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王寅, 李晓宇, 王缘怡, 高强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4(06): 647-656.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2.1891
    东北黑土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产区,40年来区域农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集约化农牧业生产方式下资源循环和利用效率持续下降、环境代价日趋严重,迫切需要探索和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文章以东北三省为对象,通过整合分析作物种植业、畜牧养殖业、食品加工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历史变化与发展现状,评估分析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与不足,发现农牧分离持续加剧、黑土质量显著下降、绿色食品产业不强等问题是目前东北黑土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挑战。近年来,国家与区域一系列发展战略与政策规划为黑土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机遇,基于食物链养分流动理论与方法,提出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的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从“农资产品-土壤管理-作物种植-畜牧养殖-产品加工-食品消费-生态环境”链条出发,以黑土地保护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通过各子系统的协调耦合发展和综合管理,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与环境减排,推动区域农牧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东北黑土区农业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发展。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0(01): 2-127.
    <正>冯江,男,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态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研究生院副院长,学生处处长兼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校长助理兼科学技术处处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成员,
  • 卫功庆, 薛嘉璐, 刘舒欣, 段景玲, 姜涛, 王艺锟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4(04): 379-385.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2.1923
    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ck)是具有重要经济和文化价值的鹿科动物之一,是我国驯养的首要茸用鹿类,存栏量约为100万头,驯养历史近300年。花鹿茸是梅花鹿的主要产品之一,是名贵的动物药材,具有“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的功效,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梅花鹿种质资源和生产技术现状与成就,文章对中国梅花鹿育成品种(品系)的遗传背景、品种特征、生产性能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探讨中国梅花鹿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途径,以期为梅花鹿产业发展谏言觐策和为同行提供参考。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0-349.
    <正>牛主要繁殖障碍防治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主要依托“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等项目资助,由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大学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教育部长江学者、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吕文发教授为第一完成人。本项目主要针对牛高发繁殖障碍性疾病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的防治,历时10余年攻关,揭示了牛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的发病机制,构建牛主要繁殖障碍防治技术体系,开发了中草药和微生态制剂等新产品,取得了牛主要繁殖障碍防治系列创新成果,规模化应用后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 刘梦迪, 姚贵哲, 杨帆, 孟庆峰, 丛彦龙, 王伟利, 李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1(04): 477-482.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8.4233
    为了解H9N2亚型流感毒株的变异及跨种间传播机制,通过基因序列测定和固相酶联试验对2016—2017年吉林地区的8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野鸟分离株的HA氨基酸序列及HA的受体结合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株病毒均具有与人型受体和禽型受体结合特性,其中3株病毒HA的226位氨基酸为L,病毒则偏嗜结合6'SL即人型受体,其余5株病毒HA的226位氨基酸为Q,病毒偏嗜结合3'SL即禽型受体,这暗示着H9N2亚型病毒存在着感染人的潜能,因此应密切监测野鸟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为动物及人间流感的防控提供参考。
  • 苏文雅, 王文婷, 林向辉, 林晓熙, 张浩, 李伟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43(03): 349-354.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662
    运用协同戊巴比妥钠模型研究人参加工品"鲜人参膏"(Fresh ginseng paste, FGP)对小鼠睡眠的促进作用。观察小鼠睡眠潜伏期及睡眠时长,并检测小鼠血清中五羟色胺(5-HT)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评价小鼠睡眠状况;通过H&E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体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戊巴比妥钠组比,FGP协同戊巴比妥钠组小鼠的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而睡眠时长显著延长,FGP(400 mg/kg)效果最佳。与正常对照组比,戊巴比妥钠组与给药组小鼠的5-HT与NOS含量显著提升(P<0.05);与戊巴比妥钠组相比,FGP给药组小鼠的5-HT与NOS含量显著提升(P<0.05)。此外,FGP在协同戊巴比妥钠增强镇静安神作用的基础上,降低了戊巴比妥钠对小鼠中枢神经的副作用。因此,FGP具有显著的镇静安神作用,可显著延长小鼠的睡眠时长。
