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Study on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ea Industry

MAOZhaoqing, ZENGZhen, SHIJunyi, ZHANGXiaojiao, YANWenguang, FUChengxiu

PDF(1329 KB)
PDF(1329 KB)
Journal of Agriculture ›› 2024, Vol. 14 ›› Issue (9) : 75-8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01

Comparative Study on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ea Industry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Abstract

Exploring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China's tea indust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optimizing the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a industry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China's tea industry from 1991 to 2020, the market share, resource endowment coefficient,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ea industry in various tea producing provinces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tea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was explor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China's tea production is gradually gathering in the southwest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especially in Yunnan, Guizhou, Sichuan, Hubei, and Fujian. (2) China's tea industry has strong competitiveness, with a certain market size, resource endowment advantages, and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3) China's tea production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scale, showing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forming a scale advantage production area mainly composed of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of Fujian, Zhejiang, Hubei, and southwestern regions of Yunnan, Guizhou, Sichuan, etc. (4)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ea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China i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is stable, forming an efficiency advantage production area mainly composed of Guangdong, Fujian and other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5) China's tea production has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showing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and the advantageous regions are relatively stable. The scale comparative advantage has accelerated th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of the "polarization eff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ea industry,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 production regions, scientifically plan the layout of the tea industry, achieve reasonabl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efficienc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ea industry.

Key words

tea industry / competitiveness / market share / resource endowment coefficient / comparative advantage

Cite this article

Download Citations
MAO Zhaoqing , ZENG Zhen , SHI Junyi , ZHANG Xiaojiao , YAN Wenguang , FU Chengxiu. Comparative Study on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ea Industry.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24, 14(9): 75-85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01

0 引言

中国是茶树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拥有悠久的茶叶文化传统[1]。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茶产业发展体系[2]。2020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为316.50万hm2,占全球茶叶种植总面积的62.10%,全球排名第一;中国茶叶产量为298.60万t,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47.60%,全球排名第一;中国茶叶出口量为34.90万t,占比19.10%,全球排名第二。茶叶产业早已成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文化意义[3]。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下,茶叶产业发展到了提质增效新时期,有必要对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进行客观分析[4],以推动中国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5]
国内相关学者对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王刻铭等[4]采用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探讨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认为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品质提升与品牌创建。董照锋[6]根据中国18个产茶省份茶叶的优势指数分析结果,建议从政府职能、科技水平、标准化进程、品牌建设和产品质量等角度进行提升。陈志峰等[7]通过竞争优势分析法对福建省67个样本县域进行产业竞争力测度和区域分布特征分析,认为财政扶持引导对于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提出从扶持前的计划和方向、扶持时的重点和主导、扶持后的效益和反馈进行福建省茶叶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周林荣等[8]利用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对贵州省9个行政区域的茶叶产业发展形势与竞争力进行分析,建议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强化政策引导、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提升贵州省区域茶叶产业竞争力,推动贵州省茶产业的持续发展。许钰莎等[9]采用产业集中度、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等对四川省茶叶产业发展形势与市场竞争力进行测度分析,针对川茶产业“大而不强”特征产生的突出原因,建议从种植效率、精深加工、川茶品牌和茶文旅深度融合加以提升。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茶叶生产为切入点,利用市场占有率测算中国茶叶产业市场竞争力,利用资源禀赋系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中国茶叶产业比较优势,在全面分析1991—2020年中国茶叶生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综合探究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以期为加快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全国19个产茶省份为研究对象,即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甘肃、陕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由于台湾省茶叶生产数据难以获取,本研究暂未对其纳入分析。本研究选取的全国及省域的茶园种植面积、茶园采摘面积、茶叶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地区生产总值等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时间跨度为30 a,即1991—2020年,其他数据均为原始数据计算所得。

1.2 研究方法

1.2.1 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P)用来反映某个地区某种产品相对于其他区域的市场竞争力[10],计算见公式(1)。
Pit=VitVt
(1)
式中:Pit代表 t i省份茶叶市场占有率,VitVt分别代表 t i省份和全国的茶叶产量。

1.2.2 资源禀赋系数

资源禀赋系数(EF)用来反映某个地区某种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11],计算见公式(2)。
EFit=Vit/VtYit/Yt
(2)
式中:EFit代表 t i省份茶叶生产资源禀赋系数,VitVt分别代表 t i省份和全国的茶叶产量,YitYt分别代表 t i省份和全国的农业产值。一般认为,0<EFit<1时,表示 t i省份的茶叶生产资源禀赋缺乏区域比较优势;1<EFit<2时,表示 t i省份的茶叶生产资源禀赋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EFit2时,表示 t i省份的茶叶生产资源禀赋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

