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畜牧兽医
畜牧,是指采用畜、禽等已经被我们人类人工饲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极重要环节。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王钰钦, 郑尧, 钱信宇, 杨晓曦, 陈家长, 吴伟

    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之一受到广泛关注,养殖尾水的污染治理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解养殖尾水净化的机理,促进净化技术效能的增强,研究介绍了中国水产养殖业污染的现状、危害和相关防治政策,并对近20年出现的水产养殖污水净化技术进行了综述。最终对养殖污水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可对沉淀单元进行强化、利用新型材料和微生物强化净化系统的可能性。

  • 李光玉, 鲍坤, 张旭, 司方方, 焉石

    笔者叙述了近年来中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对国内饲养的主要特种经济动物毛皮动物(狐、貉、貂)、茸鹿(梅花鹿、马鹿)、珍禽等领域的产业发展现状、科研创新突破、取得重大成果、国际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国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差距以及产业未来的研究领域,旨在为中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 沈公铭,黄 瑛,穆希岩,李绪兴,雷云雷,罗建波,李应仁,李继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 123-12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10042
    利用现有的排污系数和养殖产量,对2014年水产养殖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测算与分析,并探讨其污染贡献率,旨在为阐明中国水产养殖业的污染状况提供科学参考。鉴于相关对比数据的缺乏,本文选择数据较全的2014 年度作为测算的代表年份。结果表明,2014 年水产养殖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总氮68.342 万t,氨氮16.660 万t,总磷13.769 万t,化学需氧量164.154 万t,铜253.746 t,锌729.842 t。其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废水中总排放量约7%。由于产量、养殖方式及品种的差异,淡水养殖的污染物排放量远高于海水养殖。同时,为推进中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适当控制淡水养殖产量、调整养殖方式、推进健康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的开发和相关制度的研究等有关建议
  • 包军

    畜牧业中的动物福利影响着动物源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而影响人们的健康。中国的动物福利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体现在人们对动物福利的态度、立法、科学研究、教育及生产实践等诸多方面,这与中国现阶段的畜牧养殖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中国国情现状有关。近年来,随着广大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政府、学界及企业界开始重视养殖过程中的动物福利问题,以动物福利理念为指导的健康养殖快速发展,建立健全的福利标识机制和法律规范,引导人们重视动物福利。

  • 谢守前,詹凯,金光明,李升和,李俊营,刘伟,李岩,马瑞钰,刘盛南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7): 129-13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60043
    蛋鸡生产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蛋鸡福利化养殖是将动物福利与鸡蛋生产有机结合产生的养殖模式,是蛋鸡产业发展趋势。本文阐述了蛋鸡福利化养殖定义和养殖方式、蛋鸡福利养殖现状以及目前我国蛋鸡福利化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为我国蛋鸡福利化养殖提供参考,促进我国蛋鸡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 刘栋,张成龙,朱健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7): 145-1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60016
    传统水产养殖模式易造成水体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鱼类生长。为达到健康养殖的目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通过利用动力流水净化与生物修复技术,采取建立人工湿地等措施净化水体,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模式。本研究综述了该系统的3种主要模式的构建及其水质净化效果,分析该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现有研究表明,不同模式下对TN、TP、NH4+-N、CODMn、NO2--N等水质指标平均去除率基本维持在60%。同时,分析了系统中养殖池塘与净化单元面积配比关系的计算、净化单元中基质与植物以及PH、温度等对净化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总结与讨论分析,将为深入对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周井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8): 22-2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100018
    对虾养殖业的兴起与发展是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的结果。文章借助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库,梳理了1958—2015年中国对虾养殖业整体发展规模、养殖品种、单产水平、生产成本与收益等指标的发展变化情况;分析了对虾苗种繁育和养殖环节的病害防控、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以及精细化管理等技术变迁的路径,以便深度挖掘产业发展的演进规律,为制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 王新池, 曹国庆, 殷玉婷, 汪倩, 宋超, 陈家长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2): 128-1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46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环境中汞的残留特征以及风险评估,在江苏无锡采集7个中华绒鳌蟹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样本共14份。利用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C-ICP-MS)分析不同形态汞的残留水平,利用单因子法评估汞残留的风险。结果显示,水体中汞值范围为ND(未检出)~18.20 μg/L,主要以无机汞(Hg2+)为主,其他形式还包括甲基汞(MeHg)和乙基汞(EtHg);底泥环境中汞值范围为0.01~0.022 μg/g,其中无机汞含量减少,甲基汞含量增多。与NYT 5361—2016《无公害农产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比较发现,水体汞含量有5个超标,超标率为71.43%;底泥环境中汞含量有1个超标,超标率为14.29%。进一步研究水体无机汞残留对中华绒鳌蟹的生态风险,表明风险商范围为0~0.05,远低于1。说明水体汞残留并没有对中华绒鳌蟹的安全生长产生影响。养殖水体重金属汞的检测对中华绒螯蟹的健康生长,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周维明 李敏 毛红瑞 吴春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23): 36-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194