  • 房嘉园, 王春丽, 马泽, 巩永博, 刘松财, 郝林琳, 张英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4(04): 444-449.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1190
    试验从筛查到的大型猪和小型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基因胞外域编码区上的4个同义突变形成的2种单倍型入手,分析不同猪种IGF-1R的2种单倍型是否影响其转录和翻译。通过构建包含IGF-1R 2种单倍型的表达载体(大型猪组命名为LP组,小型猪组命名为BM组),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分析大型猪和小型猪IGF-1R的2种单倍型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LP组的IGF-1R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BM组(P<0.01);进一步检测发现,与LP组相比,BM组的IGF-1R蛋白质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大型猪和小型猪IGF-1R胞外域编码区2种单倍型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影响基因表达,进而可能调控动物的生长发育,为进一步研究小型猪形成机制提供数据。
  • 郭庆海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0(04): 517-523.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8.4550
    玉米高库存使吉林省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区域,面临着"一粮独大,牧业乏精,特产欠优,杂粮粗放,加工不深"5个方面结构不优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确立"市场导向、稳粮优粮、农民增收、提质增效、协调互动、绿色发展"6项原则。在区域布局调整框架上,东部山区突出"弱粮强特",中部地区突出"优粮",西部地区突出"扩饲增杂"。在农林牧渔结构调整框架上,重点突出农牧结构优化,确立"农牧结合,以牧稳粮,以农优牧"的思路。在"三产"融合发展的构架上,坚持"以工强农,以商兴农,三产联动"的思路。在路径选择上,深化制度改革、净化农业产能、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率、促进转型升级。
  • 刘政波, 张亚玉, 王秋霞, 李美佳, 关一鸣, 孙海, 刘宁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1(04): 432-437.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9.4244
    应用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同时测定人参中13种核苷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研究不同施钾水平条件(1,3,6,9,12 mmol/L)下人参中核苷类化合物含量的差异。采用超声法提取,UPLC测定聚炔类化合物的含量,色谱条件为Waters HSS T3(100 mm×2. 1 mm,1. 8μm)色谱柱,以乙腈(B)-0. 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1~8 min,0~8%B; 8~9 min,8%~15%B; 9~10. 5 min,15%B; 10. 5~11 min,15%~0%B; 11~15 min,0%B),流速为0. 3 m 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在此条件下13种组分达到基线分离,且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钾水平条件下人参中13种核苷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异较大,核苷类化合物总含量为1 908. 74~2 527. 89μg/g,随着钾水平的提高,核苷类化合物总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黄嘌呤、尿苷、鸟苷、2'-脱氧鸟苷4种核苷类最为丰富,其中黄嘌呤含量随着钾浓度的升高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最高含量为324. 55μg/g;尿苷和鸟苷的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钾浓度为6 mmol/L时二者含量最低,分别为309. 97μg/g和156. 00μg/g,钾浓度为12 mmol/L时尿苷最高含量为741. 71μg/g,不施钾的对照组鸟苷的最高含量为637. 27μg/g; 2'-脱氧鸟苷的含量随着钾水平的提高呈现降低的趋势,含量为529. 53~227. 60μg/g。UPLC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重复性高,可用于人参中核苷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不同施钾水平条件下人参中核苷类化合物含量的差异较大,可为人参生产中钾肥的使用提供依据。
  • 金纯伊, 金华, 卢影影, 李新林, 白鑫磊, 邹吉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1(05): 563-568.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9.4592
    以文冠果腋芽、幼茎及嫩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及浓度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并通过形态学和组织细胞学观察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3种外植体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腋芽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86. 67%,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WPM+2,4-D 1. 0 mg/L+NAA 1. 5 mg/L+6-BA 0. 25 mg/L;最佳芽分化培养基为WPM+NAA 0. 2 mg/L+6-BA 1. 0 mg/L,芽分化率最高,达40%;生根培养为1/2WPM+IBA 0. 5 mg/L+NAA 0. 5 mg/L,诱导出的根系粗壮且须根丰富。通过表型特征可将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分为4类:乳白色愈伤组织、浅黄色愈伤组织、黄褐色愈伤组织及白色愈伤组织。电镜观察发现,乳白色和浅黄色愈伤组织细胞质浓厚,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具有多个分散的液泡,细胞器丰富,为胚性愈伤组织;而黄褐色及白色愈伤组织液泡巨大且基本无其他内含物,为非胚性愈伤组织。
