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Growth and Yield of Machine Harvested Maize Variety ‘Ludan 608’

LIUChunxiao, WANGLiming, DONGRui, LIUTieshan

PDF(1286 KB)
PDF(1286 KB)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2025, Vol. 41 ›› Issue (2) : 23-2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28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Growth and Yield of Machine Harvested Maize Variety ‘Ludan 608’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agronomic traits, yield and yield composition of machine-harvested maize under different density treatments, machine-harvested maize ‘Ludan 608’ was used as the material. Five planting densities of 60000 plants /hm2 (D1), 69000 plants /hm2 (D2), 75000 plants /hm2 (D3), 82500 plants /hm2 (D4) and 90000 plants /hm2 (D5) were set to analyze their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 height, ear height, lodging rate and bare plant rat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while double ear rate decreased. The highest maize yield was 11231.31 kg/hm2 with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82500 plants /hm2. The LAI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planting density. The accumulation of dry matter in maize at both individual and population levels showed an ‘S-shaped’ growth curve of ‘slow-fast-slow’. The dry matter amount of single plan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planting density. In the range of D1-D4, dry matter amount of popul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it began to decrease when planting density was more than D4.

Key words

maize / ‘Ludan 608’ / machine-harvested grain / planting density / agronomic traits / yield / LAI /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Cite this article

Download Citations
LIU Chunxiao , WANG Liming , DONG Rui , LIU Tieshan.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Growth and Yield of Machine Harvested Maize Variety ‘Ludan 608’.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2): 23-2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28

0 引言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提高种植密度是增加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3],罗方等[4]研究指出,干物质生产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基础,一定密度范围内,干物质积累量与玉米子粒产量呈正相关关系[5-6]。当种植密度达到一定数值后,玉米果穗大小、籽粒品质等农艺性状随密度的增加开始变差,株高、穗位高增高,倒伏、空秆及病害的发生程度加重,从而导致产量降低[7]。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助于玉米群体与个体之间和谐生长,解决单位面积穗数、粒数和粒重之间的矛盾,并能增强玉米对于光、热、水、肥、气等多种资源的使用效益,进而提高产量[8-9]
当前玉米生产正朝着全程机械化方面发展,培育籽粒机收品种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鲁单608’于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株型紧凑,中高秆、穗位低,后期站秆性好,适合收获机直接进行籽粒机收,该品种的育成有效解决了黄淮海地区玉米籽粒机收品种匮乏的问题,为打好种业翻身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23年‘鲁单608’被列为山东省主推品种,在菏泽郓城、德州齐河、滨州滨城区、东营河口区的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千亩示范方平均单产11414.7~13012.05 kg/hm2,比对照增产12%~13.25%,在济南章丘高产攻关田平均单产10827.7 kg/hm2。山东省是中国粮食大省,202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565.55×108 kg,占全国8.1%,明确种植密度对该区域范围内籽粒机收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等的影响,对中国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选用‘鲁单608’为供试材料,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农艺特性、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等的变化规律,以期探明‘鲁单608’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等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为进一步挖掘籽粒机收玉米品种密植潜力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材料

试验于2023年6月—9月在山东省农科院章丘区龙山试验基地(117°35′E, 36°39′N)进行。试验地处于黄淮海平原地区,主要耕作制度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土质属褐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3.94%、全氮0.79 g/kg、有效磷19.14 m/kg、速效钾45.85 mg/kg,pH 7.54。试验选用籽粒机收型玉米品种‘鲁单608’。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6万株/hm2(D1)、6.9万株/hm2(D2)、 7.5万株/hm2(D3)、8.25万株/hm2(D4)、9万株/hm2(D5)共5个种植密度,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密度重复3次种植。每个小区种植6行,行长5 m,行距60 cm,株距根据密度设定,小区面积18 m2。6月12日播种,其他田间管理同常规高产栽培大田一致,9月23日收获。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叶面积

玉米出苗15~20 d,在每个种植小区选取8株长势一致的植株用红色油漆标记叶片,分别在苗期、拔节、大喇叭口、灌浆和成熟期测量标记植株的所有叶片的长宽,计算叶面积指数(LAI),见式(1)。
LAI=××0.75×(×0.5)
(1)

