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农业气象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农业的区划和规划、作物的合理布局、人工调节小气候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等服务,还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对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规避不利气象因素,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促进农业丰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刘振元, 班立桐, 金海东, 张虹, 黄亮, 王玉, 金波
    农学学报. 2022, 12(10): 73-76.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68

    天津市蓟州区为当地香菇及白灵菇的主产区,菇农的种植大棚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气象条件,合理利用气象指标集可以指导食用菌生产。根据气象条件分析了食用菌生产各个环节的对应时间点,并总结了2017年及2018年的恶劣气候对菇农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在当地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情况下进行食用菌栽培的相应对策。采取“科研院所+气象部门+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三部门联动,开展天津市蓟州区食用菌主产区长期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御工作,可为菇农提供合理的生产提示。

  • 胡军, 多吉扎西, 拉巴, 格桑卓玛, 洛松曲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 103-10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158

    为更好地推进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乡葡萄产业长足发展,本研究采取平行观测、数理统计的方法开展盐井葡萄物候期人工观测和所在区域气象要素自动监测,根据所得数据分析葡萄生长的不同阶段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并提出灾害防御对策。结果表明,盐井葡萄一般在3月上旬—下旬开始萌芽,5月上中旬进入开花期,6月下旬—7月上旬进入浆果膨大期,1个多月后葡萄开始转色,10月中旬进入成熟期,10月下旬开始落叶随即进入休眠期。从萌芽到成熟,盐井葡萄约需200天左右。盐井光照条件完全能满足葡萄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需要,在芽萌动期间逐日气温大都高于10℃,在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为16.4~20.6℃,且80%以上的时间大于25℃。浆果膨大期日最高气温平均为21.9~28.0℃,期间风力大,20多天风速都达到10 m/s。从萌芽到坐果期,降水很少,从浆果膨大期开始雨水不断增多,但依旧不能满足葡萄生长发育,必须通过灌溉才能满足。

  • 于亮亮, 孔德胤, 高培德, 包佳婧, 孔鸣川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4): 102-10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172

    华莱士瓜含糖率农业气象指标体系,是定量评价其品质优劣的基础,更是华莱士瓜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在解释华莱士瓜农业气象指标内涵的基础上,参照华莱士瓜农业气象指标体系构建的通则,综合农业气象指标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确定关键生育期温度、水分、湿度、蒸发等农业气象指标。20个通过0.01显著水平检验的因子,6个通过0.05显著水平检验的因子。所选因子生物学意义与农业气象学意义明显,符合生产实际。将所有指标划分为最适宜、次适宜、不适宜。便于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开展。评估模型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拟合率达94.4%,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华莱士瓜品质评估。

  • 赵桂琼, 邓锐捷, 陈志龙, 蔡欣明, 陈乐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9): 135-1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86

    为开展成都市秋桂花期精细化气象服务,建立秋桂花期气象预测模式,本研究基于成都市2004—2016年桂花物候观测与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法开展成都市秋桂花前、花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结合桂树生育特性建立秋桂始花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花前降雨充沛,5日滑动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3℃后,秋桂3~6天进入始花期;秋桂花期喜雨晴相间,花期日平均气温20~24℃,雨日、降水量、日照是影响花期长短的主要气象因子;秋桂始花早晚与2月下旬旬最高气温、旬日照时数和7月下旬雨日呈正相关;与10月下旬雨量、5月下旬雨日呈负相关。研究建立的成都市秋桂始花期预测模型经回代验证历史拟合率较高,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能提前20天预测,可用于秋桂初花期中长期预报,为成都市桂花观赏提供精准化的气象服务。

  • 蒋仕华, 池再香, 曾晓珊, 杨秀勋, 莫庆忠, 陈金梅, 雷瑛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7): 129-13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90

    依托贵州省六盘水市综合科研基地(六枝岩脚镇,海拔1100 m)建立的2015—2018年冬种马铃薯气候试验示范工程,结合2017—2018年在贵州纳雍县、织金县、凤冈县、玉屏县、铜仁市、雷山县、都匀市、普安县、清镇市和普定县马铃薯晚疫病监测实况,分析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气象条件及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冬种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发生在4月份,即冬种马铃薯的现蕾开花期。在冬种马铃薯现蕾开花期,当连续3天及以上日平均温度≤18℃,且相对湿度>75%时,第4天及以后,若日平均温度>18℃、相对湿度>80%,马铃薯晚疫病始发。因此,建议以此作为冬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气象预警指标,以便在预警指标出现后的3天之内积极组织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 刘襄河, 孔江红

