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刘晨, 杨艺炜, 魏佩瑶, 潘嵩, 陈志杰, 李英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94-9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43
    为明确引起陕西番茄叶片褪绿坏死、果实出现坏死斑纹、同心圆斑以及辣椒叶片褐色枯萎、坏死、果实出现畸形、皱缩等现象的病毒种类,通过采集具有典型感病症状的番茄和辣椒组织,利用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特异性引物及N基因引物对样品进行RT-PCR的扩增检测。结果表明,所采集番茄和辣椒样品中均存在TSWV的感染。通过对N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陕西番茄和辣椒分离的TSWV与澳大利亚辣椒、日本番茄及中国北京马鞭草分离的TSWV亲缘关系更近。病毒回接至健康的番茄苗和辣椒苗20 d后,番茄和辣椒均出现褪绿、枯萎、皱缩等症状,RT-PCR检测植株均携带TSWV。本研究证实陕西番茄和辣椒已受到TSWV的侵染为害,可为TSWV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周新裕, 仇梓杰, 黄金恒, 乜晓凤, 杨全, 廖沛然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1): 31-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43

    本研究旨在从岗梅根中筛选出镉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miRNA和基因,以测定岗梅根中镉胁迫响应miRNA及其靶基因表达量。本研究提取了不同镉胁迫时间处理的岗梅根的总RNA进行逆转录后,通过RT-qPCR实验,测定了9个候选内参miRNA和8个候选内参基因Ct值,并通过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等工具进行了综合系统分析,筛选出最佳内参miRNA和基因。之后基于最佳内参miRNA和基因,本研究进一步测定了岗梅根中6个响应镉胁迫的miRNA及其靶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虽然各工具由于算法差异致使结果存在差异,但经RefFinder综合分析,本研究确定UBQ为最佳内参基因,其稳定性排序为UBQ > Actin > 18S > GAPDH > UBC > EF1-α > 28S > α-TUB,最佳的内参miRNA为U6,稳定性排序为U6 > 5S > MIR156ab > MIR396f > MIR159d > MIR390j > MIR171t > U4 > MIR166ab。6个miRNA及其靶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镉胁迫下,MIR159c的表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MIR171a和MIR393a的表达量总体则呈上升趋势。此外,MIR167m-5p、MIR399f-5p和MIR529d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些miRNA及其靶基因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在镉胁迫环境下,岗梅可通过miRNA负调控其靶基因来适应镉胁迫。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筛选出镉胁迫下岗梅根中最佳内参基因UBQ和内参miRNA U6,并检测了镉胁迫下岗梅响应miRNA及其靶基因的表达量,为深入探究镉胁迫对岗梅miRNA及其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赵桂龙, 唐佳琦, 黄烁淇, 李荣田, 卜庆云, 鲁振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32-1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27

    冷胁迫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直接的影响,严重时可导致植物不结实甚至死亡。为了解析植物应对冷胁迫的分子机制,本文归纳了冷胁迫对植物产生的各种影响,总结了冷胁迫对植物质膜、ICE-CBF-COR信号级联通路、植物激素以及细胞代谢产生的影响,分析并阐述了植物耐冷机理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的实际中奠定基础。根据以上内容,本文建议利用基因工程、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手段继续深入探索植物对冷胁迫的耐受分子机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王倩, 肖婷婷, 张宇辰, 张津京, 隽加香, 陈辉, 陈明杰, 黄建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40-14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38

    为研究不同碳源对双孢蘑菇商业菌株A15和W192菌丝生长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了解其对碳水化合物的生理需求。以不同单糖、双糖、低聚糖、多糖为试材,测定双孢蘑菇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物量、胞外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结果显示,单糖中葡萄糖、果糖对W192菌丝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比A15显著,使A15菌丝生物量增加7.7%~30.8%和23.1%~38.5%,使W192的菌丝生物量增加21.1%~36.8%和26.3%~57.9%。海藻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提高了菌丝生长速度,海藻糖、麦芽糖、蔗糖、低聚木糖、淀粉、纤维素增加了菌丝生物量,0.5%纤维素使A15和W192分别增加3.3、2.3倍。分别有10个碳源提高A15和W192的漆酶、C1及Cx活性,12个碳源均抑制A15的β-GC活性,除木聚糖、木质素外,其余10个碳源可以提高W192的β-GC活性。研究发现,双糖(海藻糖、麦芽糖、蔗糖)、低聚木糖、多糖(淀粉、微晶纤维素)对促进双孢蘑菇菌丝生长作用显著,且促进作用优于单糖,微晶纤维素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W192可能比A15有更高的碳源需求或耐受性。研究旨在为两个菌株的栽培生理研究积累数据,可以基于W192和A15的偏好,设计不同碳源原料的培养基配方。

