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食用菌
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称为蘑菇。中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常见的食用菌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灵芝、虫草、松露、白灵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上述真菌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中。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蒋逸凡, 金梦圆, 周选围
    食用菌学报. 2021, 28(02): 130-13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1.02.017
    茯苓(Wolfiporia cocos)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Wolfiporia)真菌。茯苓中富含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三萜类、多糖类、甾醇类、挥发油类、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其中三萜类和多糖类化合物为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茯苓多糖来源广泛,主要包括菌核、菌丝体以及发酵液。茯苓多糖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和抗抑郁等。笔者综述了茯苓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构特点,重点讨论了茯苓多糖调控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功能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信号通路等,展望了未来茯苓多糖应用于药品、食品生产的潜力,为进一步利用茯苓提供了参考。
  • 刘〓伟, 蔡英丽, 何培新, 马晓龙, 边银丙
    食用菌学报. 2019, 26(02): 128-13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9.02.018
    羊肚菌(Morchella spp.)因其开放粗犷的栽培模式以及特殊的子囊果结构,容易招致多种害虫和环境中微生物的侵袭。认识和了解羊肚菌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规律是防治的前提。基于羊肚菌栽培的田间调查和病虫害研究,结合其它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控策略,描述了羊肚菌栽培中常见的虫害(蜗牛、蛞蝓、跳虫、蚊蝇、蛾类幼虫、马陆和甲螨)、两种细菌性病害(软腐病和红体病)和3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长孢卵单隔孢霉(Diplospora longispora)、镰刀菌(Fusarium spp.)和蛛网病]的为害特征和发病规律,并提出了防控这些病虫害的措施:羊肚菌栽培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预处理,通过施加石灰、曝晒、焖棚、水淹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病虫害基数;对正在发生的病虫害,可通过诱捕和病原物隔离的方法进行防控;在整个栽培过程中,要结合羊肚菌的生活习性,营造最适宜羊肚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通过提高羊肚菌的“自身健康”来增强其抗性。〖JP〗
  • 冯涛, 水梦竹, 李雪, 宋诗清, 庄海宁, 张劲松
    食用菌学报. 2018, 25(04): 97-10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8.04.015
    综述了影响食用菌风味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不同加工方式对食用菌风味的影响、食用菌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以及食用菌调味品的开发现状,并对未来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及调味品开发趋势进行展望,有助于引领食用菌产业更好地发展。?
  • 于海龙 吕贝贝 陈辉 宋春艳 章炉军 尚晓冬 谭琦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14): 305-30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3-1783
    从现阶段中国固体有机废弃物利用现状出发,结合食用菌自身生长特性以及目前国内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讨论了食用菌在固体有机废弃物利用中的可行性、便利性和高效性。从食用菌对动植物生产中废弃物的利用、生物转化率的高低、菌体蛋白生产的高效性以及生产食用菌后菌渣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证实了食用菌生产能够实现生物链中生物质的多层级高效循环利用。
  • 肖扬, 陈康, 刘克芳, 魏银初, 马晓龙, 边银丙
    食用菌学报. 2021, 28(06): 159-16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1.06.020
    平菇黄斑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病害。在国内平菇主产区调查采样,从感染平菇黄斑病菌盖表面分离细菌并鉴定,开展致病性实验。调查发现,平菇黄斑病症状可分为黄褐色斑点型(Ⅰ型)、黄褐色凹陷病斑型(Ⅱ型)、黄化龟裂型(Ⅲ型)、成片黄化型(Ⅳ型)、黑褐色斑点型(Ⅴ型)和菌盖湿腐型(Ⅵ型)等6种类型。对感病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和纯化,采用伤口接种时,22株分离物具有致病性,依据16S rDNA分子序列和Biolog系统将其鉴定为9个属。从同一样本上可以分离到1~3种病原物,不同病原物可以引起类似的症状;其中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接种后菌盖出现黄褐色凹陷病斑,边缘蜷缩,症状明显;应变假单胞杆菌(P. reactans)、居泉沙雷氏菌(Serratia fonticola)、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sp.)、栖霉菌(Mycetocola sp.)和西地西菌(Cedecea sp.)等引起菌盖成片黄化;肠杆菌(Enterobacter sp.)、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依格纳季氏菌(Ignatzschineria sp.)和普罗威登斯菌 (Providencia vermicola)等仅引起菌盖表面轻微黄化。采用无伤接种时,仅托拉斯假单胞杆菌具有致病性。研究结果揭示平菇黄斑病发生原因,为开展平菇黄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 葛梅丽, 吴迪, 李文, 陈万超, 张忠, 杨焱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79-9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10
