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张斯童, 石佳, 王刚, 田春杰, 陈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175-186.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20297
    微生物是生产多种高附加值天然产物的优良宿主,基因敲除技术有效地阻断或弱化了微生物的旁路代谢途径,使代谢通量集中流向目的产物。基因敲除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应用带动了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微生物工业发酵及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综述了常见的几种微生物基因敲除策略,总结了近年基因敲除技术在微生物代谢途径改造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基因敲除技术在微生物代谢途径改造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代谢工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历艳璐, 王俊鹏, 于欣志, 魏宏磊, 赵洪祥, 边少锋, 张治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187-196.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811
    为探明高寒区玉米叶片光合相关参数日变化特性,以“隆平702”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安图县松江镇南道村进行田间试验,利用Li-6400光合仪在抽雄吐丝期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胞间CO_2浓度(C_i)以及当天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和空气相对湿度(RH),分析叶片光合相关参数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区玉米叶片Pn与Tr的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变化,Pn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T_r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3:00;G_s的最大值出现在10:00,随后呈下降趋势;C_i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06:00—10:00,P_n与PAR,T,RH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极显著负相关(r=0.927,r=0.574,r=-0.765);14:00—18:00,P_n与PAR,T,RH的相关性分别为r=0.921,r=0.553,r=-0.712;06:00—10:00时,G_s与PAR极显著正相关(r=0.772),与RH呈显著负相关(r=-0.550);10:00—14:00,G_s与PAR呈显著正相关(r=0.545),与RH呈正相关(r=0.482);06:00—10:00,T_r与PAR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3),与RH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857);06:00—10:00,C_i与PAR呈极显著负相关(r=-0.655)。可见,空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偏低、空气相对湿度偏高是限制该高寒区域玉米光合物质生产的主要因子。
  • 牛世伟, 徐嘉翼, 隋世江, 张鑫, 叶鑫, 王娜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197-204.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709
    为探寻辽河三角洲地区稻田排水的利用方式,揭示稻田排水循环灌溉容易引起面源污染风险。通过定位定期监测灌排沟渠水体氮磷浓度变化,研究灌溉模式对施肥时期田面水氮磷浓度与水稻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沟和排水渠水体总氮(TN)浓度于第2次达峰值(4.49 mg/L和15.61 mg/L)后下降,这与基肥泡田时期相吻合,排水渠TN和总磷(TP)浓度高于灌水沟,关键施肥时期应控制稻田水外排,以减少排水渠水体氮磷浓度。在基肥和追肥灌溉时期,施肥各处理田面水TN浓度在3 d达到峰值后下降,10 d趋于稳定,循环灌溉比常规灌溉高0.65~2.42 mg/L,田面水TN浓度与氮肥用量呈正相关,排水循环灌溉后1 d的TN浓度均高于常规灌溉,在3 d后差异不显著,排水循环灌溉与常规灌溉TP浓度差异不显著,排水循环灌溉增加了氮磷流失风险,3 d内应避免田面水外排,基肥后10 d内也是氮磷流失风险期。排水循环灌溉结合氮肥减施22%可促进水稻有效分蘖并提高产量,合理利用排水循环灌溉可应用于水稻生产和减少氮磷流失风险。
  • 戚昕元, 曹国军, 耿玉辉, 邹欣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05-210.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684
    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田间试验,在灌水定额(150 mm)和施磷量(P2O5 80 kg/hm~2)一定的条件下,研究磷肥不同施用时期及分配比例对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分次施磷处理(P_2,P_3,P_4,P_5)产量均高于一次性基肥处理P_1,以P_4处理(磷肥40%基肥、15%拔节追肥、35%喇叭口追肥、10%抽雄追肥)产量最高,为12 370.0 kg/hm~2,比P1处理增产5.2%。磷肥分次施用可提高拔节期之后植株磷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以P4处理磷素吸收积累量最高,完熟期达81.9 kg/hm~2。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可作为磷素营养的关键阶段,并以抽雄期-灌浆期为重。磷肥分次施用与P1处理相比,磷肥利用率提高28.1%~87.0%,磷肥偏生产力提高2.0%~5.2%,磷肥农学效率提高22.4%~57.5%。
