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小麦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代表种为普通小麦(学名:Triticum aestivum L.)是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物质燃料。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较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马斯霜, 白海波, 惠建, 王敬东, 李树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4): 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563

    小麦作为保障中国粮食生产安全和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对小麦品质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小麦品质性状较为复杂,经过多年的遗传改良,小麦品质性状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中国小麦品质改良仍处于中低水平。笔者对小麦几个重要品质性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重点是对控制小麦营养品质、加工品质的性状遗传改良进行总结。主要分析了小麦蛋白含量、面筋含量、淀粉含量及沉淀值遗传特点,综述了各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规律及相关调控的主要基因。尤其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调控规律的明晰,未来可将分子设计育种作为重点研究方式。

  • 张余周, 王一钊, 高茹茜, 刘逸凡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633-1645.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02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干旱是影响其生长发育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根系作为作物获取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直接决定了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根系构型在植物干旱胁迫响应中发挥了重要功能。本文综述了目前根系构型在调控小麦抗旱性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概述了根向性生长,特别是根向重力性生长对植物根系结构的塑造作用,重点总结了目前挖掘到参与根系向重力性生长的相关基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并阐述了根向性生长调控的根系构型是如何介导小麦对干旱胁迫的适应。除了根向性生长,根系的发育过程也参与了对植物根系构型的调控,并决定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因此,本文进一步综述了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如何通过调控根系发育来改变根系形态,包括增加根长、调控侧根数量和根毛密度等,来增强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和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同时,系统总结了干旱胁迫条件下参与调控作物(尤其是小麦)根系发育的相关基因。此外,根系作为植物地下部分,其构型的解析一直是本领域研究难点,阻碍了对根系结构与植物耐旱性关系的进一步解析,因此,本文也归纳了目前可用于小麦根系二维结构和三维结构表型分析的技术。这些技术可测量和分析小麦根系的长度、密度、生长方向和形态等参数,为深入理解根系构型与小麦抗旱性关系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展望了改良根系结构在小麦抗旱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并对如何挖掘更多潜在的小麦根系构型调控基因,及解析相关基因的调控机理进行了讨论。综上所述,小麦根系结构与小麦抗旱性关系密切,随着测序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小麦根系结构调控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未来培育抗旱小麦新品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策略。

  • 张泽源, 李玥, 赵文莎, 顾晶晶, 张傲琰, 张海龙, 宋鹏博, 吴建辉, 张传量, 宋全昊, 简俊涛, 孙道杰, 王兴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1): 4137-414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3.21.001

    【目的】小麦是世界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而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以和尚头(HST)和陇春23(LC23)衍生的216个家系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为材料,基于55K SNP基因型数据,针对小麦粒重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开发和验证粒长主效QTL的共分离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对亲本和RIL群体进行基因分型,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并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IWGSC RefSeq v1.0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对多环境粒重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通过对主效QTL进行方差分析,判断不同QTL间的加性互作效应,并分析其对粒重相关性状的影响。同时,根据粒长主效QTL的共分离SNP位点开发相应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标记(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并在242份国内外小麦种质构成的自然群体中进行验证。【结果】构建了和尚头/陇春23 RIL群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全长4 543 cM,共包含22个连锁群,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平均遗传距离为1.7 cM。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具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77—0.99(P<0.001)。共检测到51个粒重相关QTL,其中,有4个为3个及以上环境稳定表达的主效QTL,分布在2D、5A、6B和7D染色体。根据物理区间和功能标记分析主效QTL Qtkw.nwafu-2D.1Qtkw.nwafu-7D分别为光周期基因Ppd-D1和开花基因FT-D1,方差分析表明,二者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Qtkw.nwafu-2D.1Qtkw.nwafu-7D优异等位基因的聚合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千粒重和粒宽。此外,根据粒长主效位点Qgl.nwafu-5A的共分离SNP开发了相应的KASP分子标记AX-111067709,该标记在242份小麦组成的自然群体中与粒长和粒重性状显著相关,在不同环境下能增加粒长3.33%—4.59%(P<0.001)和粒重5.70%—10.35%(P<0.05)。【结论】和尚头(HST)和陇春23(LC23)的粒重相关性状由多个遗传位点控制,其中,Qtkw.nwafu-2D.1Qtkw.nwafu-7D通过加性互作效应可显著提高小麦的千粒重和粒宽。Qgl.nwafu-5A与粒重和粒长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共分离分子标记AX-11106770可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董慧雪, 陈倩, 郭晓江, 王际睿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7): 1237-1254.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07.003

    穗发芽是禾本科作物籽粒在收获前于高湿环境下的穗上发芽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种子休眠水平是影响小麦穗发芽抗性的主要因素,而往往驯化作物的籽粒休眠水平低,导致栽培小麦普遍比其野生祖先种更易发生穗发芽。小麦穗发芽主要受外源环境(温度、湿度等)和内源植物激素(GAs、ABA、IAA、MeJA、ET、BR)的调控。已鉴定出一批抗穗发芽材料,并克隆了一系列调控穗发芽抗性的关键基因,如PM19MFTMKK3Myb10-3DVp1等。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人工合成小麦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创制了抗穗发芽小麦新材料。本文综述了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遗传机制及抗性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未来仍需继续挖掘关键穗发芽抗性基因,以生物育种的方法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