    采用自组装的方法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制备硫酸化猴头菌β-葡聚糖-壳聚糖纳米颗粒(sulfated Hericium erinaceus β-glucan-chitosan nanoparticles,DS-CS NPs),以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DS-CS NPs的制备工艺,并评价最佳工艺条件下纳米颗粒的粒径、形态以及体外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纳米颗粒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硫酸化猴头菌β-葡聚糖(sulfated H. erinaceus β-glucan, DS)质量浓度为1 mg·mL-1,搅拌速度为800 r·min-1,壳聚糖(chitosan, CS)初始pH为4,DS-CS NPs的粒径为128.41 nm,且分布较窄。与DS相比,DS-CS NPs体外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同时,DS-CS NPs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NO以及促炎因子TNF-α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硫酸化猴头菌β-葡聚糖-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体外抗氧化和抗炎活性。
  • 武亚敬 毕君 高红真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16): 91-9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3-2184
    为了弄清不同含水量和添加微生物菌剂对蘑菇渣的腐熟过程及效果的影响,将不同含水量和添加微生物菌剂的蘑菇渣进行堆制腐熟,分析蘑菇渣腐熟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和不同含水量、添加微生物菌剂对蘑菇渣腐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腐熟处理的蘑菇渣,理化性能均得到较大改善;含水量为30%~35%的蘑菇渣腐熟结果最好,其次是含水量45%~50%并添加微生物菌剂,然后是含水量为45%~50%的蘑菇渣,腐熟效果最不好的是20%~25%和60%~65%含水量的蘑菇渣。
  • 向刚, 马渊浩, 刘萍, 李仔密, 柴红梅, 赵永昌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2): 39-47.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2.005
    设置不同培养料配方(麦粒含量分别为0、25%、50%、75%和100%,其余为木屑,命名为M0、M1、M2、M3和M4)和不同种袋放置数量(8、12、14和16)处理组合20个,栽培3个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菌株YAASJNLM1-31、YAASJNLM6-6和YAASJNLM6-20,测定产量;测定菌株YAASJNLM1-31接种前和采收后种袋基质的总干重、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探索种袋栽培条件下种袋基质消耗、有机碳消耗和总氮消耗与羊肚菌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菌株YAASJNLM1-31,种袋配方为M1时,种袋放置数量为16时的产量较高;种袋配方为M4时,种袋放置数量为12、14和16时的产量较高;种袋放置数量为14和16时,配方M1~M4的产量较高。对于菌株YAASJNLM6-6,种袋放置数量为8时,配方M2~M4的产量较高;种袋放置数量为12时,配方M1~M4的产量较高;种袋放置数量为14时,配方M2、M3的产量较高。对于菌株YAASJNLM6-20,种袋放置数量为8时,配方M1~M4产量较高。对于菌株YAASJNLM1-31,不同处理种袋基质消耗比例(40.81%~64.75%)差别较大,纯木屑配方、纯麦粒配方种袋基质消耗比例分别为40.81%~41.73%、49.65%~50.44%;种袋基质有机碳消耗和总氮消耗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优化羊肚菌种袋栽培方法提供参考。
  • 王倩, 宋晓霞, 周帅, 钱武兵, 黄慢慢, 肖婷婷, 陈明杰, 黄建春
    食用菌学报. 2019, 26(04): 100-10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9.04.014
    为建立批量测定食用菌栽培基质中纤维素、半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的方法,在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NREL)建立的方法的基础上,对硫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容器进行了调整。将 NREL法中0.3 g样品于87 mL 4% (w/w)硫酸中121 ℃水解的反应体系改为0.1 g样品于10 mL 15.4%(w/w)硫酸中100 ℃水解,反应容器和加热容器分别由压力瓶和灭菌锅改为离心管和水浴锅。改进后的反应体系可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酸液溢出,采用离心实现固液分离提高了测定效率。在新的反应体系中,确定了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香菇(Lentinula edode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栽培基质的最适水解时间为1.5 h,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灵芝(Ganoderma lucidum)栽培基质的最适水解时间为2 h。通过比较新建立的方法与NREL建立的方法测定的纤维素、半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含量,表明改良后的新方法是可行的。
  • 刘建雨, 王瑞娟, 张丹, 徐珍, 陆欢, 宋春艳, 尚晓冬, 于海龙
    食用菌学报. 2021, 28(05): 29-3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1.05.004
