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聂立璇, 许亚龙, 陈善义, 丁宁, 周康熙, 詹仁锋, 陈禹舟, 李林炜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73-7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18

    烟草甲是烟叶加工和卷烟生产上常见的害虫,为掌握其发生规律和危害特性,针对不同的场景采取适宜的防控措施,本文综述了该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性、监测手段及防治方法的研究动态。结果表明,烟草甲在不同地区的繁殖代数和活跃高峰期有所不同,南方地区为害程度高于北方地区,上等烟为害程度高于下等烟;虫情监测方法有基于诱捕器的人工统计、图像识别以及电子鼻监测;防治方法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3种,其中物理防治包括低温杀虫、高温杀虫、真空回潮、气调防治、微波杀虫和紫光诱捕等;化学防治包括熏蒸、激素、化学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和植物精油等;生物防治包括细菌防治、真菌防治、寄生天敌防治、RNA干扰技术和引诱剂等手段。本文为烟草甲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 李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01

    为筛选适应安徽省灵璧县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以康农玉8009、中玉303和思优谷5号等34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记录其生育期和抗病性,测定株高等农艺性状,产量及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品种生育期在99~105 d;抗性方面,各品种茎腐病和小斑病病级均为1级,部分品种感锈病和纹枯病;农艺性状方面,株高在206.4~267.3 cm,穗位在67.2~103.4 cm,穗粗4.3~5.0 cm,穗行数12.4~17.6行,行粒数29.0~36.1粒,出籽率88.0%~91.5%;产量及产量性状方面,有效穗数6.75万穗/hm2,百粒重在25.43~36.42 g,穗粒数在378.96~603.94粒,产量在7 240.50~10 062.75 kg/hm2。综合生育期、抗病性、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性状,其中陇顶728、濮单12、嘉禧100、伟科985和登海1875共5个品种综合表现较佳,适合在研究区及相关地区推广种植。

  • 王纬, 刘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3): 60-6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3.013

    为分析乡土树种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介绍了乡土树种及其特点,并分析了其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在科学规划与种植、保护与繁育技术和生态教育与公众参与3个方面提出应用策略。乡土树种具有适应性强、景观价值突出和经济性好等特点,其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能够为当地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乡土树种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应充分重视并加以应用和推广,根据其生长习性进行科学规划与种植,加强对乡土树种资源的保护与繁育研究,通过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增强公众保护乡土树种的意识以及提高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研究结果为优化乡土树种选择和推动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 周慧, 陈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58-6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11

    素馨属植物常为落叶或常绿小乔木,直立或攀缘状灌木,在园林绿化、药用等领域应用广泛。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素馨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与遗传多样性、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繁殖技术和利用价值等资源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地理分布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约有47种素馨属植物,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遗传多样性丰富。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方面,该属植物花期各不相同,花多具浓郁香味;果实及种子一般为黑色球状,植株对外界环境变化较敏感。化学成分方面,该属植物不同部位含有水杨酸、咖啡碱等生理活性物质以及乙酸苄酯、芳樟醇等挥发性成分,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繁殖技术方面,其植株结实率不高,种子出芽率较低,繁殖方式以扦插、组培等无性繁殖为主。利用价值方面,素馨属植物具有延缓衰老、抑菌消炎等药用价值;可应用于墙体、阳台及窗体绿化,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此外,其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本文为素馨属植物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洪国胜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80-8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18

    对研究区1980s农业土壤普查数据和2010s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20 000多个土壤样本pH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土壤的pH变化趋势、土壤酸化的原因、主要阻控技术以及适宜的土壤改良措施。结果表明,1980s—2010s研究区土壤pH平均值呈下降趋势,中性土壤比例下降13.1%,酸性土壤比例增加14.4%,土壤pH下降1个单位的土壤面积占比24.48%。分析认为土壤酸化由成土母质和化肥施用、土地利用方式、酸雨以及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施用量减少等多种因素造成;基于土壤酸化原因,探讨了现行的土壤酸化阻控技术,包括碱性物质中和技术、有机肥料替代化肥技术、农业工程措施降渍治渍技术及绿肥+生物菌肥改良技术;提出了适宜研究区实际情况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增加石灰、有机物灰渣等碱性物质和增加有机肥料等。

