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Density and Growth Regulator Interaction on Yield and Lodging Resistance of Summer Maize ‘Zidan11’

CHEN Jun, ZHANG Haijun, LI Xiaoyu, LI Wenqian

PDF(1380 KB)
PDF(1380 KB)
Journal of Agriculture ›› 2023, Vol. 13 ›› Issue (7) : 12-1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99

Effect of Density and Growth Regulator Interaction on Yield and Lodging Resistance of Summer Maize ‘Zidan11’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ing density and various of growth regulators, the leaf area index,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per plant, grain filling rate and yield characters of summer maize ‘Zidan11’ were tested and analyzed, the reasonable planting density and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growth regulators of summer maize ‘Zidan11’ in central Shandong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planting density of ‘Zidan11’ was 75000 plants/hm2, and the yield would decrease significantly if the density exceeded this. When the density increased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growth regulator, the lodging resistance of ‘Zidan11’ straw would be weakened. The best yield could be obtained by the treatment of 67500 plants/hm2 densityand‘amino acid water-soluble fertilizer’. The maturity period with the treatment was delayed and could be used as storage corn ear production, but it should not be harvested too late. The treatment with the density of 75000 plants/hm2 and‘30% aminoacyl ester and ethephon’could obtain relatively stable yield with low leaf area index,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per plant and short maturity period, and had the best anti-falling ability, which was suitable for the grain production of ‘Zidan11’ land intensive mode in the central Shandong Plain.

Key words

planting density / growth regulator / ‘Zidan11’ / yield

Cite this article

Download Citations
CHEN Jun , ZHANG Haijun , LI Xiaoyu , LI Wenqian. Effect of Density and Growth Regulator Interaction on Yield and Lodging Resistance of Summer Maize ‘Zidan11’.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23, 13(7): 12-1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99

0 引言

淄博地处鲁中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耕地主要采取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方式。由于夏播玉米生育期短的限制,生产上多采用中早熟品种。‘淄单11’(鲁审玉20180031)比‘郑单958’早熟1 d,增幅≥3.5%,适宜鲁中地区推广种植。玉米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增产主要技术措施有增加种植密度、肥料运用、化控抗逆稳产及宽窄行光热利用等几种。近年来,黄淮海夏玉米拔节期遭受台风登陆、高湿寡照等不利气候影响,利用生长调节剂的化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杨吉顺等[1]研究发现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光、温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增产潜力;冯海娟等[2]研究认为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时产量达到最大。徐田军等[3]提出在种植密度过大等倒伏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显著增加玉米茎秆的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显著降低重心高度和倒伏率,利于玉米稳产。围绕玉米增产,前人在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生长调节剂对产量的影响等方面已有所研究,但对于相同调节物质对不同遗传特性品种的影响机理是否一致,推广品种在不同调节物质作用下的地区适宜密度鲜见报道。本试验以夏玉米品种‘淄单11’不同密度与多种生长调节剂的交互效应为切入点,明确品种种植密度与适宜密度使用的生长调节剂类型,以期为地区集约化推广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采用大田种植,2021年6—10月夏玉米生长季在山东省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E118°03′68″,N36°81′05″)进行,前茬作物为冬小麦,麦收后深松翻地。试验田土质为砂姜土,0~4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0.3 g/kg,速效氮含量14.6 mg/kg、速效磷含量12.9 mg/kg、速效钾含量为36.3 mg/kg,pH 7.96。
试验采取裂区设计,品种为‘淄单11’,主区为3个密度:6.75万株/hm2(用1表示)、7.5万株/hm2(用2表示)、8.25万株/hm2(用3表示),60 cm等行距;裂区为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分别为玉黄金处理(YHJ,30%氨酰酯·乙烯利水剂)、多效唑处理(DXC,内源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矮壮素处理(EZS,氯化-2-氯乙基三甲铵)、白加黑处理(BJH,含氨基酸水溶肥)和不喷施处理(CK),共15个处理。于V6期叶面、叶背喷施。基肥选择沃夫特缓释肥600 kg/hm2 (N:P2O5:K2O=26:10:12)一次施入。