1.2.3 比较优势指数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从种植规模的角度反映某地区某作物的比较优势[12]。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从土地产出率的角度反映某地区某作物的比较优势[13]。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是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的综合运用[14],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某地区某作物的比较优势程度。计算见公式(3)~(5)。
SAIit=GSit/GSiGSt/GS
(3)
EAIit=APitAPi
(4)
AAIit=SAIit×EAIit
(5)
式中:SAIit代表 t i省份茶叶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EAIit代表 t i省份茶叶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AAIit代表 t i省份茶叶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GSitGSi分别代表 t i省份茶叶和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tGS分别为 t年全国茶叶和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APitAPi分别代表 t i省份茶叶单产和全国茶叶平均单产。若SAIit>1、EAIit>1、AAIit>1,说明该省份茶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综合比较优势,而且值越大说明优势越明显;反之,则不具备综合比较优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叶生产比较

2.1.1 茶园面积

中国各茶叶产区1991年和2020年的茶叶种植面积差异很明显,呈现出5个明显层级。从表1可以看出,1991年第1、2梯队均无茶叶产区,2020年第1梯队的茶叶产区有4个,分别是云南、贵州、四川和湖北,该梯队的茶叶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的53.63%;2020年第2梯队的茶叶产区仅有2个,分别是福建和浙江,该梯队的茶叶种植面积占到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的13.39%;第3梯队的茶叶产区均有5个,除了安徽未变化,其他4个产区由1991年的浙江、云南、福建和四川调整为2020年的湖南、陕西、江西和河南,该梯队的茶叶种植面积占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的比例从1991年的62.55%变化为2020年的23.62%;第4梯队的茶叶产区均有3个,由1991年的湖南、湖北和江西调整为2020年的广西、广东和重庆,该梯队的茶叶种植面积占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的比例从1991年的21.73%变化为2020年的6.89%;第5梯队的茶叶产区由1991年的10个减少为2020年的5个,减少的产区分别是广东、贵州、陕西、广西和河南,该梯队的茶叶种植面积占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的比例从1991年的15.71%变化为2020年的2.47%。
表1 1991年和2020年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种植面积梯队排名
梯队次序 梯队规模 1991年(省份/种植面积) 2020年(省份/种植面积)
第1梯队 35万hm2以上 - 云南/49.35、贵州/47.64、四川/39.64、湖北/35.84
第2梯队 20万~35万hm2 - 福建/22.39、浙江/20.66
第3梯队 10万~20万hm2 浙江/15.90、云南/15.87、福建/11.95、安徽/11.89、
四川/10.71
安徽/19.47、湖南/18.58、陕西/15.27、江西/11.32、
河南/11.30
第4梯队 5万~10万hm2 湖南/9.52、湖北/7.89、江西/5.63 广西/9.13、广东/7.82、重庆/5.21
第5梯队 5万hm2以下 广东/4.27、贵州/3.32、陕西/3.03、广西/2.33、河南/1.40、江苏/1.35、海南/0.78、山东/0.12、甘肃/0.05、西藏/0.01 江苏/3.42、山东/2.72、甘肃/1.23、西藏/0.36、海南/0.22
注:1991年重庆未设立直辖区,不作单独分析,下同。

2.1.2 茶叶产量

中国各茶叶产区1991年和2020年的茶叶产量差异很明显,同样呈现出5个明显的层级。从表2可以看出,1991年第1、2梯队也均无茶叶产区,2020年第1梯队的茶叶产区有4个,分别是云南、福建、湖北和四川,该梯队的茶叶产量已占到全国茶叶产量的55.60%;2020年第2梯队的茶叶产区仅有2个,分别是湖南和贵州,该梯队的茶叶产量占到全国茶叶产量的15.73%;第3梯队的茶叶产区由1991年的1个增加为2020年的3个,除了浙江未变化,增加的产区分别是安徽和广东,该梯队的茶叶产量占全国茶叶产量的比例从1991年的20.99%变化为2020年的14.81%;第4梯队的茶叶产区均有4个,由1991年的湖南、福建、四川和安徽调整为2020年的广西、陕西、江西和河南,该梯队的茶叶产量占全国茶叶产量的比例从1991年的45.86%变化为2020年的10.85%;第5梯队的茶叶产区由1991年的13个减少为2020年的6个,减少的产区分别是云南、湖北、广东、江西、广西、贵州、陕西和河南,该梯队的茶叶产量占全国茶叶产量的比例从1991年的33.15%变化为2020年的3.01%。
表2 1991年和2020年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产量梯队排名
梯队次序 梯队规模 1991年(省份/产量) 2020年(省份/产量)
第1梯队 30万t以上 - 云南/46.32、福建/46.14、湖北/36.08、四川/34.42
第2梯队 20万~30万t - 湖南/25.01、贵州/21.10
第3梯队 10万~20万t 浙江/11.40 浙江/17.72、安徽/12.86、广东/12.82
第4梯队 5万~10万t 湖南/7.30、福建/6.50、四川/6.00、安徽/5.10 广西/8.84、陕西/8.70、江西/7.16、河南/7.10
第5梯队 5万t以下 云南/4.80、湖北/3.00、广东/2.70、江西/1.90、广西/1.50、江苏/1.30、贵州/1.30、海南/0.60、陕西/0.50、河南/0.30、山东/0.10、甘肃/-、西藏/- 重庆/4.81、山东/2.59、江苏/1.12、甘肃/0.16、海南/0.13、
西藏/0.02
注:标“-”处是由于数据缺乏,无法得出最后计算结果,下同。

