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农业工程
农业工程是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的基本建设与工程设施的总称。举凡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农业动力和农业机械工程,农业环境保护工程,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工程等,都属于其范围。农业工程最早的出现,当推农田水利建设。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周艳丽, 刘娜, 於丽华, 卢秉福, 张文彬, 刘晓雪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8): 83-8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15

    在生产中农业机械替代人畜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土壤机械压实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分析土壤机械压应力传递模型,以及土壤压实后土壤容重、坚实度增加,孔隙度、含水量降低,土壤的渗透性变差等土壤质量恶化现象,发现土壤压实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抑制作物的根系生长发育,对作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养分产生不利影响。可造成玉米减产9.5%~14.4%,小麦减产4.0%~20.0%,大豆减产3.8%~13.4%,甜菜根产量降低5.81%~24.13%,含糖率降低0.49~0.81ºZ。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必须要重视土壤压实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减轻农业机械化作业对土壤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艺综合效益。

  • 舒时富 叶厚专 沈显华 申琪凤 李艳大 药林桃 古新序 万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3): 23-2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1937

    为了筛选适宜南方丘陵山地区域机械化高效生产的水稻品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2个丘陵山地区域典型生态点不同供试晚稻品种机械化种植条件下的秧苗素质、茎蘖动态、产量与品种种植性状等。试验结果表明:低丘地区以品种‘Ⅱ优418’产量最高,达6.855 t/hm2;高丘地区以品种‘岳优9113’产量最高,达6.637 t/hm2。因此,在丘陵双季稻区晚稻机械化种植品种应具有分蘖力强、生育期短和抽穗整齐的特性。

  • 贺一鸣,吴明亮,向伟,颜波,王加跃,包攀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0): 133-13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10049
    简述了离散元法在农业工程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离散元法在农业工程领域的不同应用,分别讨论了离散元法在土壤散体颗粒,农业物料颗粒,多相流中单相介质的应用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数量级受限,颗粒模型不精准,复杂工况制约等问题。提出今后离散元法的研究趋势:开发农业工程领域的专用离散元软件,提高颗粒群的运算效率;通过准确获取物料的细观参数,从理论基础上完善接触模型,使仿真颗粒与真实颗粒更为接近;通过离散元法软件与其他软件耦合,结合API的二次开发,拓宽离散元法在复杂散体颗粒运动仿真的应用。
  • 刘永光 孙向阳 李金海 张国祯 杨建东 王红利 刘克锋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4): 246-25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076

    为了验证北京市门头沟区煤矿的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状况,对门头沟煤矿未被干扰区域、修复区域、被破坏区域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测定,并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其分析。结果表明,门头沟煤矿11个土壤理化性状在3种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显著性,修复区域与未被干扰区域和被破坏区域的土壤理化综合效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单因子假设检验发现该矿区土壤修复的限制因子,证实门头沟煤矿废弃地单靠自然力无法完成生态恢复。工程恢复手段显著加快了土壤修复速度,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全氮含量是该矿区下一步恢复的重点目标。

  • 韦承坤 罗兴录 樊吴静 黄严 杨鑫 蒋冬兰 韦素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8): 148-15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451

    为了探讨机械化种植对木薯生长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新选048’、‘华南5号’和‘华南205’ 3个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木薯品种为材料,分别采用机械化种植与传统手工种植2种不同的种植方式,观察测定了不同种植方式木薯的出苗、茎叶生长、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三相比等。结果表明:木薯机械种植不仅能提高木薯发芽率、促进木薯茎叶生长,而且能降低木薯地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通气性。机械化种植比人工种植土壤容重降低0.16 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7.46%,‘新选048’和‘华南205’两个木薯品种种茎发芽率平均提高4.06%。机械化种植是促进木薯生长、改善木薯地土壤理化性状的有效途径。

  • 贺红霞 陈亮 林春晶 柳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9): 225-2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3-1989
    作物基因工程中常使用组成型启动子驱动外源基因在转基因作物中高效表达,但组成型启动子不能从时间上和空间上调控外源基因的表达。可以采用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在特定器官或组织中表达外源基因,从而减轻组成型启动子对转基因作物的不良影响,使目标基因的表达产物在特定部位积累。本研究通过对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特征进行了简要阐述,重点归纳了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分类,分析了其在作物基因工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在作物基因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 张银萍, 汪强, 赵莉, 林勇翔, 张祎, 徐桂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5): 152-15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10144