1.2 试验方法

1.2.1 产量成熟期

分别随机选取20个均匀果穗进行考种,测定籽粒含水率,包括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千粒重等,依据不同密度(6.75万、7.5万、8.25万株/hm2)小区实收穗数按14%含水量折算标准产量。

1.2.2 叶面积指数

吐丝(R1)期开始,每处理每重复小区选取长势均匀的植株1株挂牌标记,每隔10 d直至成熟期(PM)收获,定株测量单株叶面积,并换算叶面积指数。

1.2.3 单株干物质积累量

分别于R1(吐丝)期、R2(灌浆)期、每隔10 d直至PM(成熟)期按小区选取代表性植株地上部1株,将叶、茎鞘、苞叶、穗轴与籽粒5部分取样装袋,置烘箱105℃下杀青30 min,然后80℃烘干至恒重测量干物质。依据成熟期单株籽粒产量与单株干物质积累总量的比值计算收获指数。

1.2.4 灌浆速率

玉米吐丝期每小区每重复选取长势一致的植株样穗,授粉5 d后第一次灌浆取样,此后每隔10 d取一次直至收获。每次选取代表样穗1个分上中下3部分(各占穗长的1/3),各部分按行取50个籽粒保证取样代表性,各部位样粒混合后(计150粒),在105℃烘箱中杀青30 min后,于8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后称取籽粒干重,折算百粒质量。

1.2.5 抗倒能力评价

(1)植株形态:植株成熟期,每处理、每重复随机连续选取3株测定其株高和穗位高。
(2)节间穿刺强度:用茎秆强度测定仪将横断面积为1 mm2的测头,在地上部第3节间中部长轴面垂直于茎秆方向匀速缓慢插入,读取穿透茎秆表皮的最大值,即穿刺强度(Rind penetration stregth, RPS)。
(3)节间干物质:直尺测定第3节间的长度,然后将其切下,置于烘箱中在105℃下杀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重,称量其干重,计算节间单位长度干重(Dry weight per unit length, DWUL)。

1.3 数据分析

采用DPS 7.05进行数据分析,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统计作图,采用Scan法进行显著性检验(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与生长调节剂处理互作对‘淄单11’产量的影响

图1中可以看出,各调节剂处理在不同密度条件下表现不同。BJH与EZS处理表现出随密度增加而产量下降的趋势,说明低密度下BJH与EZS处理可以发挥更好的增产作用,且不同密度产量BJH处理均显著高于EZS处理;DXC、YHJ、CK则随密度增加产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以7.5万株/hm2密度表现最佳,DXC2>YHJ2>CK2。6.75万株/hm2密度下除YHJ1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高于CK1(6.75万株/hm2密度不喷施调节剂处理)外,各调节剂之间产量BJH1>EZS1>DXC1>YHJ1处理,均差异显著,且BJH处理收获指数(HI)最高;7.5万株/hm2密度下DXC2>YHJ2>BJH2处理差异不显著外,显著高于CK2(7.5万株/hm2密度不喷施调节剂处理)、EZS2处理;8.25万株/hm2密度下相较于6.75万株/hm2和7.5万株/hm2,各调节剂处理均表现产量显著下降,产量、收获指数CK3(8.25万株/hm2密度不喷施调节剂处理)最低。说明‘淄单11’不管何种调节剂处理或不喷施对照,适宜最大种植密度7.5万株/hm2,超过此密度产量就会显著降低。
图1 密度与生长调节剂对‘淄单11’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影响

