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热点综述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文章类型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袁帆, 李佳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9): 44-57.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14

    [目的/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机遇,引发学界广泛关注。研究聚焦GenAI在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及其挑战,不仅关注技术应用层面,更着重探讨GenAI对信息素养教育范式转型的深层影响,为推动人工智能背景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过程] 基于范围综述方法,从SSCI、A&HCI和CSSCI数据库筛选出51篇核心文献,采用PRISMA-ScR框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多维度梳理文献,辨析GenAI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挑战及其对学习者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GenAI在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和提升数字化教学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面临数据准确性、偏见问题、学术不端、虚假信息传播以及过度依赖GenAI可能削弱独立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关键挑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GenAI在信息素养教育情境中的应对策略。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应着力于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框架,推动AI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

  • 郭舒艳, 杨颖, 边媛, 高龙, 张钟匀, 朱琳

    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铁线莲属植物在种质资源调查、栽培繁殖、药理作用及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总结铁线莲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因气候条件各异具有区域代表性,分析铁线莲属植物繁育与生态地理响应的关系,得出控温、光照、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良好的培养基质等是提升铁线莲属植物繁育技术的有效手段。同时从资源价值利用方面分析了不同种铁线莲属植物药用化学成分和功效及园林提升构景形式。提出今后应针对开发潜力尚小的铁线莲属植物类群进行资源保护,对现有铁线莲属植物资源中表现优良的种质进行杂交繁育利用等建议。

  • 欧帅, 马诚仁, 王婧媛, 田秀秀, 高猛, 郭昕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33-1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09

    为获得安全、可靠、省时、省力的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本文综述了果蔬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固相萃取法(SPE)、基质分散固相萃取(MSPD)法、QuEChERS法、加速溶剂萃取法(ASE)、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分子印迹聚合物萃取(MIPs)法等前处理方法和纳米材料在果蔬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各前处理方法在果蔬农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发现,前处理技术仍是决定农药残留检测是否准确、高效的关键。同时对未来果蔬中前处理技术进行展望,旨在为果蔬中农药残留检验检测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理论参考。

  • Wen Yin, Qiang Chai, Zhilong Fan, Falong Hu, Lianhao Zhao, Hong Fan, Wei He, Cai Zhao, Aizhong Yu, Yali Sun, Feng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1-22.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4.013
    间作因高产、稳产及资源高效利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然而,近年来,传统间作高产主要归功于水肥、地膜、机械动力等人工购买性资源的大量投入,导致耕地质量逐年下降而使间作作物根系与冠层早衰现象愈发严重。因此,传统间作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详细阐述了作物衰老的表现、发生机制和农艺调控途径,综述了间作延缓作物根系与冠层衰老的生理生态特性。间作延缓作物根系与冠层衰老的主要农艺调控途径主要是基于地上和地下的相互作用,包括作物品种搭配、空间布局、水肥管理和耕作覆盖措施。未来间作延缓作物根系与冠层衰老的重点领域包括:(1)适宜于间作模式的特定作物品种选育;(2)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间作延缓作物根系与冠层衰老的光合生理与分子机制;(3)间作根系与冠层衰老过程预测与评价模型的开发与应用。本文对不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可为采用创新技术调控间作生理生态特性,促进间作延缓作物根系与冠层衰老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集成不同尺度研究成果,将为人多地少、光热资源丰富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高产、高效、可持续间作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对资源性缺水生态区间作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华旸, 周柳柳, 陈圆圆, 李明婉, 赖勇, 丁申, 杨超臣, 张党权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69-7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90

    染料工业的发展使得染料废液处理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挑战,生物炭由于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在吸附废液染料物质方面表现出色,成为一种高效、经济且环境友好的吸附材料。本文综述了生物炭染料吸附过程中的吸附机理与影响因素,归纳总结出:生物炭对染料废液的吸附机理,包括氢键作用、π-π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配位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这些作用共同决定生物炭与染料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吸附效率;影响生物炭吸附能力的因素,包括制备生物炭的原料、改性方式和制备工艺等;废液性质如溶液pH和离子浓度等因素对生物炭吸附染料能力也有影响。提出当前生物炭吸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研究对象单一、工艺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本文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以推动生物炭在染料废液治理中的实际应用。

  • 高国伟, 张珊珊, 于佳岚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7): 34-49.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438

