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陈淑慰, 郑伟才, 李昀哲, 罗敏, 王鸿昌, 莫坚强, 郑芝波
    农学学报. 2024, 14(6): 93-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72

    为筛选适合东莞乃至华南地区种植的观赏性佳、抗性强、产量高、性状稳定的彩色稻品种,引进14个紫色叶片的彩色稻品种进行早晚造种植试验,在全生育期调查记录叶色、株高、抗倒性、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同品种早晚造及品种间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早造、晚造的叶色、生育期、株高、产量都有明显差异;14个彩色稻品种(系)间叶色和农艺性状也有显著差别,综合各个性状研究分析,筛选出分别适合早造、晚造种植的彩色稻品种。早造最优推荐为‘省紫’、‘花紫’、‘优紫’和‘紫叶红米’,其次是‘杭紫’、‘坚紫2号’、‘矮紫’和‘英紫’;晚造最优推荐为‘省紫’、‘花紫’和‘优紫’,其次是‘坚紫2号’、‘矮紫’、‘英紫’、‘紫叶红米’、‘江紫1号’、‘江紫2号’和‘紫红1号’;颜色最为好看的是‘英紫’,但它存在植株比较矮小、产量低等问题,为了“稻田画”图案的美观,可以选择小范围应用。研究可用于指导“稻田画”的制作用种,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粮食丰收,推动湾区都市高品质发展。

  • 卡德叶古丽·买尔丹, 海力且木·斯依提

    以新疆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的形式,对新疆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与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构建新疆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最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6项整治任务效果进行了总体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目前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总体评价值为2.9186,其中村庄规划管理效果评价值为2.8817,厕所革命与粪污治理效果评价值为2.839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果评价值为2.8816,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评价值为3.1291,村容村貌整治的效果评价值为3.1480,建设和管护机制的效果评价值为2.610。根据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结果,分析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存在的问题,为提升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提出了应提高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度、因地制宜进行厕所改造与粪污治理、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等4个方面优化对策建议,以期为未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重点和方向提出展望。

  • 池江涛, 王艳伟, 郑善枫
    农学学报. 2024, 14(3): 91-105.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1

    为系统梳理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进展与热点前沿,以2000—2022年中国知网(CNKI)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收录的4609篇文献为数据样本,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和文献计量研究法,对国内外农村基础设建设的研究现状、关键词聚类与突现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发文整体呈增长趋势,国外研究热度整体高于国内;国内研究更关注经济、财政等学科领域,国外研究涉及环境、科学、生态等学科领域;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合作均较少,相较于国外研究机构,国内机构彼此之间项目交流与研究合作更少;国外研究关键词主要聚焦于绿色基础设施、农村卫生、农村电气化以及可持续生计等方面,国内研究关键词主要包括乡村振兴、农田水利、农村经济等;现阶段,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国内重点关注乡村振兴与农村电商等内容。最后,探讨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未来的研究展望,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关注可持续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 吴骏泽, 郭静如
    农学学报. 2024, 14(3): 106-10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28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才和科技工作对于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中国农学会的实践案例,系统阐述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方面所采取的关键措施及其成效。在人才工作方面,研究指出夯实人才工作基础、构建人才培养平台、以及优化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通过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业领域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举荐品牌,有效促进了优秀人才的识别与晋升;在科技工作方面,提出加强科技战略规划、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发展农业科技志愿服务等关键措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研究结论表明,人才和科技是实现农业强国梦想的双重驱动力。只有深入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确保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 朱长青, 王岳, 林良夫, 孙崇德
    农学学报. 2024, 14(3): 110-116.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30

    探讨了大食物观对农业科学创新的指导意义,分析了当前农业科学创新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提出了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的农业科学创新的思路和策略。论文认为,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方向,希望农业科学创新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丰富食物品种,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论文在大食物观的指导下,分析了当前农业科学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包括基础数据少、农业生产与科技脱节、农业人才层次不均衡、农业物流体系革新慢、学科间科研水平不一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加强基因与表型研究、建立智慧农业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跨学科交流合作等对策。进而根据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的需要,提出了鼓励农业种质原始创新、发展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发展等农业科学创新的具体举措。大食物观指导下的农业科学创新,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粮食安全和国民健康做出贡献。