Full size|PPT slide

2.2 密度与生长调节剂处理互作对‘淄单11’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图2中可以看出,3个密度条件下YHJ处理,‘淄单11’各生育时期表现叶面积指数均低于EZS、DXC、BJH处理和CK对照,8.25万株/hm2密度尤为显著,表现出YHJ处理对‘淄单11’的LAI(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下同)降低调控作用。6.75万株/hm2密度下,除YHJ外其余各处理无显著差异;7.5万株/hm2密度下EZS处理各时期LAI趋于稳定,至成熟期高于其他处理和CK,2个密度条件下吐丝期后叶面积指数降低缓慢,表现EZS处理对‘淄单11’的持绿延长效应;8.25万株/hm2密度下,YHJ3<DXC3<BJH3<EZS3处理,各调节剂处理LAI均低于CK3。
图2 密度与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淄单11’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Full size|PPT slide

2.3 密度与生长调节剂处理互作对‘淄单11’单株及籽粒干物质积累的趋势影响

图3a表明,授粉20 d内,6.75万株/hm2密度各调节处理间干物质积累总量差异不显著,授粉30 d后,BJH1处理超过其他处理,保持较高的单株干物质积累总量;而YHJ1处理低于其他处理,表现干物质积累减慢,与籽粒干物质积累趋势一致。图3b表明,7.5万株/hm2密度授粉30 d后,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表现BJH2处理低于DXC2、EZS2及CK2处理,YHJ2最低,各处理间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同6.75万株/hm2密度一致,BJH2授粉40 d后最高,表现生育后期积累增量;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各调节剂处理不同生育时期互有交替,授粉30 d后BJH处理持续增加干物质积累,表现出延长生育期还可继续增加干物质积累的特性;YHJ处理开始降低,趋势同6.75万株/hm2密度一致,表现植株干物质积累减弱,使得成熟期提前或植株早衰。图3c表明,8.25万株/hm2密度,BJH3、DXC3处理表现出授粉20 d后籽粒干物质积累随单株干物质积累的提高而提高的趋势,均显著高于CK3,EZS3、YHJ3处理较清水CK3单株干物质积累基本一致,籽粒干物质积累表现不显著增加。
图3 密度与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淄单11’单株及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Full size|PPT slide

2.4 密度与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淄单11’灌浆速率影响

图4a表明,6.75万株/hm2密度各处理的灌浆速率在授粉26 d时达到峰值,各调节剂及CK1处理均开始下降。BJH处理在授粉后36 d仍保持最大的速率,其次是EZS1处理,而CK1灌浆速率下降最快,表现出各调节剂处理对灌浆速率下降的延缓作用。图4b表明,7.5万株/hm2密度,YHJ2、DXC2处理授粉26 d后差异不显著低于CK2,而BJH2和EZS2灌浆速率下降,而授粉36 d后灌浆速率的持续提升而超过其他3个处理,表现出这2种调节剂处理对此密度条件下‘淄单11’灌浆速率的延后作用,表现对生育后期灌浆速率的持续增长。图4c表明,授粉16、36 d,BJH3、EZS3都显著高于CK3处理,尽管授粉26 d略低于CK3,平均灌浆速率大,表现出BJH3、EZS3处理对8.25万株/hm2密度下‘淄单11’各生育时期灌浆速率的持续稳定作用。而DXC3、YHJ3和CK3处理在授粉26 d达到峰值后灌浆速率不同程度下降,表现出最大灌浆速率较BJH3、EZS3处理提前,但生育后期灌浆速率下降。图4表明,不管何种密度在授粉36 d后,BJH、EZS处理始终保持较高的灌浆速率,表明相对于YHJ、DXC和CK处理,这2种调节剂可延长‘淄单11’成熟期灌浆速率的特性。
图4 密度与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淄单11’灌浆速率的影响

Full size|PPT slide

2.5 抗倒伏能力评价

2.5.1 植株形态(株高与穗位)

