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王艳华, 朱巍巍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3): 110-12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3.012
    硫磺菌(Laetiporus spp.)是一类世界广泛分布的食药两用真菌,在中国已经实现人工栽培。笔者总结硫磺菌的分类学地位、人工栽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研究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其研究和应用方向。
  • 李传华, 杨双双, 邓旺秋, 林群英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5): 113-148.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5.012
    在中国发现的广义虫草据统计至少有299个,可形成子实体或棒束孢的种类至少有40个;虽然广义虫草物种在中国丰富多样,但只有4种可实现商业化栽培;系统总结可形成子实体或孢梗束的广义虫草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广义虫草在菌种、菌群复合群、驯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重点的建议,以期为中国广义虫草的研究提供参考。
  • 徐宁, 彭思敏, 王小艳, 陆欢, 龙新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4): 78-87.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4.00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法对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发酵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共检测出116种挥发性成分,从菌丝体中鉴定出9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从子实体中鉴定出66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烷烃类;菌丝体和子实体中均含有1-辛烯-3-醇、反式-橙花叔醇、3-辛烯-2-酮、苯甲醛、苯乙醛、辛醛和2-戊基呋喃等40种挥发性成分。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 ROVA)进行分析,γ-壬内酯是菌丝体的特征风味成分,正戊酸、柠檬醛、1-辛烯-3-醇是子实体的特征风味成分。
  • 郭远, 宋爽, 高琪, 严冬, 荣成博, 秦文韬, 刘宇, 王守现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2): 103-11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2.012
    由于食用菌生产中对栽培料的降解利用不彻底,产生大量菌渣(菌糠),如不妥善处理将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笔者分析主栽食用菌产量(干重)与其菌渣产量(干重)比例,综述菌渣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和利用途径,指出菌渣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食用菌产业现状对菌渣资源化利用进行展望。
  • 侯东海, 尹明, 陈小兰, 虞泓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4): 55-68.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4.007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采集自7个地区的10株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发酵菌丝体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共鉴定到6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酸类、酯类、萘、烷烃类、醛类、蒽等物质,在挥发性成分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1.16%、10.57%、5.25%、5.13%、4.04%、1.23%。所有样本中均检出亚油酸、棕榈酸、萘、正己醛、马索亚内酯、α-蒎烯、亚油酸甲酯、2-正戊基呋喃8种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37.41%、29.09%、5.25%、3.26%、2.65%、2.27%、1.53%、0.65%。蛹虫草菌丝体中还检测到石竹素、α-毕橙茄醇、α-柏木烯、马索亚内酯等药用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云南地区和辽宁地区蛹虫草菌丝体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表明,蛹虫草菌丝体中醛类对其气味贡献最大,正己醛和2-正戊基呋喃等可能是蛹虫草关键性香气成分;不同地区蛹虫草菌株的菌丝体气味特征存在差异。
  • 鞠瑞鑫, 李云华, 田荣, 吴文庆, 谷巍, 朱育凤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5): 70-8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5.008
    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13批不同来源赤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的多糖、总三萜中甾醇、灵芝酸C2、灵芝酸B、灵芝酸A、灵芝酸E、灵芝酮三醇、灵芝萜烯二醇以及硒的含量,并基于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TOPSIS)对上述测定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综合评价产品质量。结果表明,基于液相色谱分析建立的6种三萜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准确度;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快速、灵敏、有效,与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结论基本一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赤芝药材质量,可为赤芝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 郭嘉, 刘艳芳, 唐传红, 冯杰, 张劲松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3): 81-8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3.009
