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Layout Changes of Betel Nut Production in Hainan Province

WANGChengli, SUNHaiyan, MENGMeng

PDF(1240 KB)
PDF(1240 KB)
Journal of Agriculture ›› 2024, Vol. 14 ›› Issue (11) : 72-7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89

Analysi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Layout Changes of Betel Nut Production in Hainan Province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betel nut planting industry in Hainan Province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dustrial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will be the focus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a reasonable production area layout is cruci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etel nut industry in Hainan. Using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d resource endowment coefficien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betel nut production in various cities and counties in Hainan from 2005 to 202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ale of betel nut cultivation in Hainan ha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t the yield ha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d resource endowment coefficient showed strong consistency. The central regions of Qiongzhong, Ding'an, Baoting, and Tunchang had stronge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betel nut production, which were key areas for the production layout in Hainan. The leading 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planting areas in the east was gradually weakening, while the overall western region lack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but showed a clear upward trend. The production of betel nuts in Hainan presents a pattern of retreating in the east, advancing in the west, and maintaining dominance in the center. The driving factors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mainly include higher economic benefits, the diffusion of high-yield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the spread of diseases and pests such as yellowing disease. It is recommended to reasonably adjust the layout of betel nut production, moderately control of planting scale, strengthen socialized services, clarify the regulatory policies for edible betel nut products, 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betel nut industry.

Key words

betel nut / production layout / comparative advantage / Hainan Province

Cite this article

Download Citations
WANG Chengli , SUN Haiyan , MENG Meng. Analysi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Layout Changes of Betel Nut Production in Hainan Province.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24, 14(11): 72-7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89

0 引言

槟榔原产于马来半岛的热带雨林中,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植物。中国引种栽培槟榔己有2100多年的历史[1],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和台湾省,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少量栽培。海南是中国唯一的全热带岛屿省份,发展热带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槟榔是海南极具地方特色和优势的重要热带经济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中国(台湾省除外)的99%以上。槟榔种植目前已成为海南230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槟榔全产业链就业人口超过500万[2],在海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自2003年槟榔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之后,槟榔产业饱受争议,负面风波不断。随着国内多地区针对槟榔制品出台更严厉的整治和管理措施,势必倒逼海南从源头上规范槟榔种植,加快槟榔产业转型升级。近十多年来,海南槟榔种植热情高涨,槟榔生产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充分了解槟榔生产布局的时空演变特征,挖掘其变迁成因,对于海南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资源、合理调整槟榔产业布局、促进槟榔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学者针对农作物的生产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等开展了较多的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考察农作物生产布局变动主要采用产业集中度系数和农业生产比较优势2种方法进行测算。陈雨生等[3]、李伟[4]、李欠男等[5]结合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2个指标分析中国大豆、小麦、玉米生产的时空演变格局特征;杨万江等[6]在计算出中国各地区水稻产量集中度指标后,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绘制全国水稻生产重心区域演变轨迹。国内对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主要有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AAI)、国内资源成本法(DRC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法(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等。研究区域农产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时,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较为常见[7]。朱大威等[8]、高幸等[9]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蔬菜、葡萄生产比较优势的空间异质性以及历史演变规律;于丽艳等[10]利用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法和资源禀赋系数分析法,测度中国蔬菜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此外,穆维松等[11]基于投入与产出差异角度,引入空间自相关,采用Moran’s I指数研究中国葡萄生产的空间布局变迁规律与集聚特征。国内学者关于槟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质资源、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科技支撑、产品开发与利用等自然科学方面,社会科学方面文献较少,相关文献主要是围绕产业发展现状、产业政策等方面开展,以定性分析为主,鲜有定量研究。基于此,本研究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资源禀赋系数等指标对海南槟榔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分析影响海南槟榔生产布局变动的相关因素,以期对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引导槟榔种植向适宜区域集中,促进槟榔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海南省地处热带区域,光温资源丰富,以其独具特色的热带农业而有别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槟榔是海南极具特色的热带经济作物。农业农村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槟榔种植主要集中在海南,其他地区栽培数量太少未纳入统计。本研究以海南槟榔为研究对象,也是对全国槟榔生产布局的分析。海南省辖19个市县,三沙市因统计资料缺乏不纳入研究,将研究区18个市县划分为东、中、西部,其中东部地区包括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陵水6个市县,中部地区包括五指山、定安、屯昌、琼中、保亭、白沙6个市县,西部地区包括儋州(含洋浦)、东方、澄迈、临高、乐东、昌江6个市县。
海南省农产品种类繁多,槟榔作为典型热带作物,与省内非热带作物的生产资源配置差异较大。为突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本研究以海南热带作物为研究范畴,考虑到数据的代表性、时效性和可获性,按照海南统计年鉴热带作物分类,选取槟榔、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腰果和剑麻共7种热带作物为研究对象,测算槟榔在海南热带作物中具备的生产比较优势。文中所用数据如无特别标注均来自《海南统计年鉴》(2005—2022年)或基于年鉴数据计算得到。其中,因2011年以前的历年分市县数据不包含农垦数据,海南省统计年鉴自2011年开始将原农垦数据并入各市县,不再单独列示农垦数据。为整体反映各市县热带作物的生产布局变动,将2011年以前年份农垦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分布在各市县辖区内的海南农垦各农场2000年末热作面积占全农垦热作面积的比重为权数,将2011年以前年份农垦数据按权数分解至各市县。因海南统计年鉴中椰子产量以万个为计量单位,其他作物以吨为计量单位,学术界并没有关于椰子数量(万个)与重量(t)的统一换算标准,为方便不同热带作物单产数据的比较分析,本研究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统计的中国椰子(带壳)年产量(t)为基础,以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统计的全国椰子收获面积与FAO统计的收获面积之比为权数,预处理FAO产量数据后计算海南椰子年产量(t)。本研究选择2005、2010、2015、2020、2022年5个年份测算农业生产比较优势。

