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 农药”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伍文宪, 张蕾, 黄小琴, 杨潇湘, 刘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0): 127-1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10152

    为明确成都平原地区主栽大白菜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情况,于2018年分别在成都市新都区、彭州市和崇州市3个试验田块对45个大白菜主栽品种采用田间抗鉴圃自然感染诱发法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通过调查根部根肿病发病程度评价各品种的抗性。结果表明,在崇州自然病圃中表现为免疫的品种有4个,占总品种的8.9%;其余品种均表现为感病或高感,占比91.1%。彭州的结果显示,在所测定的45个品种中,免疫品种有6个;耐病品种有11个;剩余28个品种为感病或高感品种。而在新都发病田块中,只有2个品种表现为对根肿病免疫,16个品种表现为耐病,27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或高感。部分品种在不同地区抗性结果表现不一致,试验鉴定到2个对根肿病免疫的优异品种,可为选育和应用抗性品种提供借鉴。

  • 梁鑫, 赵海朋, 孙夏, 徐亚楠, 贾志飞, 薛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0): 133-1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10126

    采用直尺测量和烘箱烘干及分光光度法测定B烟粉虱为害后西葫芦、瓠瓜、丝瓜的生长指标及叶绿素含量,比较葫芦科不同种类寄主植物被B烟粉虱为害后在生长发育方面的差异,探讨B烟粉虱对寄主植物生长影响差异的机制。结果表明,B烟粉虱为害对3种葫芦科寄主生长有明显的不利影响,与各自无虫对照植株相比,西葫芦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单位面积干重均显著降低。与对照植株相比,西葫芦受害30天后,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抑制率分别为35.08%、4.38%和20.73%;单位面积干重较对照降低了31.86%。受害的丝瓜与对照植株相比仅株高明显降低,抑制率为31.47%;而茎粗、叶面积、单位面积干重均没有明显降低。瓠瓜受害30天后,株高和节间距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株高抑制率为-28.69%,节间距抑制率为-42.63%,但茎粗和单位面积干重较对照显著降低。生化测定结果发现,B烟粉虱危害后,3种寄主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中以西葫芦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含量降低了68.22%,叶绿素b含量降低了64.63%。

  • 段劲生, 沈杨, 王梅, 董旭, 孙明娜, 高同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107-1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20006

    手性农药在生物体和环境中表现出环境行为、生物活性等方面的差异,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的评估手性农药对环境乃至人类的风险大小。酰胺类杀菌剂对由担子菌及立枯丝核菌等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然而部分含有手性中心原子的酰胺类杀菌剂会因为对映体表现出的差异,影响其安全性评价的准确性。为了全面开展手性酰胺类杀菌剂的立体选择性研究,本文归纳了手性酰胺类杀菌剂在对映体分离方法、选择性环境行为、选择性毒性与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其科学使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 刘迪, 布琼, 唐涛, 凌汉, 赵春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113-1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20032

    为明确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的毒力及其与毒死蜱、茚虫威、溴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复配后的联合作用,筛选出最佳配比,从而为其混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笔者采用室内人工饲料混毒法,测定了氟雷拉纳与毒死蜱、茚虫威、溴氰菊酯、甲维盐单剂及其混剂对斜纹夜蛾三龄幼虫的毒力,并通过共毒系数法评价复配药剂的联合作用。单剂结果表明:氟雷拉纳、溴氰菊酯和甲维盐对斜纹夜蛾具有高毒力,药后48 h的LC50值分别为0.48、0.65、0.38 mg/kg;毒死蜱和茚虫威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中等,药后的LC50值分别为8.71、3.08 mg/kg。混配结果表明:氟雷拉纳与毒死蜱混配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且配比为3:2时,共毒系数最高为164.2;与茚虫威混配时,具有相加作用;而与溴氰菊酯或甲维盐混配时,却均表现为拮抗作用。总之,本研究为氟雷拉纳的增效混剂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因其与溴氰菊酯或甲维盐混配存在拮抗作用,应避免用于混剂研发。

  • 王雪影, 金岩, 刘守柱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117-12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094