图5表明,除8.25万株/hm2密度下YHJ3不显著低于DXC3外,YHJ1、YHJ2、YHJ3处理的株高与穗位都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表现出矮秆矮穗的显著效果。DXC1、EZX1、BJH1处理间株高无显著差异,都显著低于CK1,穗位除DXC1与CK1差异不显著,EZX1、BJH1显著低于DXC1、CK1处理;7.5万株/hm2密度下株高与穗位,DXC2与BJH2处理也显著低于EZS2与CK2;8.25万株/hm2密度除YHJ3外,株高其余处理间无显著差异,DXC3、BJH3穗位低于CK3,EZX3处理却显著高于CK3,表现出该密度下矮壮素处理对‘淄单11’株高与穗位无矮化作用。
图5 密度与生长调节剂对‘淄单11’株高穗位的影响

Full size|PPT slide

2.5.2 节间穿刺强度

图6表明,YHJ1与EZS1穿刺强度差异显著,但与DXC1、BJH1、CK1穿刺强度都不显著,YHJ1最低,EZS1最高;YHJ2、DXC2不显著高于BJH2,不显著低于EZS2、CK2,BJH2显著低于CK2、EZS2处理;EZS3、DXC3显著高于YHJ3,YHJ3也显著高于BJH3、CK3;3个密度EZS处理的穿刺强度都稳定在45.0 N·mm2以上,表现出对秸秆表皮硬度的强化作用;CK3相较于CK1与CK2穿刺强度的逐渐下降表明8.25万株/hm2密度不施用调节剂处理会减弱‘淄单11’秸秆的抗倒伏能力,而BJH处理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表明了‘淄单11’加大密度的BJH处理会增加倒伏风险。
图6 密度与生长调节剂对‘淄单11’穿刺强度的影响

Full size|PPT slide

2.5.3 节间干物质(单位长度干重)

玉米抗倒伏能力与茎秆强度有关。刘东尧等[4]研究发现节间干物质是反映茎秆充实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干物质在茎秆中以总碳水化合物和结构碳水化合物增加的形式积累,最终导致茎秆强度增加。图7表明,6.75万、7.5万株/hm2密度条件下YHJ处理的第三节间单位长度干重最高。陈祥等[5]研究表明茎秆强度与单位长度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以看出,YHJ处理的秸秆充实度高,理论抗倒性强。2个密度下BJH处理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8.25万株/hm2 DXC处理单位长度干重高于其他处理。
图7 密度与生长调节剂对‘淄单11’三节单位长度干重的影响

Full size|PPT slide

3 结论

‘淄单11’最大种植密度7.5万株/hm2,超过此密度产量就会显著减产。密度增加不施用生长调节剂会减弱‘淄单11’秸秆的抗倒伏能力。6.75万株/hm2密度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可获得最佳的产量收获,成熟期延后利于储穗玉米生产,但不宜过迟收获,最迟在寒露后一周;7.5万株/hm2密度30%氨酰酯·乙烯利水剂处理能以较低的LAI、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短的成熟期获得相对稳定的产量,且抗倒伏能力最佳,适宜鲁中平原区‘淄单11’土地集约化模式的粮食生产。

