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棉花
棉花,是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植物的种籽纤维,原产于亚热带。植株灌木状,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m高,一般为1~2m。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等。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已形成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三大棉区。 新疆因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禀赋, 已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和世界重要的棉产地。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祖丽皮耶姆·玉素甫, 胡学林, 阿丽亚·司地克, 张璐, 刘倩倩, 钱雯婕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35-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9

    为提高新疆哈密地区棉花产量和品质,本文总结了该地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分析了其棉花生产施肥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环节,并提出优化施肥策略。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相关技术应用有助于保障养分供应均衡、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含量、提升作物产量。研究区棉花生产中的施肥管理存在一些亟待优化的环节,主要包括化肥施用量及氮、磷、钾肥比例失衡、有机肥供应不足、中微量元素肥料较少等。基于此,提出优化施肥策略:科学施肥,推动“检测、配置、生产、提供、施用”全流程一体化服务模式,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工作;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肥效持久性;合理配置化肥、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比例,以提高施肥的精准度。本文为相关地区棉花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 吴超, 占亚楠, 芦振华, 杜玉倍, 常明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54-5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4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用于评估空间数据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趋势。本研究以开棉39为寄主品种,将10个调查点分为试验组1(点1~5)和试验组2(点6~10),利用GeoDA空间分析软件识别蚜虫发生位置和其种群数的空间特征,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软件分析蚜虫发生量与日平均温度等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发生位置、发生量的全局莫兰指数分别为-0.371、0.678;局部莫兰指数显示,试验点的聚类主要分为高高(HH)聚类、高低(HL)聚类、低高(LH)和低低(LL)聚类;相关性分析显示,试验组1的若蚜、无翅成蚜和有翅蚜与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0.900、0.516,试验组2的若蚜、无翅成蚜和有翅蚜与日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0.988、0.090。以上结果表明,发生位置和发生量在空间上分别表现出负空间自相关性和正空间自相关性,发生位置高频地区与低频地区呈现分散趋势,而相似的发生量倾向聚集;气象因素对发生量和发生位置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蚜虫防治提供参考。

  • 文晋, 宁艳芳, 秦欣, 刘圆, 张晓玲, 朱永红, 田时敏, 马燕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2): 2291-2302.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2.002

    【目的】棉铃虫和田间杂草是制约大田棉花高产的重要因素,现有单一抗虫或耐除草剂品种难以满足高效生产需求,培育兼具抗虫与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的转基因棉花品种,为棉花抗逆育种提供高效种质资源。【方法】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虫融合基因cry1Ac-vip3Da与耐草甘膦基因g10-epsps导入棉花品种R15中,利用PCR鉴定再生株系,对阳性株系持续多代自交纯合,筛选抗性优良的稳定株系;利用qRT-PCR、ELISA分析转基因株系不同组织中目标基因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生物活性测定和草甘膦耐受试验分别鉴定不同转基因株系T4—T6代际间抗虫与耐草甘膦抗性的遗传稳定性;同时,综合分析不同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结果】PCR鉴定获得8个抗虫耐草甘膦转基因株系,其中,3个转基因株系CA-6、CA-7、CA-17的抗性表现较优;qRT-PCR分析发现cry1Ac-vip3Dag10-epsps在3个转基因株系各组织中均高表达,且在同株系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有所差异;经ELISA检测,在3个转基因株系各组织之间,Cry1Ac-Vip3Da和G10-EPSPS蛋白的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叶片中的蛋白含量最高,且随生育期(四叶期至吐絮期)逐渐下降,但T4—T6代际间蛋白表达稳定;生物活性测定和草甘膦耐受试验表明,3个转基因棉花株系T4—T6代的校正死亡率为65.12%—82.75%,可耐受4倍以上推荐剂量的草甘膦,且抗性在世代间无衰减;农艺性状分析表明,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在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籽棉、皮棉产量等农艺性状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外源基因cry1Ac-vip3Dag10-epsps在转基因株系CA-6、CA-7和CA-17中稳定遗传,协同赋予抗虫性与草甘膦耐受性,且农艺性状未受外源基因影响。

  • 董明, 祁虹, 张谦, 王燕, 王树林, 冯国艺, 梁青龙, 郭宝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2): 2346-235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2.006