    为了了解和掌握义乌市畜禽养殖业现状及其污染情况,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及办法,通过义乌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源的普查结果,根据国内畜禽粪尿产排污系数估算了义乌市2007年主要畜禽粪便排放总量及其氮、磷养分含量。结果表明,2007年义乌市主要畜禽粪便排放总量为16.6万t,尿排放总量为48.5万t,折算成总氮0.18万t,总磷348.59 t,COD 3.16万t,铜1.10万t,锌2.07万t。不同畜禽中,猪的畜禽排放量最高,占义乌市排放总量的78.3%;尿的排放总量构成中,生猪的排放量最高,占总量的99.8%。不同镇街中以义亭镇的畜禽粪便排放总量最高,占全市排放总量的39.4%。

  • 赵永锋, 余开, 宋迁红, 戈贤平, 刘乐丹, 罗红, 陈倩, 徐树晨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3): 135-1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84

    淡水池塘养殖作为中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中国水产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介绍了中国淡水池塘养殖现状和主要养殖品种,并详述了淡水池塘养殖在品种结构、养殖技术以及养殖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还概括了目前中国淡水池塘养殖的主要模式。从品种、饲料、病害、环境、养殖设备、水产品质量与安全以及养殖管理8个方面提出现阶段淡水池塘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逐一提出相应发展建议,以期为中国现代化淡水池塘养殖的健康、高产、环保以及标准化发展提供思路。

  • 管崇武, 杨菁, 单建军, 张海耿, 宋红桥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8): 145-1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10019

    为了了解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条件下鱼类肌肉的营养成分,开展鱼类品质调控研究。本研究比较了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条件下与池塘拟野生条件下俄罗斯鲟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条件下俄罗斯鲟肌肉中一般营养成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均检出17种氨基酸,氨酸酸各组成成分含量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结果显示:循环水系统养殖条件下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胱氨酸,赖氨酸在必需氨基酸中评分最高,必需氨酸基指数(EAAI)循环水组高于池塘组。循环水组检出20种脂肪酸,池塘组检出14种脂肪酸,两者脂肪酸总量无明显差异,脂肪酸各组成成份有较大差异,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循环水组显著高于池塘组。综上所述,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条件下俄罗斯鲟肌肉的营养价值不低于池塘拟野生条件下的俄罗斯鲟。

  • 邹海平, 刘志刚

    从国内水产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自主研发“生物质炼制”技术和成套装备,从天然植物中提取高活性小分子水溶性的有机碳材料,并将其引入水产养殖中,结合企业多年研究和实践案例,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分析,证明植物源高活性的小分子有机碳在水产养殖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 宋红桥, 管崇武, 张宇雷

    笔者主要简述了江苏如东地区的水产养殖现状。归纳了该地区主要养殖的虾蟹品种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脊尾白虾和三疣梳子蟹的不同养殖模式和养殖方法。分析了如东地区虾蟹养殖品种现所存处的发展现状,以及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苗种、病害等相关问题。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加强科学养殖管理和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相应的健康、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强化科技服务、坚持生态节水养殖模式,发展绿色虾蟹养殖业、打造品牌效应,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 王金梅, 杨远, 苗永旺
    农学学报. 2022, 12(11): 88-93.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149

