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简报”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卢明艳,王强,闫兴凯,武春昊,赵滢,张茂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2): 294-302.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0625001
    以延边大香水为母本,红香酥、早酥、红茄、晋酥、晋密、鄂梨1号和云红1号为父本的7个梨杂交组合F1为试材,对果实性状进行连续3年调查,总结分析果实性状遗传倾向,以期为梨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杂种F1单果重、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柄长度、果柄粗度、果形指数及可溶性固形物等7个性状都有趋中遗传倾向。其中,单果重产生退化,向小果遗传趋势强;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形指数变异系数较小,遗传传递力较高;果柄粗度呈趋中偏低遗传,果柄长度、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呈趋中偏高遗传。对不同组合果实性状遗传倾向研究认为果实底色、萼片类型、萼洼深度、质地、汁液、风味等性状受母本影响较大,为母性遗传; 萼洼广度有趋中遗传倾向;果实香气受父本影响较大;果实面色可隔代遗传。以上研究结果为梨果实性状遗传规律研究及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选配提供参考价值。
  • 王思航,公丹,刘海涛,潘晓威,王素华,李志刚,王丽侠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1): 141-14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0611001
    绿豆芽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培育绿豆芽专用新品种可有效提高芽菜品质及生产效益。前期基于绿豆核心种质资源的芽用特性评价,创制出早熟矮生、高产广适的新种质35份,本研究对这35份绿豆新种质进行了芽长、芽粗、芽豆比等性状初步评估。结果表明,不同种质的芽长变异范围最大,为5.56~7.42 cm,变异系数为13.36%;芽粗变异范围为2.41~3.24 mm,变异系数为13.00%;芽豆比变异范围为8.12~10.36,变异系数为3.60%。相关分析显示芽豆比与芽粗(R=0.817)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R=-0.583)、芽长(R=-0.137)则呈一定的负相关。芽重与芽长、芽粗、百粒重的回归方程也表明,芽粗对芽重的贡献远大于芽长和百粒重,是芽用品种筛选的首选性状。基于芽用性状分析,分别筛选出适宜细长型豆芽的新种质21XJ54-1、21BJ育95、21XJ54-2及适宜粗壮型豆芽的新种质21BJ育96、21XJ56-1、21DT46、中绿27等。对不同产地中绿27的发芽试验表明,生态环境也影响芽长和芽粗。其中河北丰宁生产的中绿27芽豆比最高(10.27),其次是河南新乡(9.94);新疆昌吉中绿27的豆芽最长(6.23 cm),而河北丰宁的豆芽最粗(3.70 mm)。本研究结果为绿豆芽专用种质的筛选与培育提供了亲本材料,为绿豆芽产业的安全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 林富荣,黎斌,程蓓蓓,何社,胡兰,寻路路,郑勇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1): 147-150.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0530001
    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标本查阅、比对,发现了陕西省被子植物的两个新记录属,分别为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守宫木属(Sauropus Blume.)和报春花科(Primulaceae)杜茎山属(Maesa Forssk),对应的新记录种分别为苍叶守宫木(Sauropus garrettii Craib)和湖北杜茎山(Maesa hupehensis Rehd.)。本研究对两个新记录属的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详细描述了两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同时提供了两个物种野外照片及植株、叶片、花、果的照片。两个新记录属和种的发现不仅对陕西省植物分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该区域相关类群的志书编写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凭证标本保存于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植物标本馆(SDFGR,the herbarium of Shandong Forest and Grass Germplasm Resource Center)和陕西省西安植物园植物标本室(XBGH,the herebarium of Xi'an Botanical Garden, Shaanxi Province)。
  • 张尚文,杨天为,黄诗宇,李婷,高曼熔,田姗姗,何龙飞,张向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5): 1498-150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0224001
    中国特有植物瘤果紫玉盘(Uvaria kweichowensis),分布范围狭窄,数量稀少。为系统了解广西瘤果紫玉盘的资源数量、分布现状及资源利用等情况,2016-2022年作者团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等形式,对全区9个县开展了瘤果紫玉盘种质资源调查和种质收集工作,共收集到瘤果紫玉盘资源95份。调查结果显示:瘤果紫玉盘多年生藤本植物,成熟叶革质,主要分布在广西隆安县、天峨县等9个县共197株,生境为海拔650~1100 m之间的喀斯特石山区,依托乔木向上攀附生长,野生资源数量稀少,个体之间距离较远,基本上处于无保护状态,分布地群众有采集瘤果紫玉盘叶片治疗疾病或用于茶饮的习惯。通过种子播种、枝条扦插的形式开展了瘤果紫玉盘种质资源的繁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瘤果紫玉盘种子发芽率在25.7%~34.4%,扦插成活率在4.4%~14.4%,总体成活率较低。本研究探讨了瘤果紫玉盘受威胁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保护措施,为广西民族药瘤果紫玉盘种质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创新利用提供基本依据。