    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胞内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多糖组分的峰面积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液态发酵培养基的氮源及其浓度,按照Box-Behnken设计29个实验组,并进行发酵培养实验,建立数据集;将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24组)和测试集(5组),训练集用于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拟合结果进行寻优。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度可达0.984 8;最佳培养基组成为29.0 g·L-1无水葡萄糖、3.7 g·L-1酵母自溶粉、0.3 g·L-1 MgSO4·7H2O,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培养比未优化的基础培养基培养获得的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多糖峰面积提高40.8%。
  • 高杰, 何俊, 李琳, 王凯, 沈良优, 苏锡钧, 罗宗龙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2): 32-4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2.004
    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圭山国家森林公园采集得到野生小奥德蘑属(Oudemansiella sp.)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并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分别对固体和液体培养条件进行筛选优化,采用袋料覆土栽培,在温度20~28 ℃、土壤湿度40%、空气湿度80%~90%的自然光照条件下的田间大棚开展驯化。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JF2004,将标本鉴定为拟黏小奥德蘑(O. submucida);固体培养最佳条件为20.0 g·L-1果糖、16.0 g·L-1琼脂粉、2.0 g·L-1酵母膏、0.5 g·L-1碳酸钙、0.01 g·L-1维生素B1,温度26 ℃,pH 8.0;液体培养最佳条件为20.0 g·L-1可溶性淀粉、2.0 g·L-1酵母膏、0.5 g·L-1磷酸氢二钾、0.01 g·L-1维生素B1,温度28 ℃,pH5.0;接种后约23 d菌丝满袋,覆土后第24天子实体成熟,栽培子实体与野生子实体相比,菌盖直径较大、颜色较浅;野生子实体菌环明显,而栽培子实体菌环较小或无菌环;野生子实体菌柄基部颜色变深,而栽培子实体通体白色,菌柄没有颜色变化。
  • 冯云利, 汤昕明, 杨珍福, 郭相, 马明, 陈正启, 桂明英
    食用菌学报. 2018, 25(01): 79-87.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8.01.013
    采用随机踏查,调查云南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大型真菌。首先,观察采集标本的子实体形态、大小、质地、颜色、有无附属物等,菌肉的颜色、质地,菌柄、菌托及假根的特征和孢子印的颜色等;其次,观察子实层、担子、担孢子、子囊孢子及子囊的显微结构;最后,对不能通过形态学观察确定种类的标本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鉴定标准采用《菌物字典》(第10版)的分类系统编排科属,参照http://www.indexfungorum.org确定真菌资源的拉丁名,一共鉴定出大型真菌101种,隶属于44属28科,其中子囊菌1种,担子菌100种。?
  • 黄之镨, 许小蓉, 郭媛媛, 陈婉月, 普春燕, 虞泓, 张晓梅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78-87.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09
    采用8种培养基从来自云南哀牢山的12份双孢线虫草(Ophiocordyceps bispora)的子座、菌核及其生境土壤样品中分离细菌,并对细菌进行形态学分类,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同时按所获菌株来源及种类随机挑取供试菌株采用琼脂块扩散法测试对25株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双孢线虫草子座、菌核和生境土壤中分离获得302株细菌,对其中275株进行测序,它们属于4门14目18科18属65种,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根瘤菌属(Rhizobium)为优势属;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N. nova、纳塔尔链霉菌(S. natalensis)、S. angustmyceticus、高原链霉菌(S. platensis)、杀黄孢链霉菌(S. xanthocidicus)、江西诺卡氏菌(N. jiangxiensis)、高山芽孢杆菌(B. altitudinis)为优势种。就所含细菌类群而言,双孢线虫草生境土壤(16科16属57种)明显高于子座(9科9属17种)和菌核(3科3属7种)。在199株细菌中,有99株对1个以上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初筛阳性率为49.75%;其中8个优势菌株对4个及以上病原菌具有广谱且高效的抑菌活性。
  • 陈万超, 杨焱, 于海龙, 冯杰, 宋春艳, 周帅, 李文
    食用菌学报. 2015, 22(01): 61-67.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5.01.012
    按照国家标准,采用离子色谱法及电子舌技术对浙江庆元产地的7种干香菇(Lentinula edodes)(花菇、冬菇、金钱菇、香信、黑面菇、厚菇和椴木花菇)进行主要营养成分、可溶性糖和滋味分析。结果表明:花菇、金钱菇和黑面菇中总糖、粗纤维和灰分3种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均较高且粗脂肪含量较低,其中黑面菇中粗蛋白含量也较高。可溶性糖检测到5种(岩藻糖、葡萄糖、甘露醇、海藻糖和阿拉伯糖醇),总量以香信中最高(223.61±3.29mg/g),其次为冬菇、椴木花菇;甘露醇含量以香信中最高(86.62±2.25 mg/g)。利用电子舌技术进行滋味分析且可将七种香菇明显区分,且其甜味传感器响应值与甘露醇含量响应值相关系数为0.548,具有正相关性。