  • 符梅, 李桂花, 罗文龙, 骆善伟, 郭巨先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6): 118-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27

    芋头作为一种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其地下球茎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旨在探索芋头哪些活性物质参与影响其食用价值,以期为芋头品质改良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红芽芋和香芋为试材,利用液质联用方法测定代谢物成分,结合农艺学性状变化,阐明影响其活性物质的关键代谢通路。相对于香芋,红芽芋的Vc含量增加13.0%,SOD和CAT分别增加63.8%和43.2%。通过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到244种差异代谢物,包括192种上调代谢物和52种下调代谢物。KEGG分析表明,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途径显著富集。其中,丰度上调幅度最大的代谢物包含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等9种黄酮。本研究强调这9种黄酮物质对于提高红芽芋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开发芋头产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 吴凯彤, 黄石连, 王静, 李建光, 郭栋梁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30-3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72

    DELLA蛋白是赤霉素信号通路的核心负调控因子,在植物与环境互作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开展龙眼DELLAs基因家族(命名为DlDELLAs)的全基因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前期获得的“鸡蛋本”龙眼基因组数据,搜索鉴定到10个DlDELLAs基因,分别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均含有DELLA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DlDELLAs蛋白在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及内质网中均有分布。进化树分析显示10个龙眼DlDELLAs蛋白被分为5个亚族。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DlDELLAs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包含多个光响应、激素反应、胁迫反应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元件;DlDELLAs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器官之间存在差异,大多数DlDELLAs基因在种子、根、茎和花中均有表达,而DlDELLA5DlDELLA9DlDELLA10分别只在叶片、种子、根中表达。以上研究丰富了我们对龙眼DlDELLAs基因家族的理解,为后续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陈志凯, 侯万伟, 周仙莉, 陶伟, 郑栋, 张金发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39-4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03

    为了保障温带地区优质植物蛋白的供给,加快选育高蛋白的蚕豆品种,对蚕豆蛋白含量遗传规律进行分析。以高蛋白含量材料‘羊眼豆’(H0001860)为父本,低蛋白含量材料‘大粒豆’(H0004518)为母本构建F2群体,利用杜马斯燃烧定氮法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对蚕豆蛋白含量进行遗传分析。蚕豆蛋白含量的最优遗传模型为2MG-EA(2对等加性主基因)模型,2对等加性主基因模型的加性效应值da(d)为1.7238,加性效应表现为正向效应。主基因的遗传方差为2.4817,主基因遗传率较高(62.0286%)。蚕豆蛋白含量的最优遗传模型为2对等加性主基因模型,蚕豆蛋白含量的遗传改良应该在早期分离世代进行。

  • 刘畅, 张宇, 李梦妤, 冯国军, 刘大军, 杨晓旭, 闫志山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44-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84

    为了应对土壤盐渍化对全球农业带来的新挑战,本研究旨在挖掘菜豆的耐盐基因以增强其耐盐性。以菜豆耐盐品种P19023为试材,对PvLEA(Phvul.008G228100)基因进行克隆、表达特性分析、创制以野生型拟南芥Col-0为背景的PvLEA过表达株系,并对转基因株系进行耐盐相关生理指标的鉴定。结果表明PvLEA基因能够在盐胁迫下诱导表达,盐胁迫下拟南芥PvLEA过表达植株与野生相比根长增长95.83%、生物量增加34.07%、SOD酶活性升高99.47%、POD酶活性上升112.58%、CAT酶活性上升28.57%、脯氨酸含量上升811.02%、ASA含量上升113.33%,MDA含量下降55.4%。这说明PvLEA在耐盐能力中起到了正向调控的作用,为后续深入研究及菜豆耐盐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 陈虞超, 郭生虎, 田莉, 钟楠, 杨建国, 甘晓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50-5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08