    【目的】黄河流域棉区现行播后覆膜技术依赖人工放苗定苗,制约全程机械化发展。探究西北内陆棉区干播湿出技术在黄河流域的适应性,通过比较不同播种方式对种子萌发环境及棉花出苗率、苗期生长的影响,揭示关键环境制约因素,为机械化种植棉花技术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23—2024年以冀863为供试材料,设置露地单粒直播(T1)、单粒播后覆膜(T2)、干播湿出单粒播种(T3)、干播湿出双粒播种(T4)4个试验处理,在河北省曲周县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环境、棉花出苗、棉花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变化的影响。【结果】相较于露地单粒直播,单粒播后覆膜、干播湿出单粒播种的土壤5 cm处地温、土壤含水量、出苗率、株高、地上部干物质重、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加,土壤紧实度、出苗天数和根系直径显著降低;相较于单粒播后覆膜,2023和2024年干播湿出单粒播种的播种30 d内土壤5 cm处地温日较差分别显著降低3.67和1.58 ℃,播种10 d内土壤紧实度分别显著降低9.36%和27.06%,出苗天数在2024年显著降低0.6 d,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系活力在2023和2024年显著增加;相较于干播湿出双粒播种,2023和2024年单粒播种的出苗时间显著增加、出苗率显著降低,但地上部干物质重显著增加13.98%和55.00%。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通过改变土壤5 cm处地温、5 cm处地温日较差、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紧实度影响棉花出苗率,而苗期干物质重则主要受到土壤含水量、株高和土壤紧实度的直接影响。【结论】在黄河流域棉区,干播湿出通过降低土壤5 cm处地温日较差和土壤紧实度来提高出苗速度和出苗率,促进苗齐、苗壮,以每穴播种1粒种子为最优。

  • 曹文洋, 陈小康, 杨涛, 陈民志, 马兴旺, 王则玉, 梅磊, 郑胤建, 阿尔祖娜·阿布力米提, 安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96-10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57

    南疆棉花传统播种需春灌或冬灌进行压盐,以保障棉花出苗,但耗水量大。“干播湿出”种植模式因其能精量水分管理,减少耗水量,同时有效控制土壤盐碱分布,确保棉花正常发育,已成为南疆棉花种植领域的新思路。对于“干播湿出”模式在南疆不同地区的适用效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系统梳理现有研究进展,讨论了“干播湿出”模式下适宜的灌溉量和灌溉频次,总结了“干播湿出”模式对盐碱地的土壤盐分变化规律、土壤物理结构、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棉花生长的调控机制。通过近年来的生产实践和文献调研,“干播湿出”模式可控制土壤盐分处于适宜的范围,保证棉花的生长。同时提出未来需要关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模式、智能灌溉与精准监控、改良剂的配合施用和微生物调控等方面的问题。

  • 张艳军, 代建龙, 董合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0): 1908-1916.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0.004

    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对优质、安全、环保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棉花生产面临产量提升、品质优化、轻简高效、绿色环保等多重目标协调发展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棉花多目标协同栽培”(简称协同栽培)的新理念,系统梳理支撑该理念的基础性理论研究成果,包括精量播种促进成苗壮苗的机理、分区灌溉与水肥高效协同机制、密植化控塑型免整枝的群体调控机理、脱叶催熟集中成熟的生理机制,以及逆境适应与产量稳定性的补偿性生长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提出棉花协同栽培的关键技术,包括精量播种与逆境成苗技术,密植化控免整枝塑型技术,变量滴灌水肥协同管理技术,集中成熟调控技术,并论述这些技术在优化资源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应用成效。案例分析表明,协同栽培通过综合应用这些关键技术,不仅能提升棉花产量和品质,也可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印证了多目标协同的可行性,契合当前绿色、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聚焦多目标协同的优化路径,深化“品种-环境-措施”互作机制,强化逆境补偿生长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协同机制,推动多熟制系统内作物间协同,拓展协同栽培的外延效益。通过多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协同栽培有望为棉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助力棉花产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Xiaoqiang Liu, Mingqi Li, Dong Xue, Shuai He, Junliang Fan, Fucang Zhang, Feihu Y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6):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11.032

    提高棉花纤维质量是增加棉农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在不降低棉花纤维产量的情况下实现纤维高质量,仍然是盐碱化棉田面临的一大挑战。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淋洗模式如何在盐碱地实现高产优质的棉花。于2020年和2021在盐碱化棉田进行了不同的滴灌淋洗量和淋洗时期对土壤盐分、棉纤维产量和质量的试验。采用了五种淋洗量(CK0 mmW175 mmW2150 mmW3225 mmW4300 mm)和三种淋洗时期T1淋洗量在苗期淋洗一次;T2淋洗量在苗期和蕾期淋洗两次;T3淋洗量在苗期、蕾期和花铃期淋洗三次)进行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和NO3-N淋洗量的增加而降低。棉花各器官中棉铃对氮的吸收量最大,总氮积累量随淋洗量的增加而增加。W3T2处理的棉花纤维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IWP)最优,其在20202021年分别为 3199 kg ha-12771 kg ha-10.5482 kg m-30.4912 kg m-3。棉纤维长度、棉纤维强度、棉纤维伸长率和棉纤维均一性随淋洗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马克隆值却与淋洗量呈负相关。土壤盐分、NO3-N及马克隆值与纤维质量(即长度、强度、伸长率和均一性)、产量、各器官(即根、茎和叶)的氮吸收量和总氮吸收量呈负相关。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纤维伸长率对土壤盐分最敏感。熵权-与理想点法耦合模型EM-TOPSIS)表明,在苗期和蕾期平均300 mm的淋洗量是维持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平衡、实现棉纤维高产优质的最佳淋洗模式。因此,本研究发现最佳淋洗模式可降低土壤盐分,提高了氮素吸收,这有利于实现棉花纤维高产优质。此研究结果对于实现盐碱化棉田生育期滴灌淋洗的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汪炜檬, 魏云晓, 唐云霓, 刘苗苗, 陈全家, 邓晓娟, 张锐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8): 1479-149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8.002