    [目的/意义] 老年人健康信息行为研究是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自身具有特定的研究现象和机理。健康信息深刻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行为,尤其老年人的潜在不适当用药和过度用药都与健康信息行为相关。 [方法/过程] 采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对老年人健康信息行为发生的机制、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环境的相关领域主题进行分类梳理,以研究热点问题、成果与挑战进行展开。 [结果/结论] 老年人健康信息行为与中青年人健康信息行为关注点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属性、不同个体特征和不同场景下老年人健康信息行为也存在较大差异。老年人健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总体解释模型研究,健康信息需求、动机与体验,决策模型,数智社会环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行为,老年人健康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个性化健康监管,健康信息系统和健康信息平台等在未来可以成为老年人健康信息行为研究的热点领域。

  • 李渊, 唐洋, 吴云飞, 蒋敏, 陈京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01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和极端高温天气发生频率正在不断上升,高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一定威胁。为进一步阐明水稻对高温的响应机理,本文从高温对水稻生产指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水稻相关基因分子对高温的响应、应对热害的防御措施等方面归纳了水稻高温热害方向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高温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水稻响应高温的生理(光合特性/抗氧化系统)及基因分子机制,得出了水稻耐热特性是品种与环境互作形成的结论。水稻光合特性由气孔及非气孔限制因子共同影响,抗氧化进程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来实现;水稻通过激活关键基因表达,刺激体内热信号转导以提高植株的热适应性;通过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管理监测体系、探寻创新栽培制度,多角度挖掘水稻高温防御机制。提出了今后可以将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相结合,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基因插入、重组和突变等手段,融合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分析,进而从微观的角度深入解析水稻耐高温机理并挖掘更多耐热种质资源,其次可以加强育种学、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合作,这将有利于耐热表型的精确鉴定与关键基因的精细定位,也能帮助育种家培育拥有新基因型的耐高温水稻。研究旨在为今后开展水稻耐热育种工作和提高水稻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 杨洋, 赵官涛, 王露, 王琼, 朱珍花, 张佩, 何玉娇, 赵长增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41-1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69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是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革兰氏阳性菌,其在营养生长阶段和产孢阶段能够产生一系列杀虫蛋白,是农业、林业以及公共卫生实践中常用的生物防治剂。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Bt作物为农业害虫治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的生物防控手段。然而,长时间广泛种植Bt作物使得害虫逐渐产生Bt抗性,这大大降低了Bt蛋白的杀虫效果和Bt作物的长期效益。为了深入了解Bt蛋白的作用机制和昆虫Bt抗性产生之间的关系,本文归纳了多种Bt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并从免疫系统调节、毒素激活变化和毒素受体基因突变三个主要方面阐述了昆虫Bt抗性发生的分子机制。此外,还介绍了基因堆叠和“高剂量/庇护所”这两种昆虫抗性治理策略。最后,指出Bt作物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深入解析Bt毒素的作用模式和昆虫Bt抗性发生的机制,发掘新的Bt蛋白,加强Bt作物科普宣传以及建立抗性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

  • 肖雯丽, 王含瑞, 王梦亮, 王俊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78-8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75

    盐碱胁迫会引起植物出现水分亏缺、细胞膜透性发生变化、代谢紊乱以及蛋白合成受阻等现象,导致作物减产或死亡,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面临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寻找降低盐碱胁迫危害的有效方法和提高植物耐盐碱能力的策略,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归纳了近年来盐碱胁迫下植物遭受的危害和植物适应性机制最新研究,总结了植物响应盐碱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分析了盐碱胁迫下植物以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增加抗氧化酶活性、离子区隔等为主要调控方式的生理机制和以信号传导、转录因子调控、耐盐碱相关基因表达等为主的分子机制,指出了植物适应盐碱环境方面的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耐盐碱植物种质的筛选与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马式太, 王峰, 成琪璐, 倪金洋, 俞巧钢, 李聪, 张圆圆, 刘海天, 杨艳, 马军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86-9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82

    海藻提取物,特别是海藻寡糖,是使用现代技术从海藻中提取的天然活性物质,随着海藻寡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其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进一步系统了解和应用海藻寡糖,本文讨论了它们的来源、分类和生产方法,总结了海藻寡糖对增强作物抗逆性和抗病性、促进生长发育和改善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海藻寡糖在各种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理。生物法降解海藻多糖是未来海藻寡糖制备的方向,现代生物法一般采用酶降解法,利用褐藻胶裂解酶将褐藻胶降解为褐藻寡糖或是利用琼胶裂解酶将琼胶降解为琼胶寡糖。海藻寡糖在农业中作为植物抗逆和抗病的诱导剂、生物刺激素和肥料增效添加剂使用,海藻寡糖通过调控植物基因表达、酶活性、激素合成和分配等方式增强农作物对干旱、低温、高盐渗透、重金属等胁迫因子的耐受性,并激发植物免疫,提高农作物抗病性。海藻寡糖对植物具有生物刺激作用,可调节植株生长发育,提高其对肥料的吸收效率,从而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海藻寡糖的应用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海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 常君怡, 周志梅, 杜邵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135-1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39