    按照工厂化生产模式栽培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菌株T022,在搔菌后第3天给予蓝光照射,每天6 h,照射3 d,以黑暗处理为对照,利用转录组分析研究蓝光对金针菇原基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蓝光组的原基数量增多,气生菌丝减少;蓝光组与黑暗组原基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68个,其中上调基因76个,下调基因92个。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蓝光主要影响原基中与细胞壁成分相关的疏水蛋白以及位于细胞膜的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蓝光组与对照组相比,与细胞壁相关的7个疏水蛋白基因表达量下调;与细胞膜相关的6个转运蛋白基因表达量上调,15个转运蛋白基因表达量下调。
  • 徐鸿雁, 刘海林, 罗春燕
    食用菌学报. 2018, 25(02): 56-6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8.02.007
    对从青海省海西州诺木洪林场草滩地采集获得的野生子实体进行鉴定,该野生子实体为中国美味蘑菇(Agaricus sinodeliciosus),并对其分离纯化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和驯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菌丝在PDA培养基(200g马铃薯,17g葡萄糖,17g琼脂粉,1000mL水)上长势较好,生长快,日生长速度为(1.755±0.1)mm/d;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培养基初始pH为8.0;使用棉籽壳培养料(61%棉籽壳,26%发酵牛粪,9.8%麸皮,0.8%石灰,0.8%石膏,0.8%过磷酸钙,0.8%轻质碳酸钙)栽培,覆土17d后即可出菇,子实体为白色伞状,单菇重(72.00±1.22)g。
  • 贾薇, 余冬生, 余养朝, 冯占, 胡明, 张劲松, 汪雯翰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5): 73-8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5.008
    采用三相分离法制备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提取物,以乙醇沉淀法为对照,考察提取物得率、蛋白含量、多糖含量、单糖组成、多糖重均分子量分布及体外抗氧化和免疫活性。结果表明:与乙醇沉淀法制备的提取物(FVP70)相比,三相分离法制备的提取物(TTPFVP)得率显著降低,但其中多糖含量极显著增加;TTPFVP由摩尔比为2.6:10.8:13.3:1.0:4.7:0.1的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2.36×107和4.77×105的两个多糖组分,FVP70由摩尔比为6.2:1.0:23.3:25.7:4.2:11.3:0.3的岩藻糖、葡萄糖胺、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主要含有一个重均分子量为3.31×105的多糖组分;TTPFVP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Fe离子还原能力及刺激RAW264.7释放NO的作用明显优于FVP70。
  • 张秀珍 刘秉儒 黄国勇 章家恩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5): 78-8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336

    为了探讨菌渣长期利用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供环境影响评价依据,通过比较不同开垦年限(2、3、4、6及10年)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特性的变化,研究连续使用双孢菌渣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菌渣对荒漠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但是菌渣连续施用对不同种植年限的玉米地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N、P、K的影响程度不相同。开垦后施用菌渣年限越长,土壤含盐量越高;有机质含量呈现增长的趋势,水解氮和有效磷则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全钾、全磷含量在2~6年内维持不变,全氮含量在施肥的6年内逐年下降;土壤全盐与全磷、全钾和有机质极显著相关;开垦利用及与之相联系的灌溉影响土壤C,N养分含量的变化;同时也发现氮素消耗量较大,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需要补充无机氮肥。

  • 邢康康, 刘艳, 贺宗毅, 陈仕江
    食用菌学报. 2017, 24(03): 96-103.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7.03.018
    灵芝(Ganoderma)属于中国传统医药。灵芝酸为三萜类化合物,是灵芝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的药理作用非常广泛,例如抑癌、抗病毒、抑菌、防治心血管疾病、保护肝脏和防治癫痫等。笔者综述了灵芝酸的药理作用、提取方法以及菌丝体发酵生产灵芝酸的研究进展,并对灵芝酸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作了简要展望。
  • 刘宗奇, 武晨剑, 袁学文, 常明昌, 刘靖宇, 孟俊龙, 邓冰
    食用菌学报. 2021, 28(03): 102-11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1.03.013
    以白色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F0012和黄色金针菇F0027为供试菌株,采用相同培养基(78%棉籽壳、20%麸皮、1%石膏和1%葡萄糖)培养,获得白色金针菇子实体样品WFS和黄色金针菇子实体样品YFS。采用国家标准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分别对WFS和YFS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对两者的氨基酸组成和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WFS与YFS中的能量和钠含量相近;YFS中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25.00 mg·g-1和704.00 mg·g-1,高于WFS的23.00 mg·g-1和655.00 mg·g-1;WFS中的蛋白质含量(175.00 mg·g-1)高于YFS(129.00 mg·g-1),但YFS中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WFS,且两者的AAS和CS评分最高均为赖氨酸;YFS中的脯氨酸、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分别是WFS的1.9、1.5和1.4倍。在WFS、YFS中分别鉴定出挥发性物质70、86种,共有的挥发性物质为34种,占总挥发性物质的27.87%;异戊醛、2-甲基丁醛分别是在WFS、YFS中所占比例(21.73%、14.19%)较大的挥发性物质。