2.1.3 茶叶单产

1991—2020年,中国茶叶平均单产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表3)。从发展水平来看,广东、福建和湖南的茶叶单产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从1991年的0.80、0.67、0.88 t/hm2增加到2020年的2.57、2.20、1.84 t/hm2,分别增长了约2.20、2.29、1.10倍;云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贵州、甘肃和西藏等8个省份的茶叶单产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发展趋势来看,30 a间江苏的茶叶单产水平呈下降状态,降幅达68.49%;其他省份的茶叶单产水平均呈增长状态,其中福建、广东、陕西、河南、湖北、云南和湖南等7个省份的茶叶单产水平均增长1倍以上。
表3 1991—2020年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单产水平 t/hm2
产区 1991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全国 0.66 0.68 0.78 0.90 1.03 1.06 1.14
江苏 1.16 1.02 0.78 0.62 0.54 0.48 0.37
浙江 0.80 0.82 1.04 1.08 1.02 0.97 0.95
安徽 0.49 0.45 0.49 0.57 0.70 0.79 0.75
江西 0.44 0.48 0.39 0.54 0.69 0.81 0.84
湖北 0.56 0.53 0.71 0.84 1.06 1.16 1.32
湖南 0.88 0.86 0.92 1.07 1.48 1.70 1.84
广东 0.80 1.22 1.21 1.54 1.57 1.96 2.57
广西 0.90 1.07 0.87 0.84 0.95 1.14 1.23
福建 0.67 0.88 1.14 1.39 1.53 1.77 2.20
海南 0.92 0.70 0.90 - 1.12 0.79 0.95
山东 1.11 0.64 0.63 0.69 0.99 1.04 1.34
河南 0.30 0.36 0.53 0.60 0.71 0.70 0.75
陕西 0.26 0.25 0.31 0.39 0.46 0.65 0.75
甘肃 - 0.60 0.43 0.27 0.20 0.21 0.25
重庆 - - 0.80 0.87 1.06 1.23 1.24
四川 0.73 0.75 0.85 1.00 1.14 1.08 1.13
贵州 0.59 0.50 0.56 0.57 0.71 0.54 0.62
云南 0.47 0.48 0.56 0.70 0.99 1.01 1.08
西藏 - - - 0.03 0.08 0.92 0.19
综合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水平来分析,30 a间,云南、湖北和四川的茶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具体来看,由于福建、湖南和广东的茶叶单产水平高,使其茶叶产量的梯队排名均上升了层级,分别从第4、4、5梯队上升至第1、2、3梯队;尽管云南、湖北、四川、浙江和江西的茶叶单产水平不具备优势,因其种植面积很大,使其产量均能保持在第1、1、1、3、4梯队;虽然贵州、安徽、陕西和河南的茶叶单产水平较低,但其种植面积相对较大,使其产量分别从第5、4、5、5梯队上升至第2、3、4、4梯队;虽然重庆的茶叶单产水平较高,但是由于其种植面积太小,使其产量只能位于第5梯队;基于山东、江苏、甘肃、海南和西藏的茶叶种植面积很小,其产量只能位于第5梯队。总体看来,中国茶叶生产的核心区向西南地区[15]和中东部地区聚集。

2.2 显示性指标比较

2.2.1 市场占有率比较

1991—2020年,中国茶叶具备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各省份茶叶市场分布极其不均匀(表4)。从发展水平来看,30 a间中国19个茶叶产区仅有福建、浙江、云南和四川4个产区的茶叶产业P值超过10%,湖北、湖南和安徽等3个省份的茶叶产业P值介于5%与10%之间,其他12个省份的茶叶产业P值均低于5%。从发展趋势来看,福建、云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广西、河南和山东等9个省份的茶叶产业P值总体呈上升态势,甘肃和西藏的茶叶产业P值总体呈平稳态势,其余8个省份的茶叶产业P值总体呈下降态势。可见,中国茶叶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但区域分布非常不均衡[16]
表4 1991—2020年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市场占有率(P) %
产区 1991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均值
江苏 2.39 1.81 1.76 1.29 1.01 0.64 0.38 1.34
浙江 20.99 17.34 17.03 15.44 11.03 7.67 6.04 13.71
安徽 9.39 7.80 6.64 6.38 5.65 5.02 4.39 6.38
江西 3.50 3.46 2.30 1.79 2.02 2.31 2.44 2.42
湖北 5.52 6.63 9.32 9.09 11.23 11.95 12.31 9.61
湖南 13.44 10.44 8.38 7.70 7.98 7.81 8.53 8.70
广东 4.97 6.73 6.16 4.76 3.61 3.53 4.37 4.74
广西 2.76 3.29 2.62 2.80 2.65 2.83 3.02 2.88
福建 11.97 16.06 18.43 19.77 18.48 17.89 15.74 17.35
海南 1.10 0.64 0.33 0.10 0.08 0.04 0.05 0.30
山东 0.18 0.19 0.33 0.71 0.81 0.84 0.89 0.57
河南 0.55 0.77 1.34 1.81 2.90 2.88 2.42 1.85
陕西 0.92 0.89 0.90 1.22 1.70 2.40 2.97 1.54
甘肃 - 0.03 0.04 0.06 0.06 0.06 0.05 0.04
重庆 - - 2.13 1.77 1.71 1.56 1.64 1.45
四川 11.05 10.36 7.98 10.48 11.48 11.05 11.74 10.42
贵州 2.39 2.65 2.69 2.45 3.54 5.25 7.20 3.64
云南 8.84 10.89 11.62 12.40 14.06 16.27 15.80 13.07
西藏 - 0.02 - - - - 0.01 -

