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渔业”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黄菊, 邓桦, 侯月娥, 巴娟, 杨鸿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73

    凡纳滨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虾类,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尤其是弧菌病(包括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霍乱弧菌等)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性细菌在水生环境中广泛存在并传播,给弧菌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养殖环境维护和水质监测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对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疾病及其生物防治措施开展了综述,包括生物絮团技术、微生态制剂、抗菌肽、群体感应抑制剂,以及蛭弧菌和噬菌体的应用。生物絮团技术与微生态制剂结合可改善水质,增强免疫,但受环境影响大,有益菌团稳定性难以控制。抗菌肽广谱抗菌安全不易耐药,但难保存且成本高。群体感应抑制剂能够精准防治,对环境的影响小,但机制研究少。蛭弧菌可以强效裂解革兰氏阴性菌,对阳性菌效果差且生长慢。噬菌体高度专一,但宿主范围窄。这些生物防治措施效果虽弱于抗生素,但对环境友好,不易耐药,能够减少对化学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养殖效益。未来可以创新并可持续发展生物防控技术,以应对病原菌耐药性和环保挑战。

  • 赵彦华, 马行空, 田间, 潘奕凡, 葛家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159-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87
    为了研究高浓度亚硝酸盐急性中毒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组织切片染色观察技术及生理生化检测等方法,设置5种试验浓度:10.16、21.13、30.06、41.11、51.04 mg/L,针对高浓度亚硝酸盐养殖状态下,急性中毒河蟹肝胰腺组织病理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急性中毒河蟹肝小管基膜皱缩,部分严重者破裂,肝胰腺细胞与基膜分离形成较大空隙,细胞界限不明显,排列紊乱且脱落至管腔,部分肝小管破裂、组织溶解,肝胰腺间质颗粒细胞浸润;血液中血细胞密度(DHC)升高,血淋巴中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增高,血糖(GLU)含量升高,甘油三酯(TG)含量下降,免疫学指标显示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研究表明,高浓度亚硝酸盐急性中毒对河蟹肝胰腺组织具有不可逆的损伤,同时造成河蟹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河蟹正常的摄食和活动。当河蟹养殖水体中亚硝酸浓度为41.11 mg/L时,20 h死亡率为50%,24 h死亡率为60%;当亚硝酸盐浓度为51.04 mg/L时,8 h死亡率为50%,24 h死亡率为80%。本研究弥补了高浓度亚硝酸盐中毒时河蟹肝胰腺组织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空白,为后续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充分的研究数据。
  • 吴陈阳, 袁野, 陈晓鹏, 林伟坤, 林喜强, 郑怀平, 马洪雨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154-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23

    为深入理解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IMTA)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情况,文章梳理了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的发展历程;概述了IMTA的主要养殖物种,包括鱼类、甲壳类、双壳类、棘皮类和藻类等;总结了陆基和海洋IMTA,指出淡水和半咸水IMTA是陆基养殖模式的一部分,而海水和近海IMTA属于海洋IMTA;概述了其在养殖环境、能量利用、经济效益和减少废物排放等方面的优势。目前,IMTA在技术实施、生态影响、经济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各组分生物的相互作用、系统优化及病害防控等方面,以推动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

  • 朱培灿, 刘以安, 周芳雨, 刘博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6): 159-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87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在盐碱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和分子响应。通过将河蚬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盐碱胁迫下,对其存活率以及ATP酶活力进行监测和分析,测定了河蚬对氯化钠盐度、碳酸氢钠碱度以及盐碱交互胁迫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河蚬在24、48、72、96 h氯化钠盐度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70.22、44.86、22.87、9.92 g/L,安全浓度(SC)为5.5 g/L;在24、48、72、96 h碳酸氢钠碱度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309.56、188.03、86.4、35.97 mmol/L,SC为20.81 mmol/L。盐碱联合对河蚬的胁迫具有拮抗作用,盐碱联合毒性低于单一盐度或碱度。在用安全浓度的盐碱水胁迫后12 h鳃的Ca2+-Mg2+-ATP酶活力与Na+/K+-ATP酶活力显著上升(P<0.05),24 h恢复至正常水平后逐渐上升且均在72 h达到最大值(P<0.05)。研究表明河蚬对盐碱水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可以尝试在盐度低于5.5 g/L或碱度低于20.81 mmol/L的盐碱水环境下开展养殖。

