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农业基础科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胡怀舟, 胡邦友, 张绪林, 刘忠诚, 刘俊延, 慈恩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0): 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900668

    试验以免耕1~10年稻田和免耕3~6年后复耕1次、复耕2次、复耕3次稻田为对象,探索不同免耕年限与复耕次数对稻田土壤容重和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因地制宜推广免耕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无论土壤表层还是下层,免耕土壤容重总是大于翻耕土壤,且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其土壤容重逐渐加重,免耕3年及以后处理土壤容重显著大于翻耕处理(P<0.05),随着复耕次数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连续免耕1~5年的田块,免耕栽培处理水稻最高苗和有效穗以及产量均表现为比翻耕栽培处理高,免耕6年处理表现相对平缓稳定,免耕7年及以后分蘖能力和产量明显下降。免耕3~5年后进行复耕处理水稻分蘖能力和产量总是低于对应的免耕4~6年处理,且随着复耕次数的增加差距逐渐扩大,免耕7年处理水稻分蘖能力和产量与免耕6年后进行复耕1次处理基本持平。结论为稻田免耕应以6年内为宜,当稻田连续免耕超过最适年限后,需要进行复耕作业,复耕1次即可。

  • 陈昱利, 杨平, 巩法江, 毕海滨, 高明慧, 齐贵, 李华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0): 8-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20113

    为定量分析水氮胁迫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于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开展施氮试验。结合2017—2018年度试验资料,通过分析水氮胁迫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规律,引入氮素和水分影响因子,构建水氮胁迫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影响的模拟模型S(j,t)=S(W3N300,t)×(1+FN)×(1+FW)。经2016—2017年小麦生长数据检验,除绝对误差占实测值比率dap略高外,RMSE值、平均绝对误差da以及相关系数r均显示模拟值和实测值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实测值与模拟值吻合程度较好,所建模型可较好模拟水氮胁迫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 孙妮娜, 赵明, 王冬梅, 孙亮, 严美玲, 赵倩, 姜鸿明, 于经川, 李林志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0): 13-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20068

    为更加科学地开展小麦理论研究和提高育种成效,对‘鲁麦14’的构思设计与创制思路、突出特点和以‘鲁麦14’为亲本选育出的品种进行了系统分析。从2001年到2018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山东、江苏、河北、安徽、河南、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天津9省1市的89家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以‘鲁麦14’为亲本直接育成品种39个、间接育成品种92个,这些品种通过9省2市166次审(认)定和36次国家审定。‘鲁麦14’作为新一代骨干亲本,为全国的小麦生产和育种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 杨进成, 刘坚坚, 林姣姣, 胡新洲, 安正云, 李红彦, 瞿观, 封军华, 柏跃才, 吴志林, 施立安, 李铷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0): 18-2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10125

    为综合评价并推荐免耕山地油菜最佳播期在低纬高原山区推广应用,采用灰色关联度和模糊聚类等分析方法,对玉溪市2011—2015年4个不同海拔试点10个播期的免耕山地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播期油菜的主要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提早播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明显优于传统播期(10月10日);(2)不同播期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因子的关联度差异较大;(3)不同播期间的产量效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4)山地油菜最优播期因不同气象年度而有差异,暖冬年最优播期是8月10日—9月10日,冷冬年最优播期是8月30日—9月30日。综合评价5年10个播期的丰产性和稳定性,推荐低纬高原山区免耕山地油菜最佳播期为8月30日—9月10日。

  • 李自林, 赵磊峰, 陆亚春, 周文亮, 罗刚, 廖小琳, 年夫照, 范东升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0): 25-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10073

    科学评价隆林植烟区土壤养分丰缺现状,为烟草科学种植、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数学统计法描述隆林植烟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养分含量丰缺状况。结果表明,隆林植烟区土壤pH值、全氮适宜性较好,土壤有机质、有效硫、速效钾、有效磷,交换性镁适宜性较低,土壤活性氯、有效硼、交换性钙适宜性较高。对植烟区土壤进行养分含量丰缺评价,在生产中遵循控氮、控磷、控氯、控钙、提钾、增硫、补镁、增硼,减少碱性肥料的大量施用,多施重施有机肥的施肥策略,以实现烟叶绿色、优质、生态、特色、安全生产的目标。

  • 崔树阳, 张继川, 张立群, 马勇, 聂秋海, 王锋, 董益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0): 33-3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20080