  • 魏传正, 王朦, 张鹏, 刘芳, 严俊杰, 谢宝贵, 邓优锦, 谢路昱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1-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1
    以31个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株及福建省主栽品种‘Ple 0100’为材料,经二代测序与标记序列筛选,构建32个菌株的MNP标记数据库,结果表明,32个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度为1.79%~99.60%,其中DUS16与DUS17的遗传相似度为99.60%,DUS02 与DUS23、DUS30的遗传相似度均为99.01%,DUS23与DUS30的遗传相似度为99.20%。拮抗实验结果表明,遗传相似度高的菌株之间无拮抗现象,可能是极近似品种或相同品种。对3家刺芹侧耳生产企业的子实体、子实体组织分离物、废菌渣、菇脚进行MNP检测,发现这些样品与 ‘Ple 0100’的遗传相似度均为100.00%,表明利用MNP标记进行品种鉴别的材料不限于菌丝体。对5个自交菌株及其亲本进行MNP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自交菌株之间遗传相似度为26.84%~61.43%,与亲本之间的遗传相似度为 28.43%~78.33%,表明刺芹侧耳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广泛的染色体重组和同源染色体交换。对国内52家刺芹侧耳生产企业的56份鲜菇样品的组织分离物进行MNP检测,发现与‘Ple 0100’的相似度均为100.00%,表明国内刺芹侧耳栽培品种高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MNP标记技术可用于刺芹侧耳菌株间遗传相似度分析及新菌株鉴别。
  • 李小雨 王振宇 王璐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2): 236-2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081

    为了研究与开发食用菌多糖作为一种有效的抗氧化资源,通过对已有文献所报道的食用菌多糖的提取纯化方法、理化结构特性及其生物活性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后续食用菌多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和参考。

  • 武揆, 吴刚, 杨祝良
    食用菌学报. 2020, 27(02): 92-10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0.02.012
    分布于我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Leccinum rubrum)形态特异,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目前其物种界定仍不清晰,系统位置也未得到分子证据的支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观察,表明红疣柄牛肝菌应归属黄肉牛肝菌属。因此,笔者提出了一个物种新组合:红黄肉牛肝菌Butyriboletus rubrus。另外经形态比对研究发现,日本研究者曾经发表的Boletus kermesinus其实为红黄肉牛肝菌的一个异名。
  • 陈荣荣, 李文, 吴迪, 毛传福, 鲍大鹏, 陈万超, 张劲松, 杨焱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4): 42-5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4.006
    以5个生长发育阶段(S1~S5)的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为材料,研究大球盖菇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成分、质构特征和滋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大球盖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幼菇期到成熟期(S1~S5阶段),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到开伞期(S5阶段)略有下降;总糖含量呈上升趋势;粗纤维含量为5.67%~6.34%;粗脂肪含量为1.15%~1.45%;菌盖和菌柄的硬度及咀嚼性先升高后降低,菌盖粘聚性为0.49~2.07 gf,菌柄粘聚性为0.09~0.17 gf。对大球盖菇质构和营养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质构和营养成分品质评价模型,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大球盖菇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品质 S2和S4阶段较好。S2阶段5′-核苷酸(9.13 mg·g-1)含量最高,滋味活性值(TAV=112.15)和等鲜浓度值(EUC=788.66 gMSG·100 g-1)最大,S4阶段总游离氨基酸(93.83 mg·g-1)、鲜味氨基酸(12.89 mg·g-1)和甜味氨基酸(17.04 mg·g-1)含量最高。研究结果为适时采收富含营养和滋味成分的大球盖菇提供参考。
  • 汪虹, 余昌霞, 曹晖, 陈明杰
    食用菌学报. 2017, 24(03): 91-95.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7.03.017
    翘鳞香菇是新近开发的具有市场潜力的食用菌新品种。本文综述了其栽培技术、固体发酵、深层培养、药理活性和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王朝,方东路,张攀容,姜雯,裴斐,胡秋辉,马宁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3): 4728-4742.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2.23.013