1.3.2 干物质重

分别在苗期、拔节、大喇叭口、灌浆和成熟期选择3株长势一致的植株,取下地上部分,分割后装于纸袋中,放于烘箱中105℃杀青30 min,75℃烘干至恒重后称取重量。

1.3.3 产量及产量构成

成熟后各小区选取中间两行实收测产,折算成标准含水量计算实际产量(按14%含水率测算),并在每小区选取10个代表性果穗进行考种,取平均值。

1.4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籽粒机收玉米农艺性状

试验结果(表1)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大,株高和穗位高均表现为增高的趋势,当种植密度从D1升高到D4时,各处理间差异不大,当种植密度达到D5时,株高、穗位高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株高分别比D1~D4处理高出4.00%、3.75%、2.88%、2.00%,穗位高分别比D1~D4处理高出10.76%、8.54%、6.65%、6.01%,穗位高的差异更显著。双穗率随着密度的增大呈现下降的趋势,D4和D5处理双穗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种植密度在D1~D4时,各处理间倒伏率和空杆率无显著差异,当种植密度达到D5时,倒伏率和空杆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0.3%和0.9%。种植密度在D1~D3时,各处理间倒伏率和空杆率均为零,未发生倒伏和空秆现象,这与当年的气候情况关系密切,需要进一步研究。
表1 种植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处理 株高/cm 穗位高/cm 双穗率/% 倒伏率/% 空杆率/%
D1 255.7dD 94.0cB 13.8aA 0.0bB 0.0cC
D2 256.3dCD 96.3bcB 13.1abAB 0.0bB 0.0cC
D3 258.9cBC 98.5bcB 12.2bcAB 0.0bB 0.0cC
D4 261.0bB 99.0bB 11.4cB 0.0bB 0.4bB
D5 266.3aA 105.3aA 8.5dC 0.3aA 0.9aA
注:同列数字后大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在0.01(大写字母)和0.05(小写字母)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2.2 籽粒机收玉米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分析

表2可知,玉米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受到种植密度的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籽粒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D4密度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11231.31 kg/hm2,分别比D1、D2、D3、D5处理提高28.42%、23.42%、8.73%、6.6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2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处理 穗长/cm 穗粗/cm 秃尖/cm 穗行数/行 行粒数/粒 千粒重/g 产量/(kg/hm2)
D1 20.7aA 5.02aA 0.92dC 19.67aA 43.67aA 315.07aA 8039.29dD
D2 18.9bB 4.95aAB 1.28cB 19aA 41.17bAB 308.3bB 8600.43cC
D3 17.63cBC 4.83abAB 1.4bcB 18.67abAB 39.33bcBC 305.3bcB 10250.51 bB
D4 16.83cC 4.73bB 1.52bB 18.33abAB 38.17cdC 303.47cB 11231.31aA
D5 16.72cC 4.7bB 1.82aA 17.33bB 37.17dC 296.73dC 10485.84bB
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可以看出,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均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秃尖长度则随着密度的增大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当每公顷种植密度达到90000株时,穗长较其他处理降幅为0.66%~23.80%,穗粗降幅为0.64%~6.81%,穗行数降幅为5.77%~13.50%,行粒数降幅为2.69%~17.48%,千粒重降幅为2.27%~6.18%,秃尖增幅高达16.48%~49.45%,其中穗长和行粒数下降幅度较大,秃尖增高幅度较大,千粒重和秃尖与其他密度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

2.3 籽粒机收玉米叶面积指数

图1可以看出,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各处理LAI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苗期LAI较小,拔节后玉米开始快速生长,LAI迅速增大,灌浆期达到最大,灌浆期后玉米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衰老干枯,LAI逐渐降低。灌浆期前,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灌浆期开始,随着种植密度增大LAI呈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灌浆期各处理LAI表现为:D4>D5>D3>D2>D1,成熟期表现为:D4>D3>D5>D2>D1,其中D4处理LAI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比D1、D2、D3、D5处理高29.36%、19.86%、10.87%、9.99%和32.54%、21.44%、13.53%、20.77%,成熟期差距明显高于灌浆期。灌浆期到成熟期,各处理分别下降36.71%、35.05%、35.71%、33.74%、41.67%,其中最高密度处理LAI下降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衰老较快。
图1 不同种植密度玉米叶面积指数变化