2 研究方法

2.1 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法

综合比较优势分析包括规模优势指数(SAI)、效率优势指数(EAI)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具体的表达如下。
(1)规模优势指数(SAI)计算见式(1)。
SAIij=GSij/GSiGSj/GS
(1)
式(1)中,GSij代表ij种农产品种植面积,GSi代表i区全部农产品种植面积,GSj代表高一级地区j种农产品种植面积,GS代表高一级地区全部农产品种植面积。若SAIij>1,则说明该种农产品在此地区具有规模优势,反之,不具有规模优势,SAIij值越大则规模优势越强。
槟榔规模优势指数利用海南省某地区槟榔年末种植面积占该地区所有热带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与全省槟榔占全省热带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二者之比来测算,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政策、市场需求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当地槟榔的生产规模,因此规模优势指数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体现。
(2)效率优势指数(EAI)计算见式(2)。
EAIij=APij/GPiAPj/AP
(2)
式(2)中,APij代表ij种农产品单产,GPi代表i区全部农产品平均单产,APj代表高一级地区全省j种农产品单产,AP代表高一级地区全省全部农产品平均单产。若EAIij>1,则说明该种农产品在此地区具有生产优势,反之,不具有生产效率优势,EAIij值越大则生产效率优势越强。
槟榔效率优势指数利用海南某地区槟榔单产占该地区热带作物单产的比例与全省槟榔单产占全省热带作物单产的比例的二者之比来测算,考察该地区在槟榔生产上的生产效率相对优势。效率优势指数主要是从资源内涵生产力的角度来反映槟榔的比较优势。
(3)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计算见式(3)。
AAIij=SAIij×EAIij
(3)
式(3)中,SAIij代表i地区j种农产品规模优势指数,EAIij代表i地区j种农产品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若AAIij>1,则说明该种农产品在此地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反之,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AAIij值越大则综合比较优势越强。AAI>1.10为强比较优势;1.00≤AAI≤1.10为弱比较优势;0.90≤AAI<1.00为弱比较劣势;AAI<0.90为强比较劣势。
槟榔综合优势指数是效率优势指数与规模优势指数的综合结果,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槟榔生产的优势度。

2.2 资源禀赋系数分析法

资源禀赋系数(EF)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某种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也用来判定该国家或地区某个产业在生产上的比较优势指标。在农业领域,一般采用某地区某种资源的相对产量与该地区相对农业产值的比值衡量各区域某农产品生产的资源禀赋情况[12]。槟榔生产的资源禀赋系数表达为式(4)。
EFi=Vi/VYi/Y
(4)
式(4)中,计算海南省各市县槟榔资源禀赋系数时,EFii地区槟榔生产的资源禀赋系数,Vi代表i地区的槟榔产量,V代表海南省全省槟榔产量,Yi代表i地区的农业总产值,Y代表海南省全省的农业总产值。0<EFi<1表示该地区生产槟榔在资源禀赋上缺乏区域比较优势,1≤EFi≤2表示该地区生产槟榔在资源禀赋上具备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EFi>2表示该地区生产槟榔在资源禀赋上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南槟榔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