    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产生的,农业文化遗产中包含的许多生存智慧,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所具有的生产、生态、科学及文化等方面的现代价值,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及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现代价值的梳理,将有助于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使其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 薛凌展, 樊海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2): 153-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1100849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池塘养殖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归纳了中国淡水鱼养殖业发展现状,总结了近年中国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PA)的示范应用情况,分析了IPA系统的组成及其优势,指出了该模式在不同养殖品种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工艺缺陷,提出了优化方案和建议。笔者认为该模式适合规模化经营,可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养殖效益,在推广应用时应根据养殖品种特性对IPA系统组件和养殖工艺进行调整和再创新,以便于适应不同名特优品种的需求。由于IPA模式具有节水、生态、高效、环保等优势,符合中国水产养殖的未来发展要求,因此,在中国淡水养殖产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 张琳, 朱广伟, 逯璐, 丁雅苓

    创新工具是中国传统中兽医学科技发展的核心,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应用研究能够为现代中兽医的发展提供创新思路。笔者通过对中国传统中兽医形成和发展历史的梳理,对工具的创新演变及其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挖掘与分析,并探讨了历史成就对现代中兽医发展的启示。结果表明,作为中间杠杆,创新工具有力的撬动了传统中兽医发展的历史跃迁,其中蕴含的创新思想对现代中兽医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对中国传统中兽医工具创新历史的梳理和研究,彰显了中国中兽医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深刻揭示了创新方法在科学进步中的推动力。

  • 张睿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9): 27-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4-1085
    蓝藻暴发是水产养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概述了蓝藻水华的成因、危害以及主要的防控措施。采用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进行生态防控是治理蓝藻水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文章介绍了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的应用以及在藻类调控方面的作用方式和机制,并对其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和修复水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做出展望。
  • 邹剑敏, 卢奇, 桂源, 宋超, 陈家长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5): 148-1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04

    本文旨在优化微波蒸馏-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Microwave Distillation - 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ic Mass Spectrometry, MD-SPME-GC-MS)测定养殖水体及水产品中土臭素(Geosmin, GSM)和二甲基异莰醇(2-mathylisoborneo1, 2-MIB)的检测方法。主要从微波蒸馏前处理过程的载气流速、微波功率、蒸馏时间和收集方式等4个参数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最佳实验条件:载气流速60 mL/min、微波功率400 W、蒸馏时间6 min并定容于250 mL进行馏分收集定量。在养殖水体检测中,该方法对于GSM和2-MIB的检测限分别达到了1 ng/L和10 ng/L;而在水产品中检测限则分别为 0.025 μg/kg和0.25 μg/kg。该方法的标准曲线在1~200 ng/L和10~200 n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分别为0.9997和0.9982。在水产品样品不同加标浓度(1、5、7、10、20 μg/kg)的回收率实验中,GSM和2-MIB的平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45.28%~49.92%、82.15%~87.36%。本实验通过该方法对无锡地区的养殖池塘水样以及水产品进行了检测,发现水样中GSM和2-MIB的浓度均值为分别为19.58 ng/L和58.29 ng/L。而在水产品中,仅检出GSM,其浓度均值为0.61 μg/kg。该方法能够广泛应用于养殖水体以及水产品土腥味物质的检测。

  • 姜虎成,夏爱军,张明生,史杨白,马小荣,陈校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5): 137-1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40166
    分析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为麦穗鱼养殖提供参考依据。2016年3—11月,于室外水泥池中开展了麦穗鱼养殖试验,分别测量其体重、体长及全长指标,进行生长特性分析。经180天的养殖,麦穗鱼平均全长达到3.96cm,平均体长达到3.23 cm,平均体重达到0.49g。特定生长率、日均增量和肥满度均受水温影响变化明显。体长(LB)与全长(LT)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LT=1.0589LB 0.767 (R2=0.8628),体长与体重(W)的回归方程为:W=0.0466LB2.1623 (R2=0.8306)。麦穗鱼体长的变异系数范围为6%~14%,体重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0%~41%,肥满度在1.45~5.31之间变动。麦穗鱼在室外水泥池中生长效果良好,适宜进行规模化人工养殖。
  • 刘雨婷, 黄世玉, 李榴佳, 赵天章, 李慧英, 苏子峰, 龙晓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4): 159-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318