    蒲公英橡胶草是一种独特的产胶植物,对于缓解天然橡胶紧缺和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准确、合理评价蒲公英橡胶产业的发展潜能,笔者综述了国内外橡胶草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研究重点在筛选种质资源、优化栽培技术、改善提胶技术、阐述橡胶粒子合成机理等方面,指出了蒲公英橡胶的副产品菊糖和乙醇具有很大的潜在工业价值。针对目前中国在蒲公英橡胶产业开发领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提出了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坚持独立研究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发展建议。

  • 殷春渊, 孙建权, 王书玉, 刘贺梅, 胡秀明, 王和乐, 田芳慧, 马朝阳, 邵性宽, 胡胜利, 王东海, 张栩, 张瑞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133

    为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剑叶光合、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生育期较短的‘新稻567’、‘新稻568’和‘新科稻31’为试验材料,在直播种植模式下,设置3个施氮水平0、255、300 kg/hm2,分别测定抽穗后剑叶光合速率、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等指标,研究氮肥调控水稻产量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个品种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高效叶面积率和粒叶比表现为中氮水平较高,高氮水平较低。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不同氮肥处理间基本表现为中氮处理高于高氮处理;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在整个灌浆期内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不同氮肥处理间的差异在灌浆盛期至灌浆中后期较大,表现为无氮和中氮处理高于高氮处理,灌浆末期处理间差异较小。产量与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关系,与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在灌浆初期呈负相关在灌浆中后期呈正相关关系。适度的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直播水稻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增加剑叶光合速率、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从而促进水稻高产。

  • 孙志祥, 韩上, 武际, 李敏, 王慧, 程文龙, 唐杉, 朱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9-1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052

    探究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效应,为安徽双季稻区秸秆还田和钾素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于2013—2015年在安徽省桐城市进行,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不施肥+秸秆还田(CK+S)、氮磷钾(NPK)、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氮磷+80%钾+秸秆还田(NP+80%K+S)。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都没有显著负效应,而且秸秆还田替代20%化学钾肥不会减少水稻产量;CK+S、NPK和NPK+S处理的钾素表观平衡系数分别为0.90、0.48、1.40,说明单施化肥不能减缓作物对土壤钾素的消耗,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有利于土壤钾素的收支平衡,对维持当地土壤钾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郭金生, 曹丽茹, 张新, 张前进, 魏昕, 王振华, 鲁晓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14-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20011

    为筛选玉米抗旱品种及探究抗旱机制。本研究以目前主推的6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拔节期进行水分中度胁迫试验,分析干旱胁迫下6个玉米品种的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发现6个玉米品种在干旱胁迫下表现出了不同的生理响应机制,6个玉米品种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均不同幅度的显著下降,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不同程度的显著升高。干旱胁迫下,尤其‘郑单988’和‘郑单6386’的MDA含量升高幅度较低,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幅度较大,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较高;相反‘郑单958’相对于‘郑单6386’和‘郑单988’,生理生化层面表现出较弱的抗旱性。结果表明拔节期‘郑单988’和‘郑单6386’的抗旱性较‘郑单958’强。本研究结果对揭示玉米耐旱机理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并可以为玉米耐旱种质筛选、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参考。

  • 程倩, 任丽雯, 丁文魁, 王鹤龄, 杨华, 李兴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19-2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092

    为研究同一品种不同发育阶段干旱胁迫对玉米植株高度、果穗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程度,设置全生育期供水充足、大田自然干旱、拔节期控水、抽雄期控水、拔节期控水-复水、抽雄期控水-复水6种处理的对比试验,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处理下玉米的株高、果穗性状以及产量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玉米植株矮小,果穗长减小7.88%~54.55%,果穗粗减小14.58%~52.08%,秃尖长度增大66.67%~258.33%,百粒重减小0.99%~41.36%,单株产量减少15.03%~94.41%,最终导致减产23.57%~90.03%。不同发育阶段干旱胁迫对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全生育期干旱最为严重,几乎无产量,拔节期次之,抽雄期干旱胁迫影响最小,复水后由于部分补偿了前期干旱胁迫所减少的生物量,果穗性状、百粒重均有好转,减产幅度减轻。

  • 姚澜, 萨如拉, 范富, 冯瑞, 王丽娟, 朱建, 韩香禹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1-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098

