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经济”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杜鹏, 董文姗, 周东旭
    现代农业. 2024, 49(3): 14-23.
    全面探索农业生产碳排放空间演化对制定合理的农业减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山东省2000—2020年的农业碳排放数据,估算山东省16个地区的农业碳排放量和强度,进一步研究山东省农业生产碳排放量和强度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和动态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倒U形变化趋势,表现出“上升—平稳波动—下降”的演化趋势;(2)各地区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呈现“平稳波动—持续下降”趋势,至2020年达到最低值;(3)在过去的20年中,山东省碳排放高强度和中高强度地区不断向中强度和低强度演化,2020年所有地区均降为中强度及以下;(4)山东省16个地区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Moran’s I指数呈N形波动,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对此,深入剖析山东省农业碳排放空间演化趋势,提出碳减排对策,以期为山东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熊宇辰, 党国英
    现代农业. 2024, 49(3): 24-33.
    数字经济与农村发展紧密结合,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机遇。本研究采用2011—2021年黄河流域6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碳减排的传导机制中起明显的中介作用。此外,数字经济对区域农业碳排放存在门槛效应,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相对先进的地区,其农业碳减排效应更强。分地区回归结果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的农业碳减排效应在中游、下游地区更加显著,且因下游享受“数字红利”促使农业碳减排效应强于中游地区。
  • 封玫, 张志垚, 程娟, 蔡淑清
    现代农业. 2024, 49(3): 34-43.
    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推进闲置宅基地进一步腾退和盘活,是缓解当下中国农村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的重要举措。基于江西省余江区640份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声望、价值感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机理,并对价值感知在社会声望与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声望、价值感知均会显著正向促进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价值感知在社会声望与农户宅基地退出中起中介作用;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或者为中共党员,越会显著提高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意愿,促使其退出行为的达成。综上,建议重视社会声望和价值感知在农户宅基地退出中的外在驱动和内在激励作用,充分发挥乡贤、知识分子以及领导干部等群体的示范效应,注重提高农户宅基地退出价值感知水平,提升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
  • 任鹏跃, 斯钦孟和, 杜富林
    现代农业. 2024, 49(3): 44-50.
    为明确草原牧户借贷金额对其收入的影响,笔者于2020—2022年对鄂尔多斯市绒山羊核心养殖区牧户进行调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探索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区牧户借贷金额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其经营性收入,还可以通过增加养殖业的支出间接促进经营性收入增长,牧户养殖业支出在牧户借贷与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存在“牧户借贷-养殖业支出-收入增加”的作用机制。鉴于此,地方金融机构应大力发展牧户生产性贷款,满足牧户养殖业生产支出;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应积极培训牧民合理使用借贷资金,并为牧户的借贷做担保,积极鼓励信贷公司发放涉农涉牧贷款并向牧民养殖业生产提供信贷支持。
  • 彭强, 汪晶晶, 陈文博
    现代农业. 2024, 49(3): 51-58.
    本研究选取2004—2022年新疆农产品出口相关数据,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涵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的农产品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新疆农产品出口高质量发展的情况。研究表明:2004—2022年新疆农产品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所改善;绿色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共享发展指数、开放发展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创新发展指数先上升后下降。其中,创新发展指数下降幅度明显,是制约新疆农产品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发展指数是新疆农产品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此外,研究发现影响新疆农产品出口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还包括出口竞争力和出口优势不足、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小、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带动就业能力不足等。基于以上研究,新疆在新发展阶段应建立农业就业补贴政策,加强农业发展储备力量;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平台创新发展,培育农产品出口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实现农产品出口高质量发展。
  • 朱新鑫, 杨源毅
    现代农业. 2024, 49(3): 59-66.
    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是我国沿边地区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试验田”,对促进我国沿边地区的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政策对于沿边地区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能够显著地促进沿边地区贸易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和反事实检验后依然成立。研究结论为我国继续扩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推动沿边地区贸易高质量发展,促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提供了有益助力。
  • 李文斌, 曾丽, 余洪波, 李连英
    现代农业. 2024, 49(3): 67-75.