Full size|PPT slide

2.4 籽粒机收玉米干物质积累

随着玉米的生长,不同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均呈现“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图2)。不同处理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少,拔节期前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大喇叭口期后差异逐步增大,D1分别比其他处理高4.39%、9.68%、15.61%、22.36%,至成熟期差异达最大值,D1分别比其他处理高7.59%、12.59%、19.27%、30.28%,其中密度最高的D5处理在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增加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
图2 不同种植密度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

Full size|PPT slide

图3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增加。苗期到大喇叭口期,各处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苗期D5处理分别比其他处理高出35.36%、32.50%、19.83%、9.03%,拔节期高出30.33%、19.03%、12.37%、0.55%,大喇叭口期高出14.13%、5.59%、3.05%、0.37%,随生育期的推进,差距逐渐缩小。灌浆期D4处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超过D5处理,各处理表现为:D4>D5>D3>D2>D1,成熟期各处理表现为:D4>D3>D2>D5>D1。灌浆期到成熟期,各处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21.38%、21.07%、19.62%、19.36%、15.77%,D5处理提高幅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
图3 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

Full size|PPT slide

3 讨论与结论

合理的种植密度不仅是建立高产玉米群体的关键,也是实现优良品种增产潜能的重要栽培方式。种植密度改变,水、肥、光、温、热等诸多环境因子均随之而改变[10]。李军虎等[11]、王昌亮等[12]研究发现,玉米产量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大而提高,当种植密度达到一定范围后,群体顶部透光通气性变差,叶片衰老加剧,植株倒伏率和空秆率等随之增加,进而导致产量降低。在本试验中,在D1~D4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大明显提高,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和空杆率各处理间差异不大,D4处理产量达到最高11231.31 kg/hm2。当种植密度达到D5时,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和空杆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穗部性状中,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秃尖长度则密度增加而增加,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3-16]
玉米群体叶片光合能力的强弱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密切相关[17]LAI是反映玉米群体光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18],合理的LAI能够提高玉米对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叶片光合速率,促进干物质的合成与积累,进而获得高产[19-20]。前人研究认为[21-24],种植密度对LAI和干物质积累均有显著影响,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优化玉米群体冠层结构,促进个体和群体协调发展,但随着密度的提高,玉米叶片间相互遮挡严重,中下部叶片光合能力开始降低,严重影响了光合产物的生产,从而造成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下降,进而降低产量。本研究表明,不同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拔节前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大喇叭口期后差异逐步增大。灌浆期前,各处理LAI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灌浆期开始,D4处理LAI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开始超过D5处理,灌浆期到成熟期,D5处理LAI下降速度较快,单株和群体干物质积累积增加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说明种质密度最高的D5处理后期衰老较快。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籽粒机收玉米‘鲁单60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可初步作为山东省大田种植的推荐密度。