  • 魏传正, 王朦, 张鹏, 刘芳, 严俊杰, 谢宝贵, 邓优锦, 谢路昱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1-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1
    以31个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株及福建省主栽品种‘Ple 0100’为材料,经二代测序与标记序列筛选,构建32个菌株的MNP标记数据库,结果表明,32个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度为1.79%~99.60%,其中DUS16与DUS17的遗传相似度为99.60%,DUS02 与DUS23、DUS30的遗传相似度均为99.01%,DUS23与DUS30的遗传相似度为99.20%。拮抗实验结果表明,遗传相似度高的菌株之间无拮抗现象,可能是极近似品种或相同品种。对3家刺芹侧耳生产企业的子实体、子实体组织分离物、废菌渣、菇脚进行MNP检测,发现这些样品与 ‘Ple 0100’的遗传相似度均为100.00%,表明利用MNP标记进行品种鉴别的材料不限于菌丝体。对5个自交菌株及其亲本进行MNP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自交菌株之间遗传相似度为26.84%~61.43%,与亲本之间的遗传相似度为 28.43%~78.33%,表明刺芹侧耳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广泛的染色体重组和同源染色体交换。对国内52家刺芹侧耳生产企业的56份鲜菇样品的组织分离物进行MNP检测,发现与‘Ple 0100’的相似度均为100.00%,表明国内刺芹侧耳栽培品种高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MNP标记技术可用于刺芹侧耳菌株间遗传相似度分析及新菌株鉴别。
  • 张志刚, 张劲松, 邹根, 唐传红, 冯杰, 鲍大鹏, 陈建波, 谭贻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2): 9-18.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2.002
    构建密码子优化的cas9表达质粒pMD-EXP-cas9,通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介导转化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沪农灵芝1号’ (‘Hunong No.1’)单核菌株L1,得到含有cas9完整表达盒的菌株L1-cas9。利用T7启动子构建靶向ura3基因的表达质粒psgRNA-1和psgRNA-2,体外转录后得到sgRNA 1和sgRNA 2。通过PEG介导的转化,将sgRNA 1和sgRNA 2转化进L1-cas9的原生质体中,得到ura3基因被破坏的突变体,首次在‘沪农灵芝1号’菌株单核体中构建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ura3基因的编辑效率为4个突变体(107个原生质体)。利用0.006%曲拉通X-100优化PEG介导的转化系统,可使ura3基因编辑效率提高至18个以上突变体(107个原生质体),本研究的结果为灵芝基因功能的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更高效的方法。
  • 曹润康, 李诣, 包海鹰, 李庆杰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5): 83-93.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5.009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多糖提取工艺,纯化获得均一多糖(INP);采用ELISA法测定NO和细胞因子IL-6、TNF-α含量,采用RT-PCR方法测定炎症相关基因表达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38MAPK/NF-κ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研究INP(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25、250、500 μg·mL-1)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炎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糖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8(g︰mL)、提取温度 80.5 ℃、提取时间 1.9 h,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0.612±0.057)%。与模型组相比,INP中剂量组的NO、TNF-α含量显著降低,高剂量组非常显著降低;高剂量组的IL-6含量显著降低。INP中、高剂量组的IL-1β表达量均非常显著降低,高剂量组的TNF-α表达量非常显著降低,高剂量组的IL-6表达量显著降低。INP中、高剂量组的p-p38表达量分别非常、极显著降低,高剂量组的p-Jnk1/2表达量极显著降低,低、高剂量组的p-Erk1/2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高剂量组的p-p65表达量非常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的IκBα表达量均非常显著降低,低、中、高剂量组的p-AKT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INP可减轻LPS诱导的细胞炎症损伤,将为粗毛纤孔菌多糖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蒋逸凡, 金梦圆, 周选围
    食用菌学报. 2021, 28(02): 130-13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1.02.017
