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 渔业”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刘文静,罗钦,潘葳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5): 141-14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20017
    本文介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分析了药物、非法添加物、微生物、毒素、重金属以及环境污染因子等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因子,阐述了福建省水产养殖业现状,从水产品产地、市场流通环节等方面总结了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问题,给出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减小风险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福建省水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 樊海平,薛凌展,秦志清,钟全福,郑 磊,杨晓燕,黄德荣,张树兴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1): 139-14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50166
    对相同养殖条件下的3个不同品种稻花鲤开展其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分析,以期为稻田养殖品系的优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福瑞鲤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瓯江彩鲤和本地鲤(P<0.05);本地鲤、福瑞鲤和瓯江彩鲤3种稻花鲤肌肉中均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脂肪酸组成种类基本相似;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一烯酸和a-亚麻酸的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92%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分别达到(73.52±0.13)%、(75.67±0.07)%和(75.69±0.19)%;福瑞鲤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本地鲤和瓯江彩鲤(P<0.05),表明福瑞鲤稻花鱼具有比本地鲤和瓯江彩鲤稻花鱼更为优良的脂肪酸营养和肉质风味。
  • 靳青春,王学林,倪玉红,寿江徽,张曼义,丁傲菊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1): 144-1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00023
    利用盱眙县酸雨资料、气象资料、土壤类型资料以及DEM数据,选取夏季高温日数、酸雨、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作为影响龙虾生长的关键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综合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模型,借助ArcGis 10.0技术平台得到盱眙地区龙虾养殖发展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盱眙县龙虾养殖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盱眙县北部,较适宜区主要位于县内东南部丘岗地带,不适宜区位于盱眙县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本研究结果可为盱眙县龙虾养殖规划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陈欣然,钱妤,张晓琴,王希挺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1): 153-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600263
    本研究选取《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2011—2015年的水产资源学(分类号为S931)论文及其在2016年的被引数据,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从高被引论文、高被引作者、高被引机构、高被引期刊等多种角度, 基于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 探究中国渔业资源学研究现状。研究表明, 2011—2015年研究文献数量及被引频次年际间变化不大, 呈平稳态势, 渔业资源类文献影响力较高。高被引论文及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显示热点研究领域为增殖放流、渔情预报、渔业生物多样性、渔业生物种群生态学与摄食生态学等领域。核心作者的研究主题与当前的热门主题词切合度较高。基于作者合著形成了以程家骅、袁兴伟、刘尊雷等作者为核心的网络和以杨胜龙和樊伟为核心的网络; 基于作者共被引形成了以杨胜龙为核心的网络和以张波为核心的网络。机构合作方面较为突出的是以上海海洋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为节点构成的网络。从论文期刊分布来看,学科影响力较高的期刊为《中国水产科学》、《水产学报》、《南方水产科学》和《应用生态学报》等,学科影响力排名前10位的期刊所刊发论文数量占所有发表论文数的35.8%,被引用次数占所有论文被引次数的61.5%,各期刊水产资源学文章的研究主题分布未见明显差异。
  • 冯淇元,王荻,刘红柏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8): 129-13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085
    [目的]为研究中药复方添加剂对施氏鲟的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在水温17 ℃条件下,采用投喂饲料的方式研究了复方A(茵陈、板蓝根等)、复方B(三七、大黄等)、复方C(甘草、金银花等)对1+龄施氏鲟的生化指标的影响。每组200尾施氏鲟,三种中药复方分别按照2.0 %、1.0 %、2.5 %的质量比以液体的形式添加到基础饲料中。每天按照鱼体质量的2.5 %投喂制备的饲料,投喂等量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连续饲养35天。待饲养结束后,每组取15尾施氏鲟,尾静脉采血,与采集的肝脏组织一同被检测。测定施氏鲟的血清、肝脏中活性物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复方A肝脏中白蛋白(ALB)含量高于对照组,其血清中ALB含量低于对照组。B组血清中ALB含量高于对照组,并且C组血清中ALB含量低于对照组但高于A组。A组肝脏中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LB/GLB)高于对照组。A组血清中尿素氮(BUN)含量低于对照组,B组和C组血清中BUN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A组和C组血清中肌酐(CREA)含量低于对照组。B组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高于对照组。B组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组和C组血清中LDH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综上,说明复方B和复方C可能对机体造成一定损伤,需进一步研究适宜的给药剂量。而复方A按照原药占饲料2.0 %的质量比添加进饲料,对肝脏及肾脏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有助于提高施氏鲟的免疫能力。