References

[1]
李川, 乔江方, 谷利敏, 等. 影响玉米子粒直接机械化收获质量的生物学性状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6):164-169.
为了明确不同生物学性状对玉米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质量的影响,设置了8个不同程度适宜机收的玉米品种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试验,比较了玉米籽粒含水率、株型性状、穗部性状、产量构成因素、穗下茎节抗倒伏性状对8个玉米品种的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后籽粒破碎率、杂质率、落穗率和落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玉米品种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差异较大,德美亚1号含水率最低,桥玉8号次之;蠡玉16含水率最高,郑单1002次之;郑单958籽粒含水率为29.91%,处于中间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显著影响玉米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籽粒含水率、穗位高、穗粗、苞叶总宽度、穗下茎节压碎强度.综合分析,适宜我国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应该具有后期籽粒脱水速率快、籽粒含水率较低、穗位高较低、穗粗较细、苞叶总宽度较窄、穗下茎节压碎强度较大多个生物特性.为今后培育适宜籽粒直接收获玉米新品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2]
王茜, 刘树宇, 刘水, 等. 播种密度对雨养夏玉米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J]. 天津农业科学, 2022, 28(10):14-18.
[3]
王萌, 陈国强, 金海燕, 等. 密度和空间布局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生理性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2):131-138.
为探明夏玉米适宜种植方式的光合生理机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9.3万,8.1万,6.9万,5.7万株/hm<sup>2</sup>)、空间布局(等行距1穴1株,等行距1穴3株和宽窄行1穴3株)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夏玉米郑单958开花后不同生育时期(开花期、抽丝期、灌浆前期、灌浆后期和完熟期)净光合速率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1穴3株能显著降低夏玉米开花期和完熟期穗位叶净光合速率,而8.1万株/hm<sup>2</sup>密度下的净光合速率不受空间布局的影响;等行距1穴1株空间布局下,种植密度不会显著影响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种植密度、空间布局以及它们交互作用对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显著。等行距1穴3株空间布局下,9.3万株/hm<sup>2</sup>种植密度显著降低前3个观测时期类胡萝卜素含量,而6.9万株/hm<sup>2</sup>在宽窄行1穴3株以及5.7万株/hm<sup>2</sup>在等行距1穴1株空间布局下显著降低完熟期类胡萝卜素含量。种植密度、空间布局及其交互作用均对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无显著影响。综上可知,8.1万株/hm<sup>2</sup>种植密度不受空间布局的显著影响,而等行距1穴1株空间布局不受种植密度的显著影响,均能保证夏玉米郑单958植株的净光合作用及其相关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果也为从光合物质基础和光合水分生理基础方面(色素含量、荧光特性、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解释种植方式-光合产物源-产量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数据。
[4]
罗方, 杨恒山, 张玉芹, 等. 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2):124-131.
为了探索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以农华101为供试材料,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模式为对照(60 cm,CK),研究宽窄行种植模式(80 cm+40 cm,KZ)下春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设3个种植密度水平,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并计算干物质转运量及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个试验区的产量在3个密度下均表现为KZ>CK,且达到显著水平,增产幅度在2.5%~15.1%。叶面积指数均表现为KZ>CK,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CK>KZ,且密度越大,降幅越大;叶片SPAD值除吐丝期D1、D2密度下穗位上叶外,各层位SPAD值均表现为KZ>CK;冠层透光率各个密度各个层位上均表现为KZ>CK,达到显著水平。茎叶总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均表现为KZ>CK,在3个种植密度下均达到显著水平;"茎鞘+叶片"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在各个密度下也均表现为KZ>CK,其中大兴屯宽窄行在D3密度时最大。在西辽河平原及同类地区,宽窄行种植有利于延缓较高密度种植下生育后期的叶片衰老、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是增密增产提效的有效途径。
[5]
杨吉顺, 高辉远, 刘鹏, 等.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 36(7):1226-1233.
[6]
韩金玲, 李彦生, 杨晴, 等. 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移规律研究[J]. 玉米科学, 2008(5):115-119.
[7]
门洪文, 郭守鹏, 黄昌见, 等.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1, 11(7):1-6.