    研究除草剂在不同杂草群落结构麦田中的防治效果,探索杂草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以期为麦田杂草的化学防控提供支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测定了不同除草剂在冬小麦阔叶杂草田、禾草田、禾阔混生田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双氟磺草胺对阔叶杂草的效果最好,禾草发生较多的田块及禾阔混生田以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氟唑磺隆为好;播娘蒿、荠菜等对大部分防治阔叶杂草的药剂依然较为敏感,其中双氟磺草胺敏感性最高,并对恶性杂草猪殃殃有特效;大部分禾本科杂草对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氟唑磺隆敏感,但只有甲基二磺隆对恶性杂草节节麦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以阔叶杂草为主的小麦田首选双氟磺草胺,以禾本科杂草及禾阔混生的小麦田宜选择甲基二磺隆。

  • 徐雪亮, 刘子荣, 曾绍民, 刘小娟, 范会云, 黄衍章, 姚英娟, 王奋山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122-12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110

    为筛选对马铃薯旱作地和水旱轮作地两种类型地块主要病害具有较好防效的生物药剂,采用播种期土壤处理法,分别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多抗霉素、寡雄腐霉菌和辣根素5种生物药剂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和疮痂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防治早疫病以辣根素和氨基寡糖素的防治效果最好,两种类型地块的防治效果均高于60%;防治晚疫病以多抗霉素和氨基寡糖素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旱作地和水旱轮作地分别高于40%和25%;防治疮痂病以枯草芽孢杆菌和氨基寡糖素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旱作地和水旱轮作地的防治效果均分别高于80%和25%。各种药剂在旱作地的防治效果整体优于水旱轮作地。

  • 张月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127-1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20042

    建立了检测水稻植株、稻壳、糙米、田水基质中噁唑酰草胺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分析方法。待测样品经乙腈匀浆提取、经PSA净化后,经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分离,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正离子多反应检测(MRM)模式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噁唑酰草胺在0.001~0.05 μg/mL浓度范围内,在水稻植株、糙米、稻壳、田水基质中,供试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其相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8、0.996、0.994和0.996;在0.005、0.05、0.5 mg/kg 3个水平下进行添加回收试验,噁唑酰草胺在水稻植株、稻壳、糙米、田水基质中的回收率分别在85.8%~114.6%、80.6%~106.4%、84.2%~95.0%和92.8%~109.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在2.7%~6.7%、3.8%~9.2%、2.9%~4.6%和5.0%~12.3%之间,定量限(LOQs)为0.005 mg/kg。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所得结果满足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适用于水稻植株、糙米、稻壳、田水中噁唑酰草胺的残留检测。

  • 杨潇湘, 伍文宪, 黄小琴, 张蕾, 杜磊, 刘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132-13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082

    为明确四川省猕猴桃溃疡病菌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的遗传多样性及群组划分与地理来源的相关性。以四川省不同地理来源的40个Psa菌株为研究试材,用rep-PCR技术进行分子标记,NTSYS软件分析UPGMA聚类。3对rep-PCR检测引物(REP、ERIC和BOX)共获得42个位点,其中38个为多态位点,占90.5%。UPGMA聚类结果显示,以相似系数为0.70阀值时,40个Psa菌株被分为2个类群(Ⅰ、Ⅱ),其中85.0%的菌株属于第Ⅱ类群;在相似性系数为0.80时,第Ⅰ类又可分为2个亚类(Ⅰ-1、Ⅰ-2),第Ⅱ类则分为5个亚类(Ⅱ-1、Ⅱ-2、Ⅱ-3、Ⅱ-4、Ⅱ-5),菌株无明显的采集地聚类。以上结果表明,四川省各地区的猕猴桃溃疡病菌菌株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其遗传变异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 李淑英, 路献勇, 程福如, 闫晓明, 郑曙峰, 马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138-14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084

    在安徽省沿江棉区开展了油菜秸秆覆盖对棉田杂草发生、棉花生长及土壤杂草种子库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油菜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对棉田杂草的抑制效果增强。与未覆盖秸秆且不除草处理相比较,7000 kg/hm2秸秆覆盖量处理棉花单株铃数和子棉产量显著提高。7000 kg/hm2秸秆覆盖量处理在覆盖后30、60、120天逐步减少0~20 cm土层杂草种子库密度,与全程除草剂处理较一致;随着覆盖量减少,对0~20 cm土层杂草种子库密度的降低幅度减小。全程除草剂处理降低0~5 cm土层杂草种子库多样性,而油菜秸秆覆盖则可能增加0~5 cm土层的杂草种子库多样性。3500 kg/hm2覆盖量+秸秆覆盖30天后喷施除草剂处理的抑草效果和增产效果与全程除草剂处理较一致。因此,在安徽省沿江棉区油-棉连作棉田推荐使用3500 kg/hm2油菜秸秆覆盖量+秸秆覆盖30天后喷施除草剂。

