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育”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常博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113-11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27

    为推动大健康理念在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析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过程性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学现状,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实践。具体包括优化教学内容,在理论部分融入大健康理念,在实践部分加入创新性、模块化实验教学,并丰富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融入任务驱动教学、主题讲座等教学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体系,包括实习表现、采集药用植物数目和分类、制作腊叶标本、植物种类识别考核等。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能,提升其创新创业思维,为中药大健康领域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 王霞霞, 王海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117-12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28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户外实践及综合考核等方面对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优化教学形式,采用线上线下、虚拟仿真等教学形式,增强师生互动;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拓展户外实践课堂,让学生在暑期利用电子设备采集家乡户外植物的完整形态信息、压制植物标本等,维护生态系统;采用多层次考核方式,通过显微实验观察报告、植物标本和植物检索表的质量等评价指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体系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有效延展了课堂内容,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植物学理论知识,并增强其综合实践能力,为高校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杨天元, 杨群, 王飞, 张显晨, 李叶云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121-1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29

    为提高茶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对茶树生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面临的挑战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案。具体包括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融入学科发展前沿,在专业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凝练新的知识点;创新教学模式,以竞赛促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合一的多元学习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融入思政元素,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服务“三农”、耕读情怀等,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优化评价方式,强化过程性考核,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本文为推动茶树生理学及类似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创新提供参考。

  • 陈陈, 丁元春, 凌张军, 李从虎, 吕丹, 范志强, 宗梅, 孔群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125-12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30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园林规划设计人才,基于“互联网+”混合式协作学习(BCL)模式,对其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并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思路设计包括小组协作、翻转课堂、科研训练等。改革实践包括优化教学环节,以“指导—学习—评价—成果”为主线,将教学环节进行有机衔接;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高阶应用能力;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论—赛—研”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学生成绩由平时表现(10%)、设计作品(30%)和卷面成绩(60%)3个部分组成,并增加体现社会服务价值的附加分。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其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本文为园林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孙婧, 李晓静, 王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129-13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31

    为提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质量,对蔬菜栽培学(含设施园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形式、实验和实习实训、思政元素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该教学体系加以实践。具体来说,细化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蔬菜播种、育苗和田间管理技术等。优化教学内容,将蔬菜栽培学、设施园艺两门课程有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其更具针对性。整合师资力量,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增加专业教材,丰富线上资源;升级实验教学资源,更新实验用的蔬菜种子标本等。优化教学形式,采用翻转课堂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导课堂。强化实验和实习实训,设置蔬菜种类的识别、温室类型调查等实验,并建设了温室结构设计、园艺作物无土栽培等虚拟仿真实验。凝练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精神,情系人民等追求和情怀。采用期末笔试(70%)+实验课成绩(15%)+课堂表现(9%)+平时随堂作业(6%)的评分模式,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模式下,学生的出勤率、课程参与度较高,总成绩及格率达94.9%,实验课均分在85分以上,全面提升了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本文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涂攀峰, 化青珠, 宋雯佩, 李彩琴, 张宪智, 黄建昌, 李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110-1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27

    为培养既懂生产又具文化素养的人才,本文以耕读教育理念为指导,对园艺专业在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索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育人路径。在园艺专业践行耕读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建设知行合一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建立高素质的耕读教学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健全耕读教育的社会服务内容。实践中,组建暑期“三下乡”大学生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以粤西某乡镇作为试点,让学生深入乡村,用所学知识帮助当地种植户改进种植技术和优化管理模式,以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提高当地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本文为园艺专业进一步深化应用耕读教育理念,探索更多可行的育人路径提供参考。

  • 秦宏宇, 辛秀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115-1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28

    为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本文分析耕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配置与师资力量、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校园文化配套与校企合作等现状,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具体来说,与农业科研机构等合作,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教师进行耕读教育专项培训,打造一支专职与兼职相互补充的多元化教师队伍;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精心编写针对性教材,培育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实施“边耕边读”的教学模式;通过主题讲座、农耕体验等多样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组织保障与跟踪,对耕读教育进行全面规划,包括教育实施、过程管理以及细致统筹效果评价。本文为培养具有农业情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新型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 李倩, 刘秀梅, 吕彦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119-12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29