  • 段永强, 刘洪岩, 王明华, 钟立强, 苏超凡, 刘炬, 陈校辉, 张世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143-1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81

    为探究盐度胁迫对斑点叉尾鮰鱼苗生长性能、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等对数间距法设置6个盐度组(3.0、3.8、4.7、5.9、7.3、9.0)和1个对照组(盐度为0),每组3个重复。通过测量各组生长指标、4项理化指标及HE染色切片,评估其对不同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当盐度为3.0、3.8、4.7时,鱼苗的生长性能及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鱼苗逐渐出现生长速度减缓、存活率降低现象,当盐度升至9.0时,存活率降至71%;肝脏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3种抗氧化酶活性随着盐度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且当盐度为4.7时,SOD、CAT活性显著增强(P<0.05),分别为1163.918、88.039 U/mg prot;鳃、肾脏组织中的3种抗氧化酶活性在各盐度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随盐度升高均有明显升高(P<0.05);苏木精和伊红染色(HE)切片结果显示,各组织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均有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不论低盐、高盐胁迫,均会对鱼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且肝脏组织对盐度胁迫反应更为敏感。研究结果可为沿海滩涂地区科学培育斑点叉尾鮰鱼苗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 李文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151-1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11

    本研究旨在探讨了雌性和雄性马口鱼肌肉营养成分差异,为马口鱼的营养价值评价和繁殖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生化分析,测定了体质量分别为(32.48±5.78) g和(78.31±8.79) g的2龄雌雄马口鱼成鱼肌肉营养成分组成,分析和比较了二者的营养价值。在粗脂肪方面雌性马口鱼含量高于雄性,二者具有差异性(P<0.05);水分和粗蛋白含量雄性马口鱼高于雌性,粗灰分含量雌性马口鱼高于雄性,但是均无差异(P>0.05)。雌性和雄性马口鱼矿物质含量差异较大,雄性马口鱼钾和铁的含量显著高于雌性(P<0.05),其他矿物质含量雌性马口鱼显著高于雄性(P<0.05)。雌性和雄性马口鱼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各种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以及呈味氨基酸含量雌性马口鱼均高于雄性马口鱼,但二者之间没有差异(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值(AAS)和化学评分值(CS),雌性和雄性马口鱼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胱氨酸+蛋氨酸(Cys+Met),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Val);雌性马口鱼(90.15)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高于雄性马口鱼(86.10)。雌性和雄性马口鱼分别检测出24种和22种脂肪酸,雄性马口鱼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雌性,雌性马口鱼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含量显著高于雄性马口鱼(P<0.05);在检测出的脂肪酸中,均以油酸(C18:1)含量最高,亚油酸(C18:2)含量次之;在雄性马口鱼肌肉中未检测出芥酸(C22:1)和二十四碳一烯酸(C24:1)。雌性和雄性马口鱼在生长过程中,部分营养成分的组成与含量产生差异,整体而言,雌性马口鱼的营养物质较雄性马口鱼更为丰富,但在实际生产中,因雄性马口鱼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雄性马口鱼生长速度比雌性快2~3倍,体质量比雌性高出50%以上,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因此马口鱼的全雄选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 马玲, 张祎洋, 李亚娇, 马思艳, 王静, 马燕, 吴龙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76