    研究了气象因子对湖北襄阳地区虾蟹养殖产业的影响,以期为襄阳地区虾蟹养殖生产提供参考。利用襄阳地区近30年气象统计资料分析了与虾蟹养殖生长发育相关的6个主要气象因子(温度、日照、阴雨、暴雨、风力和气压)年度变化趋势,探讨了襄阳地区虾蟹养殖潜在的气象风险,以便于合理利用气象预报预警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结果表明:襄阳地区温度适宜、雨水丰富、气候温润、日照充足、气象灾害相对较少为虾蟹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笔者通过分析了襄阳地区温度变化的规律,结合气温与水温的关系确定了襄阳地区虾蟹养殖的最佳放苗时期(清明节后)和最佳捕捞时期(霜降之前),同时探讨了低温阴雨、日照时数、连续暴雨、大风雷暴等气象因子对襄阳地区虾蟹养殖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防御对策。本研究有助于为当地气象部门根据虾蟹养殖周期作好中长期天气气候预测和短期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渔民应高度重视气象部门预警信息,积极主动防御来尽量减轻气象灾害造成虾蟹养殖损失。

  • 廖张波, 何远兰, 莫神带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1): 82-8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39

    甘蔗产量与蔗区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和品种特性有密切关系,而与气象因素也息息相关。降雨量对甘蔗伸长期,成熟期有关键影响,与产量有正相关关系,挖掘利用不同作物的抗旱基因,可以提高甘蔗抗旱能力。大气相对湿度、温度、光照是影响甘蔗伸长、糖分累积和单产的重要因素。甘蔗的产量和含糖量受干旱、台风、洪涝灾害、低温高湿等气候因子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蔗区降水量、湿度、日照等气象因素对甘蔗产量的影响,结合甘蔗抗逆基因的研究进展,提出发展分子标记用于辅助选择甘蔗育种,研究不同灾害性天气对甘蔗产量性状之间的影响,对于甘蔗的生产有着指导性意义和巨大的经济意义。

  • 董佳蕊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4): 75-7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76

    研究通辽市气象因子对红薯种植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通辽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红薯推广种植基地的种植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对气象因子与红薯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积温、日照时数与红薯产量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和0.837,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红薯产量未达到显著水平。除发根返青期外,其他发育期与全生育期的积温变化特征近似,相关系数均在0.788以上;日照时数年际变化与全生育期变化特征一致;仅薯块膨大期与全生育期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和0.936。热量和光照条件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大,是红薯种植的限制因素,降水对产量影响不明显。

  • 曾少敏, 陈小明, 姜翠翠, 黄新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2): 99-10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334

    为克服避雨栽培局域潜在不利气象因子对梨生长发育的影响,采取定点观测记载的方法,分析梨周年避雨栽培主要物候期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全年及梨树各主要物候期的日均温偏高、昼夜温差趋大;休眠期≤7.2℃时数累积减少5.57%,差异显著;开花期最低温、≥25℃高温时数提高0.5℃和17.72%,差异均极显著;果实发育中前期和中后期≥35℃超高温、夜间≥25℃时数分别增加25.76%、25.93%和38.73%、37.72%,差异均极显著。避雨栽培下空气湿度偏低且趋稳,开花期(<60%)、果实发育中前期和中后期(<50%)的较低相对湿度的累积时数分别减少3.36%、8.53%、10.56%,其中后2个时期的差异水平显著;而处于100%相对湿度时数分别减少42.78%、56.14%、77.11%,差异均极显著。避雨栽培光照弱化严重,果实发育期<2000 lx光补偿点光强时长增加8.64%,而≥2000 lx光补偿点光强时长减少3.61%。梨周年避雨栽培可改善花期授粉受精条件,创造不利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但会提高梨树因休眠期需冷量不足而出现生长发育障碍的概率,加剧形成光照不足、高温和超高温等不利果实发育的气候环境,应注重选择适宜梨品种,采取合理避雨栽培方式,选用透光率高覆盖材料与高光效整形修剪方法,以及应用地面铺设反光膜、棚内安装补光装置等措施加以克服。

  • 陶正达, 李浩宇, 赵静娴, 王俊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3): 95-10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01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是中国枇杷种植传统四大产区之一,也是吴中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枇杷的生长发育易受气象条件影响,使得每年的产量不稳。因此,利用气象资料来分析气象条件对枇杷生产的具体利弊和影响程度,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枇杷产业、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本文基于数理统计的方法对2019—2021年的枇杷产量和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2021年东山整体气候条件较为适宜,但灾害性天气也同时存在。其中2019年成熟枇杷的主要不利气候条件为花期和幼果期异常偏少的日照、花期异常偏多的降水量以及低温和降雪天气过程;2020年主要不利气候条件为果实膨大期偏多的日照;2021年为花期和幼果期出现的气温偏低和两次寒潮天气过程。根据同一时期枇杷的生长和产量情况可知,枇杷花腐病的主要原因是花期连阴雨,并表现为降水量的异常偏多和日照的异常偏少,连续2旬出现日照距平百分率小于-50%的情况或是判断花腐病的灾害阈值。此外,寒潮天气过程所带来的低温、雨雪是导致2021年枇杷花遭受冻害、幼果出现栓皮病的主要原因。