  • 刘志勇, 张怀志, 白斌, 李俊, 黄林, 徐智斌, 陈永兴, 刘旭, 曹廷杰, 李淼淼, 陆平, 吴秋红, 董玲丽, 韩玉林, 殷贵鸿, 胡卫国, 王西成, 赵虹, 闫素红, 杨兆生, 畅志坚, 王涛, 杨武云, 刘登才, 李洪杰, 杜久元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 34-51.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01.004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重要的流行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持续应用抗病品种和植保措施,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育种方法技术的改进、产量水平的提高及条锈菌群体结构和毒性频率的不断变异,有必要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以期为广谱持久多抗小麦品种的培育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国西南、西北和黄淮主产区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进行系统的抗病鉴定、遗传分析和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的定位和检测,总结了中国小麦育种中主要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对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小麦育种中利用的主要抗条锈病基因、新时期抗条锈病基因利用的策略、小麦育种中抗条锈病基因选择和鉴定等进行了论述,并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丁晓义,于经川,辛庆国,陈永娜,严美玲,刘兆晔,赵倩,钟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 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10104
    笔者以2012—2015 年度山东省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结果为依据,分析了‘烟农173’和对照‘济麦22’在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采用区域试验中常用的高稳系数法(HSC)和变异系数法(CV)2种方法测定品种的高产稳产性。结果表明:‘烟农173’试验平均产量为8894.6 kg/hm2,较对照增产5.6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高稳系数和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为11.08 和7.33,均低于对照的16.22 和7.74,具有高产与稳产的双重性;籽粒角质、商品性好、中筋品质优。‘烟农173’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是一个种植前景广阔的小麦新品种。
  • 辛庆国,殷岩,刘学卿,李林志,赵倩,姜鸿明,王江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9): 6-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20078
    为了全面了解超高产小麦品种‘烟农999’的特征特性和为超高产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本研究对‘烟农999’的育种目标、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以及选育策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烟农999’产量表现突出,在小麦高产创建中实打12255.0 kg/hm2,创山东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和农业部专家实打验收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品质优良,在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中连续2年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适应性广,先后通过山东和国家审定;田间综合抗性好。超高产品种的选育要加强种质创新和多种育种方法的应用,注意高穗粒重的选择,提高生物产量,注重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高。
  • 孙宪印,王瑞霞,米勇,牟秋焕,王超,亓晓蕾,吕广德,钱兆国,吴科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5): 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80035
    为选育出适应山东省种植的高产、稳产、抗逆小麦新品种,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3262’为母本,‘皖麦38’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泰山28’。于2 0 13年11月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果表明该品种通过多年多点试验和省区域试验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优质中筋、适应性广的特征。选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杂交组合配制、组合分类鉴定、及扩大鉴定圃与多点鉴定结合、农艺性状与生理性状结合的育种实践和思想可为广大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 周羊梅,顾正中,王安邦,杨子博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27): 47-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120010
    为选育适于江苏淮北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2001年以‘烟农19’和‘郑州991’进行杂交,用系谱法选育出小麦新品种‘淮麦33’,2013 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麦201305),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4001)。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结果:2010—2012年江苏省淮北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977.90 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6.28%;2012—2013 年江苏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948.95 kg/hm2,比对照‘淮麦20’增产5.96%,居参试品种第1 位。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结 果:2011—2013 年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563.3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6.83%,增产差异极显著,增产点率94.10%,均值变异系数10.11%,适应度82.34%。2013—2014 年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34.00 kg/hm2,比对照增产6.13%,居该组试验品种第1 位,增产点率100%。通过多年多点区域试验表明:‘淮麦33’株型理想、产量潜力高,对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害、逆害具有良好的抗(耐)性,尤其是2010年、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2013年倒春寒严重发生的情况下,稳产性突出。
  • 丁晓义,辛庆国,李林志,殷岩,严美玲,赵倩,孙晓辉,姜鸿明
    针对鲁东丘陵地区小麦生育期内干旱缺水、低温冻害、倒春寒及干热风等灾害频发的生态环境,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所利用‘济麦22’为母本、自育品种‘烟2415’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水旱一体种植、平行优势选择、抗逆生态选择、水旱联合鉴定的系统方法,育成了水旱兼用、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烟农173’。2012-2014年山东省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982.2kg/hm2,较对照‘济麦22’增产6.17%;2014-201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719.4kg/hm2,较对照‘济麦22’增产4.70%;2016年2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6005。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旱节水、抗寒、抗倒春寒、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籽粒商品性好等特点,适宜在山东、山西及河北等中高肥水及旱地推广种植。
  • 吕广德,靳雪梅,郭 营,赵 岩,钱兆国,吴 科,李斯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22(3): 571-582.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00927001
    株高作为小麦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受遗传因子外部环境共同影响,但遗传因子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小麦株高性状受到多基因调控,其数量性状位点广泛分布在小麦21条染色体上,目前已开发多个直接应用于育种辅助选择的株高相关的分子标记。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株高形成的遗传因素、基因定位与克隆、基因调控机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小麦株高的构成因素,阐述了小麦株高形成相关基因的遗传定位、克隆及其等位变异的挖掘和在小麦辅助育种中的利用,并展望了小麦株高下一步研究的前景。
  • 王脉, 董清峰, 高珅奥, 刘德政, 卢山, 乔朋放, 陈亮, 胡银岗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5): 801-82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3.05.001

    【目的】植物根系对水分及营养的获取、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挖掘小麦苗期根系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预测相关候选基因,为解析小麦根系建成遗传机制及选育具有优良根系构型的小麦品种奠定基础。【方法】以189份小麦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为供试材料,调查2种培养条件(霍格兰营养液和去离子水)下培育21 d的苗期根系总长度(TRL)、根系总表面积(TRA)、根系总体积(TRV)、根系平均直径(ARD)及根系干重(RDW)等5个根系性状,试验进行2次重复,同时结合小麦660K SNP芯片的分型结果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此外,通过序列比对、结构域分析和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并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技术开发根系性状的分子标记。【结果】霍格兰营养液培养条件下的根系性状变异范围较大,根系整体粗短;而去离子水条件下的根系细长、侧根较多。选用贝叶斯信息与连锁不平衡迭代嵌套式模型(BLINK)、压缩式混合线性模型(CMLM)、固定随机循环概率模型(FarmCPU)以及混合线性模型(MLM)4个模型,结合2种培养条件下的根系性状进行全基因关联分析,共检测到95个与小麦苗期根系性状显著关联的QTL位点(P<10-3),其中,有18个QTL在2个条件下同时被检测到,分布在7A、1B、2B、3B、7B、1D、2D及3D染色体,可解释8.68%—14.07%的表型变异。筛选获得的显著性位点中,有4个与前人的研究相近或一致,其余为新发现QTL位点。对共定位的SNP进行单倍型分析,有10个SNP能够将供试材料分为2种单倍型,且单倍型间的根系性状具有显著差异,同时,基于这些SNP开发KASP标记,筛选到与根系总体积及根系干重相关的2个KASP标记(XNR7143XNR3707)。进一步挖掘共定位SNP位点上下游区间内的基因,筛选到12个可能与根系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TraesCS7A02G160600编码酰基载体蛋白合成酶,参与根系脂肪酸的合成;TraesCS1B02G401800编码突触融合蛋白,对植物重力向性具有重要作用;TraesCS7B02G417900编码醛脱氢酶,参与脱落酸的合成,从而调控作物根系发育。【结论】小麦根系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在2个条件下同时检测到18个显著QTL位点,开发了2个根系分子标记(XNR7143XNR3707),并筛选出12个与根系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 孙军伟, 杨子光, 孟丽梅, 张珂

