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论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余钟毓, 杨艳芳, 蒋甲福, 王振兴, 陈发棣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485

    表观遗传调控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基础上,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修饰、染色质重塑以及非编码RNA等机制,对基因表达进行可遗传性调控的过程。表观遗传学为园艺作物的改良提供了额外且灵活的性状变异来源,开创了培育应对气候变化、抗病抗虫和品质提升等新品种的创新途径。本综述对表观遗传修饰的主要类型(如DNA甲基化的CG/CHG/CHH分型、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m6A等RNA修饰及非编码RNA调控等)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阐述了其在园艺作物营养生长、花器官发育与开花、果实发育及采后品质维持中的调控机制,以及在抗生物胁迫(病害、虫害)和非生物胁迫(低温、干旱、盐碱等)中的作用。同时,汇总了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GBS)、CRISPR/dCas9表观编辑系统等表观遗传育种工具的应用进展。研究旨在为深入理解园艺作物性状形成的表观遗传基础提供理论参考,并为表观遗传育种技术在园艺作物改良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 郭芮, 曹晓伟, 郭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0-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488

    为了构筑高效、可持续的RNAi育种防控体系,本综述归纳了RNAi技术在作物抗病虫中的应用潜力,总结了当前转基因RNAi作物的研发现状,分析了多靶点串联RNAi的设计策略与协同抗性机制;重点阐述了“dsRNA/microRNA稳定表达系统”“复合病虫害(小麦赤霉病-蚜虫、棉花黄萎病-棉蚜)联合控制模型”“延缓抗性进化的基因精准干预途径”等内容,指出递送效率低、dsRNA环境稳定性差及生产成本高仍是RNAi技术规模化应用的瓶颈。提出通过纳米载体-植物共生递送、串联表达多基因沉默盒、结合生态平衡监测的精准施放技术,有望在5~10年内实现多病虫害协同治理;认为该体系将推动农业向“基因精准干预+生态平衡维护”的可持续模式转型,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关键支撑。

  • 顾鑫, 任翠梅, 冯鹏, 王丽娜, 张宏宇, 李娜, 宋敏超, 王迪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07-11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44
    探究不同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燕麦生长的差异化影响,为盐碱地高效改良及燕麦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在大庆市东风农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无改良剂(CK)、硫酸铝(AS)、脱硫石膏(DG)、醋渣(VR)、生物炭(BC) 5个处理,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并测定燕麦农艺性状。结果表明:4种改良剂均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P<0.05)。其中,DG处理的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数量、Chao1指数、Ace指数最高,VR处理的Shannon指数最高,BC处理的Simpson指数最低。门水平上,Pseudomonadota、Acidobacteriota和Actinomycetota为主要菌门,BC处理Pseudomonadota相对丰度最高(29.47%),AS处理Acidobacteriota相对丰度最低(17.12%),DG处理Actinomycetota相对丰度最低(11.00%)。属水平上,norank_Pyrinomonadaceaenorank_Gemmatimonadaceaenorank_Vicin amibacterales为主要菌属。施用改良剂后,燕麦株高、穗长、千粒重、鲜重和干重均有所提高。BC处理效果最为突出,燕麦株高130.37 cm、穗长21.80 cm、千粒重27.00 g,鲜重和干重分别达8337.35 kg/hm2和7141.30 kg/hm2;DG和AS处理对燕麦生长也有促进作用,但在鲜重和干重方面不如BC处理;VR处理促进作用相对较弱。燕麦植株性状与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密切相关。综上所述,硫酸铝、脱硫石膏、醋渣和生物炭4种改良剂均能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促进燕麦生长,生物炭效果最优,脱硫石膏和硫酸铝次之,醋渣较弱。
  • 胡奕婷, 董岳, 宋修超, 郭士伟, 马艳, 侯朋福, 王泓, 汪吉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14-1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45
    探究不同矿化度微咸水灌溉和氮肥类型对滨海盐渍土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滨海盐渍农田水肥协同管理和生产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于2024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内试验田,开展为期4个月的田间土柱试验,以中度滨海盐渍土(含盐量=2.2 g/kg)为供试土壤,以‘Y两优911’为供试水稻品种,设置灌溉水矿化度(淡水W1、淡水和微咸水混灌W2、微咸水W3)和氮肥类型(尿素N1、聚氨酯包膜尿素N2、脲醛尿素N3)双因素组合,共10个处理,分析各处理下水稻的生长特征(分蘖数、株高、叶面积)和产量及构成因子。结果显示,在同类氮肥条件下,与淡水灌溉(W1)相比,微咸水灌溉(W2和W3)显著促进了水稻分蘖,但降低了株高和叶面积。氮肥类型仅在淡水灌溉条件下对水稻分蘖数有显著影响,其中,W1N3处理的水稻分蘖数显著多于W1N2和W1N1。然而,氮肥类型对水稻株高和叶面积均无显著影响。在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方面,微咸水灌溉对水稻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水稻千粒重,进而导致产量下降。与W1处理相比,W2和W3处理的单株产量分别下降了17%~28%和22%~35%。氮肥类型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但2种缓控释肥料显著增加了穗粒数和单株产量。与淡水灌溉下的3种施肥处理相比,W2N2处理的水稻产量未见显著降低。在滨海盐碱区,适当使用微咸水灌溉可以促进水稻分蘖,但会抑制株高和叶片生长,进而显著降低千粒重,导致减产。聚氨酯包膜尿素可有效缓解微咸水灌溉对水稻产量的负面影响。综合来看,利用淡水、微咸水混灌降低田间微咸水矿化度(<1.50 g/L)结合基肥施用聚氨酯包膜尿素,是滨海盐碱区高效利用微咸水资源、稳定作物产量的有效水肥管理模式。
  • 刘洋, 刘冲, 徐培智, 王丹, 解开治, 李雅莹, 张坤, 孙丽丽, 黎婉玲, 谷峻, 顾文杰, 卢钰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23-1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355
    咸酸复合胁迫是南方滨海盐渍土农业生产开发利用的关键障碍因子。探究有机无机配施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土理化性质及冰菜(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num L.)生长的协同改良效应,以期为滨海盐渍土高效改良与耐咸酸作物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滨海盐渍土和冰菜为供试对象,设置对照、0.1%土壤调理剂、0.05%钙镁磷肥+0.05%有机肥等3组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改良剂对土壤盐渍化、酸化及冰菜生长、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土壤调理剂处理下,土壤pH提升2.68个单位,但土壤电导率、全盐量、钠离子含量、冰菜生物量及抗逆性无显著变化。钙镁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下,土壤pH提升2.15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铝、交换性氢、交换性酸总量以及水解性酸含量分别降低了85.3%、87.9%、86.0%和59.5%,电导率、全盐量和钠离子含量则分别显著降低21.0%、20.9%和31.0%,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116%;此外,钙镁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下,冰菜地上部鲜重较对照增加174%,叶片丙二醛含量降低37.0%,根系根尖数增加42.8%。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提升与速效钾、钠离子含量降低是冰菜在滨海盐渍土上生长的关键驱动因子。单一土壤调理剂虽可缓解酸化,但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有限。钙镁磷肥与有机肥配施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pH、降低盐分及钠毒害,提高有效磷含量)和优化根系形态,显著增强冰菜抗逆性及产量,其综合改良效果优于单一调理剂,钙镁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可协同抑制土壤酸化和盐渍化,为滨海盐渍土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技术路径。
  • 孙毅, 王腾, 傅云洁, 鲍奎, 王金贵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31-13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377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结合室内分析,评估了微藻营养液(WZ)、脱硫石膏(SG)、黄腐酸(HFS)、有机肥(YJF)和生物炭(SWT)对柴达木盆地盐碱土的改良效果,重点关注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其中SWT处理的SOC、POC、MAOC和EOC的含量最高,分别达到8.25、2.00、3.11和2.85 g/kg,较对照CK分别增加了112.53%、282.19%、70.13%和203.19%。施用黄腐酸则显著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0.053~0.25 mm和>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较CK分别增加了17.89%和7.14%。HFS处理的MWDGMD分别为7.131 mm和0.089 mm,较CK分别提高5.69%和18.67%。相关性分析显示,盐碱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和稳定性无显著相关性,但SOC、EOC与<0.053 mm团聚体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0.053~0.25 mm团聚体含量、>0.25 mm团聚体含量、MWDGMD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施用生物炭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施用黄腐酸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
  • 娄鸿耀, 陈兆波, 刘铎, 高宇天, 李宏博, 王拯, 张胜全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39-14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223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盐碱耕地小麦种业科技创新进展,分析了当前技术瓶颈,旨在为提升盐碱地小麦产能提供理论支撑。采用文献综述与实证分析方法,整合了耐盐碱种质创制、基因挖掘、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等研究成果,并结合区域盐碱地特征与政策导向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耐盐碱小麦种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创制了一批耐盐碱新种质,挖掘了TaSRO1TaHKT1;5-D等关键基因;培育出‘京麦189’等10个国审耐盐碱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达7410 kg/hm⊃2;,增产7.3%;建立了环渤海与南疆两大耐盐碱试验体系,示范推广面积超1.87万hm⊃2;。然而,当前仍存在育种水平有待提高、技术体系不够完善、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因此,未来需加强基因挖掘与分子设计育种,构建高效技术体系,推动耐盐碱品种规模化应用,为盐碱地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万婷婷, 何浩, 程李洋, 李帅, 余梦梦, 秦洁, 李铈阔, 李俊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45-15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271
    本研究探讨了哈茨木霉菌与不同改良剂配施对盐碱土的协同改良效应及其对棉花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对照组(CK)、哈茨木霉菌单施(T)、哈茨木霉菌配施生物炭(BT)、腐植酸(HT)、有机肥(AT)和微生物菌剂(MT)共6个处理,研究其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和棉花生长生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AT处理使土壤pH降低2.58%,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同时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这说明改良处理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在棉花生长指标方面,AT处理显著提高株高(+36.40%)、茎粗(+49.50%)、地上部生物量(+68.67%)和地下部生物量(+89.29%),增幅最大;生理生化指标显示,T、AT和MT处理显著提高棉花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表明其抗逆性提升;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土壤理化性质与棉花生长指标之间的显著相关性,为改良措施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哈茨木霉菌配施有机肥(AT处理)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棉花生长方面效果最优,为新疆盐碱地高效利用和棉花优质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实践指导。
  • 齐海坤, 薛建军, 朱玉, 艾爽, 白金丽, 张明才, 张钰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56-16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80