  • 曹巧, 高振贤, 单子龙, 傅晓艺, 史占良, 何明琦, 韩然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100-10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040

    小麦气传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对气候条件依赖性很大,突发性强、传播快、难以控制。河北省小麦常发性气传病害以小麦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为主。笔者总结了近年来河北省3种常发性气传病害发生概况及危害特点,探讨了3种病害的成因,对国内外3种病害的防控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防控对策,为保障河北省小麦稳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 武媛丽, 张树珍, 谭贤教, 杨本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106-11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00101

    超低温处理是以植物组织培养以及超低温保存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脱毒技术。为研究其在甘蔗脱毒中的应用前景,笔者对超低温技术在常见作物中脱毒方法及效率进行了分析,对超低温的原理、方法以及脱毒效果做了总结,对甘蔗现有的脱毒技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超低温技术为甘蔗脱毒工作中所提供的新的思路。

  • 胡容平, 石军, 林立金, 杨东升, 叶慧丽, 陈诚, 范中菡, 陈松, 陈庆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112-1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00118

    筛选高效的猕猴桃溃疡病防治药剂和配套的田间施药技术,为病害的防治提供有效措施和技术指导,以提升植保水平和农产品品质。采用管碟法对10种试验药剂进行了室内抑菌初筛,田间试验中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同时设置清水对照。结果表明:(1)室内筛选:从10种药剂中筛选出4种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分别为80%乙蒜素、0.15%四霉素、3%中生菌素和98%盐酸土霉素,抑菌圈直径均大于40 mm,抑菌率分别为70.49%、70.49%、68.85%、65.57%,透明度均在+++以上,其中80%乙蒜素抑菌效果最好,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4978 mg/L。(2)田间防效:稀释400倍的乙蒜素防效最高,达68.77%;采用灌根+注干的施药方式防效最好,达到71.41%。80%乙蒜素及配套的使用方法可为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提供新手段,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 孙斌, 王素平, 张佳佳, 于思勤, 陈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117-12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006

    为有效防除节节麦和1年生阔叶杂草的危害,筛选具有较好控制作用的除草剂,笔者开展3%世玛油悬浮剂与3%双氟磺草胺·唑草酮悬浮剂混配防除冬小麦田恶性杂草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表明,小麦返青期进行茎叶喷雾施药,药后30天对婆婆纳、播娘蒿、猪秧秧和荠菜株防效可达50.0%~72.5%,药后45天对婆婆纳、播娘蒿、猪秧秧和荠菜鲜株防效可达67.2%~95.8%,对节节麦鲜株防效可达81.3%。说明3%世玛油悬浮剂与3%双氟磺草胺·唑草酮悬浮剂混配可有效防除节节麦和1年生阔叶杂草,能够达到小麦返青后的最佳除草效果。同时田间调查显示该混配对小麦安全。

  • 谢显彪, 肖文祥, 孟继枝, 杨祚斌, 沈云峰, 胡春亮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121-12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042

    本试验选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Spirotetrama)、TTP200SC、倍内威(溴氰虫酰胺10% OD)3种新型杀虫剂,对番茄地烟粉虱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个施药处理在药后1~7天药效持续增强,7~21天药效逐渐减弱,药效持续期可达21天。TTP+螺虫乙酯,每公顷用量为199.5 mL+417 mL时,在药后1、3、7、14、21天,5个时间段都是效果最好的处理,当该处理施药7天时综合防效达到最好,若虫和成虫虫口防效都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此时烟粉虱若虫虫口防效为93.06%、成虫虫口防效为92.19%。该施药处理对烟粉虱的综合防效及持效期防效最佳。

