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李红燕,陈向前,牛凤娟,李彦连,姜奇彦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 23(2): 592-604.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10927001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盐胁迫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小麦的耐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以济麦 19 为材 料,采用 NaCl 处理和时序 RNA 测序技术(time course RNA-seq)分析小麦根系响应高盐胁迫的分子机制。与盐胁迫 0 h 相 比,不同处理时间下小麦根中响应盐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 5526 个。通过 Gene Ontology(GO)和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发现,在盐胁迫处理较早时期(2 h 与 6 h),差异表达基因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氨基酸代 谢、次级代谢等类别中显著富集。盐胁迫处理 6 h 之后,参与逆境应答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开始富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 对植物伤害加剧,与高分子配合物、DNA 构象变化、蛋白质-DNA 结构变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在盐处理 48 h 和 72 h 时富 集。参与信号传导,抗氧化胁迫,渗透胁迫,离子平衡和氨基酸合成的多个基因在盐胁迫处理不同时期都有差异表达,其中后 三者多为盐胁迫诱导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结果为小麦耐盐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 刘进,勒思,周慧颖,胡佳晓,孟冰欣,罗文静,黎毛毛,余丽琴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5): 1267-127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0110002
    通过“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对江西省各农业县(市)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2017-2019年共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资源321份,对其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进行了鉴定。从地域分布来看,江西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在11个地级市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九江、上饶、宜春、抚州、吉安和赣州等6个面积较大且山区丘陵地较多的地级市,这些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农户喜欢以水稻地方品种的稻米为原材料加工美食。江西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存在籼稻与粳稻两个亚种,以籼稻为主,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以中、晚稻为主,粘稻和糯稻分别占38.0%和62.0%,种皮颜色种类丰富,有35份红米和紫黑米种质资源。江西水稻地方品种资源遗传变异丰富,多数表现为颖尖秆黄、无芒或短芒,穗型适宜、剑叶及茎秆角度适中、抗倒伏且落粒性适宜;鉴定出15份抽穗期与株高适宜的大穗、多颖花、高结实率、高千粒重的优良品种资源,还筛选鉴定出优异糯稻和有色稻米资源各12份。这些水稻优异地方品种资源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可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
  • 冯志娟,徐盛春,刘娜,张古文,胡齐赞,龚亚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 19(1): 112-121.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8.01.013
    TCP转录因子是一类植物特有蛋白,含有保守的TCP domain,其中由60个氨基酸组成的bHLH结构是结合DNA和蛋白互作所必需的。TCP转录因子由于其广泛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如分枝、株高、叶型、花型等)而备受关注。最近有报道显示,TCP转录因子在植物逆境胁迫应答中(如低温和高盐)同样发挥重要作用。TCP蛋白参与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如油菜素内酯、茉莉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可能是连接生长发育和介导胁迫响应的一个交叉点。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系统综述了植物TCP转录因子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激素应答、发育调控及环境胁迫响应等过程中的功能,以期为基因工程方法改良作物生长模式和抗性提供参考。
  • 王述民,张宗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12(3): 325-33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1.03.001
  • 刘晴,徐建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 23(2): 301-314.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11024001
    水稻黑条矮缩病(RBSDVD,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disease)是以灰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由水稻黑条矮缩 病毒(RBSDV,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引起的一种水稻病毒性病害。介体灰飞虱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能通过虫 卵传毒。近十几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中国南方稻区广为流行,造成了水稻的严重减产。目前主要通过使用农药来防治其传毒 介体灰飞虱,但由于灰飞虱种群数量大,导致其防治效果不佳,而且存在环境污染的忧患,故培育和利用抗水稻黑条矮缩病的 水稻品种是综合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基础。本文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分布及危害、抗病种质资源、抗性鉴定方法、抗病基因 /QTL 的定位、抗病分子机理及育种进行综述,为开展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遗传研究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赵亚男,张会灵,张中华,刘菊,张菊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 23(3): 670-677.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11111001