    背景 双孢蘑菇采后极易发生开伞、失水及褐变等品质劣变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其贮藏品质和商业价值。前期研究已证实纳米包装可有效延缓双孢蘑菇采后的品质劣变,但其保鲜机制仍不清晰。目的 本研究通过串联质谱标记(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纳米包装和普通聚乙烯包装的双孢蘑菇贮藏期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纳米包装保鲜双孢蘑菇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双孢蘑菇为研究对象,用纳米包装对其进行保鲜,并以普通聚乙烯包装作为对照。对贮藏期间双孢蘑菇进行蛋白提取和胰蛋白酶解,并通过TMT标记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差异蛋白所参与的主要代谢途径,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在基因层面验证差异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纳米包装有效维持了双孢蘑菇的外观品质,并且延缓了细胞膜透性的增加。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两组包装的差异蛋白数目增多,在贮藏中期(6 d)和贮藏末期(10 d),差异蛋白分别达到62个和148个,其中纳米包装和普通包装有共同差异蛋白22个。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与能量代谢和脂代谢等功能途径相关。对脂代谢途径进行重点分析,结果显示纳米包装对双孢蘑菇的膜脂代谢具有调控作用,相较于普通包装组,纳米包装组的脂肪酸合成酶、磷酸胆碱孢苷酰转移酶和磷脂酸磷酸酯酶呈上调趋势,同时下调了膜脂降解关键酶如磷脂酶D和脂肪酶的活性;从基因水平上来看,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表达与组学结果相一致。 结论 利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对不同包装双孢蘑菇贮藏期间的差异蛋白进行筛选和分析。纳米包装调节了双孢蘑菇的膜脂代谢,抑制了膜脂降解相关酶的表达,有效延缓了细胞膜透性的增加,维持了细胞膜结构和功能,进而延缓双孢蘑菇贮藏期间的品质劣变。
  • 徐靖, 王瑛, 黄庆, 王晓彤, 李振皓, 李明焱, 付永平
    食用菌学报. 2021, 28(03): 39-4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1.03.005
    通过种质资源收集,结合全基因组测序辅助分析,并进行分离初筛、小区品比、两年三地区域实验和示范推广,选育出灵芝新品种‘仙芝3号'。与对照(‘仙芝1号'和‘仙芝2号')相比,‘仙芝3号'菌丝束粗,菌丝密度小于‘仙芝1号'、大于‘仙芝2号',在不同温度(10、20、30 ℃)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显著降低(P<0.05);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拮抗现象;菌盖厚度显著增加,菌盖横径显著变小,菌柄长度显著变短(P<0.05);区域实验时,现蕾早5、6 d,成熟孢子弹射早12、14 d; 污染率显著降低(P<0.05);子实体多糖、三萜及甾醇含量(以齐墩果酸计)分别提高7.64%、5.71%和15.76%、11.53%,孢子粉多糖和甘油三油酸酯分别提高25.79%、24.80%和35.68%、36.07%,差异均显著(P<0.05);示范推广时,子实体、孢子粉的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稳定。结果表明,‘仙芝3号'是一个综合性状较为优良的灵芝新品种。
  • 姚芬, 高虹, 殷朝敏, 史德芳, 范秀芝
    食用菌学报. 2019, 26(04): 143-15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9.04.020
    猴头菌是食药兼用的大型真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猴头菌多糖是猴头菌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具有维护胃肠道健康、抗癌、抗氧化和保护神经等多种生理功能。笔者从提取纯化、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等方面对猴头菌多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为其在保健品市场的应用,以及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徐爱国, 储婷, 杨瑞恒, 李福后, 张建, 唐利华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10-1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2
    继代培养7代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菌丝体,计算不同代数的菌丝生长速度,再分别收集第一代(M1)和第六代(M6)菌丝体,通过转录组测序,GO功能注释和富集与KEGG通路富集,得到关键差异基因,最后选取7个与退化相关的关键差异基因cel1lac2cahpng1zpr1did2Hsp31,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基因相对表达量,以验证转录组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继代培养至第7代时,羊肚菌菌丝不能生长;M6与M1相比,共得到575个关键差异基因,其中表达上调198个,表达下调377个;GO富集表明,关键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活性氮代谢过程、硝酸盐代谢过程、硝酸盐同化和从头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的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表明,关键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磷酸戊糖途径、泛酸和乙酰辅酶A生物合成、硒化合物代谢、生物素代谢和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7个关键差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一致。
  • 张敏瑜,齐延林,杨弘华,严章雪,汪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11): 39-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110107