  • 刘禹含, 邹佳营, 何博, 刘丽萍, 高洁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11-218.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228
    为了解吉林省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评估其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2016—2018年,自吉林省16个地区分离获得的水稻恶苗病菌F.fujikuroi 508株,从中选取F.fujikuroi 136株测定其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通过药剂驯化方法获得F.fujikuroi抗咯菌腈突变体。结果表明:F.fujikuroi对咯菌腈的EC_(50)值分布范围为2.810×10~(-9)~0.740 9 mg/L,对咯菌腈极其敏感,未发现抗药性群体,所测菌株EC_(50)平均值为(0.024 9±0.093 6)mg/L,表明吉林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咯菌腈没有产生抗药性。药剂驯化获得2株抗药突变体,抗性倍数分别为3 596.48和9 539.73,表现为高抗。通过生物学测定,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极高,易在田间成为优势菌。交互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咯菌腈与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精甲霜灵和噁霉灵存在正交互抗性,与戊唑醇和咪鲜胺无交互抗性。水稻恶苗病菌在药剂选择压力下可形成抗咯菌腈突变体,存在抗药性风险。研究结果为吉林省水稻恶苗病的防治及抗药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王平, 任雅萍, 任昭辉, 苏亮, 吴委林, 杨超群, 董环宇, 朴世领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19-227.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1560
    为探明烟草不同抗性品种NC95和SY04-3对马铃薯Y病毒(PVY)胁迫的响应差异,对烟草幼苗接种PVY,在12 h采集幼苗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NC95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有206个,下调111个;SY04-3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有1 001个,下调423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归类于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及分子功能3大类54个GO条目,NC95和SY04-3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7条KEGG代谢通路中,而NC95和SY04-3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显著富集在10条、14条KEGG代谢通路中;转录因子预测NC95有13个家族的20个转录因子发生显著变化,SY04-3有20个家族的38个转录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
  • 池玉杰, 陈欣妍, 杨旭欣, 郝雅昕, 赵予璐, 贾子烨, 苏文浩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28-238.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1817
    为揭示偏肿革裥菌(Lenzites gibbosa)在分解木材过程中葡萄糖-甲醇-胆碱氧化还原酶(Glucosemethanol-choline oxidoreductases, GMCs)基因的功能,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L. gibbosa分解木屑过程中0,3,5,7,11 d的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以Count值与校正后的FPKM值为表达量进行基因筛选。分析基因表达量变化情况及在eggNOG,COG,GO,KEGG,NR,SwissProt和Pfam等数据库中的功能注释结果,通过qPCR验证基因表达量。根据基因注释结果共筛选到23个GMCs基因,表达量变化表明其中有9个是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及富集结果表明,L. gibbosa的GMCs至少有6种,分别为纤维二糖脱氢酶、葡萄糖氧化酶、吡喃糖脱氢酶、L-山梨糖1-脱氢酶、醇氧化酶、吡喃糖氧化酶,属于CAZy-AA3家族下的4个亚家族,在木材木质素与综纤维素的降解过程中,它们主要参与能量转运和代谢有关的碳代谢、甲烷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GMCs与木质素降解过程中H2O2的形成有特定关系,可与FAD结合,将初级醇基氧化形成醛并释放H2O2,为过氧化物酶提供恒定反应底物。由于能在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GMCs属于与木材降解相关的重要辅助酶系,为白腐菌中GMC家族在木材降解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了依据。
  • 石云龙, 韩梅, 孙卓, 杨利民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39-245.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5642
