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食用菌主产区的气象条件和对策研究

刘振元, 班立桐, 金海东, 张虹, 黄亮, 王玉, 金波

农学学报. 2022, 12(10): 73-76

PDF(1165 KB)
PDF(1165 KB)
农学学报 ›› 2022, Vol. 12 ›› Issue (10) : 73-7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68
农业信息/农业气象

天津市蓟州区食用菌主产区的气象条件和对策研究

作者信息 +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f Main Edible Fungi Producing Areas in Jizhou District of Tianjin and Countermeasures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天津市蓟州区为当地香菇及白灵菇的主产区,菇农的种植大棚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气象条件,合理利用气象指标集可以指导食用菌生产。根据气象条件分析了食用菌生产各个环节的对应时间点,并总结了2017年及2018年的恶劣气候对菇农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在当地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情况下进行食用菌栽培的相应对策。采取“科研院所+气象部门+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三部门联动,开展天津市蓟州区食用菌主产区长期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御工作,可为菇农提供合理的生产提示。

Abstract

Jizhou District of Tianjin is the main local production area of Lentinus edodes and Pleurotus nebrodensis. The income of mushroom growers’ planting greenhouses depends o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to some extent, and using the meteorological indexes reasonably could guide the production of edible fungi. We analyzed the corresponding time for each stage of edible fungi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ummarized the impact of harsh weather on mushroom growers in 2017 and 2018. Then, we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dible fungi under possible loc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early warning and prevention of long-term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carried out by coordinated ope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and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release center might provide production tips for mushroom growers in the main mushroom producing areas in Jizhou District of Tianjin.

关键词

香菇栽培 / 白灵菇 / 气象条件 / 对策研究

Key words

Lentinus edodes cultivation / Pleurotus nebrodensis /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 countermeasures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刘振元 , 班立桐 , 金海东 , 张虹 , 黄亮 , 王玉 , 金波. 天津市蓟州区食用菌主产区的气象条件和对策研究. 农学学报. 2022, 12(10): 73-76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68
LIU Zhenyuan , BAN Litong , JIN Haidong , ZHANG Hong , HUANG Liang , WANG Yu , JIN Bo.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f Main Edible Fungi Producing Areas in Jizhou District of Tianjin and Countermeasures.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22, 12(10): 73-76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68

0 引言

食用菌生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是非常适合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1]。2017年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将食用菌产业列为提倡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2-3]。据统计,全国80%的国家级贫困县采用食用菌产业进行脱贫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4]
天津市食用菌生产具有明显的品种多元化、专业化、区域化特点和结构优势[5]。按照生产模式分为林下、工厂化和温室设施栽培3种。其中林下和温室设施栽培模式受气候环境条件影响较大。林下栽培由于气候条件限制,仅夏季在静海区、宝坻区的林地进行种植[6]。温室设施栽培主要集中在蓟州区,以香菇、白灵菇等为主。2018年天津市鲜菇总产量约为16万t,蓟州区作为天津市温室设施栽培的主产区,鲜菇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50%左右,逐步发展成为华北地区香菇、白灵菇的重要生产基地。在蓟州区出头岭镇、西龙虎峪镇等镇已经形成规模化食用菌种植,占地面积约400 hm2,2000多个温室大棚,菇农达1400余户,食用菌成为当地的主要特色产业。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不但需要充足的养分(包括碳、氮、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并保证营养平衡(如适当的碳氮比例),也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氧和二氧化碳、光照等气象因素[7]。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地区的气象条件,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来合理安排不同季节对各种食用菌或同一种食用菌的不同菌株的引种和生产,是开展食用菌栽培的前提。本研究分析、总结蓟州区食用菌主要栽培品种的适宜生长气象条件和极端气候条件下易出现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将有助于本区食用菌生产的顺利开展,引导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科技助农、科技兴农、科技惠农。

1 蓟州区主要食用菌品种适宜栽培的气象条件

根据天津市蓟州区气候条件(见图1)和栽培模式,适宜栽培中低温出菇品种,主要有香菇‘L808’、‘0912’,白灵菇‘50869’、‘TN01’、‘中农1号’。主栽品种的适宜栽培气象条件总结见表1表2,可见蓟州区在6月至翌年4月均为食用菌的主要生产期,如果再加上前期的菌种的制作时间,几乎形成了全年的食用菌生产“一条线”:母种→原种→栽培种→子实体。
图1 天津市蓟州区逐月平均气温及湿度(2009—2018年)
数据来源于中国天气网, http://www.weather.com.cn