    为提高香菇多糖提取效率、研究其抗氧化性和抑菌效果,采用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法,设计L9(33)正交试验在料液比、浸提温度和超声时间三个因素优化香菇多糖提取工艺,检测其提取率,抗氧化性和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提取多糖效率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40(g:mL),浸提温度90℃,超声时间40min,最高提取率达到6.47%。抑菌功效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40(g:mL),浸提温度80℃,超声时间20min,大肠杆菌最大抑菌圈直径为9.95±0.86mm,枯草芽孢杆菌最大抑菌圈直径为8.73±0.57mm。清除羟基最佳工艺料液比1:30(g:mL),浸提温度90℃,超声时间30min,清除率为22.04%。还原力最佳工艺料液比1:30(g:mL),浸提温度90℃,超声时间40min,其还原力最大。在提取和抗氧化试验中的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相同即料液比>浸提温度>超声时间。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后,提高了提取效率,试验结果还表明,香菇多糖有一定的抑菌和抗氧化性功效。
  • 樊哿,彭卫,孙山,刘峻呈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9): 232-23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10019
    毒蘑菇和可食用蘑菇在外表上非常相似,依靠传统方法难以判别。为了实现判别上的自动化和增强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蘑菇毒性判别方法。首先给出了数据样本和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其次建立C-SVM模型并进行训练,同时依照一对一方法实现了支持向量机的多分类,最后使用定步长探索法获得了模型的最优参数。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样本量,不同参数下所提方法的准确度,验证了该方法在蘑菇毒性判别上的可行性。同时,使用神经网络、决策树方法进行分类器间的性能对比,发现与神经网络、决策树的判别结果相比,所提方法具有准确率高、操作方便、实用性强等优点。
  • 徐晓飞, 罗东辉, 赵明月, 钟兴伟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2): 93-10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2.011
    为研究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多糖( polysaccharides,TFP)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抗衰作用,分析两种商业化银耳多糖WSK和BETA的总糖含量、糖醛酸含量、空间构象和重均分子量(weight-average molecular weight,Mw)分布等性质,利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120 mg·kg-1)构建衰老小鼠模型,比较100 mg·kg-1的WSK和BETA对小鼠皮肤中羟脯氨酸和透明质酸含量、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肠道pH和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SK和BETA的总糖(干重)含量分别为91.2%和89.5%;糖醛酸(干重)含量分别为20.2%和19.3%;Mw分别为10.83×106和3.59×106;WSK和BETA均不含三螺旋结构。与WSK相比,BETA可极显著提高小鼠皮肤中的羟脯氨酸和透明质酸含量、小鼠肝脏和心脏中的SOD和GSH-Px活性(P<0.01);极显著降低小鼠肝脏和心脏中的MDA含量、血清中的IL-1β和TNF-α含量(P<0.01);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的SOD活性(P<0.05)。WSK和BETA均可部分逆转D-半乳糖所致结肠pH和总SCFAs含量的改变。与WSK相比,BETA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抗皮肤老化、降低组织氧化压力和抗炎作用效果更好。
  • 师小凡, 刘艳芳, 唐传红, 冯杰, 唐庆九, 王金艳, 韩伟, 张劲松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64-7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8
    以相同条件下栽培获得的沪农系列7个不同品种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作为研究材料,分析比较其总多糖、核苷、三萜和糖醇的含量、多糖重均分子量分布特征差异以及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灵芝总多糖含量在1.15%~5.11%之间,含量较高的3个品种由高到低为‘沪农芝7号’(5.11%)、‘沪农芝8号’(2.36%)、‘沪农灵芝4号’(2.07%)。不同灵芝品种粗多糖分子量分布存在差异,‘沪农灵芝4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3.38×106 、4.24×106 、4.38×103 g·mol-1的三个多糖组分,‘沪农灵芝1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1.01×107和8.03×103 g·mol-1的两类多糖组分,‘沪农芝7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4.50×105 、6.20×103 g·mol-1的两个多糖组分,其余4个品种均含有重均分子量为(4.56×103 ~5.47×103) g·mol-1的多糖组分。7个灵芝新品种子实体中均含有胞苷、尿苷、鸟苷,其中‘沪农灵芝4号’的总核苷含量最高(1 456.5 μg·g-1);总三萜的含量为2 241.93~5 123.54 μg·g-1,最高的为‘沪农灵芝1号’(5 123.54 μg·g-1);不同灵芝品种的糖醇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含有阿拉伯糖醇和甘露糖醇,赤藓糖醇含量较低,均低于0.9 mg·g-1。七种灵芝子实体的粗多糖浓度在50~500 μg·mL-1范围内均能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NO的释放量,其中‘沪农灵芝5号’的活性最强。研究结果将为沪农系列灵芝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肖阳, 沈维治, 杨琼, 李庆荣, 邢东旭, 邹宇晓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0): 132-13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42