    【背景】棉花是全球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生物工程技术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分子育种的效率,但棉花遗传转化目前存在受基因型限制、时间长和转化方法单一等问题。【目的】建立由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介导的高效棉花遗传转化体系,丰富棉花遗传育种方法。【方法】以常用的棉花受体WC和R18为主要试验材料,利用mRUBY作为报告基因,通过诱导生根的激素组合和浓度的筛选优化、不同外植体和不同基因型棉花生根体系差异分析来对发根农杆菌介导的生根过程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基因编辑。【结果】在生根培养基(RIM)中添加萘乙酸(naphthaleneacetic acid,NAA)和洛伐他汀(lovastatin)比单独添加NAA,或添加NAA+吲哚-3-丁酸(indole-3-butyric acid,IBA)、NAA+Lovastatin+IBA更易生根,进一步筛选出最适合诱导出毛状根的萘乙酸和洛伐他汀浓度均为2 mg·L-1。子叶是最易诱导生根的外植体,WC子叶、子叶节和下胚轴单位材料的生根效率分别为398%、72%和39%,且子叶诱导生根时间最短(7 d),比子叶节至少短3 d,比下胚轴至少短8 d;R18最适合诱导生根的外植体也是子叶,但生根数量存在差异。基因型比较表明WC、R18、农大棉8号(NDM8)、新陆早61号(XLZ61)、Gb-1和Gb-2每片子叶在侵染后20 d的生根效率分别为398%、116%、199%、103%、57%和0,陆地棉的生根效率均在100%以上,海岛棉在100%以下,其中Gb-2在侵染后35 d才开始生根,陆地棉中常用的受体品种又表现出生根效率略高于生产品种的趋势。遗传转化的阳性率与生根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侵染后20 d NDM8、XLZ61、Gb-1和Gb-2的转化阳性率依次为59.8%、16.0%、38.5%和0。此外,以获得的阳性根作为后续试验的外植体,进行非胚性愈伤和胚性愈伤诱导,获得了转mRUBY植株,建立了完整的遗传转化体系,且发现植株颜色深浅和mRUBY表达量成正相关;同时获得了GhGI被编辑的棉花植株。【结论】优化了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棉花生根过程,并建立了棉花遗传转化体系,同时成功将该体系应用于基因编辑,获得了转mRUBY和转GhGI的棉花植株。

