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土壤重金属污染
土壤无机污染物中以重金属比较突出,主要是由于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以有害浓度在人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汞、镉、铅、铜、铬、砷、镍、铁、锰、锌等,砷虽不属于重金属,但因其行为与来源以及危害都与重金属相似,故通常列入重金属类进行讨论。就对植物的需要而言,金属元素可分为2类:①植物生长发育不需要的元素,而对人体健康危害比较明显,如镉、汞、铅等。②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元素,且对人体又有一定生理功能,如铜、锌等,但过多会造成污染,妨碍植物生长发育。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俞萍,高凡,刘杰,梁琼,韩莹琰,王敬贤,贾月慧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11): 89-9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80035
    镉污染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就近年来镉对植物的毒害以及植物对镉的耐受机制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镉对植物生长和体内代谢的影响,植物对镉的吸收、转运、分布特征以及植物通过吸收转运、区域化作用和螯合作用、体内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等方面探讨了植物对镉的耐受机制,并对今后的探索方向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 刘道银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19): 194-19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120074
    食品重金属污染一直是影响中国食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中国制定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对中国主要食品中重金属限量标准以及重金属污染情况和常规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且对快速检测食品中重金属的技术包括试剂比色检测法,重金属快速检测试纸法,电化学技术快速检测法和酶抑制法进行了简述。最后从严格控制重金属源头,加强治理;加强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引入食品重金属风险评估体系等四方面提出了建议,旨在为中国食品重金属的检测、监督和管理等提供参考。
  • 鲍广灵, 陶荣浩, 杨庆波, 胡含秀, 李丁, 马友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6): 69-7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37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微生物修复作为一种新兴的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当前已经成为土壤重金属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讲述了当前重金属污染的发展趋势以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重点阐述了微生物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机理以及微生物与钝化剂、植物联合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实施效果,并提出了制定行业标准和完善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相关建议。

  • 孙养存, 尹紫良, 葛菁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6): 75-7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303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各种形态和渠道进入土壤,由于重金属污染物具有难移除,不易降解,危害大等特点,所以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所带来一系列人类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土壤重金属治理研究已刻不容缓。明确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渠道、超标危害,以及污染治理方式、治理机制、优点和不足,对更好的开展土壤重金属防护治理工作能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整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相关资料,就污染防治问题简单阐述,并对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初步展望,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 廖若宇, 孙悦, 刘新保, 牛莹, 黄艳华, 张春娥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0): 17-2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61

    文章总结了现有纳米硒的制备技术,并对不同制备技术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对比。综述了纳米硒在作物生长、改善产品品质、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延长货架期方面的研究,纳米硒在缓解重金属胁迫对作物生理生化、植物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乃至农产品质量方面的影响。纳米硒在提升作物含硒量的同时,使农业产业不断提质增效,表现为调节作物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增强植株健康度、防治病虫害及降低作物减产和果实品质降低风险、抑制重金属元素积累等。总结前人科研成果的同时,将易于动植物吸收的纳米硒对农业及其他领域方面的优势进行汇总,为日后推进发展健康绿色农业和功能性农产品提供技术思路,同时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科技力量。

  • 刘梅, 李祖然, 祖艳群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0): 82-9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1100806

    为探究植物对镉耐性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植物蛋白转运重金属理论基础。本文分别归纳了CAXS和HMAs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协同作用下解毒重金属的机制。CAXs在提高植物修复潜力和强化植物营养有重要作用,主要参与二价阳离子向膜内的转运,决定植物体内Ca2+的浓度,在重金属胁迫下参与重金属离子的转运和解毒。其运行与质膜、液泡膜HMAs产生的电化学H+梯度相关,通过在细胞质膜两侧建立电势梯度差,为CAXs转运物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能量支持。但CAXs和HMAs的协同作用机理有待加强研究,建议进行CAXs、HMAs蛋白活性测定、基因分离的鉴定,研究CAXs、HMAs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将来基因工程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提供可能性。

  • 王赛怡, 王逸君, 赵亚洲, 侯燕琪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并且已经严重威胁到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生命的安全,因此,对土壤重金属治理刻不容缓。本研究在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壤重金属对植物各方面的影响,概述了土壤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机理以及土壤重金属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未来应挑选出超富集植物,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机理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重点研究微生物对植物修复的研究效果;加强对木本植物的研究,特别是耐性强的乡土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能力研究;对超富集植物凋落后的安全回收、合理利用进行研究。