    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以动物生物学课程的脊椎动物部分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进行改革。该课程涉及的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各类群间形态结构复杂且结构特点易混淆,生活习性多样,学生对脊椎动物部分知识的掌握暂存在一定难度。为此,采用情境教学、理解记忆、科研助教以及结合实践等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在野外实习环节增加探索及设计类实验;优化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考核模式,增加与脊椎动物有关的课题演讲等考核;在教学中融入动物保护、工匠精神、勇于探索、协作精神、敬畏生命和辩证能力等思政元素。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反馈,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社会责任和辩证能力均得到了锻炼。本文为推动新农科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赵月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123-12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30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以能力式引导、多层次学习为重点,构建了全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调酒与插花实务课程体系,构建要点包括学习成果、学习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策略以及课程评价5个关键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其综合实施策略包括设计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五育融合,如结合历史、文化和艺术等领域知识,创作具有教育意义的插花和调酒作品;利用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插花和调酒的专业技能水平、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和劳动态度;建立校社合作机制,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五育发展的教育环境。本文为调酒与插花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 王伟霞, 李欣怡, 陈金日, 李福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127-13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31

    为切实提高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乡村振兴人才,本文对生物类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教学知识陈旧等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打造金课、聚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搭建企业服务平台、加强协同创新、优化课程思政体系5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强基础、重实践”的生物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该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成果导向,通过社会和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以及供需对接,有利于推动生物类专业融入地方产业链,增强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精准地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大批创新型技能人才。

  • 李燕, 吕典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131-13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32

    为提高农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了作物学实验课程部分实验内容存在与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不完全对应等方面的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措施。具体包括改革经典核心课程内容,以作物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测定实验为例,加入采用仪器测定的实验内容,将实验地点从实验室内调整到田间,让学生全程参与从密度调查、取样到叶面积测定的过程;新增科学实用实验,增加拟南芥和烟草等植物的种植与管理实验,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增加植物快速育种、植物室内工厂化杂交等与作物生长发育内容相关的实验项目;加强思政教育,将一生奉献、严谨执着的科学态度等思政元素贯穿课程的每一个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改革,该实验课程内容更符合农业科技发展对现代新农人的培养要求,有助于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 沈登荣, 何超, 杨石有, 刘娜, 宋文菲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14-11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24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农林人才,以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为例,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思路,实施任务模块化课程、混合式课程学习链和全过程评价体系。具体来说,采用OBE理念构建任务模块化课程,包括农药毒力与药效分析、农业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农药施用与环境安全4个任务模块。基于超星学习通和MOOC平台初步构建混合式课程学习链,采用探究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建立全过程课程评价体系,采取考试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在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 张惠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17-12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25

    为提高学生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掌握程度,本文对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增设的植物病虫害防治赛项进行简要介绍,通过文献查阅、调研交流和参赛经验总结等方式,基于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技能要求,提出“研、建、选、训、赛、析”四位六段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并加以实践。该项赛事以中级农作物植保员职业标准为依据,通过植物病虫害基础理论考核、植物病虫害识别与标本制作和农药的配制3个模块,培养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农业生产岗位需要的人才。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案不仅有力促进了参赛师生对于病虫害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 胡雅杰, 郭保卫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21-1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26

    为培养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以新农科建设为导引,对作物栽培学课程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设计与实践。具体来说,引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农业可持续环保意识培养等教学理念,优化线上慕课与线下课堂协同的理论教学方法,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实地实践考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有机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拓展学科交叉领域,提升学生的产业认知和“三农”情怀,提高其对作物栽培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本文为提高作物栽培学及同类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参考。

  • 王森, 李蕊, 李玮瑜, 郑轶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25-12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27

    为探索在科教融合理念下构建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对植物基因组学课程存在的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科研与教学存在脱节、思政元素融入不足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以学生为主体,调查其选课的动机与诉求等基本情况,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设计模块化授课内容,将理论部分教学划分为植物基因组研究现状与进展、植物群体基因组等6个模块,并以综述文献的方式授课,展现系统前沿的研究成果;开展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通过分组研讨、教师点评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引入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课题项目的评价、课堂讨论的表现、项目报告的评估和实践能力等,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其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提供参考。

  • 陈启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29-13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28

    为有效助力乡村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某高职院校277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农村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工资收入、工作地点和工作自主性对物流专业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产生影响,根据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就业意愿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对策。具体对策包括提升个人职业认知,培养其对该领域的从业热情;转变回乡创业观念,家长与子女共同了解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增强就业信心;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教学,增设课程、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以及建立激励机制等,激发就业热情;获取社会的广泛支持,加大对该行业的宣传力度,提高行业认知度和认可度。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学生从事乡村物流行业的实践技能,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培养乡村物流人才提供参考。

  • 龙城, 齐晓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119-12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24