    茯苓(Wolfiporia cocos)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Wolfiporia)真菌。茯苓中富含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三萜类、多糖类、甾醇类、挥发油类、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其中三萜类和多糖类化合物为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茯苓多糖来源广泛,主要包括菌核、菌丝体以及发酵液。茯苓多糖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和抗抑郁等。笔者综述了茯苓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构特点,重点讨论了茯苓多糖调控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功能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信号通路等,展望了未来茯苓多糖应用于药品、食品生产的潜力,为进一步利用茯苓提供了参考。
  • 陈道游, 陈万超, 王光强, 李文, 杨焱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4): 97-107.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4.011
    香菇(Lentinula edodes)因其独特的风味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香菇的风味来自其产生的多种挥发性化合物和非挥发性化合物。香菇栽培过程中风味合成路径、加工干制过程中风味调控机制及风味感知研究,是香菇风味的研究重点。笔者综述香菇特征风味物质(包括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物质)的合成代谢通路,从栽培到采后加工过程中特征风味形成的关键因素和风味感知机制,并从香菇风味物质定向调控及富集强化角度出发,对香菇风味物质研究和风味产品开发进行展望,以期为理解香菇风味物质信号传导机制和香菇风味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 杨宝珠, 唐传红, 谭贻, 徐爱国, 张赫男, 冯杰, 吴友根, 张劲松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5): 103-11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5.011
    灵芝(Ganoderma spp.)是著名的药用真菌,含有多种活性化合物,灵芝三萜是其主要的活性代谢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等功能。笔者总结了灵芝三萜的分离纯化、结构、生物活性及高产三萜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灵芝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以期为灵芝三萜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王丽宁, 黄清铧, 蒋丽群, 平兆华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5): 12-2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5.002
    对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别对花脸香蘑菌株LS01和LS02菌丝在不同培养时间(5、10、15、20 d)和35 ℃高温处理3、48 h的胞内H2O2含量、CAT活性和CAT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个花脸香蘑CAT基因(Lscat1~Lscat4)编码527~729个氨基酸;两个菌株的Lscat1~Lscat4分别编码相同数量的氨基酸,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也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随着培养时间增加,两个菌株菌丝胞内H2O2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而不同培养时间CAT活性无显著差异。两个菌株菌丝中的Lscat1~Lscat4在不同培养时间表达量具有差异。与对照比较,35 ℃处理3 h时菌株LS01和LS02菌丝胞内H2O2含量无显著变化;35 ℃处理48 h时菌株LS01胞内H2O2含量显著升高,菌株LS02胞内H2O2含量显著下降;35 ℃处理3 h时两个菌株CAT活性均升高,35 ℃处理48 h时两个菌株CAT活性均降低。与对照比较,35 ℃处理3 h时两个菌株的Lscat1Lscat2Lscat3均下调表达;35 ℃处理48 h时,Lscat2Lscat3在菌株LS01中下调表达,Lscat1Lscat2Lscat3在LS02中均上调表达;35 ℃处理3 h时,Lscat4在菌株LS01中无显著变化,在菌株LS02中下调表达;35 ℃处理48 h时,Lscat4在两个菌株中均极显著上调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掘花脸香蘑CAT基因功能提供参考。
  • 李庆伟, 李文, 周益帆, 杨焱, 王金斌, 孔祥辉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3): 11-18.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3.002
    为选育高产多糖的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菌株,以黑威单片作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诱变原生质体,经过3轮迭代诱变,从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诱变菌株中筛选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通过5代继代培养测定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稳定性,采用拮抗实验观察菌株间的拮抗情况,通过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分子标记分析菌株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与黑威单片相比,诱变菌株D3-56的菌丝生物量和多糖含量分别提高15.02%和48.40%,诱变菌株D3-60的菌丝生物量和多糖含量分别提高13.15%和60.83%,诱变菌株D3-56和D3-60的多糖产量分别提高70.69%和81.97%;诱变菌株D3-56和D3-60菌丝生长速度稳定,且与黑威单片存在遗传差异。
  • 张建, 黄天宇, 鲍大鹏, 戴宗一, 李福后, 唐利华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3): 1-1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3.001