  • 赵旗峰,李庆亮,李捷,赵龙龙,张未仲,胡增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138-1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053
    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我国主要农业害虫,以刺吸口器取食植物的叶片、花和果实等器官的细胞内容物,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并造成严重的经济 损失。我国作为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和消费国家,在自1992年国内首次报道绿盲蝽对葡萄造成危害以来,绿盲蝽在葡萄上危害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且目前依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为此本文综述分析了我国葡萄园绿盲蝽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趋势的变化及造成变化的原因,并从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角度分析了绿盲蝽防控方面研究进展。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绿盲蝽是一种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兴害虫,在进行葡萄绿盲蝽的研究时,特别是防控方面的研究,应该以农业防治为主,尤其是葡萄抗绿盲蝽品种的选育,然后通过研究新型农药和防治 技术以及筛选驱避和诱集物等技术建立有效的综合生态调控技术,以期有效的控制葡萄绿盲蝽。
  • 付雪,叶乐夫,魏湜,赵奎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143-1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600245
    [目的]为了全面评价田间杀虫剂对害虫的非致死作用,[方法]我们选择了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和种群拥挤作为处理因子,测度了大豆蚜的产蚜量、成蚜寿命、若蚜历期及有翅蚜数量等指标,评价两个因子对蚜虫的寄主植株上种群的增殖力和转移扩散风险的影响性质及大小。[结果]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对大豆蚜植株上种群有明显降低繁殖率的作用,从而有效减轻本地危害;另外,用药导致有翅蚜的数量显著降低,能降低蚜虫转移为害的风险。拥挤降低了第一代蚜虫种群的繁殖力,对第二代种群繁殖力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拥挤造成有翅蚜数量增加,会增加蚜虫转移为害的风险。药剂和拥挤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结论]研究表明: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会降低大豆蚜后代的在原植株上的为害和转移为害,拥挤会消减药剂在植株上的控害作用,也会增加蚜虫转移为害的风险。
  • 陆宁海,杨蕊,郎剑锋,吴利民,张强,霍云凤,石明旺,陈锡岭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4): 102-10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071
    为了探索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了秸秆还田和未还田小麦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并系统调查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小麦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提高,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比未还田的严重。秸秆还田后,在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成熟期五个生育期中,茎基腐病的发病率均比未还田区的发病率高,分别高出12.00%、13.00%、17.50%、17.00%和16.00%,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比未还田区分别高出3.38、5.28、7.37、8.25和8.13。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比未还田土壤中的显著增加,真菌的增长幅度最大,在小麦五个生育期中分别比未还田土壤中的真菌增长591.32%、373.63%、212.62%、285.74%、373.95%。因此,秸秆还田后,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加重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 张晓云,李维蛟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4): 109-11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600261
    云南重楼是多年生草本名贵中药材,高效规范化栽培云南重楼增加了叶部病害的发生几率。为了解云南重楼叶部病害,对云南重楼叶病斑处进行寄生真菌的初步分离,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经过分离获得19株形态各异的菌落,其中9株为附球菌属;7株为交链孢属 ;2株为黑团孢属;1株粉红单端孢菌。为研究云南重楼病害的病原鉴定及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等提供技术参数,为探索更好的云重楼种植技术提供基础。
  • 于灏泳,何发林,乔治华,姚向峰,孙石昂,李向东,张吉旺,姜兴印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4): 115-12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30126
    为了筛选对地下害虫金针虫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各复配组合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通过共毒因子法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复配组合,然后进一步细化配比,利用共毒系数法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最佳复配组合。其中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比有28组。氯虫苯甲酰胺与毒死蜱、氟虫腈、硫双威、噻虫胺、联苯菊酯、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按2:1、3:1、15:8、15:2、3:4、1:2、3:11的比例进行复配时效果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178.41、185.44、208.10、155.16、149.55、138.98、309.22。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噻虫嗪按11:2的比例进行复配时效果最显著,共毒系数为198.45。联苯菊酯与硫双威、噻虫胺按1:2、1:5的比例进行复配时效果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215.69、337.94.