2.2.2 资源禀赋系数比较

1991—2020年,中国茶叶生产资源禀赋总体具有比较优势,但各省份资源禀赋差异明显(表5)。从发展水平来看,30 a间中国19个茶叶产区中仅有福建、云南、浙江、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和安徽等8个省份的茶叶生产资源禀赋具有比较优势。从发展趋势来看,福建、云南、湖北、四川、贵州、广东、陕西、河南和山东等9个省份的茶叶生产EF值总体呈上升态势,甘肃和西藏的茶叶生产EF值总体呈平稳态势,其余8个省份的茶叶生产EF值总体呈下降态势。可见,尽管中国茶叶资源较为丰富,但进入到了提质增效新时期[17]
表5 1991—2020年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资源禀赋系数(EF)
产区 1991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均值
江苏 0.35 0.22 0.22 0.20 0.16 0.10 0.07 0.19
浙江 5.44 4.28 4.54 4.63 3.91 3.08 2.72 4.14
安徽 2.31 1.45 1.36 1.53 1.35 1.33 1.25 1.45
江西 1.14 1.24 0.82 0.69 0.93 1.00 1.04 0.93
湖北 1.04 1.29 2.10 1.91 2.16 2.48 2.53 1.95
湖南 2.67 2.14 1.84 1.59 1.43 1.48 1.82 1.78
广东 0.72 1.03 1.06 0.84 0.76 0.73 0.83 0.84
广西 0.86 1.02 0.87 0.77 0.73 0.76 0.66 0.80
福建 4.74 5.61 6.07 6.79 6.99 6.37 6.21 6.18
海南 1.79 0.88 0.31 0.11 0.09 0.04 0.04 0.38
山东 0.02 0.02 0.04 0.07 0.08 0.10 0.12 0.06
河南 0.08 0.11 0.15 0.20 0.30 0.36 0.28 0.22
陕西 0.37 0.41 0.38 0.50 0.57 0.72 0.76 0.52
甘肃 - 0.02 0.02 0.03 0.03 0.03 0.03 0.02
重庆 - - 1.21 0.97 1.01 0.87 0.74 0.96
四川 1.33 1.39 1.41 1.98 2.05 1.91 1.79 1.72
贵州 1.18 1.41 1.33 1.43 2.23 1.71 1.86 1.62
云南 3.15 4.32 3.87 4.35 5.61 5.09 3.91 4.38
西藏 - 0.15 - - - 0.03 0.04 0.03

