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史科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田长丰, 牛雄, 杨秋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6): 146-1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59

    为展示悠久的中国农业生态智慧,推动“生态智慧—生态实践—生态文明”的融合共生,通过对历史典籍资料和传统农业实践的文献分析和归纳演绎,总结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及其规划思维。研究表明:因天时、就地利、重人和体现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整体生态观念、时间循环思维和要素统筹思想是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规划思维外在表现。在今日城乡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中要树立整体思维,通过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的空间分配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通过控制线划定为未来的空间布局打下基础;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通过战略性留白实现城乡发展的增值。在土地和人口要素统筹中,倡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管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利用是小尺度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实践活动,但对于理解和推进今日的规划实践仍具有积极意义。

  • 苏毅, 刘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1): 148-15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167

    笔者回顾了陕西百年来不同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分析了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因与本质、范围与对象、社会需求等内在属性特征;总结了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成效,即构建了农业科研技术服务体系、培育推广了技术良种方法、发展了农业产业、形成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人才环境、改变了农业传统观念与生产方式;归纳凝练出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经验启示,即农业科技发展是解决农业诸多矛盾的必然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构建农业安全的重要举措,同时农业科技发展必须以国家需要、人民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指出陕西农业科技发展中成果转化率不高、体制机制僵化、省级支持不够、基层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通过“科研面向需求”、设立省级基金、开展农技有偿服务、扩大农技部门人事权限、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来解决问题,推动全省农业科技持续稳步发展。