  • 宋雷蕾, 何佳宝, 刘可为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1(06): 713-718.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9.5030
    通过土培和油菜盆栽试验研究了1株氧化木糖无色杆菌LAX2对Cu、Zn、Pb和Cd复合污染菜地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菌株LAX2的发酵液对土壤中有效态Cu、Zn、Pb和Cd具有较强的固定作用,加入发酵液后能够快速固定土壤中的Cu、Zn、Pb和Cd,培养30 d后有效态Cu、Zn、Pb和Cd含量分别下降了87. 4%、68. 1%、86. 8%和89. 2%。油菜盆栽试验表明,在整个植物生长期内,菌株LAX2能固定土壤中有效态Cu、Zn、Pb和Cd,使其有效态含量分别下降了65. 4%、61. 8%、62. 1%和55. 3%;油菜可食部Cu、Zn、Pb和Cd的含量分别降低了42. 1%、34. 8%、46. 4%和30. 8%;油菜根中Cu、Zn、Pb和Cd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8. 6%、47. 4%、53. 3%和39. 1%。这说明,菌株LAX2可通过生物矿化作用同时固定菜田土壤中共存的Cu、Zn、Pb和Cd,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减少植物根部对重金属的吸收及重金属在可食部的积累,在重金属复合污染菜田土壤修复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关淑艳, 姜青平, 韩利圆, 魏小童, 焦鹏, 刘思言, 马义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1): 1-9.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3.1801
    玉米(Zea mays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逆境会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从而对玉米产量产生负面影响。从育种选择到应用生物技术手段方面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适应能力,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对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及生物育种中不同育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概述,论述了生物育种在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等逆境情况下的研究进展,同时以多学科交叉技术的整合为特征,将育种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展望了未来育种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及生物育种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为育种技术的革新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 张俊, 池玉杰, 谷新治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43(01): 41-50.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511
    C2H2型锌指转录因子在植物、动物和部分真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偏肿革裥菌(Lenzites gibbosa)中的作用尚不清楚。通过对木屑处理后不同时期的偏肿革裥菌菌丝进行提取和转录组分析,为偏肿革裥菌在营养基质条件下菌丝的生长研究提供支持。运用COG、GO和KEGG数据库进行注释分析,筛选出与偏肿革裥菌生长发育相关的C2H2型锌指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 Pathway富集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COG注释分析表明,C2H2型锌指蛋白差异基因大部分与复制、重组和修复功能有关。GO富集分析表明,C2H2型锌指蛋白差异基因参与了细胞过程、细胞部分和结合功能。将差异基因比对到KEGG数据库中,共得到35条注释的序列,其中4条初生代谢通路得到注释,对其进行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内质网蛋白加工通路中,表明偏肿革裥菌的生长发育与内质网蛋白加工通路密切相关。在木屑诱导下,随着木屑诱导时间的延长,9406基因相对表达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11332、7835和5947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11819和4346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升-降-升"的趋势,3913和5738基因相对表达量呈"降-升-降"的趋势。此研究结果对偏肿革裥菌菌丝体生长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深入研究木质纤维降解关键基因的功能与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 黄金鑫, 曹国军, 耿玉辉, 戚昕元, 潘京洲, 邢伟明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4(04): 414-420.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091
    通过2年水肥一体化田间试验,在2种施肥方式(膜下滴灌,传统施肥),3种灌溉定额(0;中量1 500 m~3/hm~2;高量2 500 m~3/hm~2),3种施肥量(0;中量N 180 kg/hm~2,P_2O_580 kg/hm~2,K_2O 80 kg/hm~2;高量N240 kg/hm~2,P_2O_5120 kg/hm~2,K_2O 120 kg/hm~2)条件下,研究不同滴灌方式及施肥量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产量,磷素吸收积累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试验以膜下滴灌W2F2处理(高水高肥)的产量最高,2017年产量为13 587 kg/hm~2,2018年产量为12 785.9 kg/hm~2,但与W1F1(中水中肥)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随着施肥量和灌水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均表现出膜下滴灌(W1F1~W2F2)>传统施肥(W0F1、W0F2),其中膜下滴灌的W1F1处理磷吸收利用效率最高,膜下滴灌比传统施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及磷素积累量、磷肥利用效率。从节水减肥的角度出发,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最佳产量的施肥量初步确定为施N 180 kg/hm~2、P_2O_580 kg/hm~2和K_2O 80 kg/hm~2;最佳灌溉定额为1 500 m~3/hm~2。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2(02): 116-237.