2.3 比较优势指数评价分析

2.3.1 规模比较优势分析

通过测算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SAI值(表6),了解到30 a间中国茶叶生产具备规模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有7个省份的茶叶生产SAI值一直大于1,分别是福建、浙江、云南、贵州、湖北、安徽和四川,且福建、浙江和云南的SAI值均大于2,福建的SAI均值已高达6.89;重庆、广西、江苏、河南、西藏、甘肃和山东等7个省份的SAI值一直小于1,规模比较优势不明显。从变化趋势来看,福建、贵州、湖北、四川、陕西、广西、河南、西藏、甘肃和山东等10个省份的茶叶生产SAI值总体呈增长态势,云南、安徽、湖南、江西、广东、重庆和海南等7个省份的茶叶生产SAI值则总体呈下降趋势,浙江和江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态势。可见,中国茶叶产业在生产规模上整体处于上升期间[18],但茶叶生产地域差异非常显著[15]
表6 1991—2020年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
产区 1991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均值
江苏 0.24 0.33 0.36 0.36 0.35 0.26 0.24 0.31
浙江 5.12 4.77 5.20 6.27 5.84 5.06 5.34 5.37
安徽 2.05 1.96 1.73 1.47 1.20 1.12 1.15 1.65
江西 1.36 1.25 1.27 0.84 0.85 0.91 1.04 1.02
湖北 1.50 2.06 2.29 2.19 2.19 2.43 2.34 2.24
湖南 1.67 1.55 1.33 1.15 0.96 0.90 1.15 1.24
广东 1.06 1.16 1.20 0.86 0.74 0.62 0.91 0.93
广西 0.62 0.58 0.60 0.65 0.69 0.67 0.78 0.67
福建 5.96 6.26 6.64 7.19 7.23 6.39 7.15 6.89
海南 1.33 0.90 0.52 0.22 0.12 0.09 0.17 0.42
山东 0.02 0.04 0.11 0.16 0.14 0.14 0.13 0.10
河南 0.16 0.20 0.23 0.27 0.37 0.47 0.40 0.32
陕西 0.88 0.93 1.11 1.63 1.66 1.77 1.91 1.41
甘肃 0.02 0.03 0.05 0.19 0.20 0.17 0.16 0.13
重庆 - - 0.95 0.86 0.78 0.67 0.80 0.81
四川 1.19 1.05 1.24 1.84 1.88 1.98 2.10 1.63
贵州 1.23 1.52 1.37 1.43 2.79 4.50 4.53 2.43
云南 4.87 4.50 4.15 4.15 4.66 3.52 3.68 4.24
西藏 0.07 0.00 0.00 0.10 0.07 0.14 0.69 0.22
1991年和2020年中国各省份茶叶生产SAI值差异较明显,呈现出4个明显层级。从表7可以看出,30 a间近一半茶叶产区的的茶叶生产SAI值大于1,且相对稳定。其中,SAI≥3的茶叶产区由1991年的3个增加到2020年的4个,福建、浙江和云南未变,贵州的茶叶生产SAI值有所上升,说明该层级的茶叶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很明显,且优势区域有所增加;2≤SAI<3的茶叶产区由1991年的1个增加到2020年的2个,具体由1991年的安徽调整为2020年的湖北和四川,说明该层级的茶叶生产规模比较优势较明显,且优势区域有所增加;1≤SAI<2的茶叶产区由1991年的7个减少为2020年的4个,除了湖南和江西未变化,其他产区由1991年的湖北、海南、贵州、四川和广东调整为2020年的陕西和安徽,说明该层级的茶叶生产SAI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优势区域有所减少;0≤SAI<1的茶叶产区由1991年的7个增加为2020年的9个,除了江苏、广西、山东、河南、甘肃和西藏等6个产区未有变化,其他产区由1991年的陕西调整为2020年的广东、海南和重庆,说明该层级的茶叶生产不仅不具备规模比较优势,而且区域还有所增加。
表7 1991年和2020年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分级排名
SAI区间 1991年 2020年
SAI≥3 福建/5.96、浙江/5.12、云南/4.87 福建/7.15、浙江/5.34、贵州/4.53、云南/3.68
3≤SAI<2 安徽/2.05 湖北/2.34、四川/2.10
1≤SAI<2 湖南/1.67、湖北/1.50、江西/1.36、海南/1.33、贵州/1.23、四川/1.19、
广东/1.06
陕西/1.91、安徽/1.15、湖南/1.15、江西/1.04
0≤SAI<1 陕西/0.88、广西/0.62、江苏/0.24、河南/0.16、西藏/0.07、山东/0.02、
甘肃/0.02
江苏/0.24、广东/0.91、广西/0.78、海南/0.17、山东/0.13、河南/0.40、甘肃/0.16、重庆/0.80、西藏/0.69