  • 金武, 何奇, 杜兴伟, 朱新艳, 闻海波, 马学艳, 何义进, 邴旭文

    为提高江苏河蟹主产区产量预测能力,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河蟹养殖发展规划,本研究对河蟹主产区附近设立的7个观测台站2013—2017年的气象数据和该区产量数据进行了采集,利用插值法补足少量缺失值,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了最能代表江苏省河蟹主产区特点的5个主成分作为研究对象建立BP神经网络,探索其用于江苏省河蟹主产区产量随气象因子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通过PCA主成分分析降维处理后数据的大部分特点能被BP神经网络学习到,预测值与真实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2267,具备一定的模拟气象因子数据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 李民华, 帅细强, 谢佰承, 黄安凤, 张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6): 91-9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592

    基于2011—2018年油菜开花日挂牌标记试验,考种不同开花时段油菜结荚率、单荚子粒数,分析不同时期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建立气象因子与油菜子粒损失率的影响定量关系。结果表明,2月25日前的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以中度和重度为主,3月中下旬的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以轻度为主,2月26日—3月10日的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油菜子粒损失率与开花时日最低气温平均值、日平均降雨量相关不显著,与开花时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平均值、日照时数平均值、日平均相对湿度相关显著。随开花平均气温下降,日最高气温平均值下降,空气相对湿度升高。开花时空气相对湿度为70%,且日平均气温≤6.9℃,或空气相对湿度为80%,日平均气温≤8.0℃,油菜中度受害;开花时空气相对湿度为80%,且日平均气温≤4.3℃,或空气相对湿度为85%,日平均气温≤4.8℃,油菜重度受害。其次分析确定了不同天气类型下油菜开花结实的冷积温指标,当日照低温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16.5℃,或无日照低温阴雨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5.0℃,为中度受害。当日照低温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37.5℃,或无日照低温阴雨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26.0℃,为重度受害。试验结果可为油菜灾害预警评估和减灾防灾农业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 钟存, 魏鹏, 马玉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5): 150-15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190

    本研究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为例,从近20年中气象科普形式、科普对象、科普内容及科普活动、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的特殊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得出了近20年青海基层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发展趋向多形式改变,科普内容有所拓展,科普对象逐渐多元化,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结合本民族的语言及历史文化等方面逐步提升。本研究为气象科普在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思考,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也是防灾减灾能力的薄弱区,科普重点放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高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是关键。制约气象科普的因素较多,应该本着因地制宜、本地化的原则,结合民族特色、用好科技手段、加强人才培养、争取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普宣传力度,更好的发挥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 刘艳, 刘帆, 王孜瑄, 赵翔, 刘新生

    为合理高效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咸阳冷凉蔬菜种植规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利用1991—2020年咸阳市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平均相对湿度气象资料,结合咸阳南部渭城区和北部旬邑县2020年‘碧玉’萝卜大田生产数据,研究了‘碧玉’萝卜大田种植的农业气象指标和适宜播种期。研究结果表明:(1)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萝卜营养生长阶段的主要农业气象指标;(2)萝卜最适生长的日平均气温为11.1~24.9℃,萝卜最适生长的日平均相对湿度>47%;(3)咸阳市北部长武、旬邑、淳化的萝卜最适播种期在4月14日至8月5日;彬州、永寿的最适播种期为4月4日至5月16日和7月28日至8月12日。(4)南部县区(渭城、三原、兴平、乾县、武功、泾阳、礼泉)的萝卜最适播种期集中在3月17日至4月13日和8月15日至24日。‘碧玉’萝卜在咸阳的最早播种期与海拔高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随着海拔的升高,萝卜的最早播种期推迟。

  • 刘帆, 高萌, 刘艳, 吕阳

    根据2020/2021年度冬季(12月—翌年2月)咸阳市12个国家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比1959—2019年冬季的气候标准值,总结分析咸阳市2020/2021年度冬季的农业气象条件及其对主要农作物和设施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咸阳市2020/2021年度冬季气温偏高、北部负积温不足、降水偏多、日照偏少,期间阶段性出现了大范围低温寒潮、寡照等农业气象灾害,其中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大降水量突破或接近历史极值,总体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弊大于利;(1)气温偏高,有利于冬小麦增加分蘖,但小麦也得不到抗寒锻炼,易出现冻害;(2)北部负积温不足,使冬小麦和油菜对春季低温更敏感,也使果树休眠期推迟,降低苹果坐果率;(3)光照偏少,寡照日数多,大棚内温度低,大棚蔬菜生长受阻,出现生长减缓、落花落果,遇到寒潮天气时极易出现冻害,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4)冬季低温寒潮天气有利于杀灭虫卵,减轻病虫害;(5)2月下旬的首场透墒雨,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为春季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 李建伟, 罗志娜, 王超, 范天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1): 58-6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68