  • 李佳颖, 王艳伟, 郑善枫, 李昕, 黄宜

    为了解国内外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对2002—2022年中国知网(CNKI)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农村人居环境研究进行文献分析,并绘制出国内外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的发文数量比国内多,研究理论更为丰富;国外的研究作者合作网络比国内紧密,说明跨学科交流更多;国内外的主要发文机构都集中在高校;美国、中国是主要的发文国家。(2)在国内外农村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中,国内的研究热点主要侧重于农村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新农村”、“乡村治理”、“乡村发展”等方面展开;国外的研究热点主要侧重于农村人居环境对村民的影响,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心理健康”、“体力活动”、“传染性疾病”等方面。未来应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并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拓展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 信桂新, 邓华
    农学学报. 2024, 14(2): 94-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75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山地丘陵区的土地流转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基于农户家庭禀赋的内生视角,探讨了土地流转与农户家庭特征的关系,并利用调查获取的重庆市荣昌区333份农户问卷数据,构建了影响农户土地流转决策意愿的变量指标体系,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农户土地流转决策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家庭禀赋特征,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排序为农户性别>种植业收入比重>农户年龄>人均耕地面积>耕地破碎程度,说明男性在家庭决策中仍然发挥着主导,而户主年龄、家庭种植业收入比重、家庭人均耕地面积、承包耕地破碎程度与土地流转决策意愿均存在较为强烈的反向作用关系。因此,构建稳定长期的土地流转关系,在政策设计上应注意弥补农户家庭禀赋上的短板,并通过收益分配共享机制促进其经济状况或发展能力改善。

  • 莫广刚, 牛静, 赵烈, 吴莹
    农学学报. 2023, 13(12): 84-9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23

    农业经理人是随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信息化而诞生且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支生力军。加强农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发挥好农业经理人的应有作用和巨大潜能,对于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具有深远和现实意义。回顾农业经理人产生的背景,阐述加强农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总结分析当前各地在推进农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中的典型作法。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大培养力度、完善培训内容、开展水平评价、搭建交流平台、构建激励机制、促进合理流动和营造良好环境等多角度提出发展对策,以期推动农业经理人队伍持续高质量发展。

  • 王德斌, 吴文婕, 刘珊珊, 陈俏
    农学学报. 2023, 13(12): 91-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82

    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发展新模式,旨在进一步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农村产业发展新业态,实现农村产业可持续繁荣。研究基于新疆和田地区2016—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熵值法、熵权TOPSIS综合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测算研究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熵权TOPSIS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表明新疆和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处在发展阶段,产业融合行为、产业融合效果已初见成效。(2)市场需求因素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影响最为突出;技术创新与企业合作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关联产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较为密切。(3)和田地区各县市之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与距离和田市市区距离呈一定正相关,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综上,研究提出“一产为基础,二产连两头”、“一产连三产,发挥多功能”、“二产中间连,一三齐发展”等产业融合模式,为和田地区实现脱贫巩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魏思梦, 廖东声
    农学学报. 2023, 13(11): 95-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60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根据现有民宿发展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述了文旅产业运营商——隐居乡里的解决方案。以共生关系为理论基础,提炼出以村集体合作,引入投资商,以实现价值共创为目的运营模式。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合作,促进当地村民的就业和增收,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宣传。通过民宿运营带动当地农业、文化、旅游业全面发展的方式,为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范文洋, 刘玉
    农学学报. 2023, 13(10): 95-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8

    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集体建设用地的类型与特征、减量地块识别、减量地块再利用方向优选和再利用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总结了建设用地减量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而提出集体建设用地减量亟待深化研究的重要方向。结果表明,集体建设用地的分类体系尚待形成共识,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地块识别模型与再利用路径正在积极探索,建设用地减量的政策机制有了初步框架并在推广应用。总体上看,集体建设用地减量研究已有一定基础,技术进步和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理念的深化发展将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减量的深化研究,包括探析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现状特征与规律、构建集体建设用地减量的时空配置模型、推进减量地块高效再利用路径与措施的创新研究。

  • 董莉, 王立东, 赵晓晨, 赵俊, 赵家进, 李永平
    农学学报. 2023, 13(3): 102-106.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199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志。分析水果产业品牌发展现状及对策有利于推动区域现代果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省是高原特色水果主要产区,通过分析云南省水果产业品牌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链条提升果品生产绿色化水平,强化品牌建设意识,大力引进扶持品牌创建主体,拓展电商业态,加强品牌宣传的对策建议,有利于提升云南省果业整体竞争水平,也将为相似省份水果产业品牌建设提供参考。

  • 詹伟鹏, 蔡晨璐
    农学学报. 2023, 13(3): 107-112.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214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给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两者间的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不断发展壮大。但乡村生态旅游业中存在的建设管理不严格、科学规划不到位、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产品模式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借鉴福建省平潭青观顶村生态旅游发展实例,从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生态旅游立法、明确政府职责、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3个方面的对策,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和借鉴作用。