2.3.2 效率比较优势分析

通过测算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EAI值(表8),了解到30 a间中国茶叶生产效率比较优势不显著,总体呈平稳态势。其中,有3个省份的茶叶生产EAI值一直大于1,分别是广东、福建和湖南,说明这3个省份的茶叶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明显;云南、安徽、江西、贵州、河南、陕西、甘肃和西藏等8个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EAI值一直小于1,效率比较优势不明显。从变化趋势来看,广东、福建、湖南、湖北、云南、河南、陕西和西藏等8个省份的茶叶生产EAI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浙江、广西、海南、山东、江苏、贵州和甘肃等7个省份的茶叶生产EAI值则总体呈下降态势,重庆、四川、安徽和江西总体较为平稳。可见,中国茶叶生产未显示效率比较优势[19],且各省份之间的茶叶生产效率差距明显[20]
表8 1991—2020年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
产区 1991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均值
江苏 1.77 1.51 1.00 0.69 0.52 0.45 0.32 0.86
浙江 1.22 1.21 1.34 1.20 0.98 0.91 0.83 1.14
安徽 0.75 0.66 0.63 0.63 0.67 0.74 0.66 0.67
江西 0.68 0.70 0.50 0.60 0.67 0.76 0.74 0.67
湖北 0.85 0.78 0.91 0.93 1.03 1.09 1.15 0.97
湖南 1.34 1.27 1.19 1.20 1.43 1.60 1.61 1.35
广东 1.23 1.80 1.56 1.72 1.52 1.84 2.25 1.62
广西 1.38 1.57 1.11 0.93 0.91 1.07 1.08 1.13
福建 1.02 1.30 1.47 1.55 1.48 1.67 1.93 1.51
海南 1.41 1.03 1.15 0.00 1.08 0.74 0.83 1.07
山东 1.70 0.95 0.81 0.76 0.95 0.98 1.17 0.99
河南 0.45 0.53 0.69 0.67 0.69 0.66 0.66 0.63
陕西 0.40 0.37 0.40 0.43 0.45 0.61 0.65 0.48
甘肃 - 0.88 0.55 0.30 0.20 0.19 0.22 0.38
重庆 - - 1.03 0.97 1.03 1.16 1.08 1.09
四川 1.11 1.10 1.09 1.11 1.10 1.02 0.99 1.08
贵州 0.90 0.73 0.72 0.64 0.69 0.51 0.54 0.65
云南 0.71 0.72 0.72 0.78 0.96 0.95 0.95 0.82
西藏 - - - 0.03 0.08 0.87 0.17 0.28
1991年和2020年中国各省份茶叶生产EAI值差异较为明显,呈现出2个明显层级。从表9可以看出,EAI≥1的茶叶产区由1991年的9个减少到2020年的7个,除了广东、福建、湖南、山东和广西等5个产区未变,其他产区由1991年的江苏、海南、浙江和四川调整为2020年的湖北和重庆,说明该层级的茶叶生产效率比较优势较明显,但优势区域有所减少;0≤EAI<1的茶叶产区由1991年的9个增加为2020年的12个,除了云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贵州、甘肃和西藏等8个产区未变化,其他产区由1991年的湖北调整为2020年的四川、浙江、海南和江苏,说明该层级的茶叶生产不仅不具备效率比较优势,而且区域还有所增加。
表9 1991年和2020年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分级排名
EAI区间 1991年 2020年
EAI≥1 江苏/1.77、山东/1.70、海南/1.41、广西/1.38、湖南/1.34、广东/1.23、
浙江/1.22、四川/1.11、福建/1.02
广东/2.25、福建/1.93、湖南/1.61、山东/1.17、湖北/1.15、广西/1.08、
重庆/1.08
0≤EAI<1 贵州/0.90、湖北/0.85、安徽/0.75、云南/0.71、江西/0.68、陕西/0.40、
河南/0.45、西藏/-、甘肃/-
四川/0.99、云南/0.95、浙江/0.83、海南/0.83、江西/0.74、安徽/0.66、
河南/0.66、陕西/0.65、贵州/0.54、江苏/0.32、甘肃/0.22、西藏/0.17