  • 代贵金 王彦荣,宫殿凯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10164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了使我国农业现代化更好的发展,本文归纳总结了日本农业现代化的七大特点并分析其主要成因,提出了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和完善农业的科研-教育-推广体系,培育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地方区域特色,实施农产品优质、高效和精品战略等建议,以期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 任永玲,韩光前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17): 141-1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30051
    通过查阅、检索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梳理了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阐述了山西主要农事机构及学校的创办情况,从选育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技术、开展科学试验3个方面介绍了农事机构及学校的科技活动。对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活动的成效和局限性做了简单的归纳,认为北洋政府以及山西地方政府的农业改良措施,对于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作用。从理念上看,引进品种的同时注重科学试验以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将棉业作为当时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与当下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创新实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有相似之处。
  • 马艳芹,钱晨晨,孙丹平,黄国勤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8): 154-16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50057
    崇义客家梯田,是全国三大景观梯田之一,保护和开发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耕作知识和技术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围绕崇义客家梯田的修建与管理、传统耕作模式的类型、传统水稻栽培技术、传统农具等方面的专题,进行了走访,对“崇义客家梯田稻作农业系统的传统耕作知识与技术体系”进行了全面考察,[结果]收集了客家传统农具、水稻栽培、梯田水资源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图文资料,了解当地政府及农民对“江西崇义客家梯田”传统耕作技术的认识及传统农耕技术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结论]客家梯田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展现了我国古代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它加以保护和开发,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而且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梯田的开发与保护,将使梯田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得到提升,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 王秀丽,马云倩,孙君茂,郭燕枝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35): 227-2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110134
    马铃薯种植面积广泛,是位列小麦、稻米与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世界性粮食作物,西方社会的马铃薯传播与推广有丰富的经验,梳理马铃薯的世界传播路径并分析主要国家的推广经验措施,旨在为中国马铃薯主食开发提供有益启示与经验借鉴。笔者查阅整理了西方主要国家有关马铃薯传播与推广种植的文献,利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提炼出马铃薯得以传播世界的结构性因素与各国推广种植的措施经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赖以广泛传播的条件主要有三点:一是马铃薯自身适应性广、产量高的生物特性;二是一些欧洲国家出于保障粮食安全的考虑而采取的推广措施与制度安排;三是人们对马铃薯认知水平以及种植与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分析西方国家推广马铃薯种植经验对中国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有重要启示,应以其生物广适性为基础,重视其经济效益,在国家层面,运用政治权力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推动,在民间层面,发动知识分子运用知识的力量宣传科普,综合利用经济、政治和知识的力量推动马铃薯主食产业发展。
  • 张慧娜.,齐秀玲,申晓萍,巫桂芬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35): 232-23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50056
    简述了西瓜起源与演化的研究进展,结合板块学理论、细胞学标记、形态学标记、生化标记、分子标记等方法对西瓜的起源与演化中心进行推测和论证,得出西瓜起源中心为非洲,西瓜的演化中心在亚洲的结论。分析表明分子标记为西瓜起源与演化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西瓜不同品种间亲缘关系的最直接反映,另外应综合多方面、多学科知识分析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结论。阐述西瓜的起源与演化,对于西瓜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 任永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31): 200-20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70006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山西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山西农业发展的规律,以更好地指导当今山西农业发展的实践,通过查阅、检索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梳理了民国时期山西棉花生产的历史脉络。民国时期,时局动荡,自然灾害频繁,但总体上看,山西省棉花生产有不小的发展。分析了棉花生产发展的三方面原因,一是市场供求变化影响,二是政府积极倡导农业改良,三是棉花引种与改良试验得到重视与发展。加大政府支持,加强科技创新,和市场有效对接,在今天看来,依然不失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 朱晓琴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8): 201-20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100080
    为了对中国古代农民职业教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途径进行探讨。中国古代农民职业教育有起源久远、受众面广、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多样等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农业专家指导、朝廷设置农业机构督导以及编著农书传播农业经验等途径完成的。通过对农民职业教育的研究,对今天农业科技转化和社会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促进和借鉴意义。
  • 王树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9): 248-2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60030
    为了弘扬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继承传统农学精华,对晚清大学士祁隽藻撰写的《马首农言》一书,进行了全面探讨。对该书中关于整体提高“三农”经济、文化、风俗的改革性主张以及该农书中介绍的核心技术锄耕作业进行了总结,指出祁隽藻的《马首农言》所论所述,切合实际,针对性强,曾对当时及以后的国内“三农”活动,产生过积极的指导作用,并认为这是一部思想性和学术水准很高的著作。今天,重新认识和研究《马首农言》,对于进一步开发、利用、保护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吸取其颇具价值的文化营养,意义甚为重大,特别是对于培养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包括净化乡间民风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 刘海明,夏晓飞,王凌凌,韩冬,李亚蒙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0): 267-27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10162
    玉簪花是目前国内常见的观赏植物,同时在历史上也有不少记载。为研究中国历史典籍中记载的“玉簪”以及与“玉簪”有关的植物的原植物科学名称以及分类学地位,通过整理在历史典籍中出现的“玉簪”,以及与该名称相关的植物的原始记载、原始插图等各种信息,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思想,结合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确定“玉簪”的原植物为百合科玉簪属的Hosta plantaginea (Lam.) Aschers.。对“玉簪”原始资料的整理,揭示尽管中国先民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植物分类体系,但是依然准确而清晰地记述了不少重要的植物分类学信息。同时,根据“玉簪”的“傅面助妆”的记载,整理出中国古代妆容中主要饰品胭脂的植物性原料,结合先民对“玉簪”的认识,揭示出“玉簪”原植物本身的植物学特点,是该种植物为人类选择使用的主要原因。
  • 刘媛 樊志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2): 109-11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266
    1840年以前的清代是农业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关中农学家杨屾是蚕桑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对关中农业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其农桑并存的观点并未持续发展。以杨屾的农桑俱全的种植思想为切入点,总结了这一时期陕西关中主要副业发展的特点,即由蚕桑业发展为植棉业。试图分别从棉与桑发展的条件着手,用多个角度全面的分析清代棉桑关系变更的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杨屾农桑观点在当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可行性,后未发展下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 刘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7): 246-25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2-0721

    杨屾是清代关中著名的理学家、农学家,他早年求学于关中书院,受关学影响颇深。所著《修齐直指》一书,简要阐述其农学的哲学基础,构建了一个以“五常”为核心,“五常”、“五纯”、“五伦”相互转化的理论体系,用以解释和规约自然与人类世界,是理解杨屾经验农学理论及其农桑试验思想动因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通过评述《修齐直指》五常学说,以廓清杨屾农学的哲学基础,同时也为勾画关学历史图景增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笔。