    本研究旨在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快速检测土壤含水量,以实现对番茄植株生长状况的及时监测。通过提取304个土壤样本的平均光谱反射率,采用异常值剔除、样本集划分、3种预处理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和优化处理。研究中运用了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无信息变量消除变换法(uninformation variable elimination,UVE)、迭代保留信息变量法(iterative retained information variable,IRIV)、遗传偏最小二乘算法(genetic partial-least-squares algorithm,GAPLS)4种方法提取特征波长,并基于这些波长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R)模型。进一步地,根据优选出的特征波长还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模型、主成分回归(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PCR)模型和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结果表明,在经过平均平滑法(moving average smoothing,MAS)对土壤含水量进行预处理后,使用IRIV法提取的特征波长所建立的土壤含水量定量预测模型表现最佳,其校正集相关系数Rc=0.7167,均方根误差RMSEc=0.0193;验证集相关系数Rp=0.6631,RMSEP=0.0272。特别是基于IRIV-CNN组合的模型展现出更优的性能,Rc=0.7655,RMSEc=0.0172。本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土壤水分监测手段,也为提高设施蔬菜产业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番茄种植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水分管理以及实现植株健康状态在线监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 刘艳超, 翁仕洋, 魏聪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49-1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80

    为了解西藏怒江流域3种鱼类肠道的菌群组成结构,本研究采用16S rRNA的V3-V4区测序方法分析西藏怒江流域3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物种组成、丰度及多样性。结果共获得1153446条有效序列,1754个OTU。怒江裂腹鱼肠道微生物中共鉴定出27门、56纲、154目、297科、634属;热裸裂尻鱼中共鉴定出29门、59纲、165目、308科、659属;细尾高原鳅中共鉴定出29门、62纲、161目、306科、647属。在门水平上,3种鱼类的菌群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占比均达70%以上。在属水平上,怒江裂腹鱼、热裸裂尻鱼和细尾高原鳅相对丰度最高的菌属分别为气单胞菌属、假红杆菌属和根瘤菌属菌群。多样性分析表明,热裸裂尻鱼样品中的Shannon指数高于怒江裂腹鱼和细尾高原鳅,但差异不显著(P>0.05)。3种鱼类在门水平上群落组成和比例较为类似,在属水平上虽然群落结构类似,但物种占比明显不同。PCoA分析显示,怒江裂腹鱼与热裸裂尻鱼肠道微生物差异更小。

  • 王恒杰, 戴梦杨, 王倩, 熊信宇, 王灿莉, 袁向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78

    为探究集约化养殖发展中水体环境变化对养殖鱼类造成的胁迫,通过研究温度、酸碱度、溶解氧、氨氮和重金属等环境因子对鱼类机体的影响,从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5个方面,综述了环境胁迫因子影响鱼类健康的相关作用机制,揭示环境胁迫因子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今后需要更广泛地应用野外调查、长期监测和计算模型等综合手段,全面探讨和评估鱼类在实际环境中的应对策略和健康状况,深入探究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健康的分子机制。今后试验需要针对鱼类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全过程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对鱼类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通过研究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避免或削弱胁迫的发生,为确保鱼类高效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 周小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161-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48

    为开展中国仙女蛤的人工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以在平潭海坛湾随机采集的70枚野生个体为对象,测量其壳长、壳宽、壳高和体重,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间均极显著相关(P<0.0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剔除了壳高,建立了壳宽和壳长对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通径分析表明,壳宽和壳长均可对体重产生直接正向效应,壳宽效应大于壳长,壳宽对体重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0.665)。体重的决定系数R2为0.970,大于0.850,可以确定壳宽和壳长是决定仙女蛤体重的主要因素。

  • 张晶晶, 陈斌, 卓玉琛, 翁可佳, 林而舒, 陈宇舒, 樊海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5): 148-15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40

    为了分析大口黑鲈(Largemouth bass,Micropterus salmoides)抗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 LMBV)转录组图谱,揭示大口黑鲈响应LMBV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利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平台,对感染LMBV 72 h后的大口黑鲈头肾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共获得595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其中1704个上调表达基因,4249个下调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注释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与单有机体过程、代谢过程、膜、细胞、结合、催化活性等功能相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糖酵解、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与免疫应答相关的信号通路4条,包括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受体互作、吞噬体和免疫球蛋白A产生的肠道免疫网络。免疫应答相关DEGs提高的为cxcr4il10mrcncf4itgb2il27ccl25等;下降的DEGs为cxcl12tgfb3il20racol4a5itgb1等。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itgb1、itga8和itgb6为免疫相关DEGs的核心基因。本研究分析了大口黑鲈感染LMBV的转录组图谱,为大口黑鲈抗LMBV免疫的分子机制和疾病防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周翰林, 吴春, 张高伟, 王宣朋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90