  • 姚成意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4): 16-1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4.004

    本文结合珠两优5298在安徽安庆地区的种植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2022—2024年,该品种在安庆望江县等12个示范点进行种植,株型直立上翘;生育期130~136 d;平均结实率85.77%、千粒重24.1 g,产量在8 280~9 000 kg/hm2;整精米率较好,米质优良;抗倒伏能力较强。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及早播种(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育苗)、适时移栽、培育壮苗、保持秧田盘土湿润、根据秧苗长势施用“断奶肥”(尿素60~75 kg/hm2),适时防治稻蓟马、恶苗病等苗期病虫害;根据秧苗素质、栽插时间等选择高速插秧机作业,按照设定检查并调试插秧机械,确定栽插株距、取秧量、深度;适时除草(喷施丁草胺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苗期喷施丁苄等药剂进行茎叶防除,苗后全田喷施30%丙草胺等药剂进行封闭);重施基肥(45%复合肥450~600 kg/hm2)、早施分蘖肥(高氮高钾复合肥225~300 kg/hm2)、补施穗肥(氯化钾112.5~150.0 kg/hm2);浅水栽秧、深水活棵、干湿交替促分蘖;大田生长期适时适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本文为该品种在相似地区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宁俊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6-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0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合理协调大豆、玉米植株对光照和肥水的需求。本文结合皖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成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大豆、玉米品种;缩小株距,保障密度,选择大豆玉米4:2或6:4种植模式;采取杀菌剂、杀虫剂等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坚持适期、适墒、适深、适式“四适”播种;施足基肥,适期追肥;及时查苗补缺,采取“封闭除草+苗后茎叶喷药”的杂草防除方法,注意做好隔离措施;采取农艺、物理、生物和化学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适时化控防止植株倒伏;大豆及玉米成熟后,采取适宜机械进行收获。研究区2022—2024年推广应用该模式,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生产目标。本文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皖北及相关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龙世方, 杨兴军, 粟睿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32-3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8

    本文结合研究区百香果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栽培技术要点。种植期,做好选地、整地、施底肥、搭架和植苗等工作;生长期做好抹芽、摘顶和修剪等工作,同时适时进行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采收期,结合不同熟期进行采收和储藏保鲜。研究结果为百香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王艳珍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4): 102-10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4.022

    膳食多酚广泛存在于水果和茶等食物中,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活性功能。本文从膳食多酚对宿主的作用,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的关系以及膳食多酚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互作机制3个方面,分析了膳食多酚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在宿主作用方面,膳食多酚因其抗菌和抗炎等特性,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等有积极作用;肠道微生物通过产生丙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等代谢物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在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膳食多酚的摄入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调节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提高益生菌的比例,减少有害菌的数量;肠道微生物群对摄入的膳食多酚具有修饰作用,调节其代谢和吸收,进而对宿主发挥作用。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膳食多酚在预防和改善肠道健康方面的作用提供参考。

  • 陶华, 安素妨, 许兰杰, 余永亮, 杨红旗, 杨青, 董薇, 梁慧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100-10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24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白芷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白芷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香豆素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生物碱类等,以上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镇痛等多种作用,其潜在作用靶点较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体内的血管活性物质含量、脂代谢及氧化应激调节等有关。白芷可与其他中药联用外敷应用于皮肤病治疗,通过外敷、内服治疗各种疼痛和炎症,可有效扩张动脉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调节血液黏稠度,对心血管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为白芷生物活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程雪娇, 曲玲玲, 李敏, 袁伟岗, 王笛, 王兴煜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99-10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24