  • 周秋峰,于沐,赵建国,张果果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3): 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10072
    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作物生产,进而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急待研究与解决的重要问题,重金属因制约植物生长发育和影响农产品安全问题而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系统研究了Cd、As、Pb、Cu、Zn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重金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麦种子的萌发,而高浓度重金属则对小麦种子萌发表现为强烈的抑制作用。在不同处理中,小麦地上部分干物质总量表现 “慢-快-慢”的增长趋势。可使小麦株高降低,小穗数、不孕小穗数和成穗数减少,千粒重增加,经济系数降低,最终导致减产。通过对重金属胁迫下小麦生长发育的研究,以期为小麦生产实践中污染土壤上降低Cd、As、Pb、Cu、Zn生物有效性、建立重金属消减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农田重金属污染监测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郑小东, 李翔, 魏岚, 黄连喜, 陈伟盛, 黄玉芬, 黄庆, 刘忠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2): 61-6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434

    为了揭示不同提取方法对生物质炭来源可溶性有机物(DOM)性质的影响,以生物质炭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提取剂、提取方式提取生物质炭DOM,分析其碳含量及化学组成特征。结果表明:低温生物质炭中碱提取物DOC含量较高(15.6~40.0 g/kg),而高温生物质炭中盐提取物较高(0.27~7.04 g/kg)。酸提取物DOM化学组成较为简单,表现为SUVA254SUVA280值较低,且玉米秆生物质炭中酸提取物亲水性DOM比例(44.6%~73.6%)显著高于水和碱提取物(11.0%~53.2%、0.30%~31.4%)。碱提取物DOM化学组成较复杂,其SUVA254SUVA280值较高,同时玉米秆生物质炭中碱提取物疏水性DOM比例(68.6%~99.7%)显著高于酸和盐提取物(26.4%~55.4%、0%~46.9%)。该研究揭示了提取剂在生物质炭DOM提取方法中的重要性,而提取方式对其性质影响不显著,可为生物质炭DOM提取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 周歆 周航 胡淼 廖柏寒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11): 145-1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490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及类型杂交水稻对重金属Cd、Zn和As吸收累积差异,在湘南某矿区重金属和As复合污染稻田中种植30种不同品种的杂交水稻。研究结果表明:30个杂交水稻中糙米Cd含量为0.28~0.83 mg/kg,Zn含量为24.13~34.16 mg/kg,无机As含量为0.45~0.77 mg/kg。不同基因型杂交水稻品种吸收累积重金属Cd、Zn和无机As有一定的差异性,Cd在不同水稻品种糙米中的积累存在显著差异性,而Zn和无机As在水稻糙米中的累积差异性不显著。不同类型的杂交水稻之间对于重金属的累积也存在差异性,两系杂交水稻和三系杂交水稻糙米中Cd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糙米中Zn和无机As的含量差异性不显著。因此,根据不同基因型杂交水稻对重金属累积的差异性,筛选出重金属低累积水稻品种的方法是可行的。
  • 王晓宁,梁欢,王帅,方文生,许景升,冯洁,徐进,曹坳程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5): 837-848.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19.05.006