    <正>玉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是吉林农业大学玉米精深加工创新团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鲜食玉米品质变化机理及质构特性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玉米绿色供应链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体系专项"玉米深加工技术及副产物利用"、吉林省省长基金项目"玉米淀粉生产结晶麦芽糖及其糖醇产业化
  • 王天佑, 丁万隆, 尹春梅, 王蓉, 李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55-263.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1298
    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对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区土壤pH、电导率及各种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使用分离培养基对土壤中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进行培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微生物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参的种植会导致土壤酸化,且随栽培时间的延长,土壤各项营养成分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的趋势;相同情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也会产生一些变化,其中土壤真菌随栽培年限的升高其数量呈升高趋势,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呈现降低趋势;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养分因子与微生物之间关系密切,具有统计学意义(≥0.2)的相关性系数占试验总数据的84.62%;测序结果显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是试验土壤中的主要细菌门类,栽参会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导致常见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富度降低,并促使细菌性假丝酵母念珠菌(WPS-2)等有害菌大量繁殖;子囊菌门(Ascomycota)等是真菌群落结构中的主要门类,栽参会导致真菌的群落构成受到影响,常规菌种相对丰度降低,腐质霉属(Humicola)、镰刀菌属(Fusarium)及土赤壳属(Ilyonectria)等致病真菌类群大量繁殖且彼此存在共生关系。综上,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调节具有积极作用,明确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发展规律,为促进人参种植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
  • 张硕, 张永刚, 杨利民, 韩梅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64-271.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881
    采用D-饱和最优设计,建立朝鲜淫羊藿叶产量与氮磷钾配施的回归模型,并结合因素频率分布,研究氮磷钾配施对朝鲜淫羊藿叶产量及淫羊藿苷和总黄酮2种质量指标含量的影响。在盛花期和初果期磷肥对产量贡献最大,果熟期氮肥对产量贡献最大,而在果后的绿叶期钾肥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寻优结果表明:每株叶产量>1 g,95%置信区间所对应的优化施肥量为N 12.89~17.30 kg/667m~2、P_2O_5 16.45~19.90 kg/667m~2、K_2O 17.24~20.82 kg/667m~2;淫羊藿苷含量>1%,95%置信区间所对应的优化施肥量为N 6.46~15.80 kg/667m~2、P_2O_5 8.88~17.26 kg/667m~2、K_2O 9.35~19.25 kg/667m~2;总黄酮含量>20%,95%置信区间所对应的优化施肥量为N 12.83~18.57 kg/667m~2、P_2O_5 12.85~18.32 kg/667m~2、K_2O 16.78~21.01 kg/667m~2。合理的氮磷钾配施不仅能促进朝鲜淫羊藿单株叶片产量的提高,而且对于保证其药材质量具有明显作用。综合考虑氮磷钾配施对朝鲜淫羊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得出朝鲜淫羊藿优质生产的施肥量为N 12.89~15.80 kg/667m~2、P_2O_5 16.45~17.26 kg/667m~2、K_2O 17.24~19.25 kg/667m~2,N、P_2O_5、K_2O的最优施肥量配比为1∶(1.04~1.34)∶(1.34~1.49)。
  • 张亚玉, 金桥, 孙海, 左湘西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1(02): 127-133.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9.5226
    通过对食养理念的追溯求源,梳理当代有关食养食材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成果,揭示我国特有的食养传统,丰富多姿的食养方法,广阔、丰富且宝贵的多民族食养食材资源,可以为解决当下因人体摄入微量营养素缺乏而出现的"隐性饥饿"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探讨了以满足人体对微量营养素需求的药用植物栽培新模式,即农艺-食材-食养模式,该模式的当代价值在于重新唤起"天人合一""以食养生、以食健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健康理念与健康自觉,有别于药食同源、药食兼用、药食两用等名称,提出食养食材的概念,并指出深度挖掘和切实可行且有可提升空间的策略,丰富了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的内涵,对应对全球"隐性饥饿"的挑战,提供中国智慧与解决方案。
  • 邵玺文, 冉成, 金峰, 郭丽颖, 耿艳秋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0(04): 379-382.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8.4623
    苏打盐碱地作为农业后备资源,其合理开发利用对区域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种植水稻不仅是改良和利用苏打盐碱地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文中概述了近年来苏打盐碱地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的栽培技术,讨论了当前和今后苏打盐碱地稻区的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热点及深入研究的问题,旨在为苏打盐碱地开发种稻能够科学、快速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借鉴。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5(01): 2-127.