  • 盛奎军, 杨忠娜
    中国棉花. 2025, 52(3):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22
    提升新疆棉花种植的生态效率,有利于保障棉花安全和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基于2012―2021年新疆棉花种植的相关数据,构建非期望产出数据包络分析模型(undesirable slacks-based measurement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undesirable SBM-DEA)探讨新疆棉花种植的生态效率,并通过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新疆棉花种植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新疆棉花产量高,但种植的生态效率整体呈“W”型变动趋势,DEA非有效期间投入要素存在冗余。制约新疆棉花种植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为农业机械的大量投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财政支农水平提高后过度的要素投入造成的污染。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引导棉农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合理投入要素提供科学依据。
  • 李婷婷, 孔文亭, 解津刚, 张连军, 李源, 刘宁, 刘小宁
    中国棉花. 2025, 52(3): 8-1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8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棉蚜(Aphis gossypii)的重要天敌之一。在室内观察并比较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及其亲本新棉1号(非转基因棉)棉蚜的异色瓢虫幼虫的形态、发育历期,并通过Holling(霍林)Ⅱ模型拟合研究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对3龄、4龄异色瓢虫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与取食非转基因棉棉蚜的异色瓢虫幼虫在发育历期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3龄、4龄异色瓢虫幼虫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的日捕食量、捕食功能反应参数以及搜寻效应与取食非转基因棉棉蚜的相比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说明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对异色瓢虫幼虫的发育历期、3龄、4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dsAgCYP6CY3转基因棉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樊承汉, 朱香镇, 雒珺瑜, 高雪珂, 王冬, 陈亮亮, 帕提玛·乌木尔汗, 崔金杰
    中国棉花. 2025, 52(3): 19-2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42
    为了明确河南省安阳市棉田蚜虫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在棉花和玉米上的发生动态,于2023年在棉花和玉米主要生育时期,对2种作物上的蚜虫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蚜茧蜂和蚜小蜂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安阳市棉花上蚜虫的发生盛期在5月24日至6月7日,6月7日达到峰值,百株虫量达到38 052.00头;玉米上蚜虫的发生盛期在8月30日至9月25日,9月6日达到峰值,百株虫量达到13 444.33头。棉花上蚜小蜂发生高峰期主要为7月上中旬,滞后于蚜虫,7月19日峰值百株虫量为25.33头;棉花上蚜茧蜂数量少于蚜小蜂,在6月7日、6月15日、7月5日百株虫量均达2.67头。玉米上这2种寄生性天敌发生量少,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可见,在棉田和玉米田对蚜虫实施生物防治时,应分别在5月中旬和8月底蚜虫爆发前期进行。研究结果为今后传统生物防治的开展及当地蚜虫防控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 范术丽, 乔凯凯, 马启峰, 张朝军, 王宁娜
    中国棉花. 2025, 52(3): 24-2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8
    中棉5014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长势强,结铃性较强,铃卵圆形、较大,吐絮畅,纤维色泽洁白,分别于2022年、2023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20年和2021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中,中棉5014平均生育期117 d,第一果枝节位6.6,单株结铃数18,铃重6.55 g,籽指12.15 g,衣分39.45%,霜前花率92.7%,籽棉单产比对照瑞杂816增产5%以上。介绍了中棉5014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种区域及其关键栽培技术。
  • 龚举武, 袁有禄, 李俊文, 朱明慧, 石玉真, 商海红, 葛群, 巩万奎, 潘境涛, 刘爱英, 邓晓英, 范森淼, 李旭欣
    中国棉花. 2025, 52(3): 29-3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00
    中棉所134(国审棉20220023)于2022年通过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定。中棉所134属于转基因中熟常规棉花品种,生育期116 d,株型较松散,单株结铃16.3个,铃重6.6 g,衣分41.7%,籽指11.4 g,霜前花率95.1%,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2年区域试验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59.5 kg、108.2 kg和102.7 kg。基于中棉所134在黄河流域棉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表现,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和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等特征特性,并总结了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 马亮, 张娟, 孙丽丽, 王寒涛, 付小康, 李林, 魏恒玲
    中国棉花. 2025, 52(3): 32-3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3
    中棉所EM1701于202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其生育期121 d,株型较松散,果枝较长,茎秆较粗壮,茸毛稀少,叶片较大,叶色较深,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2020―2021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中,其2年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53.1 kg、104.6 kg和95.8 kg,分别比对照品种中棉所100增产1.7%、3.9%和1.1%。从选育过程和方法、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并总结了其主要栽培技术。
  • 袁松波, 杨保新, 刘淑红, 李翠芳
    中国棉花. 2025, 52(3): 39-4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2
    邯棉3022于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黄河流域春播种植。其春播生育期115 d,株型较松散,株高96.8 cm,单株结铃18.1个,铃重6.0 g,衣分42.5%,籽指11.0 g,高抗枯萎病(枯萎病病情指数3.7),耐黄萎病(黄萎病病情指数33.5)。2021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生产试验中,其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29.0 kg、93.9 kg和85.3 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100增产4.4%、7.6%和6.8%。主要对邯棉3022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张玲玉, 刘军, 常国斌, 王冬, 李萍, 郑凯, 陈全家
    中国棉花. 2025, 52(3): 43-4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24
    为促进新疆长绒棉的持续稳定发展,以选育品质优良、高产品种为目标,育出了早熟长绒棉品种长丰10号。该品种开花早,单株结铃9.4个,铃重3.4 g,在2016―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熟长绒棉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籽棉单产、皮棉单产和霜前皮棉单产分别比对照新海41号增产10.9%、11.2%和11.3%。介绍了长丰10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 罗香文, 祝腾辉, 李彩红, 张宇, 杨晓, 张松柏
    中国棉花. 2025, 52(3): 45-4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57
    湖南棉花主要种植于环洞庭湖区。环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做好该地区棉花生产对保障我国棉花稳定供应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当地棉花的害虫发生特点,结合综合防控实践,提出了《环洞庭湖区棉田重大害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该规程符合减药增效、省工节本的农业发展方向,对棉花重大害虫标准化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车庆轩, 王娟红, 马悦, 周乐儒, 陈波浪
    中国棉花. 2025, 52(3): 47-4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43
    南疆地区是新疆主要植棉区,但当地棉花生产因长期以来受盐碱地制约,一直采用大水漫灌压碱排盐适墒播种的种植模式,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为此,将北疆地区普遍应用的“干播湿出”技术进行改进,与“双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在大幅节约用水的同时,能够实现降碱抑盐,提高出苗率和保苗率的效果。从播前准备、土壤封闭、播种、水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为南疆乃至西北干旱地区盐碱地高效植棉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
  • 赵宇萱, 苗纪元, 胡伟, 周治国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7): 1311-132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7.005