  • 安丽,孟庆磊,朱树人,李娴,付佩胜,朱永安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8): 137-1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50126
    为系统的掌握大鳞鲃发育早期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对大鳞鲃出膜后的仔、稚、幼鱼生长发育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初孵大鳞鲃仔鱼全长6.80~7.26mm,肛门未开口,为内源性营养;出膜后3d开始少量摄食,营混合营养;出膜后9d,卵黄囊吸收完毕,完全消失,开始外源性营养;19日龄时各鳍形成;55日龄时各鳍发育完善,身体布满鳞片,形态与成鱼相似。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全长生长曲线模型为:L=0.747t+6.168(R2=0.977),体重和全长关系曲线模型为:W=0.003L3.346(R2=0.997)。本研究通过了解大鳞鲃的早期发育特征进一步丰富其早期生活史资料,并对其苗种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 龙丽娜,刘晃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8): 143-1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500188
    为分析我国渔业装备科研机构的专利发展现状和科技创新能力,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为例,使用PatSnap平台和文献计量法,分析了专利申请类型、申请趋势、国际专利申请情况、专利合作情况、技术领域、法律状态和重点专利等指标。结果表明,该研究所主要专利类型为发明专利,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但国际专利申请较少,有效专利占比不高;主要通过与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专利合作,其次是企业;专利优势集中在网箱、自动、鱼类、清洗、池塘;循环水、去除、海水;生物、水体、净化;监测、测试方法、救生筏;射流、真空;返回舱、船用、补偿、液压等领域。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稳步推进国际合作、提高专利存活率和技术转化率等对策及建议。
  • 张蓉,王晓雯,朱建亚,刘丽丽,朱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7): 142-1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40098
    植物提取物因其安全、绿色和高效等特点已成为目前替代抗生素的研究热点。植物提取物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应用于不同水产动物效果不同。本文分别从诱食性、促生长、免疫增强、抗氧化应激和抗病原菌五个方面,综述了植物提取物在水产饲料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开发环保型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参考。
  • 方龙香,宋超①,范立民,孟顺龙,裘丽萍,陈家长②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7): 146-1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30057
    为了探究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在渔业水体中的自然降解规律,本试验选取了养殖水环境中常见的因素(温度、pH和敞蔽条件),通过正交实验探究这三个因素对SMZ在自然养殖水体中消解动态的影响。试验初期各处理SMZ浓度保持一致,实验周期内定期取水样检测水体中SMZ的浓度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各处理中SMZ药物的半衰期和消除率。结果表明,18个处理组SMZ的半衰期及其消除率变化范围为4.88-12.89d,28%-77%。方差分析得出:在实验水平范围内,温度、pH因素对SMZ的消解结果有显著影响,但敞蔽的影响较小,因此提高养殖水体高温度、调节酸碱性pH等条件均有利于促进SMZ的降解。
  • 张蓉,王晓雯,刘丽丽,朱建亚,朱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4): 150-15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10070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氨氮和亚硝氮对红剑鱼和孔雀鱼的毒性作用。【方法】试验采用静水生物急性毒性测试法,测定氨氮和亚硝氮对红剑鱼和孔雀鱼的安全浓度,并以此为基准开展慢性毒性实验,研究氨氮及亚硝氮对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氨氮和非离子氮对红剑鱼和孔雀鱼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亚硝氮对红剑鱼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均显著低于孔雀鱼(P<0.05)。氨氮、非离子氮和亚硝氮对红剑鱼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2.22、0.59和0.52 mg/L;氨氮、非离子氮和亚硝氮对孔雀鱼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2.54、0.55和1.77 mg/L。在安全浓度下,氨氮和亚硝氮对红剑和孔雀鱼鳃Na+/K+-ATP酶活、SOD酶活和T-AOC总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然而,在高水平氨氮和亚硝氮胁迫下,鳃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因此,在红剑鱼和孔雀鱼的养殖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体氨氮和亚硝氮在安全浓度范围内。
  • 段永楠,刘奕,胡隐昌,刘超,宋红梅,汪学杰,孙金辉,牟希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3): 152-15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30101