    为研究秸秆中化感物质对玉米种子萌芽和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设置不同浓度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苯甲酸、丁香酸和香草酸混酸液为处理,以蒸馏水为对照(CK),培养玉米种子及幼苗并测定其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混酸液处理显著降低玉米种子发芽率和胚根长;100 mg/L、200 mg/L和500 mg/L混酸液处理极显著降低胚轴长和玉米苗期根系活力。混酸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CK,无显著差异。随混酸液浓度升高,玉米叶片丙二醛含量逐渐增加。50 mg/L以上浓度混酸液对玉米种子及苗期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 胡军, 魏开锋, 郭鹏程, 刘万, 于汇琳, 潘洪玉, 张鑫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5-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900592

    旨在研究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等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及反交效应,为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和杂交种的组配提供依据。以11份玉米自交系为试材,按Griffing Ⅲ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110个组合,观测杂交种的单株产量、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支数、雄穗主轴长、抽丝期和开花期等7个性状的表型数据,并对上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和反交效应进行估算。供试材料除雄穗主轴长的特殊配合力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JZ3和JZ6两个自交系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为极显著正值,两对组合JZ9×JZ2和JZ2×JZ9、JZ6×JZ3和JZ3×JZ6的单株产量具有最大的正向SCA效应值,分别为40.68 g和35.24 g。单株产量的反交效应差异极显著,部分自交系的反交效应方差较大。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雄穗分支数、株高、开花期、穗位高、抽丝期、单株产量和雄穗主轴长;狭义遗传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雄穗分支数、株高、穗位高、开花期、雄穗主轴长、抽丝期和单株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性状的显性遗传方差占比最大,狭义遗传力最小,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对该性状的选择适宜在晚代进行;单株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反交效应,故部分自交系需严格控制正反交方式。

  • 陈丽丽, 王浩瑛, 宫晓晨, 薛绪掌, 胡跃高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11-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023

    不同LED光源下培养的马铃薯组培苗在形态特征上差异明显,为探索这种差异是否会对其移栽后产生进一步影响,试验研究了100%红光(R)、100%蓝光(B)、100%绿光(G)、75%红光+25%蓝光(RB)、45%红光+35%蓝光+20%绿光(RBG)和100%白光(CK)6种光谱下培养4周的马铃薯组培苗温室移栽后植株的生长和结薯情况。试验结果表明,B处理的马铃薯组培苗移栽后缓苗期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qP、结薯前期SPAD值及结薯期各器官生物量均始终高于CK和其他处理,且该处理下最大薯的干鲜重和有效微型薯占比分别较CK提高45.66%、45.09%和10.93%。R处理的组培苗移栽后结薯期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CK,单株结薯数目提高29.60%,但有效微型薯占比较CK降低63.97%。G处理的组培苗移栽后生长和结薯指标均表现最差。组合光谱RB和RBG处理的组培苗移栽后的生长指标和微型薯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均与CK无显著差异。因此,单色红、蓝、绿光谱处理对马铃薯组培苗的影响会持续至其移栽后植株幼苗生长,甚至结薯期,组合光谱RB和RBG则不会。在马铃薯组培苗生产上,单色蓝光和单色红光作为照明光源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组合光谱RB和RBG可作为白色光源的替代光源。

  • 马悦, 王荣华, 朱腾翔, 吴则东, 刘大丽, 王茂芊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19-2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900595

    为了研究不同引发剂对甜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为种子引发剂筛选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甜菜种子TD802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不同引发剂组合对甜菜种子进行处理,对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处理时间相同时,不同浓度不同组合引发剂的引发效果也有差别。通过不同引发组合比对分析表明,8%过氧化氢和40%PEG组合处理的发芽势最高,5%过氧化氢处理的发芽率最高,3%过氧化氢和0.01%硼酸组合处理的发芽指数最高,8%过氧化氢和0.01%硼酸组合处理的活力指数最高。