    旨在为芝麻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和提高中国芝麻生产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笔者针对目前国内芝麻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现状,收集、整理了近十年以来的国内外芝麻研究相关文献,综述了国内外芝麻科研信息,重点分析了国内外适应机械化种植的芝麻育种、芝麻种植机械研究和芝麻农机农艺融合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现状。最后阐述了芝麻机械化科研领域的发展方向。

  • 徐硕, 鲁峰, 郭宇东, 王宇, 李奥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2): 139-15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700429

    渔业船联网工程是通过在渔船上搭载信息感知、处理和传输装备,从而实现船与船、船与岸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智能化服务,在渔业生产、海上通信、安全管理、渔政执法及海洋探测等领域具有的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分析了渔业船联网工程体系的应用现状及演化趋势,详细总结了渔业船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梳理了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围绕渔船探测、海洋通信、数据融合与挖掘等重大需求,分析了中国渔业船联网发展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尖端技术、装备工程、标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指出了中国渔业船联网工程体系科技创新发展对策,提出了以“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装备、构建基础平台、形成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探索期、部署期、拓展期”为路线的系统工程发展建议。

  • 刘猛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0): 153-15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10086
    为明确中国谷子生产发展的要素变化以及生产机械化水平的现状,促进中国谷子生产效益提升,从跟踪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信息点和调查中国谷子生产情况2 个方面,统计信息平台和谷子生产的数据,采用Excel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中国谷子生产的要素变化和机械化水平。结果显示物质投入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人工投入降低,且降幅较大,谷子生产总投入逐渐降低;机械类型多样且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最后提出谷子生产向有机、功能农业和轻简高效生产技术集成模式的方向发展。
  • 史宏
    针对山西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大批育成品种品系难以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现状,通过种植密度调控,研究大豆底荚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密度与底荚高度、相关产量性状的动态关系,为育成的品种品系适合机械化收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OD=8.23处将18份种质分为3类:第一类为中等分枝类型;第二类为多分枝类型;第三类为寡分枝类型。不同分枝类型品种的底荚高度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变化趋势不同。底荚高度与产量最佳密度结合点:中等分枝类型为14万株/公顷和27万株/公顷;寡分枝类型12万株/公顷和27万株/公顷;多分枝类型为24万株/公顷。
  • 吴晓梅,叶美锋,吴飞龙,林代炎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3): 91-9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10080
    研究旨在研究污水处理组合工艺对养猪场污水处理效果,以期为同类养猪场粪污处理处置提供一定参考。应用固液分离-厌氧生物发酵-生物氧化塘组合工艺处理福建永安某养猪场污水,结果表明:出水水质的监测数据显示,SS、CODcr、BOD5、NH3-N和TP的浓度分别为48.0、138.0、37.3、41.6、2.02 mg/L,可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排放标准。对该组合工艺的投资费用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工艺模式处理养猪场废水具有投资省、回收期短等优点。
  • 马楠,徐玉霞,郭炳强,马凯,林巧风,许丁月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0): 70-7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30115
    综合评估退耕还林效益是工程持续推进的重要依据。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和关中平原2000-2015年退耕还林现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加乘综合法,从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政策响应三方面定量分析陕北和关中退耕还林综合效益。陕北和关中的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走势基本一致,呈现稳定上升态势,从2008年开始效益值为正,2000—2005年效益值连年上升,2006年略微下降,之后效益增长显著。最大值出现在2012年分别为0.2669和0.2008。退耕成果逐渐显现,开始享受退耕带来的益处。
  • 林慧, 王玉斌
    农学学报. 2021, 11(9): 111-117.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107