    花青素是植物中重要的类黄酮化合物,在果实着色、抗逆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对人 体也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如抗衰老、防止血管硬化等。花青素的生物合成与积累不仅受到自身结构基因、调节基因以及植物激 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其中,光照是影响植物花青素合成与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解析植物从接收光信号到影响花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HY5(ELONGATED HYPOCOTYL5)作为碱性 亮氨酸拉链(bZIP,basic leucine zipper)类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第一个被发现参 与光形态建成的转录因子,在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 HY5 蛋白在植物花青 素合成通路中响应光信号机制并激活下游转录因子和结构基因的转录特征,概述了该转录因子与 BBX 蛋白互作进而调控花 青素合成积累过程,旨在为后续深入阐明 HY5 介导植株类黄酮化合物代谢及响应光信号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 刘菊,张会灵,张中华,赵亚男,张菊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3): 615-62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21024005
    花青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可以作为清除自由基的重要天然抗氧化剂,其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在医疗保健方面十分重要。花青素影响果蔬成熟、口感、色泽,对植物的非生物和生物胁迫产生保护作用,因此优化花青素含量被视为许多园艺作物的育种目标。本研究阐述了乙烯响应因子(ERFs)作为乙烯信号传递的次级转录因子响应植物激素信号并能产生反馈调节,以多种方式介导了乙烯调控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过程。在作用方式上,ERFs主要通过与转录因子互作、激活转录因子、与MBW形成调控复合物或直接激活结构基因启动子的方式调控植物花青素的生物合成。本研究旨在为后续深入阐明ERF调控不同物种花青素生物合成的机制、探究果蔬成熟后期花青素快速积累与乙烯释放量增加之间存在的联系提供理论依据。
  • 刘喜,王迪,高浩,王颖洁,王贵枝,王彦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3): 854-86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21018001
    灌浆速率是水稻重要而复杂的农艺性状之一,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淮稻5号是由7208×武育粳3号杂交后代选育而成的粳稻优良品种,具有较高的灌浆速率,但其重要的分子特征尚不清楚。对淮稻5号和武育粳3号受精后14 d的种子提取RNA进行转录组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籽粒灌浆速率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Sanger测序法分析淮稻5号和武育粳3号中已克隆的灌浆速率相关基因序列差异。在淮稻5号和武育粳3号之间检测到3230个上调基因和1171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参与淀粉和蔗糖生物合成、光合作用、碳同化、激素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与武育粳3号相比,淮稻5号激活了较多参与淀粉和蔗糖生物合成的基因。共检测到63个激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8个基因参与生长素途径,表明生长素在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已知的灌浆速率相关基因(GFR1OsPFP1OsPHO1;2、OsSWEET13、OsCIN2)在淮稻5号中显著上调。Sanger测序表明GFR1Huaidao5可能是控制灌浆速率的优异单倍型。
  • 唐琪琦,李金帅,邱帅,张宪权,高凯,秦俊,刘群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4): 1174-118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0208004
    花序类型是绣球(Hydrangea macrophylla)的重要观赏性状之一。为了定位控制花序类型的关键基因,对125株绣球单株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获得了大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于SNP分子标记和花序类型,分别采用Fastlmm和GEMMA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以筛选出与花序类型密切相关的SNP。GWAS分析共获得了285个与花序表型显著相关的位点(-log10(P)>9),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1.80% ~ 60.54%。从285个位点中筛选出12个SNP位点,采用测序法和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KASP)对52个绣球品种及9个杂交后代群体进行了基因分型验证,其中SNP位点Hma1.2p1_0060F.1_796640、Hma1.2p1_0060F.1_1540773、Hma1.2p1_0653F.1_868484、Hma1.2p1_0669F.1_949341 经检验与花序类型紧密关联,表明控制绣球花序的基因可能位于Hma1.2p1_0060F.1、Hma1.2p1_0653F.1和Hma1.2p1_0669F.1 Scaffold中。以285个SNP位点为中心寻找其上下游的基因,共标注到1287个基因。根据基因功能注释等信息预测了4个与绣球花序类型相关的编码转录因子的候选基因,分别为2个MYB, 1个MADS和1个bHLH。该结果为后续的基因克隆和绣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依据。
  • 郭成,王宝宝,杨洋,王春明,周天旺,李敏权,段灿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20(5): 1118-112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81223001
    茎腐病是国内外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机械收获和籽粒直收,茎腐病已成为玉米生产中最具威胁性的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茎腐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因此,本文从茎腐病的发生与为害、病原菌种类、抗茎腐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和抗病基因发掘与定位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玉米茎腐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该病害的综合治理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 武春昊,王强,卢明艳,闫兴凯,胡明玥,张茂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22(5): 1200-120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 20210324001
    梨作为我国大宗果树种类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梨为伞房花序、多花类型,花序成花数量对果实有一定的影响。在生产中常采用疏花疏果措施,来调控树体坐果量,使梨树达到合理的负载量标准,从而保证梨树的产量及品质。因而,了解花序形成机制,对提高梨果产量及品质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从花序演变趋势、花序发育过程、花序坐果位置、内源激素对花序成花的影响及相关基因对成花的调控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并对今后梨花序形成研究方向提出了设想,旨在为今后梨花序形成研究提供思路。