    本研究旨在探索并验证科学、直观、适用的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更好地指导小麦科学定性,合理用种。以59份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2008—2013年度的连续大田春播试验以及人工模拟低温春化处理试验,研究了小麦品种冬春性的基因型间差异,对春播抽穗率、苗穗期、抽穗所需低温春化天数、苗期生长习性、成熟情况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春播二期条件下,冬性类品种的抽穗率均小于30%,均表现为未成熟;而春性类品种的抽穗率均大于30%,成熟情况表现为基本成熟和完全成熟。以抽穗率为主要分类指标,用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参试品种可分为两大类别。春播一期条件下,冬春性类不同类型品种抽穗率分为4个范围,以抽穗率为主要分级依据可把冬性类品种进一步分级。春播三期条件下,以抽穗率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苗穗期和成熟情况可把春性类品种进一步分级。春播抽穗率是评价小麦品种冬春性的主要依据指标,苗穗期、抽穗所需低温春化天数可作为评价小麦春性的次级指标,苗期生长习性、品种成熟情况可作为评价小麦冬春性的参考指标。

  • 刘彦军,郭进考,郭家宝,李彩华,史占良,高振贤,班进福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2): 23-2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90091
    为选育出高产稳产、品质优异,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小麦新品种,以‘冀935-352’为母本,‘济南17’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在不同土质和生产条件下异地交替定向选择。在高肥条件下,前期足水供应,促营养体充分发育,后期干旱胁迫,在逆境条件下筛选生产能力强的个体以提高品种的抗旱性、节水性、抗逆性、适应性等;选种方向上注重选择产量因素协调的个体;高代品系采用跨区域多点风土适应性鉴定筛选的方法,使高产稳产与抗逆广适达到高度结合;同时,从F3代进行实验室品质同步选择。成功选育出小麦新品种‘石优20 号’。该品种集高产、优质、抗旱、耐瘠、节水等特点于一体,于2009 年通过河北省优质组审定,2011年又通过了国家审定。其遗传基础丰富、性状良好,可作为高产优质种质利用。
  • 林坤,郭凤芝,葛振勇,刘凤洲,郭凌云,李思同,庞建新,曾勇,曹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6-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055
    为更科学的分析评价鲁西南地区主栽的10个小麦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本研究利用联合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AMMI模型对 3个试验地点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菏麦20、济麦22和周麦22丰产性和稳定性表现优异,周麦18、烟农999和山农20属于丰产性较好稳产性一般的品种,良星99和山农28属于稳产性好丰产性一般的品种,青农2号稳产性较好丰产性较差,但矮抗58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差但在E3具有特定区域适应性。
  • 姚琦馥, 周界光, 王健, 陈黄鑫, 杨瑶瑶, 刘倩, 闫磊, 王瑛, 周景忠, 崔凤娟, 蒋云, 马建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4): 4814-4825.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3.24.002

    【目的】穗长在决定小麦穗的构造和产量潜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挖掘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小麦穗长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并解析其遗传效应,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自然突变体msf和川农16构建的198份F6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MC群体)作为研究材料,于2020—2021和2021—2022年生长季,在四川温江区、崇州市和雅安市(2021WJ、2022WJ、2021CZ、2022CZ和2021YA)进行试验,对5个环境下的穗长进行表型鉴定。利用基于16K SNP芯片构建的高质量遗传连锁图谱对穗长性状位点进行定位。另外,根据穗长主效QTL侧翼标记的基因型分析主效位点对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从而评估其对产量提升的潜力。【结果】共鉴定到14个控制穗长发育的QTL,主要分布在1A(1个)、1B(1个)、2B(1个)、3D(3个)、4A(1个)、4D(2个)、5A(1个)、5B(1个)、7A(1个)、7B(1个)和7D(1个)染色体。其中,QSl.sau.1A在4个环境及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值中被检测到,可解释6.46%—20.12%的表型变异率,定位于1A染色体侧翼标记1A_12082541A_10060497间,被视为主效QTL。QSl.sau.1A的正效应位点来源于亲本msf。在多环境QTL分析结果中也检测到QSl.sau.1A,表明其受环境影响较小,为主效且稳定表达的QTL。QSl.sau.1A的效应在2个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验证群体中得到进一步验证。除旗叶长无显著变化以外,携带QSl.sau.1A正效应位点株系的每穗籽粒数(12.68%)、每穗粒重(14.99%)、千粒重(5.79%)、旗叶宽(2.94%)和小穗数(1.48%)显著增加,花期(0.61%)显著提前,而株高(-6.47%)和有效分蘖数(-36.11%)显著减少。【结论】在1A染色体定位到1个主效且稳定的穗长位点。QSl.sau.1A正效应位点显著提高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小穗数,具有一定的育种价值。

  • 张颖, 石婷瑞, 曹瑞, 潘文秋, 宋卫宁, 王利, 聂小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658-167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04

    【目的】干旱是限制小麦生产最主要的逆境因子之一。挖掘、鉴定优异抗旱新种质、克隆抗旱新基因,以期丰富我国小麦抗旱遗传基础,为小麦抗旱遗传改良提供材料。【方法】以198份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引进的抗旱种质为材料,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方法,通过调查苗期干旱和正常条件下的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生物量和根冠比4个性状,鉴定、评价其抗旱性,结合660K SNP芯片对其抗旱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抗旱性相关染色体区间及关联位点,结合干旱胁迫下根等多组织的表达量数据,筛选抗旱性相关基因,最后以强抗旱性品系IR214和干旱敏感品系IR36为材料,利用qRT-PCR方法对候选基因进行验证,并分析关键候选基因的优异单倍型。【结果】干旱胁迫下,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到显著抑制,各性状表型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不同小麦品系间也表现出显著差异,4个性状在2种处理下均呈现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0.363—0.760,多样性指数为0.310—0.400;基于加权隶属函数值(D值)综合评价各个品种的抗旱性,发现品系IR214的D值最大,为0.851,其次为IR92、IR213、IR235和IR218等,它们可作为新的优异抗旱种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共检测到102个与4个性状抗旱系数显著关联的SNP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范围为1.07%—38.70%,其中,与地上部鲜重相关的位点60个、地下部鲜重相关位点1个、生物量相关位点36个以及根冠比相关位点5个;基于基因组注释信息,筛选到31个抗旱相关基因,结合根等不同组织的RNA-seq数据,筛选出4个抗旱候选基因,对差异表达的候选基因进行qRT-PCR验证,鉴定到2个关键抗旱候选基因;最后,分析候选基因的单倍型效应,发现TraesCS6A02G048600的AX-86174509位点,2种基因型在抗旱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是潜在的功能位点。【结论】共检测到102个与苗期抗旱性显著关联的位点,筛选出TraesCS5B02G053500TraesCS6A02G048600 2个关键候选基因,TraesCS6A02G048600的AX-86174509位点是潜在的抗旱性功能位点。