(1)从种植规模看,槟榔主产区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西部增速快。图1显示自2005年以来,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持续增长,由2005年47715 hm2扩大到2022年181656 hm2,年均增长率达8.18%,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增速分别为7.28%、8.50%、9.69%,中、西部增速已经超越东部地区。目前,东中部地区仍是海南槟榔的主产区,2022年种植面积占全省的82.04%,并且中部地区生产规模已超过东部。2022年槟榔种植面积居前5的市县依次是:琼海市、琼中县、屯昌县、乐东县、万宁县。
图1 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Full size|PPT slide

表1规模优势区域来看,2005—2022年间,具有规模优势的市县集中分布在东、中部地区,总体上规模优势地域分布较稳定。其中,东部地区陵水、琼海、三亚、万宁,中部地区定安、屯昌、琼中、保亭,长期保持强规模优势(AAI>1),是海南槟榔的传统种植区,槟榔占当地热带作物生产比重较高,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西部各市县除乐东逐渐显示优势外,总体上均不具备规模优势,西部地区槟榔种植规模还较小。从规模优势指数值来看,相比2005年,2022年各区域规模优势指数东、中部地区分别下降0.15、0.09,西部地区上升0.07,东中部传统种植区的规模优势正逐渐下滑,西部地区尤其是澄迈、东方、乐东等市县呈追赶趋势。
表1 海南省槟榔生产的规模优势区域分布
年份 地区(AAI>1)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005 陵水、琼海、三亚、万宁 定安、屯昌、保亭、琼中、五指山 乐东
2010 陵水、琼海、三亚、万宁 定安、屯昌、保亭、琼中 -
2015 陵水、琼海、三亚、万宁 定安、屯昌、保亭、琼中 -
2020 陵水、琼海、三亚、万宁、海口 定安、屯昌、保亭、琼中 -
2022 琼海、三亚、万宁、海口 定安、屯昌、保亭、琼中、五指山 乐东
(2)从单产水平看,全省单产呈下降趋势,东中部地区降幅大于西部地区。自2005年以来,海南省槟榔单产水平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图2)。其中东部地区单产水平于2010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中、西部地区于2015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东部地区早于中西部地区下降。海南省具备种植槟榔的优越自然条件,但随着农业资源利用空间越来越小,土地产出率下降,槟榔单产水平不断下降。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单产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 a来中部地区单产降幅最大;西部地区近年趋于下降但仍远高于东中部地区。
图2 海南省槟榔单产水平变化趋势