    环境条件是影响药用真菌活性成分形成和积累的重要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度、典范对应分析(CCA)、主成分分析(PCA)等分析法探究生态因子对林下栽培灵芝主要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在吉林省和龙市落叶阔叶林,采集灵芝、土壤样品各30份,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灵芝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常规法测定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质等,空气温湿度计测定空气温、湿度,光照计测定透光率。结果表明:生态因子对灵芝多糖、总三萜、总蛋白含量的影响较大,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较小;土壤温度、含水量对灵芝主要活性成分积累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温度在19.50~24.25℃,土壤含水量在22.65%~49.49%,有利于灵芝多糖、总三萜、总蛋白含量的积累。
  • 刘丽娟, 佟爱仔, 秦佳梅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46-254.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1875
    为探讨天然阔叶次生林下人参根际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分布规律,以不同生长年限人参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天然阔叶次生林下不同生长年限人参根际微生物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人参根际细菌和真菌的OTU数目,随着人参生长年限的增长普遍增加,其中,11年生(K11)人参的根际微生物OTU数目最多。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未种植人参土壤(Kck),生长年限分别为7年(K7)和11年(K11)的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增加(P<0.05),15年(K15)的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没有明显差异,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着人参的生长年限变化不大。β多样性分析表明,相同年生人参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距离较近,其中,15年生(K15)人参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与对照(Kck)样本完全分开,群落差异明显。优势细菌门的相对丰度随着人参生长年限的增长发生改变。放线菌门数量随着种植年限有大幅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年生(K4)数量达到最大值。优势真菌门的相对丰度随着人参生长年限的增长发生改变。天然阔叶次生林下,生长年限对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有较大影响,可为林下人参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 王天佑, 丁万隆, 尹春梅, 王蓉, 李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55-263.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1298
    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对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区土壤pH、电导率及各种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使用分离培养基对土壤中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进行培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微生物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参的种植会导致土壤酸化,且随栽培时间的延长,土壤各项营养成分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的趋势;相同情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也会产生一些变化,其中土壤真菌随栽培年限的升高其数量呈升高趋势,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呈现降低趋势;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养分因子与微生物之间关系密切,具有统计学意义(≥0.2)的相关性系数占试验总数据的84.62%;测序结果显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是试验土壤中的主要细菌门类,栽参会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导致常见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富度降低,并促使细菌性假丝酵母念珠菌(WPS-2)等有害菌大量繁殖;子囊菌门(Ascomycota)等是真菌群落结构中的主要门类,栽参会导致真菌的群落构成受到影响,常规菌种相对丰度降低,腐质霉属(Humicola)、镰刀菌属(Fusarium)及土赤壳属(Ilyonectria)等致病真菌类群大量繁殖且彼此存在共生关系。综上,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调节具有积极作用,明确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发展规律,为促进人参种植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
  • 张硕, 张永刚, 杨利民, 韩梅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64-271.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881