    以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模型2(UTAUT2)和感知价值采纳模型(VAM)理论为基础,分析535份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新零售模式下生鲜电商平台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享乐动机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感知价值、努力期望,最后是社会影响。享乐动机、努力期望与便利条件对消费者感知价值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依次减弱;与此同时,感知价值在享乐动机、努力期望与便利条件对消费者购买意愿起到中介作用;享乐动机与努力期望均对消费者绩效期望产生影响,但绩效期望对消费者感知价值的影响不显著。据此,生鲜电商平台应提高精细化运营能力,打造全天候消费体验,提高平台功能效率,注重口碑营销,完善溯源机制,提高消费感知价值,进而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
  • 侯晓欢, 孙红霞
    现代农业. 2024, 49(3): 76-84.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农村产业融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体系,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基于TOE分析框架,从技术、组织、环境维度探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2020、2021年我国30个省区市(除西藏、港澳台地区外)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根据组态结果分析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技术创新、城镇化、产业机构非农化、政府支持、农村用电水平是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2)存在4条组态路径能够产生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数字技术是所有组态路径的核心要素。研究结论揭示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复杂因果关系,对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封春艳, 高洪涛
    现代农业. 2024, 49(3): 85-92.
    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支撑性体系。通过对青岛市乡村产业体系的深入调研分析,得出当前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启示与相关建议。研究认为,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可采取以下途径:以全产业链思维健全乡村产业体系,通过强链、补链、延链等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园区化、集群化、特色化思维促进乡村产业体系的集约化发展;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和区域品牌,促进乡村产业的提档升级;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 何玲玲, 林妙婵
    现代农业. 2024, 49(3): 93-97.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然而,不同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并不平衡,因此必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措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针对中越边境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农业生产的多样性等现状,科学分析当前中越边境地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并得出应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培育集体经济,推动农村多元化发展以及强化人才支撑战略、激发英才干事热情四方面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对策,为制定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边境地区农业农村健康快速发展助力。
  • 廖选祥, 李萍
    现代农业. 2024, 49(2): 15-25.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基础和支撑。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区)市(除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各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利用空间性探索分析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时空格局,通过障碍度模型探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农村生活质量现代化水平的增长贡献最大;农业农村现代化较高水平及以上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一带,较低水平及以下地区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和东北一带。此外,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还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京津冀地区转移,而低-低集聚呈现出由西部向中部收缩递减的趋势。以乡镇文化站覆盖率和水土流失治理率为代表的农村治理与服务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源,农业土地产出率、有效灌溉面积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是重要障碍因素。研究结论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
  • 刘魏, 冉雨鑫
    现代农业. 2024, 49(2): 26-35.
    共同富裕是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劳动力流动在缩小收入差距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微观面板数据,首先从共同和富裕2个维度测度居民共同富裕水平,基于熵值法赋权的A-F方法构建了共同富裕指数,然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劳动力流动对居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并且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力流动水平每增加1%,共同富裕水平增加1.05%,表明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共同富裕水平;(2)劳动力在市际间的流动对共同富裕水平的促进效应最大,其次是劳动力在县域内的流动,而劳动力在省际的流动对共同富裕水平呈负效应,表明劳动力流动的距离不同,对于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也不同。基于研究结论,得出应合理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人口流动均衡发展的政策启示。
  • 周健, 徐世江
    现代农业. 2024, 49(2): 36-43.
    种养结合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仅促进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也实现了农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交换以及原料和废弃物资源的相互利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化学农业的兴起,种养结合的内在循环体系逐渐割裂,对农业生态资源系统造成了掠夺性破坏。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生态资源再循环利用下的现代种养结合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现代种养结合的生态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应以种植业和养殖业间的内在循环系统为依托,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并通过构建 4 种生产经营模式和 3 种生产经营管理方法,促进系统有效运转,进而最终实现城乡产业融合,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孙新, 杜富林
    现代农业. 2024, 49(2): 44-52.
    在牲畜环境污染这一巨大挑战下,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面临重重阻碍。基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逻辑框架,分析畜牧业碳排放估算及影响因素,对推进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内蒙古1990—2022年畜牧业碳排放量,并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与可拓展的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STIRPAT)模型分析内蒙古畜牧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内蒙古畜牧业碳排放量从1990—2022年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整体波动下降,碳排放结构变化中牲畜肠道发酵环节占总碳排放的比例为82.40%,远高于粪便管理环节,其中反刍动物牛、绵羊和山羊的贡献度最高。(2)观测期内,内蒙古畜牧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形态为“N”型。(3)畜牧业从业人数、畜牧业人均产值、碳排放强度以及消费因素与畜牧业碳排放呈显著正相关,畜牧业人均产值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城镇化率会显著减少畜牧业碳排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调整养畜结构、提高养畜绿色化技术水平和强化农牧民低碳环保意识等建议。
  • 汪成, 刘莉, 范婷婷
    现代农业. 2024, 49(2): 53-59.