  • 黎远东,江海霞,谢丽琼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 23(6): 1585-159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20518003
    盐胁迫是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威胁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植物盐胁迫适应性机制有利于科学选育耐盐作物,进而有效利用盐地滩涂减轻日益增加的粮食压力。盐胁迫导致植物体内离子失衡、渗透紊乱以及毒性物质积累,特别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为了适应盐胁迫,植物需要平衡细胞离子、重塑渗透势并维持ROS稳态。在过去遗传学和生理生化研究揭示了大量的植物盐胁迫响应和调控因子,它们通过多重复杂的胁迫信号通路调控植物的耐盐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盐胁迫下植物的感知、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控以及适应性响应,归纳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植物盐胁迫响应机制。
  • 杨辉,白天亮,朱春艳,冯培媛,宋佳伟,刘晓刚,李培富,罗成科,田蕾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4): 1085-109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21231003
    为探究盐胁迫下水稻地上部和根部Na+、K+含量和分布对其生物量累积和苗期耐盐性的影响,利用125 mmol/L NaCl对51份不同类型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胁迫处理,测定5个形态学指标:耐盐级别、相对根长、相对地上部干重、相对根干重和地上部含水量;6个离子指标:地上部Na+含量、根系Na+含量、地上部K+含量、根系K+含量、地上部Na+/K+和根系Na+/K+,共11个耐盐相关指标。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利用隶属函数和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获得水稻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值(D值)。利用特异引物扩增SKC1基因编码区进行测序、比对和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除相对根长外,地上部Na+含量与其余4个形态学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耐盐级别与地上部Na+含量、根系Na+含量和地上部Na+/K+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耐盐级别、相对地上部干重、相对根干重、地上部含水量 4个指标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利用SPSS主成分分析将11个单项指标转换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093%。依据PC1中各指标的载荷系数,筛选出相对地上部干重、耐盐级别、相对根干重、地上部Na+含量、地上部Na+/K+和根系Na+含量 6个重要指标;结合综合评价D值与这6个指标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耐盐级别和地上部Na+/K+的系数较大,分别是影响水稻苗期耐盐性的形态学和离子平衡关键因子。通过对51份水稻种质资源SKC1编码区序列比对,共检测到9种不同的单倍型。其中源于越光的单倍型(Hap1)为粳稻种质资源的优势等位基因;源于Nona Bokra的单倍型(Hap7)为籼稻和Aus的优势等位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从离子平衡层面为耐盐水稻资源筛选与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 陈乃钰,张国香,张力爽,安逸民,杜家欢,王丹,郭长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22(4): 930-93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10109001
    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农作物的产量。植物AREB(ABA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ABF (ABRE binding factors)转录因子是特异识别ABA响应元件(ABA-responsive element,ABRE)的一类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参与调控ABA响应基因的表达,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ABF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及识别的顺式作用元件、调控修饰途径及其在应答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为应用ABF转录因子培育优良抗逆作物品种奠定基础。
  • 刘长乐,郭月,李芳芳,袁自成,龙卫华,浦惠明,胡茂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 23(2): 333-34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11215001
    农田杂草是影响作物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化学除草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杂草控制的主要手段。乙酰乳酸合酶 (ALS,acetolactate synthase)也称乙酰羟基酸合酶(Acetohydroxyacid synthase),是植物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第一步的催化酶。 ALS 抑制剂类除草剂也称 ALS 类除草剂,其通过干扰 ALS 与底物结合来抑制植物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从而达到灭杀杂 草的目的。随着 ALS 类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除草剂残留对后茬作物的伤害问题日益严重,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 影响也尤为明显。因此,创制和培育 ALS 抑制剂类作物种质,是充分利用此类除草剂进行杂草防控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化 学诱变和自然突变的方法已在多种作物中创制出对 ALS 类除草剂具有抗性的种质,并成功培育出抗性品种。本文从 ALS 类 除草剂的特性、种类和适用范围,抗 ALS 类除草剂作物的抗性机制,抗 ALS 类除草剂的作物种质创制和利用研究进展等方面 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作物抗 ALS 类除草剂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并对未来抗 ALS 类除草剂作物的可能发展作出简 单预测。
  • 陈伦妍,朱雅婷,陆艾鲜,吴悠,冀宏宇,陈志清,吴沙沙,翟俊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5): 1413-142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0217001