    文章叙述了沧州市旱碱麦在盐碱地扩面增产过程中形成的品种选用、土壤改良、栽培管理等过程技术流程。回顾了2020—2024年旱碱麦种植面积从5.9×104 hm2增加至1.2×105 hm2、单产由3.1×103 kg/hm2提升至4.3×103 kg/hm2持续增长的轨迹。归纳总结了生育期内干旱、高盐碱、低温寡照等逆境条件对种子萌发、分蘖成穗以及籽粒灌浆所产生的生理抑制效应。剖析了外源脱落酸(ABA)、硅制剂、纳米氧化铈等绿色生物源调节剂,在提高根系Na+排斥、维持叶片K+稳态、清除活性氧中的最新作用机制。提出了以“播种前抗逆促发增蘖种子处理+拔节期壮秆抗逆化控+灌浆期稳叶促粒调控”为核心的全生育期靶向绿色调控技术体系,以期为旱碱麦产能跃升和绿色高效生产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路径。

  • 刘孟朝, 高贤彪, 张国新, 高翔, 段鹏伟, 刘宏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61-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79

    设施农业是高效利用盐碱地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环渤海滨海重度盐碱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条件及现状深入剖析,阐明“不与粮争地、不与粮争水”“产地环境安全、光热条件好”“协同发展助力、技术模式成熟”3个有利因素,以及研发平台小、示范带动弱、政策资金支持少3个劣势因素。总结了环渤海滨海重度盐碱地发展设施农业主要模式有重盐碱区设施原土果蔬生产模式、盐渍土壤基质栽培模式、淡水匮乏盐碱区设施蔬菜咸水安全利用模式和盐渍土壤果蔬水盐调控优质生产栽培模式。提出了强化科技支撑、做强旱碱农业和加强政策支持等建议,以期为环渤海地区滨海盐碱地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公丹, 胡媚茹, 林云, 刘金洋, 吴然然, 闫强, 陈景斌, 薛晨晨, 袁娜, 吴燕, 袁星星, 陈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8-2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03