  • 刘会云,刘畅,王坤杨,杜丽璞,王轲,佘茂云,叶兴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17(4): 701-709.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6.04.015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是小麦子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组成、搭配、表达水平及含量决定面团弹性和面包加工品质。本文主要介绍了小麦HMW-GS编码基因的克隆、分子特征、功能分子标记开发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并综述了不同HMW-GS与面粉加工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HMW-GS基因遗传转化、微量配粉和突变体培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聚合优质亚基,培育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和明确各个HMW-GS基因的品质效应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 王矗,殷岩,王昊,李诗慧,赵春华,秦冉,孙晗,吴永振,慕岩君,孔军杰,许玲,黄小梅,辛庆国,王江春,崔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3): 732-74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21213004
    小麦品种烟农999具有高产、稳产、广适等特性,明确烟农999的遗传特性,挖掘其高产关键区段,可为烟农999育种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利用55K小麦SNP芯片对烟农999及其46份衍生品种(系)、243份育成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组成的自然群体进行了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解析了其关键育种选择区段及其遗传效应,基于产量三要素优异等位基因位点组成系统解析了其高产形成的关键遗传基础。表型结果表明,烟农999高千粒重优异性状在其后代中得以优先选择保留。46份烟农999衍生品种(系)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7。在全基因组水平,烟农999对F3、F5、F6及F7以上衍生品系遗传贡献率分别为84.94%、86.19%、86.67%和87.65%。46份烟农999衍生品种(系)中共检测到222个传递率在95%以上的烟农999高频率选择区段,长度变幅为5.04~108.75 Mb,其中2A包含高频率选择区段总长度最长,约为483.37 Mb;7D最短,约为13.84 Mb。222个高频率选择区段内包含135个已知的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L,其中A基因组为80个,B和D基因组分别为48个和7个。基于自然群体单标记QTL分析共检测到1195个控制单株产量、267个控制穗粒数、790个控制千粒重和678个控制单株穗数的显著性关联SNP位点,其中烟农999基因型为增效的位点占比分别为84.02%、51.69%、94.18%和13.42%,说明烟农999已富集了单株产量和千粒重优异等位基因位点,是其高产、稳产的重要遗传基础。本研究为烟农999的分子育种亲本应用与烟农999高产基因挖掘提供理论参考。
  • 南瑞, 杨玉存, 石芳慧, 张礼宁, 米彤茜, 张立强, 李春艳, 孙风丽, 奚亚军, 张超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6): 1019-1034.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3.06.001

    【目的】筛选源库评价指标,划分试验材料的源库类型,探究源库关系对小麦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为小麦源库代谢研究和遗传育种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190份小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源代谢、库代谢相关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小麦的源库代谢能力进行评价,根据综合得分对优异小麦材料进行筛选。以源活性综合得分、源大小(叶面积)、库活性综合得分、库数目(穗粒数)为指标进行层次聚类,根据聚类结果总结小麦材料的源库类型,分析不同区域小麦源库特征差异,比较不同源库类群间小麦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将6个与小麦源活性密切相关的指标转化为3个独立指标(光化学淬灭系数、最大光合潜力和叶绿素含量),将5个与库活性密切相关的指标转化为2个独立指标(最大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2.80%和92.90%,筛选出源活性、源大小(叶面积)、库活性、库数目(穗粒数)排名前十的小麦品种。根据源库关系,将供试的190份小麦材料划分为三大类八小类:源足库乏型(源中库弱型、源强库中型)、源乏库足型(源中库强型、源弱库中型)和源库平衡型(受限于库活性的源弱库弱型、受限于源活性和穗粒数的源弱库弱型、源中库中型、源强库强型),其中,受限于源活性与穗粒数的源弱库弱型、源中库强型、源强库强型包含了大多数品种,占所有材料的76.84%。国内多数小麦品种源库关系相近,源活性、叶面积、穗粒数处在中等水平,库活性较高,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品种库活性较低。不同类群间,株高、穗下节长、小穗数表现为源足库乏型>源库平衡型>源乏库足型,籽粒蛋白质干基、湿面筋干基、沉降值总体表现为源足库乏型>源库平衡型>源乏库足型,籽粒吸水率表现为库活性越强吸水率越高,单株产量在不同源库类群间表现不一,但在品种较多的三类中单株产量与源活性和穗粒数皆呈正相关。【结论】光化学淬灭系数、最大光合潜力、叶绿素含量可作为评价小麦源活性的主要指标,最大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可作为评价小麦库活性的主要指标。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提高穗粒数和源活性的方式提高小麦产量,源的供应能力相对强于库的吸收能力将促进小麦株高、穗下节长、小穗数、蛋白质干基、湿面筋干基、沉降值的增加,较强的库活性有助于提高小麦籽粒的吸水率。

  • 何中虎, 庄巧生, 程顺和, 于振文, 赵振东, 刘旭

    文章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发展和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的历史进程。小麦生产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1949—1957年恢复性增长、1958—1978年稳定增长、1979—1999年单产快速增长和2000—2016年产量质量同步提升。简要介绍了1949年前的育种起步历史,1950年以后小麦育种取得了巨大进展,经历了抗病稳产早熟、矮化抗倒高产和高产优质高效3个阶段,矮秆基因和1B/1R易位系利用与株型改良起到关键作用,育成了碧蚂1号、泰山4号、扬麦158、豫麦21、济麦22等突破性品种,主产麦区经历了8~9次品种更新换代。黄淮麦区的矮秆高产育种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抗赤霉病育种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概括了种质资源、远缘杂交、矮败小麦、品质改良、兼抗型成株抗性育种、基因组学等领域的新进展。小麦栽培研究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合理密植为核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点研究不同麦区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与高产栽培历程,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各主要麦区栽培技术模式包括精播高产、节水高产等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优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未来产业发展面临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三大挑战,气候变化、病害加重、缺乏优质高效抗病品种制约生产发展,建议加强优质抗病高效品种选育与新技术应用研究,实现栽培研究与植保、土肥、农机等有机结合,以全面提高小麦产业的竞争力。