    本文旨在研究池塘养殖鲤鱼(简称池塘鲤)和稻田养殖鲤鱼(简称稻田鲤)的生物学指数和肌肉营养价值的差异。取体质量约800 g的2种养殖鲤鱼各3尾,测量和比较生物学指数并分析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池塘鲤的肥满度和出肉率显著高于稻田鲤,而尾柄长/尾柄高比值以稻田鲤较高,池塘鲤肌肉中的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分均显著高于稻田鲤,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以稻田鲤较高。综上,稻田鲤体型修长出肉率低,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低,池塘鲤肌肉氨基酸含量高,但两者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各有优势。

  • 刘襄河, 孔江红

    研究了气象因子对湖北襄阳地区虾蟹养殖产业的影响,以期为襄阳地区虾蟹养殖生产提供参考。利用襄阳地区近30年气象统计资料分析了与虾蟹养殖生长发育相关的6个主要气象因子(温度、日照、阴雨、暴雨、风力和气压)年度变化趋势,探讨了襄阳地区虾蟹养殖潜在的气象风险,以便于合理利用气象预报预警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结果表明:襄阳地区温度适宜、雨水丰富、气候温润、日照充足、气象灾害相对较少为虾蟹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笔者通过分析了襄阳地区温度变化的规律,结合气温与水温的关系确定了襄阳地区虾蟹养殖的最佳放苗时期(清明节后)和最佳捕捞时期(霜降之前),同时探讨了低温阴雨、日照时数、连续暴雨、大风雷暴等气象因子对襄阳地区虾蟹养殖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防御对策。本研究有助于为当地气象部门根据虾蟹养殖周期作好中长期天气气候预测和短期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渔民应高度重视气象部门预警信息,积极主动防御来尽量减轻气象灾害造成虾蟹养殖损失。

  • 牛明雷, 郝炘, 李建华, 王俊伟, 李平安, 李华

    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快速光谱分析的新方法,伴随着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法的发展,近红外光谱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石油化工等行业,极大地提高了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基于近红外光谱在家禽养殖领域的应用现状,本文总结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饲料成分检测和禽肉检测中的应用。在饲料检测和家禽肉类检测方面,通过将禽肉样品的光谱信息与质量指标的参考值相关联,建立了预测饲料和待测肉类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数学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信息量大、数据计算速度快等优点。本文还归纳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品质检测和肉类品质检测的应用现状,指出了近红外光谱在家禽养殖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推广的可能性。同时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和畜产品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 范立民, 王庆, 陈曦, 裘丽萍, 孟顺龙, 宋超, 苏永腾, 胡庚东, 陈家长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 142-15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46

    探究浮床空心菜种植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采用10%的浮床覆盖率进行空心菜种植作为处理塘,在空心菜旺盛生长以后,分别采集池塘水、对照塘水和空心菜根系样品,提取样品DNA,一部分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研究其细菌群落结构,分析浮床空心菜对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空心菜根系和所在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另一部分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固氮酶基因拷贝数,分析浮床空心菜对水体固氮酶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浮床空心菜种植对水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直接影响不显著,空心菜根系生物膜作为池塘微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空心菜根系生物膜还同时增加了池塘单位水体固氮微生物的数量。

  • 聂志娟, 邵乃磷, 张志伟, 胡佳雯, 徐跑, 徐钢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7): 155-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324

    为了研究池塘流水槽循环水黑鲷养殖模式(IP)和传统池塘黑鲷养殖模式(EP)菌群结构特征,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2种养殖模式黑鲷肠道和养殖水体中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结果显示:黑鲷肠道和养殖水体中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细菌(Cya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组成,其丰度之和为98.32%~99.22%;在属水平上,菌属差异明显,IP模式下黑鲷肠道显著增加的菌属包括鲁杰氏菌属Ruegeria(14.84%)、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14.24%)、Marivita(3.58%)、norank_o__PeM15(2.97%)、norank_C__KD4-96(2.56%)(P<0.05) (IP>EP);而EP模式下,黑鲷肠道中肠杆菌属Enterobacter(10.31%)、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10.30%)、Romboutsia(7.37%)、肠球菌属Enterococcus(6.29%)、乳球菌属Lactococcus(5.38%)显著增加(P<0.05) (IP<EP)。2种模式下黑鲷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其相应的养殖水体(P<0.05);IP养殖模式水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EP养殖模式(P<0.05),而黑鲷肠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种养殖模式条件下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且存在较多丰度差异显著的菌属。IP模式下黑鲷肠道中具有差异显著的优势菌属大多为有益菌,而EP模式黑鲷肠道多为慢性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属。

