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杨丹, 朱纯子, 刘自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3): 153-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91

    特色农业是建立在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优势农业、高效农业和品牌农业, 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厘清了特色农业的内涵, 指出其区域独特性、技术先进性、产业集聚性、市场风险性等基本属性, 并梳理了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当前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特色农业逐渐做精做大做强,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但中国特色农业发展仍受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特点不明显、投资渠道较少、产业链较短等因素制约。因此, 通过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吸引鼓励精英人才下乡、发挥多元主体带动作用、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树立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等路径;并从健全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健全投融资机制、健全技术支撑体系、健全风险规避机制等方面设计支持政策, 有助于正确把握和推动各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高效实现特色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 李雪, 贾宁凤, 乔陆印, 张玉怀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6): 156-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415

    为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有效推进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工作,以山西省平遥县为研究区,浅析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引入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村级尺度的自然-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库。研究表明:(1)平遥县农村居民点受自然区位条件影响,整体上呈现“北中密、东南疏”的集群分布格局。(2)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度较好,以高度适宜和较适宜为主,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靠近中心城区适宜度较好”的分布特征。(3)按照自然因素—综合评价—发展潜力—资源优势逻辑思路逐级将居民点归为城郊融合、集聚扩展、引导控制和搬迁合并4类,并针对性指出发展导向。

  • 吴文婕, 陈俏, 卢永荣, 赵艳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24

    推进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融合性、协调性、关联性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算研究区2014—2019年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分析探讨影响因素,揭示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特征与地区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1)新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增强态势,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城乡产业经济是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城乡人口要素和城乡生活质量成为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2)新疆各地州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人口要素融合增长较快,公共服务融合增长较慢。据此,研究建议构建大、中、小多层次城镇空间格局,强化中心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建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有助于正确把握和评价新疆各地州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

  • 袁合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0):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99

    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科技创新是产业振兴的关键,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产业振兴的作用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陕西省安康市的实证,深入分析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微观视角和实证层面研究产业振兴对科技的实际需求,探索提升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创新能力、新兴工业创新水平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能力的有效路径,并从主导产业重大创新、创新平台升级发展、科技资源创新服务、科技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提出赋能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为同类地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振兴提供案例研究和决策参考。

  • 刘昕, 贾宁凤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1): 141-1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1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关键一环。然而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的传统村落仍然存在发展滞后、聚落结构混乱、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是乡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晋西北山区宁武县大水口村为研究区,基于1980、1990、2008和2020年四期遥感影像,利用参与式调研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建立数据库,分析大水口村40年来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特征,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更多的传统乡村发展提供原型和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聚落私有空间的规模在40年来逐渐增大,斑块数量和斑块面积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聚落的形状特征逐渐趋于简单,边界形状也变得更加规整。(2)聚落生产空间中农业生产用地减少,主要是转换为林地和居民点用地;工矿生产用地的增加主要为占用农业用地。(3)聚落公共空间并没有随着聚落的发展而发展,而是呈衰退和废弃状态;仅有部分基础设施稍有改善。本研究将为未来的村庄规划和管理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 贾朕, 张怡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1): 150-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45

    家庭农场是在“大国小农”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基础支撑。近年来,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迅速但总体发展质量不高,在新经济时期的发展要求下,全面推进家庭农场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在对山东省家庭农场支持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对家庭农场的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山东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对当前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以总结。研究认为,当前土地流转困难、经营者综合素质有限、融资困难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等问题是山东省家庭农场高质量转型的主要障碍。因此,要选择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村人才激励培养机制,提供多元化政府补贴支持,增加政府服务供给、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等发展路径,全面推进家庭农场由增量向提质导向转型升级。

  • 王玮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1):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447

    海南是世界上唯一包含农业、农村、农民的全岛型自贸港,“三农”问题必须得到高度关注。近年来海南农业保持了较好增长,但依然存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不够等问题,且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显示,农业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为负。建议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盘活农村撂荒土地,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稳定橡胶保有量,发展林下经济,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以市场化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通过高水平开放,促进海南农业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 周程阳, 刘灏, 黄顶, 王洁, 励汀郁, 王明利, 张英俊, 李成玉, 翟熙玥, 杨午滕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0): 156-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06

    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空前挑战,为增强青藏牧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合理利用高寒草地资源,减少天然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牧民收入和生计韧性。本研究团队承担实施了农业农村部(MARA)-世界银行(WB)-全球环境基金(GEF)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技术研究,在青海省祁连县默勒镇实施牧民参与式的春季休牧和免耕补播等天然草地管理技术,监测草地植被多样性和生产力,通过卫星影像计算了研究区植被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对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产生的社会影响、满意度和牧民经济情况进行调查的任务。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技术试点和调查在默勒镇取得了丰富成果,草地生产力在春季休牧和免耕补播下分别提高了34.1%和50.0%,2种恢复措施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草地植被多样性,NDVI显示恢复措施下的植被长势要好于对照地,此外,牧民对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技术的满意程度达88.6%,实施管理技术直接或间接的增加了项目户牧民的收入,当地约80.0%的牧民的科学素养都有所提高。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技术可以提高草地植被多样性、生产力和绿度覆盖,并且可以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环境,提高牧民科学素质,增强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助力牧区振兴。