    【目的】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bacterial wilt of plants)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引起的一种世界性重大土传病害。作为防治青枯病等细菌性病害的重要杀菌剂,铜制剂的广泛使用造成多种植物病原细菌群体中出现了铜抗性菌株。青枯菌Po82菌株大质粒上携带了丁香假单胞菌中的铜抗性编码基因copA 的同源物,论文旨在探明青枯菌Po82菌株copA 在铜抗性、致病性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以青枯菌Po82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MEGA6.0软件包,基于邻接法构建copA 的系统发育树,探究铜抗性基因copA 在青枯菌和其他植物病原细菌中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反向遗传学的研究手段,采用基因同源重组双交换和电击转化法,构建copA 基因缺失菌株及相应互补菌株。通过最小抑制浓度(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测定、RT-qPCR、Biolog代谢芯片以及致病力等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手段,解析copA 与青枯菌铜胁迫应答、代谢活性、致病性和运动性等表型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copA 广泛存在于青枯菌群体中,青枯菌copA 在亲缘关系上与耐金属贪铜菌最为紧密, 与稻黄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较远。RT-qPCR结果显示copA 的表达受到铜离子的诱导,copA 的表达量随着CuSO4浓度的增加而增加。CuSO4浓度为1.0 mmol·L -1时,基因表达量最高。铜MIC测定结果显示copA 基因缺失菌株对铜离子的敏感性增加,copA 基因缺失菌株的MIC值为0.8 mmol·L -1,较野生型菌株的1.2 mmol·L -1下降了33.3%,互补菌株恢复了铜抗性能力,表明copA 在青枯菌的铜胁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opA 基因缺失菌株在普通NA培养基及含0.6 mmol·L -1 CuSO4的NA培养基中的对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降低,表明copA 与青枯菌的生长速率相关。copA 基因缺失菌株于发病前期病情指数较野生型菌株下降,接种第10天,copA 基因缺失菌株的病情指数较Po82野生型菌株下降了11.7%。copA 的缺失导致青枯菌对α -D-葡萄糖和D-海藻糖等碳源,L-丙氨酸和葡萄糖醛酰胺等氮源的代谢利用速率降低,使青枯病发病病程延长。与野生型菌株Po82相比,copA 基因缺失菌株中III型分泌系统的转录激活因子编码基因hrpGhrpB ,III型效应子RipX编码基因ripX 的表达量显著下调。 【结论】 铜抗性基因copA 在青枯菌铜胁迫应答、致病性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青枯菌的铜抗性分子机制以及铜抗性菌株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梁焕, 安岳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9): 148-1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09

    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全国各产地小茴香药材质量情况。在小茴香的7个主要产地设置采集21批药材样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测定其挥发油、反式茴香脑、5种重金属的含量和9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并进行分析评价。研究表明,小茴香药材质量状况良好,各产地小茴香的挥发油和反式茴香脑指标均高于药典要求,5种重金属含量低,9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未检出,符合中药材安全的要求。甘肃省玉门市产挥发油和反式茴香脑含量最高,甘肃省民勤县、海原县、景泰县,山西省朔州,内蒙古等5个产地小茴香的含量差异较小;且民勤县小茴香的挥发油含量高于其他产地,甘肃省金塔县最低。

  • 高阳俊张乃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6): 162-16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0306162
    磷肥的施用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本文讨论了过量施用磷肥加剧了农业非点源污染,农业非点源磷的累积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同时,磷肥中的重金属随磷肥的施用进入土壤环境,对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品质以及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 宗兆齐, 曹守涛, 吴修哲, 刘治国, 张楠, 陈秀斋, 刘朋, 杨明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0): 9-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21

    水分、盐碱、温度和重金属等非生物逆境因子胁迫烟草的生长发育,研究发现外源物质在烟草逆境缓解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归纳了非生物胁迫对烟草生长的不利影响,总结了外源物质缓解非生物胁迫的作用途径,分析了外源物质施用的最佳浓度,指出施用外源物质可能对烟草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指出了多种外源物质复配效果优于单一外援物质影响,同时展望了今后烟草非生物逆境研究的前景,以期为挖掘和应用新的外源物质以及阐明其缓解逆境影响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薛高尚 胡丽娟 田云 卢向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1): 266-27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763

    为了研究微生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年有关微生物修复技术作用机理及方法的研究,同时阐述了不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藻类)对重金属的修复及其应用现状。微生物修复治理重金属污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该技术在工业化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许玉艳,王群,付晓苹,宋怿,穆迎春,孟娣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4): 187-19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4-1270
    砷以有机态和无机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砷和无机砷化合物列为第一类致癌物(Group1,对人类致癌)。食物和水是无机砷暴露的主要途径。无机砷膳食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受到广泛重视。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席专家委员会(JECF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国际组织对食品中砷安全性评价的最新进展,总结了目前中国关于砷膳食暴露的研究现状,指出食品中砷的形态、不同砷形态的毒性作用、生物有效性价态以及食品中无机砷的提取和检测方法将是砷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开展砷的膳食暴露评估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廖雨梦, 李祖然, 祖艳群, 刘才鑫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4): 63-6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31

    土壤中重金属被植物吸收后,通过横向和纵向迁移到植物的不同部位中积累。横向迁移包括共质体和质外体的途径;纵向迁移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的途径。植物对Cd、Pb和Zn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屏障结构、转运和生理代谢物质及能量供应。通过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特征的研究,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和农业安全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 孙文娟, 周连玉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1): 71-7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1.015