4 讨论

产量要素中的穗数可通过提高栽培密度的措施来实现[6]。群体叶面积指数升高,光合产物积累量增加[5],从而产量显著增加。而密度增加同时带来消光系数的增加,造成光照竞争加剧[7],形成降低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的生态机制[8],均与本试验‘淄单11’密度与几种调节剂处理互作效应,最大7.5万株/hm2,超过此密度产量就会显著减产的结果一致。3个密度条件下的调节剂试验,‘淄单11’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矮壮素、多效唑、白加黑处理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著,随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8.25万株/hm2密度尤为显著,玉米冠层形态结构影响作物群体内部光分布特征,密度过高引发群体透光率降低造成减产这与邓妍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作物的生产是一个种群生长的过程,而非个体表现[10],‘淄单11’叶面宽大、遮光系数高的群体冠层形态,表明它是一个不耐密植的品种。本试验7.5万株/hm2密度矮壮素处理各生育期LAI均表现最大,且对‘淄单11’的叶片持绿性表现延长效应;而玉黄金处理对‘淄单11’不同密度的LAI均表现降低调控作用,可增大中部冠层透光率,提高群体光合作用的同时降低玉米呼吸消耗,协调高密度下的玉米群体与个体间的矛盾[11]。喷施叶面肥可增强遮荫条件下玉米叶片活性,提高出籽率稳定产量[12];拔节期喷施乙烯利,吐丝期喷施一定浓度的6-BA可增加库容[13]。本试验白加黑处理授粉36 d后,灌浆速率加快,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增量,生育期延长(晚熟),收获指数(HI)高,6.75万株/hm2密度可获得最佳的产量收获,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通过内源植物激素信号和代谢调控优化植物结构[14],最终提高产量,但并非密度与产量成正比关系。‘淄单11’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授粉30 d内各调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授粉40 d随密度增加,籽粒干物质积累量CK逐渐减小,但白加黑处理各密度均匀表现单株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表现生育后期积累增量,生育期延长(晚熟)特性;授粉40 d后,玉黄金处理较其他处理表现单株与籽粒干物质积累减缓,使得成熟期提前,具催熟作用。有研究表明百粒重主要取决于灌浆速率[15],‘淄单11’各生长调节剂处理的灌浆速率,在6.75万株/hm2密度授粉26 d达到峰值后缓慢回落,均显著高于对照;3个密度条件下授粉36 d后,白加黑、矮壮素处理最大灌浆速率均超过多效唑、玉黄金和CK处理,白加黑尤其突出;多效唑与玉黄金处理各种密度条件下,最大灌浆速率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6 d,白加黑、矮壮素处理出现在授粉后36 d,表现出对籽粒延长与灌浆后移的贡献。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还是玉米生产中降低倒伏的有效方法[16-17]。无调节剂处理的CK3相较于CK1与CK2穿刺强度的降幅增大表明8.25万/hm2密度不施用调节剂处理会减弱‘淄单11’秸秆的抗倒伏能力,矮壮素处理在8.25万/hm2密度下对‘淄单11’株高与穗位无矮化作用,表现出对秸秆表皮硬度的强化作用;虽然在几个处理中外皮穿刺强度高,但植株形态与单位节间长度表现不如玉黄金处理抗倒,差异显著。而BJH处理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表明了‘淄单11’加大密度的BJH处理会增加倒伏风险。玉黄金处理的株高与穗位3个密度条件下都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表现出矮秆矮穗,植株下部节间短的显著效果。依据黄淮海东部近几年的气候因素,特别玉米拔节至抽雄期强风影响,建议‘淄单11’的集约化模式夏播推广7.5万株/hm2密度玉黄金处理,可获得稳定的粮食生产。