    本研究旨在了解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基因组微卫星分布规律。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国际濒危物种美丽硬仆骨舌鱼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微卫星数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6个微卫星重复类型的微卫星序列354239个,总长度为6139487 bp。微卫星单碱基、二碱基、三碱基、四碱基和五碱基重复单元中数量最多的分别为A、AC、AAT、ATCC、AAAAT。25条染色体中,6号染色体所含微卫星数目最多(28662个),22号染色体所含微卫星数目最少(6929个),微卫星数量与其所在染色体DNA序列长度呈线性相关(r=0.999)。22号染色体微卫星出现频率最高(576.35个/Mb),3号染色体微卫星出现的频率最低(469.65个/Mb),结果显示,微卫星频率与其所在染色体DNA序列长度并不相关。为进一步通过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展美丽硬仆骨舌鱼亲缘关系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微卫星标记在硬仆骨舌鱼科的通用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 张龙岗,付佩胜,杨 玲,朱树人,王锡荣,刘羽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1): 132-13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40020
    旨在研究MS-222对大鳞鲃幼鱼的麻醉效果。在26±0.5℃的水温条件下,观测了大鳞鲃幼鱼在不同浓度MS-222处理下的麻醉效果,包括麻醉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变化、麻醉过程中呼吸频率的变化以及不同空气暴露时间对麻醉幼鱼复苏时间、复苏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鳞鲃幼鱼的麻醉过程可分为6期,复苏过程分为4期。MS-222对大鳞鲃幼鱼的有效麻醉浓度范围为120~160mg/L。随着麻醉时间及浓度的加大,大鳞鲃幼鱼呼吸频率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进入5期麻醉的幼鱼,当空气暴露时间在4min以内时,复苏时间随空气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当暴露时间在6min以上时,复苏时间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暴露10min以内均能复苏。实验证明,MS-222对大鳞鲃幼鱼有较好的麻醉效果,本实验可为大鳞鲃幼鱼的活体运输以及实验操作等提供理论支持。
  • 周裕华,周文玉,潘桂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1): 137-1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20094
    为了解糠虾(A组)、小杂鱼(B组)与蛤肉(C组)3种饵料投喂对菊黄东方鲀肌肉营养及品质的变化,笔者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并分析了3组菊黄东方鲀肌肉的营养成分及部分氨基酸的含量。结果显示,3组菊黄东方鲀肌肉中水分、粗灰分含量存在差异,但不显著(P>0.05);而粗脂肪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组菊黄东方鲀肌肉中EAA的含量为C组>B组﹥A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AA含量为C组(6.17%)﹥B组(6.09%)>A组(6.06%),其中A组与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EAAI指标来看,C组>B组>A组,C组为A组的1.26倍。经研究表明,在营养、口感味道品质方面C组要优于B组,B组要优于A组。
  • 董欣悦,宋超,汪倩,张石云,张聪,邹剑敏,裘丽萍,陈家长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1): 141-14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10110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构建养殖生态系统,设置4个镉暴露浓度(0、5、50和100μg?L?1)来探究镉在中华绒螯蟹体内不同可食部位(性腺、蟹身肉、蟹腿肉)的富集残留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镉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残留值为性腺>蟹身肉>蟹腿肉,且性腺的占比均达85%以上。2、各可食部位镉的残留量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与水环境中镉的浓度呈正相关。同一可食部位,低、中和高浓度处理的富集系数与水环境中镉浓度呈负相关;同一浓度处理下,中华绒螯蟹体内不同可食部位的富集系数均为性腺>蟹身肉>蟹腿肉。3、镉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残留可能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系统揭示水环境中镉在中华绒螯蟹体内不同可食部位的富集残留差异,为镉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分布、富集和迁移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中华绒螯蟹的安全养殖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金武,闻海波,马学艳,何义进,邴旭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1): 148-15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20097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青色和紫色贝壳的7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紫色梨形环棱螺贝壳中铁(Fe)、质量分数显著高于青色贝壳。青色贝壳中钾(K)、镁(Mg)、锰(Mn)的含量显著高于紫色贝壳,钠(Na)、锶(Sr)、锌(Zn)元素含量在两种壳色贝壳中差异不显著。贝壳中Fe含量和K、Mg、Mn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Sr、Zn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K、Mg、Mn、Na的四种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 孙跃,苟露峰,杨思维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1): 152-15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20117