以不同株型的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探讨种植密度对产量、农艺性状、倒伏率以及茎秆穿刺强度等相关性状的影响。设置7个种植密度,分析了玉米产量、植株农艺性状、倒伏率以及茎秆穿刺强度等指标。结果表明:‘泉玉217’在60000株/hm<sup>2</sup>条件下产量最高(9325.5 kg/hm<sup>2</sup>),‘宇玉30’在75000株/hm<sup>2</sup>条件下产量最高(9640.5 kg/hm<sup>2</sup>)。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穗行数和千粒重降低;玉米株高、穗位高、基部第3节间长先升高后降低,基部第3节间粗降低。‘泉玉217’产量与节间粗、穗行数、行粒数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倒伏率与节间长极显著正相关,与节间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极显著负相关。‘宇玉30’产量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倒伏率与节间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极显著负相关。倒伏率增加与玉米茎秆穿刺强度关系密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穗下第1节和基部第3节的穿刺强度逐渐降低,基部第3节的穿刺强度显著高于穗下第1节。在相同种植密度下,‘泉玉217’穗下第1节穿刺强度明显低于‘宇玉30’。因此,平展型玉米品种‘泉玉217’在本地区最佳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sup>2</sup>,紧凑型玉米品种‘宇玉30’最适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sup>2</sup>。在从事玉米生产时,要根据玉米品种的株型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平展型玉米品种适当稀植,紧凑型玉米品种可适当密植。
[8]
胡树平, 王利青, 于晓芳, 等. 种植密度对不同年代玉米子粒物质积累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22, 30(2):82-90.
[9]
冯尚宗, 王世伟, 彭美祥, 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15, 27(3):1-5.
[10]
刘武仁, 刘凤成, 冯艳春, 等. 玉米不同密度的生理指标研究[J]. 玉米科学, 2004, 12(增刊):82-83,87.
[11]
李军虎, 张翠绵, 杜义英, 等. 化控条件下密度对夏玉米及产量形状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4, 22(3):72-76.
[12]
王昌亮, 张国合, 常建智, 等. 黄淮海子粒收获玉米对种植密度的响应[J]. 玉米科学, 2023, 31(4):99-107.
[13]
杜小娟, 杨林, 岳前进, 等. 种植密度对不同夏玉米品种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陕西农业科学, 2023, 69(9):38-43.
[14]
宋学来, 顾永海, 韩淑华, 等. 夏玉米不同密度对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 天津农林科技, 2014, 4(2):7-8.
[15]
耿文杰, 李宾, 任佰朝, 等. 种植密度和喷施乙烯利对夏玉米木质素代谢和抗倒伏性能的调控[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2):307-319.
[16]
刘春晓, 张玉, 刘强, 等. 化控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9, 51(6):130-134.
[17]
张吉旺, 王空军, 胡昌浩, 等. 施氮时期对夏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1):1337-1342.
[18]
柏延文, 杨永红, 朱亚利, 等.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能截获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9, 45(12):1868-1879.
为了明确密植栽培中不同株型玉米的冠层光能截获、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 以不同株型玉米陕单609 (紧凑型)、秦龙14 (中间型)和陕单8806 (平展型)为试验材料, 设置4个种植密度(4.5×10 <sup>4</sup>、6.0×10 <sup>4</sup>、7.5×10 <sup>4</sup>和9.0×10 <sup>4</sup>株 hm <sup>-2</sup>), 于2016—2017年开展大田试验, 研究密度对形态特性、冠层光分布、灌浆参数以及干物质积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陕单609、秦龙14和陕单8806两年平均产量依次为12,176、9624和8533 kg hm <sup>-2</sup>, 分别在9.0×10 <sup>4</sup>、7.5×10 <sup>4</sup>和6.0×10 <sup>4</sup>株 hm <sup>-2</sup>达到高产, 产量较低密度分别提高了26.9%、20.4%和19.7%;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叶面积降低, LAI和叶向值增加, 在高密度下陕单609中间层由于较大的叶片和叶向值能截获更多的光能, 秦龙14次之; 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天数(D<sub>max</sub>)、粒重(W<sub>max</sub>)、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sub>max</sub>)、平均灌浆速率(G<sub>ave</sub>)、籽粒活跃灌浆期(P)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高密度下陕单609的D<sub>max</sub>分别较秦龙14和陕单8806早1.4 d和3.0 d, W<sub>max</sub>和P分别高于秦龙14 (0.3 g和3.3 d)和陕单8806 (1.1 g和5.4 d); 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高密度下, 陕单609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转移对籽粒的贡献高于秦龙14 (5.1%、36.0%、33.5%)和陕单8806 (26.6%、46.7%、59.1%)。穗位层光能截获与产量(r = 0.631)显著正相关(P &lt; 0.05), 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r = 0.661)和平均灌浆速率(r = 0.859)极显著相关(P &lt; 0.01)。可见, 与秦龙14和陕单8806相比, 紧凑型品种陕单609密植下调控穗上部叶片直立, 改善冠层中下部光分布, 维持较高的光合绿叶面积, 延缓冠层叶片衰老, 增加花后营养器官光合产物的积累以及籽粒灌浆速率, 实现了增产。