    为探明MABR膜与微生态制剂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带来的不同影响,本研究以扣蟹培育阶段作为背景条件,在河蟹养殖池塘中分别使用MABR膜和微生态制剂,通过测定水质理化指标,浮游生物定量分析,河蟹营养品质分析,探究两种水处理方式对于河蟹养殖池塘水质和河蟹营养品质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Ⅱ组的方式对于水质改善效果最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池塘水体中的氨氮、亚硝、总磷、总氮、COD的含量,同时,所培育河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总氨基酸和必须氨基酸含量最高(P<0.05)。而Ⅰ组方式可显著增加浮游生物量(P<0.05),且必须氨基酸含量/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MABR膜与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河蟹养殖池塘的水质,并且还可提高所培育河蟹的营养品质。

  • 单金峰, 吴春, 王腾, 王泽平, 王信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1): 159-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86

    为探讨芽孢杆菌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消化、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随机选取270尾体质量为(9.36±1.40) g的克氏原螯虾,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不添加芽孢杆菌组(CK)、添加凝结芽孢杆菌组(T1)和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组(T2),进行为期4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各组终末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1和T2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肝胰腺指数均显著高于CK(P<0.05);T1和T2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CK(P<0.05);T1和T2的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P<0.05),T1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CK和T2(P<0.05),而T2组淀粉酶活性与CK无显著差异(P>0.05)。WSSV攻毒后,T1和T2克氏原螯虾成活率显著高于CK(P<0.05)。综上所述,凝结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可以显著提升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提高其肠道消化酶活力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增强感染WSSV时的抗病力,降低死亡率。

  • 邓爱娟, 刘可群, 刘志雄, 刘凯文, 韩育章, 叶佩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155-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89

    为科学预防淡水鱼越冬综合症,降低病害暴发风险,本研究在近年发病情况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深度分析了越冬综合症病害发生的气象背景差异,并建立了淡水鱼越冬综合症发病气象评估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关键气象要素,如稳定通过12℃初日、降温过程前期温度、降温过程发生时间、降温幅度和伴随降水量、雨日等,确定了影响鱼类越冬综合症的气象因子。研究发现,除降温和降水外,降温前气象条件也是影响鱼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构建了基于风险陷阱理论的升温陷阱指数和综合考虑雨量雨日的降水指数,并开发了鱼类越冬综合症的综合气象指数。结果表明,该综合气象指数能准确反映病害的发生时间和程度,与实际发病情况高度一致。此外,研究还确定了不同病害等级的累计综合气象指数阈值。这一评估方法为淡水鱼越冬综合症的气象监测和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 高凯利, 马学艳, 王海华, 李涵, 李燕华, 金武, 闻海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144-1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66

    为了解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群体的遗传特征,本研究使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法对5个地点的宽体金钱蛭(W. pigra)群体(江西抚州AH、安徽太和TH、江西南昌JX、山东微山WSH、山东济南JN)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种群结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宽体金钱蛭种群可追溯至3个不同的种群来源。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AH种群与TH种群存在部分分支交叉,JX种群、WSH种群和JN种群单独成支。5个群体的成对FST值在0.03~0.20之间,群体两两之间遗传距离在0.03~0.22之间,单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3974~0.004131,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含量在0.16~0.20,观测杂合度(Ho)含量在0.18~0.27,近交系数(F)的含量值为-0.07912~0.09063,宽体金钱蛭5个群体有比较低的遗传多样性。Tajima's D值均值为正值,即群体处于稳定状态。群体间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群体间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推测可能是宽体金线蛭在养殖过程中进行了频繁的苗种移养或亲本引种。

  • 李珂, 马学艳, 杨轲, 陈琬雯, 金武, 闻海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150-1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65