  • 郑善枫, 王艳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6): 155-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24

    为梳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研究平台,收集了2010—2021年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中心点的中文样本文献1617篇,借助Citespace软件,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相关理论和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进行了聚类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以及研究热点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国内的学者聚焦于农村养老、农村公路、厕所改造、农村垃圾处理及农村污水处理等5个方面的研究,目前各方面都已取得阶段性的进展,结合关键词突现分析和研究热点趋势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5个方面依然是研究的热门主题。(2)现有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多以定性为主,剖析较为浅显,定量分析的文章较少,未来的研究宜将2种方法结合。

  • 陈秋菲, 贾国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1): 160-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187

    研究旨在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工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为全国各地各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提供借鉴。在文献研究农业科学普及工作新模式、新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以及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创了“五位一体”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2019—2021年间,平台累计向全省提供科学普及服务1130.71万例,现已成为辽宁“互联网+农业”的典型案例,是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品牌。各地农业管理部门有必要借鉴辽宁12316平台的建设经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各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有必要建立“星系式”科普服务体系,跨区域开展科普活动;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要积极探索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景丽, 张伟, 上官彩霞, 孙建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7): 153-15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358

    通过综述大别山区油茶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山区油茶产业发展具有资源环境好、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绿色发展成效突出、发展空间大等有利条件,并从投入产出效益、加工、产品市场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业收益,(2)延长产业链、推进一体化发展,(3)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加工技术,(4)实施品牌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5)拓展农业功能、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期望这些建议能够助力山区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山区创新发展新格局。

  • 王丽霞, 尹超, 李姜丽, 刘丹, 陆婧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7): 159-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186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针对乡村中赋存的地质遗迹和化石资源,探讨如何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发挥其科学普及和研学旅游功能,以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文章提出了“化石村”的概念以及如何建设化石村的建议。总结了中国第一个化石村——湖北远安化石村的建设成效和建设经验,并提出了在全国推广化石村品牌的设想。为指导化石村的建设,避免盲目开发,笔者建立了一套化石村评价指标体系。

  • 宋增文, 陈瑾妍, 贺剑, 罗希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6):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361

    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这在资源依托型特色村表现更为突出。以祁杨村为例,在乡村产业振兴视角下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基于该村的现状,分析了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在深入发掘该村乡村旅游资源、市场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祁杨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可通过整合提升旅游产品、丰富完善乡村旅游吸引物、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旅游设施与服务等措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 詹孟于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5): 141-14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70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而通过发展形式多样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不但可以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还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特殊的经营主体,基本覆盖了目前中国农业的上、中、下游生产组织形式,参与和衔接了农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本文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内涵和现状,功能定位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质量、土地使用规模、金融制度建设、人才培育体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农户的能力和意识及信息化和数字化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目的是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这四大特征方面发展更加完善,在中国绿色农业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 马晓蕾, 云振宇, 张延龙, 丁瑶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5): 147-15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37

    为了促进数字时代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实现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基于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相关研究的梳理,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法和模糊集法筛选出智慧城市评价共性指标,并在结合乡村地域特点选取特色指标的基础上,将智慧城市部分评价指标延伸至数字乡村,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着科学、全面、可靠与可得的原则,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包含发展支撑、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治理、数字民生、产业数字化等5个维度的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与其他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相比,更加全面、科学,既体现了以智慧城市发展带动数字乡村发展的本质内涵,也较为客观地从县村之间的互动关系上体现了城乡在数字建设融合发展上的融合程度。

  • 樊颖超, 刘凯英, 王晓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5): 154-15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342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包容性生态规划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指出其能够推动社会治理范式的转换。生态规划是中国正在推行的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沟通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的桥梁,通过生态规划过程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是区域国土空间规划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本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的研究和实践,分析生态规划中基层政府及其部门、公众、规划师、其他社会力量等各方在生态规划的编制、实施、监测与评估等交互合作过程中的作用,将生态规划面临的两种社会治理范式进行了比较,指出生态规划包容合作的治理范式有能力助力社会治理范式转换。通过对包容性生态规划过程的描述,指出可以通过其具体过程中协调主体间性的方式助力社会治理转变为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多方合作的治理体系和多元协商平台。

  • 崔志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5): 160-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36