    土壤盐渍化对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培育耐盐作物品种,提升作物耐盐性能够有效应对盐渍化胁迫甚至开发盐碱地利用。本文基于植物耐盐分子机制的解析,聚焦作物耐盐育种前沿技术,系统阐述多组学联合分析、基因编辑、根际促生菌、表观遗传修饰等技术原理及其在作物耐盐育种中的应用成果,这些前沿技术为作物耐盐育种注入强大动力,通过技术融合与创新,有望快速精准培育耐盐作物新品种,推动盐碱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 寸婕, 杨峰, 于海天, 胡朝芹, 王玉宝, 杨新, 代正明, 陈小江, 李琼, 郑爱清, 夏秀芝, 张玉荣, 李艳兰, 何玉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27-3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489
    本研究基于种业大数据平台(http://202.127.42.145/bigdataNew)信息,对2017—2024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489个豌豆品种的选育及性状数据进行分析,旨在为豌豆育种及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登记品种来源覆盖25个省市自治区,云南、四川、甘肃排名前三,合计占比63.19%。企业独立登记占60.12%,科企合作仅0.82%;育种技术以杂交育种(57.46%)和系统选育(38.04%)为主导。农艺性状方面,豌豆平均株高108.3 cm,生育期106.1 d,荚长8.59 cm,荚宽1.57 cm,每荚粒数7.12个,百粒重25.60 g,其中大粒品种占56.27%。品质性状呈现显著分化,干粗蛋白含量20.27%,干粗淀粉含量35.29%,但蛋白质和高淀粉品种占比仅34.91%和19.68%。抗病性以中抗锈病(55.51%)和中抗白粉病(52.31%)为主,耐冷性中等水平为主(74.60%)。未来需以政策引导优化育种资源配置,加速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地方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定向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型品种,推动豌豆产业向绿色化、高效化、多元化方向转型升级。
  • 常汇琳, 高世伟, 刘晴, 刘宇强, 马成, 沙汉景, 王婧泽, 聂守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36-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04

    本研究聚焦于水稻茎秆强度的遗传机制,旨在为抗倒伏分子育种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学术文献以及研究报告进行系统的综述与深入的分析,阐述了茎秆强度、茎秆化学组成、激素调节以及株型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及其抗倒伏分子机理。分析结果显示,水稻茎秆强度受到形态结构(例如基部节间直径、壁厚)和化学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共同影响,其中下部节间的力学特性是决定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关键因素。从基因层面来看,SCM3OsTB1等位基因)借助独脚金内酯信号通路增强茎秆强度;WAK10对次生细胞壁纤维素的合成起到调控作用;OsTCP19促进木质素-纤维素的平衡;IPA1突变体则通过优化株型实现抗倒伏与高产的协同效应(减少无效分蘖、增加茎秆粗度,实现抗倒伏与穗粒数增加的平衡)。在育种应用方面,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对相关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位点(如prl5lrt5)进行筛选;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对茎秆强度关键基因进行定向改良;通过回交改良构建近等基因系聚合多个强秆基因(如SCM1-4)(NIL-SCM1NIL-SCM2NIL-SCM3NIL-SCM4,以及双、三聚合体),成功培育出抗倒伏新品种‘Sakura prince’和‘Monster Rice 1’。本研究提出,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挖掘新型抗倒伏基因(如STRONG2模块),解析多基因协同效应;建立茎秆强度与穗重、穗数的遗传平衡模型;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优化基因聚合策略;探究环境因子(台风、密植)对茎秆强度的影响规律等,以期实现水稻抗倒伏性与产量的同步提高。

  • 崔梦杰, 陈琳杰, 黄冰艳, 董文召, 韩锁义, 张新友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43-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56

    ERF转录因子(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属于植物AP2/ERF转录因子超家族,是植物应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关键调控因子,其通过AP2/ERF保守结构域与顺式作用元件GCC-box结合,调控靶基因的时空表达。本文综述了植物ERF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分类体系、分布规律及生物学功能:结构上包含DNA结合域、转录调控域等功能区域,其中AP2/ERF结构域第14和19位氨基酸是分类的关键标志;分类上,ERF与DREB亚族各自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组;分布上,不同植物中该家族成员数量差异显著,且双子叶植物ERF亚族成员通常多于单子叶植物。重点阐述了ERF在生物胁迫响应中的功能机制:一方面通过激活PRPDF1.2等抗病基因增强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另一方面含EAR基序的ERF可作为负调控因子抑制靶基因表达。同时,本文总结了花生ERF的研究现状,包括家族鉴定(本课题组2022年在栽培花生中鉴定完成76个ERF家族成员)、抗逆功能验证(如AhERF008AhERF019可增强非生物胁迫耐受性)及当前存在的局限(如系统性分析不足、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等)。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提出需结合多组学与基因编辑技术解析ERF介导的抗逆网络,为花生抗逆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靶点,助力花生抗逆工程研究。

  • 吴仕凡, 符京燕, 刘禄宏, 罗添, 王睿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5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487

    本研究系统综述了分子育种技术在芸薹属作物遗传改良领域的应用进展。针对细胞核雄性不育系(G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及自交不亲和系(Self-incompatibility, SI)三大制种体系,重点阐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定向创制GMS系统(如通过靶向DAD1BnaMS1BnaMS2OPR3等基因构建双突变体或温敏两系体系)、CMS系统(如敲除orf138恢复可育性)及新型SI亲本(如编辑BnS6-Smi2BoSP11Exo84c等基因)方面的创新应用。同时介绍了基于orf224/atp6orf222orf138等不育基因开发的分子标记技术,实现了甘蓝型油菜Pol、Nap、Ogu等3种细胞质类型的精准鉴定。研究表明,这些技术显著提升了杂种优势利用效率,为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提供了精准创制不育系、高效筛选优良种质的有效途径。未来研究可围绕以下方向展开:(1)深入挖掘CMS相关线粒体基因功能;(2)优化CRISPR/Cas9介导的多基因协同编辑策略;(3)整合多组学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杂种优势组合预测;(4)开发非转基因自交亲和系创制新技术。本研究为突破传统育种瓶颈、推动芸薹属作物精准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杨景渊, 高婧, 盛文婷, 王飞, 杜雨婷, 黄诗语, MUHAMMADSaqlain, MUHAMMADHammad Latif, 朱微, 周永红, 吴丹丹, 郝明, 康厚扬, 李映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58-6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29