    分别在光照(每天照射200~300 lx白光12 h)与黑暗(对照)环境中培养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丝,菌袋培养14 d后观测菌丝表型,并利用转录组分析光照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黑暗组相比,光照组的菌丝更加浓密洁白;共有112个差异基因上调表达,99个差异基因下调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在生物过程中显著富集于多糖分解过程、霉菌毒素代谢过程、真菌毒素生物合成过程等条目,在细胞组成中显著富集于细胞外区域、外部封装结构、细胞壁等条目,在分子功能中显著富集于细胞壁的结构成分、纤维素结合域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条目。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富集的通路包括MAPK信号通路、甘油磷脂代谢、组氨酸代谢等。筛选出与菌丝生长相关的14个重要差异表达基因,并对随机选取的7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与黑暗组相比,光照组的菌丝漆酶活性更高。光照影响香菇菌丝生长机制模型可能是:香菇菌丝感应到光信号并通过MAPK通路的信号转导途径调控下游转运蛋白表达,进而调控木质素降解酶基因的表达及活性,从而加快菌丝营养物质积累,促进香菇菌丝营养生长。
  • 刘会琴, 杨焱, 吴迪, 李文, 陈万超, 李景军, 张忠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5): 42-5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5.005
    探讨采前处理对采后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在采收前24 h,分别用0.1、1.0、10.0 mg·mL-1的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糠提取物(LR-UE)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溶液均匀喷施子实体表面,喷施量为250 mL·m-2,对照组喷施相同量的自来水;采收后分装,置于室温贮藏,贮藏0 d为采收后1 h内的子实体,以后每天取样,直至样品腐烂、褐变或产生异味为止,分别测定外观、白度、硬度、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总酚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 PAL)活性。结果表明:采前子实体表面喷施1.0 mg·mL-1 LR-UE和SA的双孢蘑菇在采后贮藏期间均能保持较好的外观、较高的白度和较好的硬度;与对照组相比,采前喷施LR-UE和SA均能有效降低MDA和总酚含量,抑制PPO和PAL活性,且总酚含量与PAL活性变化趋势一致。
  • 曹雪莲, 陈影, 王迪, 刘天海, 彭卫红, 唐杰, 郑瑜婷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5): 31-4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5.004
    以64个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菌株为材料,对20个性状(6个菌丝性状、14个子实体性状)进行筛选,经表型观测、菌丝生长速度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筛选出3个菌丝性状(菌丝体胶质物、菌落背面色素和菌棒颜色)作为DUS测试性状。在14个子实体性状中,抽取2个数量性状(鲜耳片长度、宽度)进行6个取样量(20、40、60、100、150、200 朵)的方差分析,发现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选取40朵作为子实体性状测试的取样数量。对14个子实体性状中4个数量性状(鲜耳片长度、宽度、厚度和耳片干湿比)进行变异分析,变异系数范围为16.00%~38.17%,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进而进行正态性检验和频次分布分析,4个数量性状基本符合正态性分布;再比较概率分级法、传统分级法和最小显著差法3种分级方法,确定概率分级法作为4个数量性状的分级方法,性状分为3~5级。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1.82时,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鲜耳片腹面主要颜色是类群Ⅲ和类群Ⅳ划分的代表性状,2个类群供试菌株的占比近97%,适合做分组性状。通过以上评价分析,筛选的17个测试性状(3个菌丝性状和14个子实体性状)适合作为毛木耳品种DUS测试评价。
  • 陈洪雨, 令狐昌丽, 罗颖, 吴莹莹, 邹根, 鲍大鹏
    食用菌学报. 2021, 28(06): 188-198.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1.06.023
    食用真菌是优良的蛋白质来源。近年来,食用真菌蛋白深受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笔者综述食用真菌蛋白的特点、产品以及制备核心工艺参数,介绍主要食用真菌蛋白在食品(尤其是营养补充剂和动物蛋白替代品)中的应用进展,分析其在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展望。
  • 刘〓伟, 蔡英丽, 何培新, 马晓龙, 边银丙
    食用菌学报. 2019, 26(02): 128-13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9.02.018
    羊肚菌(Morchella spp.)因其开放粗犷的栽培模式以及特殊的子囊果结构,容易招致多种害虫和环境中微生物的侵袭。认识和了解羊肚菌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规律是防治的前提。基于羊肚菌栽培的田间调查和病虫害研究,结合其它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控策略,描述了羊肚菌栽培中常见的虫害(蜗牛、蛞蝓、跳虫、蚊蝇、蛾类幼虫、马陆和甲螨)、两种细菌性病害(软腐病和红体病)和3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长孢卵单隔孢霉(Diplospora longispora)、镰刀菌(Fusarium spp.)和蛛网病]的为害特征和发病规律,并提出了防控这些病虫害的措施:羊肚菌栽培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预处理,通过施加石灰、曝晒、焖棚、水淹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病虫害基数;对正在发生的病虫害,可通过诱捕和病原物隔离的方法进行防控;在整个栽培过程中,要结合羊肚菌的生活习性,营造最适宜羊肚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通过提高羊肚菌的“自身健康”来增强其抗性。〖JP〗