    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本文探讨了动物生产学实习的教学特点与培养能力,并就其教学改革措施进行实践。动物生产学实习教学具有实践性强以及多样性、综合性和季节性等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技术应用、问题解决和职业素养等能力。教学改革实践包括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习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以及强化校企合作等。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推动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为动物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朱利霞, 常云霞, 胡春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123-12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25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从明确教学目标、组建教学团队、挖掘线上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融入思政元素以及强化过程性评价7个方面对生态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思路进行设计与实践。具体来说,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生掌握物种多样性的基本概念、针对不同的保护物种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及预案等。组建具有生态学、环境科学和植物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以支撑课程教学。挖掘优秀纪录片、慕课资源等,将植物科学前沿、农业科学微平台等推送至学生。创新提问法、启发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物种多样性理论知识的掌握。优化教学过程,开展“课前导学、课中助学和课后促学”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组织学生游览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等地,融入水体富营养化等思政教学元素。强化过程性评价,将考核环节细化为课堂表现(20%)、网络测验(10%)、读书报告(10%)、科普视频制作(10%)和期末考试(50%)5个部分。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学科竞赛和项目申报方面均获得一定成效,为生态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 刘锦妮, 吴海港, 张广强, 武娴, 麻冰洁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128-13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26

    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3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开展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具体来说,设计突出实践应用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案例和图片资料,将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注重吸收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成果、新知识和新技术;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面采用“三段递进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方面采用“五段递进式”教学体系,引入增强应用技术的教学手段,开展突出实操能力的实践实训;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增大过程性考核比重,形成突出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时间、学习互动性和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可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兽医临床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 陈娜, 邵勤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132-1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27

    为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信息化需求,本文对园艺专业核心课程蔬菜栽培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3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设计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并加以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利用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重构内容体系,以过程为基础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构建适合园艺专业的“慕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微信公众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方面,调研学情,设定线上线下学习任务;关注资源,将学习资源整合为核心知识点解读模块和栽培技术基础,并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环节加以应用;重构内容,优化线上线下教学设计;优化考核,采取多元化、全过程考核评价方法。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优化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了学习质量与效率,有助于实现涉农高校园艺人才高质量培养目标,为农学类专业相关课程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 孟晶晶, 周艳丽, 于洋, 姚方杰, 乔宏宇, 王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116-11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25

    为满足对园艺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明确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对该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案设计方面,系统梳理种质资源、引种等理论知识,应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具体探索包括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引领教学以及小组研讨分析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讨论—合作—参与式教学模式引入课程,并在课前、课后推送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使教学紧密联系科学,拓宽学生专业视野;采用科教融合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科研基地或校外联合基地相结合;优化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较好的教学达成度,学生的及格率达100%,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本文为提高园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 汪建刚, 赵世荣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120-12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26

    为充分发挥专业耕读教育的育人作用,调查现有园艺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核心需求,分析园艺专业耕读教育对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支撑情况,对该专业实施耕读教育的优化对策进行研究。核心需求方面,知识应用、推广能力是多数企业筛选园艺人才的核心标准;支撑情况方面,设立了耕读教育基础认知、耕读教育综合实习等4门课程,打造全过程耕读教育体系。具体对策包括加强实践课程的顶层设计,通过统筹学分、提高耕读教育课程考核标准等方式,优化专业耕读教育对各项核心能力的支撑力度;打破专业耕读教育集中制,将其改为“穿梭型”半学半耕制教育;拓宽知识输出渠道,增加反向教学方法;扎根基层,加强耕读教育的基层合作,通过学生实现技术输出。本文为提高地方农业高等院校专业育人成效、打造耕读教育品牌提供参考。

  • 李河林, 王凤红, 敬晓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124-12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27

    为培养能从事家禽养殖的高素质人才,分析家禽生产学课程在教材知识体系、实践教学、教学互动、产业对接、课程思政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包括精心编排课程内容,将其划分为以禽生产产业共性化知识为主,产业精细化分工技术为辅的模块化内容;灵活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突出强调实践重点内容,并开展“多媒体+生产实践”教学;采用案例、项目以及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衔接产业发展,结合产业精细化、分工模块化修订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巧妙融入教学;优化考核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竞赛类活动。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成效明显,学生的到课率、上课抬头率、教学参与度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均有所上升。本文为禽生产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 曾祥羽, 田风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129-13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28