    为明确四川地区小麦品种(系)的白粉病抗性表型及育种中涉及的抗源基因,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本研究收集了168份四川小麦品种(系),苗期接种白粉菌生理小种Bgt E09进行抗性鉴定,并结合分子标记检测与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抗源基因。结果显示,35份小麦(20.8%)材料表现抗病;分子标记检测发现34份小麦品种(系)携带Pm21基因,1份小麦品系(‘蜀麦2352’)携带Pm56;GISH分析证实‘绵麦367’含一个小麦-簇毛麦臂间易位(6VS·6AL,该易位携带Pm21基因),‘蜀麦2352’含小麦-黑麦臂间易位(6RS·6AL,该易位携带Pm56基因)。研究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白粉病抗性资源匮乏,主要依赖Pm21抗源基因,亟需挖掘利用其他抗病基因以拓宽抗源遗传基础。

  • 全凯丽, 郑文新, 吕雪峰, 邢巍婷, 刘建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64-7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479

    为挖掘与新疆山羊繁殖性状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出与山羊繁殖相关的关键基因。本研究运用转录组测序分析法,比较新疆山羊不同繁殖力卵泡期和黄体期的下丘脑组织的转录组,筛选卵泡期和黄体期高、低繁殖力新疆山羊下丘脑与繁殖相关的关键基因。在卵泡期下丘脑差异表达分析中,XJLSX vs XJLDX组(卵泡期高繁殖力母羊vs卵泡期低繁殖力母羊)共筛选出68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10个差异基因上调,470个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发现了9个GO Term包含16个差异基因和8条KEGG通路包含23个差异基因与山羊繁殖性状相关,结合差异基因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及相关文献,共筛选出6个差异基因NPR1KITLGGABRAICRHR2ADCYAP1IGF2BP3,可能是影响新疆山羊繁殖性状的关键基因。在黄体期下丘脑差异表达分析中,XJHSX vs XJHDX组(黄体期高繁殖力母羊vs黄体期低繁殖力母羊)共筛选出65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78个差异基因上调,478个差异基因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发现了7个GO Term包含9个差异基因与卵母细胞生长和分化、卵泡发育以及生殖激素相关,6条KEGG信号通路包含10个差异基因与山羊繁殖性状相关,结合差异基因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及相关文献,共筛选出5个差异基因WT1IGF1ESR1NR5A1MET,可能是影响新疆山羊繁殖性状的关键基因。本研究筛选出与山羊繁殖相关关键基因,这为培育新疆山羊高繁多胎新品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分子标记。

  • 刘建新, 郑文新, 吕雪峰, 邢巍婷, 全凯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76-8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02

    通过RNA-Seq技术筛选不同年龄阶段德新肉用细毛羊肌肉生长相关的候选基因,初步揭示德新肉用细毛羊背肌肉差异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其肌肉生长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相同饲养条件下的3月龄、6月龄、12月龄德新肉用细毛羊公羊为研究对象,对德新肉用细毛羊背屠宰性能进行分析比较,通过转录组测序对德新肉用细毛羊背最长肌进行分析比较,采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发掘对肌肉生长有影响的相关候选基因。利用RNA-Seq技术测序,3个年龄阶段共筛选出246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30个DEGs在3组中都有表达,而分别在3组中特异性表达的DEGs分别为468、458个、544个。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显示,其显著富集在2997个GO条目(P<0.05);在KEGG富集分析表明DEGs富集在93条通路中,与生长发育有关的通路有、JAK-STAT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信号传导、FoxO信号通路等通路。进一步筛选出IGF2MYL4基因。研究获得的IGF2MYL4候选基因为肌肉生长发育提供更多参考资料,从而为后续德新肉用细毛羊肌肉生长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孔令羽, 吴则蒽, 孟云杉, 胡树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85-9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73
    内蒙古土默川灌区盐碱耕地面临土壤结构退化和作物生长受限的严重问题。本研究旨在揭示一种新型复合改良剂提升青贮玉米产量的作用机制,为半干旱区盐碱地生态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设置对照处理(CK)、单一颗粒改良剂处理(T1)和复合改良剂处理(颗粒+滴灌型改良剂,T2)。实验系统测定了0~20、20~40、40~60 cm土层的土壤pH、电导率(EC)、饱和导水率(Ks)等关键理化性质,并结合X射线CT扫描技术量化了土壤孔隙度等核心孔隙结构参数,同时动态监测了青贮玉米产量。结果表明:复合改良剂(T2)处理显著优于其他处理。改善耕层结构方面,在0~20 cm土层,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较CK提高75.6%,Ks提升99.7%,孔隙度、孔隙当量体积及表征连通性的欧拉数分别提高16.7%、17.4%、28.6%;有效缓解盐碱胁迫并提升肥力方面,在玉米生育期内,0~60 cm土壤pH平均降低6.5个单位,EC降低67.19%,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4.97%;大幅提升玉米产量方面,成熟期青贮玉米鲜重达57585.82 kg/hm⊃2;,较CK增产120.99%,且显著优于T1处理。本研究证实,新型复合改良剂通过协同优化土壤孔隙结构、降低土壤碱度和盐分等多重途径,能够有效改良盐碱耕地并显著提升青贮玉米产量,在土默川灌区盐碱地生态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 赵科刚, 蔡苗, 马畅, 王东, 谢晓梅, 王欣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96-10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46
    本研究旨在解决连作葡萄园土壤质量退化及果实品质下降的问题。通过设置土壤调理剂(BGA)、常规化肥(NPK)以及两者减量配施(H-BGA+NPK)等处理,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活性有机碳组分、团聚体结构及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并探究其内在关联机制。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期特异性。膨果期,H-BGA+NPK配施通过协同效应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较NPK处理提高21.67%)、全氮含量(较NPK处理提高3.61%)以及微生物量碳含量(较NPK处理提高20.53%),有效优化了葡萄生长前期的土壤养分供给。成熟期,BGA处理依靠有机组分的持续矿化作用,使土壤有机质和硝态氮含量大幅累积,较NPK处理分别提高了59.89%和169.27%,显著改善了土壤碳氮库容。土壤团聚体分析结果表明,H-BGA+NPK配施处理显著促进了>0.25 mm的大团聚体形成,较NPK处理提高了45.90%;而NPK单施处理则提高了<0.053 mm的粉黏粒团聚体含量占比,这体现了BGA调理剂配施对土壤结构的优化效应。在果实品质方面,H-BGA+NPK配施处理的葡萄可溶性糖含量达到12.46%,较NPK和BGA处理分别提高了5.68%和1.71%,糖酸比平衡最优;BGA处理显著提高了葡萄果实可滴定酸(较NPK增加9.49%)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NPK增加1.03%~4.08%),能够满足市场对高酸品质葡萄的需求。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糖与土壤容重、可溶性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滴定酸与土壤pH、全氮等养分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与容重、可溶性有机碳呈正相关(P<0.05)。表明土壤结构与碳组分是葡萄果实品质的关键调控因子。研究认为,根据作物生长周期精准配置土壤调理剂与化肥的比例,可兼顾前期养分供给与长期土壤健康,为连作葡萄园可持续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实践路径。
  • 赵桂龙, 唐佳琦, 黄烁淇, 李荣田, 卜庆云, 鲁振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32-1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27