    蛋白质和多糖复合产物的形成机理及其功能特性已经成为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探讨了蛋白质和多糖复合的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其复合物的功能特性。当蛋白质混入溶有多糖的溶液中时,两种特征物质相遇,会产生静电吸引或静电排斥作用,进而形成复合型溶液或离散型溶液;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化学组成、分子排布等自身的性质,pH、两者浓度的比例等外界条件,以及加压、减压和搅拌速度等处理过程。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具有流变学特征、脂肪替代物、气—液或液—液两相界面等特性,可部分或完全替代脂肪或制备可食用薄膜和涂层等。本文为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深度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 夏祥华, 任代胜, 丁卫东, 翁同相, 汤修竹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14-1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03

    Y两优919是以Y58S为母本,R919为父本选育出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本文介绍了其亲本特性以及高产制种技术。Y58S是配合力优良、制繁种产量高的广适型水稻光温敏不育系;R919是抗倒、抗病且配合力强的优势恢复系。Y两优919可在闽西北海拔300~500 m的地区进行烟后制种。高产制种技术包括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以父本5月中旬、母本6月中旬播种为宜;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且肥力水平中上的田块作秧田,采用适宜的播种量,药剂浸种消毒,同时施足基肥,适时适量追肥,科学管水和适时防治病虫草害,以培育壮秧;烟叶采收后及时打田除草移栽,设置父母本行比1∶8;大田全生育期做到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寸水孕穗以及干湿壮籽;施足基肥,视秧苗长势适当追肥;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和当地病虫害测报及时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穗颈瘟等病虫害;该品种制种的理想花期相遇标准以父本始穗期较母本迟2 d为佳,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花期;见穗25%~30%时,喷施“九二〇”植物生长调节剂,以确保齐穗和授粉,提高结实率;及时除杂保纯,去除早熟和异形株;拉花结束后及时割除父本,田间90%籽粒黄熟时收割。本文为相关杂交水稻高产制种及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蔡合军, 陈西, 翟兰勤, 高路, 高守贞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9-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3

    邯豆13在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广泛应用,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效益。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带状复合高产栽培技术。该大豆品种在该地区种植具有耐阴、高油、耐密、抗倒、高产和适宜机收的特征。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包衣大豆种子,以防地下害虫侵染,同时提高发芽率;以大豆玉米4∶2模式栽植,确保密度适宜;大豆鼓粒期田间管理方面,需适当浇水,结合作物需求补充养分,科学防治大豆点蜂缘蝽、烟粉虱等虫害,以及采取土壤封闭及茎叶防除田间杂草等措施,提高增产潜力;适时适量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株旺长;选择联合收割机械适时收获等。本文为该品种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余建斌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57-6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13

    为提高油茶低产林的产量,推动油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油茶低产林改造实践,总结了抚育改造、嫁接换冠改造和更新改造3种改造关键技术,其适用于不同类型油茶低产林的改造。抚育改造技术方面,通过疏伐、整枝和补植等技术措施,合理调控密度,科学整枝修剪、除去弱枝、徒长枝,根据林地条件选择垦复深挖方式,合理施肥,引蜂授粉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栽植品种适时采收等;嫁接换冠改造技术包括选择合适的嫁接时间和穗条,嫁接包扎严密和嫁接后保湿等;更新改造技术主要有截干更新和造林更新2种,截干更新是在距地面10~20 cm处锯断老弱油茶树的主干,保持锯口平整;造林更新包括整地、良种壮苗、种植管理和抚育管理等。本文为油茶等相关低产林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 刘瑞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10-1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24

    探索智能化技术在园林植物生长监测中的应用,并通过智能化技术优化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有助于确保植物健康生长和实现园林精准、高效管理。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了园林植物生长监测现状,总结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智能化技术在园林植物生长监测中的具体应用。人工巡检等常规的园林植物生长监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保证了监测的实时性、自动化、精准化、智能预警和数据自动记录与分析,实现园林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智能化技术在园林植物生长监测中展现出了较大的应用潜力,通过该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园林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关键环境参数的准确监测,并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植物的生长趋势,自动化控制系统有效实现了园林植物的精准灌溉和施肥,明显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为园林植物生长监测及园林精准、高效管理提供参考。