2.3.3 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通过测算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AAI值(表10),了解到30 a间中国茶叶生产具备综合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有8个省份的茶叶生产AAI值一直大于1,分别是福建、浙江、云南、湖北、四川、湖南、广东和贵州,且福建和浙江的茶叶生产AAI值均大于2,福建的茶叶生产AAI均值已高达3.22;重庆、广西、江西、江苏、河南、山东、甘肃和西藏等8个省份的茶叶生产AAI值一直小于1,综合比较优势不明显。从变化趋势来看,福建、湖北、四川、贵州、陕西、河南、山东和西藏等8个省份的茶叶生产AAI值总体呈增长态势,浙江、湖南、安徽、重庆、江西、海南和江苏等7个省份的茶叶生产AAI值则总体呈下降趋势,广西和甘肃总体较为平稳,云南和广东的波动幅度较为明显。可见,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竞争优势越发显著,但基于规模导向的竞争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21]
表10 1991—2020年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
产区 1991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均值
江苏 0.65 0.70 0.60 0.50 0.42 0.34 0.28 0.50
浙江 2.50 2.41 2.64 2.75 2.40 2.15 2.11 2.45
安徽 1.24 1.14 1.04 0.96 0.90 0.91 0.87 1.03
江西 0.96 0.94 0.79 0.71 0.75 0.83 0.88 0.82
湖北 1.13 1.26 1.44 1.43 1.50 1.63 1.64 1.46
湖南 1.49 1.41 1.26 1.18 1.17 1.20 1.36 1.28
广东 1.14 1.44 1.37 1.22 1.06 1.06 1.44 1.21
广西 0.92 0.96 0.82 0.78 0.80 0.85 0.92 0.86
福建 2.46 2.85 3.13 3.34 3.27 3.27 3.71 3.22
海南 1.37 0.96 0.78 0.00 0.36 0.26 0.37 0.57
山东 0.16 0.20 0.30 0.34 0.36 0.37 0.39 0.30
河南 0.27 0.32 0.39 0.43 0.51 0.56 0.51 0.44
陕西 0.59 0.58 0.67 0.84 0.86 1.04 1.12 0.81
甘肃 - 0.16 0.17 0.24 0.20 0.18 0.19 0.18
重庆 - - 0.99 0.91 0.90 0.88 0.93 0.94
四川 1.15 1.08 1.16 1.43 1.44 1.42 1.44 1.31
贵州 1.05 1.05 0.99 0.95 1.38 1.52 1.57 1.20
云南 1.86 1.80 1.73 1.80 2.11 1.83 1.87 1.86
西藏 - - - 0.06 0.07 0.35 0.34 0.09
1991年和2020年中国各省份的茶叶生产AAI值差异较明显,呈现出3个明显层级。从表11可以看出,AAI≥2的茶叶产区未有变化,一直都是福建和浙江,说明这2个产区的茶叶生产综合比较优势较明显;1≤AAI<2的茶叶产区由1991年的8个减少为2020年的7个,除了云南、湖北、贵州、四川、广东和湖南等6个产区未变化,其他产区由1991年的海南和安徽调整为2020年的陕西,说明该层级的茶叶生产AAI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优势区域有所减少;0≤AAI<1的茶叶产区由1991年的8个增加为2020年的10个,除了广西、江西、河南、山东、西藏、江苏和甘肃等7个产区未有变化,其他产区由1991年的陕西调整为2020年的重庆、安徽和海南,说明该层级的茶叶生产不仅不具备综合比较优势,而且区域还有所增加。
表11 1991年和2020年中国各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级排名
AAI区间 1991年 2020年
AAI≥2 福建/2.46、浙江/2.50 福建/3.71、浙江/2.11
1≤AAI<2 云南/1.86、湖南/1.49、海南/1.37、安徽/1.24、四川/1.15、广东/1.14、湖北/1.13、贵州/1.05 云南/1.87、湖北/1.64、贵州/1.57、四川/1.44、广东/1.44、湖南/1.36、陕西/1.12
0≤AAI<1 江西/0.96、广西/0.92、江苏/0.65、陕西/0.59、河南/0.27、山东/0.16、甘肃/-、西藏/- 重庆/0.93、广西/0.92、江西/0.88、安徽/0.87、河南/0.51、山东/0.39、海南/0.37、西藏/0.34、江苏/0.28、甘肃/0.19
综合SAIEAIAAI来分析,30 a间,福建和浙江的茶叶产业竞争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茶叶产区,每年的AAI值均大于2,位居全国前两位;湖北和湖南作为传统茶叶主产区,其茶叶产业竞争力水平较高,兼具规模比较优势和效率比较优势;云南、四川、广东、贵州和陕西同样作为传统茶叶产区,其茶叶产业竞争力水平也较高,但云南、贵州、四川和陕西仅具备规模比较优势,广东仅具备效率比较优势;重庆、广西、江西、安徽、河南、山东、海南、江苏、甘肃和西藏的茶叶产业竞争力水平均较低,但安徽和江西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山东、广西和重庆均具有效率比较优势。总体来看,中国茶叶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越发显著,且优势区域相对稳定,主要受福建、浙江、云南、湖北和贵州等传统茶叶主产区影响,逐渐呈现出优势产区向中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15]集聚的平稳发展态势。同时,中国茶叶生产AAI值与SAI值的产区重合度较高,且综合比较优势“极化效应”不断增强[22]

3 结论

本研究利用市场占有率、资源禀赋系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测度指标,系统分析了1991—2020年中国茶叶产区的竞争力水平变化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从区域布局来看,中国茶叶生产区域向西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集聚,尤其以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和福建最为显著,该区域2020年集中了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的60.60%、产量的62.80%。(2)从显示性指标来看,中国茶叶产业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但市场分布极其不均匀,仅有福建、浙江、云南和四川4个茶叶产区具备市场占有率优势;中国茶叶生产资源禀赋总体具有比较优势,以福建、云南、浙江最为显著,但资源禀赋差异明显。(3)从比较优势来看,中国茶叶生产具备规模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态势,形成以福建、浙江、湖北等中东部地区和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为主的规模优势产区;中国茶叶生产效率比较优势不显著,总体呈平稳态势,形成以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效率优势产区;中国茶叶生产具备综合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态势,且优势区域相对稳定,规模比较优势加速了综合比较优势“极化效应”的不断增强。综合来看,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水平较高,福建和浙江的茶叶生产最具优势,云南、湖北、贵州和四川次之,总体形成以福建、浙江、湖北为主的中东部地区和以云南、四川、贵州为主的西南地区的茶叶生产优势区。

4 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水平,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应根据不同茶叶产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产品优势特征,科学规划茶叶生产区划,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茶叶产业区域优化布局。一是茶叶生产劣势区,应尝试与茶叶优势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并逐渐减少茶叶生产释放资源要素,转而发展比较优势更强的农产品。二是茶叶生产规模优势区,应继续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推广机械化种植和采摘,形成特色茶叶生产基地,持续发挥规模效应;并加大茶叶地理标志产品行政保护工作力度,推进全方位注册保护,引导茶叶产业从“产地品牌”到“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延伸,形成茶叶产业从名茶到名牌走向名企的完整品牌体系[23]。三是茶叶生产效率优势区,应以主攻单产和提高品质为主要方向,加大特色高品质茶叶培育力度,扩大优质茶叶市场份额,提升茶叶品质供给;并深入挖掘当地茶文化丰富内涵和深刻精髓,鼓励茶叶产业向茶文化旅游、茶养生保健方向延伸,开发茶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一批集茶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体验、教育研学等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综合体,形成茶叶全产业链布局,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1]