  • 买文选,布哈丽且木.阿不力孜,张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080
    为查明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3个处理:插秧、撒播和条播,对其产量及其构成进行了测定,就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插秧水稻的产量(10390 kg/hm2)要高于撒播(7790.7 kg/hm2)和条播(9105.2 kg/hm2),3种栽培模式下水稻的收获指数几乎没有不同(撒播、条播和插秧分别为56.5、54.7、53.9),而插秧水稻的地上部干物质量明显高于撒播和条播,更高的地上部干物质量使插秧水稻形成了更大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特别是后者较撒播和条播分别高39.0%和26.9%,其与水稻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95)。3种栽培模式相比,条播水稻的效益成本比最高,达到了2.52。总之,与直播(撒播、条播)相比,插秧水稻获得高产的根本原因是其具有更大的穗粒数,但考虑到成本投入,在实际生产中,条播水稻的收益更高。
  • 林坤,郭凤芝,葛振勇,刘凤洲,郭凌云,李思同,庞建新,曾勇,曹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6-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055
    为更科学的分析评价鲁西南地区主栽的10个小麦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本研究利用联合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AMMI模型对 3个试验地点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菏麦20、济麦22和周麦22丰产性和稳定性表现优异,周麦18、烟农999和山农20属于丰产性较好稳产性一般的品种,良星99和山农28属于稳产性好丰产性一般的品种,青农2号稳产性较好丰产性较差,但矮抗58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差但在E3具有特定区域适应性。
  • 吴丽,蒲禹君,汪丽萍,蒲金涌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11-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016
    为了探索春季第一场透雨对冬小麦各个器官的发育影响,利用1981—2012年麦积国家标准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建立了透雨指数。结合天水农业气象站1981—2012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及各主要物候期各个器官生物量测量资料,分析了透雨指数的逐年变化趋势及透雨参数对拔节期冬小麦各个器官生物量累计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2年,透雨指数呈逐年降低趋势,有31%的年份第一场透雨出现在拔节生育期前。透雨出现的迟早,对拔节期的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片干物重、茎干物重影响较大;透雨的量级对叶鞘干物重、茎干物重、株干物重、单位面积干物重及小穗数影响较大;透雨指数与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片干物重、叶鞘干物重、茎干物重、株干物重及小穗数均有影响。
  • 田昌玉,温延臣,李宝国,林治安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16-2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062
    摘要:山东鲁西北地区小麦生产中灌溉水次数和播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区域灌溉水资源比较缺乏,为了使有限资源充分增产小麦产量,设计并进行小麦灌水次数和小麦播期的研究。试验采取3个播期和5个灌水模式设计,5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灌水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灌水3次产量最高,灌水2次产量次之,灌水1次产量最低;灌水量越灌水多,水分利用效率越低;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效果,建议冬小麦灌水3次(枯水年)或2次(丰水年)。
  • 孙道旺,李春花,尹桂芳,王艳青,卢文洁,王莉花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2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109
    为探知云南冬燕麦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以白燕15号、坝莜6号和远杂2号3个不同生育期的燕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个播期和3个种植密度对云南冬播燕麦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白燕15号和坝莜6号两品种的主穗小穗数、穗轮层数影响显著(p﹤0.05),对3个供试材料其余的经济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对3个供试材料的单株分蘖数和单株有效分蘖数影响显著(p﹤0.05),对其余的经济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产量结果显示:白燕15号适宜播期为10月29日,密度为64万株.hm-2;坝莜6号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密度为64万株.hm-2;远杂2号宜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密度为48万株.hm-2。
  • 梅丽,石春梅,周吉红,周继华,徐明泽,王俊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26-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120
    为探究藜麦在北京浅山区的适应性及最佳播期,笔者以‘陇藜1号’为研究对象,开展从3月底至7月中旬共计8个播期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陇藜1号’在北京浅山区的最适播期为5月下旬,全生育期104天,株高153.6 cm,千粒重3.14 g,产量1781.25 kg/hm2,转色后可观赏18天,成熟时麦穗和茎秆都呈红色,全田景观效果好。与‘陇藜1号’生育日数相当的早熟型品种可于5月下旬在昌平延寿镇,乃至昌平、门头沟、密云、怀柔、平谷等海拔300 m左右、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积温与本试验点相近的浅山区示范种植。
  • 刘兆娜,侯凯旋,崔洁亚,张晓军,王月福,王铭伦,邹晓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33-3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122