    <正>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是黑土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战略资源。随着松嫩平原土壤的盐碱化面积不断增大,盐碱化程度不断加剧,同时,由于灌溉水资源条件较差,可开垦并稳定利用的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及盐碱土的开发利用对国家和吉林省的生态保护和粮食增产十分重要,也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盐碱地或盐渍土的改良与利用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汪树生, 高双娜, 冯晨, 张银, 苏玉春, 陈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1(04): 414-418.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8.4474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淀粉糊为粘合剂与秸秆粉混合制作栽培基质。通过测定栽培基质的基本性质并观察辣椒幼苗的生长状况及生理指标来确定制作基质块的适合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基质的基本性能均符合栽培基质要求。处理3(T3)基质(浓度3%淀粉糊液为粘合剂)的辣椒幼苗出苗率、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最高,分别为95. 07%、0. 012 9、2. 17 mg/g、217. 91μg/g,辣椒幼苗生长状况良好,生理指标更接近土壤。处理3的玉米秸秆基质有作为育苗基质应用的潜力。
  • 陈桂芬, 李静, 陈航, 安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0(04): 502-510.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8.4566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对农业领域的全面普及,作为信息技术与农业领域深度融合的标志性技术——智慧农业,必将为现代农业带来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文中分析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国内外农业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通过案例重点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新模式、农产品经营状态的新体系、农业领域管理服务的新思维,并通过大数据时代下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与自主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展望了未来农业的应用前景,为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 张飞飞, 任跃英, 王天媛, 李嘉丰, 许嘉, 骆长林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1(05): 600-606.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8.3700
    试验研究了施用人参专用肥(Z)、EM菌肥(W)、树叶肥(S_1,S_2,S_3),对不同年生人参产量及皂苷含量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人参总皂苷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参单体皂苷Rg_1、Re、Rb_1。施肥条件下人参产量及皂苷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S3处理下各年生人参产量均最高,分别为1. 79,2. 13,2. 55,3. 01 kg/m~2,Z处理下3年生和6年生人参总皂苷含量最大,分别为1. 94%和4. 36%,S3处理下4年生和5年生人参总皂苷含量最大,分别为3. 04%和3. 64%。施肥后人参主根长和主根直径以3年生至4年生增长显著,人参产量各年生间均增势显著,其中施肥后3年生至4年生人参产量增幅明显高于对照。施肥对3年生至4年生人参总皂苷和单体皂苷Rb_1的积累有显著影响,对单体皂苷Rg_1+Re影响不大。施加有机树叶肥可以显著提高人参产量和皂苷含量。人参产量的变化趋势与人参主根长和主根直径的变化趋势呈正相关。施肥对3年生人参主根长及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对3年生人参总皂苷和单体皂苷Rb_1的积累有显著影响。
  • 郝庆凯, 张程, 张祥辉, 潘洪玉, 张浩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1(06): 731-736.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9.4395
    采用λ-Red重组技术对氯嘧磺隆降解菌——吉林克雷伯氏菌2N3的2个水解酶mhpC基因Kj-mhpC-2096和Kj-mhpC-2289分别进行了敲除,获得了2个基因的突变体,并通过PCR对敲除突变体进行了验证。在含有5 mg/L氯嘧磺隆的液体基础培养基中,对突变体的生长速度以及对氯嘧磺隆的降解能力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0 h内野生型和突变体均生长至最高浓度,ΔKj-mhpC-2096生长速度最慢,最终细胞浓度最低,野生型生长速度最快。8 h内,ΔKj-mhpC-2096和ΔKj-mhpC-2289对氯嘧磺隆的降解率明显低于野生型,在8 h之后ΔKj-mhpC-2289对氯嘧磺隆的降解率逐渐与野生型相当,最终降解率>90%,而ΔKj-mhpC-2096在将氯嘧磺隆降解至约1 mg/L后,基本停止了降解。这表明mhpC的缺失对氯嘧磺隆的降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菌株对氯嘧磺隆耐受能力降低,降解率与降解速度均降低,初步证明Kj-mhpC-2096参与了氯嘧磺隆的降解。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9(01): 2-127.