  • 杨锋, 姚晓通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4, 6(1): 147-157. https://doi.org/10.12133/j.smartag.SA202309010

    [目的/意义] 针对小麦叶片病虫害在自然环境下形态和颜色特征较为复杂、区分度较低等特点,提出一种高质量高效的病虫害检测模型,即YOLOv8⁃SS(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8-SS),为病虫害的预防与科学化治理提供准确的依据。 [方法] 基于YOLOv8算法,采用改进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ShuffleNet V2作为主干网络提取图像特征即YOLOv8-S,在保持检测精度的同时,减少模型的参数数量和计算负载;在此基础上增加小目标检测层和注意力机制SEnet(Squeeze and Excitation Network),对YOLOv8-S进行改进,在不降低检测速度和不损失模型轻量化程度的情况下提高检测精度,提出YOLOv8-SS小麦叶片病虫害检测模型。[结果与讨论] YOLOv8-SS模型在实验数据集上的平均识别精度和检测准确率分别达89.41%和91.00%,对比原模型分别提高10.11%和7.42%。因此,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可显著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检测鲁棒性,并增强模型对小目标图像特征的提取能力,从而高效准确地进行病虫害的检测和识别。 [结论] 本研究使用的方法具有广泛适用性,可应用于大规模农作物病虫害检测的实际场景中。

  • 陈新宏,魏芳勤,武军,赵继新,刘淑会,朱建楚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6): 275-27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0706275
    国审小麦新品种小偃22有两个姊妹系小偃22-2和小偃22-3,两个系在农艺性状多方面比较相似,皆具有多穗多粒、结实性突出、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是陕西省第六次更新换代骨干品种。为了有效鉴别和利用这2个姊妹系,本文从农艺性状、蛋白电泳、SSR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两个系的差异,总结了两者农艺性状的异同点,找到了区分2个姊妹系SDS-PAGE和A-PAGE图谱的特征带,筛选出了25对区分这2个姊妹系分子差异的SSR特异引物
  • 袁凯,张伟,温宏伟,张婷,杨斌,史晓芳,姬虎太,张明义,逯腊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22(4): 979-98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01207003
    本研究通过构建小麦 EMS 突变体库,创制特殊突变材料,从而丰富遗传多样性,并从中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利用 EMS 诱变处理济麦 22 种子构建了 M2 代突变体库,对其表型性状突变率进行了统计分析。此外,对前期筛选出的农艺性 状优良且遗传稳定的济麦 22 M8代籽粒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通过对 22599 株 M2代材料进行农艺性状 和其他生物学性状的调查,共筛选出 5002 个表观突变体,突变率为 22.13%,包括育性、生育期、穗、芒、叶部、株型、分 蘖、株高、粒色等,并筛选出大穗、多蘖、矮杆等优良农艺形状的材料和独杆、多粒、无蜡质、叶退化、不育等具有极端性 状的材料。(2)对 M8 诱变材料的籽粒和品质性状进行筛选和鉴定,发现粒形、粒长、饱满度和粒色等性状产生了突变。经 EMS 诱变后 8 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稳定时间>沉降值>硬度>蛋白含量>湿面筋含 量>吸水率。综合这些性状初步筛选出 8 份品质优于野生型的突变材料,其中 403-1、403-2、403-3、85-2,这 4 份材料各有至 少 3 个品质性状显著优于野生型。这些突变体为小麦育种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和材料基础。
  • 王清慧, 李乃荟, 张一平, 狄成乾, 吴凤芝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3): 555-56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03.010

    【目的】明确小麦和豌豆填闲对白菜幼苗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麦、豆填闲减轻十字花科蔬菜的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分别以白菜和白菜连作土为供试材料和供试土壤,设置小麦填闲(W)、箭筈豌豆填闲(P)及小麦和豌豆混合填闲(WP)3个填闲处理,以不填闲作物为对照(CK),分析不同填闲处理对白菜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Illumina MiSeq技术,探究小麦和豌豆填闲对白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找出与白菜幼苗生长相关的关键微生物类群,再通过环境因子关联性分析,探明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3种填闲处理均促进了白菜的生长,降低了土壤EC值,混合填闲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速效钾含量,小麦填闲处理提高了土壤pH。qPCR结果表明,填闲处理对土壤总细菌丰度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土壤总真菌的丰度,豌豆填闲处理及小麦和豌豆混合填闲处理显著降低了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的丰度。Illumina MiSeq结果发现,在属水平上,填闲处理均显著增加了TM7a的相对丰度,但降低了Leptolyngbya_EcFYyyy-00、瓶毛壳属(Lophotrichus)、无茎真菌属(Acaulium)、Sodiomyces的相对丰度;小麦和豌豆混合填闲处理显著增加了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马赛菌属(Massili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镰刀菌属(Fusarium)的相对丰度。基于Spearman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TM7a、马赛菌属(Massilia)和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与白菜生长呈显著正相关,Leptolyngbya_EcFYyyy-00、无茎真菌属(Acaulium)、瓶毛壳属(Lophotrichus)、Sodiomyces和镰刀菌属(Fusarium)与白菜生长呈显著负相关。填闲也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指数,豌豆填闲处理降低了土壤细菌香农指数和逆辛普森指数,降低了真菌香农指数,增加了逆辛普森指数;小麦填闲处理和混合填闲处理增加了真菌香农指数,降低了逆辛普森指数。PCoA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土壤EC值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土壤环境因子。【结论】填闲处理均能促进白菜幼苗生长,其中以小麦和豌豆混合填闲对白菜幼苗的促生效果最好。填闲处理增加了潜在促生菌鞘氨醇单胞菌属、TM7a、马赛菌等属的相对丰度,混合填闲处理显著降低了Leptolyngbya_EcFYyyy-00和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了潜在生防菌毛壳菌的相对丰度。

  • 郭燕, 井宇航, 王来刚, 黄竞毅, 贺佳, 冯伟, 郑国清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5): 850-865.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3.05.004