    为探讨各时间段降雨量、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及其定量关系,根据逐月气象数据,将2012—2019年的降雨量、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按照时间段分别分成13组,对降雨量、平均温度、日照时数的各组数据与天然草地鲜草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降雨量与鲜草产量的相关性最高,3—7月总降雨量与鲜草产量的正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r=0.839,P=0.009<0.01),3、4月的降雨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最大。2—7月平均气温与鲜草产量的正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r=0.840,P=0.009<0.01),2月的平均气温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最大。日照时数与鲜草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多元回归定量分析显示,3—7月的总降雨量每增加1 mm,鲜草产量增加289.693 kg/hm2,2—7月的平均气温每增加0.1℃,鲜草产量增加144.93 kg/hm2。降雨变化对鲜草产量的变化量影响较平均气温的大。

  • 王一凡, 劳晓璨, 余丽萍, 叶海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7): 106-10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01

    研究旨在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得到水稻‘甬优15’在本地播种最适宜播期,以提高其产量及品质。根据2016—2020年龙游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甬优15’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2018—2019年水稻品质数据,通过对比试验,得到‘甬优15’的产量与品质和播期的关系。结果表明:(1)播期对‘甬优15’的全生育天数和灌浆期天数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播期越晚全生育天数减少,灌浆期延长;(2)22℃是灌浆期水稻正常发育阈值,低于22℃的灌浆期平均气温会明显增加水稻灌浆乳熟时间;(3)‘甬优15’水稻直链淀粉含量普遍在10%左右,较易糊化,蛋白质含量接近7%,口感与营养含量较为平衡;(4)当播期推迟至6月中旬之后,‘甬优15’产量有明显降低,品质也有所下降;(5)‘甬优15’播种期控制在5月下旬6月上旬,能明显改善龙游本地单季晚稻产量。

  • 任曙霞, 郝玲, 董京铭, 胡冬莉, 魏怡坤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8): 122-12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319

    基于连云港灌南葡萄种植区年限2008—2017年17个观测站站点共20年逐旬、逐月、逐年温度、降水、日照资料;1:25万的连云港市基础地理背景数据,运用GIS将1:25万等高线数据转成高分辨率(100 m×100 m)的数字地形模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通过结合葡萄主要生育期的气候条件,生育期主要发生的气象灾害,采取的防御措施,得出葡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采用GIS技术对葡萄种植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选取4月葡萄萌芽期气温、5月葡萄果树开花期降水量Rm、8月葡萄果实成熟期雨量值Rm作为灌南葡萄气候适宜性研究指标。经专家打分,权重系数分别为0.4、0.4、0.2。把这些指标分别分3个等级,分别是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确定葡萄商业性栽培的气候生态条件。区划结果表明,灌南县葡萄最适宜栽培气候区,包括中北部地区,主要有张店、北陈集、三口。次适宜区有孟兴庄、汤沟、李集。不适宜种植区新集部分、新安、花园、百禄等南部和东部地区。此研究方法可为连云港各类经济作物安全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 周忠文, 张谋草, 刘英, 柳东慧, 张红妮, 张俊林, 韩博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5): 94-9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268

    为了研究气象要素对陇东塬区春玉米灌浆速度的影响,利用2018—2020年全国农业气象试验站西峰试验点玉米分期播种作物资料及气象资料,分析气象因素与玉米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浆速度与灌浆天数变化呈二次曲线,开花始期后第24天开始到第46天是百粒重增长最快时间段,开花后第38天灌浆速度达到高峰;影响灌浆速度的主要气象因子有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及日照时数、空气湿度和降水量;温度和日照的影响呈现正效应,湿度和降水影响呈现负效应;应根据当年的气候年型综合来确定玉米适宜播种期,使玉米百粒重快速增长期与庆阳高温少雨时段重合,避开多雨寡照天气的影响,从而通过调整播期来减轻或避免灾害造成损失,达到玉米稳产、高产的目的。

  • 克日木·阿巴司, 努尔帕提曼·买买提热依木, 孟凡雪, 陈刚, 帕提曼·阿布都艾尼

    本文利用英吉沙国家一般气象站2001—2019年的基本气象资料及巴旦姆物候期观测资料和冻害调查资料,采用花芽受冻率及产量分析,结合相关气象要素的数理统计方法,对英吉沙巴旦姆越冬期间导致花芽冻害的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英吉沙,冬季最低气温及其持续日数、最低地表温度、冻土深度对巴旦姆花芽受冻造成影响较大,最大积雪深度及积雪持续日数的长短、冬季降水量的影响不太明显。其中当最低气温为-23℃~-18℃,其持续日数的长短、地表最低温度是导致英吉沙巴旦姆在越冬期间花芽受冻最严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 徐相明, 谈建国, 顾品强, 杜纪红, 王正大, 汤晨阳, 姚寅秋, 尹荔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5): 43-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161