    为了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解决“三农”的核心问题,运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探究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收入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收入互为格兰杰因果,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非农收入的增加有着较为稳定的促进作用,但短期来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非农收入的增加会较为强烈地抑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两者尚未形成良性的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鉴于此,研究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带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完善农业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机械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农机技能培训发挥农业机械利用效率,拓宽农民的非农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促进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和非农收入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 卢秉福,宋柏权,周艳丽,吴庆峰,韩卫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5): 173-17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100054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土壤机械压实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分析机组轴载荷、进地次数、高湿作业等产生土壤机械压实的原因,阐述了机械压实后土壤容重、坚实度、孔隙度、含水率等物理特性的变化以及引起的机组作业阻力的增加、油耗上升、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等负面作用,提出了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方面采用固定道作业系统、减轻机器质量、采用低压轮胎、避免土壤高湿时机耕作业、采取联合作业等和在农艺技术方面增加土壤有机质、加强作物轮作等减轻土壤压实的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措施,改善土壤压实情况,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并获得较好的效益。
  • 韩笑, 刘海翠, 李赢, 石晓旭, 石吕, 薛亚光, 刘建

    全程机械化是油菜生产的必然趋势,鉴于目前中国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本研究通过对直播油菜机械化生产现状进行分析,从品种选择、耕地整地、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适宜中国直播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高产高效农艺措施。针对直播油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以期提高直播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动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 王会 刘佳 付丽 梅德圣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24): 131-13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087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在人民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综述了植物油脂合成的生物化学过程,介绍了目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的三个主要途径和取得的成效,以及基因工程技术在油菜油酸、芥酸及月桂酸等脂肪酸品质改良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对基因工程技术在油菜油脂研究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左忠,张清云,李明,刘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5): 153-15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60095
    为有效改善多年生人工栽培甘草地表生长环境,降低成本投入,提高甘草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以播种机地表耖土、推土机地表耖土、刀具地表耖土等机械中耕为试验处理,以大田未挠动处理为对照,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对甘草农田土壤水分、紧实度、地表根系呼吸、植株光合能力,以及机械中耕后对甘草株高、产量等主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机地表耖土和刀具地表耖土均可适度改善甘草农田土壤环境、增加产量,特别是播种机地表耖土处理增产7.43%,应结合早春田间追肥、机械除草等在5月中下旬进行,推土机地表松土作业对田间甘草苗破坏严重,不提倡应用。
  • 王光宇, 朱丽君, 张扬
    农学学报. 2020, 10(12): 78-84.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0-0075

    基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农户调研数据,探明小麦-玉米连作种植模式的主要碳排放环节,为实现该模式低碳农业提供理论依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依据生命周期法,分析集成的小麦-玉米创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及构成、单位产量碳足迹,并分析创新模式碳足迹与种植规模关系。结果显示:单位面积碳足迹传统模式高于创新模式2.11%,达到2159.50 kg(CO2-eq)/hm2;无论是创新模式还是传统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序是一致的,为化肥>N2O>柴油>种子>电力>农药;单位产量碳足迹传统模式高出创新模式25.18%,达到0.1402 kg(CO2-eq)/kg;创新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与种植规模构成显著负相关。说明创新种植模式具有一定的减排效果,化肥是影响模式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种植规模影响碳排放。

  • 张海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然而,土地整治工作涉及范围大,自然、经济、社会背景复杂,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制约的因素多,因此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呈现不同的问题,影响工程实施及项目质量。本研究根据中国土地整治的特点,查阅文献资料以及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土地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 张纪涛, 史向远, 李永平, 张晓晨, 王保平, 周静, 王秀红

    日光温室是中国北方地区独有的一种温室类型,对提高农民生产效益和改善人们生活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了明确日光温室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方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日光温室墙体结构优化、创新型日光温室类型、保温蓄热工程技术、光伏日光温室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报道,并探讨了日光温室在建构和热环境工程方面的发展方向。日光温室工程发展趋势:(1)日光温室建构向轻简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日光温室设施与装备向高效与节能化发展;(3)日光温室环境调控和管理向精准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研究可为日光温室优化热环境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 李建华, 李华, 郜春花, 靳东升, 卢晋晶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7): 62-7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100009