    【目的】研究苗期低温对棉花花芽分化的危害和籽棉产量的影响,分析苗期低温下棉花顶芽内源激素的变化特征,为低温下棉花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早熟、优质棉花品种中425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智能温室开展苗期低温盆栽试验,模拟南疆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的日均温环境,设置2个温度处理,分别是对照(CK,日均温27 ℃,日均最高、最低温分别为32、22 ℃)、低温(LT,日均温20 ℃,日均最高、最低温度分别为25、15 ℃),研究苗期低温下棉花花芽分化数量、大小、形态解剖结构和顶芽内源激素变化,苗期低温解除后棉铃及其组分生物量、籽棉产量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在棉花花芽分化过程中,苗期低温下棉花顶芽内的生长素(IAA)含量升高、ZR与GA3含量的比值(ZR/GA3)降低使花芽分化受到抑制,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升高以响应低温带来的不利影响。顶芽内源激素受苗期低温影响发生变化,使花芽分化进程减缓,第1果枝第1果节花芽分化至苞片分化期、萼片分化期、花瓣-雄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期、性器官形成期时,叶龄分别增加16.6%-19.4%、26.5%-31.3%、17.6%-29.0%、16.6%-23.3%、26.6%-30.0%;棉苗4叶1心、5叶1心、6叶1心期的花芽数量分别减少了33.3%-55.2%、24.0%-53.1%、26.8%-32.9%,由于苗期低温下棉苗生长发育迟缓,相同温度处理天数的棉苗花芽数量减少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棉苗4叶1心、5叶1心、6叶1心期相同低温处理天数的棉苗花芽数量减少66.7%-85.7%、74.0%-87.8%、70.7%-81.7%,棉苗4叶1心、5叶1心、6叶1心期的花芽分别减少33.3%-36.4%、70.7%-71.6%、44.6%-48.3%。苗期低温解除后,棉铃发育依然受到影响,棉铃及其组分生物量均显著降低,铃壳、纤维、棉籽生物量分别降低64.6%、65.5%、66.7%,棉花铃数降低65.4%,最终籽棉产量降低65.5%。【结论】苗期低温下,棉花顶芽IAA含量升高、ZR/GA3降低抑制了伏前桃花芽分化。苗期低温通过推迟花芽分化使棉花生殖发育缓慢,棉铃生物量降低,苗期低温使花芽数量减少,最终棉花铃数降低,导致籽棉产量下降。

  • 杜斌, 刘霞, 王承强, 田楠, 刘露, 白玉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32-3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35

    为明确化学打顶剂对长绒棉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以长势强、节间长的‘元龙39号’和长势稳健、节间短的‘元龙6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4个喷施剂量,分析2种类型长绒棉对化学打顶的响应。结果表明,化学打顶后长绒棉株高、果枝数、株高增长量、单株铃数随喷施剂量增加呈递减的趋势,60%以上的成铃集中在5~12台果枝;化学打顶对长绒棉铃重、衣分、产量没有影响,而马克隆值、成熟度有升高的趋势。化学打顶后‘元龙62号’仍有较多的新生果枝,且能形成有效铃,具有增产的潜力;而‘元龙39号’对化学打顶剂敏感,高剂量下新生果枝有限,有效铃形成少,影响最终产量。综合来看,2个品种上喷施1125 mL/hm2化学打顶剂+150 g/hm2 98%可溶性粉剂能替代人工打顶,在控制株高等农艺性状的同时,确保了产量和品质。