    茶黄素是红茶的主要成分,在食品和医药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本文以茶黄素的形成机理为立足点,综述了制备茶黄素的主要方法,包括直接提取法和体外制备法。其中,体外制备法可分为化学氧化法,酶促氧化法和仿生合成法。并针对以上合成方法的主要问题,如无法实现工业化,提出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有望为为茶黄素的制备和开发应用研究提供科学借鉴依据。

  • 翟玉凤, 丁兰, 余叶敏, 贾巧君, 梁宗锁, 汪得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21-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41

    黄精(Polygonatum spp.)是药食同源植物,其活性成分如多糖、黄酮和皂苷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黄精中提取具有抗疲劳、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及增强免疫力的皂苷类成分。尽管对黄精皂苷的结构解析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生物合成途径尚需深入研究。黄精中的皂苷通过甲羟戊酸途径和2-C-甲基-D-赤藓醇-4-磷酸途径合成,涉及多个酶催化步骤。本研究提出,黄精皂苷在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病毒及提高免疫调节方面具有多种生物功效,并在药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然而,当前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结构解析不够深入、生物合成途径未完全阐明及药理作用机制不明。未来的研究应加强黄精皂苷的分离、结构解析、合成生物学及药理学研究,以推动其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为新型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张智雄, 王玉菊, 赵旸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5): 14-22.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499
    [目的/意义]梳理分析国际开放同行评审平台的基本模式与发展趋势,探讨国际开放同行评审平台对中国学术交流和科研治理的启示。[方法/过程]文章首先概述了国际开放同行评审平台的3种基本运营模式,之后通过对这些平台和社区发展动态的深入分析,归纳总结了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科研环境的具体特点,提出了针对中国开放开放同行评审(平台)建设的建议。[结果/结论]国际开放同行评审平台和社区正逐步成为推动科研创新、提升科研质量的重要力量。针对中国现状,文章提出加快建设国际开放同行评审平台和社区的6条建议,包括加强政策引导与制度支持,更新科技出版理念,鼓励案例示范,建设国家开放同行评审基础设施等,以抢占国际学术交流的新阵地。
  • 周权威, 刘路路, 杨振, 蒋忠荣, 张贾宝, 时向东, 李东亮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144-15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33

    雪茄烟叶的风味物质对雪茄风格特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雪茄烟叶发酵研究进展、雪茄烟叶风味物质研究和不同发酵条件下风味物质研究三个方面开展了综述,发酵是改善雪茄烟叶品质的重要过程,能够影响雪茄烟叶的风味物质种类、含量和组成比例,从而决定雪茄烟叶质量和雪茄烟品质,本研究对雪茄烟叶的发酵机理和方法进行了分析,风味物质是决定雪茄产品风格特征的关键因素,总结了风味感知机理、分析方法、风味物质分类的研究进展,对雪茄烟叶在不同温湿度、发酵时间和发酵介质条件下的风味物质开展了研究。同时对未来雪茄风味研究进行展望,为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朱嘉琳, 张惠敏, 王慧颖, 顾静恩, 张婧依, 冯鑫红, 李权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93-9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22

    近年来,高压静电场(high-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HVEF)技术在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为了解该技术在果蔬保鲜上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高压静电场技术在果蔬保鲜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保鲜机制、应用现状、应用效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结合当前果蔬保鲜发展趋势,总结了高压静电场技术的高效保鲜和环保优势,旨在为HVEF技术在果蔬保鲜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 桂意云, 李海碧, 韦金菊, 祝开, 周会, 刘昔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5): 18-2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70

    文章综述了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对生物炭在甘蔗上的应用种类和施用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探讨了施用生物炭对甘蔗生长、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了生物炭对蔗地土壤固碳减排和甘蔗病害防治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提出未来可开展关于生物炭与蔗地土壤长期互作效应及机制、有益微生物活性和关键种群变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并加强对蔗叶资源化利用等问题的探讨,以进一步推进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

  • 高靖杰, 贾立国, 樊明寿, 刘广晶, 刘坤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5): 6-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90