  • 漆永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2): 101-10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80016
    以抗病青稞品种NQK-01-03和感病青稞品种甘青2号为材料,在室内盆栽条件下,采用苗期人工接种法来测定抗感青稞品种内部及品种之间受燕麦镰孢菌侵染后引起的植株叶片和根系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QK-01-03病叶Pro含量高于健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低于健叶;病根Pro、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高于健根,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健根;甘青2号病叶和病根Pro、MDA含量高于健叶和健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健叶和健根。受燕麦镰孢菌侵染,感病青稞甘青2号和抗病青稞NQK-01-03之间病健叶和病健根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感病青稞甘青2号病叶Pro含量高于抗病青稞NQK-01-03,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低于抗病青稞NQK-01-03;而感病青稞甘青2号病根Pro、MDA含量高于抗病青稞NQK-01-03,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抗病青稞NQK-01-03。本试验得出,Pro含量高低与青稞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低与品种抗病性成呈正相关。该结果为明确燕麦镰孢菌侵染对青稞叶片和根系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徐永菊,叶 霄,李 爽,侯 睿,张小红,张小军,张相琼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2): 108-11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00011
    为了更好的防治花生白绢病以及加速抗病育种进程,须加强花生与白绢病互作过程研究。本文首先从花生白绢病致病机理入手,详细阐述了花生白绢病菌遗传多样性、致病性及毒力因子等;其次对目前花生白绢病的防治情况,包括病状表现、生防菌的筛选等做出分析;接下来归纳总结了包括接种方法、已发掘的抗性资源等在内的花生白绢病抗病育种研究;最后作出展望,建议从摸清白绢病菌底细、建立病害防治专家系统等五方面入手,从整体上提高我国花生对白绢病的抵御能力。希望为花生白绢病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蒲占湑,黄振东,鹿连明,杜丹超,胡秀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2): 115-12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138
    为明确代森锰锌、咪鲜胺、王铜、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5种杀菌剂对柑橘黑点病菌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浙江省不同地区的43株黑点病菌株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柑橘黑点病菌对代森锰锌、咪鲜胺、王铜、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平均EC50值分别4.0136±4.2897μg?mL-1 、0.0851±0.0325μg?mL-1、179.2214±63.0787μg?mL-1、0.1519±0.3377μg?mL-1和0.6148±1.4194μg?mL-1,且Shapiro-Wilk检验结果表明,各杀菌剂的EC50值均呈正态分布,因此,各杀菌剂的平均EC50值可作为5种杀菌剂对柑桔黑点病菌的敏感性基线。
  • 王小强,曹馨月,郑珍蕾,蒲德强,李跃建,房超,蔡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2): 121-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80021
    为探究不同容积-密度组合饲养七星瓢虫对其各历期存活率及成虫重量的影响,本研究在温度25℃、相对湿度60-80%,光照周期10L:14D条件下,设置3种容积 (1000ml、750ml、500ml)与3种密度 (25头、35头、45头)组合下观察统计不同历期七星瓢虫存活数,并对成虫称重。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容积组合对低龄期幼虫存活的影响显著高于其它历期(P<0.05)。其中,1-2龄在500ml下的存活率25头、35头、45头均显著的低于750ml下的3种密度及1000ml-25头,依次为57.33%,48.57%,40.74%,其存活率的最佳容积与密度组合为750ml-35头,存活率达到88.57%;在3龄、4龄、蛹期及成虫时,其最佳饲养组合分别为500ml-25头、1000ml-25头、750ml-35头及750ml-35头,其存活率分别为93.33%、94.49%、92.38%和97.78%,但该最优组合在统计学上与其它组合无显著差异(P>0.05);对初羽化成虫称重表明,除1000ml 25与45头/盒间有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体积与密度组合下成虫体重均无显著差异 (P>0.05)。综上所述,在七星瓢虫规模化饲养中,幼虫阶段的低龄期存活率受密度及容器大小影响严重,当密度为25-45头时,应避免1-2龄阶段在小于500ml条件下饲养,对七星瓢虫规模化饲养条件的设置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 李其勇,李星月,朱从桦,向运佳,杨晓蓉,张鸿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1): 115-12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50051
    为了有效防除杂草稻和利用杂草稻的抗逆特性,本研究分析了杂草稻在田间出苗、分蘖、生长环境、光合作用、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利用、产量形成等方面对栽培稻的生长影响和竞争优势;概述了杂草稻在长期适应生态环境过程中形成的耐深播、耐低温、耐干旱、耐盐碱、耐重金属、抗病性等主要耐逆特性。指出了发掘杂草稻的优异特性基因资源应用于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杂草稻化感作用对合成植物源除草剂有借鉴意义。
  • 范会云,刘小娟,刘子荣,徐雪亮,王奋山,黄衍章,陈庆隆,姚英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1): 124-12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80032