  • 杨会来 杨学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23): 208-21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1113

    河北是全国农村“四清”运动的发源地。河北农村“四清”运动经历了以清经济为主的“小四清”和以清政治为主的“大四清”两个阶段。河北独创阶段的“小四清”中产生的保定“四清”经验成为中央杭州会议制定全国开展“四清”运动“前十条”的主要根据之一;“大四清”中出现的“桃园经验”、小站夺权斗争“经验”,对全国“四清”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进一步促使了运动中“左”倾错误的发展。

  • 李华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8): 442-44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0-2721

    中国传统经济条件下,农民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经济维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社会家庭经济的特点。一旦农业经济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生计,农民就会考虑到从事其他职业,这种行为称为兼业化行为。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小农的行为趋向正反映了该时期的历史特点。农民兼业的动因出于压力、需求等因素;而农民的兼业行为一方面对于农民自身的生活条件改善和自身观念的变化带来影响,另一方面为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正确理解明清时期农民的兼业化行为,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妥善解决农民问题具有一定历史借鉴意义。

  • 苑朋欣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8): 445-4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0-2447

    晚清时期,面对中国传统农业出现的日益严重的危机和西方的经济冲击,为改变颓势,摆脱国用匮绌的窘境,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良和发展农业政策和措施,推动了传统农业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农务管理机构、农会组织、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和农业公司的建立上。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引发了我们对当前农业建设的多方面思考。

  • 薛宗保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8): 450-45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0-3177

    生活在古於中地区的土著先民,在辨识、采集、利用“药”的过程中,积累了对“槚或苦荼”的药用价值的认识,又因“槚”能缓解熬盐环境对人产生的痛楚,增加了对“槚”的需求。二者相得益彰,奠定了后世“槚”由药饮衍变为茶饮的基础。

  • 苗阳 卢欣石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7): 403-40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0-0688

    苜蓿是世界上几个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利用史。本文在研究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苜蓿的栽培利用情况归纳出以下结论:第一,苜蓿在汉代由张骞引入我国,作为观赏植物和养马饲草在长安宫庭中栽植,随后种植范围逐步扩大。第二,我国古代已有一套完整的苜蓿栽培方法,并总结出苜蓿与粮食作物混作、林草间作、改良盐碱土壤等种植经验。第三,我国古代对苜蓿的利用方法主要有以下三各方面:一、苜蓿被广为应用于饲喂牲畜,古代已有将苜蓿研磨成粉以备无青草季节共牲畜食用的技术。二、苜蓿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救荒植物,其叶、种子均为人所食用,且制作方法丰富。三、苜蓿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均可入药,对多种疾病有疗效。上述结论可为现代苜蓿产业发展拓宽思路、提供借鉴。

  • 孙乾博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6): 409-41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0-0822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农业成为立国之本。通过对比秦赵两国农业的各自特点,分析在长平大战中农业文明对两国产生的作用。得出:在这场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空前的大比拼中,绝不是赵括纸上谈兵决定胜败那么简单,而是两国各自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和施行土地所有制的不同,使两国农业文明产生了差距。导致长平一战秦胜赵败,乃至秦国最终吞并赵国的必然结局。
  • 康建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4): 368-37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0-0450
    摘要:《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关系密切,文章通过梳理其中与农业地理学相关的内容,从宜农作物的选择促成了土地对于人口的承载、农事活动的频繁反映出先民对于土地的开发、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三方面内容阐述了《尚书》之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的继承之功与发轫之功。
  • 王宝卿,李欣章,孙宁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1): 391-39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09-2079

    文章考证了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及路线,根据甘薯耐旱、耐瘠薄以及高产稳产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甘薯传播、推广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探讨了甘薯引种传播对农业生产带来的重要影响。指出:甘薯的广泛传播是清代民国时期人口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于春英1,2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0): 371-37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09-2416