  • 邓茹, 孟顺龙, 陈家长, 陈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1): 142-14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40031

    为了能改善水质、渔业增殖和修复生态环境,EM菌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EM菌的定义及来源,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阐述了影响EM菌作用效果的因素等;发现EM菌在调控微生物生态结构、降低水环境中有害物质、提高免疫、增重增产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但EM菌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且生产技术及应用过程等还存在着不足。因此今后应提高生产技术,建立和提高筛选系统,并开发EM菌在水产养殖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为水产养殖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并为可持续养殖提供可能。

  • 周井娟

    海水鱼营养价值高,深受百姓喜爱,市场供不应求。中国是海水养殖大国,在海水鱼养殖的探索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借助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库,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水鱼养殖业整体发展概况、品种结构和区域分布特征、养殖模式及其成本收益等指标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海水鱼品种选育、病害防控、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精细化管理以及养殖工程设施等技术变迁的路径进行分析,以便深度挖掘产业发展的演进规律,为制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 靳青春,王学林,倪玉红,寿江徽,张曼义,丁傲菊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1): 144-1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00023
    利用盱眙县酸雨资料、气象资料、土壤类型资料以及DEM数据,选取夏季高温日数、酸雨、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作为影响龙虾生长的关键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综合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模型,借助ArcGis 10.0技术平台得到盱眙地区龙虾养殖发展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盱眙县龙虾养殖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盱眙县北部,较适宜区主要位于县内东南部丘岗地带,不适宜区位于盱眙县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本研究结果可为盱眙县龙虾养殖规划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秦璐, 陈曦, 裘丽萍, 范立民, 宋超, 郑尧, 孟顺龙, 陈家长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2): 112-12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287

    本研究通过向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旨在探究其对养殖水体N、P降解和微生物群落调控的最佳浓度。分别设置对照组(NC)、低浓度组(LC)、中浓度组(MC)和高浓度组(HC),探究不同浓度小球藻对罗非鱼养殖水体中N、P的改善效果,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其他处理组相比,HC组水体N、P营养盐含量降低,对3种形态氮的降解速率NH4+-N>NO3--N>NO2--N。与NC组相比,MC组和HC组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各处理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减少,且HC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最高,群落丰富度与NH4+-N含量显著相关。小球藻可以吸收养殖水体中N、P营养盐,调节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改善养殖水体水质状况,为养殖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王振华,管崇武,宋红桥,叶雪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32): 34-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80023
    为研究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水质参数变化对水体和养殖对象肌肉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57.9±0.87) 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试验对象,在模拟实际工况的小型循环水系统中养殖60天,通过控制不同水质因子包括碱度、溶解氧和固体总悬浮颗粒物(TSS)水平的高低,观察其最后对水体和鱼体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碱度对水中Cu、Zn浓度及试验鱼肌肉中Zn含量有显著影响,溶解氧对水中Cu浓度及试验鱼肌肉中Cu、Zn含量有显著影响,而TSS水平高低对水体和鱼肌肉重金属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试验期间,试验鱼可食用部分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 宋立民,张韦,孙晓旺,刘肖莲,逯云召,李楠,王永辰
    农学学报. 2019, 9(10): 59-64.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8100012
    当前水产动物养殖尾水大多直接排放,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有效管控养殖尾水排放,本着全面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笔者从指导思想和行动上对生产者和政策管理者提出了如下建议:(1)理解和维护中国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2)生产者需提升管理水平,建立新型养殖模式;(3)管理者应该制定区域化、集约化资源利用和尾水排放、处理标准,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保险制度,强化管控力度。
  • 方民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 135-1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90