  • 林洪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3): 31-3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3.007

    本研究结合蔬菜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常见病虫害,望闻问切四诊法在病虫害识别中的应用,以及其综合防治措施。蔬菜常见病害包括侵染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病害和根结线虫病)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常见虫害主要有昆虫、螨类和软体动物等。四诊法是指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对蔬菜病虫害进行准确识别,为精准防治提供依据;根据病虫害发生特性及实际情况,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控制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其品质和安全性。研究结果为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

  • 杨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55-5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12

    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是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聚焦安徽省,着重探讨了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以及其饲料化利用的实践意义和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探讨了小麦秸秆饲料化利用的途径和策略,为小麦秸秆资源的高效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加速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深化转型。其中饲料化利用作为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向,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有助于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等。其饲料化利用途径主要包括氢氧化钠处理、氨化处理、生物法处理和制粒技术等;目前饲料化利用暂面临营养价值、消化率、利用效率和饲料效益等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现状。基于此,从经济层面、配套层面、科研层面、应用层面和技术层面分析推进小麦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有效措施,并指出未来小麦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和高度技术化的特点。

  • 王梦琪, 任勇攀, 冯丽环, 庞中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33-3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08

    本文综述了当前用于蔬菜作物的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技术。传统育种包括广泛杂交、近亲繁殖等,能改良作物性状,存在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等局限性。引入诱变、基因编辑等现代育种技术可有效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准度;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组学的进步,为解析蔬菜基因组提供了可能,并促进性状精准改良;分子标记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也为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耐逆性提供了新手段。通过这些技术进行蔬菜作物育种,能够提升作物的适应性和经济价值,确保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未来将继续探索基因组辅助育种的潜力,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蔬菜育种,为开发高产、抗病害且耐胁迫的蔬菜品种提供参考。

  • 李南南, 苏甜甜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11-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3

    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为基础,总结分析了其种植技术优势、技术要点,指出其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应用策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空间布局合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该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种植模式选择、品种选择、适期播种、合理施肥、化学除草、化学控旺、虫害防控和机械收获。生产上,该模式暂存在播种收获机械不统一、病虫草害发生和防控药剂不一致等问题;对此,提出强化合作研发,加快新型专用机械研发,提升机艺适配性以及选择抗大豆除草剂玉米品种、加强新型药剂研制,进而关注田间管理障碍,助力一田双收等策略。本文为进一步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参考。

  • 李中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4): 9-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4.003

    水稻产业是皖南地区粮食生产的重要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了水稻生产在生产比较效益、基础设施、技术人力和企业带动力4个方面的现状,并提出了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比较效益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复种指数,以耕地保护为重点,发挥优质水稻核心示范作用等途径,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基础设施方面,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提升耕地地力等途径,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技术人力方面,立足科技强农,推广优质品种,强化科技合作,加强技术指导,培养新型农业人才;企业带动力方面,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广社会化服务,保障生产要素等措施,强化产业发展。以有效确保皖南地区水稻产业良好发展。

  • 任宗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28-3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7

    本文总结分析了番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主要从番茄选种育苗、移栽定植、田间管理和主要病虫害防治4个方面对番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详细解析。选种育苗包括地块选择、整地起畦、施足基肥以及品种和幼苗选择,移栽定植包括带药定植、定植时间及数量,番茄生长全生育期的田间管理以及青枯病、叶霉病和茎基腐病等主要病虫害防治。番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需结合当地条件,选择优质品种;注意适当整枝,采用科学施肥方法,注意补充微量元素;番茄生长前期促根促果,中后期养根保果;病虫害防治要精准判断病虫害类型、科学打药和积极预防。研究结果为番茄种植提供参考。