    渔业保险能让渔民有效规避生产风险,降低渔户损失。本文基于对渔民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影响渔民参与渔业保险的行为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渔户年龄、养殖面积、养殖收入占比、渔业培训情况、对渔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对渔业保险重要性的判断、渔业灾害的损失程度和渔业保险的产品设计对渔业保险的需求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应提高渔民对渔业保险的认知,加大渔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大对渔民的技能培训,强化渔民的风险保护意识等政策建议。
  • 邹剑敏,宋超,张聪,刘颖,陈家长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8): 142-14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8006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膳食品质,鲈鱼、乌鳢、鳜鱼等几种肉食性鱼类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而备受关注。目前,这几种经济鱼类正处在从传统池塘养殖向池塘工程化养殖和从饲喂冰鲜饵料向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已有研究总结了这几种主要淡水水产品的养殖现状及具体评价营养价值的指标,并对其养殖模式转换过程中的营养价值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了综述。讨论总结后发现,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的鲈鱼、鳜鱼等经济鱼类营养价值特别是蛋白质品质低于投喂冰鲜饵料的。而池塘循环水养殖这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对这几种肉食性鱼类营养价值的影响尚不明确。但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池塘循环水养殖能够有效改善水质,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害物质积累。所以这种新型养殖模式对这几种经济鱼类食用品质有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主要淡水水产品在养殖模式转换过程中营养价值形成机制进行综述,为推行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新型养殖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 龙,石林林,李艳和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8): 148-15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20017
    [目的]确定影响克氏原螯虾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以期为克氏原螯虾的亲本选育、形态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了350尾雌性克氏原螯虾和302尾雄性克氏原螯虾,分别测量其体重(Y)、全长(X1)、头胸甲长(X2)、头胸甲宽(X3)、腹节总长(X4)、第一腹节长(X5)和第一腹节宽(X6)。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以体重为因变量形态性状为自变量,计算了雌雄克氏原螯虾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雌雄克氏原螯虾各性状间相关性皆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多元回归分析中,雌雄克氏原螯虾剔除了与体重性状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雌=-34.689+10.629X2+6.479X3+0.803X1,Y雄=-33.413+5.727X2+6.770X3+2.043X1+3.045X6 ;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头胸甲长在雌性克氏原螯虾中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全长和头胸甲宽,全长和头胸甲宽通过头胸甲长对体重的间接作用较大。在雄性中,也是头胸甲长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全长和头胸甲宽以及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宽通过头胸甲长、宽和全长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结论]以上结果可为克氏原螯虾的选育奠定基础。
  • 刘源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7): 144-1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30012
    [目的]通过探究茶巴朗湿地内的外来物种大鳞副泥鳅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为控制和治理包括大鳞副泥鳅在内的外来鱼入侵提供基础参数。[方法]取微耳石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299尾大鳞副泥鳅样本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已在茶巴朗湿地形成了自然种群,个体体长范围为5.13 cm ~16.92 cm,体重范围为1.22 g ~49.89 g;种群由2龄~8龄共7个年龄组成,优势年龄组为4龄~6龄;相关分析表明雌雄的体长与体重无显著性差异,其种群体长体重表达式为:W=0.010L2.917 ,呈匀速生长;逻辑斯谛生长方程为:Lt=12.740/(1+e0.803-0.530*t),Wt=16.740/(1+e0.803-0.530*t)2.917,拐点年龄为3.5龄,对应的体长与体质量分别为9.44 cm,6.99 g。[结论]与平原地区相比,茶巴朗湿地大鳞副泥鳅在年龄结构上表现为高龄个体增多;在生长特征上表现为个体减小,生长指标下降,这些变化可能是该外来物种为了更好的适应高原低温水环境。
  • 黄继,顾忠旗,王春琳,孟祥磊,周民栋,方伦益,付英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5): 138-1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10105
    为了解决瘤荔枝螺亲螺促熟培育的适宜饵料问题,选用菲律宾蛤仔、缢蛏、等边浅蛤、紫贻贝、条纹隔贻贝、小杂蟹、小青占鱼为饵料,研究瘤荔枝螺对7种饵料的摄食喜好性。结果表明,在海水比重1.013~1.015、水温22~25℃,溶氧量4~5 mg/L的条件下,瘤荔枝螺对条纹隔贻贝具有很强的嗜好性,对缢蛏、紫贻贝、小杂蟹也表现出正选择,对菲律宾蛤仔、等边浅蛤、小青占鱼表现为明显的负选择,其被避食程度由弱到强依次为等边浅蛤>菲律宾蛤仔>排卵后等边浅蛤≥排卵后菲律宾蛤仔>小青占鱼。