    虾脊兰属(Calanthe R. Br.)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但在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下,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加剧了非生物胁迫对该属物种生存和繁殖的危害。本研究以兰科(Orchidaceae Juss.)6种虾脊兰属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温半致死生理实验初步确定不同虾脊兰属植物的耐热性,并挑选耐热型银带虾脊兰(Calanthe argenteostriata C. Z. Tang & S. J. Cheng)和热敏感型三棱虾脊兰(C.tricarinata Lindl.)进行转录组测序,以筛选热胁迫相关基因,并分析其表达差异及功能。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基因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相关基因与耐热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6种虾脊兰属植物的耐热性由弱至强排序:三棱虾脊兰<钩距虾脊兰<三褶虾脊兰<西南虾脊兰<中华虾脊兰<银带虾脊兰。(2)在耐热型银带虾脊兰和热敏感型三棱虾脊兰中鉴定到响应热胁迫的基因家族包括HSP、HSF、LEA、XTH、TIL。(3)三棱虾脊兰耐热相关基因表达的上限温度为30 ℃,超过该温度则对三棱虾脊兰造成伤害;银带虾脊兰9个耐热相关的差异基因在40 ℃下依然保持较高的表达量,可能因此获得了对高温胁迫较高的耐受性。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探究虾脊兰属植物对高温的响应,为筛选耐热性关键基因及培育耐热性较强的园林植物提供重要的线索,对现代园林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 张磊磊,范阿棋,洪梅,马志华,陈晋瑞,赵双印,郑凯,吐尔逊·吐尔洪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1): 307-31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20815003
    通过对647份海岛棉种质资源进行变异系数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期为今后海岛棉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筛选出类型更加多样的海岛棉种质资源。结果表明,647份海岛棉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范围在2.4608%~36.4320%之间,表明海岛棉种质资源间差异大,种质资源类型丰富;描述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海岛棉种质资源茎毛多少、叶片颜色、叶茸毛多少、花瓣基斑大小、主茎硬度、果枝类型、花柱长度等外在描述性状较为多样,可直接用于开展品种植株形态的改良使用;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纤维品质性状较产量性状多样性更为丰富,这类种质资源可用于纤维品质、熟性的改良。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数量性状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第一果枝节位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子指与马克隆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衣分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以上相关关系与前人在陆地棉上的研究结果一致,在材料创制时应当相互考量,综合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75.761%,第1主成分与纤维品质有关,第2主成分与籽棉产量有关,第3主成分与伸长率有关,第4主成分与熟性有关,第5主成分与衣分有关;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10时,将种质资源划分为6个类群,第II类群综合表现较好,在实际育种中可根据育种目标进行针对性选择和改良。
  • 林清芳,王茅雁,刘佳杰,赵欢欢,王存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6): 793-797.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6.024
    沙冬青是我国西北荒漠区唯一的常绿阔叶灌木,具有极强的抗逆性和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本文从细胞学与遗传多样性、抗逆性分子基础与基因克隆和药用成分及作用机制方面对沙冬青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 陈峰,朱其松,徐建第,孙公臣,柳发财,朱文银,张洪瑞,高洁,袁守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 13(3): 393-397.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2.03.011
    摘要:采用多样性指数分析了102份山东水稻地方品种抽穗期、株高、穗长等13个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及RVA谱特征值等12个品质性状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山东地方水稻品种农艺性状存在较高的多样性,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1.42~2.05,株高、穗颈长、每穗粒数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2.01、2.02、2.05;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99~2.04,其中蛋白质含量、胶稠度、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崩解值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0、2.04、2.04、2.01、2.04。结果表明山东地方水稻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存在较为广泛的多样性,可为山东地方水稻品种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 徐凌云,王俊丽,周宜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2): 340-34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2.020
    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Pall)及其变种蓝花喜盐鸢尾(I. halophila var. sogdiana (Bung) Grubov)因耐盐碱及其多种花色而具有盐碱地园艺开发价值。本文根据喜盐鸢尾内轮花被转录组测序结果,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这两种植物中分别克隆了编码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类黄酮-3',5'-羟基化酶类(F3'5'H-like)等基因的部分片段,并对它们在内轮花被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实时定量PCR分析。序列分析结果确认在喜盐鸢尾中克隆了CHS(311 bp),CHI(457 bp),F3'5'H-like(496 bp),喜盐鸢尾的这三个基因(部分)未见文献报道与NCBI等数据库记录。其中F3'5'H-like基因与经典的属于细胞色素P450 CYP75A亚家族的F3'5'H不同,而与万代兰的F3'5'H-like同属于CYP76AB亚家族,为一类新的蓝花相关基因。实时定量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黄花的喜盐鸢尾相比,蓝花喜盐鸢尾中CHS与F3'5'H-like显著上调表达,可能是其花色不同于喜盐鸢尾的主要原因。