    采用D-饱和最优设计,建立朝鲜淫羊藿叶产量与氮磷钾配施的回归模型,并结合因素频率分布,研究氮磷钾配施对朝鲜淫羊藿叶产量及淫羊藿苷和总黄酮2种质量指标含量的影响。在盛花期和初果期磷肥对产量贡献最大,果熟期氮肥对产量贡献最大,而在果后的绿叶期钾肥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寻优结果表明:每株叶产量>1 g,95%置信区间所对应的优化施肥量为N 12.89~17.30 kg/667m~2、P_2O_5 16.45~19.90 kg/667m~2、K_2O 17.24~20.82 kg/667m~2;淫羊藿苷含量>1%,95%置信区间所对应的优化施肥量为N 6.46~15.80 kg/667m~2、P_2O_5 8.88~17.26 kg/667m~2、K_2O 9.35~19.25 kg/667m~2;总黄酮含量>20%,95%置信区间所对应的优化施肥量为N 12.83~18.57 kg/667m~2、P_2O_5 12.85~18.32 kg/667m~2、K_2O 16.78~21.01 kg/667m~2。合理的氮磷钾配施不仅能促进朝鲜淫羊藿单株叶片产量的提高,而且对于保证其药材质量具有明显作用。综合考虑氮磷钾配施对朝鲜淫羊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得出朝鲜淫羊藿优质生产的施肥量为N 12.89~15.80 kg/667m~2、P_2O_5 16.45~17.26 kg/667m~2、K_2O 17.24~19.25 kg/667m~2,N、P_2O_5、K_2O的最优施肥量配比为1∶(1.04~1.34)∶(1.34~1.49)。
  • 冯梓航, 刘兴龙, 赵迎春, 陈雪艳, 丁传波, 刘文丛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72-279.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593
    研究精氨酸双糖苷(Arginyl-Fructosyl-Glucose,AFG)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其Bcl-2、Caspase-3、Bax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培养黑色素瘤B16细胞,配制1,2.5,5,10,25,50,75,100μmol/L的精氨酸双糖苷作用于黑色素瘤B16细胞,48 h后利用CKK-8法检测精氨酸双糖苷对B16细胞增殖影响;采用LDH检测给药后细胞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表达水平;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精氨酸双糖苷对B16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析精氨酸双糖苷对B16细胞Bcl-2、Caspase-3、Bax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大和培养时间的增加,精氨酸双糖苷对B16细胞的抑制率增加,48 h后抑制率达到平台期。50,75,100μmol/L浓度的精氨酸双糖苷抑制效果最佳,B16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P<0.01),可明显观察到B16细胞凋亡;RT-PCR和Western Blot试验发现,精氨酸双糖苷75,100μmol/L组B16细胞Bcl-2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减少(P<0.01),Bax和Caspase-3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精氨酸双糖苷可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Caspase-3,下调Bax有关。
  • 曹沛莹, 陈维佳, 宗颖, 时坤, 李建明, 何忠梅, 杜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80-289.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628
    以比色法测得的青藤碱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法,考察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青风藤生物碱得率的影响,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分析从青风藤中提取青风藤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采用氧嗪酸钾腹腔注射联合关节腔注射尿酸钠造成大鼠痛风模型,用ELISA法测定青风藤总生物碱对痛风模型大鼠血清尿酸(UA)、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黄嘌呤氧化酶(XOD)、尿素氮(BUN)、肌酐(Cr)、胱抑素c(Cys-c)、谷丙转氨酶(ALT)含量以及关节滑膜组织中UA,IL-1β,IL-6,TNF-α含量的影响;采用H&E染色法观察青风藤总生物碱对痛风模型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分析得到青风藤总生物碱最佳提取工艺条件:10倍量7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8 h;青风藤总生物碱可显著改善痛风大鼠关节炎导致的足肿胀,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UA,IL-1β,IL-6,TNF-α,XOD,BUN,Cr,Cys-c和ALT水平,显著降低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UA,IL-1β,IL-6,TNF-α含量。HE染色结果表明,青风藤总生物碱可减轻痛风大鼠肾损伤,减少炎性浸润。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青风藤总生物碱乙醇提取工艺条件,方法简单可行,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青风藤总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痛风作用。
  • 庞宁, 张雪, 刘俊清, 胡琦琳, 张建峰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90-296.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1252