  • 杨菁,管崇武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5): 142-1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20033
    为确立科学、合理的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关键工艺参数范围,运用物质平衡等相关原理,对系统内循环量、养鱼槽体面积与池塘面积比工艺参数进行科学设计,并讨论鱼粪及残饵收集率等基本参数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在水体容积为198m3(22×5×1.8m)、溶氧为6mg/L的槽体中开展养殖密度达100kg/m3大宗鱼类养殖,当鱼粪及残饵收集率为30%时,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内循环量设计为653.59 m 3/h(约每18min槽内水体交换一次),槽体面积与池塘面积比设计为1.05~1.58%;当鱼粪及残饵收集率为60%,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内循环量设计为573.11m 3/h(约每21min槽内水体交换一次),槽体面积与池塘面积比设计为1.20~1.80%。需综合考量设定最佳鱼粪及残饵收集率,以降低模式运行能耗。本设计为提升模式技术性能,促进池塘内循环养殖技术发展及广泛推广提供支持。
  • 李青彬,李艳和,王卫民,石林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2):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20043
    [目的]为了了解湖北省克氏原螯虾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携带情况。[方法]2016年5月—2017年7月对湖北省几个养殖地区采集的741个克氏原螯虾样品进行了WSSV的PCR检测,并选取了49个PCR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湖北省潜江市、监利县等主要养殖区的克氏原螯虾和洪湖市新堤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携带WSSV病毒的比率为65%以上;鄂州市、随州市以及洪湖市螺山镇养殖的克氏原螯虾群体携带WSSV病毒的比率为40%左右。测序结果发现,有部分样品中WSSV的保守序列发生碱基A/T的突变。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碱基A/T突变的WSSV与17个已公布的WSSV地区亚种的亲缘关系都比较远,而未发生A/T碱基突变的WSSV与澳大利亚株(MF161441)、孟加拉株(KJ719075)亲缘关系更近。[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克氏原螯虾WSSV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 朱树人,朱永安,孟庆磊,安丽,于振海,张媛媛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1): 142-1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10012
    为了解大鳞鲃(Barbus capito)的遗传组成,为合理利用其种质资源提供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基础资料,以大鳞鲃(Barbus capito)头肾组织为材料,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凝激素(PHA)、秋水仙素和空气干燥法,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显示:大鳞鲃染色体为100条,核型公式为2n = 16m+36sm+14st+34t,NF=152;初步认为大鳞鲃可能是二倍化了的四倍体,起源于鲃亚科中某些原始类型。
  • 张新党,林贝贝,施洪跃,余俊,邓君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1): 146-15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10119
    旨在研究饲料中橡胶籽油替代豆油对丝尾鳠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并确定其适宜替代比例。以橡胶籽油分别替代0%(R0)、25%(R25)、50%(R50)、75%(R75)和100%(R100)豆油,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进行8周饲养试验。试验表明:(1)R25替代组体增重和日增重系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2)R25、R50和R75替代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R100替代组;R25替代组肝脏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类似地,R25替代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R75和R100替代组;(3)随着橡胶籽油替代豆油比例的提高,肝脏ALT、AST和GG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以R25替代组最高;R100替代组肝脏GDH活性显著低于R0组;(4)R100替代组血浆POD活性显著低于R50和R75替代组;类似地,R100替代组血浆T-AOC活性显著低于R25和R75替代组;R100替代组肝脏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结果表明,橡胶籽油替代25%~75%豆油对丝尾鳠饲料利用率和抗氧化功能均无明显负面影响,且替代25%明显提高丝尾鳠生长性能;但完全替代明显抑制丝尾鳠抗氧化功能。
  • 杜睿贤,贾雪峰,林艺佳,毕恩泽,蹇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1): 155-15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2006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重金属污染日渐严重,贝类由于其分布广,活动性低,且对重金属具有高积累性和强耐受性,是海洋环境中受污染程度较高的生物之一。笔者将从贝类重金属富集特征以及影响贝类重金属富集因素两方面对有关贝类重金属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概括了贝类种间、个体间以及组织间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重点分析了重金属因素(种类、形态、浓度等)和环境因素(季节、温度、盐度等)对贝类富集重金属的影响,以期为有关贝类重金属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 王哲,杨创业,李俊辉,邓岳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1): 160-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60102