    <正>玉米新种质新技术创制及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是吉林工业大学玉米育种创新团队依托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玉米高产耐密种质创制及强优势杂交种培育与示范"(20116030)、国家"963"项目"强优势玉米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2011AA10A103)
  • 赵尧璐, 于海滨, 于仙忠, 夏立新, 吕文发, 赵志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9(02): 189-193.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7.3488
    线粒体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GPAM,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是一种具有编码蛋白质功能的基因,位于牛的26号染色体上。GPAM酶参与催化三酰基甘油和磷脂生物合成反应的第一步,继而对甘油三酯的量进行调控,是生物体内一个必不可少的酶。试验以中国荷斯坦牛RNA反转录成cDNA,继而PCR扩增出GPAM片段,并连入pBI-CMV3载体,构建了pBI-CMV3-GPAM真核表达载体,并验证了其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牛GPAM真核表达载体,并在体外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高效表达。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9(02): 124-253.
    <正>王大为,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粮油植物蛋白学科带头人,兼任吉林省养生保健协会会长、国际药膳食疗保健学会常务理事、《食品科学》编委。先后被评为全国职工创新能手、长春市创业先锋、吉林省创业先锋、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长白山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张冲, 陈昊, 张鹤洋, 张昆, 王连君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1(06): 676-680.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9.5075
    以鲜食葡萄"玫瑰香"为试验材料,研究3,6,8 m L/kg 3个浓度下,乙醇处理对果实采后贮藏品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 m L/kg和6 m L/kg的乙醇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延缓果实采后衰老,保持贮藏品质,但8 m L/kg的乙醇处理加速了果实衰老。3 m L/kg和6 m L/kg的乙醇处理均能有效抑制果实质量损失和硬度下降(P<0. 05),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升高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P<0. 05),抑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升高(P<0. 05),并且3 m L/kg的乙醇处理效果优于6 m L/kg的乙醇处理;8 m L/kg的乙醇处理效果则与此相反。综上,适当的低浓度乙醇处理可延缓鲜食葡萄"玫瑰香"的采后衰老,有利于降低果实质量损失,抑制果实软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升高。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2(01): 2-119.