Full size|PPT slide

表2效率优势区域来看,西部地区6市县普遍具有较强的效率优势,中部地区白沙、五指山、琼中具有较强的效率优势,但是东部地区6市县普遍不具有效率优势。2005年以来,西部地区是槟榔生产效率优势提升最快的区域,东中部传统种植区除白沙、五指山、琼中长期保持效率优势外,其他市县效率优势下降,尤其是东部地区整体不具备效率优势。总体上,海南省中西部地区槟榔生产具有较强的生产效率优势,且西部地区优势逐渐增强。
表2 海南省槟榔生产的效率优势区域分布
年份 地区(EAI>1)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005 - 白沙、琼中、五指山、保亭、定安 澄迈、临高、儋州、昌江
2010 - 白沙、琼中、五指山、保亭 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乐东、东方
2015 - 白沙、琼中、五指山、保亭、屯昌 澄迈、临高、乐东、东方
2020 - 白沙、琼中、五指山、保亭 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乐东、东方
2022 - 白沙、琼中、五指山 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乐东、东方
(3)从综合比较优势看,海南槟榔优势产区呈东退西进中部保优特点。从表3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来看,自2005年以来,东部地区三亚、万宁长期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但优势正日益下滑;中部地区定安、屯昌、琼中、保亭长期保持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五指山和白沙综合比较优势已显现;西部地区乐东长期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其次是东方和澄迈优势提升较快。从三大区域来看,作为海南省槟榔传统种植区的东中部地区,中部6市县综合比较优势较强,且优势明显;东部地区综合比较优势下降幅度较大,优势弱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乐东、东方、澄迈3个市县逐渐由弱势地区成长为强优势市县,另3个市县的优势指数也不断增大,是海南省槟榔生产综合优势提升最快的区域。
表3 海南省槟榔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市县地区 2005 2010 2015 2020 2022
东部地区合计 0.93 1.01 0.98 0.96 0.89
海口市 0.73 0.72 0.66 1.00 1.20
三亚市 1.08 1.23 1.12 1.27 1.06
文昌市 0.36 0.60 0.57 0.55 0.59
琼海市 1.12 1.07 0.98 0.99 0.80
万宁市 1.06 1.22 1.39 1.31 1.09
陵水县 1.00 0.93 0.95 0.83 0.84
中部地区合计 1.34 1.17 1.15 1.17 1.13
五指山市 1.23 0.90 0.89 1.05 1.25
定安县 1.59 1.25 1.28 1.29 1.24
屯昌县 1.30 1.22 1.35 1.20 1.11
琼中县 1.35 1.29 1.30 1.15 1.29
保亭县 1.52 1.26 1.25 1.37 1.13
白沙县 0.85 0.76 0.44 0.99 1.06
西部地区合计 0.75 0.79 0.84 0.84 1.16
澄迈县 0.82 1.03 1.14 1.06 1.16
临高县 0.48 0.47 0.16 0.25 0.72
儋州市 0.53 0.56 0.22 0.43 0.73
东方市 0.48 0.57 0.42 1.06 1.62
乐东县 1.00 1.04 1.26 1.22 1.56
昌江县 0.45 0.54 0.08 0.16 0.66
在市域尺度上,2022年海南省槟榔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排名前5的依次是:东方、乐东、琼中、五指山、定安。从表4综合比较优势分级情况看,2022年海南省槟榔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共有12个市县,其中强优势区9个,弱优势区3个;不具备综合比较优势的市县共6个,分别位于东部地区陵水、琼海、文昌和西部地区儋州、临高、昌江。
表4 海南省2022年槟榔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分级情况
地区 强优势区 弱优势区 无优势区
(AAI>1.10) (1.00≤AAI≤1.10) (AAI<1.00)
东部地区 海口 万宁、三亚 陵水、琼海、文昌
中部地区 琼中、五指山、定安、保亭、屯昌 白沙 -
西部地区 东方、乐东、澄迈 - 儋州、临高、昌江
注:按AAI数值由大到小排列。
(4)从资源禀赋优势看,海南中部地区槟榔资源禀赋优势强于东西部地区。表5显示,2005年以来,海南省槟榔生产在资源禀赋上具有强比较优势的区域集中在中部地区,虽然中部地区各市县资源禀赋系数有所波动,但整体资源禀赋优势提升,都具有强比较优势;其次是东部地区,琼海、万宁具有一定的资源禀赋优势,但资源禀赋优势呈下降趋势;西部地区整体缺乏资源禀赋优势。
表5 海南省各市县槟榔生产的资源禀赋系数
市县地区 2005 2010 2015 2020 2022
东部地区合计 1.17 1.18 1.08 1.05 1.07
海口市 0.19 0.20 0.15 0.44 1.15
三亚市 1.64 1.75 0.74 0.99 0.85
文昌市 0.24 0.40 0.45 0.64 0.68
琼海市 1.75 1.86 1.68 1.39 1.43
万宁市 2.02 1.68 2.20 1.85 1.41
陵水县 1.40 0.99 1.00 0.78 0.56
中部地区合计 2.10 2.15 2.60 2.79 2.79
五指山市 1.63 1.35 1.85 3.82 3.26
定安县 1.88 1.90 1.85 2.19 2.05
屯昌县 1.91 1.82 2.73 2.68 2.81
琼中县 1.97 3.15 5.11 3.92 4.93
保亭县 4.76 3.75 3.07 3.32 3.03
白沙县 0.91 0.86 0.49 1.59 1.45
西部地区合计 0.40 0.39 0.33 0.33 0.37
澄迈县 0.35 0.66 0.82 0.83 0.73
临高县 0.06 0.08 0.01 0.00 0.05
儋州市 0.16 0.31 0.03 0.12 0.26
东方市 0.06 0.08 0.02 0.04 0.09
乐东县 1.30 0.74 0.56 0.50 0.54
昌江县 0.08 0.10 0.00 0.00 0.01
研究发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的测算结果,二者表现为较强的一致性,中部地区槟榔生产整体存在比较优势,是海南省槟榔生产布局的重点区域。东部地区种植规模较大但单产水平下降,仅琼海、万宁长期保持资源禀赋优势,综合比较优势逐渐下降。西部地区槟榔生产资源禀赋较差,尽管单产效率较高,但目前种植规模较小,产量较低,综合比较优势缺乏但潜力较高。