    【中文摘要】“大农”是农业中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比较先进的经济成分。伪满时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土地掠夺和地主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土地集中到“满拓”和少数大地主手中,加之伪满政府的极力提倡,所以东北地区的“大农”经营依然发达。东北地区的“大农”经营主要有富农经营、经营地主经营和农场经营三种形态,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带有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资本主义农业经营体系。

  • 高宏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9): 391-39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09-1679

    以古代文献中的农业记载为主线,揭示了古代农业文献分布的情况,并对古代农业文献的价值进行分析,指出古代农业文献不仅是研究我国文明史所必须利用的资料, 同时也是促进今天的经济、文化发展所必须借鉴的宝贵文字载体。

  • 刘玉静1,朱宏斌1,王然2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7): 347-3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09-2368

    摘 要:通观中国河流名称,以“江”、“河”命名者居多,且具明显地域特色:南方河流以“江”命名者居多数;而北方则大多数被称为“河”;但东北地区却为一特例,该地区的大多数河流都称之为“江”,比如松花江、黑龙江、嫩江、牡丹江等等,而辽河流域则全部以“~河”命名。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基于一定的自然地理因素,更与中国江河概念的形成、传播有关。

  • 薛宗保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7): 351-35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09-2364

    荔枝原产我国南方,汉初入贡长安。保鲜难,贡品有鲜荔、脯、干等。唐时贡鲜荔首选岭南名品,但以涪州产为主。理由:途径程近,驿传时短,虽非名品,但可鲜致。

  • 许成委1,陈静2,卜凤贤1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6): 340-34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09-2358

    草木灰是古代居民生活的重要副产品,它经历了由废弃物到宝贵医药原材料的过程。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草木灰的医学应用涉及到了当时人们治病疗伤的多个方面,甚至一些用法沿用至今。然而当今学术界对草木灰在古代医学领域中再利用的系统性研究尚且是个空白。随着中国的传统医药学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及世人的关注,对古代草木灰药用价值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必要。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参阅了大量资料,并结合了社会调查的方法,系统的揭示了草木灰在古代医疗及生活中再利用的各种方法,如解毒、止血、治疗痢疾、治疗难产及制作保健品等等。草木灰等废弃物再利用体现了古代社会基于循环经济的一种和谐自然观和朴素的生态经济观念。

  • 王娟,卜风贤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6): 344-34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09-1997

    【摘要】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为了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政府总是千方百计的进行防灾、减灾、救灾。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关于灾后政区调整的记载非常丰富。本文就是在深入分析有关灾后政区调整的历史文献资料记载上,探究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为了减灾抗灾在政区方面所做的调整,总结出灾后政区调整的基本模式,以期为政府灾后重建提出决策建议。

  • 卢勇 王思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23): 494-49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09-1496
    [摘要]明清时期,黄淮合流,东入黄海,但黄河所携巨量泥沙逐渐淤塞中下游河床,汛期无法迅速泄水,淮河改道南下入江,变为长江支流。淮河南下,不仅给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等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对周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南下的淮河洪泽湖至长江段两岸,湖泊扩大、河流改道、土质恶化,甚至加剧了沿江地区的江岸崩塌,引发整个周边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 杨亚梅,杨雅如,申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8): 568-56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0708568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国民政府以行政力量供给农村合作经济制度,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分析了造成该制度供给失灵的原因在于:合作社缺乏经济基础;合作社被扭曲为官员升官发财的工具;合作社变异为地富豪绅等权势者剥夺贫困农民的新工具
  • 宋超,惠富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5): 500-50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0705500
    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提供全部农机设备,派来不同层次专家援建的国营友谊农场,是新中国第一个按照先勘探、后设计、再开荒的科学程序建立的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开荒当年获得丰收。它的建立,引入了土地整理和国营农场建设、管理的技术与经验;为中国大规模建设国营农场培养、锻炼和输出大批经营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提供大量农业技术和良种;并在建场规划、开荒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对全国国营农场建设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达到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