    为了揭示不同工程复垦措施下采煤沉陷区土壤质量的演变特征,基于1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晋东南采煤沉陷区在表土剥离和混推复垦两种工程复垦方式下,10年间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地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复垦初期,表土剥离处理的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土地产出能力均显著高于混推复垦。复垦7年时,土壤的物理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和土地产出能力基本一致,差异不显著。复垦10年间,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始终表现为表土剥离>混推复垦;10年间表土剥离较混推复垦收益累计增加6609元/hm2,因此,表土剥离复垦方式在保持耕层土壤肥力及综合收益上要优于混推复垦。但复垦10年后,2种复垦方式土地生产力和肥力水平均很低,说明复垦方式只是矿区复垦过程的一个前置环节,矿区土壤的生态恢复是必须要结合施肥措施进行。

  • 周艳丽,卢秉福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2): 84-8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129
    黑土机械压实是由于机械化作业引起的土壤结构破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通过对土壤孔隙比、土壤孔隙度比、土壤透气性、渗透率等指标的分析,明确了土壤压实积累区变化特征总体上表现为,随着机械压实次数的增加,土壤隙比和土壤孔隙度比均减小,通气性变差,土壤雨水入渗率降低,影响区域以5-10cm耕层土壤为最大,拐点在10cm处,对深层土壤的影响减小。土壤压实给甜菜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与对照比甜菜块根直径小6.67%-16.08%,甜菜块根长度短1.96%-17.65%,块根产量减产5.81%-24.13%,含糖率降低0.49-0.81度,糖产量降低4.73%-27.03%,碾压次数越多对甜菜产质量的降低作用越显著。
  • 林江
    结合烟草行业大理祥云水源工程建管经验,根据云南省烟草行业水源工程援建项目的规划建设情况,探讨红河州正在实施的石屏县北水南调水源工程项目建设监管措施,重点就如何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和保障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 赵跃龙,石彦琴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0): 128-1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80031
    [目的]研究旨在建立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该体系是农业工程建设和标准制修订以及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纲领性文件,是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的深入研究。 [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查询、专家咨询和研讨等方法,对标准体系框架结构中专业维的划分与组成以及标准体系中标准明细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研究确定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包括专业维、序列维、层次维三维。明细表中包括现行标准173项,在编标准8项,待编标准326项,初步构建了中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结论]该研究为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奠定基础。
  • 马洪超
    空心村是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导致的农村地域系统退化现象,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解决空心村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以蔡袋村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为例,在详细调查该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建立空心村整治示范点,经过废旧房屋拆除及材料处理、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过程,土地有效利用面积增加了14.34 hm2,初步形成了由上述过程有机构成的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工程技术,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提供借鉴。
  • 石生伟, 杨婷婷, 武岳洋, 李浩洋, 卓秀琼, 段碧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9): 161-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1100889

    “生态桥”治理工程是北京平谷区针对桃树枝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而提出一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乡村治理的模式,对于破解乡村环境治理困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生态桥”治理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运行模式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桥”治理工程通过堆制有机肥、食用菌栽培、制作栽培基质和地表覆盖物等资源化利用方式,打造桃树枝废弃物良性生态循环模式。在运行模式上,“生态桥”治理工程建立投融资平台,统筹资金使用与投入方式,建立起财政资金有效使用和管理办法,激发企业投入农村环境治理的动力,保障农民全员参与的机制。通过“生态桥”工程设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环境治理领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投融资机制改革,提高了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是一种有效的乡村环境治理模式。

  • 刘娜, 张文彬, 卢秉福, 刘晓雪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 119-12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524

    甜菜是制糖工业的重要原料,在中国种植已有100多年。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劳动力价格急剧上升,而甜菜种植比较费工时,因此,甜菜生产机械化受到极大的重视,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分析甜菜机械作业环境条件、土壤条件、机械性能、农时季节等因素,计算甜菜机械田间作业效率,在适宜的作业时间,合理配置甜菜作业机械机组,尽可能采取联合作业,保证甜菜机械作业期内可完成相应的作业面积,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保证其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盈利性。