    钾是马铃薯生长发育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之一,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块茎形成至关重要,钾素吸收和利用效率低是中国马铃薯生产中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从钾素营养效率含义与评价、作物钾高效基因型的鉴定与评价、钾高效吸收的生理基础和钾高效利用的生理基础4个方面,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各类作物钾高效品种鉴选的方法和指标。提出选育钾高效基因型品种是提高马铃薯钾素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更具有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对未来马铃薯钾高效基因型鉴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马铃薯高产和钾素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 陈雨欣, 杨峰山, 付海燕, 宋新宇, 刘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4): 143-1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10

    作为一种植物功能性食品,食用植物酵素在食品和保健品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的生产工艺在原料、发酵微生物和发酵条件方面取得了进展。通过开展综述,分析了食用植物酵素的研究现状,从食用植物酵素的主要发酵方式、主要活性成分、主要功能作用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进行了梳理。食用植物酵素发酵一般采用自然发酵和人工接种发酵的发酵工艺。采用人工接种技术具有能有效缩减发酵所需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的显著优点。食用植物酵素的主要活性成份为多糖、多酚、维生素等,在降血脂、抗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预防治疗效果。在食用植物酵素的制作过程中,人工接种发酵需要选对菌种、控制发酵条件、防止环境污染。分析结果表明,食用植物酵素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提出了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并对食用植物酵素的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食用植物酵素的进一步研发和推广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 高敬文, 郭子燕, 王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4): 44-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28

    开展盐碱胁迫下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调控途径的综述研究,为盐碱胁迫下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根系生长、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系统、氧化还原系统、离子平衡等方面系统归纳了盐碱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从土壤氮素循环、根系氮素吸收和氮素同化等方面分析了盐碱胁迫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可以从氮高效品种选用、土壤调理剂施用、土壤有机质增施、生长调节剂控制、内生菌根定植等方面提高盐碱胁迫下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通过开展综述,提出了开发利用相应的菌剂产品、关于不同程度的盐胁迫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响应特征、开展耐盐品种的育种工作、深入挖掘植物体内碳氮代谢相关组学机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盐碱胁迫下对作物氮素利用的影响等盐碱地作物的养分管理和稳产高产理论与途径研究方向。

  • 王建辉, 郭伟庆, 郑凡, 张崟, 王新惠, 刘达玉, 唐江

    柑橘是中国第一大类水果,其品种繁多,种植广泛,且以鲜食为主。为了延长鲜果货架期,促进精深加工,提升柑橘企业经济效益,对柑橘贮藏与加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总结了多种保鲜技术在柑橘贮藏中的应用;其次讨论了柑橘传统加工制品与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最新技术;最后展望了柑橘类水果中类黄酮等功能成分的潜在应用价值。根据各产区栽培品种多样性的特点,建议甜橙、柠檬类品种可以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橙、橘等传统加工制品优化非热加工、生物酶法去囊衣等新技术集成应用,药食同源类品种开展功能性成分提取与保健产品研制。综上,针对不同柑橘品种开发合适的贮藏与加工技术,可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促进未来柑橘产业健康发展。

  • CHEN Jia, Zhang Xin-ran, HE Zi-qi, XIONG Dong-wei, LONG Mi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8):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1.038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一种由多种镰刀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食品和饲料中。低浓度时,它会导致动物和人类的代谢紊乱;高浓度时,会导致身体的病理变化。由于DON对人类/动物健康和动物生产力的影响,因此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DON会对肠道造成严重损伤,包括肠道屏障受损、粘膜损伤、免疫功能减弱和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改变。这些影响均加剧了牲畜和家禽的肠道感染和炎症,对机体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研究DON解毒的生物学方法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途径,这包括使用吸附、酶降解和其他生物方法来减少DON的影响,这些方法为预防和治疗DON诱导的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DON未来的研究将更加侧重于识别DON的有效解毒微生物或酶,以降低食品和饲料中DON的水平,从而降低其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 于海洋, 王延锋, 史磊, 王金贺, 盛春鸽, 刘姿彤, 张鹏, 万里, 赵静, 王菲
    食用菌. 2024, 46(04): 6-9.
    中国作为食用菌生产大国,每年产菌渣约1亿多t,这些菌渣营养丰富且用途广泛,但菌渣规范化、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废弃菌渣变废为宝越来越被关注。综述食用菌废弃菌渣综合利用研究现状,为食用菌菌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吴丽, 王永芬, 余宏伟, 丁明碧, 白亭亭, 李舒, 郑泗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8): 115-12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87