    为了掌握多营养层次养殖的海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变动情况,并为优化池塘养殖模式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在海水池塘“鱼-虾-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期间,定期进行采样检测,分析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营养盐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数高于自然海域,池塘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除养殖初期部分稍低外,养殖中后期均高于自然海域。养殖初期池塘水体浮游植物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优势种,中期以锥状斯克里普藻(Scippsiella trochoidea)为绝对优势种,后期以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锥状斯克里普藻为主要种。池塘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波动明显大于自然海域。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呈现由硅藻占优势向甲藻占优势演替的趋势,而自然海域均以硅藻占绝对优势。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与活性磷酸盐含量极显著相关。

  • 周凡, 彭建, 陈刘浦, 朱凝瑜, 姚高华, 贝亦江, 马文君, 丁雪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4): 159-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444

    在室内循环水系统开展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3个品系养殖生长对比试验。大口黑鲈‘优鲈1号’、‘优鲈3号’、‘浙鲈2号’随机分配到9个养殖缸中,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缸中30尾鱼(初始均重6.08±0.12g),养殖8周。试验鱼存活率高于98.89%(P>0.05),体生长‘优鲈3号’>‘优鲈1号’>‘浙鲈2号’,但无显著差异(P>0.05);‘浙鲈2号’的体长变异系数和体重变异系数最小(P>0.05)。各品系形态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浙鲈2号’和‘优鲈3号’(P<0.05)。肌肉常规营养组成和氨基酸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浙鲈2号’的肠蛋白酶和肝脏蛋白酶活性最低(P<0.05)。各品系血清中10项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表明大口黑鲈‘优鲈3号’生长性能相对较好;‘浙鲈2号’在体增长、营养组成和血清生理指标等方面的表现和优鲈系列相近,显示出良好的育种潜力。

  • 孙旋辉, 蒋咏燚, 刘文婷, 郑尧, 陈家长, 邴旭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3): 148-1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740

    前期研究表明“5%空心菜+10%填料+泼藻”水质调控集成模式值得推广,为进一步验证效果,以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为对象,研究不同空心菜种植配比其对池塘水质氮、磷净化效果。通过设置5%、8%和10%空心菜种植比例,测定TN、NH3-N、TP、CODMn、TSS、pH和DO等水质指标,并进行环境、效益评估。结果表明:空心菜种植对罗非鱼池塘水体中TN、NH3-N、TP、CODMn、TSS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空心菜种植对TN去除率在10%~15%之间,对TP去除率在20%~40%之间,5%空心菜种植组还对NH3-N、CODMn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效益较好适合推广。

  • 黄亚捷, 崔艳智, 贾小梅, 于奇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2): 78-8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129

    为了评估“十四五”期间宁夏高速发展的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污染及对环境承载压力的影响,基于宁夏畜禽养殖数据,采用排泄系数法估算了化学需氧量(COD)、氮磷产生情况,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畜禽粪便的耕地负荷。基于计算畜禽养殖环境适宜性、土地承载力及养分承载力,评估“十四五”期间将面临的环境承载压力。结果发现:(1)全区畜禽养殖所带来的COD、氮、磷排放量分别为123万、6.86万、7440 t。(2)从全区的环境承载压力来看,全区畜禽养殖环境适宜性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各市畜禽粪污土地承载能力均大于畜禽养殖量,而利通区养殖量是粪污土地承载能力的3.1倍,超出当地土地承载能力,养殖污染风险极大。银川市区、利通区及泾源县无法实现粪肥全部还田,养分承载压力大。(3)“十四五”期间,畜禽养殖量逐年增加,在2025年氮排放量达12万t,比2020年增加了5万t;磷及COD排放量达1.2万、251.7万t,分别是2020年的1.7、1.5倍。在2025年耕地负荷预警值更是达到了3.50的高度,因此从适当控制养殖规模、严格执行生态消纳、加强粪污肥料化利用、科学治污、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及政策扶持6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王健, 刘兴国, 朱浩, 程果锋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2): 152-15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800500

    为了探讨“以渔治碱”模式在盐碱地治理方面的成效及其作用机制,以甘肃省景泰县盐碱地为试验区,采用水产养殖治碱技术比较了砂型土壤和壤性土壤的治碱效果。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养鱼前后不同类型土壤和水体中水质参数的变化,研究水产养殖对该地区盐碱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产养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改良盐碱区的土壤环境,沙型土壤的盐碱治理效果优于壤性土壤,养殖期间产生的氨氮也并未呈现出一直升高的趋势,未对当地造成二次污染。本研究结果为“以渔治碱”模式在西北地区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 徐荣, 朱凌宇, 王守红, 毕建花, 张家宏, 王桂良, 寇祥明, 吴雷明, 韩光明, 唐鹤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3): 142-1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400054