[19]
毛庆文, 吴桂丽, 闫立波, 等. 不同密度下玉米‘郑单958’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9):16171-16172,16174.
[20]
王晓梅, 崔坤, 宋利润. 不同密度与玉米生长发育及品质相关性的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 2006, 31(3):3-6.
[21]
李向岭, 赵明, 李丛锋, 等.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及其模型的建立[J]. 作物学报, 2010, 36(12):2143-2153.
在大田条件下, 以益农103、先玉335和登海661为材料, 设置3个播种期(5月3日,5月28日,6月22日)和4个密度处理(4.5万株 hm<sup>-2</sup>,6.0万株 hm<sup>-2</sup>,7.5万株 hm<sup>-2</sup>,9.0万株 hm<sup>-2</sup>), 测定其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 分析播期、密度和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的关系及其积温模型。结果表明: (1)将3个播期玉米不同处理的最大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出苗至成熟的积温分别定为1, 建立了相对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相对积温的Richards模拟模型, 方程式为y = 1.1044/(1+e<sup>2.0253</sup><sup>-</sup><sup>5.1927x</sup>)<sup>1/0.4448</sup>, r=0.9950<sup>**</sup>。(2)方程参数a值(终极生长量参数)基本为1;b值(初值生长量参数)和c值(生长速率参数)在播期、品种间变异较大, 密度间变异较小;d值(形状参数)在播期、品种和密度间变异较小, 可见播期主要通过调节参数b、c值来实现对整个方程的调控。应用2008年本试验和另一试验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准确度(以k表示)均在1.0486<sup>**</sup>以上;精确度(以R<sup>2</sup>表示)均在0.9534<sup>**</sup>以上。(3)拔节期至蜡熟期是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变化速率对密度的敏感反应期;晚播玉米所需积温在群体干物质积累变化速率的缓慢增加和下降阶段逐渐减少,在快速增加阶段逐渐增加。全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表现为先玉335&gt;登海661&gt;益农103;且早播&gt;中播&gt;晚播;密度越高群体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越大, 达到显著水平。
[22]
周丽斌, 白玛, 胡单. 种植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24(1):8-11,22.
[23]
陈一昊, 孔丽丽, 侯云鹏, 等. 东北典型黑土种植密度与施钾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调控效[J]. 华北农学报, 2023, 38(3):148-157.
为探讨东北典型黑土种植密度与钾肥用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产量及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通过连续2 a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D1:5.5×10<sup>4</sup>株/hm<sup>2</sup>,D2:7.0×10<sup>4</sup>株/hm<sup>2</sup>,D3:8.5×10<sup>4</sup>株/hm<sup>2</sup>)和钾肥用量(K0、K40、K80、K120和K160)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钾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钾肥用量的交互作用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D2密度下K120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均为最高,并且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贡献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同密度下,钾素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钾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相同施钾量下均以D2密度最高。相同施钾量下,玉米产量以D2密度最高,2 a玉米平均产量较D1和D3分别提高6.9%,3.0%,相同密度下,施钾均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D1密度下施钾量增至80 kg/hm<sup>2</sup>后增幅不再显著;D2和D3密度下施钾量增至120 kg/hm<sup>2</sup>后增幅不再显著。通过线性加平台模型得出,D1、D2和D3密度下适宜施钾范围分别为72~80 kg/hm<sup>2</sup>,104~115 kg/hm<sup>2</sup>,105~116 kg/hm<sup>2</sup>。而D2处理钾肥用量在较D1处理提高44.5%以及与D3处理相持平条件下,玉米产量分别提高9.8%,3.2%。钾素回收率分别提高4.1,4.9百分点。综上,在东北典型黑土区,以玉米种植密度70 000 株/hm<sup>2</sup>,钾肥用量104~115 kg/hm<sup>2</sup>较为适宜。
[24]
刘春晓, 董瑞, 张秀芝, 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7, 49(2):36-39.
Share on Mendeley
PDF(1286 KB)

Collection(s)

Zea mays L.

96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Sections
Recommend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