    本研究旨在探究国内不同地理种群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的遗传特征,以了解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选取了安徽芜湖(ASY)、江苏淮安(CX)、广西南海(GZT)、江苏江阴(JY)、江苏常州(RS)、广西柳州(ZZR) 6个地区的梨形环棱螺样本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这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单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5976~0.007760。其中GZT群体和ASY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更高,而ZZR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RS群体与GZT种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分离,ZZR群体与ASY种群之间分离较小,其余种群之间分离均不明显,说明梨形环棱螺种群虽然分布广,但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不大。

  • 武梦雨, 张耀琼, 王壮壮, 王万良, 周建设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20

    墨脱新光唇鱼是一种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的冷水鱼类,目前国内对该鱼的研究非常少,国外对该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为进一步对墨脱新光唇鱼的研究、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方法,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系统地总结了墨脱新光唇鱼的分布、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和营养价值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繁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食性、资源、营养价值、综合养殖、体重与体长关系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洪涝、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等原因,墨脱新光唇鱼数量逐年下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建议加快突破墨脱新光唇鱼全人工养殖技术,建立人工保种体系及标准,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揭示其遗传资源的独特价值,实现墨脱新光唇鱼以养促保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 刘永士, 徐嘉波, 施永海, 刘建忠, 贾垂攀, 王建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152-15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41

    本研究旨在探讨长吻鮠在温室大棚条件下的越冬养殖技术,并分析其生长性能。分别于2021—2022年和2022—2023年度开展长吻鮠当年鱼种和1+龄鱼种的越冬养殖试验。长吻鮠当年鱼种放养规格为14.78 cm、40.83 g,放养密度为83340尾/hm2(3402.60 kg/hm2);长吻鮠1+龄鱼种放养规格为21.99 cm、156.86 g,放养密度为42525尾/hm2(6670.20 kg/hm2),试验研究了长吻鮠越冬养殖模式下的摄食与生长情况。结果显示:2个越冬季池塘搭建了保温大棚,水温分别保持在11℃和10℃以上;在越冬养殖前中期(12月至次年2月底),长吻鮠鱼种摄食相对稳定,3月份后,随着水温上升,日投饲量快速上升,越冬期间的累计投饲量分别为4009.00、4715.00 kg/hm2;经过150~152 d的越冬养殖,长吻鮠当年鱼种和1+龄鱼种的增长率分别为23.7%和10.2%、增重率为131.8%和51.7%、体长特定生长率为0.140%/d和0.065%/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为0.553%/d和0.278%/d、日均增长率为0.023 cm/d和0.015 cm/d、日均增重率为0.354 g/d和0.541 g/d;收获时长吻鮠当年鱼种和1+龄鱼种的肥满度分别为1.52和1.62,养殖成活率为92.8%和99.7%,单位面积产量为7317.00 kg/hm2和10093.65 kg/hm2,饲料系数为1.02和1.38。结果表明,搭建保温大棚可使越冬池塘水温保持在10℃以上,可保持长吻鮠连续摄食,实现了长吻鮠越冬生长和育肥的目的,获得较理想的越冬养殖效果。本研究为长三角地区长吻鮠的设施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 钟立强, 周丽颖, 张世勇, 刘洪岩, 陈校辉, 王明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159-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14

    本研究旨在分析淡水鱼产品消费和加工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土腥味,特别是其关键异味物质土臭素(GSM)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江苏省84个养殖池塘的GSM浓度及其水体环境因子(包括盐度、pH、溶氧、温度、总悬浮物、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检测,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GSM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全部池塘中GSM检出率高达97.6%,检出的含量均值为(27.83±20.06) ng/L,大范围超过人类感知阈值;盐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对GSM产生较大的负向影响,且盐度和高锰酸盐指数的直接作用都大于间接作用,2个因子较为独立地对养殖池塘中的GSM起着负调控作用。因此,在水产养殖管理过程中,可以将盐度和高锰酸盐指数作为养殖池塘水体环境监测的重点环境因子,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进而改善养殖池塘水质,更有效、更方便地解决养殖水体和养殖产品的土腥味问题。

  • 张美燕, 朱伟娟, 刘志刚, 曹建萌, 王章, 卢迈新, 可小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144-15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6