    本研究旨在探究芦竹(Arundo donax L)分蘖调控的分子机制,通过克隆其独脚金内酯(SL)受体基因AdD14,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功能验证。以芦竹幼苗为材料,同源克隆其SL受体基因AdD14(Genbank登陆号:OR915727);利用ExPASy、MEGA等软件对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其原核表达蛋白体外催化的方法验证基因功能。结果发现,AdD14开放阅读框全长816 bp,编码分子量为29.75 kDa的271个氨基酸残基。AdD14蛋白预测属于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系统进化树显示,AdD14与其他种类植物D14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保留了SL受体保守结构域和催化三联体,可水解SL受体荧光探针YLG(Yoshimulatone Green),显示AdD14为芦竹SL受体基因。本研究分离了芦竹AdD14基因,其编码蛋白与其他植物的SL受体D14蛋白结构及功能相一致,初步证实其为芦竹SL受体基因,为深入揭示芦竹分蘖调控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 丛添玥, 邢翔宇, 尤梦瑶, 程丽, 郑春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56-6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71

    基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对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Alternaria alternate)发酵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和分离。采用牛津杯法对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发酵液抑菌活性进行分析;同时采用DPPH法对其发酵液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对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后,以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及重结晶等方法对内生真菌发酵液中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发酵液具有较好的抑菌及抗氧化活性,从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发酵液中分离得到7个次生代谢产物,分别为:槲皮素(A)、山奈酚(B)、木犀草素(C)、肉桂酸(D)、阿魏酸(E)、芹菜素(F)及金丝桃苷(G)。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能够产生多种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是一株具有深入开发应用价值的内生真菌,且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株中分离。

  • 吴月娥, 段海燕, 姜恭好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19-2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58

    为了解有色稻米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归纳了有色稻米的功能,分析了RaRcRdOsC1OsB2基因对有色稻米性状的影响。这些基因通过影响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积累,决定了米粒的红、黑、紫等颜色。研究指出了相关稻米颜色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局限性,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基因的多样性,也不能证明这些基因在水稻其他性状上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群体遗传学方法,系统分析这些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变异和表达模式,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利用遗传学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探索这些基因在水稻其他性状中的功能,为水稻的多性状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曹军, 王茂森, 王国铸, 赵杰, 王建明, 郑思思, 陶弢, 赵怡宁, 张才喜, 纠松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25-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99

    为更加科学、快捷、精准地开展梨品种资源鉴定工作,文章综述了SSR指纹图谱身份证技术,回顾了该项技术在梨品种鉴定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详细分析了当前这项技术在简便性、可扩充性、标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介绍了采用更高效的编码方法、进行数据扩充、使用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等改进的方向,并对今后SSR指纹图谱身份证技术结合新一代测序技术,实现更加快速、准确、高效的梨品种鉴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 王昀轩, 刘丽, 孙春辉, 鲁书豪, 梁宇卿, 崔雯莉, 高佳仪, 李永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07-11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25

    研究旨在明确侵染北京丁香(Syringa lindl)并引起褪绿、花叶、卷叶症状的病毒种类,以及其基因组分子特征和进化关系。利用小RNA深度测序和RT-PCR技术对病样进行检测分析。深度测序结果显示病样中检测到水蜡A病毒(ligustrum virus A,LVA)并获得该病毒序列全长。北京丁香分离物LVA-NXY的基因组序列全长8488 nt,北京丁香分离物LVA-HLG的基因组序列全长8478 nt。序列一致性分析表明,LVA-NXY、LVA-HLG基因组序列与中国沈阳市的东北连翘分离物LVA-DBLQ基因组序列相似度最高。未在已报道的7个LVA分离物中检测到重组事件。基于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显示LVA-NXY、LVA-HLG与LVA-DBLQ、沈阳紫丁香分离物LVA-DX共聚同一分支中,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报道了侵染北京丁香的水蜡A病毒基因组的全长序列,探究了病毒基因组分子特征及进化关系,为该病毒遗传变异研究及丁香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岳开心, 王佳琦, 刘乃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14-1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24

    本研究旨在筛出甜菜中响应干旱胁迫的重要调控基因,为中国选育抗旱甜菜品种提供参考。以糖用甜菜‘KWS2314’种子为试材,对其萌发过程中的3个阶段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WGCNA分析测得出关键基因模块。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后,发现植物应对干旱胁迫时,其差异基因的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学过程发生变化。在CK0-vs-T1,CK0-vs-T2,CK1-vsT1和CK1-vss-T2比较中发现分子功能的催化活性基因数量、细胞组成的细胞基因数量和生物学过程的代谢过程基因数量最多。在KEGG富集分析中,发现对照组CK0,CK1,CK2和处理组T1,T2之间的通路显著富集。频率最高的两种途径是代谢途径通路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通路,这表明了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和干旱有着密切联系。此项工作阐明了甜菜种子在缺水环境下萌发的分子机制,为植物抗旱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 饶永斌, 张君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23-1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03