    利用奉贤1981—2019年逐旬气温、降水、湿度、日照等气象观测资料及1982—2019年黄桃产量数据,分析了黄桃产量的变化趋势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并通过采用单要素指标及相关分析法着重分析2003—2019年黄桃全生育期各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构建了奉贤黄桃产量的气象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黄桃产量以2003年为界,由波动上升转为上下波动,2003—2019年产量变异系数为22.9%。黄桃果实膨大—成熟期气象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大,其次为花芽分化期、萌动—开花坐果期,落叶—休眠期较小。膨大成熟期气温(日照)在4—6月与产量呈正相关,而在7—8月为负相关,降水(湿度)影响与气温基本相反,其中7月下旬的最低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均与产量呈显著相关;花芽分化期气温除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外均与产量呈正相关,且上年10℃终日及10、20℃有效积温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花芽分化期各旬降水量(降水日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波动大;落叶—休眠期的干旱及暖冬带来的蓄冷量不足可能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建立的基于气象因子的黄桃产量最小二乘偏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为黄桃生产及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 苏利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5): 7-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276

    开展甜玉米品质对比试验研究,比较分析各参试甜玉米品种的性状、品质、口感,筛选出适合呼和浩特地区推广种植的甜玉米品种,为种植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主要依据试验基地小区分区试验,对试验甜玉米品种进行全生育期观测,每个品种采用田间随机选样4组,每组依次选取10株进行观测,主要针对生长状况、产量结构各要素进行测定,根据专家现场鉴评,对每个品种口感进行综合测评。结果表明:15个甜玉米品种中,‘万彩甜糯118’、‘禾甜糯2’、‘金糯628’、‘万糯2018’、‘美玉加甜糯36号’几个品种果穗大小均匀,籽粒饱满,排列整齐,并且甜糯可口,品质较好;‘禾甜糯2’属于口感型玉米,但是穗长较小,因此建议种植户选用时,如果追求甜玉米穗长和产量,应该尽量摒弃;‘美玉加甜糯36号’是早熟玉米,口感既糯又香甜,但是由于生育期短,因此种植时一定要合理结合销路进行种植,以防玉米过早衰老;‘万彩甜糯118’、‘金糯628’、‘万糯2018’属于中熟品种,建议大面积推广种植。综合甜玉米品种特性,甜玉米生育期越长,口感越佳,一般早熟甜玉米口感较差,中晚熟甜玉米口感比较好,杂交系甜玉米比自交系甜玉米更甜更糯,本次试验中,发现黄白相间、彩糯玉米等口感都比较好;甜玉米受干旱、高温、连阴天等不利天气影响较大,在生长期如果水肥条件太差不利于玉米快速生长,在开花期至乳熟期,如果出现高温或者连阴天,将会影响玉米授粉,同时不利于玉米结籽。

  • 吴炫柯, 汪仁军, 马冬晨, 安佳君, 黄维, 刘永裕, 刘志平, 姚裕群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3): 36-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018

    利用柳州市沙塘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一级站2010—2012年甘蔗生长发育观测资料与主要的气象因子,重点分析了新植蔗、第一年宿根蔗和第二年宿根蔗旬伸长量与旬降水量、旬平均温度、旬平均日照时数的关系,并对甘蔗旬伸长量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甘蔗伸长量与旬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该旬降雨量大,甘蔗旬伸长量就高,与当地降水规律重合,通过相关性分析,气象中的水分因子,降水量、相对湿度、旬平均水汽压与新植蔗、第一年宿根蔗和第二年宿根蔗旬伸长量呈显著或者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旬平均温度与新植蔗旬伸长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不显著,与第一年宿根蔗和第二年宿根蔗旬伸长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旬平均日照时数峰值对应旬伸长量低值,通过相关性分析旬平均日照时数与新植蔗、第一年宿根蔗和第二年宿根蔗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水分因子是决定甘蔗高度的关键气象因子。

  • 包佳婧, 孔德胤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0): 77-8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797

    为了更好地开展脱水青红椒终霜冻气象服务,本研究选用脱水青红椒‘茄门’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MSX-2F人工模拟霜箱系统模拟自然降温过程,通过测定幼苗的叶温,记录植株冻伤、冻死情况,结合光合作用,综合确定河套灌区脱水青红椒终霜冻指标。结果表明:(1)脱水青红椒幼苗全部冻死的最低温度≤-4℃;(2)脱水青红椒幼苗结冰点的范围为-2.7℃~-3.2℃,过冷却点的范围为-3.4℃~-4.8℃;(3)苗龄越大的脱水青红椒幼苗,耐受冻害的能力越强;(4)脱水青红椒幼苗轻霜冻地表温度指标为-3.5℃,重霜冻地表温度指标为-5.0℃。

  • 于飞, 胡家敏, 袁琦松, 袁淑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2): 104-1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570