    香蕉真菌性病害是香蕉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可严重阻碍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物防治技术,尤其是利用生防菌的策略,为该问题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尽管生物防治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生防菌在田间的有效定殖和稳定防病能力仍是挑战。本研究聚焦于物理诱变技术对生防菌的改良效果,旨在提升其对香蕉真菌性病原的拮抗能力。利用物理诱变技术对生防菌株进行诱变改良可显著提高生防菌对寄主的定殖能力和病害的防治效果。为了明确物理诱变技术对提升生防菌田间防效的作用,本文综合分析了不同物理诱变技术的类型、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在提升生防菌拮抗真菌病原体中的应用。同时,文中还探讨了突变菌株筛选与鉴定的方法,并对比了各技术的优缺点。特别指出了传统物理诱变技术在控制突变方向、提高效率及稳定性方面的局限,并提出了离子束、脉冲强光和空间诱变等新型物理诱变技术的潜在优势。通过归纳现有研究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为物理诱变技术在增强生防菌对植物病害防治效果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其在未来香蕉真菌性病害管理中的应用潜力进行展望。

  • 刘超逸, 王宇航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8): 83-8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34

    生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植物通过生长素调节来实现自身的生长发育。SAUR基因家族作为生长素早期响应基因家族中的一员,是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中不可或缺的调节因子之一。为了研究SAUR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SAUR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特征以及表达特性和调控机制,归纳了SAUR基因在植物细胞伸长生长、光介导的子叶和顶端弯钩打开的过程、花器官形成和果实发育以及胁迫应答等方面的功能,指出SAUR基因不仅在多个方面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参与了植物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响应。本研究结果揭示了SAUR基因在多个层面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并且对植物品种培育和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 程振, 宋井玲, 徐洪岑, 张明亮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 (中英文). 2023, 4(02): 63-70.
    大蒜种植时需满足鳞芽向上、直立种植的农艺要求,因此蒜种的定向是实现大蒜机械化种植的关键,基于机器视觉的蒜种定向技术是解决一般大蒜品种的蒜种定向问题的有效方法,相关研究集中在图像识别蒜种芽尖的算法和识别后的控制调向技术上。目前对蒜种鳞芽进行图像识别的算法有多种,识别正确率最高可达99%,主要以采集静态的蒜种图像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实际工作环境中运动的蒜种、光照、灰尘等对采集蒜种图像带来的影响,对采集到不同方位蒜种图像的识别结果分析,蒜种间形状特征差异对识别结果的影响研究以及多角度采集蒜种图像来综合识别蒜种芽尖位置的研究较少。目前对图像识别后的控制调向技术的研究,调向机构的运动均为间歇运动,且在图像识别后执行,蒜种定向作业效率偏低,难以适应大蒜播种机的作业速度。目前为止还没有基于机器视觉的蒜种智能定向技术大蒜播种机产品出现,现有技术的实用化差距主要表现在单粒取种、图像识别、调向机构及控制这些关键技术的融合度不够,因此随着3个技术有机结合的创新研究,使鳞芽识别和调向并行,并在蒜种连续运动的状态下完成定向,在简化鳞芽识别算法以及调向机构的运动的同时,提高蒜种定向效率。本文可为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以推动大蒜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进程。
  • 周国民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19, 1(01): 16-23. https://doi.org/10.19788/j.issn.2096-6369.190102
    农业大数据已成为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也是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不仅促进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而且还耦合催化三产融合。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注重农业大数据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我国农业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也发展较快,农业数据具有涉及领域广、跨越周期长、采集难度大、处理较为繁杂的特点,因此系统梳理农业大数据应用进展,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对我国农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相关科研实践,对比分析了不同学者对农业大数据的定义,阐述了农业大数据的概念和内涵,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农业大数据在管理与政策、工程与应用、技术与架构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最后,根据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的现状,指出平台与数据、需求与应用、交易与共享等农业大数据未来发展需要特别关注的三个方面,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大数据领域发展提供建议。
  • 袁培森, 薛铭家, 熊迎军, 翟肇裕, 徐焕良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1, 3(03): 62-75. https://doi.org/10.19788/j.issn.2096-6369.200307