3.2 海南槟榔生产的时空演变驱动因素分析

(1)较高的经济效益持续激发农户的槟榔种植热情。长期以来,槟榔是仅次于天然橡胶的海南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南省种植槟榔的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具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受全球天然橡胶供大于求影响,国内天然橡胶价格在2011年底至2012年初达到顶峰后价格回落并持续在低位徘徊,2022年国内市场全乳标准胶年平均价格为13元/kg[13],反观国内近年来槟榔制品消费需求扩大,槟榔产业总产值冲千亿[14],海南鲜果供不应求,鲜果价格近年来持续向好,据槟榔帮帮网监测,2022年产季海南槟榔鲜果平均价格达56元/kg,已成为海南省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据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统计,海南槟榔产值自2015年起超过天然橡胶。从经济效益看,槟榔产业已经超过天然橡胶,成为海南热带作物真正的第一大产业。在低成本高效益的刺激下,海南农户槟榔种植热情高涨,加速了槟榔生产规模的扩张。中西部地区是海南省天然橡胶主产区,在土地资源约束下,受经济效益驱使,不少农户将低产低效的橡胶园改种槟榔,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槟榔种植面积扩张迅速。
(2)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扩散打破了槟榔传统种植区域限制。在海南,槟榔树被称为“懒人树”,几乎“落地成活”,无需特别照料也会结果,如精心管理则产量也会大幅提高。近年来,槟榔市场行情高涨,槟榔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示范推广和技术扩散加快,农户突破传统的懒人树种植观念,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模式,槟榔产量和单产有较大幅度提高。槟榔非传统种植区通过采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加强田间管理,打破了地理限制,在槟榔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开发种植[15],甚至槟榔种植“下水田”“下河道”,破坏基本农田,出现了无序和盲目发展的苗头。
(3)槟榔树黄化相关病害蔓延严重降低槟榔产量。海南槟榔园主要有8种病害和5种虫害[16],其中槟榔黄化病是一种缓慢抑制槟榔植株生长、严重降低槟榔产量的具有传染性的毁灭性病害。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以来[17],槟榔黄化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不断蔓延危害,且逐年加重,在各个槟榔种植主要市县均有发生,减产10%~60%,甚至绝收[18]。目前,海南槟榔黄化病总体发生趋势呈现东部发生偏多且偏重于中西部,其中琼海、万宁、陵水等东部市县发生情况相对较严重,槟榔园存在50%~60%甚至高达80%发病率。中西部槟榔黄化病发生程度主要为中轻度,发生面积占比为10%~20%[17]。黄化病的蔓延导致近年来东部地区槟榔种植规模和产量大幅下降,槟榔种植朝中西部地区转移。当前,槟榔黄化病没有特效药,虽不可治但可防可控[16],关键是科学开展病虫害预防预控。但是海南槟榔植株普遍高大,连片槟榔园较少,加之广大农户长期“懒人种植”模式和对病害“重治轻防”的错误观念,造成人工防控成本较高、综合防控效果不明显,槟榔黄化病严重制约了海南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