  • 汪子涵, 马绵英, 张德顺, 李冰敏, 谢伟文, 谭广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68-7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15

    为了解广州越秀公园植物资源分布状况,采用文献查阅结合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广州越秀公园的植物本底资源(物种组成、生活型及优势科属)、种子植物科属的地理分布及植物应用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22科367属502种(不含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16科25属44种,裸子植物6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00科334属448种;(2)维管束植物的生活型以草本为主,占总数的43.82%,乔木占比28.69%,灌木占比23.71%,藤本植物占比3.78%;(3)优势科数量占总科数的12.30%,其种类数量占总种数的47.61%,优势科的特征较为明显,属的组成相对复杂多样;(4)公园现有野生种子植物106科共10个分布区类型7个变型,342属共12个类型10个变型,整体以热带、亚热带分布类型为主;(5)公园内的园林观赏植物可分为林木类植物、园景树和庭荫树等。基于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提出增加落叶植物的应用、引入新优园林植物和增种乡土植物等建议,为城市公园的植物选择及应用提供参考。

  • 牟穰, 张立芳, 唐术英, 吴齐越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108-1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21

    为分析富硒酵母对蓝莓酒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和风味的影响,采用外源供硒方式,测定AG1、AG2和LM等4种酵母的富集硒元素能力,筛选出富硒效果最佳的酵母进行蓝莓酒发酵,并对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液氨基酸态氮、总酸和pH等理化指标与主要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AG2(15 mg/L)的富硒效果最佳;其在蓝莓酒发酵过程中,蓝莓酒液的氨基酸态氮和总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在发酵第20天的含量最高,分别为6.2和7.6 g/L;pH先缓慢下降,后趋于稳定;发酵初期(2~6 d)蓝莓酒中的还原糖含量急速下降,后趋于稳定;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酒精度呈先增加后不变的趋势,在第10天酒精度值最大,为13.8 %vol。接种该酵母的蓝莓酒与普通酵母发酵的主要风味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均以异戊醇、苯乙醇、2-甲基-1-丁醇和2,3-丁二醇等物质发挥风味。本研究为蓝莓酒富硒机理的深度研究提供参考。

  • 赵新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46-5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09

    本文从畜禽粪便的常见处理方法、其处理中涉及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相关微生物类型,以及微生物处理技术在畜禽粪便处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微生物处理技术在畜禽粪便处理中的研究进展。畜禽粪便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微生物作用的堆肥化、厌氧消化及两者的联合处理,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处理的肥料化,以及焚烧与生物炭化。其中,微生物处理畜禽粪便是利用好氧和厌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粪便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更简单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好氧微生物包括乳酸菌等,厌氧微生物包括甲烷杆菌等。涉及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微生物种类的扩展与优化,微生物组的研究与新型发酵剂的开发,其优化了畜禽粪便处理过程并改善了肥料质量。本文为微生物处理技术在畜禽粪便处理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周鹏, 柯碧英, 黄思敏, 徐谙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3): 102-10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3.020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现代林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林业建设实践,总结分析了该技术在现代林业中的应用。其应用涵盖了森林资源清查与信息管理、林业制图、遥感图像处理、森林采伐设计、营造林规划设计以及森林火灾、病虫害监测等多个方面。在林业制图方面,GIS技术提高了制图的精确度和效率,为林业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GIS技术还具备数据、图像处理等功能,为森林采伐和营造林设计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森林保护和监测方面,GIS技术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林火和病虫害监测等方面,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总之,GI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林业生产中,为林业工作者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推动了现代林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GIS技术将在林业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郭太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24-2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07