    植物表型是指基因和环境因素决定或影响的作物物理、生理、生化特征和性状。准确和快速的获取植物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型信息,从而挖掘其基因组的遗传和表现规律,可有效推动有关基因组与表型信息关联性研究。无人机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凭借无人机机动灵活的特点,适合于农作物田间环境中的植物表型数据获取,具有数据获取效率高和成本低等优势,借助于图像、高光谱、激光雷达等先进传感器技术,为高效获取各类植物表型数据提供了可行的途径;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数据分析技术为无人机所获取的植物表型图像提供有效的分析处理方法和技术。在此背景下,基于无人机平台的高通量植物表型分析,为研究田间作物表型信息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工具。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无人机高通量作物表型大数据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就其研究原理、相关算法、过程、关键技术及应用等进行总结与分析,重点讨论了应用于无人机高通量植物表型大数据分析相关的大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技术,重点分析了植物株高获取、叶面积指数、植物病害等典型的表型分析需求,并就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李干琼, 李欣, 赵龙华, 许世卫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0, 2(03): 3-12+2. https://doi.org/10.19788/j.issn.2096-6369.200301
    农业供应链是我国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供应链体系,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等具有重要意义。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高度开放,受到全球农业供应链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农业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新形势下政府关切和管理调控的难点、农业生产经营者关注的焦点。我国在农业供应链管理研究方面起步晚,但近10年来发展较快。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相关科研实践,分析比较了不同方面对农业供应链的定义,阐述了农业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重点综述了农业供应链管理在理论研究、流通模式、风险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进展。最后,结合国内外新形势及我国实际,指出了突发事件下的农业供应链应急管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供应链治理能力、绿色农业供应链体系构建及管理、智慧农业供应链的创新等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与热点问题,为促进我国农业供应链管理领域发展提供建议。
  • 李映红, 刘笑冰, 赵雅铮, 王睿
    农业展望. 2023, 19(06): 71-76.
    中国森林康养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等政策推动下不断发展。在系统梳理国内森林康养相关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趋势的基础上,借助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以2017—2021年的771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作者共现、研究热词等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关于森林康养的研究大多于2017年开始,并在至2021年的5年内逐年上升,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且相关政策的推动以及行业标准的完善激发了学者对行业研究的热情;国内森林康养研究领域的高产研究者数量较少、分布较为分散,学者之间合作研究较少,且合作多为校内合作,跨校跨区合作较少;森林康养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公众健康需求、国家政策、提升社会价值、顺应相关产业发展趋势等方面为主要导向。目前中国森林康养研究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研究热点广泛。基于此,未来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预计会进一步拓展,研究团体合作关系将更加紧密,研究对象也将进一步拓展。
  • 刘军, 皮向红, 钱炬炬, 莫惠, 刘贝
    农业展望. 2023, 19(09): 53-59.
    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研究起步于国家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意见与发展规划后,其概念、特征等基本内涵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农业领域延伸与拓展而来。首先,在科学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产业选择、运行机理、发展路径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基本内涵等上述4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阐述;其次,客观分析了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基本内涵等上述4个方面的研究异同,研究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与共性;最后,对两者的研究成果从4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评价与科学总结,并从培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大势所趋、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将齐头并进、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方面延伸与拓展等3个方面提出了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学术研究的趋势。
  • 徐乐园, 毛克彪, 郭中华, 葛非凡, 赵瑞
    农业展望. 2024, 20(02): 70-75.
    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卷积核遍历图获取更多的目标特征信息。近年来,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并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分析、作物分类识别、作物生长监测和病虫害检测,卷积神经网络为提取农业遥感图像的有效信息提供了新方法。卷积神经语义分割网络可根据语义信息对遥感图像像素点进行标注分割,在计算机计算能力逐步提高的前提下,分割网络结构优化,深度加深,分割准确率提高,性能提升。针对实际需要网络侧重于模块化设计改进,在土地利用分析和农作物分类识别应用中,改进的网络分割边缘细化、清晰,且像素准确率较高。在作物生长监测和病虫害识别方面,模块化改进使网络可高效实现分割任务、满足实际需要,卷积神经网络对农业遥感图像信息的语义分割为农业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信息支撑。