4 结论、讨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近年来海南省槟榔生产规模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中部,东部地区陵水、琼海、三亚、万宁,西部地区定安、屯昌、琼中、保亭,长期保持强规模优势,但东中部地区规模优势正逐渐下滑,西部市县呈追赶趋势;西部6市县普遍具有较强的效率优势,是效率优势提升最快的区域,东部地区整体不具备效率优势。中部地区白沙、五指山、琼中长期保持效率优势。综合比较优势呈东退西进中部保优的特点,中部地区定安、屯昌、琼中、保亭长期保持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东部地区综合比较优势下降幅度较大,西部地区缺乏综合比较优势但综合优势提升最快。
(2)近年来受槟榔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扩散和较高经济效益驱使,农户种植热情高涨,海南省槟榔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槟榔种植面积扩张迅速,但是要警惕盲目种植槟榔的苗头。槟榔病虫害是影响槟榔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槟榔黄化病,由于缺乏强力有效的控制措施,严重威胁海南省槟榔产业发展。
(3)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的测算结果表现为较强的一致性,中部地区槟榔生产整体存在比较优势,琼中、定安、保亭、屯昌等中部市县是海南省槟榔生产布局的重点区域。东部地区万宁长期保持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但受黄化病等影响综合比较优势逐渐下降。西部地区槟榔生产单产效率较高,但资源禀赋较差,种植规模较小,综合比较优势缺乏但增产潜力较高。

4.2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将槟榔列为一类致癌物,中国则在2017年也将槟榔果列入了一级致癌物[19],长期嚼食槟榔块容易导致口腔黏膜发生纤维性病变,槟榔“致癌”风险不断被大众所认知。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新修订的《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取消了“食用槟榔”的类别,这意味着槟榔不再作为食品来管理,也未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导致槟榔制品“身份”不明,带来政府监管标准缺失,但槟榔借鉴烟草监管经验作为地方特色产品监管的海南立法工作还处于推进阶段[20]。监管政策的不明朗引发槟榔禁售风波,直接影响了海南230多万“槟农”的生计。作为槟榔产业链的源头,产业发展与消费者健康的矛盾也迫使海南省政府通过产业转型等方式来推动槟榔产业“自救”,其中从源头上优化槟榔生产布局是推进槟榔产业转型的出发点。本研究采用综合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系数从市域层面对海南省槟榔生产布局变迁进行分析,测算了槟榔生产优势区域,对指导海南槟榔生产科学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参考价值。但鉴于槟榔“身份”定位不明,国家和地方政府监管政策的调整对行业影响至关重要,科学调整槟榔生产布局,需格外关注相关政策。

4.3 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合理调整槟榔生产布局,科学引导槟榔种植向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区域集中,加大低产槟榔园的改造,以提高槟榔单位面积产量。(2)适度控制槟榔种植规模,规范槟榔种植标准,狠抓基本农田种植槟榔专项整治,遏制无序种植增量,警惕种植业、初加工到深加工业都出现的无序和盲目发展的现象或苗头。(3)强化槟榔园统防统治、水肥管理、病虫害监测预警等社会化服务,加强槟榔园的科学管理,加大槟榔病虫害科研攻关和防治工作力度,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槟榔鲜果品质。(4)尽快明确槟榔“地方特色产品”身份,完善食用槟榔制品监管政策,拓展槟榔食用和药用价值,加快推动槟榔产业转型升级。