    为促进贵州辣椒渍涝灾害气象指数保险业务的开展,降低农户受渍涝导致的经济损失风险,根据笔者制定出的渍涝等级标准处理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站30年间降水量数据,得出各站点各级渍涝灾害频率,以及各站点的纯保险费率。利用克里金差值绘制出各级渍涝灾害频率分布图以及纯保险费率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受渍涝灾害影响较大的辣椒种植地区主要集中于西南部以及南部部分区域;受渍涝灾害影响较小的辣椒种植地区主要在贵州西部、北部以及东部部分区域。纯保险费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在贵州西南部以及东南部分地区,当免赔额不同时纯保险费率会有较大差距。辣椒渍涝气象指数保险在贵州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不仅可以降低农户受渍涝灾害损失的风险,还能促进贵州辣椒产业持续稳定增长。

  • 刘声传, 魏杰, 杨雅奇, 林开勤, 陈智雄, 徐霖, 何国菊, 鄢东海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2): 97-10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186

    为探究白化茶树品种‘中黄3号’(‘ZH3’)主要生化成分月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常绿品系‘苔茶15’(‘TC15’)为对照,检测2019年5个不同月份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收集试验地采样前的半月均温(HMMTBS)、半月均降水量(HMMPBS)、半月均相对湿度(HMMRHBS),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月份2种茶树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接近,咖啡碱含量在‘ZH3’中表现稳定,而在‘TC15’中存在显著差异。‘ZH3’、‘TC15’茶多酚含量分别为7月>10月>8月>5月>4月、7月>5月>10月>8月>4月。‘ZH3’、‘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月>5月>8月>10月>7月、4月>5月>8月>7月>10月。各月份‘ZH3’茶多酚含量低于‘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TC15’;‘ZH3’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的变幅分别为2.6%~7.2%、9.2%~23.2%,远高于‘TC15’(2.2%~3.8%、14.7%~25.4%)。2种茶树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与3个气象因子无显著相关性。‘ZH3’游离氨基酸含量与HMMTBS、HMMPBS、HMMRHB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P<0.01)、-0.69(P<0.01)、-0.86(P<0.01),而‘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仅与HMMRHBS显著负相关(r=-0.74,P<0.01)。典型相关分析显示,3个气象因子对2种茶树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TC15’茶多酚含量影响较小;‘ZH3’、‘TC15’酚氨比分别主要受HMMRHBS、HMMPBS,‘ZH3’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主要受HMMTBS、HMMPBS影响,HMMTBS影响程度更大,‘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受影响结果与‘ZH3’类似。

  • 刘志萍, 余建华, 周雨, 龙余良, 詹华斌

    利用江西中南部40个气象站1959—2018年的常规观测资料,参考烟叶全生育期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江西烟叶种植气象灾害危险性特征进行分析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影响江西中南部烟叶种植的主要气象灾害按权重大小依次为暴雨、冰雹、连阴雨、低温冰冻和高温热害,其中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布东部高、西部低;冰雹危险性分布西北高、东南低;连阴雨危险性西部高于东部,且内部呈现自北向南递减的趋势。低温冰冻和高温热害危险性北部高于南部,东西分布比较均匀。综合来看,江西烟叶种植区气象灾害危险性表现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其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抚州和吉安两市北部的部分地区。本研究区划结果可为江西烟叶种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小气象灾害对烟叶种植的影响。

  • 雷玉红, 王发科, 许学莲, 侯岳, 颜亮东, 李春晖, 梁志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3): 89-9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420

    在柴杞主产区内选取格尔木市台、诺木洪站2个站点的枸杞发育期及相对应的气温、降水及日照等观测资料,应用逐步回归、概率统计等方法对柴达木地区不同发育时段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枸杞产量与老眼枝开花期间日平均气温,春梢生长期间日最高气温及积温,老眼枝果实成熟期间日最低气温,夏果形成及成熟期间气温日较差,春梢生长及秋梢开花期间的日照总时数达到较高正相关。(2)枸杞产量与老眼枝开花期、老眼枝果实形成期、春梢生长期、夏果成熟期、秋梢开花期及秋果成熟期间的降水达到较高负相关。(3)将影响枸杞产量的关键气象因素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柴达木地区枸杞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方程,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0.9705,根据构建模型,回代历年产量和2019年实际预报应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均较小,预报精度较高,充分说明,选取的5个气象要素能够准确预报该地区的枸杞产量,可以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应用。

  • 李玉华, 褚希, 车军辉, 李文科, 李旭旭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0): 107-1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237

    为满足精准为农气象服务需要,基于Android系统,使用开源软件,采用Java语言,按照大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智慧感知用户需求、智慧精准靶向推送的设计理念,开发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以及自适应能力的“锄禾问天”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前端系统“锄禾问天”APP可智慧感知用户需求,众筹用户气象指标等信息,后端支持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气象实况及预报数据,生成“一对一”的智慧气象服务产品,再通过云服务端精准靶向推送用户。系统已在山东省全面推广应用。