  • 朱凯宁, 康永兴, 唐冲
    农业展望. 2023, 19(08): 35-40.
    生态补偿是激励环境服务提供者提供环境服务的有效经济手段,近20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当前对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十分必要。在解构生态补偿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补偿分析框架,基于生态补偿组成和生态补偿效率两个层面,从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标准、补偿瞄准、补偿的条件性5个方面综述了生态补偿研究进展。最后开展了趋势与展望分析,认为有两大研究趋势,一是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的市场补偿是未来生态补偿的研究热点,二是生态补偿涉及的领域将会逐步拓展,展望生态补偿未来发展,效率研究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包括补偿标准、补偿瞄准、补偿条件性的研究,这既是推进生态补偿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面向实践生态补偿效率亟须提高的需要。
  • 郝宏展, 孙家瑜
    农业展望. 2023, 19(10): 44-52.
    中央和新疆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以及市场的内生动力使新疆农业保险市场的规模以及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增长迅速,最近若干年连续处于全国前列,对于服务新疆“三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新疆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不少难点问题。在对近年关于新疆农业保险问题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该领域遇到的困难,包括新疆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地区差异明显、农业保险创新产品市场拓展阻力较大、兵地农业保险差异使农业保险的推进存在特有难题,该行业的运行效率未达最佳水平以及该行业发展与相关宏观经济变量协同效应有待提高。基于此,在政府层面,新疆农业保险保持稳定快速发展需要在政府补贴上进一步精准化,推动政企学研的融合发展,推动“保险+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和农村技术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保险公司层面,需要从宣传、产品创新推广和进一步优化理赔程序3个方面持续发力。最后,对新疆农业保险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做了思考。
  • 刘伟, 刘世洪, 王翠, 宋林鹏
    农业展望. 2023, 19(08): 100-105.
    近年来,推荐系统的应用取得了飞速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农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为提升农业领域内推荐技术的应用,满足农业用户的信息获取需求,对传统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进,重点体现在融合了K-means算法以及BIRCH算法进行聚类分析,通过搭建HowNet极性词典解决传统协同过滤方法过度依赖用户具体评分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个性化推荐模型,利用相关数据源,进行模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运行稳定,可以达到精准推荐农业技术信息的目的。
  • 王元胜 , 吴华瑞 , 赵春江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40(07): 1-16.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10112
    农业知识驱动服务技术是指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科学、高效调配农业领域专业知识服务资源,为农业行业提供智能化知识服务的技术,在解决农业技术服务供需严重失衡等难点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日益成为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代表着核心研究方向,伴随着技术发展全过程。目前农业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知识供给严重不足、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农业知识驱动服务技术经历较长时间发展,在知识高效匹配和精准供给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特别是2022年11月以来ChatGPT这类技术的出现,充分展现了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在知识智能服务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也是农业知识驱动服务可以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在分析农业知识驱动服务相关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农业领域可行的知识驱动服务技术路径,预测农业领域知识服务大模型研发构建会呈现参数由少到多、算力由弱趋强、强化训练逐渐加深的特点得到快速发展应用,未来将在专业技术指导、农业“装备-信息-农艺”融合、农业信息系统平台服务总线等方面系统升级现有农业知识服务范式,多模态服务将得到系统融合加深,人机交互模式将向“人性化”方向进一步黏合增强,从而为农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撑,引领农业知识服务从数据检索、语义匹配迈向生成式知识驱动模式转变。
  • 王得伟, 尤泳, 张学宁, 王旭峰, 王德成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40(07): 17-33.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7260
    中国有90%以上的草地处于退化或正在退化状态,严重影响畜牧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退化草地改良十分关键。目前,草地改良技术相关科学研究、草地改良生产实践、草地改良机械研发等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限制了中国草地改良的整体推进。针对以上问题,该研究对24种目前常见的草地改良技术进行总结,归纳了改良技术特点及适用条件。对草地改良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建立草地改良技术分类框架,形成草地综合改良工艺流程。在所建立的4类草地改良原理框架下,分析了相应改良技术作业工艺及相关作业机械的特点,并指出相关作业机械和设备的研发方向。基于目前草地退化还未彻底遏制的现状,未来草地保护和退化草地的机械化改良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加强草地保护,增加草地退化预防环节,坚持走用草养地相结合的道路。2)草地改良工艺方面,在现有免耕直播改良工艺基础上重组和优化改良工艺,研发和推广复式改良机械。3)在草地机械化改良技术方面,应强化基础研究,弥补现有改良机械的技术短板,充分发挥特色技术优势。4)在草地保护和改良政策方面,应加强政策支持和对基层的技术指导,提高基层对草地保护和草地改良的积极性。该研究可为退化草地改良工艺方案制定、相关作业机械选择、相关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为草地改良机械设备的研发提供借鉴。