    冷胁迫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直接的影响,严重时可导致植物不结实甚至死亡。为了解析植物应对冷胁迫的分子机制,本文归纳了冷胁迫对植物产生的各种影响,总结了冷胁迫对植物质膜、ICE-CBF-COR信号级联通路、植物激素以及细胞代谢产生的影响,分析并阐述了植物耐冷机理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的实际中奠定基础。根据以上内容,本文建议利用基因工程、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手段继续深入探索植物对冷胁迫的耐受分子机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杨蕊萌, 闫国永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49-1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15

    互花米草作为外来入侵植物,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迅速扩散,加速土壤盐渍化,威胁本地物种,破坏了生态系统健康。本研究通过遥感卫星图片分析技术,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互花米草入侵足迹,发现互花米草完成定殖后(2004年前),迅速占领入侵生境并快速扩散(2004—2014)。尽管最近10 a人为抑制了互花米草的入侵速度,减少了入侵面积(2014—2024),但其仍具有卷土重来、二次入侵的可能性。因此,研究进一步对互花米草入侵不同阶段的假说进行了分类梳理,对比不同防治措施,考虑到互花米草入侵时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提出可以从植物-土壤反馈机制入手研究互花米草的防治,提高对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入侵的微生物学机制的认识,科学探索互花米草微生物学防治的前景。研究旨在为未来互花米草入侵提供新的防治思路。

  • ZHANG De-yin, LI Xiao-long, LI Fa-di, ZHANG Xiao-xue, ZHAO Yuan, ZHANG Yu-kun, MA Zong-wu, TIAN Hui-bin, WENG Xiu-xiu, WANG Wei-m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4):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0.011

    在集约化养羊生产中,饲料效率是影响盈利能力的重要经济性状,通常用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两个指标来评价饲料利用效率。然而,目前关于绵羊饲料效率相关性状的潜在遗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为了从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别出影响绵羊饲料效率的关键基因和遗传变异,本研究随机选取系谱信息清晰、出生日龄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1280湖羊公羔,利用单栏饲养系统测定了饲料效率相关性状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饲料效率相关性状具有很大的变异,且剩余采食量与平均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对平均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剩余采食量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到1264SNPs位点,分别与平均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剩余采食量性状显著相关,通过位点注释,发现8个候选基因(LOC101121953, LOC101110202, CTNNA3, IZUMO3, PPM1E, YIPF7, ZSCAN12 LOC105603808)与绵羊的饲料效率相关。最后,为进一步验证与剩余采食量性状显著相关的两个候选SNPs位点chr20: g. 32767656 A > G chr20: g. 32963610 T > C对生长和饲料效率性状的影响,利用Sequenom 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对候选位点在扩大试验群体中进行分型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SNPs与生长性状无显著相关性(P > 0.05),但与RFI性状呈显著相关(P < 0.05)。上述研究结果为绵羊饲料效率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数据,并从全基因组水平上筛选出影响湖羊饲料效率的关键SNPs位点,为绵羊饲料效率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可靠、有效的分子标记。

  • WANG Bang, LIU Jing, CHEN Xiao-lei, XU Qiang, ZHANG Ya-zhou, DONG Hui-xue, TANG Hua-ping, QI Peng-fei, DENG Mei, MA Jian, WNAG Ji-rui, CHEN Guo-yue, WEI Yu-ming, ZHENG You-liang, JIANG Qian-t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4):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0.031

    淀粉的生物合成是一个的复杂的过程依赖于多种酶的协调作用。抗性淀粉在小肠中不被消化,从而可以阻止了血糖指数的快速上升。淀粉合成酶2a(SS2a)是支链淀粉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对淀粉结构和性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中,我们从大麦EMS突变体库中鉴定出了ss2a缺失突变体(M3-1413)。在突变体中,诱变产生的单碱基突变位于SS2a第一内含子的3'端的RNA剪接受体(AG),导致RNA不能正常剪辑,并产生两个异常ss2a转录本,导致ss2a基因失活。表型分析表明突变体M3-1413的淀粉结构和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具体为总淀粉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升高。本研究揭示了大麦ss2a突变机制及其对淀粉特性的影响,有助于推动大麦淀粉功能食品的开发应用。

  • 莫俊杰, 郑嘉成, 蔡继葳, 刘嘉威, 冯永成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13

    深入探究水稻收获指数在各分离世代的遗传规律,有利于为基于收获指数的水稻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基于收获指数对4个水稻杂交组合的分离后代进行单株选择,比较分析其不同世代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及其收获指数的选择效应差异。不同水稻材料的孕穗期SPAD值、株高、穗长性状表现较为稳定;杂交水稻后代的剑叶长、千粒重、结实率、收获指数分离幅度较大,而其亲本的这4个性状表现都较为稳定;但是,杂交水稻的亲本及其后代的地上部生物学产量、单株穗数、穗粒数变异幅度都比较大。所有供试杂交水稻组合的F3、F3株系、F4株系的收获指数广义遗传力均高于97%。‘红欣-1S/玉香油占’、‘红欣-1S/FL478’、‘红欣-1S/HD-YX’的F4株系的收获指数选择效率均高于其F3、F3株系,即基于收获指数对这3个水稻杂交组合后代进行单株选择的作用明显;但是,对‘红欣-1S/广红3号’后代进行高收获指数单株选择却不能提高其收获指数选择效率。对于多数的供试水稻材料,从F2世代开始对其进行高收获指数单株选择是有效的,可以明显提高其收获指数的选择效率。