    为培养适应食用菌产业专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分析了专业学位硕士(以下简称专硕)研究生教育在该产业中应用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前专硕教育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措施。必要性方面,食用菌产业专业化人才培养、技术革新以及产业体系完善等均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迫切需要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专硕教育以创新、实用和复合为特点,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其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有利于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跨学科课程设计,引入基因编辑等现代技术,优化课程体系;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产学研合作,确立实践导向课题,采用“工学交替”模式,让学生分阶段在企业实习,强化实践教学;设立“产业项目报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能够独立完成食用菌栽培、管理和加工等工作;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显著提升;企业成功引进并转化了多项食用菌先进技术,有助于优化产业链布局。本文为推动食用菌等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 段小凤, 朱锋钊, 王锋, 张华琦, 赵会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120-1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22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形式,采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了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对于科教融汇的重视程度、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匹配度、融汇渠道以及教师队伍4个方面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并开展具体实践。具体对策包括构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构建科技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融相辅相成的新模式,搭建平台畅通科教融汇渠道,以及引育结合提升教师团队教科研水平等。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开展科教融汇的具体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包括政、校、行、企、研协同搭建创新驱动基地,创新“六双融通、互育共培”人才培养模式,建成融入山地特色高新技术的教学资源体系,协同攻关纵深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打造“双高三能型”教师队伍。本文为提升涉农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助推产教深度融合、区域产业发展等提供实际应用参考。

  • 杜坤, 傅媛媛, 郭宾会, 骆乐, 姜伟丽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125-12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23

    为更好地普及生命科学知识,了解探索生命本质和奥秘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选课学生来源,分析了生命科学奥秘探索实验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并对其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改革实施。必要性而言,开设该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生命科学学科特点的体现,也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优化实验项目设置,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技能培养,并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坚持将趣味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等“四结合”原则,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并重视实验安全。在教学改革实施方面,优化教学安排,设置小班级授课,并让学生灵活选择上课时间;丰富授课形式,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及其优质的数字化资源,积极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实验教学方法;增设实地参观和野外实习环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动植物及自然环境;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生命科学素养,增强了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助力教学团队获得省部级奖项。本文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参考。

  • 孙操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130-13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24

    为适应林业学科发展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科研成果反哺教学3个方面对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实践成效。具体改革实践包括凝炼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等森林培育学经典理论,更新教学内容,挖掘新版教材中近熟林阶段的有关内容以及森林的生态功能及其调控等知识;更新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引用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系统、核桃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等实际案例,将人工林培育技术与林木种子、林木抚育等章节的知识相结合;坚持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在教学中融入人工混交林、经济林以及大径材人工林培育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强化基础理论创新。该教学改革实践成效明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显著加深,推动了其科研与教学技能的双向促进;选课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与教师的互动显著增强,专业知识面得到了有效拓展。本文为同类课程教学改革、培养林业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 王丹, 王倩倩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134-13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25

    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产教深度融合视域,分析园林类专业课程的系统性设计、职业素养培养、教师教学理念、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建设现状,并对其实施路径进行研究。具体而言,从专业层面建设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三层衔接的课程思政体系;结合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紧密对接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关键岗位群;优化教师教学理念,通过培训活动、激励机制等增强其思政育人能力;完善教材内容,将园林行业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纳入其中;优化教学实施模式,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与岗位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成功申报了省级示范课程,并组织学生编写了《校园植物志》,增强了其专业能力,培养了其社会责任感。本文为园林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紧密融合提供参考。

  • 周文婷, 张衡, 李亚平, 曾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125-12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24

    为培养园林专业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以该专业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课程为例,以高阶设计能力为导向,对人才培养创新途径进行分析,并对其具体实施成效进行探讨。创新途径包括转变教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认知模块、技能模块和实践模块”三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创新改革的具体实施方面,在“三模块进阶式”混合学习模式下,通过基础认知模块、中阶设计技能模块和高阶实践教学模块,将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系统流程相对应;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应用虚拟仿真软件增强沉浸式感知体验,运用信息媒体方式展示设计作品成果。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学生高阶设计能力明显增强,其竞争意识、设计水平和创作积极性均得到有效激发和提升;教学教研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以培促教。为提升园林专业教学质量,培养既有深厚学术素养又具备实战能力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

  • 曹川, 王安杏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130-13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25

    为促进食品生产与市场的联通,聚焦食品产业发展需求,以OBE理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对食品检验检测专业群建设进行研究,并对其实践成效与特色进行分析。专业群建设上,整合食品检验检测技术、药品生物技术和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的专业资源,根据企业需求和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群的共享、分立课程,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组建了专业群教学团队,紧跟职业技能竞赛节奏,跟踪市场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产学研用”一体协同开展技术创新,围绕绿色科技保鲜、食品智能加工等食品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业态,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为企业增值赋能提供创新支持。实践结果表明,该专业群建设实现了教育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增强,教学团队梯队建设得以优化,专业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本文为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融合发展,助力绿色食品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