    为了实现稻田消纳罗氏沼虾养殖尾水过程中水稻稳产及养分利用效率最大化,设置CK(空白对照)、BC(添加生物炭)、TG(添加土壤改良液)、BT(生物炭及土壤改良液分别减半)4个处理,依据养分运移状况及水稻生长指标的比较,筛选适宜材料类型。结果表明,BC、TG及BT的添加对表层土壤(0~10cm)TN累积、土壤(0~25cm)TP累积及养分损失,BC、TG对土壤(0~25cm)TN累积及养分损失均存在正面效应;TG显著促进表层土壤(0~10 cm)NO3-累积(P<0.05);除BC外,其他材料的养分表聚作用均促使TN、TP向根部运移(P<0.05);BT处理中灌浆期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TG和CK(P<0.05),材料处理组在第一节间长度均显著低于CK(P<0.05),其余处理间的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处理的理论和实际产量间的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所述,相较于其他材料,有效截留NO3-为主氮素养分,提高养殖尾水养分利用率,降低淋洗污染风险;显著控制水稻底部节间生长,降低倒伏风险;且其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性状并无显著抑制作用,因而将其作为水稻消纳罗氏沼虾养殖尾水中养分利用效率提升材料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 张钰研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11): 34-3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3-3056
    大黄鱼技术革新有助于加强大黄鱼产业的生产研究和管理。结合福建省宁德市大黄鱼网箱养殖成本及销售价格等状况,本文在抽样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盈亏平衡点分析法等方法对普通大黄鱼和“闽优1号”大黄鱼的成本收益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发现,新品种大黄鱼主要降低了饲料以及固定职工工资方面的单位产量成本支出,同时也提高了新品种的盈利能力。该成果对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陈长宽,金崇富,杨智青,陈应江,时凯,侯福银,冶冬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8): 102-10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20023
    本研究以肉鸡为研究对象,研究发酵床饲养模式下,鸡生长性状、肉品质及屠宰性能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生长性状:第一批次5周龄体重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 9周龄体重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第三批次5、6、9周龄体重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 8、10周龄体重发酵床模式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5)。肉品质:在胸肌品质中:第二批次失水率网上平养模式极显著低于发酵床模式(P<0.01)。第三批次水分网上平养模式显著低于发酵床模式(P<0.05);粗蛋白网上平养模式极显著高于发酵床模式(P<0.01)。在腿肌品质中:第一批次PH值发酵床模式极显著低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剪切力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5)。结论①发酵床养殖模式下鸡体重优于网上平养模式;②三批次试验鸡产肉性能均较好;③发酵床养殖模式下肉质优于网上平养模式,腿肌品质优于胸肌。
  • 龙丽娜,陆诗敏,刘晃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8): 146-15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095
    笔者介绍了有关生物絮团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生物絮团形成不同阶段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研究;分析了环境条件,即不同碳源和碳氮比(C/N)对生物絮团养殖系统水体和养殖对象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并总结了生物絮团微生物群落的部分作用,包括具备脱氮功能,以及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及繁殖。最后对生物絮团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可考虑在养殖中后期通过逐渐降低碳源添加量,将异养型生物絮团系统逐步驯化为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或将该技术与生物膜技术结合运用。
  • 徐琼芳,王权民,陈正洪
    利用潜江市水产局水产资料和潜江市气象站近30年气候资料,分析了潜江市地理地貌特征和气候生态特征对小龙养殖的影响,探讨了潜江市小龙虾养殖存在的气候风险。结果表明:潜江市湖泊遍布,天然饵料极为丰富,对发展小龙虾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潜江市雨水充沛,气候温润,光能充足,潜江市地理条件、气象条件为小龙虾养殖提供了优异的气候生态环境。潜江市极端天气少,但灾害性天气对小龙虾养殖造成的危害大,小龙虾养殖存在一定的气候风险。本文指出暴雨、高温热害、强降温(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会对小龙虾养殖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为小龙虾养殖趋利避害,科学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