  • 范成明,田建华,胡赞民,王 珏,吕慧颖,葛毅强,魏 珣,邓向东,张蕾颖,杨维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 19(3): 447-454.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8.03.009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亿亩,每年可生产约450万t菜籽油,占国内植物油总消费量的19.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油菜产业主要问题是产量低,品质差,年进口油菜籽约500万t。油菜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油菜育种行业的科研工作。据统计(Web of Science检索),2017年与油菜育种相关的SCI论文共有728篇,其中完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181篇,与其他国家合作完成的62篇,合计约占全世界的33.38%,但高水平论文数量还有待提高。2017年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油菜籽油含量及品质、油菜籽产量、基因组驯化、雄性不育、非生物胁迫及抗病育种等方面。这些成果将积极地推动油菜育种产业的高产、优质及多元化发展,为我国油菜分子设计育种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兰孟焦,后猛,肖满秋,李臣,潘皓,张允刚,卢凌志,侯隆英,葛瑞华,吴问胜,李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5): 1223-123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0322001
    AP2/ERF (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至少含有1个由60~70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组成的特有的AP2结构域,根据AP2结构域数量和相似性可划分为5个亚家族:AP2(APETALA2)、DREB(Dehydration-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ERF (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RAV(Related to AB13/VP)和Soloist。AP2/ERF转录因子通过AP2结构域中的YRG和RAYD保守元件与靶基因结合,实现对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功能。目前,AP2/ERF已成为研究植物抗逆机制和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热点候选基因,越来越多植物AP2/ERF家族及其成员被报道。本研究对近年来有关AP2/ERF家族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综述了AP2/ERF家族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与分类,重点介绍了该类转录因子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以及参与生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AP2/ERF转录因子可能的研究热点和领域,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该类转录因子基因进行植物遗传改良以及种质创新提供参考。
  • 郭栋,杜媚,周宝元,刘颖慧,赵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20(1): 90-99.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80707001
    为研究玉米早期应答生长素基因SAUR(Small auxin-up RNA)家族,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信息鉴定出91个玉米SAUR基因,命名为ZmSAUR,并分析了玉米SAUR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氨基酸特点、染色体定位和基因进化。结果表明,SAUR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呈现不均匀分布,其中2号染色体上数量最多为22个,基因的扩增模式为分散复制与片段复制。SAUR基因家族具有相对保守的结构,即包含1个保守的Rna DNA结构,SAUR蛋白的3D结构含有3个α螺旋和3个β折叠。根据多物种SAUR蛋白进化树分析将其分为9个分支,并分析发现玉米与物种相近的谷子聚在一起。这些信息为玉米SAUR基因家族功能分析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 石乃星,文国松,赵明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22(5): 1209-121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 20210315005
    黄精属植物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类群复杂、栽培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药用、经济、观赏与文化价值。随着分子生物学科研究的完善与深入, 先后出现了多种基于DNA水平的分子鉴定技术,加速黄精属相关领域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有关DNA分子鉴定技术(分子标记和DNA条形码)在黄精属植物的应用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以期在相关研究领域为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借鉴。
  • 李傲,崔梦杰,陈珂,许瀛之,贾海峰,房经贵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 19(2): 326-337.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8.02.016
    为了研究葡萄早期应答生长素基因SAUR (Small auxin-up RNA)家族,本文利用全基因组信息鉴定了葡萄64个SAUR家族成员,并对SAUR家族成员进行基因结构、氨基酸特性分析、染色体定位、基因进化,功能分析,以及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葡萄全基因组上64个SAUR家族成员在19条染色体中的8条染色体上呈现簇状分布,主要分布在3、4号染色体上,其中3号染色体上数量最多为37个;葡萄SAUR家族基因长度较短,有59个基因是无内含子基因;蛋白理化特征分析显示, 多数SAUR蛋白呈碱性, 结构稳定性较差, 蛋白脂溶指数高, 呈亲水性;基因功能预测结果表明,葡萄SAUR基因主要担当生长因子,结构蛋白,转录,转录调控以及响应胁迫应答和免疫应答6种功能,其中更多参与生长调节功能;根据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分为10个分支,另外不同组织表达谱的分析结果表明SAUR基因家族成员具有不同的组织表达模式,对于非生物胁迫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些信息为葡萄SAUR基因家族功能分析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 高雪,贾中立,林凯丽,侯学通,郑福兴,耿洪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22(4): 1109-1119.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10129002
    利用春小麦 ‘Worrakatta’ × ‘Berkut’ 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的309份家系为材料,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两处理下,分别对小麦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的旗叶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CC)进行了表型鉴定,并结合小麦50K SNP芯片进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灌溉相比,在干旱胁迫下LAI与CC均呈极显著降低趋势。两处理下各生育时期双亲及RIL群体的LAI、CC均呈现较大差异,存在明显的超亲分离现象。QTL定位结果显示,正常灌溉下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检测到2个和1个LAI相关QTL,分布于5BS、2BL和1BL染色体上,QLAI.xjau-5BS、QLAI.xjau-2BL.1和QLAI.xjau-1B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8%~8.2%;在抽穗期和开花期同时检测到与CC相关QTL位点QCC.xjau-1DS,该位点分布于1DS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5.3%~5.8%。干旱胁迫下在成熟期共检测到1个LAI相关QTL位点QLAI.xjau-2BL.2 LAI,位于2BL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3.8%。对上述所发现QTL位点进行基因挖掘,共筛选到7个与LAI和CC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包括2个F-box家族蛋白和MYB相关基因、GATA相关基因、编码脱落酸受体基因、BTB/POZ相关基因及WUS相关基因各1个。这些基因参与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信号转导,还参与响应干旱等胁迫反应。本研究为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基因发掘及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信息。