    为探讨花生高产高效的适宜追肥量。在大田条件下,以青花7号为材料,研究了花针期膜下滴灌追肥量对花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追肥水平下花生叶片叶绿素SPAD值、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不追肥处理,在各期均表现为随着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于T4达到最大值,但T4与T2、T3差异不显著。生物产量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呈现而显著增大。荚果产量、单株结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均表现为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显著增加,于T2达到最大值,之后再随着追肥量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说明追施氮硼钙肥能够显著提高花生叶片光合特性,但追肥量过大,叶片光合特性较高,地上部生长过于茂盛,反而影响花生荚果形成和生长,产量下降。适宜的追施量为公顷施纯氮60 kg/hm2、硼砂15 kg/hm2、氧化钙45 kg/hm2。
  • 岳新丽,湛润生,李 建,陈 云,王春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38-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111
    为研究山西省不同品种(品系)马铃薯凝集素的质量分数,通过对马铃薯凝集素粗提液进行大孔树脂柱层析法提纯,获得马铃薯凝集素溶液,然后采用测定吸光度与凝集活性效价的方法,评定了山西省大同市不同品种(品系)马铃薯凝集素质量分数高低。结果表明,大孔树脂柱层析法提纯马铃薯凝集素效果良好,滤液可以用于后续的分析测定。根据吸光值和凝血效果综合评定,不同品种(品系)马铃薯凝集素质量分数顺序为:05-32-7>同薯23号>晋薯27号>同薯30号>晋薯23号。
  • 柴沙沙,苏文瑾,雷剑,王连军,刘巧林,杨新笋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42-4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700491
    为了研究喷施草甘膦之后,甘薯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阐明草甘膦对甘薯生长的影响。以耐草甘膦甘薯品种‘N3014’为试验材料,喷施不同浓度的草甘膦,研究甘薯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喷施草甘膦之后,甘薯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喷施草甘膦的浓度越大,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越严重;叶片的CAT活性、MDA含量以及莽草酸含量升高,喷施浓度越大,上升越明显。根茎叶的蔗糖含量均升高,且块根与茎中的蔗糖含量均高于叶片中的蔗糖含量。由此可知,叶面喷施草甘膦药剂,加剧了甘薯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阻碍了莽草酸途径中芳香族氨基酸和芳香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导致莽草酸积累增多;草甘膦通过影响甘薯的光合作用而抑制光合产物的生成,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输。
  • 兴旺,邹奕,吴则东,邳植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48-5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600287
    为了探索InDel分子标记技术在鉴定甜菜品种一致性中的可行性,本研究以8个甜菜品种为试材,每个品种取24个单株,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利用9对InDel引物对每个甜菜品种的24个单株分别进行InDel-PCR扩增,根据扩增条带分析每个甜菜品种的一致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8个甜菜品种所有位点的平均一致性比率在67.7%~88.1%之间。单一引物在不同品种中表现出的一致性比率具有一定差异。例如,利用ND286引物在品种985和品种1123中检测出的一致性比率为100%,但是在其他品种中检测出的一致性比率分布在46%~63%之间。不同引物在同一品种中表现出的一致性比率可能相同,但其区分出的不一致植株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在平均一致性最好的品种1015中,ND31和ND71引物在24个植株中检测出的一致性比率相同,但ND31引物区分出的差异植株为13、14和15号植株,而ND71引物区分出的差异植株为8、15和21号植株。因此利用单个位点引物对甜菜品种一致性进行鉴定不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应该综合多个位点的表现进行一致性鉴定,且现阶段甜菜品种一致性鉴定的标准不宜设置过高。
  • 李影,李斌,姜桂英,刘芳,李小磊,刘世亮,龙潜,董士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54-6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097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植烟土壤在生物炭与不同比例复方有机菌肥配施的条件下,烤烟根际土壤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为植烟土壤的合理施用生物炭及有机菌肥提供理论依据。在施用等量烟草专用复合肥的基础上,设置CK(不施有机肥,烟农习惯施肥即仅施复合肥525 kg/hm2)、T1(增施生物炭1500 kg/hm2)、T2(增施复方有机菌肥1500 kg/hm2)、T3(增施60%复方有机菌肥+40%生物炭)、T4(增施50%复方有机菌肥 +40%生物炭)、T5(增施40%复方有机菌肥+60%生物炭)6个处理。结果表明,T2处理提高了整个生育期的土壤蔗糖酶活性,T2和T3处理显著提高了30 d的土壤脲酶活性,其酶活性分别为0.74 mg/(g.d)和0.75 mg/(g.d)。T2处理显著提高了30 d的土壤微生物量碳(达到810.09 mg/kg)和微生物碳熵,T3处理提高了整个生育期的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氮熵;同时施用菌肥可明显提高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尤其T2处理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整个生育期均最高。在豫中烟区,施用复方有机菌肥及60%复方有机菌肥配施40%生物炭对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环境和土壤肥力效果最好。
  • 沈文忠,赵伟荣,张绪美,朱昊,杨小丽,吴赟,曹亚茹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5): 1-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90104