References

[1]
杨吉顺, 高辉远, 刘鹏, 等.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 36(7):1226-1233.
[2]
冯海娟, 张善平, 陈海宁, 等.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高产夏玉米冠层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25):51-54.
[3]
徐田军, 吕天放, 陈传永, 等. 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茎秆性状的影响及调控[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4):629-638.
【目的】研究并明确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茎秆性状的影响,可为合理密植、构建适宜群体结构、实现玉米高产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JK968为试验材料,设置6.0×10 <sup>4</sup>株/hm <sup>2</sup>(D1)、7.5×10 <sup>4</sup>株/hm <sup>2</sup>(D2)和9.0×10 <sup>4</sup>株/hm <sup>2</sup>(D3)3个密度水平,以及乙烯利矮壮素复配剂(EC)和喷施清水为对照(CK)2个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性状的影响以及茎秆性状对化学调控的响应。 【结果】(1)倒伏率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升高趋势,其中在D1密度条件下,JK968的倒伏率分别比D2和D3低69.1%和83.4%;EC处理可显著降低倒伏率,在D1、D2和D3密度条件下分别比对照降低了5.0%、19.8%和41.0%。(2)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和重心高度在不同种植密度和化控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升高趋势;EC处理后显著降低了地上部第6节以下的节间长度,增加了地上部第7节以上的节间长度,株高和穗位系数略降低,而穗位高和重心高度显著降低。(3)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在不同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乳熟期达最大值。随种植密度增加,地上部第3、4和5节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呈降低趋势;不同节间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表现为地上部第3节>第4节>第5节;EC处理后显著增加了地上部第3、4和5节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4)穗粒数和百粒重随种植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EC处理后,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均较对照增加。在D1、D2和D3密度条件下,EC处理后产量分别较对照高438.8 kg·hm <sup>-2</sup>、1041.3 kg·hm <sup>-2</sup>和3376.5 kg·hm <sup>-2</sup>,增幅分别为3.6%、8.2%和27.8%。 【结论】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株高增加、重心高度上移、基部节间伸长、基部节间充实度和抗折力下降。EC处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第6节以下的节间长度,显著增加了地上部第7节以上的节间长度,株高略降低,重心高度和穗位高显著降低,基部节间长度缩短、基部节间充实度提高,从而提高了茎秆的抗倒伏能力。由此可见,在风灾倒伏频发地区以及种植密度过大等倒伏风险较大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显著增加玉米茎秆的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显著降低穗位高、重心高度和倒伏率,有利于玉米高产稳产。
[4]
刘东尧, 闫振华, 陈艺博, 等. 增温对玉米茎秆生长发育、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7):3609-3622.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温度升高对玉米生产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复杂,而玉米抗倒性在现在和未来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系统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研究全生育期温度增加对玉米茎秆生长发育及抗倒的力学特性的影响,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下玉米适应性栽培途径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以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材料,通过智能温室控制方法,设置3个温度梯度,分别为CK、CK+2℃、CK+4℃,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玉米茎秆生长、结构发育、抗倒力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温度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第三节间长度、穗上节间长和穗下节间长均显著高于对照,CK+2℃处理的株高、穗位高、第三节间长度、穗上节间长度和穗下节间长度比CK平均增加10.80%、37.29%、16.87%、17.11%和17.78%,CK+4℃处理则比CK分别增加20.82%、54.17%、37.11%、28.48%和35.84%。温度增加显著增加了玉米穗位系数和茎粗系数,CK+4℃处理比CK+2℃处理和CK的茎粗系数平均增加15.92%和58.99%。增温使玉米茎秆维管束数目和面积显著减少,CK+4℃、CK+2℃处理的第三节间的茎秆中央维管束数目比CK平均减少42.39%、22.59%,维管束总面积比CK分别降低40.33%、28.68%,增温对中央维管束数目和面积的影响大于边缘维管束。随温度增加,玉米茎秆抗推力、穿刺强度和破碎强度显著降低,CK+4℃和CK+2℃处理比CK平均降低50.75%和43.75%(茎秆抗推力)、25.41%和29.59%(穿刺强度)、22.41%和23.58%(破碎强度)。