  • 冯双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27): 187-19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60016
    为了改善城市绿化种植土壤普遍存在土壤无层次、侵入体多(渣砾、建筑垃圾)、紧实、肥力低等现象,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以上海迪士尼绿化种植土项目为例,通过对其改良材料生产、种植土生产等环节进行研究探讨,详述了改良材料原场地控制、过程控制、进场控制及种植土生产过程控制等全过程监管的项目管理经验,以期为城市绿化种植土壤质量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结果表明:加强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严把改良材料质量关、提高绿化种植土壤机械化水平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绿化种植土壤质量。
  • 卢昱嘉,韩一军,陈秧分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5):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90106
    [目的]在国内农业劳动机会成本持续上升、国内外粮食价差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小麦生产机械投入呈现持续增加趋势,研究农业机械投入效率对于优化财政支持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1998-2016年间我国15个主产省的小麦机械投入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面板随机效应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发现,我国小麦机械投入效率整体水平尚待进一步提升;小麦播种面积、排灌费用、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与机械投入效率负相关,表明我国小麦机械投入结构尚需优化,灌溉环节中的机械使用对投入效率的影响重大,国家政策对小麦生产主要环节和重要领域的支持至关重要。[结论]因此,应因地制宜推广小麦生产机械,注重农户灌溉投入的补贴和灌溉机械的优化,从政策层面鼓励农业机械技术创新研发,可提升农机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 崔文文 梁军锋 杜连柱 张克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11): 121-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2-4005
    中国是世界上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是一条清洁高效的秸秆能源化利用途径。为了研究中国规模化秸秆沼气工程的现状,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简述了中国规模化秸秆沼气工程发酵原料的分布特征及特性、发酵原料的预处理方法、发酵工艺类型及特点、沼气利用状况等发展现状。同时,对比当前欧洲先进的沼气发酵工程特点、借鉴欧洲沼气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论述了中国秸秆沼气工程发展中现存的原料收集与处理、工程运行管理等问题,并对中国沼气工程发展提出了建议。
  • 周玮,李冰峰,王海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32): 117-1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90016
    近10年来,德国沼气产业在其国家战略决策及整个能源体系的构建中都处于重要位置,并一直引领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笔者以德国新能源发展为例,深入研究了德国沼气工程产业发展现状与成功经验,从法律政策、工程分布、装机容量、行业监管、沼渣沼液利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介绍。通过对德国沼气工程运行体系进行科学研究与分析,为中国沼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指导和借鉴。同时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适合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建议。
  • 姚科艳
    焚烧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资源极大浪费,又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机械化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部分经济效益。在我国江苏等地,政府近年来对机械化还田给予定额补贴。本文通过分析秸秆还田补贴政策的不同方式,对比借鉴国外政府购买生态服务(PES)的经验,从大力发展农机服务市场、科学制定生态补偿标准、重视培育第三方组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提出对农作物秸秆还田补贴政策进行优化。
  • 卢秉福,周艳丽,刘晓雪
    甜菜制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在农业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背景下,发展甜菜生产必须实现甜菜种植机械化。通过分析甜菜种植的农艺技术要求,探讨农机与农艺技术的融合,兼顾农艺技术与农机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提出甜菜生产过程中农机与农艺技术之间的协调发展的路径,降低甜菜生产成本,减少甜菜产量的损失,提升甜菜产质量,获得较好的甜菜种植效益,促进甜菜制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食糖供给。
  • 常冬冬 余志晟 张洪勋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2): 120-12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2-2512
    归纳了产乙醇工程菌的构建方法,包括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不同水平上的基因工程技术(包括经典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全局转录调控工程和进化工程)及低能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技术,分析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指出低能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技术在构建工程菌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以期为构建能利用新型碳源发酵乙醇的工程菌提供思路和依据。
  • 李秀莲,赵建栋,陈稳良,史兴海,高 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2): 25-2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20103
    为了筛选山西夏播区适于机械化收获的甜荞品种并明确其性状指标,通过对适宜寿阳县大面积种植的6个甜荞品种特征特性及产量水平试验的研究,初步筛选出山西夏播区适合于机械收获的品种为晋荞麦7号和晋荞麦8号,该区适合于机械收获的品种性状指标为倒伏级2级以下、茎粗2.1 cm以上、二级分枝3.0个以下,主茎第一分枝节位高度15cm左右、落粒率10%以下、生育期87≦d.
  • 刘奇, 王婧朏, 卢秉福, 张文彬, 刘晓雪