    截至2020年底,全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当前乡村经济,尤其是山区乡村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农民发展观念落后、生产方式单一、缺乏发展思路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山区乡村经济的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政府和社会聚焦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共同携手建设和发展好乡村经济。本研究以河北省F县为例,结合河北其他脱贫山区的农村情况,分析现阶段乡村经济,尤其是山区的乡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乡村振兴发展建言献策。

  • 许叶颖, 杨娟, 汪妍, 钱婷婷, 郑秀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4): 153-15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793

    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美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以及农业收入保险的运行经验,总结出美国农业保险发展对于上海农业保险乃至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借鉴作用,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主要包括加大农业保险法治法规的建设;重视农业保险需求的区域差异,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参保意识,提高其投保的积极性;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等。

  • 张峰, 蒋志琴, 陈小光, 李世强, 何天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4): 159-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076

    库尔勒香梨是库尔勒市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分析香梨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明香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旨在为促进香梨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依据。通过对广泛收集到的产业发展资料结合产业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了影响香梨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水资源短缺、品种单一、果品质量不高、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成本增加等。提出了加快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发展、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建立组织化经营模式等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 王谢, 李一然, 曾其国, 黎景锐, 祝钰虹, 杨巧, 张建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3):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665

    蚕桑产业是支撑四川省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本研究旨在推进四川省蚕桑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四川省市州尺度上的蚕桑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基础、发展势能、政策扶持力度和环境容量4个发展要素,并针对“近年来四川省桑园面积逐年上升,但蚕茧产量以及占全国总产量比例逐渐下降”这一矛盾现象,采用K均值聚类法确定了四川省各市州蚕桑产业的5种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Ⅰ类区环境容量大,但发展基础薄弱、产区面积逐年减少、政策扶持力度弱,含成都市等12个非产区。Ⅱ类区发展基础好、政策扶持力度高,但环境容量小、产区面积逐年减少,含绵阳市1个主产区。Ⅲ类区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环境容量大、势能足,但政策扶持力度弱,含攀枝花市等5个一般产区。Ⅳ类区发展基础极好、势能足、政策扶植力度大,但环境容量小,含凉山州与宜宾2个优势产区。Ⅴ类区发展基础好、政策扶持力度高,但环境容量小、发展势能不足,含南充市1个主产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逐渐淘汰Ⅰ类区,针对Ⅱ类区与Ⅴ类区稳面积、强势能,对Ⅲ类区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种植,对Ⅳ类区加强全产业链的结构优化。

  • 孙宁, 瞿阳, 冯献, 李瑾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6): 159-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768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利用文献演绎法和归纳综述法,研究了当前中国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发现中国乡村文化服务仍存在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资源供给形式单一、治理机制尚未完善、数字型人才紧缺等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缩小城乡文化鸿沟、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提供了全新机遇。应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加速乡村文化振兴,重点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财政支持,完善乡村数字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资源供给和治理机制等实现乡村文化跨越式发展,并通过鼓励数字消费和培养数字型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加速乡村文化振兴进程。

  • 梁伟森, 方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5):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572

    研究旨在提高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度量的准确性,降低银行涉农贷款的不良率,促进银行对农户的信贷覆盖。从农户户主特征、资产负债、家庭收支和还款意愿4个方面选取违约判别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克服多重共线性,基于Logistic原理构建适用于农村中小银行的农户贷款违约风险评估模型,并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8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户的资产状况是影响贷款违约最主要的因素,资产负债率与其贷款信用风险正相关;家庭消费性支出越多,贷款违约的可能性越大;信任认同是重要因素,农户与人合作的信任度越高,违约风险越小。构建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超过90%,具有普遍适用性。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中小银行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提高农户的信贷覆盖,同时要加强相关配套建设,如优化风险组织架构、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优化风控人才队伍。

  • 刘岩, 徐广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3):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336

    本文通过构建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北京市生态涵养区37个乡镇的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数值,以期为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与产业建设协调发展做出贡献。结合北京生态涵养区乡镇产业和生态保护基本情况,将乡镇产业和生态保护分别设为子系统,从产业的产值、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农业资源环境角度选取16个指标。采用熵值法计算产业和生态的指标权重,得到综合评价值S(1,Z)和S(2,Z),进而得到生态涵养区的耦合度C及耦合协调度D。结果显示:延庆区东北部刘斌堡乡、千家店镇、旧县镇、永宁镇和香营乡,门头沟区西南部雁翅镇,怀柔区西北部宝山镇,密云区东北部不老屯镇、大城子镇和太师屯镇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均较低,属于协调度较差的勉强协调发展区域。平谷区峪口镇、王辛庄镇及密云的东邵渠镇属于协调程度较好的中级协调发展区域。通过耦合度及耦合度协调度模型发现,37个乡镇的耦合度数值均较高,差异性不明显,从耦合协调度发展类型来看,37个乡镇的耦合协调程度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 赵剑, 郭耀辉, 王森培, 林正雨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2): 151-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752