    为探究复合菌剂对盐碱土改良的影响,在分离筛选耐盐碱固氮菌寡养单胞菌属(Oligotrophomonas)和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基础上,与实验室现有的溶磷菌、纤维素降解菌进行组合,并通过水稻盆栽试验,验证了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土壤理化性质、水稻形态及生理指标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与对照(未处理盐碱土)差异显著(P<0.05),复合菌肥组土壤pH下降了0.92个单位,复合菌剂组电导率下降27.0%,生物炭基复合菌剂组HCO-3含量下降54.1%;生物炭基复合菌剂组有机质、速效氮磷钾等指标均明显增加;生物炭基复合菌剂组水稻的株高、根长、鲜质量、干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91.5%,215.5%,1 203.8%,1 235.7%;生物炭基复合菌剂组水稻的SPAD、可溶性蛋白、SOD、根系活力等指标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62.6%,138.3%,269.8%,298.7%,MDA下降了35.6%。总体来看,复合菌剂对苏打盐碱土有一定的改良效果,优于市面出售的菌剂,其与生物炭配施效果最佳,为苏打盐碱地的修复和改良提供技术支持。
  • 李晓航, 吴景贵, 孟庆龙, 陈晓东, 朱文悦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297-305.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523
    为探究长期连续施用不同种类畜禽粪肥对土壤结合态腐殖质组成的影响,于2010年开始,在吉林农业大学试验站进行了长期定位小区试验研究。试验共设置4种处理,分别为连续施用鸡粪处理(ChM)、连续施用猪粪处理(PM)、连续施用牛粪处理(CM)以及单施化肥的空白对照(ck)。分别于施用后的1年、3年、5年、7年的10月进行小区土壤采样,并进行分析,基于Anderson方法,将腐殖质分为松结态、联结态、稳结态、紧结态腐殖质。结果表明:随着畜禽粪肥连续施用年限的延长,ck处理的松结态腐殖质含量无明显变化,而连续施用畜禽粪肥处理的松结态腐殖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连续施用7年后,ChM处理的松结态腐殖质比对照增加107%,CM、PM处理分别增加了88.1%,88.8%。此外,ChM处理松结合态腐殖质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含量始终显著高于ck,但胡富比(H/F)随着时间变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于联结态腐殖质,畜禽粪肥处理腐殖质含量均高于ck,但是,随着连续施用年限的延长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连续施用1,3年后,PM、ChM处理含量最高。此外,ChM、CM、PM处理间联结态HA含量差异不显著,但ChM处理H/F始终显著高于ck,而FA含量则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其中PM、CM处理显著高于ck。稳结态腐殖质含量随连续施用时间延长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连续施用5年后迅速上升,7年后各处理稳结态腐殖质含量达到最高值,ChM、PM处理与ck相比差异显著。CM处理的H/F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连续施用5年后,与ck相比,ChM、PM、CM处理FA含量处理分别升高了53.3%,45.8%,15.0%。对于紧结态腐殖质,畜禽粪肥的连续施用提高了土壤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并且PM、ChM处理显著高于ck处理。
  • 孙国静, 卞建民, 王宇, 阮冬梅, 谷志琪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306-314.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3.1991
    积雪-冻融耦合作用可改变黑土内部水热分布,进而影响其营养组分。为探究典型黑土区积雪-冻融条件下的水热运移规律,以吉林省公主岭市为例,基于野外原位观测试验,开展了典型黑土区积雪-冻融耦合作用下的包气带水热运移模拟,利用Morris筛选法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并模拟分析了不同外界温度和积雪覆盖情景对黑土水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春季融雪水可使深在20 cm以上的黑土含水率增加约12%;基于野外观测构建的模型对60~80 cm的土层模拟效果最佳;敏感性分析的5个参数中残余土壤含水量θr的敏感度最高,其灵敏度系数为2.954 6;外界温度影响土壤含水率突降的时间,积雪覆盖条件主要影响含水率大小及水分保持。
  • 高鹤轩, 荣敏, 刘汇涛, 唐丽昕, 周宏达, 邢秀梅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315-323.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1557
    为开展目标蛋白质在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培养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优化脂质体转染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的条件,以获得最优质粒转染参数。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基本形态特征变化,免疫荧光法鉴定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为标记基因,利用LipofectamineTM 3000介导外源DNA转染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探讨质粒DNA与脂质体比例(1.0∶1.0,1.0∶1.5,1.0∶2.0,1.0∶2.5,1.0∶3.0)、质粒用量(0.5,1.0,1.5,2.0,2.5μg)、细胞传代次数(第2~6代)、细胞初始接种密度(50%,60%,70%,80%,90%)、转染效果观测时间(12,24,36,48,60 h)对转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的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长梭形细胞生长,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为阳性;筛选的最佳转染条件:当质粒DNA与脂质体比例为1.0∶2.0,质粒DNA用量为1.5μg,细胞传代次数为第3代,细胞初始接种密度为70%,转染后48 h进行观测时,即可获得较佳的转染效率。