    <正>1研究团队概况玉米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成员7人。其中,赵仁贵,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特用玉米遗传育种;蔚荣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鲜食玉米遗传育种;包和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爆裂玉米遗传育种;贾恩吉,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玉米遗传育种;李继竹,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 王俊, 隋标, 王鸿斌, 赵兴敏, 赵兰坡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43(01): 22-27.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4346
    为探讨玉米与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率及种间竞争等方面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2(4垄玉米、2垄大豆),3∶2(3垄玉米、2垄大豆),2∶1(2垄玉米、1垄大豆)3种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以及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共5个处理。经过1年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作处理,间作系统中玉米在产量、土地当量比、水分利用率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1,其中4∶2模式土地当量比高于3∶2模式和2∶1模式。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中,玉米相对大豆的竞争力(A_(cs))均>0,表明玉米竞争力强于大豆,顺序为4∶2>2∶1>3∶2。在作物耗水等方面,间作玉米耗水量均高于单作,间作大豆耗水量均低于单作,间作玉米水分利用率均高于单作。间作模式能显著增加间作玉米的子粒产量,间作玉米产量比单作产量平均提高15.7%;间作大豆产量比单作产量降低20.3%,其中4∶2处理组在产量表现等方面最优。这说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土地优势和产量优势,其中4∶2模式为最佳间作模式。
  • 关淑艳, 魏小童, 焦鹏, 蒋振忠, 曲静, 刘思言, 马义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4(02): 127-134.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1455
    HD-Zip(同源结构域-亮氨酸拉链)蛋白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分为4个不同的亚家族(HD-Zip Ⅰ~Ⅳ)。HD-Zip Ⅰ转录因子在响应植物非生物胁迫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植物HD-Zip Ⅰ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论述了HD-Zip Ⅰ亚家族响应干旱、脱落酸(ABA)、低温、盐和氧化胁迫的研究进展,为深入阐释植物HD-Zip Ⅰ亚家族调控非生物胁迫应答的分子网络机制提供参考。
  • 石丽颖, 孙凯鑫, 王友元, 李前庆, 王军, 吕文发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4(02): 189-197.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6105
    为防治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提供益生菌株,从健康奶牛生殖道分离筛选益生乳酸菌。利用子宫采样器采集28头产后45~65 d健康奶牛子宫内容物,通过体外培养、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进行鉴定,并检测菌株的抗菌活性和物质、抗生素敏感性及细胞黏附性。结果表明:共分离筛选出15株乳酸菌,分别为唾液乳杆菌7株,粪肠球菌4株,殊异肠球菌、海氏肠球菌、耐久肠球菌和绒毛肠球菌各1株。15株乳酸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和抗生素敏感性;殊异肠球菌、海氏肠球菌、耐久肠球菌和唾液乳杆菌主要抗菌物质为有机酸;绒毛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主要抗菌物质除有机酸外还分泌细菌素。殊异肠球菌和绒毛肠球菌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具有较强黏附能力。殊异肠球菌和绒毛肠球菌可作为潜在的益生菌,用于开发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微生态制剂。
  • 黄权, 蒋焯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4(02): 215-220.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2.5389
    通过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线粒体COI和16S rRNA基因片段PCR扩增,经纯化、克隆、测序后,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进一步对虹鳟进行物种分子鉴定。测序结果表明:COI基因序列长为686 bp,其中A,T,C,G含量分别为23.03%,29.15%,29.01%,18.80%;16S rRNA基因序列长为607 bp,其中A,T,C,G含量分别为27.84%,21.58%,25.21%,25.37%。将得到的基因序列通过GenBank和BOLD两数据库进行比对,GenBank中没有虹鳟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为0,COI基因比对结果为99%,而在BOLD中的比对结果为100%,鉴定结果为虹鳟。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此方法提供一种基因标签对虹鳟幼鱼、鱼糜制品和三文鱼片等进行种类鉴定。
  • 方平, 杨鹤, 佐月, 王轶晗, 卫宝瑞, 张誉荠, 巩金壮, 许永华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1): 92-97.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6111
    以4年生人参为试验材料,选择6种处理条件对其进行栽培,探究不同参膜和遮荫处理下人参光合效率及产量变化,旨在寻找最佳的参膜材料和遮荫方法,为人参的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试验6个处理分别为黄膜(1号膜),生产用蓝膜(2号膜),转光纳米膜(3号膜),黄膜+75%黑色聚乙烯遮阳网(4号膜),生产用蓝膜+75%黑色聚乙烯遮阳网(5号膜),转光纳米膜+75%黑色聚乙烯遮阳网(6号膜),其中生产用蓝膜(2号膜)为对照组。在不同生育期测定光合参数,最后采收测产量,检测有效成分积累量。总的来看,人参在黄膜+75%黑色聚乙烯遮阳网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最大,转光纳米膜下气孔导度较小,胞间CO_2浓度在每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产量和有效成分来看,1号膜的总产量和总平均产量最高;5号膜人参叶中总皂苷含量最高,1号膜人参根中总皂苷含量最高。综上,生产上推荐使用1号黄膜,其对提高产量和增加有效成分的积累有一定帮助,原因可能是黄膜的透光率高,增加了人参的光合作用,提高了产量,而皂苷含量的提高可能是人参为适应强光胁迫而积累了更多的皂苷。但是对于使用黄膜是否会带来人参植株早衰问题还有待研究。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1): 0-175.