  • 刁邓超, 李云丽, 孟祥宇, 季颂涵, 孙玉晨, 马学红, 李杰, 冯永佳, 李春莲, 吴建辉, 曾庆东, 韩德俊, $\boxed{\hbox{王长发}}$, 郑炜君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4): 617-634.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4.001

    【目的】GRAS家族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明确GRAS家族基因在小麦耐热性中的作用,可为小麦耐热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撑。【方法】基于TAM107和中国春苗期高温转录组筛选到一个潜在的热胁迫响应转录因子基因TaGRAS34-5A;对TaGRAS34-5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明确其分子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对TaGRAS34-5A在高温、脱落酸(ABA)、乙烯利(ETH)、水杨酸(S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利用小麦原生质体瞬时表达技术明确TaGRAS34-5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利用酿酒酵母异源表达系统及BSMV:VIGS沉默技术对TaGRAS34-5A的耐热功能进行验证;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TaGRAS34-5A潜在的互作蛋白,解析其耐热机理。【结果】TaGRAS34-5A含有一个典型的GRAS结构域,属于GRAS转录因子家族,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aGRAS34-5A启动子中含有大量的激素响应元件和光响应元件,与TaSCL14、OsGRAS23、AtSCL14在亲缘关系上最近,暗示其潜在的应对氧化应激功能。在高温、ETH、ABA、SA处理下,TaGRAS34-5A均上调表达,分别在4、6、0.5和12 h后达到表达峰值,其中,受热胁迫和SA的诱导最强烈。酿酒酵母的耐热功能试验表明,TaGRAS34-5A的异源表达能够提高酿酒酵母的耐热性。BSMV:VIGS瞬时沉默试验结果显示,42 ℃高温处理后,TaGRAS34-5A沉默植株相较于对照,叶绿素含量下降、POD酶活降低、细胞过氧化程度增加、耐热性降低。初步耐热机理研究表明,TaGRAS34-5A具有强烈的转录自激活活性,TaGRAS34-5A可能通过与bZIP家族HBP-1b转录因子、E3泛素蛋白连接酶hel2等蛋白的相互作用,协同调控小麦的耐热能力。【结论】TaGRAS34-5A受热、ABA、ETH、SA诱导表达,编码的蛋白位于细胞核和胞质中,且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异源表达TaGRAS34-5A能够提高酿酒酵母的耐热性,TaGRAS34-5A沉默小麦植株的细胞过氧化程度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耐热性降低,TaGRAS34-5A可能通过调节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和细胞解毒,从而正调控小麦耐热性。

  • 林轲亮, 梁业成, 苏时彬
    食品与机械. 2024, 40(12): 59-64. https://doi.org/10.13652/j.spjx.1003.5788.2024.60182
    数字经济时代,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呈现监管工具智能化、监管路径多元化、监管效能全程化趋势。受“数字监管”理念共识缺位与“技术应用”行为认知偏差的双重影响,食品安全监管仍存在规则缺漏、模式异化和队伍薄弱等实践困境,阻碍了监管数字化与法治化双向赋能与耦合式发展。文章探究了数字赋能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路径:在法律供给层面完善数字监管规范体系,在机制运作层面修正赋能过程中的模式偏移,在队伍建设层面培育数字法治监管人才,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马泽亮, 刘雅倩, 程琦峰, 王萍萍, 杨甜星, 杜岗
    食品与机械. 2024, 40(12): 51-58. https://doi.org/10.13652/j.spjx.1003.5788.2024.80366
    [目的]实现枸杞产地的快速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的长短期记忆网络—注意力机制—多尺度一维卷积神经网络(LSTM-AM-M1DCNN)模型的枸杞产地快速判别方法。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分别对5种不同产地的枸杞进行检测,将采集回来的信息进行融合,并采用LSTM-AM-M1DCNN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分类判别。[结果]相比于传统的LSTM、CNN方法,LSTM-AM-M1DCNN能够有效提取到电子鼻和电子舌数据中深层特征信息,其测试集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Score分别为97.4%,97.6%,97.4%,0.974。[结论]采用LSTM-AM-M1DCNN解决了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无法充分提取时序、时空特征的缺陷,适合对电子鼻和电子舌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可有效判别枸杞产地。
  • 王丹, 刘芳菲, 纪晓峰
    食品与机械. 2024, 40(12): 89-94. https://doi.org/10.13652/j.spjx.1003.5788.2024.60131
    [目的]实现对新鲜葡萄关键品质指标的准确、无损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双通道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新鲜葡萄品质检测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光纤光谱仪和CCD相机采集葡萄样本可见-近红外光谱和表征图像信息。建立双通道改进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运用GAF变换将一维光谱数据转换为二维图像,以利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从光谱中提出有效特征。设计具有不同尺寸大小卷积核的卷积层对转换后的光谱二维图像和葡萄表征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以提升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两类图像特征的综合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全连接层采用dropout方法对双通道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到的光谱数据特征和表征图像特征进行降维与融合,最终实现对葡萄品质指标的准确预测分析。[结果]与其他3种葡萄品质检测方法相比,试验方法的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50.48%,57.44%,49.56%,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4.89%,3.13%,2.17%。[结论]试验设计的双通道改进卷积神经网络品质检测分析方法能够实现对葡萄品质关键指标的无损检测。
  • 罗江陶, 郑建敏, 邓清燕, 刘培勋, 蒲宗君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0): 3945-3956.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20.001