    本研究旨在开发利用西藏野生蕈食用菌资源,通过对采集自波密县扎木镇编号为X21108的菌株进行分离鉴定,采用ITS序列分析并运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菌株为肉色隔孢伏革菌(Peniophora incarnata)。以菌丝生长速度作为指标,对菌株最适碳源、氮源、pH和温度4个方面进行探究,以研究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生物学特性方面,X21108菌株菌丝体最适碳源为蔗糖,该碳源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达到6.93 ± 0.38 mm/d;以硝酸铵为氮源时,肉色隔孢伏革菌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到7.35 ± 0.22 mm/d;最佳pH和温度分别5.0和25℃,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6.05 ± 0.42 mm/d和8.22 ± 0.54 mm/d。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肉色隔孢伏革菌X21108是生长环境偏酸性的中温型菌株。在驯化方面,在组成为粗木屑40%、细木屑20%、棉籽壳20%、麦麸18%、石灰1%、蔗糖1%的培养料上栽培,培养10 d形成原基,50 d可出菇,获得肉色隔孢伏革菌子实体。综上所述,本研究对西藏野生蕈菌资源进行分子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和驯化栽培,对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韩垚, 杨小艳, 谢树章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31-13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98

    本研究旨在明确植物组培过程中常见污染杂菌的种类,评估抑菌剂对污染杂菌的抑菌效果,并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以6种组培室常见污染杂菌菌株为试材,分离纯化后通过16S rDNA或ITS序列同源性分析结合系统发育树分析进行分类鉴定。采用抑菌圈法测定评价5种抑菌剂对3种细菌的抑菌效果,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评价5种抑菌剂对3种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3种污染细菌分别为副氧化微杆菌、抗辐射不动杆菌、鞘氨醇单胞菌,3种污染真菌分别为杂色曲霉、枝孢内生菌、聚多曲霉。抑菌试验结果表明0.5 g/L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和0.5 g/L烯酰·锰锌对6种供试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0.5 mL/L异噻唑啉酮对抗辐射不动杆菌XJ-2、鞘氨醇单胞菌XJ-3、枝孢内生菌ZJ-2、聚多曲霉ZJ-3、杂色曲霉ZJ-1有较好抑制作用。0.05 g/L腐霉·福美双能有效抑制3种真菌生长,0.5 g/L腐霉·福美双对副氧化微杆菌XJ-1、鞘氨醇单胞菌XJ-3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溴硝醇对细菌生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0.5 g/L溴硝醇对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烯酰·锰锌、异噻唑啉酮具有较强和广谱的抑菌作用,作为抑菌剂在控制植物组培污染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刘佳, 黄大荣, 尧美英, 刘硕, 张玉萍, 张国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33-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93

    本研究探讨杏树发芽过程中对低温积累的需求,分析全球变暖导致的暖冬现象对杏产量的影响。以中国南方优质杏品种‘海棠红’及其芽变变种‘早艳’为研究对象,通过4℃处理550 h的转录组学分析,鉴定出312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多与植物激素和蛋白质去磷酸化有关。通过观察低温处理下2个品种的枝条颜色发现,对低温需求量越低,品种耐寒性越强。研究表明,‘早艳’相较于‘海棠红’具有更低的低温需求,2个品种对低温需求量的差异可能与植物激素水平、转录后修饰有关。同时,2个品种表现出的可变剪切差异也可能与它们需冷量之间的差异有关。研究结果可为缓解气候变暖对杏产量的影响提供参考。

  • 徐世强, 李静宇, 孙铭阳, 顾艳, 王继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17-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55

    NAC(包括NAM、ATAF和CUC亚家族)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对各种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鉴定和分析穿心莲中的NAC基因家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穿心莲中的NAC基因家族,并对其理化性质、进化关系、顺式作用元件、染色体位置分布、共线性以及表达谱进行了详细分析。共鉴定出91个穿心莲NAC基因,蛋白长度为139~715 aa,不均匀分布在染色体两端;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绝大多数基因定位在细胞核中;通过和拟南芥NAC蛋白构建进化树,将其分为16个亚家族;物种内共线性分析发现穿心莲NAC中有4组串联复制和36对片段复制基因对;基于亚家族功能保守性,顺式作用元件分析以及干旱胁迫和MeJA处理转录组分析,挖掘了响应穿心莲干旱和穿心莲内酯合成的NAC基因。本研究对穿心莲的NAC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预测了干旱和内酯合成相关基因,为后续NAC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张悦, 齐晓华, 徐明玉, 杜春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5): 26-3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95