  • 吴骏泽, 郭静如
    农学学报. 2023, 13(3): 113-116.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71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扎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要求。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发展现状和主要举措,通过采用案例实证研究,详细阐述了“神农英才”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职称评审等主要举措与实现路径,为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参考。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突出亮点、明确抓手、敢于创新、一抓到底,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助力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基础支撑。

  • 梅雪莹, 罗海蓉, 贾俊丽, 贾新平, 唐玲, 沈鸿猷, 曹璞渊, 刘华周, 苏国东
    农学学报. 2023, 13(2): 93-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175

    发展休闲农业有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激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由于当前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南北不均衡现象突出,苏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步伐相对滞后,但发展潜力雄厚,因此研究苏北地区休闲农业可以补齐短板,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推动全省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文献查阅、数据统计和实地调研,梳理分析苏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优势、现状特征,苏北休闲农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品牌培育水平不断强化、类型模式丰富多样。同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政策扶持有待优化、整体发展规划有待完善、资源优势潜力亟待挖掘、产业融合程度有待增强、服务管理体系有待提高、特色品牌优势有待培育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统筹规划、基础设施、产业融合、品牌培育、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推动苏北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赵玲, 张华
    农学学报. 2023, 13(1): 96-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168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过程中,发挥文物旅游引导乡村经济迈向更高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从文物旅游等概念界定出发,通过论述文物旅游高质量发展基本原理,从乡村振兴与文物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和文物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入手,发现了目前文物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管理部门分权而立,缺乏统合动力;运行机制分配不均,缺乏决策权力;文物保护不够重视,缺乏文化活力;政策法规发展滞后,缺乏处罚能力;旅游活动水平不高,缺乏体验震撼力等,从而提出乡村振兴视角下文物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对策。本研究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实践中文物旅游发展“提速提质”提供了理论角度的思考方向。

  • 池易真, 李凌汉
    农学学报. 2022, 12(12): 87-92.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92

    乡村绿色发展是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缓解乡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综合分析了政策支持、城镇化、环保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方式和环保意识5大要素对乡村绿色发展的混合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提升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的3组构型,其中政策支持和农业生产方式两大因素对乡村绿色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提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加强绿色宣传、绿色城镇化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环境治理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 相虹艳, 杨柳青, 冯暘
    农学学报. 2022, 12(12): 93-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50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休闲旅游的人数增多,民宿消费也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中国民宿在经历了近10余年的迅猛发展后,在数量方面已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各地政府为追求经济效益进行无差别的扶持,导致农村民宿的行业门槛降较低,品质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本研究基于农村住宅开展民宿的情况、基本类型以及当下民宿发展情况,依据不同的休闲方式,研究如何在农村居民住宅中,融合民宿产品,设计休闲场景,改变当前民宿设计同质化现象,为民宿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 李岩, 莫广刚
    农学学报. 2022, 12(11): 94-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35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中央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下,各地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实施并扎实做好各项具体工作。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央和各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在引导人才下沉一线、培育激励乡村人才、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总结好经验和好做法,同时提出了需要正确处理和把握的几个关系,针对共性问题提出了建议,对把乡村人才洼地建成人才高地、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廖丹凤, 包书政, 冯桂真, 王长海, 张楠, 边全乐, 何雄奎
    农学学报. 2022, 12(10): 87-93.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31

    以志愿精神和科学精神为统领,通过高层与基层两类科技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及“两带两促”科普新模式推广,用崇德向善和雷锋精神驱动城乡科技人员和高素质农民,在不需政府投资、不占国家资源、尽其所能不计报酬情况下,无偿服务农村农民,是今后构建农村科普新格局、做好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径。中国农学会广泛动员和吸纳涉农科教工作者及农技推广人员、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涉农企业家、退伍军人、在校大学生等加入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塑造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多主体的社会化队伍结构,建立起了一支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科普志愿服务队伍。截至2022年5月,已建立136支服务分队,志愿者近3000人,形成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用得上、留得住、常在村”的乡村本土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保障了科普资源常年扎根农村,形成了农村科普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机制,有效破解农村科普“最后一公里”难题,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落到了实处。

  • 谢明义, 徐广才, 邵维明, 张艳芳
    农学学报. 2022, 12(10): 94-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46

    生态涵养区是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涵养区发展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之一的密云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06—2018年农民收入的变化,并从农林水务支出、地区生产总值、耕地面积等角度选取指标,构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各指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人均收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与选取指标均存在相关关系,与农林水务支出、地区生产总值等5项呈正相关关系,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指标呈现负相关关系。研究提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大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适应性增收策略,以促进生态涵养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 刘新永, 林国华, 吴敬才, 蔡和利