    鱼类血细胞是机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参与吞噬、分泌,还参与机体损伤修复、免疫防御等生理过程,其对自身生理状态变化和外界环境因子刺激均十分敏感,因此在指示和维持鱼体生理稳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鱼类血液和血细胞及其免疫防御功能的研究进展,包括鱼类血液组成、血细胞发生、分化及相关免疫防御机制等。本综述旨在提高对鱼类血液免疫防御系统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的理解,为进一步挖掘鱼类血液免疫防御相关分子标记、筛选鱼类抗病抗逆分子表型等提供参考。

  • 赵彦华, 金承玲, 林海, 姜虎成, 张世勇, 刘洪岩, 孙梦玲, 夏爱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154-15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79

    本研究对患病鲫鱼进行发病原因探究,致病菌特性分析,从而为鲫鱼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通过从患病鲫鱼肝脏和肠道中分离纯化细菌,对分离菌进行16S rRNA序列分析、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鉴定、系统发育树构建,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从病鱼肝脏和肠道中均分离出菌株A,16S rRNA序列分析和理化特性均与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基本一致,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菌株A为致病菌,LD50为9.77×106 CFU/尾。菌株A对头孢唑啉、头孢拉定、氟苯尼考、卡那霉素、阿奇霉素及庆大霉素等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阿莫西林、红霉素、新霉素、克林霉素及多西环素等5种抗生素耐药。本次试验结果表明菌株A为普通变形杆菌,是此次鲫鱼病害的主要元凶,临床治疗可以根据药敏试验选用高度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 祖晓光, 杨炳坤, 刘铁钢, 李秀颖, 祖岫杰, 刘艳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4): 151-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50

    旨在评估北方养殖池塘中生态浮床种植水稻对水质中氮、磷去除效果及其对养殖鱼类生长的影响。试验选取6个面积均为0.267 hm2的试验池塘,分为试验和对照2个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组浮床水稻面积占池塘面积20%。试验组和对照组放养鱼类品种、规格、数量、搭配比例、饲料投喂等完全相同。试验期间,每半月监测一次水体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磷酸盐(PO43--P)、总磷(TP)等水化指标,试验结束后测量各种鱼出池规格,统计各种鱼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成活率、饲料系数等。结果表明,6月15日试验开始时,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水化指标均无差异(P˃0.05),7月1日至试验结束,试验组各项水化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TN、NH4+-N、NO3--N、TP、PO43--P分别比对照组平均降低55.31%、70.25%、54.61%、68.68%、53.79%。试验结束时,试验组TN、TP分别为0.73 mg/L和0.12 mg/L,均达到了中国池塘养殖尾水排放一级标准。试验组鲫、鲂鱼出池规格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4.48%、12.68%和12.98%、15.01%,试验组单位面积总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1.59%,试验组各种鱼成活率、鲢、鳙鱼出池规格及单位面积产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48%。由此可见,池塘浮床种植水稻对养殖池塘水体中的N、P去除效果显著,并显著提高摄食鱼类产量及饲料利用率。

  • 方民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4):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30

    为了摸清福建3条主要河流外来鱼类入侵状况和危害程度,2023年3—4月,在九龙江西溪、漳江和汀江设置10个站位,采用流刺网、地笼网对外来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根据渔获物中外来鱼类的重量占比,评价其危害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外来鱼类有齐氏罗非鱼、伽利略罗非鱼、尼罗罗非鱼、马那瓜丽体鱼、豹纹翼甲鲇、革胡子鲇、露斯塔野鲮,共7种。这3条河流的外来鱼类种类数分别为6种、5种、2种,数量占比分别为58.97%、81.35%和45.22%,重量占比分别为65.53%、82.52%和41.28%。外来鱼类在这3条河流均有分布,并成为鱼类的主要类群,其中以齐氏罗非鱼、伽利略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等罗非鱼类为主。外来鱼类在3条河流的危害程度均为重。本研究调查河流外来鱼类入侵状况,为鱼类多样性的保护、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廖设国, 赖福香, 刘玓玓, 郑弘朝, 郑然, 林慷祺, 范兰芬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3): 153-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00