茎秆抗推力与株高、穗位高和地上部第三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粗、截面惯性矩、边缘维管束数目、面积、中心维管束数目、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2个品种对全生育期增温响应不同。随温度增加,热敏感型品种XY335的株高、穗位高、第三节间长度、穗位系数和茎粗系数增幅显著大于ZD958;ZD958的边缘和中心单个维管束面积减少,而XY335维管束面积呈增加趋势,且ZD958维管束数目和边缘维管束总面积的降幅小于XY335;XY335茎秆抗推力降幅显著大于ZD958,且XY335穿刺强度和破碎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吐丝后25 d,之后下降,而ZD958在成熟期。ZD958穿刺强度和破碎强度与株高、穗位高、地上部第三节间长均呈显著负相关,与茎粗显著正相关,XY335穿刺强度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破碎强度则与其他指标相关但不显著。【结论】温度增加促进了玉米茎秆生长发育,改变了茎秆内部结构,使茎秆抗推力下降,倒伏风险显著增大,且温度越高倒伏风险越大;不同品种茎秆生长特性和倒伏能力对增温响应存在明显差异。
[5]
陈祥, 李小龙, 杜霞, 等. 四川玉米生理成熟后抗倒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29(9):1524-1532.
[6]
吴希, 王家瑞, 郝淼艺, 等. 种植密度对不同生育期玉米品种光温资源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3, 49(4):1065-1078.
探究不同生育期玉米光温利用、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对密度的响应, 以期为陕北灌区春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9—2020年以东单60 (中晚熟)和大丰30 (中早熟)为试验材料, 设置45,000 (D1)、60,000 (D2)、75,000 (D3)和90,000 (D4)株 hm<sup>-2</sup> 4个种植密度, 测定了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分布、物质生产与转运、光温利用和产量及其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 大丰30和东单60分别在90,000株 hm<sup>-2</sup>和75,000株 hm<sup>-2</sup>密度下达到最高产量18,787.5 kg hm<sup>-2</sup>和16,953.0 kg hm<sup>-2</sup>, 较低密度分别提高了37.7%和41.4%, 且高产下大丰30籽粒含水率较东单60低11.5%。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群体叶面积指数明显提高, 上部冠层光能截获率显著增大, 而中部冠层光能截获率显著下降且东单60降低幅度高于大丰30, 下部冠层光能截获率无显著差异。对于光能辐射利用而言, 大丰30花前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较东单60分别高7.9%、高1.7%; 大丰30花后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较东单60分别低9.5%、高14.9%, 根据光能利用效率和种植密度的相关关系表明增密对提高大丰30的光能辐射利用率更显著。在D4密度下, 中早熟品种大丰30较晚熟品种东单60生育期平均缩短了4.3 d, 大丰30的平均有效积温较东单60少25.3℃, 而积温利用率提高了25.3%, 达到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所需积温较东单60少; 东单60和大丰30的花前干物质累积量及花后转运率较D1分别提高了26.7%、34.6%和43.7%、55.8%, 且大丰30的花后干物质累积量和花后干物质转运率较东单60分别高14.5%和12.3%。可见, 中早熟品种大丰30密植下重塑群体结构, 改善中部冠层光能截获, 增加干物质增长速率和提前干物质达到最大增大速率时期, 促进干物质的累积与转运, 提高了光温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该区春玉米高产高效; 同时收获时籽粒较低的含水率, 适宜籽粒机收。
[7]
金容, 李钟, 杨云, 等. 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雌雄穗分化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0, 46(4):614-630.
为了便于全程机械化生产, 四川中部部分地区玉米生产已逐渐由套作春播转变为净作夏播。为了明确本区域净作夏玉米高产、宜机的群体结构, 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 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雌雄穗分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种植密度增加, 玉米有效穗数增加, 但因空秆和倒伏增加导致有效穗数增幅逐渐减少甚至最终降低; 密度增加使玉米叶片茎叶夹角和开张角降低, 叶向值增加, 群体透光率明显降低, 消光系数增大, 雌雄穗小穗分化期和小花分化期幼穗长度和中部直径、吐丝期雄穗主轴长度和成对小穗数以及雌穗总小花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单株果穗受精率均降低, 而退化小花数、败育花数和花败育率均增加, 最终导致玉米秃尖变长, 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降低。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先增后降, 以67,500株 hm <sup>-2</sup>最高, 2年平均较45,000株 hm <sup>-2</sup>和90,000株 hm <sup>-2</sup>密度分别显著增加17.00%和14.03%。此外, 2年在45,000株 hm <sup>-2</sup>和67,500株 hm <sup>-2</sup>密度下, 等行距均优于相应宽窄行, 60 cm等行距处理下玉米株型紧凑, 能改善群体受光条件, 提高玉米单株果穗受精率, 降低小花败育率, 籽粒产量较高; 在2018年90,000株 hm <sup>-2</sup>密度下, (110+50) cm宽窄行处理更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促进雌雄穗分化, 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因此, 川中丘区夏玉米高产栽培应适当缩行增密, 宜采用67,500株 hm <sup>-2</sup>密度搭配60 cm等行距种植。