    为探讨以肉桂作为栽培料的珍稀食用菌食药用价值,对基于肉桂木栽培料和普通栽培料的‘香魏蘑’、‘榆黄蘑’多糖分别进行提取和含量测定,采用ORAC法对食用菌多糖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动物试验对肉桂食用菌多糖的降血糖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以及不同栽培料生产的食用菌之间多糖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普通‘香魏蘑’和肉桂‘香魏蘑’的多糖含量分别为16.89%和14.44%,普通‘榆黄蘑’和肉桂‘榆黄蘑’的多糖含量分别为4.22%和5.95%。‘榆黄蘑’多糖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香魏蘑’多糖,而2个品种肉桂食用菌多糖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高于该品种普通食用菌多糖;肉桂‘香魏蘑’和肉桂‘榆黄蘑’多糖高剂量组均可显著改善小鼠的糖尿病症状,低剂量组对小鼠的糖尿病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各实验组疗效随着剂量的加大而增强。在相同实验浓度下,肉桂‘榆黄蘑’多糖的降血糖效果优于肉桂‘香魏蘑’多糖。由此可知,肉桂‘香魏蘑’与肉桂‘榆黄蘑’多糖含量较高,且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与降血糖功效。本实验结果可为肉桂木资源、‘香魏蘑’和‘榆黄蘑’等珍稀食用菌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 解凡, 叶丽云, 赵丽丽, 汤坤鹏, 吴小平
    食用菌学报. 2018, 25(03): 8-1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8.03.002
    采用形态鉴定、ITS鉴定和ITS-RFLP分子标记方法对采集自福建的3株野生灵芝进行鉴定,并将其生物学特性及化学成分与赤芝(Ganoderma lingzhi)菌株ZK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集的3株野生灵芝为重伞灵芝(G.multipileum)。与赤芝菌株ZK相比,3株野生重伞灵芝菌株LQ、LJ和Y1菌丝生长速度快(P<0.01),LQ、LJ、Y1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32、32、34℃,均高于赤芝ZK;供试菌株均偏好酸性生长环境;重伞灵芝LQ和Y1的产量分别为每袋(12.1±1.3)、(11.7±0.9)g,达到ZK产量(17.6±1.8)g的66%以上。Y1与LQ的子实体多糖含量分别为(12.9±0.1)、(10.7±0.3)mg/g,高于赤芝ZK的子实体多糖含量(9.2±0.2)mg/g(P<0.01);LJ、Y1的三萜含量约为7.5mg/g,LQ的三萜含量为(6.5±0.3)mg/g,分别是ZK三萜含量的84.27%和73.03%。从HPLC图谱可知重伞灵芝有许多赤芝没有的峰,三萜酸的种类比较丰富。?
  • 赵晓燕, 陈〓磊, 李晓贝, 董〓慧, 白〓冰, 周昌艳
    食用菌学报. 2019, 26(02): 135-14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9.02.019
    从重金属检测技术、迁移机理和特性、风险评价和防控技术方面对食用菌中重金属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食用菌中重金属的有效监管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陈艳芳, 鲍大鹏, 陈洪雨, 吴莹莹, 王莹, 万佳宁, 赵勇
    食用菌学报. 2020, 27(03): 92-10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0.03.013
    食用菌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较高的研发价值,但其品质尚未得到系统评价;阐述食品中蛋白质品质的评价方法(生物学评价方法、非生物学评价方法、基于消化率和必需氨基酸组成的综合性评价方法),探讨各方法在食用菌蛋白质营养评价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不同的氨基酸营养量化方法和消化吸收模型,为合理评估和发掘食用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提供参考。
  • 姜露熙, 王俊杰, 李娜, 徐军伟
    食用菌学报. 2018, 25(02): 35-4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8.02.004
    首先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通过分析在液体静置和振荡培养条件下基因的表达量对灵芝(Ganoderma lingzhi)细胞中14个与类固醇结合的P450基因进行筛选;其次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振荡、静置、静置钙离子添加和静置氮缺陷)通过分析灵芝酸T积累与P450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对差异表达显著的P450基因进行进一步筛选;最后通过反义RNA技术对所筛选出的基因进行沉默,分析在灵芝细胞内沉默该基因对灵芝酸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个P450基因中,5个基因(cyp512a3cyp512a11cyp5144n1cyp512u4cyp512v2)的表达量在静置培养条件下显著高于振荡培养条件,差异表达倍数分别为7.2、3.7、3.4、89.8、63.4;cyp512v2基因的表达与灵芝酸T的积累显著相关;三株cyp512v2基因沉默效率较高的菌株中灵芝酸T含量分别比野生型菌株的含量降低13%、69%、66%,表明cyp512v2在灵芝酸T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钱可晴, 徐安然, 杨 迪, 李 晓
    食用菌学报. 2020, 27(01): 36-4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0.01.004
    对分离纯化自非洲赞比亚的野生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的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首次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驯化栽培获得优势菌株,命名为“鹿肚耳”。结果表明:鹿肚耳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为6,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栽培过程中,培养料含水量为58%~60%,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6 ℃,从接种到采收仅需43 d,产量为每包55~60 g(干重)。本研究将非洲热带地区的皱木耳资源引进我国东北地区,通过驯化栽培获得出菇性状稳定的鹿肚耳菌株,为其进一步工厂化栽培提供了合适的种质资源。
  • 罗爱勤, 王彤, 陈亮, 曹颖男, 陈晓清, 吴凤, 钟春燕, 付裕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73-78.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9