研究成功分离培养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筛选出了脂质体转染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的最佳条件,可为梅花鹿基因工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孙越, 刘静, 刘畅, 王义冲, 周宇轩, 隋玉健, 孙永峰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324-328.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5567
    为了解LEF1基因在鹅胚胎期皮肤毛囊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胚胎期12,18,28 d的吉林白鹅和胚胎期13,18,28 d的卡洛斯鹅为试验动物。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对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采用荧光定量PCR对LEF1基因在胚胎期鹅背部皮肤毛囊中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胚胎期为鹅初级毛囊的原始发育期,卡洛斯鹅胚胎期毛囊发育快于吉林白鹅;LEF1基因在胚胎期吉林白鹅及卡洛斯鹅的毛囊中均有表达,表达量在18 d时为高峰期。说明LEF1基因可能在胚胎期吉林白鹅及卡洛斯鹅的毛囊发育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张楠, 程淑琴, 宫鹏涛, 李建华, 王晓岑, 李新, 张西臣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329-334.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1491
    采用gibson组装法构建带有lec-5启动子的lec-5p::gfp::lec-5::lec-5 3'UTR目的质粒和带有肠道特异性vha-6启动子的vha-6p::gfp::lec-5::lec-5 3'UTR目的质粒,并通过显微注射方法获得游离型的LEC-5P::GFP::LEC-5荧光蛋白标记虫株和整合型的VHA-6P::GFP::LEC-5荧光蛋白标记虫株。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LEC-5在秀丽线虫中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LEC-5在秀丽线虫的肌肉组织和表皮组织中表达,并位于肠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胞质中的囊泡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LEC-5在RAB-11介导的上皮细胞极性调控中的作用提供试验依据。
  • 曹宸瑀, 杨嘉丹, 刘鸿铖, 邹岩, 同政泉, 王大为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335-341.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5112
    根据五谷原料氨基酸评分(EAAI值)得出最佳五谷粉配方,在此基础上研究银耳添加量对银耳五谷粉糊化特性、流变特性的影响,进而通过挤压膨化技术生产银耳五谷米,研究银耳添加量对米粒蒸煮特性、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银耳添加量的增加,银耳五谷粉的最终黏度升高,凝胶性增强。银耳添加量为8%~12%时,与糯米粉糊化特性相近。动态流变结果显示,银耳五谷粉的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随银耳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当银耳添加量为10%~12%时,银耳五谷粉的回生特性良好。蒸煮试验结果表明,银耳添加量在8%~10%时,银耳五谷米的吸水率、膨胀率得到明显改善。质构分析表明,银耳添加量为10%时,银耳五谷米具有更好的黏性和弹性,分别为(146.12±5.50) g和(8.31±0.40)%。综合考虑,选取银耳添加量为10%,此时所制备的银耳五谷米黏弹性优良,营养价值高,为进一步开发食用菌糯性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 唐锐, 刘学军, 靖玉林, 刘源, 刘吉滨, 纪靖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2): 342-348.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4839
    采用微波杀菌、高压蒸汽杀菌及二者复合杀菌,对骨泥肝酱杀菌后的品质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杀菌后产品的菌落总数、色泽及质构特性进行测定,确定了复合杀菌的最佳杀菌条件。结果表明:800 W微波杀菌120 s后,再经121℃高温杀菌10 min,杀菌产品的菌落总数为0。此时产品色差结果为L值39.16,a值9.93,b值20.27;质构结果为硬度值15.78 N,黏着性39.71 N,咀嚼性21.26 N;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该产品水分活度为0.90,pH 6.88,水分57.93%,灰分2.93%,蛋白质8.76%,脂肪28.51%,钙246.38 mg/100g,产品中含有油酸36.57%,亚油酸31.41%,少量的棕榈酸和硬脂酸。
  • 关淑艳, 姜青平, 韩利圆, 魏小童, 焦鹏, 刘思言, 马义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1): 1-9.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3.1801