    柑橘青霉病是柑橘类水果储运期的常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伊枯草菌素具有防治该病害的潜力,但是产量较低。本研究对枯草芽胞杆菌NIP3产生伊枯草菌素的3个关键因素进行了响应面优化,并分析了伊枯草菌素在体内和体外对意大利青霉的防治效果。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NIP3产生伊枯草菌素的最佳葡萄糖浓度为30 g/L、L-谷氨酸钠浓度为6 g/L、温度为33℃。在此条件下,伊枯草菌素产量达到721.33±3.72 mg/L,较优化前提高了51.59%。检测方法对伊枯草菌素的体外防治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利用杯碟法测得伊枯草菌素对意大利青霉生长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12.5 μg/mL。而利用凹玻片法和菌丝体干重法测得的伊枯草菌素抑制意大利青霉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生长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29.11 μg/mL和22.80 μg/mL。果实体内防效试验表明,10 mg/mL的伊枯草菌素对柑橘青霉病的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且发病抑制率可以达到100%。本研究为开发柑橘青霉病生物防治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 王珊珊, 王晨瑜, 杨超沙, 蔡晓艺, 尹庆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4): 24-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12

    通过筛选多抗中果番茄资源,为番茄抗病育种提供材料基础。以课题组引进的28个中果番茄品种为材料,每个品种选择8~10株分离单株的幼嫩叶片,采用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ARMS)法对其233份分离单株进行12种病害的17个抗性基因检测,分别为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基因Ty-1Ty-5,烟草花叶病毒抗病基因Tm-2a,根结线虫抗性基因Mi1.2Mi2.3,根腐病抗性基因Frl,叶霉病抗性基因Cf-5Cf-9,灰叶斑病抗性基因Sm,枯萎病抗性基因I-2,晚疫病抗性基因Ph-3,青枯病抗性基因Bwr12Bwr6,细菌性斑点病抗性基因Pto,疮痂病抗性基因Rx4,黄萎病抗性基因Ve1Ve2。结果显示,在233份分离单株中含有抗性基因Ve1SmVe2Mi1.2的分离单株较多,分别为222、215、198、194份。经统计含有7、8个抗性基因的分离单株较多,分别为55、50份;含8个及以上抗性基因的共140份,占比60%。综合抗性最终筛选到3个含有12个抗性基因的分离单株,分别为2-2、5-4、21-3;含有11个抗性基因的有21个,分别为1-1、1-3、2-3、2-4、2-7、2-8、4-2、4-4、4-5、5-7、5-8、8-1、8-7、8-8、12-1、12-2、12-5、18-7、18-8、20-8、26-2,多抗资源较为丰富。本研究获得了多个多抗中果番茄资源,下一步可对筛选的分离单株进行纯化,为筛选多抗中果番茄提供基础材料。

  • 张丽慧, 冯丹, 白变霞, 晋婷婷, 任嘉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4): 33-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14

    从款冬根际及根系筛选出PGPR菌株,研究其促生长特性及作用,以期为款冬的丰产栽培提供潜力菌株。采用稀释平板法筛选PGPR菌株,检测其促生特性,通过形态、生理生化指标、BIOLOG及16S rDNA进行鉴定,结合款冬盆栽试验检测其接种效应。结果表明,从款冬根际以及细根中筛选出3株高产IAA菌株KD6B、KD17B和KD26B,鉴定为Enterobacter cloacae subsp. dissolvensKlebsiella oxytocaK. areogenes,具解磷、产嗜铁素、耐盐、耐旱及拮抗作用;接种3株菌能显著增加款冬幼苗叶片数、叶面积、根长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其中KD17B效果最明显,叶片数、叶面积和根长分别增长了36.36%、29.21%、54.07%,平均颜色变化率、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最大。3株PGPR对款冬有显著促生作用,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调控作用,在款冬的丰产栽培中具较高应用价值。

  • 梁展图, 段双刚, 李文景, 王嘉乐, 姚琼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23-1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50