  • 万欢, 欧媛珍, 管宪鲁, 姜锐, 周志艳, 罗锡文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40(8): 1-18.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9120
    推进农业装备智能化能够有效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环境感知是农业装备智能化的首要条件。然而,农业环境的动态变化和非结构化特性限制了无人农机的环境感知能力。该文对无人农机的作业环境信息感知技术进行全面梳理,首先介绍了无人农机作业环境的典型要素和各类感知传感器,并分析了不同传感器的优缺点,然后分别从障碍物感知、作物行感知和农田边界及高程信息感知等方面,对无人农机作业环境信息感知技术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讨论了无人农机作业环境信息感知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旨在推动环境感知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促进农业机械的智能化转型。
  • 王子豪, 梁红怡, 张冬寒, 李龙城, 魏露露, 万亚男, 陈清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40(9): 1-14.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402012
    长期集约化耕作导致中国设施土壤重金属累积和面源污染风险增加的状况已引起广泛关注。该研究总结了中国设施土壤重金属累积状况及其来源,发现长期盲目投入肥料及农药是引发设施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设施土壤重金属累积呈现出广泛性和中轻度污染特征,其中镉是主要的污染元素。遵循面源污染治理中“源头预控-过程阻断-末端修复”原则,基于国内外文献综述,该文总结归纳出适用于设施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与污染的联合阻控技术及作用机制。首先在灌溉和肥药投入等源头环节减少重金属输入;其次在作物种植过程中,通过选用重金属低积累特性的蔬菜种类或品种,结合水肥一体化施用大分子有机水溶性肥料或叶面喷施具有阻控重金属作用的营养型阻控剂,抑制作物吸收重金属;最后在末端修复环节,利用具有多元功能的土壤改良剂或微生物菌剂进行土壤钝化修复,或采用具有超重金属富集能力且能提高设施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植物作为填闲作物,实现生物修复的目标。该联合阻控技术的原则在于协同考虑污染防治、土壤改良、减肥增效等农学和环境目标,集成土壤修复与改良、水肥一体化、填闲作物栽培等技术,并兼顾设施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所面临的投入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明显、缺失可持续改良导致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优推能够钝化重金属并改良土壤的多功能土壤改良剂以及具有阻控重金属吸收、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多功能有机水溶性肥料。上述措施能解决设施土壤普遍存在的重金属累积问题,提升土壤的安全生产能力,可为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撑。
  • 王法安, 王博洋, 张兆国, 解开婷, 李安楠, 倪畅, 房汉玉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40(10): 32-43.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11056
    针对现有单边制动履带车辆跟踪控制算法同周期内并行控制难、跟踪精度低、转向控制次数较多等问题,该研究以电控化改装后江苏筑水农机 3B55 型履带运输车为试验平台,开展单边制动履带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算法研究。通过单边制动履带车辆运动学分析,构建车辆预瞄跟踪模型,提出一种预瞄跟踪模糊控制算法,将横向偏差与航向偏差作为多输入输出模糊控制器输入参数,实现车辆同一控制周期内转向与直线行驶的并行控制。为了优化车辆路径跟踪精度与转向控制次数,提出改进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 SSA)的自适应前视距求解算法,考虑车辆的横向偏差和转向路径角度约束,解析较优前视距离,通过仿真和田间试验对算法进行跟踪精度与转向控制次数综合评价。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预瞄跟踪模糊控制算法跟踪多角度规划路径时,车辆转向控制次数为89次,误差面积为1.74 m2。田间作业路况下,由于试验路面起伏不平,并且随速度增加车辆跟踪精度下降,但跟踪精度及转向控制次数随前视距离的变化规律与仿真结果一致,当车辆分别以0.14、0.47和0.83 m/s跟踪路径时,自适应预瞄跟踪模糊控制算法相对于固定前视距离预瞄跟踪模糊控制算法车辆转向控制次数分别减少13.59%、9.87%和11.25%,误差面积分别减少19.93%、48.48%和54.59%,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单边制动履带车辆的农机自动导航技术提供创新思路与技术支撑。
  • 陈集景, 周蕾, 迟永刚
    中国农业气象. 2021, 42(07): 552-560.
    稳定性是生态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是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近年来全球植被稳定性面临重大威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逐步成为生态学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稳定性的定义、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目前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一个多维结构,主要包括抵抗力、恢复力和时间稳定性三个方面。稳定性及其影响机制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与尺度依赖性,主要表现为在站点尺度由生物多样性等生物因素控制,而在区域及全球尺度则由温度、降水、辐射等非生物因素控制。目前植被稳定性的研究中尚存在数据源噪声难以去除,量化方法未标准化等问题。未来稳定性的研究可逐步由站点等局部尺度向区域、大陆等全局尺度扩展,并形成标准化的稳定性评估方法。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