[8]
崔丽娜, 李令伟, 崔延臣, 等. 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47(13):29-31.
[9]
邓妍, 王创云, 赵丽, 等. 行距配置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光合性能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1):15-20.
为探究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光合性能的影响,明确山西省春玉米栽培适宜的种植行距,本试验于2015年在山西省农科院东阳试验基地展开,以‘大丰30’为试验材料,设置宽行种植(80 cm)、窄行种植(40 cm)、宽窄行种植(80 cm+ 40 cm)和等行距种植(60 cm) 4种行距处理,分析了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参数及产量对不同行距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宽行种植和宽窄行种植较窄行距种植和等行距种植,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降低;抽雄期和灌浆期,不同节间茎秆硬皮穿刺强度和弯曲性能提高,LAI、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提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提高,产量分别提高17%、9%以上,且宽窄行种植更具优势。此外,抽雄期至成熟期,玉米籽粒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总之,宽窄行种植(80 cm+ 40 cm)有利于提高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提高光合作用,优化产量构成,提高籽粒产量,可为山西省玉米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10]
乔江方, 张盼盼, 邵运辉, 等. 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6):186-192.
[11]
杨雪, 彭静, 张明明, 等. 叶面喷施6-BA对玉米生殖期碳水化合物转运和分配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7(7):62-70.
[12]
刘晓庆, 詹延廷, 王月, 等. 植物调节剂分期施用对玉米籽粒胚乳及淀粉粒发育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6):137-144.
为了探究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籽粒充实过程的影响,利用胚乳细胞数目计数、淀粉粒度分析等方法对玉米自交系B73籽粒的发育过程进行了探究。主要探讨了拔节期喷施乙烯利以及吐丝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籽粒灌浆过程、胚乳细胞发育以及淀粉粒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喷施乙烯利之后在DAP 20灌浆速率与对照组相比下降约17.7%,在DAP 44玉米籽粒百粒质量与对照组相比下降约11.3%。在DAP 12,乙烯利处理之后的胚乳细胞数目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22.9%,且淀粉粒在胚乳细胞面积为IV、V和VI范围内的胚乳细胞内的数目显著减少。在授粉后不同时期乙烯利处理组(处理B)中的淀粉粒直径的分布范围与对照组中淀粉粒直径的分布范围显著差异。在吐丝期搭配使用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处理E)的胚乳细胞数目和淀粉粒分布与处理B结果差异不显著。搭配使用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C)或者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处理D)后,与处理B相比提高了百粒质量、籽粒灌浆速率、淀粉粒的直径分布范围以及胚乳细胞内的淀粉粒数目,其中处理D中玉米百粒质量和淀粉粒数目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该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调节剂在玉米上的应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3]
孙丰磊, 高文伟, 吴鹏昊. 生长调节剂在不同密度下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0):22-27.
旨在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玉黄金在拔节期叶面喷施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以‘M753’、‘中试6322’、‘kws3564’3 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在拔节期(8 叶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玉黄金,调查株高及出籽率等9 个指标。‘M753’在密度为135000 株/hm2时出籽率显著大于其他2 个品种,而且株高、穗位高、叶长及叶宽显著降低。玉米在拔节期叶面喷施玉黄金可显著降低株高、穗位高、叶长及叶宽,优化株型,提高出籽率。
[14]
秦永梅, 韩凤英, 刘敏, 等. 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12):2847-2849.
[15]
于宁宁, 任佰朝, 赵斌, 等. 施氮量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11):3771-3776.
[16]
刘文彬, 冯乃杰, 张盼盼, 等. 乙烯利和激动素对玉米茎秆抗倒伏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9):1326-1334.
[17]
陈永快, 王涛, 廖水兰, 等. 逆境及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抗逆性的影响综述[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23):68-72.
Share on Mendeley
PDF(1380 KB)

Collection(s)

Zea mays L.

68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Sections
Recommend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