    【目的】氮素的精准监测和合理施用对小麦健康生长、产量及品质提升、减少农田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尤为重要。为精准监测小麦生长关键生育期植株氮含量,探索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植株氮含量预测模型的迁移能力。【方法】小区试验于2020—2022年在河南省商水县开展,在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M600大疆无人机搭载K6多光谱成像仪获取5波段(Red、Green、Blue、Rededge、Nir)多光谱影像。基于5个波段冠层反射率提取20种植被指数和40种纹理特征,采用相关分析从65个影像特征中筛选冬小麦植株氮含量敏感特征。基于筛选出的敏感特征,采用BP神经网络(BP)、随机森林(RF)、Adaboost、支持向量机(SVR)4种机器学习回归方法构建植株氮含量预测模型,并对模型预测效果和在不同水处理条件下模型的迁移预测能力进行分析。【结果】(1)植株氮含量与影像特征的相关系数通过0.01极显著水平检验的包括22个光谱特征和29个纹理特征。(2)4种机器学习回归方法构建的冬小麦植株氮含量预测模型存在差异,RF和Adaboost方法预测植株氮含量集中于95%的置信区间,多分布于1﹕1直线附近,而BP和SVR方法预测的植株氮含量分布相对较为分散;RF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R 2最大,RMSE最小,MAE中等,分别为0.81、0.42%和0.29%;SVR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R 2最小,RMSE和MAE较大,分别为0.66、0.54%和0.40%。(3)以W1处理(按需灌溉)实测植株氮含量为训练集,采用BP、RF、Adaboost和SVR方法构建的模型对W0处理冬小麦植株氮含量迁移预测R 2分别为0.75、0.72、0.72和0.66;以W0处理(自然状态)实测植株氮含量为训练集,BP、RF、Adaboost和SVR方法构建的模型对W1处理冬小麦植株氮含量迁移预测R 2分别为0.51、0.69、0.61和0.45。【结论】4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冬小麦植株氮含量预测模型均表现出了较强的迁移预测能力,尤以RF和Adaboost方法构建的模型预测效果和迁移能力为好。

  • 金彦刚, 夏中华, 王歆, 杨永乐, 任仰涛, 常东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 20-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300209

    分析高产优质多抗国审小麦新品种‘瑞华麦520’的产量表现和构成因素,旨在为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国家、省中间试验及大面积应用多点数据,对‘瑞华麦520’的高产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瑞华麦520’在江苏省3年中间试验增产点率达100%,国家区试两年增产点率均为88.2%,均值变异系数分别为7.16%和12.2%,位居参试品种最小值的第1和7位,品种离优度值分别为494.97和618.97,位居参试品种最小值的第2和3位,平均穗数633.0±64.5万穗/hm2、穗粒数31.1±4.5粒、千粒重40.2±3.0 g,产量三要素协调稳定,均值变异系数和品种离优度值均较低。多年多点试验表明,‘瑞华麦520’产量潜力高、稳产性好,对黄淮南片麦区主要病害、灾害具有良好的抗(耐)性,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胡想顺, 李靖文, 彭静凤, 赵惠燕, 刘同先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2): 110-1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537

    麦长管蚜(荻草谷网蚜)是中国北方麦田发生范围最广、小麦灌浆期常年需要化学防治的蚜虫种类。麦长管蚜种群田间时空发生发展动态受地理区域、气象因素、天敌、农事操作、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小麦品种抗蚜特异性及生长发育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年份,麦长管蚜种群发展的时间动态是随春季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田间气温的回升,由拔节起身期的零星发生,到孕穗期的快速增长,抽穗后种群数量的急速增加,至灌浆中后期达到高峰,乳熟期急剧下降;空间分布型的动态变化则按随机-核心-聚集(嵌纹)-均匀-聚集(嵌纹)-消失的规律变动。小麦抽穗前受蚜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粒数,但由于田间种群数量小,对产量影响不大;抽穗后蚜虫种群数量增加,主要影响千粒重。本研究提出了针对麦长管蚜的分段生态防控策略,依据麦蚜的为害特点、小麦发育阶段及品种抗/耐蚜特性制定动态防治指标,抽穗前生防为主,防治指标宜严,抽穗后化防为主,防治指标宜宽的建议。同时提出植保无人机结合人工智能自动寻查病虫害发生中心,实时“一喷三防”精准施药的设想。

  • 董继梓, 陈林渠, 郭浩儒, 张梦宇, 刘志霄, 韩磊, 田赵飒爽, 徐宁浩, 郭庆杰, 黄振洁, 杨傲宇, 赵春华, 吴永振, 孙晗, 秦冉, 崔法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0): 3917-393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3.20.001

    【目的】通过对小麦穗长稳定主效QTL进行遗传及育种选择效应分析,明确其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评价其未来育种应用潜力,为后续基因挖掘和小麦分子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科农9204×京411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derived from the cross of Kenong 9204 and Jing 411,KJ-RIL)群体定位到一个多环境稳定表达的穗长主效QTL,命名为qSl-2D;利用双亲靶区间序列差异InDel位点开发出2个与该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结合分子标记及55K芯片基因型数据,分别进行基于KJ-RIL、MY-F2、NILs及自然作图群体的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分析;基于自然作图群体基因分型,分析qSl-2D单倍型在各麦区及不同年代的育种选择效应。【结果】QTL定位结果表明,qSl-2D可在7/10组环境数据中被检测到,可解释4.02%—10.10%的表型变异。其中,5/10组环境数据的LOD峰值均位于608.75 Mb处。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qSl-2D增效等位基因型在4个群体遗传背景下均能显著增加穗长。此外,其在大部分群体背景下对穗粒数、株高有正向效应,而对千粒重、穗粒重和单株产量有负向效应。对KJ-RIL群体株高进一步分析发现,qSl-2D增效等位基因型对株高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的原因在于其对除穗下节间长以外的各节间长都有降秆效应;qSl-2D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长穗单倍型Hap-AA-GG在不同麦区中选择利用率差异较大,在北部冬麦区中选择利用率最高,占比24%;而短穗单倍型Hap-CC-CC在大部分麦区中占比30%以上。此外,随着年代的递进,qSl-2D长穗单倍型选择利用率逐渐降低,而短穗单倍型一直保持较高的选择利用率。【结论】定位到一个稳定主效的穗长QTL——qSl-2D,其增效等位基因型可在不同遗传背景下显著增加穗长,同时对其他产量相关性状有一定的遗传效应。靶区段开发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可用于小麦穗长及相关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 毛虎德, 杜琳颖,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629-1632.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09.001
  • 刘晓航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8): 78-8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8.017