    为明确不同油菜品种对江西省油菜菌核病的田间抗性表现,以‘中油杂200’、‘赣油杂108’和‘华油杂62’等30个不同遗传背景的油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南昌市、宜春市和九江市开展了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结果】不同的油菜品种在同一地点具有不同的抗性表现,同一油菜品种在不同地点也存在较大的抗性差异;综合各地的抗性表现,‘中油杂22’、‘赣油杂108’、‘富油668’、‘中油589’、‘圣元77’和‘赣油杂1009’对核盘菌有较高的自然抗性且稳定性相对较好。【结论】本结果可为江西省油菜菌核病抗性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油菜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 卜华虎,任志强,肖建红,王晓清,杨慧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0): 145-1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50080
    玉米作为一种粮、饲和工业兼用的重要作物,随着生物能源、畜牧业以及生物制药等行业对玉米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玉米需求量日益增长。伴随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田间管理粗放,常年连作,玉米虫害呈现上升趋势,加剧了农药的使用量和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了缓解我国玉米虫害和降低农药的使用,本文归纳了玉米虫害的主要种类、危害,防治办法和优缺点;综述了国内外玉米抗虫鉴定筛选,抗虫基因研究,以及转基因抗虫玉米的研究进展,为我国抗虫玉米遗传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 于艳敏,来永才,闫平,武洪涛,张书利,徐振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0): 150-15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50050
    为了探讨黑龙江省不同穗型粳稻穗部稻曲病发生情况及其与病害的相关性,采用田间自然感病法,调查分析了不同穗型粳稻稻曲病病穴率、病穗率、病情指数、抗性频率、病粒空间分布以及一、二次枝梗特征等。结果表明,不同穗型稻曲病发生程度不同,弯穗型稻曲病病穴率、病穗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半直穗型次之,直穗型最高,稻曲病发生呈直穗型>半直穗型>弯穗型的规律。弯穗型中10.76%表现为免疫,70.59%表现为抗性,半直穗型52.13%表现为抗性,直穗型19.62%表现为抗性。不同穗型水稻上病粒分布规律不同,弯穗型和半直穗型水稻病粒分布规律为中部>上部>下部,直穗型水稻病粒分布规律为中部>下部>上部,且三种穗型病粒均主要着生在二次枝梗上。相关分析表明,弯穗型品种二次枝梗数与病情指数显著正相关,半直穗型品种二次枝梗长度与病情指数极显著负相关,直穗型品种二次枝梗数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 王小强,曹馨月,刘虹玲,伍兴隆,蒲德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7):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40018
    桃蚜作为世界范围内农作物主要害虫,在我国主要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因其繁殖能力强以及对蔬菜尤其是辣椒质量造成危害而成为重要防治对象。为了明确四川省成都主要辣椒种植区桃蚜空间分布格局,本试验运用2种回归方法和8个聚集度指标(K, C, CA, I, M*, m*/m, L*, L*/(1+m))对桃蚜盛发期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计算桃蚜种群理论抽样数,Iwao和kuno序贯抽样技术拟合桃蚜的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桃蚜种群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原因是由桃蚜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但8月下旬开始聚集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决定;通过种群密度与聚集度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用平均拥挤度(m*/m)、负二项分布指标(K),久野指数(CA)及L*/(m+1)分析桃蚜空间分布型更具说服力;并利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 高杜娟,唐善军,陈友德,周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6): 140-14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40057
    为了加强对水稻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本文归纳了水稻几种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现状,分析了生物防治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植物先天免疫和寄主诱导抗病性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应重视微生物制剂与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加强植物源生防制剂的研究,同时开展基于水稻品种抗性、生物防治、栽培控害和科学用药等技术集成研究。
  • 袁伟宁,魏玉红,牛丽敏,周昭旭,张新瑞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6): 148-1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110
    摘要:为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甘肃河西地区3种玉米害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协调甘肃河西地区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之间的矛盾,本研究在室内采用饲喂法和药膜法分别对棉铃虫、亚洲玉米螟、粘虫和松毛虫赤眼蜂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浓度增加,4种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呈递增趋势,当药剂浓度达0.500 mg/L时,4种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5%以上。致死中浓度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松毛虫赤眼蜂毒力最高,致死中浓度LC50为0.078 mg/L,其次依次为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粘虫,致死中浓度LC50依次为0.109、0.120、0.127 mg/L。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是其他3种鳞翅目昆虫的1.40~1.63倍。因此,综合防治中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害虫时,应避开赤眼蜂的出蜂时期,以降低化学杀虫剂对赤眼蜂的杀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