Full size|PPT slide

表1 蓟州区香菇‘L808’适宜栽培气象条件
时间 栽培环节 温度要求/℃ 光照强度/lx 氧气与通风 相对湿度/%
6—7月 菌棒制作 <37
8—9月 发菌期 定植期 28~30 暗光 不通风 55~65
生长发育初期 24~26 暗光 氧气充足 55~65
生长发育快速期 22~24 暗光 氧气充足 55~65
瘤状物发生期 22~24 暗光 氧气充足 70~80
9月 转色期 白天20~22,夜间12 200~300 通风2~3次/d 80~85
9月 脱袋、排场 16~23 85
9月 催蕾期 12~15 400 80~85
10月—翌年4月 出菇期 12~16 600~800 通风1~2次/d 85~90
表2 蓟州区白灵菇适宜栽培气象条件(棚内)
时间 栽培环节 温度/℃ 光照/lx 氧气与通风 相对湿度/%
8月末—9月初 菌棒制作 <37
9月—10月中旬 发菌期 升温期 15~25 暗光 氧气充足 <70
供养期 25~30(袋温) 暗光 氧气充足 <65
营养生长期 28~32(袋温) 50 氧气充足 60
10月底—11月 后熟期 20~25 300~100 适当通风 70~75
11月中下旬 搔菌恢复期 15~20 >500 适当通风 80~85
11月中下旬 催蕾期 最高温度15-20,最低温度5~10 200~300 不通风 85~90
11月中下旬 幼蕾期 10~15 300~400 氧气充足 80~90
12月—翌年4月 出菇期 12~13 600~1500 适当通风 85~9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而在全球生产的食用菌品种中最多的是香菇(占22%)[8],目前欧美各国香菇产业基本实现了全过程、全环节工厂化生产,而中国大部分地区香菇仍在使用传统栽培方式[9-10],香菇品种‘L808’具有以下的特点:栽培周期长,出菇期长,菇形圆正、菌盖厚、菇质致密,菌盖吸水后变化不明显,货架期长,适宜鲜销等,目前在当地种植户达50%以上[11]。香菇品种‘0912’又称“辽抚4号”,由天津农学院食用菌研发中心2018年从抚顺市农科院引至天津市蓟州区栽培示范,具有出菇早、菌丝洁白浓密、抗杂性好、菌棒坚实,高温季节出菇质量好等优点,目前成为当地主栽香菇品种之一[12-14]
白灵菇是一种食、药两用的大型真菌,子实体质脆、可口,被列为中国最具开发潜力的十大珍稀食用菌之一[15-18]。1996年,北京市通州地区从新疆引进白灵侧耳菌种,开展试验栽培获得成功,1997年,北京金信食用菌公司开始对其进行大面积生产[19-20]。2000年白灵菇售价最高达到100~140元/kg,随后,由于生产厂家急剧增加,产量上升,市价逐步回落至20元/kg。天津蓟州区从2001年开始栽培中国农科院的白灵菇ACCC50869菌株,种植规模最高达500个大棚,随后部分菇农种植‘中农1号’菌株。白灵菇菌株‘TN01’(津登食用菌2018001)由天津农学院食用菌研发中心选育,具有子实体形态优、生产周期短等优势,目前成为当地主栽白灵菇品种之一。