  • 李佳萦, 毕雅琼, 包海鹰, 李玉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3): 50-5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3.006
    笔者对国内几个大型药材市场的中药马勃进行调查,并比较大秃马勃(Calvatia gigantea)、紫色马勃(C. lilacina)和龟裂静灰球菌(Bovistella utriformis)水提物的止血活性。结果表明:采购的47份样品中,只有14份样品(占比30%)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认定的中药马勃;其余33份样品为网纹马勃、栓皮马勃和龟裂静灰球菌,其中龟裂静灰球菌为本次调查中样品数量最多的物种(占比64%)。与空白组相比,大秃马勃、紫色马勃、龟裂静灰球菌组出血、凝血时间显著减少;大秃马勃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减少; 大秃马勃、紫色马勃组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显著减少;大秃马勃、龟裂静灰球菌组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增加。大秃马勃、紫色马勃组凝血因子Ⅻ含量极显著增加;大秃马勃组凝血因子Ⅹ含量显著增加;紫色马勃组凝血因子Ⅷ含量显著增加;大秃马勃、龟裂静灰球菌组凝血因子Ⅶ含量显著增加。大秃马勃组t-PA含量极显著降低,PAI-1含量显著增加;紫色马勃组t-PA含量显著增加。研究结果可为中药马勃药材市场规范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 刘艳芳, 吕佳维, 冯娜, 张劲松, 王晨光, 杨焱, 张忠, 吴迪, 周帅, 唐传红, 唐庆九
    食用菌学报. 2016, 23(03): 43-48.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6.03.008
    以8种灵芝三萜标准品为对照,考察栽培生境、栽培方式、采收时期三种因素对我国灵芝主栽品种"沪农灵芝1号"子实体中三萜含量和指纹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对灵芝子实体中的三萜含量具有显著影响,福建栽培所得灵芝子实体中三萜含量较高,代料栽培子实体三萜含量显著高于段木栽培,成熟期灵芝子实体的三萜含量较高;随着孢子粉采收时间的延长,子实体中三萜含量逐渐降低,但是各因素对灵芝子实体中三萜指纹图谱信息无显著影响,相似度均在0.93以上。
  • 李挺, 李燕祯, 李泰辉, 邓旺秋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5): 94-10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5.010
    竹荪(Phallus spp.)是我国常见食用菌,部分物种已实现规模化栽培。市场上销售的多数竹荪产品因外观与长裙竹荪(P. indusiatus)非常接近,被标注为“长裙竹荪”或“竹荪”。笔者采用形态鉴定方法,并基于ITS-LSU联合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多数市售竹荪产品为红托竹荪(P. rubrovolvatus)和棘托竹荪 (P. echinovolvatus),有些为白赭竹荪(P. cremeo-ochraceus),而长裙竹荪很可能在我国无自然分布。
  • 鲍大鹏
    食用菌学报. 2020, 27(04): 1-2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0.04.001
    我国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为育种研究和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杂交育种是食用菌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有必要对食用菌杂交育种的基本遗传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对杂交育种理论进行总结。对食用菌杂交育种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包括杂交亲本选配、配子体获得、杂交子产生和F1代栽培测试等方面,并对杂交育种中一些科学问题进行讨论,包括食用菌杂交亲本遗传资源、杂交优势和近交衰退、单核体的供体核角色和受体核角色、双核体的协同增效作用和优势核等,同时指出需要关注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最后强调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育种工作要走商业化育种之路,才能够促进我国食用菌种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 贺凤, 黄龙花, 刘远超, 李诚斌, 胡惠萍
    食用菌学报. 2016, 23(02): 88-93.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6.02.018
    裂褶菌多糖(Schizophyllan)是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综述了裂褶菌多糖结构、提取纯化工艺和生理活性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戴肖东, 张介驰, 韩增华, 詹亚光, 王玉江
    食用菌学报. 2014, 21(03): 45-4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4.03.011
    考查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10个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野生菌株的液体培养性状和栽培农艺性状,同时测定了菌丝体、子实体中麦角甾醇含量,为猴头菌育种筛选亲本材料。结果表明:液体培养中,5号和10号菌株菌丝产量较高,分别为2.23g/100 mL、2.39g/100 mL,麦角甾醇含量分别为0.92 mg/g、0.90mg/g;栽培中,5号和10号菌株子实体产量高,菇型圆整、商品性状好;4、6和9号菌株子实体中麦角甾醇含量相对较高。
  • 黄罗冬, 马玉凤, 王〓玥, 曼孜拉木·扎曼, 索菲娅
    食用菌学报. 2019, 26(02): 141-15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9.02.020