    小麦和水稻是太仓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了解太仓市小麦和水稻的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以及光温水条件对其生产潜力的影响程度,本研究收集并整理了太仓市近几十年来的温度、湿度、辐射、降雨等数据信息,分析了太仓市气象条件的变化趋势,并采用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推荐的逐步订正法,估算了太仓市水稻和小麦生育期内的生产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1)近几十年来太仓市太阳辐射能量有所下降,而气温和降水量则有所提升;(2)在太仓市气候条件变化影响下,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呈升高趋势,而水稻气候生产潜力没有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3)太仓市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而水稻气候生产潜力则主要受到温度条件的影响;(4)水稻的气候资源利用率范围为38.50%~64.30%,而小麦则更低,仅23.72%~51.39%。综上所述,太仓市水稻和小麦作物的增产潜力仍然很大,可通过监控温度,调整农时,加强水分管理,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复种指数,引进新品种等途径提高太仓市作物产量。
  • 高振贤,班进福,曹巧,单子龙,赵彦坤,田国英,史占良,常旭虹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5): 11-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80054
    小麦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我国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气候变化造成太阳总辐射量的下降,筛选出合适的耐阴小麦品种和建立健全林下种植小麦的配套栽培技术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总结了遮阴对小麦生理特性和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适合遮阴条件种植的小麦品种应具有的生理特征和采取的栽培措施,指出遮阴处理后优选小麦叶片能维持较高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抗氧化酶活性(清除O2?和OH.活性氧自由基)等生理特征,以及灌浆速度快的小麦品种,施以垄作和合理氮肥运筹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展望了小麦良种良法配套在林木、果树和小麦复合种植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 刘倩,张方敏,李威鹏,苏荣明珠,李萌,杨诗俊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5): 16-2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028
    [目的]为了更有效、快速的诊断区域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的生产潜力,[方法]以冬小麦为对象利用遮雨棚进行水分胁迫试验,通过对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及植被指数的变化研究,分析光合速率和NDVI、EVI、RVI、PRI四种植被指数在生育期的变化特征,建立植被指数与光合速率的最优相关模型。[结果]结果表明:在拔节期至孕穗期,水分胁迫虽然造成了冬小麦植被指数均下降,但是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不大。在孕穗期至开花期,冬小麦的植被指数和光合速率对水分变化都较为敏感,但是严重和重度干旱胁迫(30%-65%田间持水量(FC))下光合速率和植被指数下降的幅度大,而在中度干旱胁迫及轻度水淹条件(65%-105%FC)下的光合速率和植被指数变化和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相似,下降幅度较小;研究认为,适度的干旱胁迫和轻度水淹胁迫不会降低冬小麦的光合速率和植被指数,但是严重和重度干旱胁迫会导致孕穗期至开花期的光合速率和植被指数明显下降,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大于植被指数。在严重和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EVI指数反映光合作用变化效果最好(严重干旱:Pn= 2.0449EVI - 1.2906,R=0.82,p<0.01;重度干旱:Pn= 1.7742EVI - 1.7021,R=0.79,p<0.01);在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PRI指数最优(Pn= 47.283PRI + 10.887,R=0.38);而在非干旱胁迫时,NDVI指数更能反映光合作用的变化(充分供水:Pn= 37.982NDVI3.0101,R=0.51,p<0.01;轻度水淹:Pn= 28.024NDVI2.5646,R=0.47,p<0.05)。[结论]根据光合作用和植被指数关系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通过遥感指数监测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冬小麦光合作用,进一步进行产量预报。
  • 王丽冬,冯一新,徐建,付永凯,萨日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5): 24-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90092
    本试验以黑龙江省北菜南运鲜食玉米品种筛选为目标,对13个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品系的生育期、经济性状、抗病性、产量、感观品质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米糯91、甜糯玉米米糯910与对照京科糯2000相比综合表现具有明显优势,可作为本地区的首选栽培品种。
  • 杜佳兴,刘婧琦,盖志佳,蔡丽君,顿国强,张敬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5): 31-3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10074
    旨在确定探明不同高蛋白大豆品种的最佳播期。本试验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主栽的4 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分7 个播期进行栽培,研究了播期对高蛋白大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 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在各播期蛋白质含量均值变化范围为39.14%~45.26%,最大变化幅度为15.64%;脂肪含量均值变化范围为18.82%~20.30%,最大变化幅度为7.86%;产量变化范围为2064.2~3068.1 kg/hm2,蛋白质产量均值变化范围为807.2~1377.9 kg/hm2,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播期变化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A2 播期达到最大值,播期显著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因此,适期播种能够提高大豆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适合当地高蛋白大豆品种的最佳播期是5月4日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