    【目的】分析2000—2020年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变化趋势,为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9—2022年,采用小区试验设计,测定2001—2016年以来145份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及2000—2020年以来的60份高产小麦品种(四川省历年区试中产量位于前列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进而分析2000—2020年来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145份2001—2016年四川小麦品种产量年均遗传增益为37.20 kg·hm-2或0.66%,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千粒重和株高呈降低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年均增加0.42×104/hm2或0.13%)是145份2001—2016年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60份2000—2020年四川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年均遗传增益为61.10 kg·hm-2或0.89%,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几乎无变化。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单位有效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年均增加1.80×104/hm2或0.51%)也是60份2000—2020年四川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结论】近20年来,四川省小麦产量遗传改良育种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高产育种产量改良效果显著,四川省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是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在产量要素中,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四川小麦高产的重要基础,但其遗传改良处于瓶颈期。在此基础上,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四川小麦产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 董青君, 董玉兵, 李卫红, 谢昶琰, 张苗, 李传哲, 陈川, 章安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1-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64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绿肥品种之间的生长差异及其翻压后对水稻产量、养分累积及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冬闲田(CK)为对照,选取紫云英、光叶苕子、箭筈豌豆3种常见的绿肥品种,进行大田试验,分析绿肥生长期间的性状差异及其翻压后对后茬水稻的产量、品质、养分累积和土壤性质等。结果表明,3种绿肥中株高和生物量的表现均为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紫云英,以光叶苕子最优,适合作为该地区种植的品种;绿肥翻压后水稻产量较CK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光叶苕子翻压后水稻产量达到10.47 t/hm2,比CK高出58.88%;绿肥翻压能够提升水稻的食味值及养分累积,与CK相比,紫云英、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处理的水稻食味值分别提高5.58%、9.46%、11.16%,水稻秸秆全钾累积量分别提高50.88%、42.87%、67.70%,水稻籽粒全氮累积量分别提高17.25%、45.62%、47.74%,水稻籽粒全钾累积量分别提高17.96%、54.28%、48.88%,水稻地上部全磷总累积分别提高11.32%、62.16%、27.41%,全钾总累积量分别提高45.53%、44.73%、64.64%,其中以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综合效果最佳;绿肥翻压能够提升土壤的性质,具有改良土壤肥力的潜力,其中箭筈豌豆处理与CK相比pH提高2.96%、有机质增加10.05%、全氮含量增加4.41%等,紫云英处理与CK相比有机质增加1.43%、全氮含量增加24.25%、全磷含量增加9.20%、速效磷含量增加10.95%。综上,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均较高,其翻压后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食味值、养分累积,推荐作为该地区种植的绿肥品种;紫云英、箭筈豌豆翻压具有增加土壤肥力的潜力,箭筈豌豆的效果较好。该研究可为苏北地区绿肥的利用与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Shahid Ullah Khan, Ahmad Ali, Sumbul Saeed, Yonghai Fan, Ali Shehazd, Hameed Gul, Shah Fahad, Kun L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11): 3623-364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2.013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is the second most widely grown premium oilseed crop globally, mainly for its vegetable oil and protein meal.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breeders is producing high-yield rapeseed cultivars with sustainable produc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ast-growing population.  Besides the pod number, seeds per silique (SS), and thousand-seed weight (TSW), the ovule number (ON) is a decisive yield determining factor of individual plants and the final seed yield.  In recent years, tremendous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dissect the genetic and molecular basis of these complex traits, but relatively few genes or loci controlling these traits have been reported thus far.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updated information on the hormonal and molecular basis of ON and development in model plants (Arabidopsis thaliana).  It also presents what is known about the hormonal, molecular, 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ovule development and number, and bridges our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model plant species (Athaliana) and cultivated species (Bnapus).  This report will open new pathways for primary and applied research in plant biology and benefit rapeseed breeding programs.  This synopsis will stimulate research interest to further understand ovule number determination, its role in yield improvement, and its possible utilization in breeding programs. 

  • 商航, 程宇坤, 任毅, 耿洪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8): 3507-3521.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18.001

    【目的】淀粉是小麦籽粒的主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淀粉的糊化特性则是评估其品质的重要指标。深入研究淀粉糊化特性的遗传变异,为提升小麦的品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5份冬小麦品种(系)的糊化温度、峰值时间、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7个淀粉糊化性状进行表型测定,利用90K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对挖掘出的稳定且显著的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糊化温度等7个性状在不同环境间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衰减值的变异系数最大(29.31%—31.14%)。各性状在基因型、环境、基因型×环境间均呈现出极显著差异,广义遗传力为0.69—0.86。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发现198个位点,这些位点与7个性状呈现出显著的关联,分布在除6D染色体外的其他20个连锁群。在2个及2个以上的环境中均稳定存在的位点有58个,涉及糊化温度(10个)、峰值时间(5个)、峰值黏度(12个)、低谷黏度(10个)、最终黏度(7个)、衰减值(4个)和回生值(10个)等所有7个性状,能解释遗传变异的5.54%—22.21%,发现新位点有21个。通过对多环境下存在且表型贡献率高的多效应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位于4A染色体的Kukri_c17417_407位点发掘到与峰值黏度和衰减值等性状显著相关的Hap1(占比66.84%)、Hap2(16.84%)、Hap3(9.70%)和Hap4(6.63%)等4个单倍型,其中,Hap2是高峰值黏度和高衰减值单倍型(P<0.0001)。含有单倍型Hap2的品种(系)在不同生态区中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为黄淮冬麦区>国外品种>西南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北部冬麦区。有11个位点为一因多效位点,其中,最终黏度、回生值、峰值时间和低谷黏度等性状相关联的多效应位点均有3个。对位于1B、2A、3A、3B、4A、4B、5B和6B上的Jagger_c4026_328等11个稳定遗传的位点进行候选基因的挖掘,筛选到11个可能与小麦淀粉糊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结论】RVA参数具有较高的遗传力,不同环境间的小麦淀粉RVA参数均表现较大差异。检测到58个与淀粉糊化性状显著关联的稳定位点,在4A染色体鉴定到与峰值黏度和衰减值等性状显著相关的4个不同单倍型,筛选出11个与淀粉糊化相关的候选基因,可为分子标记辅助优质小麦育种提供帮助。

  • 赵爱连, 范合琴, 杨豫龙, 温涛, 刘天学, 赵霞, 岳艳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19

    为了缓解因气候变化产生的播种期干旱对夏玉米幼苗发育的不利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河南省许昌市灌溉试验站,采用不同底墒条件和麦茬处理方式,研究不同处理组合对播种层土壤水分和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的变深而增大,表现为偏湿平茬>正常平茬>偏湿除茬>偏干平茬>正常除茬>偏干除茬。SPAD值、光合速率及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正常平茬>偏湿平茬>偏湿除茬>正常除茬>偏干平茬>偏干除茬。因此,平茬相比除茬可以更好地改善土壤水分环境,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光合速率和产量,可以在生产中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 CHONG Zhi-li, WEI Yun-xiao, LI Kai-li, Muhammad Aneeq Ur Rahman, LIANG Cheng-zhen, MENG Zhi-gang, WANG Yuan, GUO San-dui, HE Liang-rong, ZHANG Ru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10):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05.037

