚焦于引领用户协同完成数据标注工作,AI+专家辅助型数据标注模式下,AI充当工具角色根据专家制定处理规则完成表层信息处理,协助用户完成数据标注;AI+专家合作型数据标注模式下,AI完成科技文献预标注标签审查工作,用户从自生成标签模式转变为评判与挑选AI生成的数据标签模式,专家辅助审核最终数据标签质量;AI+专家主导型数据标注模式下,用户提供数据标注需求,专家进行过程操作指导,数据标注由AI4S平台自动化完成。

  • 柯平, 李筱颖, 孙宣, 刘悦
    录用日期: 2024-11-25

    [目的/意义]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探索图书馆如何在变革的内外部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旨在为中国图书馆事业把握发展方向,并为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建设路径。 [方法/过程] 运用环境扫描的研究方法,跟踪宏观社会环境、中观事业环境、微观系统环境动态,分析宏观社会、中观行业、微观读者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切实需求。 [结果/结论] 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导,锚定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图书馆事业这一关键目标,强化“人本”与“效能”两个意识引领,把握“专业化稳健发展”“智慧化转型”“全国图书馆服务网络搭建”3个发展重点,构建“各类型图书馆协同治理体系”“新一代知识共享与服务体系”“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体系”“图书馆事业支撑保障体系”四个现代化体系。

  • 张何灿, 易成岐, 郭鹏, 黄倩倩, 靳晓锟
    录用日期: 2024-11-14

    [目的/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推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版权数据诉讼纷争频发,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版权保护困境成为构建高质量AI数据体系面临的关键堵点和现实难题。 [方法/过程] 本研究在研究梳理人工智能数据版权保护相关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性总结了应对数据版权困境的六大代表性做法,对比解析了不同做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结果/结论] 针对人工智能数据版权困境,即暂无既能促进人工智能版权数据供给又能兼顾数据版权保护工作的最优解问题,本研究在充分参考六大代表性做法解析和结合中国具备的四大独特优势基础上,研究提出系统妥善解决数据版权困境筑牢高质量AI数据体系的总体实施路径构想,分别为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数据版权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推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版权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完善人工智能数据版权相关立法并推动行业自律,以期对加大中国人工智能版权数据供给、制定相关政策和推动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 张超民, 李景成
    录用日期: 2024-11-04

    [目的/意义] 农民信息素养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农民信息素养能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助力,发挥其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治理优化、乡村文化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过程] 选取安徽省S市3个行政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数据显示当前农民群体仍存在信息知识匮乏、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贫困等难题。 [结果/结论]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以农民为主体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体系建设、空间打造、师资培育等方面来增加农民信息知识、塑造农民信息意识和提升农民信息能力,进而为数字乡村的建设提供助力,实现乡村的创新发展。

  • 孙 坦, 张智雄, 周力虹, 王东波, 张海, 李白杨, 勇素华, 左旺孟, 杨光磊
    录用日期: 2024-01-20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AI4S)是一场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科学研究深度结合,帮助促进发现新知识、解决科学难题的新型科学研究范式。随着AI4S的研究推进,其发展脉络、机遇和挑战、需求和任务、实现路径等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为此本刊邀请了7位专家组织了本期笔谈。1)支撑AI4S的知识服务:AI4S 对当下的知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多层次知识发现与获取需求;跨学科研究和创新需求;以用户为中心的参与式服务需求,使得知识服务场景向多元化,智能化,专业化,个性化转变。为此须重新定位AI4S 环境中知识服务的新角色,明确其在全面支撑科技创新进程中的新任务,树立大文献观,兼顾普惠与专深,以支撑跨学科创新。2)作为AI4S的知识底座:在AI4S发展中,科技文献作为高价值语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为AI4S所需的查询循证、态势感知、推理预测和生成启示等提供支持。为此文献情报机构需要积极推动智慧数据体系建设,构建科技文献知识AI引擎,攻关文献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关键技术,推进与各领域科研单位、头部AI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创新发展价值作用。3)驱动AI4S的科学数据:科学数据有效聚合为发挥AI4S的强大功能奠定了数据基础,是图书馆实现AI时代角色与功能变革的前提,是推动科研服务转型、深化科研支持、加速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目前图书馆有效聚合科学数据为AI4S提供支撑仍面临宏观和中观上的诸多挑战,应对该挑战有以下实现路径:明确图书馆在科学数据管理中的角色与作用;营造科学数据管理环境;构建科学数据管理合作网络;提升科学数据管理服务能力。4)AI4S与古典文献智能语言模型:AI4S技术能够用于文献和文本的分析,更快速、更全面地理解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化资料。古典文献智能语言模型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籍文献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为古典文献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多模态、生成式GPT模型的流行,AI4S情境下古典文献智能语言模型将更加注重整合多样信息、提高适应性、增强知识表示和服务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5)面向AI4S的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基于LLM的AI4S和AIGC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给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基于AI4S平台化趋势与数字学术服务中台化特征适配,以及图书馆界长期服务科研工作的历史传统两大特点,其数字学术服务平台的再造路径,包括自主打造AI4S服务平台、购买和使用第三方的AI4S平台和作为科学智能组件的嵌入式知识服务再升级3种。6)AI4S的历史演化与逻辑结构:AI4S是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应用到各学科领域主导的科学范式变革,其逻辑架构包括“数据+模型”驱动、通过机器猜想打造知识生态和通过算法思维延展应用场景。数智文明时代中,AI4S驱动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需要发扬科技向善价值观,有效选择AI4S延展应用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理论论证与方案,并完善人类决策与机器智能融合共建的系列机制。7)AI4S的发展机遇与展望: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预训练算法和预训练大模型为不同学科领域的AI4S带来了巨大机遇,在工业检测、机器人技术和医学等多个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价值。此外,预训练大模型的技术实施条件局限、数据/计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的透明性、公正性和可访问性等关键因素也值得重视。
  • 黄嘉欣, 张晓芳
    录用日期: 2023-10-31
    [目的/意义]新一代MR技术突破了全球对数字现实交互的传统认识,也为智慧图书馆带来技术革新的发展契机。探讨MR视域下新的应用场景有助于拓展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深度与领域广度。[方法/过程]采用文献综述、内容分析与网站分析等方法,梳理图书馆领域MR技术应用的初步实践探索,结合MR技术的高真实感、全方位性、更智能化等特征,可进一步深化智慧图书馆服务、知识、体验、协作等四要素的能力,以此构建MR技术视域下智慧图书馆的新应用模型。[结果/结论]在虚拟现实迅速革新的浪潮中,智慧图书馆建设应从问题导向、理论支撑、人才管理、主体共创4个维度展开思考,利用MR技术聚焦智慧图书馆的4个“面向”,以期构建智慧图书馆与MR技术融会贯通的未来生态图景,更好地为智慧图书馆添加活力、挖掘潜力、赋予能力。
  • 高 岚, 汤安英, 范光基, 陈廉芳
    录用日期: 2023-03-29
    [目的/意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政府主导实施的以满足民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务。探讨当前福建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公众需求影响因素,为推动福建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采用文献归纳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获取用户样本数据,并使用SPSS2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相关研究假设和回归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结论]从实证的研究中发现:资源因素、主体因素、平台因素、基础设施和服务效能有效增加公众对福建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为此提出:建设多元数字服务平台,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增强宣传推广;优化公共文物设施设备,改善场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