    林下养鸡是一项林下经济创新农作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结合生产实际,综述了林下养鸡对林草、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昆虫种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林下养鸡模式中,鸡粪作为一种绿色有机肥料,可有效增加经济收益;但该模式也存在破坏植物生长、降低植物多样性等缺点。当林下鸡的密度得到合理控制时,有利于保持土壤良好的通气性与透水性;但鸡群高密度、长时间的活动可能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林木因土壤质量差生长受阻。在生产中,合适的林下养鸡模式,有利于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节约饲料,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发展林下养鸡应因地制宜、科学选址和布局,有针对性地对养殖区植被进行改良,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时间和规模,推行分区轮牧制度,强化疫病防控等。本文为推动林下养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张菲, 李英主, 杜鹏飞, 白史且, 鄢家俊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41-4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11

    中波紫外线(UV-B)辐射作为非生物胁迫因子,对植物的形态发育、生理生化过程及分子机制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UV-B辐射对植物形态的调控作用(如抑制茎伸长、减小叶面积、改变根冠比等),以及其对细胞膜系统稳定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等)、抗氧化防御系统(SOD、CAT、APX等酶活性及非酶类抗氧化剂)和光合系统的直接或间接损伤。植物通过合成类黄酮、花青素等次生代谢物、激活UVR8介导的信号通路以及激活激素调控与次生代谢基因等分子机制,增强对UV-B胁迫的适应性。此外,UV-B与其他环境因子(如温度、干旱、重金属)的复合胁迫常表现出协同或拮抗效应,其作用机制复杂且因物种而异。当前研究多集中于农作物和草本植物,且研究条件多局限于人工环境,未来需结合多组学技术与野外长期观测,深入解析植物响应UV-B辐射的分子网络及其生态适应性,为抗逆育种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 包山敏, 隋启君, 杨万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3): 140-14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3.029

    探讨智慧农业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管理等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实践。对云南高原特色智慧农业发展成效进行分析,包括农业产业链逐渐延长,规模化经营成效明显,以及自主创新成果突出。探究智慧农业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储备方面存在的需进一步提升的环节。以烟草、花卉、咖啡、茶叶和种业等为研究对象,对高原特色智慧农业重点产业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包括应用物联网技术发展烟草产业,应用产业物联网技术发展花卉产业,建设可追溯体系发展茶叶和咖啡产业,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种业资源。本文为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的转型升级与产业化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参考。

  • 程建业, 刘雨臻, 吴亮, 梁艳, 王雅婧, 金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91-9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22

    本文从气候条件、气候稳定性、地理条件和土壤条件4个方面分析了山西恒山地区黄芪生长的环境适宜性,并从种子选育、种植时间和种植方法等方面总结了其种植管理技术。恒山地区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量适宜和光照资源丰富,极端天气较少以及土壤疏松,较适宜黄芪生长发育。为提高该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一系列栽培管理措施,包括选用籽粒饱满且无霉变、虫蛀的种子,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科学灌溉,及时除草和注意病虫害防治等。本文为进一步提高恒山地区黄芪的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 杨尹章, 赵航文, 肖军, 张得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48-5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11

    本文综述了云南省绿孔雀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研究和保护措施现状,分析了其保护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为该物种保护提供参考。分布方面,目前云南省的绿孔雀主要分布在双柏县和楚雄市等10个县(市、区),数量800~1 000只,分布范围较狭窄;其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种群数量影响因素、栖息地和栖息环境状况以及觅食喜好等方面,此外还有部分有关其生理、遗传和部分疾病的研究。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积极制定保护计划、加强保护区建设和开展种群数量调查与监测等。综合分布情况、生物学研究和保护措施实施发现,当前该物种保护存在保护措施有待提升、近亲繁殖加剧、生物学研究不足和人工繁育技术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定的应对策略,包括运用现有研究成果制订计划,进一步加强绿孔雀的宣传监测;联合科研单位、院校和保护机构等进一步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加强其生活习性和栖息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拓展生物学研究内容和方向;通过建设繁育种群和制定人工繁育子代放(回)野生环境保护计划等方式加强薄弱环节研究,以实现其野外种群数量增长,摆脱濒危的抢救性目标。

  • 谢雪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61-6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14