    果园采摘是休闲农业的一个重要类型,在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创建品牌、发展三产融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笔者以尤溪县洋中镇老友生态农场为例,分析了采摘园存在缺乏规划、服务理念不到位、采摘品种单一、同质化竞争激烈、劳动力成本高、精细化管理不足、品牌建设滞后、营销推广不足等问题。提出对采摘园进行准确定位、采用高标准的绿色种植技术、配套完善服务设施、实现功能分区、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推广、树立品牌等经营管理措施,以带动传统果园转型升级,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 吴骏泽, 郭静如
    农学学报. 2022, 12(9): 96-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34

    种植业系统国有单位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队,肩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使命。通过对比2017—2020年农业农村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数据,详细阐述了机构编制、从业人员、职工工资等变化情况。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深化,种植业系统国有单位机构持续精简,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职工工资待遇不断提升,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基础保障。聚焦种植业系统国有单位工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政策建议,为当前摸清“三农”工作队伍家底提供数据支撑,以推动种植业系统国有单位工作体系进一步发展。

  • 贾新平, 梅雪莹, 贾俊丽, 罗海蓉, 易能, 唐玲, 刘华周
    农学学报. 2022, 12(8): 92-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186

    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对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规范指引。本研究在分析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和数据分析,构建了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框架,指出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截至2020年,在国家、行业、地方层面分别制定实施了18项、10项、120项标准,其中安徽省出台标准数量最多(17个),其次是北京市(12个)和四川省(1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依托于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建立的标准体系现涵盖了9种业态、11个功能和8个关键点,包括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3个层面。当前应着力解决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如缺乏总体规划、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短缺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促进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范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孟智鹏, 郭海源, 刘诗涵

    运用SWOT分析法,对新发展阶段驻马店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势(S)、劣势(W)、机遇(O)和风险(T)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应重点考虑增长型策略(SO)和应对型策略(ST),同时也应结合扭转型策略(WO)和防御型策略(WT),综合确定驻马店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具体提出了培育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加工产业规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发挥平台载体拉动能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 易能, 辛欣, 朱舒悦, 罗海蓉, 梅雪莹, 周建涛, 苏国东
    农学学报. 2022, 12(6): 95-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0-0156

    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和分析全国星级企业分布、各省市区不同星级企业的组成比例等数据,总结休闲农业示范企业空间分布特征,探索影响分布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星级企业品牌创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以及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关联较大。目前星级企业创建还存在评价指标体系亟待更新、组织评选模式需要完善及管理退出机制需要健全等问题。因此,建议星级企业的创建工作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创建标准,挖掘品牌价值,引导积极参与,加强培训工作,开展动态监测等多措并举,促进休闲农业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

  • 黄林楠, 谭清

    高素质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本研究全面梳理解读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并分析了山东省潍坊市培育现状。结果表明,在当前的实践中,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政策制度不完善、农民个体差异大、学工矛盾影响培训系统性、培训内容与需求脱节等问题。针对目前的问题,最后从加快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精准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完善培训机制,打造本土培训课程体系4个方面提出实施的对策。

  • 周辉
    农学学报. 2022, 12(5): 96-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200

    在移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前数字时代,乡村旅游地在建设策略上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规则和传统。但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为数众多的乡村旅游地作为乡村振兴和产业扶持的重要潜力地域,亟需顺应新时代逻辑的建设思路引领。当前,与互联网时代需求的结合度不够导致建设对策不清晰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地缺乏热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一轮的政策扶持加力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下,本研究从移动互联时代旅游传播的规律性特点入手,通过对“颜值经济、网红现象、数据主导”等乡村旅游地发展新特点的深刻认识和解读,提出“加强乡村传统景观和场景营造,尝试更多乡村产业新要素建设,推进数据采集和管理平台类乡村智慧设施配建”的乡村旅游地建设策略,为乡村旅游发展和国家乡村振兴助力。

  • 莫广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要振兴,也必须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有力支撑了乡村快速发展需要。本研究在简要分析乡村人才发展现状基础上,针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根据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要求提出政策建议和举措,以期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 田甜, 韩宇, 付山
    农学学报. 2022, 12(4): 96-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asb2021-0138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本研究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促进现阶段中国乡村人才振兴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更进一步推动“人”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强劲效应。本研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以1991—2018年全国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测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人力资本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以实证分析为主,逻辑演绎推理为辅。经测算,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弹数为0.216、第一产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弹数为0.272,表明人力资本投入的贡献率要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人力资本投资相较于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生产总值影响更大,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