  • 李双梅,黄新芳,朱红莲,彭静,李峰,钟兰,季群,匡晶,柯卫东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5): 1507-151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0317001
    对保存在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的20份蒌蒿种质资源根状茎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蒌蒿种质资源根状茎的干物质、蛋白质、可溶性糖、粗纤维含量分别为17.90%、3.28%、10.14%、1.09%。从茎色来看,蒌蒿根状茎干物质、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几乎都表现为红蒌蒿>青蒌蒿>白蒌蒿,仅青蒌蒿和白蒌蒿根状茎蛋白质含量相等,粗纤维含量表现为白蒌蒿>红蒌蒿>青蒌蒿。从叶型来看,蒌蒿根状茎干物质、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都表现为碎叶蒿>柳叶蒿,而粗纤维含量表现为柳叶蒿>碎叶蒿。同一营养成分在类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红蒌蒿和碎叶蒿根状茎的营养品质性状相对较好。李市蒌蒿的干物质、可溶性糖和粗纤维含量均为最高;沙洋蒌蒿蛋白质含量最高。蒌蒿根状茎的干物质与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偏相关系数达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偏相关系数达显著负相关。
  • 王丽侠,程须珍,王素华,李金榜,李金秀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10): 589-59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10.016
    为提高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利用效率,建立了我国绿豆(Vigna radiata)应用型核心样本。该样本既包括了资源库中具特异性状的种质和曾经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也包括了在育种中使用频繁的亲本及苗头品系等。农艺性状变异分析表明,该核心样本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是绿豆种质资源的代表性样本。聚类分析可将核心样本分为4大类,但类别内种质与其地理来源相关不明显。不同来源表型数据的分析发现,不同性状间的一致性存在差异。但产量相关性状的表现均与当前育种目标相接近,说明该核心样本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 沈镝,李锡香,方智远,靳松,刘发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10): 594-59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10.017
    西双版纳黄瓜(Cucumis sativus L. var. xishuangbannanesis Qi et Yuan)是我国特有的黄瓜变种,老瓜果肉橙黄是区别于普通黄瓜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以不同类型版纳黄瓜为研究对象,分析果实成熟期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8份版纳黄瓜老瓜的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为106.58mg/kgDW,叶黄素0.48mg/kgDW,Vc4.96 mg/100g,可溶性糖1.97%,Ca173.21mg/kg,Fe1.28mg/kg,Mg121.89mg/kg,P339.67mg/kg,Zn1.47mg/kg。不同种质的β胡萝卜素含量差异较大,变异范围1.34~261.55mg/kgDW,变异系数67.68%。随着果实成熟期的延长,版纳黄瓜的β-胡萝卜素和α-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增高的趋势,而叶黄素含量明显下降。在果实成熟期未检测到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积累是版纳黄瓜果肉颜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 胡小荣,张明军,陶梅,周红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10): 599-601.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10.018
    阿根廷是南美洲第二大国家,是世界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国之一。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豆、玉米、小麦、水稻、向日葵、花生、棉花等。阿根廷作物种质资源统一由阿根廷国家农业技术研究院(INTA)进行管理,全国生物资源设有首席项目协调员, 统一管理和协调全国的生物资源收集、保存、评价鉴定、研究与交换等项目工作。下设动物资源协调员、植物资源协调员和微生物资源协调员。阿根廷有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长期库1个,中期库9个,收集品库8个。长期库设在INTA生物资源所,中期库和收集品库分别设在INTA所属的全国各地的研究所和试验站。保存有玉米、牧草、向日葵、花生、高粱等29040份作物种质资源。
  • 荣立苹,雷家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1): 99-102.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1.018
    对中国东北地区6种3变种30份野生百合的23个形态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主要数量性状均有明显差异,其中花柱长和叶宽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59.49%和54.03%。基于形态性状,把30份野生百合聚类并划分为两大类:第1类为茎粗壮、花朵较大的种类,包括卷丹和毛百合;第2类为花朵相对较小的种类,包括有斑百合、大花百合、细叶百合、垂花百合、大花卷丹、东北百合和朝鲜百合。通过主成分分析,前4个主成分代表了形态分化的82.51%,即叶长和宽、外轮花瓣宽、内轮花瓣长和宽、花蕾长、花柱长、花药长8个性状是其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