    为了探究昆虫基因组学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对该领域2000—2024年(不包括2024年3月以后)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基于中国知网和PubMed平台,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昆虫基因组学文献数量、发文作者、出版刊物、国家、发表年份等信息,并使用CiteSpace V可视化软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出文献690篇,发文作者609位,来源期刊有206种。PubMed数据库共检索文献16804篇,发文作者11278位,来源期刊有1032种。其中,2015—2021年中国知网发文量达233篇、PubMed发文量达6382篇,昆虫基因组的研究热度很高。基于Pubmed数据库分析,主要研究国家有美国、中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其中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发表最多文献的期刊为PLoS One。结合CNKI和PubMed数据库分析,国内报道的高频关键词是系统发育、家蚕、杆状病毒、进化、序列分析等,国外研究报道的高频关键词是果蝇、线粒体基因组、基因表达、系统发育分析、蛋白编码基因等。在中外文献中共性关键词包括系统发育、抗药性、转座子等,国内外昆虫基因组学研究关注的热点有共性之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模式或半模式昆虫的进化、基因特征及昆虫抗药性等研究热点上,多种农业害虫的基因组及在新兴的研究热点上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本研究客观地总结了国内外昆虫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汇总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薄弱点,以期为涉足昆虫基因组学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数据参考。

  • 陶美奇, 张振超, 潘永飞, 孙国胜, 许丁帆, 山溪, 姚悦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31-1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901

    为了发掘调控青花菜花球蜡质合成的相关基因,以青花菜有蜡粉野生型(WT20)为父本,无蜡粉突变体(MT20)为母本构建F2群体,基于F2构建极端有蜡混池和无蜡混池,利用BSA-seq技术对亲本混池和F2极端混池进行混池测序,通过ΔSNP-index算法初步定位与蜡质合成关联的区间,根据基因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并采用qRT-PCR分析候选基因在亲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F2分离群体中有蜡粉株与无蜡粉株分离比为2.87:1,符合单基因隐性核基因遗传规律;两个混池间共获得高质量SNP位点2,045条、InDel位点687条,基于SNP-index关联分析将候选基因定位在4号、7号和8号染色体的3个区间,包含93个基因。进一步对候选区域内的基因进行KEGG、GO、GOC数据库分析发现0.12 Mb和1.07 Mb的区段内92个基因获得注释,对区间内可能跟蜡质合成相关的11个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4个差异显著表达基因BoAPC3BoCDH1BoEEF1ABoAHP4。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青花菜蜡质合成通路提供新思路,以及为选育高品质青花菜奠定基础。

  • 钱爱萍, 曹秀霞, 杨治伟, 张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30-3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18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高产、优质和适宜宁夏南部山区种植的胡麻高亚麻酸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引进的13份胡麻高亚麻酸突变体材料为试材,采用实验室考种和近红外分析技术测定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对其生产性能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籽粒产量居前3位的是Z-M-865、Z-M-415和Z-M-215,产量分别为3569.07 kg/hm2、3406.10 kg/hm2和3326.74 kg/hm2。Z-M-865的单株结果数、每果粒数、单株产量和主茎分枝数都最高,分别为19.64个/株、8.40粒/果、0.92 g/株和7.29个/株;Z-0-300的株高和工艺长度最高;Z-M-585的千粒重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胡麻籽粒产量与主茎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参试材料的亚麻酸含量为46.06%~56.05%,亚麻酸含量大于50%的材料有6份。通过生产性能和品质性状综合分析,发现突变体材料Z-M-865、Z-M-415和Z-M-350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籽粒产量表现较好,含油率高,且亚麻酸含量在50%以上,适宜宁夏南部山区种植。

  • 仲维婷, 张琼, 兴旺, 刘大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14-2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65

    为进一步分析和验证甜菜BvHSP18.2基因(LOC104903994)受镉胁迫调控的功能,本研究用RT-PCR技术克隆了甜菜BvHSP18.2基因,并通过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以及拟南芥的遗传转化,测得异源表达目的基因的拟南芥植株在不同浓度镉胁迫下的表型及生理变化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镉胁迫浓度的增加,异源表达BvHSP18.2基因的拟南芥无论在根长还是鲜重方面均具有优势:50 µmol/L镉胁迫下平均根长相差最大,为1.1 cm,600 µmol/L镉胁迫下平均鲜重相差最大,为0.015 g。同时,BvHSP18.2基因的过表达可有效提高拟南芥体内SOD和POD活性,300 µmol/L镉胁迫下SOD活性最高,为657.7266953 U/g;600 µmol/L镉胁迫下POD活性最高,为野生型拟南芥的1.91倍。BvHSP18.2基因的过表达增强了拟南芥在镉胁迫下的耐受性,推测该基因在植物对镉胁迫的适应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刘晓敏, 孙志广, 迟铭, 邢运高, 徐波, 李景芳, 刘艳, 卢百关, 王宝祥, 徐大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22-2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49