    采用醇沉法和膜分离法制备灵芝(Ganoderma lucidum) 孢子多糖,测定其得率、多糖含量、单糖组成,并通过迟发型变态反应、脾细胞抗体生成、碳廓清、NK细胞活性实验,考察灵芝孢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膜分离法制备的灵芝孢子多糖得率高于醇沉法,为(4.61±0.28)%;两者多糖含量无显著差异。醇沉法、膜分离法制备的灵芝孢子多糖单糖组成均为鼠李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山梨糖,其摩尔比分别为0.34∶0.31∶1.44∶4.48∶3.35∶0.31和0.27∶0.10∶1.70∶6.08∶1.84∶0.31,均以葡萄糖为主要组成单糖。两种灵芝孢子多糖均能增强小鼠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结果可为灵芝孢子多糖产业化提供参考。
  • 关体坤, 刘子璐, 李小玉, 王建立, 侯霜影, 刘栩杉, 徐诗毅, 陈青君, 张国庆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 71-7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12

    为了更好地利用菌渣制备稳定、优质的生物炭,以12种不同原料配方工厂化杏鲍菇菌渣为材料,建立高温裂解生物炭制备工艺,利用孔雀石绿吸附能力对生物炭进行快速质量评价。12种菌渣理化性质表现出一定差异。以X0组菌渣为材料,12种处理炭得率为26.00%~47.17%,且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综合炭得率、孔雀石绿吸附率和能耗,确定400℃、2.5 h为菌渣生物炭最适制备条件。以该条件制备的11种菌渣生物炭各组间炭得率无显著差异,对400 mg/L孔雀石绿2 h吸附率均达到95%以上,表明具有良好的孔隙度和吸附效果。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菌渣生物炭制备工艺和评价方法,为工厂化菌渣生物炭化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张美彦, 宋春艳, 于海龙, 谭琦, 徐珍, 王瑞娟, 章炉军, 尚晓冬
    食用菌学报. 2019, 26(02): 1-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9.02.001
    目前食用菌的交配型鉴定通常采用单核体两两交配后镜检观察锁状联合的方式进行,工作量大,耗时长且易产生人为误检。本研究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申香215”为例,通过对需鉴定交配型的单核体的双核体亲本菌株进行基因组重测序,获得双核体交配型A和B因子区域的序列比对信息,对交配型因子等位基因内部的SNP位点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合适位点设计引物,采用等位基因特异PCR(Allelespecific PCR,ASPCR)技术,根据扩增结果可快速确定单核体的交配型并排除双核体和杂合体。用该方法鉴定香菇单核体的交配型,提高了鉴定效率和准确率,该方法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一种手段,为食用菌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 夏志兰, 马鑫旺, 熊昱静, 刘飞, 谢玲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1): 48-5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1.007
    对采自湖南省长沙橘子洲头柳树腐木上的野生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进行组织分离和鉴定,并优化分离菌株的栽培条件。利用60%杜仲木屑、20%棉籽壳、17%麦麸、1%蔗糖、1%碳酸钙、1%石膏栽培云芝分离菌株,在螺旋状开袋方式下,生物学效率达84.62%,获得的云芝中多糖含量5.9%,水溶性浸出物含量23.9%,麦角甾醇含量3.1‰,多糖含量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云芝质量标准的1.84倍和1.33倍。
  • 李熠, 范黎, 王科, 宋曼殳, 王新存, 庄文颖, 姚一建
    食用菌学报. 2020, 27(02): 109-11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0.02.014
    块菌(true truffle)是一类重要的大型子囊菌,很多物种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受到全世界关注。中国的块菌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丰富,但近年来受过度采挖、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块菌资源面临着较大威胁。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基础上,对块菌科5个受威胁物种巨孢奇块菌(Paradoxa gigantospora)、会东块菌(Tuber huidongense)、印度块菌(T. indicum)、攀枝花块菌(T. panzhihuanense)和中华夏块菌(T. sinoaestivum)的形态学特征、分布及资源现状等进行介绍,同时提供19个近危物种的简要信息,并分析该类群目前的受威胁和保护现状,作为对大型真菌红色名录的必要补充。鉴于现实的状况,建议对我国的块菌资源开展全面调查研究,选定监测点监测种群动态,以保护这一类重要的菌物资源,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王慧敏, 张劲松, 冯婷, 包海鹰, 余养朝, 冯占, 贾薇, 汪雯翰
    食用菌学报. 2021, 28(02): 69-7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1.02.010
    通过检测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子实体多糖FVPB1对小鼠B细胞的体外增殖、激活、分泌免疫球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调节IL-10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评价FVPB1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FVPB1可激活B细胞并促使其增殖、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M和产生IL-10,且可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相关信号通路激活B细胞释放IL-10。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