  • 赵双印, 董洁, 王浥州, 闫雪雪, 火顺利
    中国棉花. 2025, 52(2):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2
    为鉴定和筛选优质种质资源,分析了100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以及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反射率)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并进行了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1个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60%~26.65%,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0~2.21。聚类分析将100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43份材料,主要特征为株高、单株结铃数、铃重、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低,马克隆值分类为B2级,衣分适中;第Ⅱ类群包含33份材料,主要特征为株高、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和断裂伸长率较高,马克隆值分类为B2级,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适中;第Ⅲ类群包含24份材料,主要特征为铃重、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高,株高、单株结铃数适中,马克隆值分类为A级,衣分较低。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综合评价排名前10的陆地棉种质资源:中9901991、sGK958、硕丰棉1号、中078、邯6203、中AR683-77、XP7、冀棉669、冀丰1982、晋棉44号。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陆地棉种质资源利用率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齐洪鑫, 赵文超, 董灵艳, 王汝明, 张爱民, 张东楼, 李凤瑞, 杨秀凤, 史加亮
    中国棉花. 2025, 52(2): 9-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1
    为选育出较佳的亲本及杂交组合,选用8个中熟(含中早熟)陆地棉品种(德棉16号、中棉所3018、鲁棉338、鲁棉1131、鲁棉258、鲁棉691、聊棉15号和DLN12)作母本,4个早熟陆地棉品种(鲁棉研19号、中棉所50、德棉15号和德0720)作父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组配32个杂交组合,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共12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显示:籽棉单产、铃重、衣分、株高、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得出,鲁棉258、鲁棉691、DLN12、中棉所50和德0720有7个及以上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正,是较好的亲本材料,其中鲁棉691、DLN12是突出的丰产亲本,中棉所50是较好的优质丰产亲本;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得出,组合鲁棉1131×鲁棉研19号、鲁棉258×德棉15号、聊棉15号×中棉所50综合性状优势明显,具有较大育种利用价值。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强优势组合提供依据。
  • 牛娜, 刘新强, 王世仙, 安福枝, 刘明云, 于谦林
    中国棉花. 2025, 52(2): 13-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7
    为探索适合山东滨州地区的棉花-花生间作种植模式,在滨州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鲁棉338和花育25为试验材料,设置4种棉花-花生间作模式:2行棉花4行花生等行距种植、4行棉花4行花生等行距种植、4行棉花6行花生等行距种植和4行棉花6行花生不等行距种植,以单作棉花和单作花生处理为对照,比较不同间作模式下棉花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单产及综合效益。结果表明:与单作棉花相比,不同棉花-花生间作对棉花生育进程影响不明显,对除吐絮铃数外的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也较小;不同棉花-花生间作模式下花生生长后期的主茎高和第1对侧枝长显著高于单作花生处理;4种间作模式的棉花单产较单作均显著降低,但综合效益均显著高于单作棉花;4行棉花6行花生等行距种植和4行棉花6行花生不等行距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显著高于其他间作模式。本研究初步表明,为了适应当地棉花(鲁棉338)-花生(花育25)间作生产中机械化收获的需要,滨州地区宜采取4行棉花6行花生等行距种植模式,以提高综合效益。
  • 李民, 董鹏, 杨立轩, 吕少洋, 杨阳, 高林飞, 路平, 曹宗鹏
    中国棉花. 2025, 52(2): 18-2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5
    化学脱叶催熟是实现棉花机械采收的关键前提。本研究以中棉425为供试材料,设置5种不同的脱叶催熟剂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探究豫西南麦后直播棉田施用不同剂量的脱叶催熟剂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为麦后直播棉机械化收获提供参考。试验设置单次喷施50%(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下同)噻苯·乙烯利悬浮剂 1 799 mL(制剂用量,下同)、2 699 mL、3 598 mL和分2次喷施50%噻苯·乙烯利悬浮剂1 349 mL+1 349 mL,分别称为低、中、高剂量噻苯·乙烯利处理和分2次喷施噻苯·乙烯利处理,并设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450 g+40%乙烯利水剂2 249 mL常规药剂复配处理,以等量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结果显示:施药后25 d,中、高剂量噻苯·乙烯利处理、分2次喷施噻苯·乙烯利处理和常规药剂处理的棉田脱叶率均超过98%,均具有较好的脱叶效果;喷施高剂量噻苯·乙烯利处理和分2次喷施噻苯·乙烯利处理的吐絮率和霜前花率均超过95%;各脱叶催熟剂处理对棉花单产和霜前皮棉的纤维品质均无显著影响。结合气象分析结果认为,在豫西南麦后直播棉田吐絮率40%~50%、平均气温稳定在20 ℃以上时,分2次喷施噻苯·乙烯利的脱叶催熟效果较佳,可达到机械化采收标准。
  • 林玲, 张昕, 邓晟, 王苏琴, 许乃银
    中国棉花. 2025, 52(2): 23-2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26
    分析2018―2023年国家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枯萎病、黄萎病(以下简称为“枯、黄萎病”)的抗性,以期为该流域棉花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治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参试品种(系)的抗枯萎病性较好,高抗和抗性品种(系)比例之和在2018年、2021―2023年都达到45.0%,其中2023年高抗品种(系)的比例最高,为12.5%;参试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抗性有所提高,2022年第1次鉴定出高抗黄萎病品种(系),占比为2.6%,2018年、2020―2023年都有抗黄萎病品种(系),比例在4.9%~25.0%;参试品种(系)枯、黄萎病的总体平均相对病情指数年份间有波动,同年度的早熟组平均相对病情指数均低于中熟杂交组。2018―2023年所有参试品种(系)各年份均表现为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总体兼抗指数(rFV)。综上,2018―2023年国家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较好,但对黄萎病的抗性较差,提高黄萎病的抗性仍是选育该流域兼抗棉花品种的关键。
  • 李豪, 杨永林, 杨名, 徐媛媛, 秦江鸿
    中国棉花. 2025, 52(2): 26-2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9
    新石K35于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生育期118 d,株高71.2 cm,第一果枝节位5.6,单株结铃6.5个,铃重5.7 g,衣分42.7%,籽指9.5 g,霜前花率98.4%;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 mm,断裂比强度30.8 cN·tex-1,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6.8%,反射率82.8%,黄色深度6.9,长度整齐度指数85.7%,纺纱均匀性指数158,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Ⅱ型品种审定标准;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在2年区域试验中,平均每666.7 m2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70.3 kg、158.3 kg和155.9 kg,分别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8.3%、10.7%和10.5%。对新石K3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以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李天义, 田西京, 余智斌, 韦继超, 张朝晖, 曹娟
    中国棉花. 2025, 52(2): 29-3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2