References

[1]
潘颖, 唐军, 张迅, 等.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 44(17):26-29.
[2]
陈富桥, 胡林英, 姜爱芹. 我国茶产业发展40年[J]. 中国茶叶, 2019, 41(10):1-5.
[3]
王小花.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茶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 福建茶叶, 2023, 45(8):9-11.
[4]
王刻铭, 黄勇, 刘仲华.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 41(1):45-54.
[5]
李红斌, 姚明哲.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做好“三茶”统筹融合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农村科技, 2023(7):26-29.
[6]
董照锋. 我国茶叶产业国内竞争力分析[J]. 广东茶业, 2017(3):34-38.
[7]
陈志峰, 张伟利, 严小燕, 等. 福建省县域茶叶产业竞争力分析与优化布局[J]. 经济地理, 2017, 37(12):145-152.
[8]
周林荣, 关晓溪, 张新. 基于比较优势指数法的贵州省区域茶叶产业发展形势与竞争力分析[J]. 茶叶通讯, 2020, 47(1):128-134.
[9]
许钰莎, 李晓, 赵颖文. 四川省茶叶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1, 27(1):14-20.
[10]
张丽莹, 马永青, 任咏梅, 等. 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 北方园艺, 2022(8):129-138.
[11]
肖海峰, 俞岩秀. 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及其比较优势分析[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8(4):38-47.
[12]
顾天竹, 周启凡. 中国香蕉生产布局的时空演变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5):315-319.
[13]
高伟, 张俊, 郝西. 河南省花生生产区域变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22-30.
通过分析近30年河南省花生生产区域性变化,揭示花生生产格局演变规律,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全省花生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利用1990—2018年河南省统计数据,采用生产重心、产地集中度、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河南省花生生产区域变化及影响因素。随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花生生产由最初的集中走向分散,且生产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豫中、豫东等传统花生产区在花生主产地市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豫南地区在河南省花生生产中重要性越来越大,该地区拥有较高的生产集中度和较强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及综合比较优势,已成为河南省花生生产优势区域,且优势在逐步增强。科技支撑和政策引导推动了各区域花生的生产,且导致各市发展差异化显著。例如豫南地区优势逐步增强,豫西地区小幅发展,而豫东和豫中的优势逐步减弱。
[14]
耿献辉, 卢华, 周应恒. 我国梨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4(4):67-77.
[15]
肖智, 黄贤金, 孟浩, 等. 2009-2014年中国茶叶生产空间演变格局及变化特征[J]. 地理研究, 2017, 36(1):109-120.
阐明茶叶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中国茶产业转移战略决策意义重大。运用GIS技术和重心理论分析2009-2014年中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名优茶产量、茶叶产值及名优茶产值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重心移动轨迹,探讨重心轨迹空间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 中国茶叶生产地域差异明显,已形成西南茶区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江南茶区以浙江、湖北两省,华南茶区以福建省,江北茶区以河南省为主导的地域分工格局;福建、云南、浙江三省是中国茶产业大省。② 中国茶叶生产重心整体呈西移趋势。尽管不同指标的重心移动路径有一定的差异,但东茶西移已成定局。③ 在重心转移路径图上,某属性(如茶叶产值)重心移动距离的大小能直观地反映该属性在移向地区增长幅度的大小。④ 政府对茶产业的高度重视及政策的强力支持是中国茶园扩张的重要驱动力;茶区产品结构的优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的提高、标准化生产及茶区机械化的普及是茶叶产量与名优茶产量增长的重要原因;茶叶产值及名优茶产值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茶产业规模的扩大及品牌化经营。
[16]
韩啸, 赵海燕, 余洁, 等. 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3, 28(2):69-72.
[17]
王刻铭, 刘仲华. 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茶叶产业发展路径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9, 42(4):83-88.
[18]
吴芹瑶, 杨江帆, 林程, 等. 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研究[J]. 茶叶科学, 2022, 42(2):290-300.
[19]
田伟, 李明贤, 谭朵朵. 基于SFA的中国茶叶生产效率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4):436-438.
[20]
吕建兴, 陈富桥, 胡林英, 等. 中国茶叶种植户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来自2011—2017年微观数据的证据[J]. 茶叶科学, 2021, 41(4):577-591.
[21]
管曦, 谢向英, 林畅, 等. 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思考及其对策研究(续)[J]. 中国茶叶, 2019, 41(1):39-43.
[22]
周曙东, 吴新林. 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特征及影响分析[J]. 茶叶通讯, 2020, 47(3):496-501.
[23]
李玉梅. 乡村振兴视阈下茶叶品牌建设研究[J]. 福建茶叶, 2022, 44(10):36-38.
Share on Mendeley
PDF(1329 KB)

Collection(s)

Reviews

126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Sections
Recommend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