    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可能会造成土壤质量退化,引起土壤微生物等生态特征的变化。本文从重金属种类与浓度对土壤中微生物呼吸速率、生物量、生物量碳、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功能基因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研究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提供参考。

  • 张雪,张聪,宋超,范立民,裘丽萍,孟顺龙,陈家长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0): 67-7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40051
    为掌握长江流域重金属的污染情况,选取长江安徽江段和江苏江段为采样点,于2016年6月采集了16份水样,对其六种重金属含量情况进行检测。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水样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结果表明,采集的水样中各地区Cd均无残留,其他重金属有不同程度的残留。Cr、Pb、Cu、Hg、As的残留均值分别为4.276、1.866、5.762、0.016、1.421 μg/L。安庆、靖江地区整体重金属水平含量较高,其次是南京和铜陵地区,芜湖污染最小。其中达到三级污染水平的有靖江、安庆地区Cr的污染,铜陵1地Hg的污染。二级污染地区较多的是Cu,在铜陵1地的Pb也达到了二级污染程度,其他元素污染较小。(结论)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为长江下游流域的河流重金属污染进行有效控制以及实现科学的水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为长江下游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估提供技术数据支持。
  • 张亚莉,耿丽平,张春楠,孙洪欣,赵全利,张明明,刘文菊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8): 151-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90091
    为了解市售主要茶叶中重金属的含量情况,采集市售主要茶叶种类,采用高压密闭消解系统、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茶叶中的铅(Pb)、镉(Cd)、汞(Hg)、砷(As)的含量,并根据《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NY 659—2003)以及《绿色食品-代用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2140—2012)分析了市售茶叶中Pb、Cd、Hg、As的含量特征。结果显示,茶叶中Pb、Cd、Hg、As含量范围分别为0.1~1.67、0.0006~0.085、0.00021~0.022、0.00~0.78 mg/kg,所有茶叶样品Pb、Cd、Hg均符合相关标准。但1.9%茶叶样品中As含量超过国内《绿色食品-代用茶》中As的标准(As≤0.5 mg/kg),超标样品为散装黑茶。茶叶中Pb、Cd、Hg、As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b与As、Hg、Cd元素之间,Cd与As元素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对市场中茶叶进行选择时,建议选择定型包装茶叶,产于广西的定型包装的茉莉花茶较安全;而市场中黑茶和散装茶质量差异较大,在选择相关茶叶商品时应根据其原产地、包装类型及单价分辨其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茶叶;重金属;铅;镉;汞;砷
  • 耿雅妮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1): 262-26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169

    为了掌握目前河流重金属污染分析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今后更加深入地进行河流重金属污染的评价和治理研究做准备,对近20年来的河流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细致地综述和分析。结论表明河流重金属污染研究空间范围广,测定方法较成熟,但是每种测定方法都有很多的局限性,并且对河流重金属的污染的治理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成熟方法。最后,提出对已有的河流重金属污染应该加强研究,采用绿色、经济的生物修复技术来进行水环境的恢复。

  • 费东亮 肖银霞 陈强 苏禹刚 王立成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4): 96-9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480

    为了研究玉屏风散对镉对鸡肝脏氧化损伤的颉颃作用。将150只30日AA公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饲喂基础日粮)、加镉组(B:组饲喂基础日粮+CdCl2 150 mg/kg)和玉屏风散加镉组(C:饲喂基础日粮+ CdCl2 150 mg/kg的基础上每天灌服玉屏风散1 mL),所有动物自由采食,染毒后15,30,45,60天时分别从以上3组中取10只鸡剖杀,用于肝脏组织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随着镉作用时间的延长,试验组的GSH-Px、SOD的活性降低,MDA生成量增加;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 <0.01),C组各项指标数据介于A组和B组之间。因此,玉屏风散可减轻镉中毒对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对镉中毒有颉颃作用。