  • 卢柏山,王荣焕,王凤格,张华生,李瑞媛,赵久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1): 103-107.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1.019
    利用DUS测试中的47个性状对15份普通玉米自交系和13份糯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了形态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选用的普通玉米自交系较糯玉米自交系的形态变异更为丰富;47个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异。聚类分析表明,糯玉米自交系紧密地聚在一起,与普通玉米自交系存在较大形态差别。DUS测试性状涵盖的信息量大且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可应用于玉米自交系的形态多样性分析。
  • 任丽娟,陈佩度,陈怀谷,马鸿翔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1): 108-111.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1.020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气候的变化,纹枯病在我国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广泛发生,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筛选出可在生产或育种中利用的抗病材料,本试验对从国内外收集到的79份小麦材料及1份小麦近缘材料荆州黑麦,同时在温室和大田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存在纹枯病抗性差异,在小麦品种中进行小麦纹枯病抗源选择是有效的,温室和大田同时抗性表现较好的有14份材料:CI 12633、丽麦16、ARz、Cooker 983、FHB143、Italy2、GUADALYPE、Ovontun、白火麦、山红麦、山农12号、小偃22、紫秆子和荆州黑麦,为纹枯病抗病育种提供稳定可靠的抗源。
  • 刘章雄,周新安,王志,常汝镇,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1): 112-11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1.021
    对山西、贵州两省大豆地方种质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探求两省大豆种质农艺性状间的关系,为制定大豆种质的更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除有效分枝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达到显著水平,贵州种质的表型变异系数低于山西,聚类分析显示山西种质包括的类别较贵州多,且两省大部分种质不属于同一类别,说明贵州种质的丰富程度低于山西大豆种质;种质在相似的生态条件种植,能正常成熟,可以满足种质更新的要求,但异地种植后,所调查的3个数量性状与目录记载值有很大差别。
  • 贺文爱,黄大辉,岑贞陆,张月雄,马增风,刘驰,陈英之,卢双楠,刘开勇,李容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1): 116-119.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1.02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由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侵染引起的全球性病害,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发掘和利用新抗源、定位克隆抗性基因及深入了解病原菌—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等对于水稻抗细条病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细条病的抗性鉴定与抗源筛选、抗性基因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定位、抗性基因的克隆、抗性育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加快抗细条病育种研究进程的建议。
  • 田伯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2): 224-22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2.018
    对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的482份谷子地方品种和近30年培育的谷子品种11个形态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种植观察, 研究两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地方品种相比, 育成品种形态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大多低于地方品种, 育成品种的株高比地方品种显著降低, 穗重、穗粒重和出谷率等性状显著提高。地方品种的广泛变异类型是现代谷子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
  • 彭晓英,周朴华,张良波,蒋道松,周双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2): 229-232.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2.019
    为探讨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形态建成的发育机理及植株移栽成活率高的原因,对盾叶薯蓣离体培养条件下形成类原球茎的形态发生过程进行形态学和石蜡切片组织学观察,并与不定芽的发生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类原球茎是由愈伤组织中致密的卵圆形胚性细胞团分化出芽原基和鳞片叶,随后出现初生增厚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维管束原),其类原球茎形态建成。不定根的发生为内起源,其维管组织与类原球茎的维管组织相连接,故移栽成活率高。而不定芽为愈伤组织表面的胚性细胞分裂产生的分生细胞团分化而来,其不定根通常发生在茎基部形成的愈伤组织表面,故不易成活。