2 蓟州区主要食用菌品种栽培过程中的气象灾害对策

蓟州区作为天津市食用菌设施化温室栽培主产区,有近30年种植食用菌的历史,部分菇农积累了一些生产经验,但遇到栽培环境条件变化、极端天气出现时,往往会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栽培管理技术及应急管理措施而造成损失。如表3所示,对照2020年的正常气候条件,2017年8月香菇棚内温度偏低,导致发菌时积温未在正常时间内达到出菇要求,引发了大多数菇农的临时性恐慌;2018年7月台风来袭,棚内进水,菌棒被淹,同时高温天气出现且持续时间长,造成菌棒大面积污染。
表3 蓟州区2017年及2018年部分月份气候总结
年份 月份 月平均气温/℃ 月均最高气温/℃ 月均最低气温/℃ 月均降水量/mm 降水天数/d
2017 8 25.1 30 20.9 9.3 15
2018 7 27 31.3 23.8 13.8 16
2020 7 25.7 31.2 21.1 3.5 15
8 25.5 30.6 21.3 8.7 10
注:表中数据为天津市蓟州区气象局提供。
根据蓟州区在香菇和白灵菇不同栽培阶段容易出现的气象灾害,作者分析总结了相应的防范措施,详见表4表5。许多菇农对香菇生产中气象灾害的重视不够,不能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容易致使生产中出现许多问题并造成经济损失。在实际生产中菇农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对恶劣天气尤其是夏季菌棒需经历夏季高温易发生“烧菌”提前做好防范,及时采取应对措施[21-22]
表4 蓟州区香菇常见气象灾害及防范措施
发生时间 气象灾害 栽培环节 不良后果 防范措施
8月 热害(棚内>28℃) 发菌期 “烧菌”“烧棒” 加厚遮阴物,菌棒“井”字型摆放,拉大垛间距离,及时翻堆,
降低菌棒层数,加大通风,开启水帘等降温措施。
8月 高温、高湿 发菌期 细菌、霉菌等杂菌侵染 搞好培养室和菇房卫生,做好通风换气,使室温<28℃;
室内喷撒干石灰粉吸湿;严格灭菌;控制菌棒含水量,宁干勿湿;
感染部位涂抹5%清石灰水等。
9月 热害(棚内>25℃) 转色期 产量低 加盖遮阳网,加大通风,开启水帘等降温措施。
9月 冷害(<15℃) 转色期 产量低、品质差 减少通风,打高保温被,延长日照时间。
12、1月 冷害 出菇期 产量低 打高保温被,延长日照时间。
1月 冻害(<0℃) 出菇期 菌丝受损,子实体冻害 延长日照时间,棚内加温,做好保温措施。
翌年3、4月 高温、高湿 出菇期 细菌性病害 加强通风,采用少量多次喷水方式,喷洒150 mg/L漂白水等。
表5 蓟州区白灵菇常见气象灾害及防范措施
发生时间 气象灾害 栽培环节 不良后果 防范措施
9月 热害(>37℃) 发菌期 “烧菌”“烧棒” 菌棒“井”字型摆放,拉大堆垛间距,及时翻堆,降低菌袋层数,
加大通风,开启水帘、风扇等降温措施。
9月 高温、高湿 发菌期 细菌、霉菌等杂菌侵染 搞好培养室和菇房卫生,做好通风换气,使室温<28℃,防止高温、高湿;
严格灭菌;控制菌棒含水量,宁干勿湿;感染部位涂抹5%清石灰水等。
11月 冷害 后熟期 产量低 适当延长后熟期
11月 冷害 幼蕾期 产量低 打高棉帘,延长日照时间。
12月—翌年1月 冻害(<0℃) 出菇期 菌丝受损,子实体冻损 延长日照时间,棚内加温,做好保温措施。
翌年3—4月 高温、高湿 出菇期 白灵菇细菌性病害 加强通风,防止高温、高湿,采用少量多次喷水方式,
喷洒150 mg/L漂白水等。
白灵菇的栽培模式有3种,蓟州区菇农大多采用垒泥墙立体两头岀菇方式[23-24]。该方式的优势是生物学转化率较高,缺点是容易出畸形菇。白灵菇栽培期间主要要预防杂菌的污染,而不利的气象灾害会加剧菌棒的病害,在防范措施方面:一是气象服务部门及时通知菇农,作者建立了“蓟州区-新型农业-气象服务”的微信群,其中已有100多户菇农可以及时收到气象预警。二是科技人员的科技帮扶群的及时应答模式,天津农学院食用菌研发中心建立了“天津市食用菌蓟州科技帮扶”微信群,可实现菇农与科技帮扶人员的即时对话并提供免费现场指导服务。

3 结论

通过合理的温室大棚内的人工气候调节可以实现有限程度的微环境改善,如加盖保温被及电暖器可以使得棚内温度高于棚外2~5℃,通过喷淋装置可以增加棚内的湿度至食用菌的生长需求等,但偶遇的连续低温、高温、雨雾、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仍会对食用菌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或直接伤害。因此,今后应在现有农业气象服务基础上,加强蓟州区食用菌主产区长期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御工作,做到灾前预估提示、灾中实时跟跟进、灾后调查评估及技术解答,为促进天津市食用菌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对天津市蓟州区香菇及白灵菇的适宜生长条件、气象制约条件及其气象服务需求的分析可知,天津市的食用菌产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利用物联网技术[25]监测菇棚内的气象条件、加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推进等。