    在农业劳动力价格较高的形势下,实现甜菜生产机械化,减低甜菜生产成本是提升甜菜比较优势的主要途径。为掌握黑龙江省甜菜生产机械化状况,通过对2018年黑龙江省32个乡镇的甜菜种植户进行调查,整理、分析获得的相关数据,发现黑龙江省甜菜种植户平均每户拥有拖拉机1.62台、拥有农具1.67台,拖拉机以中小型居多,大马力拖拉机较少,配套农具不足,甜菜收获机械严重缺乏。甜菜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了89.71%,落后于大豆的96.93%、玉米的91.89%。甜菜机械化作业方式主要有自有农机具耕作、代耕和自有农机具加代耕3种模式,以自有农机具加代耕模式为主(84.54%),完全依靠自有机械或代耕的甜菜种植户都较少,分别占11.34%、4.12%。大力发展甜菜生产机械化,实现机械对人力的替代,提高甜菜比较效益,是实现甜菜制糖产业稳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 李文华,黄永春,杨少彬,陈璐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7): 48-5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50063
    通过赋予前期分离获得的一株卡吾尔链霉菌株TJ430利福平抗性,达到迅速提高菌株产抗生素能力的目的。采用核糖体工程技术使菌株TJ430的ropB基因发生突变获得利福平抗性,通过构建好的高通量筛选模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筛选正向和负向突变菌株,利用液体发酵复筛进一步确认初筛结果,通过对突变株进行基因测序寻找突变株ropB基因的突变位点。构建的高通量筛选模型能准确、快速筛选出突变菌株,分离到5株正向突变株和2株负向突变株。在负向突变株ropB基因的第280bp处发现一个点突变,但是在正向突变株测序片段中未发现突变位点。采用的引物序列只能对rop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序,从菌株抗生素产量较原始菌株提高2.5倍以上,且菌丝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来推测,正向突变菌株的突变位点应位于ropB基因中未测序片段。在完成原始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可重新设计引物对该菌株的全ropB基因进行测序,寻找突变位点。
  • 孟彦,孙喜云,孟凡玉,卢广远,侯倩倩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3): 119-12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110027
    为研究黄淮海夏玉米乳线位置与粒重及机械化收获的关系,选用推广面积较大的8个品种(A、B、C、D、E、F、G、H)作为处理,测定其灌浆速率、百粒重、含水量及乳线位置等性状,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乳线位置在90%时籽粒灌浆已经结束,百粒重出现峰值,最高为43.02 g,灌浆时间与百粒重程正相关,乳线完全消失后,百粒重最大可降低8.66%;在粒重上升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下降期处理D、E、H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脱水速率处理C、A与其他6个处理间差异显著;籽粒含水量与乳线位置呈负相关,乳线下移至90%,籽粒含水量在30%以下。影响夏玉米机械化收获籽粒的关键因素是收获时间,而不是品种;乳线位置下移至90%是夏玉米收获的最佳时间,收获过晚产量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 杨钊, 黄杰, 魏玉明, 刘文瑜, 金茜, 杨发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 142-14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090

    藜麦因为营养全面且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耐盐碱等特点而受到研发者及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关注,笔者通过综述藜麦栽培、收获、饲料化利用及产品加工等环节中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配套适宜的栽培方法,建立藜麦高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提高藜麦收获纯度,保证藜麦品质,加强藜麦秸秆饲料化利用研究,提高藜麦米综合质量,积极拓展藜麦加工的深度和广度,打造甘肃省自有品牌等藜麦产业化意见建议,旨在探讨甘肃省藜麦产业发展新思路、新途径,为藜麦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 唐维,张允刚,李强,后猛,王欣,闫会,马代夫,刘亚菊
    甘薯机械化收获程度过低是阻碍中国甘薯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而农机农艺不配套则是导致无法很好地进行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主要通过对5 个薯形大小不同的甘薯品种进行机械化收获试验,分析了甘薯的薯形和大小对甘薯机械化收获的影响。结果表明:‘徐紫薯5 号’的机械化收获破损率最小,因此该品种更适合田间机械化收获。同时,在调查参试品种的薯形、破损率和明薯率后,发现甘薯的薯形与其破损率具有极显著线性关系,扁率越大其破损率越大,反之则破损率越小,但对薯块明薯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甘薯品种选育过程中,在考虑农艺性状的同时应当选择薯形扁率较小的品系。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