    猕猴桃是四川省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新形势下面临产业盲目扩张、产品结构性过剩、国际贸易壁垒等问题和挑战。应用综合优势比较模型,分析比较四川、陕西、贵州、湖南、湖北、河南等猕猴桃主产省的效率优势指数(EAI)、规模优势指数(SAI)、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结果表明,近年来四川省猕猴桃EAISAIAAI平均指数分别为0.88、3.32、1.67,并呈上升趋势;结合AHP-SWOT模型解析四川猕猴桃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各要素对战略选择影响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红肉品种优势、产业规模优势、国内外消费空间、“中新联合实验室”建设(有利于猕猴桃国际化)、种质资源丰富、消费多元化与网络化、猕猴桃产能结构性过剩、溃疡病影响、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盲目扩张、加工与品牌营销较弱;构建产业发展战略四边形,战略类型方位变量tanθ=0.3281,应采取“开拓战略区实力型方位域”的发展战略。建议明确产业适宜范围,突出地方特色;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应对溃疡病。

  • 罗凤, 范丹, 潘兴兵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2):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854

    为稳定烟农队伍,引导烟农高质量生产,促进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攀枝花市3个烤烟主产区242户烟农的调查数据,分析农户种植烟草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户主的年龄及参加农业专业知识培训的经历对烟农种植意愿具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农户是否兼业、农户的家庭人口数量及非烟作物收入对烟农种植意愿具有负向的显著性影响。由此建议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引导烟农专业化生产、优化农村农业从业人口结构,这将有利于正向强化烟农生产积极性,进而通过种植经济作物达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地区农业稳步发展的效果。

  • 徐晓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1): 160-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665

    电商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创新型扶贫手段。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北的农业大省,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农村贫困问题,另一方面又具有生态环境良好、绿色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十分适合运用电商手段助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梳理和系统性分析黑龙江省农村电商扶贫现状,发现电商扶贫中存在农民从业人员“等靠要”思想严重、电商产业缺乏领军人物、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和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贫困户电商脱贫意识、培养农村电商领军人才、建立本土农产品电商知名品牌和完善基础设施等对策建议,为黑龙江省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扶贫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 陈春燕, 林正雨, 刘远利, 高文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9): 151-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014

    为测评成德眉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探索同城化协同发展路径,提升区域农业农村协同、错位、集群发展水平,选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资源环境承载水平4个维度14项指标,构建区域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剖析成德眉资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和优势。研究发现,2018年成德眉资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发展不均衡,地理空间上呈“草帽型”分布,成都和德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资阳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四市农村农业发展急需抓住成德眉资同城化战略的重要契机,发挥成都的市场优势、资阳的发展潜力,推动成德眉资一体化农业农村提档升级,实现同城化高质量发展。

  • 曹姣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9):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219

    宅基地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生活资料,是农村村民的基础,是立身之本,它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宅基地“三权分置”中的集体所有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宅基地所拥有的管理权、收益权、处分权、监督权等权能。目前中国宅基地所有权实现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权不规范、收益权难实现、处分权未落实、监督权不健全的问题。宅基地所有权实现的完善应从强化管理权能、探索收益权能、落实处分权能、健全监督权能等方面进行,使宅基地所有权的内容及其实现更加丰富,趋于完整化。

  • 张潇, 旷宗仁, 孙哲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3): 161-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257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剖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障碍,以期为破解发展瓶颈提供思路。研究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人力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经营权不稳定、合作难、创业进展缓慢等问题。笔者认为破解发展障碍,应区分现有和未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类培养;以城乡融合观念推动土地流转,为其成长创造适宜条件;加强对创新创业的重视,通过创业解决发展难题。

  • 毛昭庆, 王雪娇, 陈良正, 鄢文光, 李隆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0): 150-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292

    明确粮食单产变化的贡献因素,为保障贫困山区粮食安全提供应对策略。以云南为例,根据1989—2018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利用RLI模型,构建粮食单产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从作物和区域2个角度对云南粮食单产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测算。结果显示,云南粮食单产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单产变化的稳定性有所增强。云南粮食增产的首要贡献因素是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提升,平均贡献率达82.21%,但结构效应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从作物角度看,玉米和薯类的综合效应最大,贡献率达134.89%。从区域角度看,保山市、昭通市、西双版纳州、文山州、临沧市和德宏州发挥主导作用。贫困山区省份的各级政府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时,要妥善处理产业扶贫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关系,优化贫困山区粮食生产优势区域的产业结构,加大贫困山区粮食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完善贫困山区粮食技术推广体系,增强贫困山区粮食储备与应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