  • 肖健, 刘慧, 郑福维, 帅细强, 刘松

    为了确定不同海拔保靖黄金茶品质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建立了保靖黄金茶茶多酚含量和氨基酸含量计算模型。结果表明:保靖黄金茶茶多酚与采摘前的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负相关,与累积降雨量正相关。最大影响时段与气象因子为采摘前14~22天的平均气温、采摘前16~24天的气温日较差、采摘前4~27天的累积降雨量。氨基酸含量与采摘前的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累积降雨量正相关。最大影响时段及相关因子为采摘前18~28天的平均气温、采摘前9~14天的气温日较差、采摘前12~23天的累积降雨量。经模型计算,2019年360 m处保靖黄金茶酚氨比与实际测定值比较接近,误差在10%以内。该模型可用于保靖黄金茶品质气象条件评价。

  • 景辉, 杨华, 赵惠瑾, 孟瑶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8): 132-13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671

    本文通过对运城市2005—2018年气象数据和苹果年产量数据进行分析,构建运城市苹果产量早期预测模型。首先,采用HP滤波法将运城市苹果年产量分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其次,分别对苹果物候期:发芽期、花期、幼果期、膨果期、成熟期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每个物候期对苹果气象产量影响的强弱。最后,选取对苹果气象产量影响最强的幼果期建立BP神经网络早期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选取幼果期建立的BP神经网络苹果产量早期预测模型其预测结果相对平均误差为7.08%,使用2019年相关数据验证BP神经网络产量早期预测模型的精度为89.6%,表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苹果产量,可为农作物产量早期预测提供理论支持。

  • 曹久才, 吴辉, 杨经博, 刘建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4): 91-9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060

    为减少门头沟区地形复杂、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多发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极大威胁,分析了门头沟区区域自动气象站调优前后不同地形的降水分布,结合实例分析调优后站网在乡村振兴和精细化气象服务中的实效,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2018—2019年新增气象站26个,平均距离约7 km;2006—2017年汛期平均降水量低海拔地区多于中、高海拔地区;站网调优后,2018年汛期降水量中、高海拔地区多于低海拔地区;部分气象站在实际强降雨过程中发挥实效;还可从加强现有气象站网管理、加密建设气象站网、加强多种气象方式融合应用、完善气象监测体系机制4个方面高效发挥站网监测精密能力,有利于基层气象部门将精细化气象服务融入当地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在全国气象部门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 白玛仁增, 德吉央宗, 索朗央金, 拉巴, 张鑫磊, 顿玉多吉, 扎西欧珠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 88-9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491

    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和高温事件的频繁出现,水稻遭受高温影响的概率也随之增加。稻田气温是研究水稻遭受高温热害及其影响的数据基础。因此,大范围地反演稻田气温,有助于相关部门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的稻田气温数据并进行水稻高温热害的研究和决策部署。本文利用MOD09A1 8天合成数据对安徽省水稻种植区域提取,水稻种植区内的自动气象站气温数据与MOD11A1、MYD11A1 4个LST值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得到遥感估算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方程最优,R2分别为0.728和0.825,均方根误差分别为(RSME)2.21、1.54,平均绝对误差(MEA)分别为1.73、1.15,最终完成基于卫星遥感信息和自动气象站气温数据反演稻田气温的方法的开发。将该方法应用于2017年安徽省水稻种植区的提取和气温的反演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 邱鹏程, 杜永春, 常国有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 116-12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1200910

    为明确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产量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情况,根据内蒙古自治区2005—2017年自然灾害情况、玉米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情况,分析气象灾害影响和减产情况。结果表明:旱灾造成的内蒙古受灾面积占到70%以上,灾害发生频率最多、产生影响最大,且旱灾导致2009年玉米单产水平为近年最低。分析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4个地市的23个气象站点气候条件,玉米生长季5—9月期间,气温、降水和风速等信息各站点差别不大,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呼和浩特市风速较低。比较各地市减产概率,巴彦淖尔市降水偏少,灾年平均减产率较高,受气候波动的影响较大,但是灌溉比例高,玉米单产变异系数最低,产量稳定性较好。呼和浩特市灾年平均减产率最高,玉米单产变异系数也最高,产量波动较大,稳定性较差。从玉米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入手,提高育成玉米品种抗逆性能,是降低自然灾害和气象风险的有效手段。

  • 克日木·阿巴司, 努尔帕提曼·买买提热依木, 孟凡雪, 帕提曼·阿布都艾尼, 张琴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 121-1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200099

    利用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叶城县、莎车县、巴楚县、麦盖提县1984—2019年杏树物候期观测资料,与同期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杏树开花始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拟为开花期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气象因子中,最低气温对开花影响最大,其次为平均气温和日照,降水及其他气象因子影响较小。研究区气温与杏树开花期正相关,1984—2019年间,喀什地区2月下旬至3月下旬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增加幅度为0.2~1.7℃/10 a,杏花芽膨大期、花芽开放期、开花始期分别提前5.3~8.7、3.1~5.6、2.2~3.6 d/10 a。杏树开花期预报服务中,喀什地区偏北、偏南、偏东区域逐日平均气温分别稳定通过≥0℃的初日~第34天、第39~41天、第37~39天,或开花始期前稳定通过≥0℃的积温分别达到250、270~280、250~270℃,或杏树开花始期前5日滑动平均气温均稳定通过≥12℃拟作为杏树进入开花始期的依据。