    以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熵值法测算了农业特色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特色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也能辐射带动地理位置邻近地区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存在门槛效应;数字经济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其对中部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效果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的影响程度较小。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出加强数字经济方面人才培养,积极创新数字化产业发展模式,根据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区域异质性,对数字经济采取差异化措施等建议。
  • 魏荷, 徐妍
    现代农业. 2024, 49(2): 60-67.
    以中国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的隐含碳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中国出口到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隐含碳排放量,再通过构建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分解模型,从规模、结构、技术3个方面分析中国出口哈萨克斯坦农产品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我国出口哈萨克斯坦农产品隐含碳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农林牧渔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是主要的隐含碳排放产业。规模效应是造成中国出口哈萨克斯坦农产品隐含碳排放量攀升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正向驱动作用但效果微弱,技术效应是降低农产品隐含碳排放的重要贡献因素。
  • 徐庭菊, 吴华周, 吴杨光涛
    现代农业. 2024, 49(2): 68-74.
    基于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户化肥投入影响的机理进行分析,结合贵州省赫章县古基镇海子村玉米种植户的调研数据,采用OLS计量方法探究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户化肥投入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户化肥投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具体来看,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户化肥投入存在“U”型关系,即农户化肥投入水平随着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其中,当土地经营规模为0.76 hm2时,农户化肥投入量达到最低水平。此外,提高农户受教育程度、加入合作社、接受施肥相关技术培训以及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和提高土壤质量等影响因素均有助于农户化肥的减量投入。据此,当地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户适当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加强施肥相关技术培训;加大土地保护性投入力度,改善土壤质量,从而达到化肥减量投入的效果。
  • 段少奇, 李先东, 陈玉洁
    现代农业. 2024, 49(2): 75-8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农牧业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畜产品逐步成为百姓“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鲜明的区域品牌形象也成为消费者判断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依据。基于此,利用390份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析区域品牌形象对消费者关于张掖牦牛肉重购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地形象、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显著影响消费者决策,安全价值和情感价值在区域产品形象与消费者重购意愿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 李丹薇
    现代农业. 2024, 49(2): 84-91.
    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演化模型对2013—2022年新疆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农业碳排放量趋于稳定,根据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缺乏切实有效的减碳措施;(2)新疆经济-环境整体系统发展状态良好,但是分系统来看,农业经济发展系统波动较大;(3)两系统的耦合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度和协调度间的差距正在缩小;(4)时序下的动态耦合度阶段发展不稳定,在各个阶段来回波动,近年来维持在初级耦合阶段,同时时序下的静态变化趋势也在向好发展。
  • 康威, 张颜, 吴振东, 宋霞
    现代农业. 2024, 49(1): 21-27.
    研究中美两国农业发展现状,查找其现存差距,剖析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表明,中美两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和生产方式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中美两国农业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成本、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补贴政策、资源和环境保护、对外依赖度8个方面,因此提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装备实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进产业融合、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持续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产品自给能力的政策建议。
  • 李让正, 黄玲
    现代农业. 2024, 49(1): 28-34.
    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实现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对重庆市及其37个区县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全市层面,2016—2020年重庆市农业生产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年份处于DEA无效状态,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低;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平均每年增长10.7%;在区县层面,2016—2020年重庆市农业生产效率较高,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DEA有效区县主要集中于大都市区,全要素生产率大小依次为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北城镇群>大都市区。影响因素中,单位耕地机械投入、单位耕地化肥投入、有效灌溉耕地占比、政府投入是促进因素,产业结构、粮食播种面积占比为限制因素。据此,提出实施农业生产要素现代化战略和农业区域分工差异化策略。
  • 魏柱才, 陈江华, 李道和
    现代农业. 2024, 49(1): 35-45.
    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通过构建有序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确权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农地确权显著提升了农民主观幸福感,与未确权的农民相比,已确权的农民主观幸福感更高;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研究结论可靠;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增加农业收入和减少家庭抵押借贷是农地确权促进农民主观幸福感提升的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农地确权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健康状况良好、村庄地处丘陵和山区以及东部地区的样本上。为此,应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农地确权成果,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凸显农地生产性功能,不断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
  • 袁世一
    现代农业. 2024, 49(1): 46-53.