    油茶作为一种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兼具经济价值与生态维护功能。本研究结合该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从造林地选择、良种选择等方面系统探索了油茶林高产栽培技术。油茶树高2~8 m,果实为球形或近球形,一般在秋季成熟。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海拔100~500 m、阳光充足且坡度在25 °以下的地区种植;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植株的生长需求,科学配施氮、磷和钾肥,以改良土壤;优选果实较大、果皮较薄且籽仁产出率与油脂提炼率较高的品种;选择一年生或两年生壮苗,确保其生长良好、抗逆性强;开挖种植穴,采取合理方法进行苗木栽植;根据油茶树的树龄、土壤质地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灌溉、合理施肥;油茶采摘后以及春季新芽萌发前,及时去除病枝和弱枝;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适时防治炭疽病、软腐病等病害以及油茶尺蠖、茶毒蛾等虫害;当果实成熟度在80%~90%时进行采摘,并及时进行加工处理,以防止变质。这些技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高效和可持续的油茶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油茶及相关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 张引, 陈丽, 王小红, 方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73-7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16

    本文以安徽合肥市遥感生态指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对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以及热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RSEI模型,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2001—2021年,研究区RSEI指数总体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绿度和湿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正相关,而干度和热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在空间变化上,2001—2011年,RSEI不变区分布较零散,主城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2011—2016年,西部和北部区域RSEI值上升,南部部分区域RSEI值下降,但其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6—2021年,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本文为相似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 翟正美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4): 18-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4.005

    本文结合皖北地区夏玉米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该地区夏玉米生产现状,并提出提高其产量的策略。研究区夏玉米生产受高温干旱和涝害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培训、品种选择及播种质量以及田间管理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结合生产现状,提出加大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力度,增强农田的抗灾能力;加强农技宣传培训力度,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播种质量(科学选种、种子处理、合理密植和机械播种),确保出苗齐、匀和壮以及加强田间管理(苗期管理、大喇叭期管理、中后期管理和适期早播晚收),有效增强抗灾能力等提高夏玉米产量的策略。为研究区夏玉米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 李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36-3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07

    本文结合安徽宿州萧县一家庭农场生产种植经验,总结分析了羊肚菌生长的适宜环境、设施条件以及栽培技术要点。该菌栽植宜选择空气质量好,地势平缓、排灌方便的地块,土壤要求为土质松软,弱碱性、透气性较好的砂壤土;栽培设施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配备滴灌带和雾化装置。其设施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菇型、颜色好,种性稳定,肉质肥厚,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种;进行土壤翻耕、消毒,制作外源营养料包等播种前准备工作;精细播种,覆盖黑色地膜;做好浇灌盖膜,温光调控,放营养包和催菇等播后管理工作;出菇期结合各时期要求进行管理;综合应用农业手段、物理方法、生物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有效防治菌菇生长过程中的杂菌污染和病虫为害;按照“采大留小”原则适时采收,采后及时储藏或运输。本文为羊肚菌设施栽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敬樊, 李勇刚, 南璐, 周珊, 唐艳, 杨竹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1

    麦后复种大豆可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剩余的光热水资源,实现一年两熟复播种植。本文结合陕西商洛小麦及大豆种植实践,总结分析了冬小麦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和复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同时结合麦后复种大豆需重点关注的环节,提出了对应的产量提升策略。冬小麦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包括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性强且早熟的小麦品种;播种前旋耕耙平,适量施用基肥;合理确定播期播量;查苗补苗,适时开展“一喷三防”;及时收获,清理残留杂物。复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的中早熟品种;播前耕翻灭茬,适量施用基肥;及时抢墒播种,合理密植;中耕和化学除草相结合,趁墒追肥,合理化控;抓住病虫防控关键窗口期,综合防控;脱粒晾晒,入库贮藏。研究区麦后复种大豆需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小麦收获时期、种植效益、整地质量和机械化水平等,对此提出了合理轮作,做好茬口衔接;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提升种植效益;精细整地,提升土壤肥力以及引进新机械,扩大复种面积等策略。本文为商洛及相关地区麦后复种大豆获得高产提供参考。