    新塔棉11号由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其在2020―2021年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常规组区域试验中的表现:春播生育期132 d,株型较松散,果枝Ⅰ式,茎秆较粗壮,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平均每666.7 m2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增产13.3%、14.2%和14.6%;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2.05 mm,断裂比强度33.25 cN·tex-1,马克隆值4.05,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Ⅰ型品种标准。对新塔棉11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赵红霞, 王士杰, 朱继杰, 贾晓昀, 李妙, 王国印
    中国棉花. 2025, 52(2): 32-3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3
    冀丰173(审定编号:冀审棉20238001)在河北省冀中南植棉区生育期123 d,植株塔形、较紧凑,叶片小、浅绿色,铃椭圆形,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单株果枝数12.3,单株结铃数14.6,铃重5.6 g,籽指11.5 g,衣分37.2%,霜前花率91.9%;纤维品质达国家审定Ⅰ型棉花品种标准;在2021年和2022年冀中南春播露地棉组区域试验中的籽棉单产均比对照冀丰1271增加6%以上。对冀丰173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纤维品质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廖蕤, 陈四维, 钟文娟, 戢沛城, 牟方生
    中国棉花. 2025, 52(2): 35-3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9
    川杂棉62是2023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核不育杂交棉品种。其在2020―2021年四川省棉花新品种(组合)区域试验中的表现:生育期125 d,株高104.8 cm,单株结铃23.1个,铃重6.8 g,衣分39.1%,籽指11.7 g;平均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229.5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89.3 kg;上半部平均长度33.25 mm,断裂比强度33.3 cN·tex-1,马克隆值4.4,纺纱均匀性指数171.4。对川杂棉62的选育过程、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抗病虫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郭嘉澍, 董洁, 孙润军, 魏亮, 王德波, 王琼琼
    中国棉花. 2025, 52(2): 38-4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41
    随着图像处理的迅猛发展,其已经成为纺织行业创新及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之一。在纺织行业,图像处理主要应用于纤维检测、布料检测、服装设计与制作等环节。这项技术可以通过图像采集与分析,实现自动化监控和质量控制,从而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传统的棉花颜色分级方法受多种因素限制,诸如人工检验的主观性以及HVI(大容量棉花纤维检测仪)方法的高成本和破坏性。针对这些不足,介绍了图像处理的原理和在棉花颜色分级方面的优势,综述了传统图像处理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处理在现有研究中的应用状况,探讨了各种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未来图像处理在棉花颜色分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贵会平, 王光强, 张西岭, 宋美珍, 马小艳, 魏立群, 王香茹, 罗彤, 庞念厂, 王倩倩, 董强, 张恒恒
    中国棉花. 2025, 52(2): 48-5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7
    结合10余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全面总结了新疆“宽早优”植棉技术的核心要点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的相关示范推广措施及推广成效,并基于此从品种选择和水肥管理、科学化学调控、科学选择种植模式3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促进该技术在新疆更大范围快速推广应用,为新疆棉花单产、品质和效益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 郭莉莉, 谭军, 覃业盛, 梅正鼎, 何叔军, 戴恺, 荣伍, 杨彬, 李飞
    中国棉花. 2025, 52(2): 53-5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7
    湖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替代种植棉花是修复重金属污染耕地的经济、高效方法之一。经过多年实践,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研究创建了重金属镉污染耕地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同时实现棉花轻简、高产与镉富集的目标。从棉花播前准备、品种选择、直播技术、科学施肥、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治、化学调控、棉秆处理等方面介绍该技术,为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 楚现周, 楚菲, 黄涛, 王玉辉, 熊万光, 李哲
    中国棉花. 2025, 52(2): 57-5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8
    棉花种子播种后会因各种原因造成田间出苗率低,给农户、种子企业带来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给棉花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分析了棉花种子收获、晾晒、加工、运输、储藏、播种环节对种子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
  • 刘国平, 颜士勇, 许明海, 王明洋, 依米提·米吉提, 麦麦提热夏提·木合塔尔, 苟丽娜, 文丽伟, 艾则提约麦尔·图尔荪
    中国棉花. 2025, 52(2): 60-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1
    受国际棉花生产及市场波动、植棉成本升高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喀什地区棉农植棉收益下降,严重影响了当地棉花高质量持续发展。总结了喀什地区当前棉花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对于稳定喀什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提高棉农收益,以及促进喀什地区棉花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Jianmin Zhou, Yu Fu, Uchechukwu Edna Obianwuna, Jing Wang, Haijun Zhang, Xiubo Li, Guangha Qi, Shugeng W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3): 1152-1166.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09.020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酚棉粕蛋鸡饲粮补充丝氨酸对蛋清品质蛋清卵黏蛋白成分的影响,并探究其潜在的调控机制。选取28835周龄健康海兰褐产蛋鸡,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重复12只鸡。各处理组蛋鸡分别饲喂豆粕型饲粮、低酚棉粕型饲粮和补充0.435%丝氨酸的低酚棉粕型饲粮。(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饲粮补充丝氨酸阻止了低酚棉粕引起的蛋清品质(即浓蛋清比例(P<0.05)、浓蛋清/稀蛋清(P<0.05)、蛋白高度(P<0.05)、哈氏单位(P<0.05)和蛋清表观黏度)下降。同时,饲粮添加丝氨酸缓解了低酚棉粕造成的蛋清卵黏蛋白含量降低(P<0.05)。卵黏蛋白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饲喂豆粕型和低酚棉粕型饲粮蛋鸡的蛋清卵黏蛋白在1200~800 cm-1波长范围内(糖苷类化合物特征频率区)的二阶导数图谱存在明显差异,且低酚棉粕降低了卵黏蛋白的α-螺旋比例(P<0.05),而补充丝氨酸后α-螺旋比例显著回升(P<0.05)。此外,饲粮添加丝氨酸显著上调了产蛋后2 h7.5 h蛋鸡输卵管膨大部黏膜的β-卵黏蛋白基因表达(P<0.05),缓解了低酚棉粕诱导的膨大部上皮损伤,增加了杯状细胞计数(P<0.05),并显著上调了膨大部黏膜闭合蛋白、粘蛋白2O-糖基化相关糖基转移酶的基因表达(P<0.05)。综合而言,饲粮添加丝氨酸可缓解低酚棉粕所致的蛋清品质下降,可能与其调节卵黏蛋白的合成有关。这种调节作用同时发生在β-卵黏蛋白的转录和转录后的O-糖基化修饰阶段,而丝氨酸对膨大部形态和屏障功能的改善也可能对卵黏蛋白的产生起到部分作用。本试验从蛋清蛋白合成调控的角度,为营养干预改善蛋鸡蛋清品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 罗静, 杜珊珊, 孙绘健, 姚青青, 何忠盛, 王东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25-3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68