    棉花叶片是光合作用和有机物质合成的主要场所。叶形对光合效率和冠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棉花产量。研究表明LMI1是调控叶形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利用35S启动子构建LMI1基因过表达载体,转化至棉花并获得了LMI1过表达植株。对过表达T1T2代植株田间性状统计分析,发现过表达植株叶片显著增大、茎变粗和干重显著增加。叶脉和叶柄的徒手切片观察发现过表达植株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此外,转录组分析发现赤霉素合成通路NAC基因家族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推测LMI1参与了细胞壁形成和细胞增殖,进而促进了茎变粗GO富集分析在钙离子结合条目KEGG富集分析在脂肪酸降解、磷脂酰肌醇信号转导系统和cAMP信号途径通路。结果表明,LMI1过表达植株响应赤霉素信号,通过第二信使信号(cAMPCA2+),进而增强功能,促进植物营养生长。本研究为探究LMI1促进棉花营养生长,进而提高产量提供理论基础。

  • Deng Jin-sheng, Huang Wei-qi, Zhou Guo-xiong, Hu Ya-hui, Li Liu-jun, Wang Yan-f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10):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1.037

    据世界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香蕉是世界第二大水果作物,也是贸易量和消费量最大的水果之一,它们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被广泛种植。香蕉叶斑病、香蕉灰纹病和香蕉拟盘多毛菌病等香蕉叶病有可能对香蕉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在香蕉叶病检测中,存在着香蕉叶图像噪声干扰和蕉叶疾病具有相似性等问题的干扰,利用机器视觉和神经网络识别香蕉叶病仍然具有挑战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识别香蕉叶病。首先,提出一种名为K-scale VisuShrinkd algorithm (KVA)的新型算法蕉叶片图像进行去噪,该算法在半软阈值和中程阈值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分解尺度k,获得理想的阈值解,并用新建立的阈值函数进行替代,从而达到图像降噪的效果,得到噪声较小的蕉叶片图像。然后,本文在Resnet50网络架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香蕉叶病识别的新型网络,称为 Ghost ResNeSt-Attention RReLU-Swish Net (GR-ARNet)。其中,引入Ghost模块处理蕉叶病信息的冗余特征图,有利于网络对输入特征图信息全面理解,提高网络提取蕉叶病害深度特征信息的效率和识别速度;采用ResNeSt模块调整各通道的权重,增强蕉叶病有用特征信息的通道,抑制注意学习中噪声信息的通道,增强网络对深度特征的识别能力,提高蕉叶病特征提取能力,从而获取到详细的蕉叶病斑特征图,降低相似病害识别的错误率;利用RReLUSwish的混合激活函数加快模型的训练速度,提高网络的泛化能力。本文提出的模型对13021张香蕉叶病图像的平均准确率为96.98%,精确率为89.31%,每秒内可以处理的香蕉叶图像为83张。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和识别速度,在农业病害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王芳, 张伟, 申珂, 刘中峰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4(04): 109-117. https://doi.org/10.13842/j.cnki.issn1671-8151.202402003
    [目的]农田环境的复杂性对履带式收割机的路径跟踪精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提升收割机在农田作业中的路径跟踪性能,减少跟踪偏差,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鱼群算法的履带式收割机全田块路径跟踪方法。[方法]根据履带式收割机的结构特性,将其作业过程简化为二维平面上的运动形式。通过结合全局与局部坐标系的转换,构建了收割机运动轨迹的数学模型,并进一步建立了相邻时刻履带式收割机全田块作业的运动模型。随后,根据不同作业状态,以收割机的前视距离作为关键参数,确定增益系数,从而获取其实时控制变量。为优化路径跟踪效果,引入了粒子滤波算法对鱼群算法进行改进,并以此构建了目标函数。在目标求解过程中,通过算法的不断迭代和优化,实现了收割机路径的精准跟踪。[结果]经过多次试验验证,在设定不同起始偏差点的情况下,本文提出的方法表现出了良好的跟踪性能。应用本文方法后,作业路径跟踪平均响应时间为0.52 s,最小转弯半径为5.0 m,平均偏差0.8 m,最小偏差0.5 m,与设定路线基本一致。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本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结论]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基于改进鱼群算法的履带式收割机全田块路径跟踪方法,能够准确实现收割机在复杂农田环境中的精准跟踪,跟踪效果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郝亚琦, 闫晓华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4(04): 4-4.
    <正>设计说明:山西地区吃梨的历史来源已久,梨文化在人们长期种梨、赏梨、吃梨、艺梨、颂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惊蛰吃梨“”吃梨不分“的传统习俗是山西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品以“玉露农旅'为主题,围绕玉露香梨进行规划设计,旨在打造—处集采摘、研学、文化普及于一体的休闲农旅胜地,推动玉露香梨产业发展。
  • 武丽, 张琦, 麻家铭, 王逾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4(04): 141-141.
    <正>作品《枣梦清境》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深度挖掘枣文化,针对太谷区沙子地枣种质资源休闲农业园区进行综合评价与规划设计。以种植优良品种推动枣业发展、促进科技研发实现科技兴农、宣传红枣文化增加游客体验为振兴目标,通过“四题”+“五园”+“六区”的总体布局、“集散+多样+体验”的功能分区、“丰富+层次+变化”的种植规划、“连接+多元+灵活”的道路设计、“系统+布局+艺术”的建筑布局、“保障+便利+互动”的基础服务设施规划,凸显“枣园雅境,文韵流芳”的人文色彩和地域特色。
  • 赵可轩
    世界农业. 2024, 0(08): 135-138.
    <正>根据美国农业部2024年7月《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2024/2025年度世界主要农产品供需预测结果简述如下。1 谷物2024/2025年度世界谷物供应量将达36.13亿吨(表1),较2023/2024年度估算值增加1 885万吨,比6月预测值上调782万吨。2024/2025年度世界谷物产量将达28.37亿吨,较2023/2024年度估算值增加2 672万吨,比6月预测值上调718万吨。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