    本研究旨在评估仙鹤草醇提取物对高致病性弧菌感染的凡纳滨对虾的防治效果。通过在饲料中添加90%含量的仙鹤草醇提取物,分析投喂3、6、9 d后,感染高致病性弧菌的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免疫相关基因和肠道组织。结果表明,在病虾肠道内,菌群种类与数量增加,其中希瓦氏菌属、弧菌属和海绵假单胞菌属等致病菌的数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虾,且菌群的组成与健康对虾的菌群组成差异较大,对投喂仙鹤草醇提取物添加剂饲料再攻菌的凡纳滨对虾,以上致病菌群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有益菌群的溶杆菌属有了大幅的提升。另外,仙鹤草醇提取物还可以保护对虾的肠道组织,提高对虾免疫相关基因TLRALFCrustinHSP70的表达。饲料中添加仙鹤草醇提取物,能够显著提高对虾感染高致病性弧菌后的免疫力,增强对虾抗菌能力。

  • 胡新飒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1): 139-1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96

    采矿、化工、冶金、农业种植等行业排放含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造成鱼类重金属残留污染。鱼体重金属残留具有富集性、生物毒性和持久性,且很难通过自身作用使其降解,不仅威胁渔业发展和水生态健康,而且威胁人类饮食安全。文章对鱼体重金属残留研究的累积特征进行分类,综述了鱼体重金属残留的蓄积规律。此外,分析了鱼体重金属残留的来源、赋存和迁移转化规律。最后,针对当前监测工作,提出发展性建设意见,以期为鱼体重金属残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廖梦香, 杨晓燕, 薛凌展, 陈度煌, 樊海平, 张树兴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0): 154-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81

    研究旨在评估‘红福瑞鲤2号’在福建山区稻田养殖的可行性,并与‘福瑞鲤2号’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潜在的优势。于2023年8—10月,在武夷山市岚谷乡岚峰稻花鱼养殖基地进行了生长性能对比试验。采用同塘比较法对‘红福瑞鲤2号’和‘福瑞鲤2号’在投饵和不投饵稻田养殖模式下进行生长性能对比分析。经过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沟凼式稻田养殖条件下,无论投饵与否,‘红福瑞鲤2号’的成活率、体质量绝对增长率、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产量均明显低于‘福瑞鲤2号’。投饵养殖模式下‘红福瑞鲤2号’和‘福瑞鲤2号’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绝对增长率、体长相对增长率和体长特定生长率均明显高于不投饵养殖模式;而在不投饵养殖模式下,‘红福瑞鲤2号’终末和初始平均体质量、平均体长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的武夷山山区稻田养殖条件下,‘红福瑞鲤2号’相较于‘福瑞鲤2号’并没有表现出生长优势。这一发现为该地区稻田养殖鱼类品种的选择提供了试验参考。

  • 张瑞, 王继隆, 李培伦, 刘嘉成, 刘彦斌, 王太, 刘凯, 张健, 赵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0):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78

    本研究通过对2022、2023年在黄河干流甘肃、宁夏段采集的274个硬刺高原鳅样本进行分析,旨在深入理解其生长特性,并丰富硬刺高原鳅的生物学研究内容。研究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逻辑斯谛生长方程(Logistic GF)、Gompertz生长方程和幂指数生长方程对样本进行生长模拟,使用最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并依据AIC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评估各模型的拟合效果,选择最佳模型,分析硬刺高原鳅的年龄组成及其生长特性。结果显示,VBGF生长方程(AIC值:63.74)为硬刺高原鳅的最适生长模型,其次为Gompertz生长方程(AIC值:64.11)、幂指数生长方程(AIC值:64.12),拟合效果最差的为Logistic生长方程(AIC值:65.05),其中硬刺高原鳅全长VBGF生长方程为:Lt=28.986·[1-e-0.097·(t1+1.258)];体质量生长方程为:Wt=194.721·[1-e-0.097·(t1+1.258)]2.9889。研究结果可为硬刺高原鳅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侯明勇, 陶志英, 陈文静, 徐先栋, 饶毅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7):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08