    由镰刀菌属等多种真菌侵染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典型的真菌性土传病害。近年来,该病害的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对小麦生产及粮食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阐述了该病害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分析了其发生原因,提出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小麦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 王延训, 田纪春, 杨明, 彭莉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1): 7-1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65

    为了使新审定的高产稳产强筋小麦品种‘山农116'尽快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从其杂交亲本遗传背景和在国家、山东省区域试验中高产稳产性表现,多年份品质测试结果的强筋稳定性表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山农116'国家区域试验和山东省区域试验均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国家试验比高产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4.0%,山东省试验比对照‘济南17'增产3.8%;2018—2021连续4年在全国小麦质量鉴评中,‘山农116'的品质测试指标均达GB/T17892标准强筋或中强筋小麦。‘山农116'株高76.9 cm,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熟相好,聚合了母本的强筋、抗病、早熟和父本的高产、节水、抗倒伏等优异特点,适宜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和市场订单种植利用。

  • 边建文, 王萌, 刘保友, 王雪颖, 张新刚, 王文瑞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2): 8-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09

    为了研究小球藻作为生物肥料的潜能,以盆栽小麦为实验材料,探究施用不同浓度的小球藻对小麦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根部冲施小球藻能提高小麦生长指标,其中株高增加4.01%~11.99%,地上部鲜重增加16.01%~29.42%,叶绿素a增加4.90%~80.72%,叶绿素b增加9.38%,总叶绿素增加11.99%~48.56%。同时,小球藻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其中有机质增加5.26%~6.93%,碱解氮增加2.89%~10.14%,有效磷增加3.79%~13.11%,速效钾增加6.63%~13.08%,土壤pH也提升0.46%~1.62%。综上所述,施用小球藻不仅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增加小麦的生物量,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质量。

  • 张连晓,张其鲁,李兴明,姜言生,张元国,赵庆柱,付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1): 81-8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040181
    本文通过对小麦新种质潍麦7号的系谱及选育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在小麦育种中选配杂交组合的重要性,并利用现代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拓宽小麦遗传基础,解决小麦基因来源狭窄的问题。
  • 姚琦馥, 陈黄鑫, 周界光, 马瑞莹, 邓亮, 谭陈芯雨, 宋靖涵, 吕季娟, 马建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2): 2237-2248.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3.12.001

    【目的】株高与产量之间关系密切。进一步挖掘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小麦株高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并解析株高QTL对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为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田间自然变异株msf为母本、小麦品种川农16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6代重组自交系群体(MC群体)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2年在四川省温江区、崇州市和雅安市试验基地进行2年5个生态环境点的种植和株高表型鉴定。使用16K SNP芯片所构建的高质量、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定位株高性状。同时,利用株高主效QTL侧翼标记的基因型分析其正效应位点对于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评估主效QTL对产量提升的潜力。【结果】定位结果显示,分别在1A、3D、4D、5A和7B染色体共鉴定到8个控制株高的QTL。其中,定位到2个稳定的主效QTL:QPh.sau-MC-1AQPh.sau-MC-5A,分别解释9.09%—25.56%和3.91%—13.09%的表型变异率,其正效应位点均来源于川农16。加性效应分析发现同时携带QPh.sau-MC-1AQPh.sau-MC-5A正效应位点株系的株高显著高于仅携带单一正效应位点或没有携带任何正效应位点的株系。相关性分析发现,株高与有效分蘖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旗叶宽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千粒重、旗叶长和开花期之间无显著相关性。遗传效应分析发现,QPh.sau-MC-1A正效应位点极显著增加有效分蘖数(56.51%),显著减少每穗粒数(-11.26%)、每穗粒重(-13.04%)、千粒重(-5.47%)和旗叶宽(-2.85%),促进开花期提前(-0.61%)。QPh.sau-MC-5A正效应位点显著增加有效分蘖数(10.57%)、每穗粒重(4.32%)和千粒重(2.92%),延迟开花期(1.07%)。【结论】在5A染色体定位到1个株高主效QTL—QPh.sau-MC-5A,其正效应位点显著提高有效分蘖数、每穗粒重及千粒重,对产量提高可能有积极效应。

  • 周警卫, 叶博伟, 张朋飞, 张宇庆, 郝敏, 尹毓若, 袁婵, 李志康, 李顺达, 夏先春, 何中虎, 张宏军, 兰彩霞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 18-3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01.003

    【目的】条锈病是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真菌病害,了解国内外育种材料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的分布,发掘新的抗性资源,为提高抗病基因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当前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CYR33和CYR34对153份国内外小麦育种材料进行苗期抗性鉴定,于2018—2019、2019—2020和2020—2021年,在湖北鄂州,利用这两个小种对供试材料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合已知抗性基因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Yr29YrSP等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苗期结果显示,10份材料对CYR33表现免疫(反应型IT为0),包括7份国内材料(即山农28、漯麦163、石麦13、中意6号、郯麦98-2、中麦175和泰山21)和3份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材料(CIM-53、CIM-60和CIM-71);仅2份国内材料在苗期对CYR34小种表现免疫(郯麦98-1和山农102)。此外,成株期条锈病田间鉴定显示,64份材料在田间3年均表现出稳定抗性(最终严重度≤5%),包括7份国内材料和57份CIMMYT材料。利用抗病基因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分子标记检测显示,153份材料中携带Yr9Yr10Yr17Yr18Yr26Yr29YrSP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有31、23、73、2、4、50和2份,未检测到含有Yr5Yr15的材料。综合苗期和成株期表型,仅CIM-53对2个生理小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免疫(IT=0,严重度为0),分子标记检测显示,该材料可能含有已知抗病基因Yr17Yr29。【结论】国内外153份小麦种质对当前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的抗性主要以成株抗性为主,其中国内小麦品种主要携带Yr9Yr10Yr26抗性基因,而CIMMYT小麦品系则携带Yr17Yr18Yr29为主,表明通过聚合1—2个非免疫苗期抗性基因和2—3个成株抗性基因,在成株期多个环境条件下均表现出近免疫抗性水平,是CIMMYT小麦品系保持持久抗性的主要原因。亟待广泛挖掘抗源,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快速培育具有持久抗性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进一步提高中国麦区条锈病整体抗性水平。

  • 梁王壮, 唐雅楠, 刘佳荟, 郭晓江, 董慧雪, 祁鹏飞, 王际睿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7): 1267-128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07.005