    玉米(Zea mays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逆境会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从而对玉米产量产生负面影响。从育种选择到应用生物技术手段方面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适应能力,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对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及生物育种中不同育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概述,论述了生物育种在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等逆境情况下的研究进展,同时以多学科交叉技术的整合为特征,将育种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展望了未来育种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及生物育种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为育种技术的革新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 宋子叶, 林秀峰, 严一字, 金永梅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1): 10-16.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6101
    以吉林省水稻主推品种“吉粳809”为母本,以Bt转基因水稻材料PP-121、PP-123及PP-136为父本进行杂交,系谱法筛选获得杂交后代材料Yj-276、Yj-231及Yj-288,通过外源基因的遗传表达及抗性研究,评价杂交后代育种价值。外源基因的遗传分析表明,cry1C和bar在杂交后代中连锁遗传并共分离;酶联免疫吸附剂(ELISA)分析表明,杂交后代中cry1C蛋白表达量正常,最高可达1.78μg/g;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杂交后代中二化螟抗虫性和除草剂Basta 1.0×10~(-3) mol/L耐性均>95%;农艺性状分析表明,部分杂交后代综合农艺性状优于杂交亲本“吉粳809”,此结果为水稻抗虫育种提供新种质资源及理论依据。
  • 王蕊, 胡绍旺, 刘金凤, 张毓哲, 姜玉石, 刘思言, 史安迪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1): 17-27.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1219
    为研究大豆在不同发育时期的不同组织、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稳定表达的最适内参基因,以大豆“JN28”V1时期的根、茎、叶,R3、R4时期的豆荚,R5、R8时期的子粒,干旱、低温、盐、脱落酸(ABA)胁迫下的根和叶共15个样本为试验材料。选择8个候选内参基因(Actin,β-actin,CYP2,EF1-α,Fbox,GAPDH,TUB4,18Sr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分析8个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的稳定性。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软件分析后,再经过RefFinder计算筛选出合适的内参基因。结果表明:4个软件的分析结果不同,以RefFinder综合分析结果显示,V1期的根和叶、R3期的豆荚、ABA胁迫下的根,最适的内参基因为Actin;V1期的茎、R4期的豆荚、R8期的子粒,最适内参基因为EF1-α;R5期的子粒、干旱胁迫下的叶,最适内参基因为Fbox;干旱胁迫下的根,最适的内参基因为CYP2;盐胁迫的根、ABA胁迫下的叶,最适内参基因为18SrRNA;低温胁迫下的叶,最适内参基因为β-actin;低温胁迫下的根,最适内参基因为EF1-α和18SrRNA;盐胁迫下的叶,最适内参基因为β-actin和18SrRNA。4个软件在全部组织及全部胁迫中综合分析结果均一致,在全部组织中最适内参基因为Actin,全部胁迫中最适内参基因为EF1-α。
  • 王艺卉, 毕增一, 陈思妤, 韩东昊, 黄钰麟, 袁海滨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1): 28-33.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2.5636
    测定了从紫萼玉簪花中萃取分离获得的5种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并分析了活性较好的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较好,氯仿萃取物生物活性次之,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水提取物的生物活性较弱。其中质量浓度为250 mg/L正丁醇萃取物对小菜蛾处理12 h后,拒食活性达到98%;处理24 h后触杀活性为83.33%;处理48 h后熏蒸活性和胃毒活性分别为53.63%和57.78%;在同一浓度下驱避活性达到90.48%。通过GC-MS分析从正丁醇萃取物中鉴定出28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棕榈酸(17.189%)、亚油酸(10.041%)、丁酸丁酯(8.641%)、亚麻酸(8.53%)、棕榈酸丁酯(4.56%)等。
  • 赵子健, 王瑶, 张逸凡, 邓颖, 张丹, 王晓梅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1): 34-39.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574
    针对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的主要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菌进行拮抗菌株的筛选和鉴定,为玉米茎腐病生防菌剂的研制奠定基础。从300份土壤中分离出685个菌株,选取生长势较好的212个菌株,分别与禾谷镰孢菌进行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拮抗效果较好的拮抗菌株5株。将这5株菌进行抑菌试验,其中M-43号菌株抑菌率最高,为75.71%,选取M-43号真菌菌株进行后续研究。基于形态学显微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M-43号菌株为Talaromyces pinophilus,该种菌为吉林省新纪录种。