    设置不同浓度的生石灰(0、50、100、150、200、250 mg/L),对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内的常见小型池塘进行帆布围格实验,测定其对池塘碱度、pH及浮游生物物种数、生物密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石灰后水体的碱度、pH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施用1 d后的数值大于7 d后。各组共检测到浮游植物25个属种,隶属于绿藻门15属、蓝藻门6属、硅藻门3属、隐藻门1属,其中100 mg/L处理组生物量、生物密度最大,分别为422.45 mg/L、55.901×104个/L,50 mg/L处理组多样性指数最佳。浮游动物隶属于6种属,含甲壳动物桡足类2种属、甲壳动物枝角类1种属、轮虫3种属,50 mg/L处理组生物密度、物种数、丰富度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均为最大,分别为1304.2个/L、5、1.3333及1.5596。综上,施用50 mg/L生石灰处理池塘水质对水体浮游生物最有利,且节约成本,可以为水产实践生石灰施用剂量提供参考。

  • 马子尧, 潘红, 王开阔, 陈颖杰, 曹逸铭, 孙晓晴, 张研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4):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57

    鱼类形态是人工育种、功能基因定位以及水产养殖和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种群资源。鲤(Cyprinus carpio L.)是中国重要的养殖淡水鱼类之一,鲤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导致不同品种间的表型极具多样性。近年来,随着成像技术、计算能力和硬件设备的飞速发展,基于机器视觉的无损测量方法逐渐成为一种高效、可重复批量检测鱼体的方法。本研究旨在检验AI测量对鱼类表型性状测量的准确性。本文选择了表型指数差异显著的元江鲤(Cyprinus carpio yuankiang)和金背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nbei)2个群体,共计204尾鱼进行研究。针对全长、体长、体高、体厚、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吻长、眼径和眼间距共10种线性、圆形和空间性状进行手工测量和AI测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其结果显示:(1)元江鲤和金背鲤2个群体中,针对10种表型性状的测量,相较于手工测量,AI测量结果整体偏大;在表型指数中,体宽指数(体厚/体长),头长指数(头长/体长)和尾鳍指数(尾柄长/体长)2种测量方法均无显著差异,而2种方法在体深指数(体高/体长)结果中,呈现显著差异。(2)元江鲤和金背鲤群体中,对2种测量方法进行相关性和一致性分析,发现针对全长、体长、体高、体厚、头长和眼间距共6种性状,2种方法呈现高度一致性(r>0.85);(3)2种测量方法重复性测量的一致性分析中,发现手工测量和AI测量均呈现较好的一致性(r>0.85),但手工测量的一致性要略高于AI测量。综上所述,AI测量准确度的提升能够加快全长等线性表型性状测量的工作效率和选择育种速度,但对于圆形和空间等表型性状测量的准确度,还需进一步提升。

  • 张敏莹, 方弟安, 周彦锋, 匡箴, 任泷, 郑宇辰, 徐东坡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3):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95

    为检测钱塘江中下游三角鲂放流苗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采用毛细管电泳基因分型技术,基于9对荧光标记SSR引物对来自4个放流苗种群体的192尾样本进行扩增和基因分型测序。结果表明,各群体单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均值为(20±2)~(24±2),有效等位基因数Ne均值为(10.76±1.51)~(13.66±1.33),其中余杭群体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最大,建德和桐庐群体的这2项指标大体相当;4个群体Shannon’s信息指数I均值为(2.55±0.13)~(2.83±0.09);4个群体观测杂合度Ho均值为(0.83±0.08)~(0.94±0.03),期望杂合度He均值为(0.88±0.02)~(0.92±0.01),绝大多数位点表现出杂合子过剩;余杭、建德、桐庐、富阳各群体的私有等位基因数依次为54、9、15、17个;4个放流三角鲂苗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部分群体出现了杂合子过剩和等位基因丢失现象。分子方差分析显示,98.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的个体间,1.3%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4个放流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为0.013~0.017,遗传分化很小(0<FST<0.05)。主坐标分析(PCoA)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所有个体被分成2个理论类群,但每个类群都包含4个群体的个体,各类群的个体来源没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检测了三角鲂4个放流苗种群体种质遗传现状,以期将来更好地指导三角鲂的增殖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