  • 袁华招,于红梅,夏瑾,庞夫花,陈晓东,赵密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20(3): 695-70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80927001
    为研究草莓MYB 基因家族,文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检索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基因组中MYB 基因,并 对其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染色体定位、基因进化及花药发育过程中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莓基因组中 可能含有105 个R2R3-MYB、4 个MYB3R、1 个MYB4R 基因,它们不均匀分布在7 条草莓染色体上,其中5 号染色体上 数量最多为26 个,部分基因在染色体上形成基因簇。理化分析发现这些MYB 蛋白长度和大小差异较大,但均具有保守 的R2 和R3 型结构域,R 重复单元均含有特征性的氨基酸,包括最保守的有序间隔出现的色氨酸(W)残基。通过系统 进化关系和基因结构信息,草莓MYB 基因家族被分成了34 个亚组(A1-A34),同时利用拟南芥基因功能预测草莓中 对应的直系同源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草莓MYB 基因家族参与调控黄酮物质合成、细胞发育、生物/非生物胁迫。花药 发育过程中表达水平分析发现FvMYB2、FvMYB85、FvMYB74、FvMYB28 在花药发育的5 个时期中表达量逐渐升高,尤 其是发育后期表达量较高,表明这些基因可能调控花药发育过程。本研究结果为草莓MYB 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提供参 考。
  • 项伟,许健,董芳,张道微,黄艳岚,张亚,张超凡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22(6): 1624-1634.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 20210409001
    目前甘薯食用品质评价多采用传统的蒸煮品尝式感官评价法,评分标准与分析方法不够科学严谨,本研究拟建立基于模糊数学的甘薯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模型,并为鲜食型甘薯新品种选育的数据化管理提供分析算法。首先选取目前甘薯食味评分中最常用的色泽、香度、甜度、黏(面)度和纤维感5项指标作为因素集;采用5分制将评语集分设成5个等级,对各指标的各等级进行详细描述,并组织评价小组对各参评品种的各指标进行评分;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行业内专家就各指标成对比较打分,构建权重集;以各参评品种的各指标专家评分值作为行列元素,构建模糊关系矩阵,并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矢量;制定甘薯食用品质综合评分计算法则及甘薯食用品质等级标准,综合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然后,再选取11个食用型甘薯品种进行食用品质评价示范,再将评价结果与2019年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相同甘薯品种蒸煮感官品质评价结果予以比对。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的评价符合当前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对甘薯各食用型品种的基本认识,且因评价员评分有详细实施依据,结果更加精准;模糊综合评分法比专家直接综合评分法更能体现各参评品种间的实际差距;指标评分与综合评分之间的一致性,比专家直接综合评分法更具稳定性。
  • 王琴娣,石海春,余学杰,赵长云,曲比伍合,夏伟,柯永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2): 559-56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20925002
    为发掘玉米矮秆基因,解析矮化机理,以玉米矮秆突变体K718d、野生型K718及其F2分离群体为材料,结合BSA全基因组重测序(BSA-reseq)和转录组测序(RNA-seq)定位矮秆基因。在1号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侯选区域,总长度为21.03 Mb,包含基因438个。共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2374个,其中上调基因1452个,下调基因922个。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苯丙烷代谢、脂肪酸链延长和半乳糖代谢等通路。基因功能注释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细胞生长发育、细胞壁组成和植物激素合成代谢等过程。BSA-reseq与RNA-seq联合分析,共筛选出基因26个,其中非同义突变基因19个。结合同源基因功能注释、基因表达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获得与植物激素代谢相关的Zm00001d032035Zm00001d032422候选基因2个。PCR扩增和qRT-PCR 分析显示,与K718相比,K718d中2个基因编码区碱基和氨基酸序列均有不同程度突变,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克隆矮秆基因和育种应用提供参考。
  • 李剑峰,李婷,贾小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20(6): 1399-1407.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90403001
    PRRs 家族基因作为生物钟核心振荡器的主要组分,在植物光周期控制开花途径中起抑制作用,并通过调控 ABA 等方式影响植物抗逆性,对植物生物量的积累有重要影响,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 PRRs 家族基因的结构特征、光周期调控作用模型及其对逆境的响应方式,将为进一步研究 PRRs 家族基因的功能和培育优质广适性作物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 杜朝金, 张汉尧, 罗心平, 宋云连, 毕珏, 王跃全, 张惠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2): 151-161.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0811001