  • 张平, 刁健, 王立海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1): 40-48.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5516
    为探究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AW3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下红松(Pinus koraiensis)抗病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使用解淀粉芽孢杆菌AW3发酵液诱导发病红松幼苗,测定红松根腐病相对防治效果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苯丙氨酸氨解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病相关基因等指标。结果表明:菌株AW3对红松根腐病的温室防效为79.3%,接种红松后,能诱导红松更迅速地产生细胞防卫反应,活性氧和细胞膜透性相对染色强度分别为对照组的2.57倍和2.98倍,差异显著(P<0.05);红松幼苗体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SOD、POD以及CAT酶的活力显著提高,并且诱导了茉莉酸、水杨酸和与生长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转录。总之,在尖孢镰刀菌的侵染下,菌株AW3诱发了发病红松的抗病机制,在防御相关酶和抗病基因的综合作用下减缓了红松病害的发生。可见,菌株AW3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细菌,可用于控制红松根腐病。
  • 韩静, 安一博, 季世达, 田桢, 刘志华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1): 49-57.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0.5926
    以棘孢木霉CGMCC11653菌株菌丝体总RNA反转录的cDNA为模板,克隆全长717 bp转录因子Myb27基因编码序列,其编码238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并进行亚细胞定位、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7 000,属于Myb-like DNAbinding结构域的蛋白,亚细胞定位在细胞核中。链格孢菌毒素诱导条件下Myb27的表达有显著变化,可能参与棘孢木霉抗链格孢菌毒素胁迫应答反应的正向调控。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MAL-Emyb27,转化大肠杆菌ER2523获得转化子ER2523-Emyb27,其成功诱导的最适条件为0.1 mmol/L IPTG 37°C连续诱导培养3 h;用PBS+10 mmol/L麦芽糖洗脱层析柱可得到与MBP标签融合的单一可溶性69 500重组rMyb27蛋白。可见Myb27转录因子调控抗病基因的表达所结合的顺式作用元件提供体外重组蛋白,为调控棘孢木霉抗杨树叶枯病链格孢菌毒素胁迫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 张正海, 张亚玉, 孙海, 张悦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1): 58-63.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5331
    以1年生球茎产生的原球茎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研究4种生长素和分裂素对原球茎增殖分化的影响以及激素组合对原球茎分枝状伸长增殖分化、原球茎分化产生球茎和球茎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NAA和ZT利于原球茎分枝状伸长增殖,在NAA 1.0 mg/L+ZT 1.0 mg/L时原球茎分枝状伸长增殖系数达到8.67;IAA和6-BA利于原球茎分化为球茎,在IAA 2.5 mg/L+6-BA 2.5 mg/L时原球茎分化为球茎系数达到5.14;IAA和6-BA利于原球茎分化产生的球茎生根,在IAA 2.5 mg/L+6-BA 0.1 mg/L时球茎产生根数达到6.26,每条根重达到9.90 mg。
  • 同政泉, 刘婷婷, 张闪闪, 徐新乐, 王大为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01): 64-71. 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1093
    为了探究猴头菇多肽作为降血脂和抗氧化食用菌功能因子的潜力,以猴头菇蛋白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微波辅助酶法制备猴头菇多肽(Hericium erinaceus polypeptide,HEP),以多肽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其工艺条件;采用体外抗氧化和降血脂试验对超滤分离后的不同分子质量HEP组分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酶解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50 min,酶添加量5 000 U/g,酶解温度50℃,多肽得率为(65.14±0.05)%;HEP-Ⅱ的DPPH·、·OH和O_2~(·-)清除率分别为(81.37±0.04)%,(51.17±0.03)%和(60.51±0.05)%;对牛磺胆酸钠和甘氨胆酸钠的结合率为(54.98±0.03)%和(57.74±0.01)%,对胰脂肪酶抑制率为(68.48±0.03)%,IC50为(2.75±0.03) mg/mL,在pH 2.0和pH 7.0的环境下对胆固醇的结合率分别为(48.08±0.05)%和(62.89±0.07)%,表明猴头菇多肽有望成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和辅助降血脂的功能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