    本研究旨在对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进行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为后续图位克隆该叶色相关基因奠定基础。以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为试材,利用突变体ygl-9108和‘五山丝苗’杂交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粒宽、千粒重和单株谷重均显著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21.5%、21.2%、14.6%、19.2%、11.0%、10.2%、12.9%和52.2%。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突变体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数量大量减少,类囊体结构异常。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的表型由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方法,ygl-9108被定位于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两InDel标记11Y39和11Y45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47 kb,该区间内未见有叶色相关基因的报道,表明ygl-9108是一个新的黄绿叶调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ygl-9108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苏海兰, 江保东, 朱雁鸣, 郑梅霞, 陈宏, 丁明月, 牛雨晴, 朱育菁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30-3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13

    为丰富可用于黄精属鉴定的SSR分子标记,开发可用于黄精属(Polygonatum sp.)种质资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为药材黄精正品和伪品的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基础。通过对3种黄精属植物进行转录组测序,从60836967个Unigenes鉴定出19630个包含1~6个碱基重复类型的SSR位点,设计和筛选获得了9对SSR有效性引物,并对来源于5个省份共计31份种质资源进行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9对SSR引物不仅能够将长梗黄精与其他3种药材黄精划分开,还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基源黄精(滇黄精、黄精、多花黄精),并且31份资源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0769~0.75。此外,构建了31份黄精属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开发了相对应的指纹图谱。本研究结果为黄精属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品种选育提供了可用的分子标记以及参考依据。

  • 朱吉童, 徐颖超, 薛舒丹, 孟琦涛, 谢大森, 江彪, 郭巨先, 钟玉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5): 36-4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75

    对于影响菜心风味和营养品质的代谢物,目前缺乏系统和全面的解析。本研究采用三重四级杆质谱的多反应检测模式,对广东地区4个不同类型的菜心品种的代谢物进行系统解析。在菜心中共检测到519个代谢物,其中210个(40.46%)初生代谢物、288个(55.49%)次生代谢物。D-葡萄糖、蔗糖、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和组氨酸是菜心甜味的主要贡献物质,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是菜心鲜味的主要贡献物质,苹果酸和柠檬酸主要影响菜心的酸味、苦味和鲜味。菜心中含有葫芦巴碱、槲皮素、异鼠李素、木犀草素等多种药用价值较高的次生代谢物。本研究采用广泛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菜心的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研究,为提高菜心的营养品质和口感风味提供了理论参考。

  • 罗秀芹, 韦卓文, 蔡杰, 安飞飞, 陈松笔, 薛晶晶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4): 100-10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432

    木薯是世界上第六大粮食作物,其块根富含淀粉但缺乏蛋白质、花青素、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为了探索木薯花青素生物合成机制,本研究选取了两种不同颜色木薯种质资源叶片(FL与PL)为材料,进行转录组和花青素靶向代谢组及其联合分析。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在FL和PL中686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含4112个上调表达和2752个下调表达。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26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在PL中显著高于FL,其中21种属于花青素类。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其中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与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且花青素含量与差异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尤其是MeANS1的表达差异最大。本研究结果为阐明木薯花青素的生物合成机制提供了候选基因,同时也为提高木薯花青素含量奠定科学基础。

  • 任文静, 司劲超, 陈立, 杨丽梅, 庄木, 吕红豪, 王勇, 季家磊, 张扬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4): 107-1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22

    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遗传改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综合分析了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的组成、机制,综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蔬菜作物基因功能验证和作物遗传改良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在蔬菜作物如番茄、西瓜、甘蓝、胡萝卜和黄瓜等中的应用。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编辑系统,为了加深对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的了解、促进其在蔬菜作物改良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影响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提出了提高转化效率的策略,讨论了当前技术的局限性,如作物转化再生难度和基因型的依赖性。本文强调,筛选易于遗传转化的品种、开发高效的植物转化和再生系统,以及创造更高效、精确和多功能的基因编辑工具是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