    花作为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植物进化、分类的重要依据。花器官的发育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生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间出现不同的性状,基因作为其中的关键因子,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花发育调控中的作用一直都是大家研究的热点。花器官的花萼、花冠、雄蕊、雌蕊、胚珠五轮结构分别受到AE花发育模型中A、B、C、D、E五类基因的调控,这些基因在花器官发育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各类基因的表达或沉默均会导致花器官的结构发生改变,但不同的物种之间又存在差异。本研究综述了MADS-boxAP2/ERF基因家族相关成员AP1、AP2、AP3、PI、AG、SEP、AGL6、SHP、STK及其他基因NAPSPLTGA、PAN、WOX等在花器官建成中的调控作用,从分子水平解析了基因在花器官发育中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基因在各植物花器官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 赵晓鑫,刘美芹,师静,智冠华,刘胜利,张俊琦,卢存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 14(3): 492-500.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3.03.018
    本文对用固相扣除杂交方法从低温驯化沙冬青克隆得到的AmLEA5基因进行分子特性和表达模式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一种第5族胚胎晚期发生丰富蛋白(LEA)。AmLEA5基因全长693 bp,含有1个29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8个氨基酸,预测AmLEA5的分子量为10.6 kDa,是一种亲水性蛋白,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该基因略偏好于用A或T结尾的密码子。系统发生分析表明,AmLEA5蛋白与蒺藜苜蓿LEA(ACJ84182.1)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AmLEA5的表达量在低温、干旱、盐和热胁迫条件下均有上调,尤其在低温胁迫后期富集量最高。亚细胞定位表明,用YFP标记的AmLEA5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一系列实验结果说明AmLEA5基因在沙冬青抵御非生物胁迫,尤其是在抵御低温胁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孟鑫,王世杰,江敏,李红燕,王进茂,杨敏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5): 1448-1460.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0224007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原产于东亚地区的温带,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具备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Trihelix转录因子主要与植物光响应、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等方面相关。为了研究蒙古栎Trihelix转录因子在不同遮阴处理和水分胁迫下的表现,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蒙古栎基因组中鉴定出34个Trihelix转录因子基因,依次命名为:QmTH01~QmTH34。与拟南芥中鉴定到的29个Trihelix转录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GT-1、GT-2、GTγ、SH4、SIP1五个亚族,34个QmTHs分别定位到蒙古栎的10条染色体上,翻译蛋白范围为189~897个氨基酸,等电点为4.58~9.78。QmTHs启动子区域共鉴定出14种不同的与光响应、非生物胁迫、激素以及生长发育响应调控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其中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脱落酸响应元件和光响应元件数量占据主要地位。根据不同遮阴处理和水分胁迫下基因表达分析,鉴定到QmTH01QmTH14QmTH22QmTH24QmTH33在高光强下表达量相对较高,并随光照强度减弱显著下调表达,表明这5个基因参与蒙古栎响应高光照下的生长生理。鉴定到QmTH06QmTH17QmTH24在5次(4、5、6、7、8月)浇水的水分胁迫处理中显著上调表达,表明这3个基因介导蒙古栎响应水分胁迫。
  • 陈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 14(3): 462-471.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3.03.014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州 510640) 摘要 为了进一步完善广东地方稻种资源的鉴定评价,并为该资源在水稻品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国家作物种质库编目的2974份广东地方稻种为研究对象,其9个品质性状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广东地方稻种品质性状的区域分布特点,并对总体和不同稻作区品质性状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部分生态因子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探。结果显示,广东地方稻种资源品质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糙、精米率较高,蛋白质含量丰富多样,胶稠度的变异幅度大,直链淀粉含量适中达国标的材料偏少;中南稻作区为广东优质地方稻种的主要集中地;不同稻作区的品质性状多样性表现各异;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及胶稠度是影响广东地方稻种品质形成的主要指标;湿度和温度的地域差异是广东地方稻种稻米品质多样性的主要成因。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广东地方稻种中具有优异品质性状资源的利用对改良现有品质的稻米品质和拓宽遗传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周永力,许美容,黎志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 13(3): 370-37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2.03.007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稻黄单胞细菌(Xanthomonas oryzae)不同致病变种引起的两种最重要的水稻细菌性病害。发掘和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这两种病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分别综述了这两种高度相关的病害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包括已发掘和利用的主效抗性基因特点及目前国内外对这两种病害的抗性QTL定位研究进展,为水稻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育种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 张敏敏,闫秋艳,董飞,申艳婷,贾亚琴,闫双堆,鲁晋秀,杨峰,李峰,蔡岳,于章龙,宋昱,祁琛,吴林甲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2): 458-47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20809002