  • 王礼, 罗鑫, 王小梅, 苏云宁, 杨再华, 吴跃开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104-10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25

    为进一步明确贵州贵阳地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情况,本研究采用野外随机踏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该地11个区域的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优势科属等进行调查,研究其大型真菌多样性与生境、气候之间的相关性。在研究区共采集429份菌物标本,鉴定分类出大型真菌215种,隶属3门8纲19目47科107属。在门水平上,担子菌(90.23%)和子囊菌(8.83%)为优势门;在属水平上,多孔菌科(21.395%)、小皮伞科(7.907%)和红菇科(7.442%)等为优势属。在市场调查到红菇类、乳菇类、灵芝类等大型真菌共21种,其中食用菌16种,商品潜力较大。野生菌资源中共有食用菌69种、药用菌33种、毒菌16种;大型真菌生境主要为混交林、阔叶林等,其物种丰富度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菌的种类随着降水量增加而增多。研究区大型真菌资源较丰富,应加强菌物资源采集驯化和人工促繁的研究力度,加快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发挥贵阳地区真菌资源优势,为促进该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毕瑞芝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0): 35-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0.009

    为优化和推广马铃薯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本文基于马铃薯种植生产实践,从品种选择、土壤改良、播种施肥、田间管理4个方面总结了其种植与田间管理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包括优先选用优质高产且抗病的品种;实施深耕并进行合理轮作;根据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时间,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播种密度和深度;科学施肥,适当增施氮、磷和钾肥;加强中耕培土与水分管理,采用适宜的微生物制剂、化学药剂等防治晚疫病、地老虎、蚜虫等病虫害。以上措施可有效提升马铃薯产量与品质,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本文为马铃薯的科学种植和田间管理提供参考。

  • 赵桃弟, 周作意, 闫启云, 刘跃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5-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2

    本文阐述了天益科豆21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皖宿2156为母本、冀豆17为父本,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较高;其株高适宜、抗倒伏;籽粒高油高蛋白。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和种子处理等播前准备工作;根据天气状况、土壤墒情及质量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做好查苗、间苗、中耕和除草等田间管理;适期防治大豆根腐病、点蜂缘蝽、蚜虫和飞虱等病虫害;适时提早进行机械收获,防止机械混杂等。大豆品种天益科豆21具有高产优质特性,为其在沿淮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黎永忠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60-6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15

    本文综合文献回顾与实践应用,对生物农药的定义、分类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在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土壤改良等农业领域的应用,并提出了促进其在农业种植领域推广应用的策略。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有效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其分类涵盖了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等多种类型。目前,生物农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及土壤改良等方面,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其通过特异性作用机制实现病虫害的生态防控;在杂草治理方面,基于毒杀或抑制作用的生物除草剂表现出显著效果;在土壤改良方面,则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土壤生态功能提升。针对生物农药的推广和应用,提出加大生物农药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生物农药的认知水平;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强生物农药技术研发,提升产品效能与稳定性等策略。本文为推进生物农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 刘小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38-14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31

    本文分析了淮南八公山豆腐产业及其品牌建设现状,以及动漫IP赋能地方特色产业的应用实践,探讨了八公山豆腐动漫IP设计赋能品牌建设的实践。当前,八公山豆腐产业暂面临品牌差异化不明显、数字化传播薄弱及产业融合深度不足等现状。动漫IP作为新兴文化载体,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思路,已成为打造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还为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新模式和思路。动漫IP通过融合地域文化、景观及产业要素,可塑造具有文化辨识度的品牌形象,吸引年轻消费群体,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豆宝”动漫IP为例,其通过角色设计、衍生品开发及文化产业园建设,实现了传统豆腐文化的现代表达与产业价值转化。实践表明,动漫IP与地方特色产业的结合不仅推动了品牌年轻化传播,还构建了“文化赋能+产业振兴”的双轮驱动模式,为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