  • 刘昊, 王海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6): 58-6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100039

    本文旨在研究呼伦贝尔市1961—2018年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以期为当地气象生态研究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基于呼伦贝尔1961—2018年16个气象站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及偏相关系数等方法,从年、季节和年代际尺度分析了呼伦贝尔58年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1961—2018年,呼伦贝尔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变化在320~771 mm,整体上呈现条带状自东北向西南、东南两个方向递增;夏季潜在蒸散量平均值最高,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2)年均潜在蒸散以2.3 mm/a的速率增加,并在1998年发生突变,之后增加趋势更加明显;(3)西南部呼伦贝尔草原区和岭东农业区增加趋势明显高于中部大兴安岭林区;(4)呼伦贝尔潜在蒸散的变化主要与风速、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呈现负相关,和平均气温、气压呈现正相关;影响年潜在蒸散的主要因子为相对湿度和平均气温。结合潜在蒸散变化趋势,有针对性的合理规划水资源,对该地区生态环境评估及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意义。

  • 杨小兵, 杨峻, 杨晨, 任重, 汪大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4): 100-10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1100823

    为分析气象因子对安徽花生产量的影响,构建适用于本地的花生单位产量预测模型,以期为探讨花生经济效益、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对安徽各市2000—2017年花生气象产量和气象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关联度较大的气象因子,并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安徽花生产量与生育期气象因子关联度5月份平均气温>7月份光照时数>5月份光照时数>6月份光照时数>7月份平均气温>8月份光照时数>8月份平均气温>6月份平均气温>8月份降水量>7月份降水量>5月份降水量>6月份降水量,应用建立的花生单位产量预测模型对历年产量进行回测,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均方根误差为815 kg/hm2、拟合指数为0.81,总体较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张加云, 陈瑶, 朱勇, 张茂松, 余凌翔, 范立张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4): 96-9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1100868

    建立适用于云南的一季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以期为及时准确预测云南省一季稻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利用云南省2000—2018年一季稻产量资料和一季稻生育期内逐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分别采用相似气象年型法和关键气象因子法建立一季稻动态产量预报模型。应用2种模型对2010—2018年云南省一季稻单产进行动态预报。结果表明:2种模型6月1日、7月1日、8月1日和8月21日的产量预报准确率均超过92%;相似气象年型法2016—2018年6月1日和8月21日的平均预报准确率为95.4%和97.5%,而关键气象因子法2016—2018年6月1日和8月21日的平均预报准确率均为97.4%。2种模型预报准确率均较高,能够满足云南一季稻产量预报业务服务的需要。

  • 杨宁, 孔令刚, 甄铁军, 夏珍珍, 杨慧, 王洛彩, 郑国喜

    为了更好分析主要气象因子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情况,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山东省枣庄市2011—2018年夏玉米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依次为:9月份气温(0.9562)>6—9月份气温(0.9449)>6月份气温(0.9312)>7月份气温(0.9283)>8月份气温(0.9157)>6—9月份光照时数(0.8578)>7月份光照时数(0.8393)>9月份光照时数(0.8283)>6月份光照时数(0.8212)>8月份光照时数(0.7803)>6—9月份降水量(0.7623)>9月份降水量(0.6783)>8月份降水量(0.6239)>6月份降水量(0.5842)>7月份降水量(0.5409)。气温是主要因子,其次是光照时数,最后是降水量,通过夏玉米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期对黄淮海区域夏玉米种植区有所参考。

  • 池再香, 陈蕴, 胡秋舲, 王备, 肖钧, 李秀亚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9): 114-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800576

    为了研究温湿气候变化对‘红阳’猕猴桃溃疡病发生的影响,以‘红阳’猕猴桃为试材,基于2013—2018年贵州猕猴桃主要种植区的水城县猴场、米箩、勺米、六枝特区郎岱、盘州市普古共5个试验区3—4月溃疡病监测资料以及同期温度、湿度、持续降雨日数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溃疡病发生和流行与温度、湿度、持续降雨日数的联系。结果表明:‘红阳’猕猴桃溃疡病始发的气象条件为持续4天及以上有降水天气(日降水量≥0.1 mm)出现,且日平均温度≤15.0℃、日平均相对湿度≥80%,同时溃疡病始发之后继续维持1天及以上的低温阴雨高湿天气;溃疡病流行的气象条件为持续4天及以上有降水天气(日降水量≥0.1 mm)出现,且日平均温度≤18.0℃、日平均相对湿度≥80%,同时溃疡病流行之后继续维持1天及以上的低温阴雨高湿天气。贵州西部‘红阳’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流行对温湿变化有较好的响应。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