    细虫草(Ophiocordyceps gracilis)是一种虫生真菌,为传统的哈萨克民族药,一直以来被作为冬虫夏草的替代品使用,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本文从分布、生境、形态特征、系统发育分类、生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人工培养菌丝体及寄主昆虫等方面对细虫草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为今后细虫草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刘丽娜, 翁榕安, 张平
    食用菌学报. 2015, 22(02): 72-75.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5.02.014
    筛选黄色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色素的提取剂并对色素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金针菇色素溶于碱性溶液,不溶于水、酸、氯仿和乙醇;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提取效果最好。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初步研究了金针菇色素的基本结构性质,结果表明:金针菇色素属于黑色素,与酪氨酸合成黑色素结构类似,属于3,4-二羟基苯丙氨酸(DOPA)类黑色素。
  • 郭东东, 雷佳钰, 彭志杰, 刘荣柱, 常明昌, 耿雪冉, 孟俊龙
    食用菌学报. 2021, 28(04): 39-47.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1.04.006
    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提取时间、温度、料液比和乙醇体积浓度对鳞杯伞(Clitocybe squamulosa)子实体多糖提取率和含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确定子实体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离子色谱仪、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凝胶渗透色谱系统、流变仪等对子实体多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鳞杯伞子实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3.6 h、80 ℃、料液比1∶30 (g∶mL)、乙醇体积浓度80%,多糖的提取率为(4.07±0.05)%,与响应面法预测值接近。该多糖主要由不规则的球状结构相连组成,无核酸与蛋白质残留,含有吡喃糖环骨架,相对分子质量为1.95×104,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和鼠李糖组成,摩尔比为1.07∶0.38∶0.11∶0.02;此外,在不同浓度、温度和pH处理条件下,多糖溶液的表观黏度均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呈现典型的假塑性非牛顿流体特性,并有良好的持油性(5.92±0.20)g·g-1与乳化性(94.92±1.19)%。
  • 徐淼锋, 廖永林, 林伟, 刘若思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3): 95-10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3.011
    用显微镜观察为害紫芝(Ganoderma sinense)的一种谷蛾幼虫及其蛹和成虫形态特征;应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其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并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通过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谷蛾COI基因序列与台湾斑谷蛾(Morophaga formosana)的相似性为97.7%,在系统发育树上两者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结合显微镜观察结果确定该谷蛾为台湾斑谷蛾。
  • 张锦绣, 唐传红, 谭贻, 冯杰, 刘艳芳, 张赫男, 张劲松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3): 103-10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3.011
    灵芝(Ganoderma spp.)是一类药食两用的大型真菌,灵芝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症、降血糖、降血脂等功能。不同的灵芝品种对以其为原料开发的保健食品和药品的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对灵芝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物理诱变是当今工业微生物育种中重要且有效的技术之一,笔者总结近五年物理诱变技术在灵芝育种中的应用,分析灵芝物理诱变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展望采用物理诱变育种创制灵芝新品种的前景,以期为今后的灵芝育种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 武揆, 吴刚, 杨祝良
    食用菌学报. 2020, 27(02): 92-10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0.02.012
    分布于我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Leccinum rubrum)形态特异,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目前其物种界定仍不清晰,系统位置也未得到分子证据的支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观察,表明红疣柄牛肝菌应归属黄肉牛肝菌属。因此,笔者提出了一个物种新组合:红黄肉牛肝菌Butyriboletus rubrus。另外经形态比对研究发现,日本研究者曾经发表的Boletus kermesinus其实为红黄肉牛肝菌的一个异名。
  • 李辉平, 骆昕, 王琳, 张凯, 林金盛, 徐平, 曲绍轩, 马林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88-9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10