  • 梁娟 刘赞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2): 291-29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883
    为了解怀化市区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利用INNOV-X土壤重金属分析仪,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的方法分析了怀化市区不同区域、不同绿地类型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结果表明:怀化市区市中心、迎丰区、坨院区等3个区域绿地土壤中Cr和As的单项污染指数均>1,表现为轻度污染,3个区域的综合污染指数均>1,表现为轻度污染,且其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污染程度有从郊区向市中心逐渐加剧的趋势。怀化市区道路交通绿地、公共绿地Cr、As、Cu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均>1,表现为轻度或中度污染,除生产绿地外,其他绿地类型综合污染指数均>1,表现为轻度污染。不同绿地类型污染程度不同,表现为道路交通绿地>公共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针对以上情况,采取预防与治理相结合措施综合控制怀化市区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于怀化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意义重大。
  • 徐磊 周静 崔红标 陶美娟 梁家妮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0): 161-16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3-2212
    Baidu(71)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而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又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并随着研究的深入,提出了联合修复方法。笔者针对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现状和各种修复方法的机理、优缺点、修复标准、修复后的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展开讨论,并提出今后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后续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 徐涛, 石卫刚, 刘扩龙, 徐晓飞, 范佳雪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1): 75-8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29

    为科学评价青藏高原西部耕地土壤环境,因地制宜提高耕地质量,以阿里地区西部四县(普兰县、札达县、噶尔县、日土县)为研究区域,分析耕地土壤肥力(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及重金属(As、Hg、Cr、Pb、Cd)污染情况。采用标准对比法、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1.74,属三级水平,肥力一般,土壤缺乏有机质和全氮,磷和钾含量丰富,中、微量元素含量相对丰富但缺乏有效锌和有效钼。区域耕地土壤综合污染评价指数0.71,达警戒线,污染主要集中在普兰县和噶尔县域内。与重金属风险管控值对比,As超标率高达27.5%,Cr超标率达2.5%;与青藏高原背景值对比Cd超标高达95%。综合分析,日土县域内耕地土壤肥沃且无污染,可作为重点耕地种植发展区,在耕种过程中重点注意补充有机质和氮素以保证作物生长;需要关注普兰县域内As污染情况,以保证食品安全。

  • 张庆辉 王贵 赵捷 朱晋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23): 237-2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162

    为了评价包头市南郊污水灌溉区农田表层土壤、水系沉积物Pb潜在生态风险,按照线型、剖面型和“梅花型”取样,测定不同研究点、区水系沉积物和土壤重金属Pb含量,分析重金属Pb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灌溉区农田表层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Pb含量是北郊地下水灌溉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Pb含量的1.25倍。研究区主污渠滨岸泛滥区Pb含量最大值为565.40 mg/kg,其中污灌区农田土壤Pb含量最大值为22.12 mg/kg、平均值为19.46 mg/kg;种植粮食和蔬菜的Pb单因子污染指数最大值分别为0.28、0.44,污染指数Pi<0.7;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Ei为41.18,即Ei<90。说明土壤质量状况尚未达到污染级别,且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属于轻度。但是,人类活动导致污灌区Pb明显积累,应该引起重视。

  • 李 涛,李光照,梅馨月,赵玉娇,殷 丽,朱晓彬,刘贤鹏,祖艳群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2): 77-8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70035
    镉由于其高毒性和易迁移的特点成为环境中最重要的有毒重金属之一,钙作为植物必需元素, 参与植物细胞代谢的调节和信号转导。[目的]为了明晰植物中Cd和Ca交互作用的机理,并有效的利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笔者在广泛查阅了国内外研究和文献的基础上,[结果]总结了镉-钙交互作用对植物生态学效应为:(1)在植物的吸收过程中,Cd和Ca存在拮抗关系。一方面Cd和能抑制植物对Ca的吸收,使植物的生长受限;另外一方面Ca能抑制植物对Cd的吸收来缓解镉毒害。(2)施加外源Ca能够促进Cd毒害下植物的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合成。(3)在调节抗氧化酶活性过程中,施加外源钙能够增强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来降低氧化损伤。[结论]因此,镉钙交互作用下对植物生长、光合色素、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过程中均存在拮抗作用。
  • 李向 管涛 徐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2): 250-2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1368

    为了克服国标(GB l5618—1995)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时存在的缺点,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对包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实地调研获得221个土壤样,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等离子体质谱法测试得到8种重金属含量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为Pb、Zn污染,考虑研究区特异性构造神经网络学习样本,建立基于特征模式的BP神经网络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模型。根据采样点评价结果,利用Kriging插值法绘制包头土壤环境质量专题图,分析得出包头土壤环境呈沿昆都伦河被污染的条带特点。结果表明,根据采样统计量信息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有效建立特殊研究区土壤中各种重金属含量与环境质量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为土壤污染的来源、分布、累积效应和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污染链的阻断提供依据。

  • 贺庭 刘婕 朱宇恩 赵烨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1): 237-2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163