  • 郑金凤,白志英,李存东,赵金峰,毕常锐,肖凯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2): 233-23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2.020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测定不同磷处理条件下的产量性状(单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对耐低磷胁迫特性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 Synthetic 6x的6A、7A、1B、2B、3B、4B、5B、6B、7D染色体上可能携有促进单穗粒重的相关基因;2A、5a、6a、3B、5B、6B、7B、5D、7D染色体上可能携有促进千粒重的有关基因; 6A、7A、1B、3B、2D、7D染色体上携有促进单穗粒数的相关基因。表明Synthetic 6x的6a、3B、7D染色体上可能携有与耐低磷胁迫特性有关的基因。
  • 李文福,朱晓双,王晓锋,王堃,刘春燕,陈庆山,胡国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2): 239-24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2.021
    对186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成株和种粒斑驳抗性鉴定,并利用与成株抗性及种粒斑驳抗性分别相关的SSR标记验证抗病毒分子辅助选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接种SMV1,选出成株和种粒双抗种质38份;成株抗病种质149份;种粒抗病种质45份;成株和种粒双感种质26份。利用与成株抗性相关的SSR标记Sat_229、Sat_317、Satt335、Satt160、Satt516、Sat_309进行检测,抗病毒资源筛选的准确率分别达到68.9%、74.3%、71.1%、69.8%、77.4%和68.2%;利用与种粒斑驳抗性相关的SSR标记Sat_297、 Sat_229、Sat_317、Satt335、Sct_188、Satt160、Satt516、Sat_133进行检测,Sat_317标记达79.1%,标记Sat_229、Satt335、Satt516和Sat_133抗病毒资源筛选的准确率均达70%以上,可以用作抗病毒分子辅助育种的选择标记。
  • 郭广芳,董坤,高利艳,王顺利,王轲,晏月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2): 244-24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2.022
    为了建立一套适合于小麦根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系统(2-DE),得到更加清晰的电泳图谱,本研究以小麦幼苗根系为材料,对根蛋白的提取方法、上样量等进行了优化。研究发现,上样量为1200 μg时,Trizol抽提法提取的蛋白能够获得图像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基本满足小麦根系蛋白质组学的分析和研究。
  • 马艳芝,张玉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4): 479-482.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4.017
  • 邓科君,张勇,鄢丹,彭金华,张硕,任正隆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4): 483-48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4.018
  • 黄文霞,何仪,何觉民,莫俊杰,陆建农,刘召亮,周鸿凯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4): 487-490.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4.019
  • 任小平,姜慧芳,黄家权,张晓杰,廖伯寿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4): 491-497.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4.020
  • 赵春艳,普晓英,曾亚文,杜娟,杨树明,陈红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4): 498-502.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4.021
  • 陈学军,刘勇,肖炳光,李梅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4): 503-50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4.022
  • 黄新忠,雷龑,陈小明,韦晓霞,卢新坤,叶夏,郑惠章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4): 509-51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4.023
  • 杨忠义,苏艳,刘义富,卢义宣,刘晓利,奎丽梅,陈晓艳,曹永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5): 611-61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5.017
  • 乔燕祥,周建萍,田齐建,穆志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5): 616-620.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5.018
  • 马二磊,王燕,刘莉,龚义勤,宋立君,柳李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5): 621-624.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5.019
  • 樊秀彩,刘崇怀,孙海生,李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5): 625-62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5.020
  • 彭晓英,周朴华,张良波,彭尽晖,周双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5): 629-634.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