References

[1]
陈良秋, 万玲. 我国引种槟榔时间及其它[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2):48-50.
[2]
刘欢. 槟榔陷入尴尬身份:不再是食品,列入地方特色产品惹争议[EB/OL]. 2021-09-01.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3042244514504.html.
[3]
陈雨生, 江一帆, 张瑛. 中国大豆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2, 42(3):87-94.
大豆是中国重要的植物蛋白和饲料来源,研究大豆生产格局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运用2000&#x02014;2018年我国29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ESDA法、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大豆生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近20年以来,中国大豆生产总量波动上升,呈现出&#x0201c;东北集中、西南扩散&#x0201d;的空间变动趋势,大豆生产的地理聚集水平有所上升。②中国大豆生产存在较强的正向空间关联关系,关联性呈&#x0201c;U&#x0201d;型变动趋势。③要素投入、农业比较收益、城镇化对大豆生产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受灾面积对大豆生产存在负向抑制作用,邻近地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大豆产业从业人员、农业比较收益、交通通达性、城镇化会影响到本地区大豆生产,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基于上述发现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为提高中国大豆自给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4]
李伟. 中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10):49-57.
[5]
李欠男, 程沅孜. 我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J]. 江苏农业科, 2017, 45(18):284-288.
[6]
杨万江, 陈文佳. 中国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1, 31(12):2086-2093.
[7]
王成丽, 黄家健. 海南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92-99.
[8]
朱大威, 葛灿菂, 朱方林. 江苏省蔬菜生产比较优势的时空变化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10):101-108.
[9]
高幸, 周德. 中国葡萄种植产业布局的时空变迁及影响因素解析——基于199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 43(4):201-209.
[10]
于丽艳, 穆月英. 中国蔬菜生产的时空变迁与比较优势分析[J]. 新疆农业科学, 2019, 56(10):1948-1958.
【目的】分析中国蔬菜生产的区域变迁与其比较优势的一致性,从调整比较优势角度促进全国蔬菜生产合理布局。【方法】基于2000年到2016年中国蔬菜生产数据,系统分析中国蔬菜生产的区域变迁,利用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法和资源禀赋系数分析法,测度中国蔬菜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利用面板回归,分析比较优势对蔬菜生产布局的影响。【结果】中国蔬菜产量前10位的省份蔬菜产量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70%,东部地区10个省市蔬菜产量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40%以上。东部地区整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大于1,中部地区小于或等于1,东北地区小于1;西部地区基本等于1。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每变化1%,会引起其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比重同方向变化0.8%。【结论】中国蔬菜生产集中度较高;东部地区是中国蔬菜主产区,在蔬菜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其主产区地位在不断下降;东北地区蔬菜生产在中国的地位明显下降,其比较优势也呈现同步明显下降;西部地区蔬菜生产在全国地位明显上升,其比较优势同步上升。比较优势是中国蔬菜生产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11]
穆维松, 李程程, 高阳, 等. 我国葡萄生产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2):168-176.
[12]
向云, 祁春节. 新疆水果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10):152-158.
[13]
莫业勇, 杨琳. 2022年国内外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情况和2023年形势分析[J]. 中国热带农业, 2023(4):19-25.
[14]
杨晓晶. 千亿产值槟榔产业何去何从[N]. 中国食品报,2021-9-23(003).
[15]
晏小霞, 刘立云, 王清隆, 等. 海南槟榔适宜种植区域调查研究[J]. 中国热带农业, 2021(2):33-40.
[16]
孟秀利, 宋薇薇, 唐庆华, 等. 槟榔主要病虫害研究进展[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11):3055-3065.
槟榔是一种重要的热带药用植物,也是海南省第二大经济作物。病虫害是制约槟榔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子。近年来,槟榔病虫害研究成果丰硕。本文对槟榔8种主要病害和5种主要虫害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同时提出研究问题与展望,以期为科研人员和种植户提供参考。
[17]
唐庆华, 孟秀利, 于少帅, 等. 中国“槟榔黄化病”研究40年——病原、防控措施新进展[J].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43(5):1010-1022.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 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干旱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槟榔黄化,以及&#x0201c;槟榔黄化病&#x0201d;病原或病因认识上存在混淆的问题,学界暂用&#x0201c;槟榔黄化现象&#x0201d;的表述。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病原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另一种致黄关键新病害&#x02014;&#x02014;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areca palm leaf yellowing virus disease, ALYVD),以及其他2种新发现的病毒病害&#x02014;&#x02014;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对6个示范基地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黄化植株被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 AYLP)或APV1单独感染,部分植株被AYLP和APV1复合感染。本文还探讨了槟榔黄化病研究中存在的病原分布不均、含量低引起的检测困难和田间诊断易混淆等问题,并对YLD、ALYVD、叶斑类病害、根腐病害、芽腐病、椰心叶甲、干旱、寒害、除草剂药害等9类因子引起的黄化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YLD和ALYVD 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紧迫形势,从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解读了《槟榔&#x0201c;黄化病&#x0201c;防控明白纸》,并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及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YLD和ALYVD 2种致黄关键病害综合防控中亟待实施的措施。本文旨在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槟榔&#x0201c;黄化病&#x0201d;方面的最新成果。
[18]
王崇颖. 海南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对策[J]. 中国热带农业, 2019(5):29-31.
[19]
张守坤, 陈磊. 按照烟草监管方式监管槟榔销售应当提示危害[N]. 法治日报,2022-9-26(008).
[20]
农业农村部. 对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1480号(农业水利类120号)提案的答复[EB/OL]. 2022-08-19. https://www.moa.gov.cn/govpublic/NKJ/202209/t20220901_6408381.htm.
Share on Mendeley
PDF(1240 KB)

465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Sections
Recommend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