参考文献

[1]
赵清, 马宝玲, 赵全, 等. 食用菌工厂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探索[J]. 食品安全导刊, 2020(36):177.
[2]
王晓娅, 张俊飚, 李红莉. 中国食用菌产业研究的发展及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 食药用菌, 2020, 28(6):373-378.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1月3日)[N]. 新华每日电讯, 2019-02-20(2版).
[4]
叶浩博, 陈传敏. 全国80%贫困县脱贫首选食用菌产业[N]. 丽水日报, 2018-11-14(A01).
[5]
陈先锋.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与对策分析[J]. 中国食用菌, 2019, 38(12):74-76.
[6]
黄冬梅, 戴彤, 李兴阳, 等. 林下经济气象服务需求调研报告——以天津市静海区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例[J]. 天津农林科技, 2016(5):36-39.
[7]
彭云峰. 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气象条件[J]. 北京农业, 1994(3):9-10.
[8]
ROYSE D J, BAARS J, QI T. Current overview of mushroom production in the world[M].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 2017, 10.1002/9781119149446:5-13:5-13.
[9]
李娜. 香菇栽培的特点及栽培模式发展趋势[J]. 新农业, 2021(1):42.
[10]
王爱风, 贺一明, 杨秀涛. 香菇工厂化培育厂房集成批量化结构设计[J]. 中国食用菌, 2020, 39(11):48-50.
[11]
魏银初. 香菇L808品种特性及优质菇培育关键技术[N]. 河南科技报, 2020-04-17(B07).
[12]
张国锋. 香菇0912栽培常见问题及对策[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9(4):7-8.
[13]
李春霞, 吴建金, 黄亮, 等. 香菇0912液体菌种培养基及摇瓶发酵条件的筛选[J]. 天津农业科学, 2019, 25(2):1-6.
[14]
薛建臣, 张忠伟, 魏立敏, 等. 优质香菇新品种辽抚4号(0912)的栽培技术[J]. 食用菌, 2015, 37(4):44-45.
[15]
赵淑芳, 白相永, 苏志坚. 地栽白灵菇高产栽培技术[J]. 西北园艺, 2015(7):44-45.
[16]
曹瑶, 闻绍锋, 刘书畅, 等. 白灵菇研究进展综述[J]. 食药用菌, 2019, 27(3):169-173.
[17]
田倩倩, 黄海燕, 周文婷. 珍稀食用菌白灵菇在西北地区的栽培试验[J]. 中国食用菌, 2019, 38(4):122-126.
[18]
卯晓岚. 促进我国食用菌珍品白灵菇的新发展[C]. 中国(广水)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研讨会暨珍稀菇品(白灵菇)交易会论文集, 2005:25-27.
[19]
冯作山, 胡清秀, 张瑞颖, 等. 白灵侧耳研究进展[J]. 食用菌学报, 2010, 17(3):73-77.
[20]
谭笑, 滕立平, 路杨, 等. 白灵侧耳(白灵菇)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菌物研究, 2015, 13(3):175-180.
[21]
莫丽萍, 武婉丽, 张国民, 等. 气象灾害对香菇生产的影响及防范[J]. 食用菌, 2015, 37(4):36-37.
[22]
蔡为明, 冯伟林, 金群力, 等. 香菇热害烂筒调查及菌丝抗高温比较试验[J]. 食用菌学报, 2005(1):31-36.
[23]
贾培松. 白灵菇的栽培技术[N]. 新疆科技报(汉), 2020-12-18(003).
[24]
徐秀娟. 白灵菇栽培模式及发菌期杂菌污染防治方法[J]. 河南农业, 2019(16):9.
[25]
张晨, 朱琳, 谭笑, 等. 农业智能物联网控制模拟两种白灵菇工厂化生产的比较分析[J]. 东北农业科学, 2019, 44(5):94-96.

基金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食用菌优新品种与技术在津甘两地的研究应用”(20ZYCGSN00330)
天津市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食用菌栽培岗位专家”(ITTVRS 2021016)
PDF(1165 KB)

文章所在专题

食用菌

农业气象

89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