    植物修复是一种新型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由于原位修复、费用低、太阳能驱动等优点而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但是,植物修复技术目前仍存在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含量低和修复植物生物量小的2个制约因子,寻找新的环境友好活化剂和具有高萃取率的植物修复模式是研究者必须解决的技术瓶颈。笔者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木本、草本植物在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已有研究,并结合生态位理论,分析了木本-草本联合修复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可行性,提出了木本-草本联合修复尚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 王新池, 曹国庆, 殷玉婷, 汪倩, 宋超, 陈家长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2): 128-1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46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环境中汞的残留特征以及风险评估,在江苏无锡采集7个中华绒鳌蟹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样本共14份。利用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C-ICP-MS)分析不同形态汞的残留水平,利用单因子法评估汞残留的风险。结果显示,水体中汞值范围为ND(未检出)~18.20 μg/L,主要以无机汞(Hg2+)为主,其他形式还包括甲基汞(MeHg)和乙基汞(EtHg);底泥环境中汞值范围为0.01~0.022 μg/g,其中无机汞含量减少,甲基汞含量增多。与NYT 5361—2016《无公害农产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比较发现,水体汞含量有5个超标,超标率为71.43%;底泥环境中汞含量有1个超标,超标率为14.29%。进一步研究水体无机汞残留对中华绒鳌蟹的生态风险,表明风险商范围为0~0.05,远低于1。说明水体汞残留并没有对中华绒鳌蟹的安全生长产生影响。养殖水体重金属汞的检测对中华绒螯蟹的健康生长,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胡新飒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1): 139-1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96

    采矿、化工、冶金、农业种植等行业排放含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造成鱼类重金属残留污染。鱼体重金属残留具有富集性、生物毒性和持久性,且很难通过自身作用使其降解,不仅威胁渔业发展和水生态健康,而且威胁人类饮食安全。文章对鱼体重金属残留研究的累积特征进行分类,综述了鱼体重金属残留的蓄积规律。此外,分析了鱼体重金属残留的来源、赋存和迁移转化规律。最后,针对当前监测工作,提出发展性建设意见,以期为鱼体重金属残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桂娟, 常海伟, 和君强, 符云聪, 戴青云, 黎红亮, 刘代欢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7): 86-9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26

    中南地区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冶炼的主要聚集区,由于长期的冶炼活动,导致冶炼场地与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风险,迫切需要治理。为了探究中南冶炼场地与周边土壤的污染特征以及目前主要有效的稳定化修复技术,笔者概述了中南地区湘鄂赣皖四省有色金属冶炼区分布和污染状况,具有污染面积大、以复合污染为主、污染途径多样、污染程度各异和重金属活性高的污染特征。从稳定化机理和材料类型两个不同的方向综述了稳定化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在高性能、可持续、谱适、绿色的复合污染稳定化材料的研究方向上提出展望,以期为中南有色金属冶炼场地与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稳定化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 张慧敏, 鲍广灵, 周晓天, 高琳琳, 胡宏祥, 马友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 52-5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209

    严格管控类耕地是指土壤重金属(镉、汞、砷、铅、铬)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中风险管制值的耕地。本文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可食用农作物的重金属安全性进行了评估,旨在为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参考。现有的研究表明,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油料作物,如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籽粒等,重金属易超标,但植物油中的重金属含量如砷和铅等在安全限量以下,可安全食用;但油茶籽油重金属超标率较高,在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需进一步评估品种的积累特性以及籽粒油的安全性;油料作物粕饼经过重金属去除后,可以作为优良的动物饲料和有机肥,能将资源利用最大化。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玉米作为青贮饲料,存在重金属超标风险,而玉米籽粒重金属超标风险相对较低,可进一步筛选低积累玉米品种以达到籽粒安全食用的目的;严格管控类耕地开辟茶园,茶叶的重金属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进一步开展食用农作物重金属安全性系列研究,完善食用类作物重金属安全限量标准体系,加强严格管控类耕地作物秸秆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建立严格管控类耕地特定农作物秸秆回收处理与生态补偿机制。