    为了解不同基因型陆地棉种质资源的耐盐程度,本研究利用0、50、100、150、200、300 mmol/L浓度的NaCl溶液对40份材料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种子萌发期的相关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对种子萌发期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高浓度NaCl溶液胁迫下,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长、根长和单株鲜物质质量均呈下降趋势。(2)对在A4浓度下发芽率>50%的30份材料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到4份耐盐性强的材料,分别是‘邯8266’、‘日辉棉6号’、‘中R971708’和‘快育2号’。(3)通过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5处,可以将30份材料分为3类,第Ⅰ类有1份为耐盐材料,第Ⅱ类有18份中等耐盐材料;第Ⅲ类有11份敏盐材料。

  • 张建, 周岭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48-5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14

    为了解新疆地区棉秆粉碎还田腐解现状,选取南疆和北疆地区的部分棉田以及相应的棉秆和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棉秆长度,观察棉秆微观结构,对比分析图木舒克、库尔勒、奎屯和石河子地区棉秆还田对0~3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田间和土壤内部的棉秆粒径分布不均,田间棉秆粉碎长度<10 cm的占17%~18%,10~20 cm的约60%,>20 cm的约25%,0~30 cm土层深度中棉秆长度分布情况为<10 cm的占比52%,10~20 cm的占35%,>20 cm的占比为13%。观察还田棉秆腐解情况显示,棉秆结构随时间的延长逐渐被破坏,由最初的有层次感,变成粗糙分散且无规律的形状。从棉秆还田对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来看,调研地点的土壤均偏碱性,各研究地点土壤含水率总体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上升,南疆两地区土壤含水率显著比北疆两地区低,北疆两地区有机质含量明显比南疆两地区有机质含量高,各地点不同深度的全氮含量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除图木舒克外其余地点土壤速效磷含量整体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南疆研究地点速效钾含量则相对较少。调研发现,各地区棉秆还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还与棉秆不同长度、不同埋深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旨在实地考察棉秆粒径分布和棉秆埋深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今后研究棉秆粉碎还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 张德政, 杨军, 闫得朋, 程慧煌, 曾小林, 钟敏, 聂太礼
    中国棉花. 2025, 52(1): 56-5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6
    为进一步推进赣北地区麦棉轮作生产机械化、轻简化,实现规模化种植,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小麦和棉花的备耕整地、播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高产群体构建、采收等方面总结出了麦棉轮作规模化种植技术,以期为赣北及周边地区麦棉轮作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 黄凌洲
    中国棉花. 2025, 52(1): 59-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9
    干旱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生产中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春旱、夏旱、秋旱多有发生,平均发生频率在70%以上,多年平均气象干旱时间在140 d以上。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棉花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春旱保苗难,夏旱蕾脱落,伏旱果枝少,秋旱易早衰,均会对棉花生长、产量形成和纤维品质造成危害。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因干旱导致的棉花减产降质。因此,分析了安阳市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危害特点,从6个方面提出了预防补救措施,对安阳市及豫北地区棉花抗旱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刘小凤, 王力, 王斌
    中国棉花. 2025, 52(1):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2
    深入剖析棉花目标价格政策与棉花“保险+期货”的差异性,为完善我国棉花支持政策提供参考。采用比较研究法,从政策目标实现方式、政策运行机制、政策成本和政策可持续性4个维度对两者进行全面的对比与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棉花“保险+期货”降低了各类市场主体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市场化程度高,棉农在风险管理环节的参与度高;政策成本降低且可控;能避免直接价格干预,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更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分析可得到如下启示:应进一步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加快发展棉花“保险+期货”,推动棉花支持政策的多元化和组合化。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