    为了给金黄壳色选育群体与性状评价提供参考,本研究从金黄壳色选育群体与对照养殖群体取样进行植核育珠,植核手术第7与30天,比较2个群体成活率与留核率差异,同时比较了植核手术后第7天2个群体血清免疫酶活力差异。结果表明,植核后第7与30天,金黄壳色选育群体的留核率与成活率显著大于养殖群体(P<0.05);植核前与植核后第7天,金黄壳色选育群体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亮氨酸氨基肽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酚氧化酶显著大于养殖群体(P<0.05);金黄壳色选育群体的过氧化氢酶活力大于养殖群体,但两个群体的差异不显著(P>0.05);金黄壳色选育群体的丙二醛的含量均小于养殖群体。因此休养期间金黄壳色选育群体的育珠性状优于大于对照养殖群体。
  • 单建军,管崇武,张成林,张宇雷,吴凡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9): 138-1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90064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铜离子浓度对系统净化效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利用铜离子发生器添加铜离子,监测水质和斑马鱼健康状况,评价杀菌效果;【结果】铜离子发生器的铜离子增加速度R2=0.9942,稳定性较好。在24 h时,斑马鱼在铜离子浓度达到0.76 mg/L时,出现死亡情况;另外在同一浓度范围内,温度越低,斑马鱼对铜离子的耐受度越高,同一温度下,铜离子浓度越大,斑马鱼死亡速度越快。在安全浓度范围内(Cu2 +为0~0.23 mg/L),(26±2)℃为事宜养殖温度,并且0.14~0.226 mg/L范围内的铜离子浓度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生长。最后本研究利用斑马鱼进行20天的养殖验证试验,随着铜离子浓度增加,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氨氮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结论】铜离子浓度在0.1~0.2 mg/L之间,养殖温度(26±2)℃时,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氨氮、细菌总数处于平稳状态,有利于斑马鱼生长。
  • 刘慧慧,邹荣婕,刘小静,罗晶晶,韩典峰,张华威,黄会,孙玉增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8): 141-1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20064
    摘要:【研究目的】为了了解麻醉剂丁香酚对鱼类养殖的影响,适量麻醉是否可以降低操作带来的应激反应。【方法】通过对罗非鱼进行适量麻醉和无麻醉直接处理后,检测不同时间捕捉处理后罗非鱼血浆中皮质醇和乳酸动态变化,研究鱼用麻醉剂丁香酚对罗非鱼捕捉应激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在10~120 mg/L范围内,随着丁香酚药浴浓度的增加,罗非鱼麻醉时间逐渐缩短,苏醒时间逐渐增长,实验选取的最适麻醉浓度为45 mg/L。捕捉后0、30、60 min三个取样点,丁香酚处理组罗非鱼血浆中皮质醇浓度降低,但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捕捉处理组皮质醇浓度显著增加(P<0.05)。0 min时处理组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30、60 min时处理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捕捉后两个处理组0 min血浆中乳酸浓度无显著差异;直接捕捉处理组30 min和60 min血浆中乳酸浓度显著高于0 min(P<0.05),且显著高于丁香酚处理组0 min、30、60 min三个取样点 (P<0.05),丁香酚处理组血浆中乳酸浓度差异不大。【结论】结果表明:在理想麻醉剂量下,将罗非鱼使用丁香酚进行麻醉后捕捞、运输等操作,可避免捕捉后鱼体皮质醇和乳酸浓度的激增,有效降低罗非鱼的捕捉应激。
  • 龙丽娜,陆诗敏,刘晃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8): 146-15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095
    笔者介绍了有关生物絮团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生物絮团形成不同阶段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研究;分析了环境条件,即不同碳源和碳氮比(C/N)对生物絮团养殖系统水体和养殖对象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并总结了生物絮团微生物群落的部分作用,包括具备脱氮功能,以及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及繁殖。最后对生物絮团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可考虑在养殖中后期通过逐渐降低碳源添加量,将异养型生物絮团系统逐步驯化为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或将该技术与生物膜技术结合运用。
  • 尹梦雅,陈静涛,黄松钱,耿瑞静,宋晓然,王卫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7): 145-1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00107
    针对一例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爆发性死亡疾病,本研究旨在寻找其致病因子,明确分离菌的生物学地位、致病性和耐药特征。从患病中华鳖体内获得菌株C1、C2 和C3,经人工回归感染健康鳖,测定分离菌的致病作用;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测序,结合系统发育学分析,做菌种的归类判定;用琼脂扩散(K-B)法测定菌株对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分离纯培养的3 株菌分别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能引起中华鳖急性感染性疾病,3 种菌共同致病死亡率最高,可达1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万古霉素等17 种药物耐药;摩氏摩根氏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高度敏感,对克林霉素等17 种药物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恩诺沙星等13 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等6 种药物耐药。本研究所检出的弗氏柠檬酸杆菌、摩氏摩根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该例中华鳖爆发性死亡疾病的病原菌,3 菌混合致病力强于单一菌液。弗氏柠檬酸杆菌和摩氏摩根氏菌呈现高度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耐药趋势异于前两者,表现为弱耐药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