    【目的】小麦在收获季节若遇连续的阴雨天气,将会导致籽粒萌动,甚至发芽,从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将正常小麦与发芽小麦以不同比例混合、制粉,评价其对加工成品的烘焙/蒸煮品质的影响,探讨利用轻微程度芽麦的可能性,为减少粮食损失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郑麦583(郑583)和科成麦6号(科6)制备含芽麦比例分别为30%、50%和100%的混合小麦。以降落值、沉降值、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评估混合小麦面粉的劣化程度;从感官评分及品质参数综合评估混合小麦面粉制作的面包、饺子皮、馒头、海绵蛋糕、面条和饼干的烘焙或蒸煮特性。【结果】随着芽麦占比的增加(30%、50%和100%),郑583面粉的面团形成时间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面团稳定时间逐渐降低;但科6的2个参数变化趋势均为先降低再增加,最后降低;2个品种面粉的降落数值、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沉降值指标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郑583馒头的比容先增加后降低,科6馒头的比容逐渐降低;郑583海绵蛋糕的比容逐渐增加,科6海绵蛋糕的比容保持不变。2个品种的面包比容、饼干面积、面条蒸煮损失、饺子汤浑浊参数(A*)均呈相同的梯度变化。与郑583和科6的对照(无芽麦)相比,100%芽麦占比的郑583、科6的面包比容分别降低11.33%和17.44%,饼干面积分别增加24.10%和7.49%,面条蒸煮损失率分别增加29.85%和9.69%,饺子汤A*值分别增加8.93%和13.32%。当芽麦占比为30%时,2个品种所制作的面包、馒头和饺子皮均出现显著劣化,郑583面条也出现显著劣化;当芽麦占比达到50%时,2个品种的海绵蛋糕和饼干出现显著劣化;当芽麦占比达100%时,科6的面条也表现为显著劣化。【结论】发芽小麦严重影响面包、饺子皮、馒头、海绵蛋糕、面条和饼干的蒸煮或烘焙特性。不同品种小麦受影响也有差异,但是总体趋势一致。当发芽程度较轻时,对饼干和蛋糕的加工品质影响较小。

  • 孙斌, 张佳佳, 宋语娇, 海飞, 王磊

    为了探讨调环酸钙对小麦产量相关因素及安全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豫麦49’为材料,返青后施用不同剂量的5%调环酸钙EA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返青期施用5%调环酸钙EA 150~ 600 g/hm2,可矮化植株高度,降低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粗和茎壁厚度。调环酸钙能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返青期施用5%调环酸钙EA 300 g/hm2和5%调环酸钙EA 300 g/hm2+0.01%芸苔素内酯SL 150 mL/hm2的产量较高,分别达7410.0 kg/hm2和7560.0 kg/hm2,较对照(CK)分别增产10.7%和13.0%。5%调环酸钙EA对小麦安全无药害,建议在小麦上推广使用。

  • 龙佳宁, 张昭, 刘晓航, 李云霞, 芮照钰, 余江帆, 张漫, FLORES Paulo, 韩哲雄, 胡灿, 王旭峰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3, 5(3): 62-74. https://doi.org/10.12133/j.smartag.SA202308010

    [目的/意义] 不同类型的小麦倒伏(根部倒伏、茎部倒伏)对产量和质量会产生不同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无人机图像对小麦倒伏类型进行分类,并探究无人机飞行高度对分类性能的影响。 [方法] 研究设置3个无人机飞行高度(15、45、91 m)来获取小麦试验田的图像,并利用自动分割算法生成不同高度的数据集,提出一种EfficientNetV2-C改进模型对其进行分类识别。模型通过引入CA(Coordinate Attention)注意力机制来提升网络特征提取能力,并结合CB-Focal Loss(Class–Balanced Focal Loss)来解决数据不均衡对模型分类准确度的影响。 [结果和讨论] 改进的EfficientNetV2-C表现最佳,平均准确率达到93.58%。对比未改进的4种机器学习分类模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K最近邻(K Nearest Neighbor,KNN)、决策树(Decision Tree,DT)和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NB))与两种深度学习分类模型(ResNet101和EfficientNetV2),其中EfficientNetV2在各个高度下表现最优,平均准确率达到82.67%。无人机飞行高度对4种机器学习分类器性能无显著影响,但随飞行高度上升,由于图像特征信息损失,深度学习模型的分类性能下降。 [结论] 改进的EfficientNetV2-C在小麦倒伏类型检测方面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为小麦倒伏预警和农作物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徐隽峰, 张学美, 杨珺, 郭子糠, 黄翠, 丁玉兰, 黄宁, 孙蕊卿, 田汇, 王朝辉, 石美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4): 4880-4894.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3.24.007

    【目的】明确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差异及其与产量形成和氮磷钾养分吸收、转移及分配的关系,为旱地高产高氮含量的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和小麦丰产优质绿色生产的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22年,以14个产量相近、籽粒氮含量差异显著的高产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陕西黄土高原旱地连续5年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籽粒氮含量差异及其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和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关系,并分析高产高籽粒氮含量小麦品种的生物量累积、产量构成和氮磷钾吸收、转移及分配对施肥的响应。【结果】小麦品种的籽粒氮含量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籽粒千粒重每增加1.0 g,籽粒氮含量增加0.3 g·kg-1。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差异显著,高氮品种籽粒含氮量平均为24.9 g·kg-1,比低氮品种(21.5 g·kg-1)高16%。高产高氮品种产量、生物量和穗数在施氮和施磷后增加幅度均高于低氮品种。高产高氮小麦品种籽粒含磷量和茎叶含钾量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均高于低氮品种,籽粒和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在施氮和施磷后增幅均高于低氮品种。高产高氮品种颖壳向籽粒转移氮的能力高于低氮品种,茎叶向籽粒和颖壳转移钾的能力却低于低氮品种,施氮后茎叶向籽粒和颖壳转移钾的能力大幅下降。施氮、磷和钾均有利于提高高产高氮小麦品种地上部向茎叶的钾素分配。【结论】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籽粒氮含量品种的千粒重、籽粒含磷量和茎叶含钾量较高,茎叶向籽粒和颖壳转移钾的能力低,籽粒和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对施氮和施磷响应更敏感。因此,在高产的基础上,选育高籽粒氮含量的优质小麦品种,应关注高千粒重、磷向籽粒和钾素向茎叶转移分配能力强的材料,在生产中应注意磷钾与氮的协同供应,以提高小麦籽粒氮含量。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