    为解决田间评估中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投放难、周期长、重复性差等技术难题,采用室内培养板菌丝接螨鉴定法评价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不同菌株对腐食酪螨的抗性,并用出菇瓶接螨鉴定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统计培养板菌丝体受害孔洞直径大小和孔洞数量,可快速实现(48 h内)腐食酪螨为害级别划分和抗性种质筛选,并与出菇瓶接螨鉴定的验证结果高度一致。对来自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84份糙皮侧耳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腐食酪螨具有抗性和高抗性的材料共59份,占比70.2%,说明保藏的材料中具有较丰富的抗螨种质资源,研究结果可为糙皮侧耳抗螨育种提供科学数据。
  • 王晓岩, 李刚, 孔凡丽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45-5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6
    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多脂鳞伞(Pholiota adiposa)多糖(PAP),研究其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环磷酰胺CTX,25 mg·kg-1)及PAP低(100 mg·kg-1)、中(200 mg·kg-1)、高(300 mg·kg-1)剂量组,连续给药15 d,以灌胃生理盐水为空白组,计算抑瘤率和脏器指数;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6、TNF-α和VEGF含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细胞排序、细胞完整度、细胞核数量,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Bcl-2和BAX蛋白表达强度。结果表明:PAP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高剂量组抑瘤率高达78.05%,并且对小鼠胸腺、脾脏等器官指数具有明显恢复作用;模型组小鼠肿瘤组织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生长状态良好,凋亡率较低,PAP处理组小鼠的肿瘤组织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变形、破裂及模糊不清等现象,并且出现大面积凋亡;PAP可提高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6含量,降低VEGF含量,通过影响VEGF、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而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作用。
  • 周丁茜, 徐军伟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2): 1-8.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2.001
    克隆灵芝 (Ganoderma lingzhi) 基因gl26016,全长为1 169 bp,开放阅读框为1 107 bp,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Cys2His2(C2H2)型转录因子。采用CRISPR/Cas9方法缺失该基因483 bp序列,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表明成功获得突变菌株△GL26016。对△GL26016与野生型菌株(WT)的菌丝生长和灵芝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者相比,菌丝形态和菌丝体干重差异不显著,△GL26016中灵芝酸含量较高。△GL26016中灵芝酸GA-Mk、GA-S、GA-Me在第6天的含量分别为(5.09±0.36)、(5.36±0.11)、(3.45±0.26) μg·mg-1,分别是WT菌株积累量的1.51、1.47、1.93倍。研究结果表明GL26016参与灵芝酸生物合成调控。
  • 王欣, 贾新宇, 宋修帅, 盖宇鹏, 程显好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35-4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04
    分别采用白光、紫光、蓝光、绿光、橙光、红光共6种光质,每种光质分别设250、500、750、1000 lx 4种光照强度,在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生殖生长阶段给予差异化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蛹虫草的农艺性状及虫草素、腺苷含量。结果表明:绿光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干重较大,且在750 lx 光照强度下子实体干重达到最大值,为每瓶(5.21±0.23) g,较其他5种光质具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光照强度间并无显著差异。在高光照强度1000 lx蓝光下,蛹虫草的虫草素含量最高为(2.03±0.07) mg·g-1,与其他5种光质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低光照强度250、500 lx下,紫光、绿光、橙光、红光对虫草素含量积累的影响大于蓝光。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橙光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腺苷含量相对较高,为(2.52±0.03)~(2.72±0.15) mg·g-1;光照强度为250 lx时,橙光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腺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5种光质的处理;相同光质不同光照强度的处理间,腺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除紫光外)。总体而言,光质对于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发育及虫草素、腺苷的影响大于光照强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