    研究使用全局SBM-GML指数对中国31个省份2011—2019年的农业绿色效率值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较为缓慢,其中技术效率是推动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作用。从全国31个省份整体来看,2019年有14个省份实现农业绿色有效,河南、江西和广东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位列全国前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财政支出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正面影响,人力资本结构、环境规制则具有负面影响;自然灾害对全国、中部和西部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生负效应,对东部则产生正效应。
  • 陈亦璠, 麦强盛, 孙智雄
    现代农业. 2024, 49(1): 54-61.
    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在全球经济紧密联结下对其的讨论更加激烈。随着RCEP的签署,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RCEP成员国的粮食安全产生新的影响。研究基于RCEP成员国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RCEP国家粮食安全综合指标体系,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RCEP国家粮食安全与中国农业对外投资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了解这些影响是否随时间推移而变化,旨在探究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对RCEP成员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整体看,农业生产价值、农村人口年增长率对RCEP成员国粮食安全产生正向影响;从单个国家看,中国农业对外投资、耕地面积、农业生产价值、贸易开放度与其RCEP成员国粮食安全呈正相关关系。(2)RCEP国家粮食安全对于耕地面积、农业生产价值、农村人口增长率的冲击呈现正向响应;对于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冲击呈现负向响应。
  • 李刚
    现代农业. 2024, 49(1): 62-68.
    科学测度农业经济与农业低碳协调发展水平,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本文以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和农业低碳发展系统为切入点,选取28项具体指标,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对伊犁州的农业经济与农业低碳协调水平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三地州两系统之间都呈高耦合,协调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虽然两系统达到了协调状态,但总体协调程度还相对较低。鉴于此,从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农业农村全面绿色转型;规范主体行为,激发农民参与热情;补齐短板,提高农业经济与农业低碳协调水平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其其格
    现代农业. 2024, 49(1): 69-73.
    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也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文基于锡林浩特市牧区的实地调研结果,对新发展理念下传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发现目前草原生态保护形势依旧严峻、草原畜牧业发展相对粗放,牧区传统畜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期,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畜牧业养殖水平低、畜牧业市场环境严峻、畜产品品牌化建设不足、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等困境亟待解决。面向未来,必须立足于资源禀赋优势,秉持“以草定畜、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产能、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提升绿色畜产品生产能力,为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窦蒙召, 高坤, 孙自保
    现代农业. 2024, 49(1): 74-8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西藏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首先,基于熵权法,从农牧业创新能力、农牧业经济效率、农牧业社会效益、农牧业绿色发展4个维度对2011—2020年西藏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测算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大幅增长,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增长了近5.5倍,由此得出在评价期间内西藏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其次,基于障碍度模型测算可知,影响西藏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因素呈现集中化、严重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有效灌溉系数、农药施用强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项障碍因素对西藏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最大。以此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为西藏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潘承旺, 马海霞
    现代农业. 2024, 49(1): 82-91.
    本文以2010—2021年新疆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农业社会3个子系统下的31个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体系指标为研究内容,分析并构建新疆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农业社会3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运用熵值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疆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期内3个系统总体上沿着农业社会滞后-农业经济滞后-农业环境滞后的轨迹演变。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最初的中度失调衰退,经过濒临失调衰退、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到2021年的良好协调,耦合协调度等级从失调阶段不断向耦合协调阶段发展。研究发现,农业生态滞后逐渐成为新疆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农业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3个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渐提高的关键。因此,新疆农业的发展首先应保护生态环境并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其次要利用好农业社会系统的发展优势,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最后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助推新疆农业发展。
  • 陈卓, 赵洪坤
    现代农业. 2024, 49(1): 92-99.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赋能乡村“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如何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生态”协调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生态”协调振兴的影响效应,并分析了绿色技术创新和教育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乡村“产业-生态”协调振兴,这一结论经过大量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说明绿色技术发展水平、教育与数字普惠金融之间存在互补效应。文章不仅拓展了对于数字普惠金融这一金融工具的研究,并对如何协调乡村“产业-生态”振兴进行了有益探讨。
  • 赵雅楠, 李先东
    现代农业. 2024, 49(1): 100-106.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选用2011—2020年新疆14个地州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农村生活条件、城镇化水平等因素从不同程度上都作用于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均对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推动作用,且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效果依次递增。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北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南疆次之,东疆最小,农业与经济越发达地区正向作用越强。据此,提出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强乡村数字化建设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