  • 赵首萍, 叶雪珠, 张棋, 肖文丹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0): 83-9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500109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生物修复因其环境友好且成本效益高而得到广泛关注。但不同生物修复技术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充分了解每种修复技术的特点,才能更经济、有效地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本研究阐述对比了目前的土壤重金属生物修复方法,包括植物修复(植物挥发、植物固定和植物提取)、转基因植物提取、螯合辅助植物修复、微生物辅助植物修复等技术的机制、优势、局限性和适用性等方面的差异。综述提出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需要土壤化学、植物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根据污染土壤的特点,结合具有相应改良特性的转基因植物,是实现污染土壤大面积修复的有效方法。同时,农艺措施对天然超级积累植物的生物量和重金属提取能力的刺激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植物修复可以与其他几种传统修复技术有效结合,利用转基因技术建立土壤+植物+微生物的组合是未来修复技术发展的最佳途径。

  • 刘俊祥,孙振元,韩蕾,巨关升,钱永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3): 142-1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09-0198
    摘要: 本文综述了草坪草对重金属胁迫响应的研究现状,包括生长、生理生化、草坪草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重金属在草坪草中的分布以及草坪草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并根据当前研究成果 , 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简要阐述。
  • 赵少婷, 李建敏, 杜宇

    中国土壤环境标准已对土壤中总铬含量制定了标准,但要深入了解重金属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以及土壤污染情况,应该从铬的不同形态、价态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对土壤重金属铬的赋存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进行论述,重点探讨了重金属铬的不同形态、不同价态的分析测定方法。顺序提取法仍然还是土壤中铬形态分析的主流方法。与基于土壤液体样品测定的铬的分离富集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比较,固态样品分析技术不需要样品预处理并避免了元素的形态转化,未来可能会开发出更快捷简便的土壤重金属测定技术。

  • 范拴喜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7): 310-3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0-1277
    Baidu(363)

    【研究目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环境污染中污染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内外提出了众多的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笔者将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为以后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笔者综述了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几何均值综合评价模式、污染负荷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沉积物富集系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模糊数学法、灰色聚类法、基于GIS的地统计学评价法、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环境风险指数法等国内外典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及模型,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之处和适用范围;【结论】通过分析表明各种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在评价中要对实测数据样本点进行充分分析,反复试验比较,结合评价的目的和侧重点选择较优的方法。最后提出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同时,应该从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着手,开发生物评价法。

  • 王志忠 刘果厚 巩东辉 乔辰 姚勇 睦其尔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1): 108-11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2-0063

    为了探明鄂尔多斯碱湖钝顶螺旋藻粉中砷的来源。以鄂尔多斯碱湖钝顶螺旋藻各种养殖原料、扩藻初期和养殖正常大棚的藻液和藻粉为材料对其砷含量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藻液的砷含量主要由养殖用水、碳酸氢钠来供给,无论扩藻初期、正常生产时期还是长时间的养殖期内的藻液和藻粉中的砷含量都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用蒸馏水辅助清洗可以减小藻粉砷含量。

  • 付镓榕, 徐荣, 姜士宽, 田耀华, 马尚玄, 岩利, 邹建云, 郭刚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0):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35

    为了分析不同品种珠芽黄魔芋的化学成分及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特性,对5个珠芽黄魔芋品种的葡甘聚糖、粗纤维、蛋白质、生物碱、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研究了3个珠芽黄魔芋品种的PPO最适温度、pH及其热稳定性。结果表明:5个珠芽黄魔芋品种的葡甘聚糖含量为55.30%~63.90%,粗纤维含量为2.77%~3.47%,蛋白质含量为8.08%~10.50%,生物碱的含量为1.73%~1.89%,锰含量为4.36~12.50 mg/kg,镉含量为0.0154~0.206 mg/kg,砷含量为0~0.0102 mg/kg,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脂肪含量为0.27~0.35%,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弥勒魔芋’、‘西傣9号’、‘云热1701’的多酚氧化酶最适温度为35℃、40℃、35℃,最适pH为6.0、6.0、5.5,温度达到90℃时珠芽黄魔芋中的多酚氧化酶会在短时间内失活。不同品种珠芽黄魔芋的化学成分及多酚氧化酶存在差异性,本研究可为珠芽黄魔芋品种的筛选、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陈巧茂, 张玉盛, 黄澳琪, 陈澎, 敖和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6): 118-12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89

    中国土壤Cd污染严重,长期食用高Cd含量的大米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防控稻米Cd污染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营养调控是降低水稻Cd积累的有效途径,文章整理了近年来水稻Cd污染削减技术和养分调控研究进展,提出可从化肥管理对水稻Cd吸收、转运和积累影响机制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