    <正>动物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成果主要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星火计划和吉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计划项目等资助。由吉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梅花鹿高效养殖和产品开发工程技术中心、梅花鹿养殖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室负责人杜锐教授为第一完成人。本项目研究严重危害我国动物健康养殖业的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的疫病防控与净化等相关共性、关键性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
  • 曹沛莹, 陈维佳, 宗颖, 时坤, 李建明, 何忠梅, 杜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80-289.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628
    以比色法测得的青藤碱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法,考察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青风藤生物碱得率的影响,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分析从青风藤中提取青风藤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采用氧嗪酸钾腹腔注射联合关节腔注射尿酸钠造成大鼠痛风模型,用ELISA法测定青风藤总生物碱对痛风模型大鼠血清尿酸(UA)、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黄嘌呤氧化酶(XOD)、尿素氮(BUN)、肌酐(Cr)、胱抑素c(Cys-c)、谷丙转氨酶(ALT)含量以及关节滑膜组织中UA,IL-1β,IL-6,TNF-α含量的影响;采用H&E染色法观察青风藤总生物碱对痛风模型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分析得到青风藤总生物碱最佳提取工艺条件:10倍量7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8 h;青风藤总生物碱可显著改善痛风大鼠关节炎导致的足肿胀,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UA,IL-1β,IL-6,TNF-α,XOD,BUN,Cr,Cys-c和ALT水平,显著降低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UA,IL-1β,IL-6,TNF-α含量。HE染色结果表明,青风藤总生物碱可减轻痛风大鼠肾损伤,减少炎性浸润。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青风藤总生物碱乙醇提取工艺条件,方法简单可行,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青风藤总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痛风作用。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9(04): 376-505.
    <正>图力古尔,男,1962年11月出生,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农学博士,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菌类作物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泰山学者(2008-2013),蒙古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教育部"菌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带头人。兼中国菌物学会理事、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理事,《菌物学报》和《菌物研究》编委,吉林省政协委员、民盟吉林省委监督委员会副主任、民盟长春市委副主任委员等职。
  • 孙旸, 地里百尔·努尔, 林晓琼, 陈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9(05): 544-550.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7.3498
    以玉米秸秆粗纤维降解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p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酶浓度对玉米秸秆酶解后粗纤维变化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了玉米秸秆酶解工艺参数,确定了玉米秸秆最佳酶解工艺:pH 5.0、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60 h,酶浓度50 FPU/g,在此酶解条件下,玉米秸秆粗纤维降解率达到了45.62%。
  • 付昊雨, 张大伟, 吴庆燕, 李思明, 刘松财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9(02): 233-237.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7.3525
    采用DEAE-5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50凝胶柱层析对红松松子壳多糖(PPSP)进行分离纯化。以不同浓度PPSP的生理盐水溶液给予小鼠连续灌胃,21 d后检测小鼠肝脏和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4个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PPSP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能够极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力(P<0.001)并降低丙二醛含量。表明PPSP能够增强小鼠的抗氧化能力,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 王昊天, 蒋彦文, 高珊, 郑雪, 李纯锦, 周虚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9(02): 194-198+203.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17.3407
    雌激素受体基因(ESR)、促卵泡素β亚基基因(FSHβ)和瘦素基因(leptin)是影响卵泡生长发育的主效基因,在母猪繁殖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试验采用PCR和PCR-RFLP技术检测ESR、FSHβ和leptin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各基因多态性与卵泡囊肿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基因共检测到3个多态位点,分别是位于ESR基因内含子A>G突变,FSHβ基因内含子T>C突变,leptin基因外显子C>T突变。ESR的AA和AB基因型在健康群体和卵泡囊肿群体分布差异显著(P<0.05),该基因型可以作为检测卵泡囊肿的标志基因型;FSHβ基因和leptin基因的AA、AB和BB基因型分布在检测群体中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