    以近25年来我国不同省份审定的56份彩色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审定品种的5个农艺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我国彩色小麦种质资源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彩色小麦生育期、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范围为8.11%~21.82%,其中产量与生育期变异系数较大。蛋白质含量、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的变异系数范围为3.44%~15.06%,其中容重性状较稳定,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变异丰富;省际间审定的彩色小麦性状各有侧重点,山西、安徽与北京通过审定的多数品种品质较好,山东通过审定的品种产量表现突出;不同粒色小麦性状间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生育期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生育期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将6个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7.55%,其中第1主成分与容重有关,第2主成分与产量有关,第3主成分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有关;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12.5时将56份彩色小麦资源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Ⅲ类群综合性状较好,山农蓝麦1号的F值最高(1.02),柳紫黑麦1号的F值次之(0.99);从彩色小麦审定品种性状趋势来看,生育期和产量随着年份增加呈增加趋势,而株高和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可见,产量是彩色小麦品种选育的重点,但品质性状尤其是蛋白质含量需重点关注。
  • 李慧峰,董庆龙,赵强,冉昆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20(4): 1041-1051.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81205001
    利用同源比对和 RT-PCR 技术,从‘紫弘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cv. Zihong Fuji)中克隆了 13 个 NAC 转录因 子基因:MdNAC40-45,MdNAC47-53(GenBank 登录号为 MG099877-MG099882,MG099884-MG099890)。序列分析表明, 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别为 1 470、1 065、912、885、948、1 041、1 182、639、705、1 830、1 980、 747 和1 137 bp。进化分析表明,MdNAC41属于AtNAC3组,MdNAC40、MdNAC42-43 和MdNAC45-53 属于NAM组,MdNAC44 属于 VND 组。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MdNAC40-45、MdNAC47-50 和 MdNAC52-53 可能定位于细胞核中;MdNAC51 可能定位在细胞质或细胞核中。Array 结果显示,13 个 MdNAC 基因在 16 个被检测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对表达水平。 RNA-seq 结果显示,MdNAC43、MdNAC45、MdNAC47、MdNAC49 和 MdNAC51 的表达明显受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apple pathotype, AAAP)侵染的诱导。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表明,在 150 mmol/L NaCl 处理下,‘嘎啦’组培苗中 MdNAC45、 MdNAC47 和 MdNAC52 的转录水平受到诱导,而 MdNAC40、MdNAC48 和 MdNAC51 的转录水平下调;在 300 mmol/L 甘露醇 处理下,MdNAC50 转录水平受到诱导,MdNAC41 转录水平下调。这表明 MdNAC 基因多呈组成型表达,并受斑点落叶病菌 (AAAP)、NaCl 和甘露醇诱导或下调,可能参与调控苹果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等过程。
  • 赵长云,白光庭,何少勇,余学杰,李仁飞,夏伟,许秀兰,柯永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4): 1141-1150.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21115001
    发掘矮秆基因并解析其调控机制,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利用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方法,研究了玉米矮秆突变体K15d与野生型K15的矮化特征差异;通过等位性鉴定并利用PCR扩增克隆了矮秆基因d15,分析了3个时期茎节间中d15的表达模式。与野生型K15比较,突变体K15d的株高、穗位高和穗下节间数分别降低39.22%、69.75%和38.83%,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茎秆横切面细胞大小差异不明显,纵切面细胞变短,排列不规则。矮秆基因d15br2等位,第5外显子5485~5685 bp区间缺失200 bp,编码区全长3983 bp。d15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为10个,比D15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域减少2个,负责底物结合和转运功能的第2个保守功能域缺失。d15启动子较br2仅有2个SNPs差异。在拔节前、拔节期和拔节后3个时期,突变体中d15基因的表达量与野生型间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矮秆基因d15的矮化特征及表达模式均与br2相似,是1个新的br2等位基因,丰富了玉米矮秆基因资源。
  • 刘会云,刘畅,王坤杨,杜丽璞,王轲,佘茂云,叶兴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17(4): 701-709.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6.04.015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是小麦子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组成、搭配、表达水平及含量决定面团弹性和面包加工品质。本文主要介绍了小麦HMW-GS编码基因的克隆、分子特征、功能分子标记开发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并综述了不同HMW-GS与面粉加工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HMW-GS基因遗传转化、微量配粉和突变体培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聚合优质亚基,培育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和明确各个HMW-GS基因的品质效应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 姜建福,马寅峰,樊秀彩,张颖,孙海生,王利军,刘崇怀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1): 70-79.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1.009
    以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资源圃保存的196份代表性葡萄种质为试材,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法对其耐热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196份葡萄的耐热性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数值在0.0792到0.6836之间,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耐热性服从正态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利用有序样品最优分割聚类法,将其耐热性分为弱、中、强三种类型,叶绿素荧光参数分级阈值分别对应≤0.3、(0.3,0.5]、>0.5,利用该分级标准筛选出了腺枝葡萄双溪03、刺葡萄梅岭山1301、菱叶葡萄0945和和田绿葡萄 等48份耐热性强的葡萄种质资,起源于我国的野生葡萄耐热性整体上高于其它类群或品种。研究结果对于利用抗性亲本选育耐热葡萄新品种和葡萄抗热机理研究具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