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年度、期号倒序)
为揭示牡丹花期调控技术研究的特点和问题,以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检索到1991至2011年的195篇牡丹花期调控的论文,分别按时间、主题、作者、期刊、下载频次等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一是论文数量按年呈上升趋势,二是已探讨的部分主题仍需深入,许多技术细节处于空白;三是据普斯定律将24名作者列为该领域论文的核心作者,四是该领域论文合作率为69.23%,五是发表论文最多的单位为北京林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豫鲁京是该领域论文的主产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支撑单位,六是刊载该领域论文最多的三种期刊均属非核心期刊,七是该领域论文引用率53.85%,下载率99.49%,受国家级和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占总数的3.59%。
农民培训信息平台建设是农民培训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建立平台中农民培训现实需求,针对.NET和分布式数据库环境下构建基于XML Web Services信息平台所需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探讨,提出开发平台应体现的功能和技术。对.NET架构下XML Web 服务和应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环境及数据集成、查询、通用类设计及安全防范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构建出适应农民培训管理的信息平台。
为了解纸质信息在当前三农中所起的作用,对农民大众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纸质信息在三农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信息传播当中仍具很重要的位置,但也能看出纸质信息在三农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但通过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信息通俗化、简易化等有效措施,可使纸质信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三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行。
为探索农村受众在当前大众媒介中话语权现状、影响因素。以东北地区农村受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的形式,从农村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运用媒介话语权的能力和媒介话语权意识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受众在当前大众媒介中尚处于话语权缺失的状态,农村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运用媒介话语权的能力、媒介话语意识是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受众的媒介话语权需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是衡量期刊吸收外部信息与科学交流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16种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2010年第1期所发论文参考文献情况(包括篇均参考文献量、参考文献类型、变异系数、中英文比较、年度变化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期刊参考文献利用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论文应加强对参考文献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对最新文献的引用。
笔者简述国内外农业传媒与传播学科的发展现状,包括国外传媒传播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国内传媒传播机构培育及技术进展等方面;从媒体数字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理论水平与基层服务等方面分析广东农业传媒与传播发展情况。在对该学科建设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拟订出广东省农业传媒与传播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包括指导思想、建设原则、研究领域规划、发展目标与研究战略重点等方面,以期为今后广东农业传媒与传播学科的科学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与理论支撑。
为规范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在期刊中的著录,查阅了31种畜牧、动物医学类期刊,以GB/T 9999—2001《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标准,统计不规范著录格式,提出克服、纠正不正确、不规范的著录格式,正确编排印刷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随着中国栗产业的迅速发展,栗相关专利的数量也逐年增加,鉴于专利对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本文对1985—2010年间中国栗相关专利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栗相关专利申请量15年间增涨15倍以上;主要专利类型为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占96.84%;专利平均授权周期为1~4年;50%以上专利有效期年限超过5或10年;专利内容主要为农业和食品轻工领域,占79.13%;专利权人类型主要为个人,占66.42%;专利研究热点地域为河北、浙江、北京、山东、湖北。预计未来专利申请热点是栗果功能食品开发及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结合例子针对性分析农业类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2种典型错误——标点符号错误和句子成分残缺,指出需要结合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的共同努力来杜绝此类错误的发生,旨在为相关作者和编辑人员提供参考,提高农业类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质量,加快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步伐。
利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数据,对中文核心期刊《果树学报》2005—2009年所载被国内文献引用的论文年代分布、引用频次分布、选题学科分布、论文所在区域、引用期刊分布等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揭示《果树学报》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中国和美国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方面的研究状况,客观地反映两国在该领域的科学能力和影响力,笔者采用ISI Web of Knowledge的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选用普通检索方式,以超富集植物印度芥菜作为主题检索词,对1900—2009年之间该库收录的中国和美国科研人员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和美国在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发文量上相差不是太多,但从高被引论文来看,国际范围内按照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论文中,美国有6篇,且占据前3名,中国无一篇入围。关键词词频分析显示,中美两国研究趋势相似。总体来说,中国学者在印度芥菜方面的研究和美国学者还有一定差距,今后不仅需要提高此领域的研究水平,还要注重提高科技论文的国际影响力。
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1980—2009年国内鳞翅目蝶类昆虫研究专题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这些文献的文献学特征(年代、期刊源和学科方向分布、作者和机构特征,以及科研基金资助状况),揭示了30年间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动态变化和基本态势,并对该领域研究的今后发展提出建议。
内容摘要: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农产品的品牌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传播学视角,从我国农产品品牌的现状和必要性出发,深入剖析当下农产品品牌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品牌传播的难度、层次、理念及方式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广告运用、公共关系、网络推广、实地体验推广及终端推广等品牌营销策略。
21世纪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新阶段,期刊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是期刊发展的关键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分析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并结合了《中国畜牧兽医》的发展现状、办刊理念、管理经验。现从人力资源、经营策略和管理机制3方面探讨了提升科技期刊竞争力的策略,为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对2007—2009年《农业图书情报学刊》载文作者群进行统计和分析,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载文量的时间分布、作者群的地域和所属单位分布、核心作者群的数量进行统计,从作者研究的角度反映期刊的发展水平,以期为刊物今后的作者队伍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 根据福建省9年来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总结福建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福建省加快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提出建议与对策:一是扩大规模,调整结构;二是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三加强师资培训,推进“双导师型”队伍建设;四加强教材建设,构建体现农业推广特色的教材体系。
以《中国农学通报》为例,从历史积淀、办刊宗旨、主办单位、编辑水平、办刊理念等方面分析了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基础;论述了增强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途径,包括提高稿源水平、办刊质量、编审效率、加强管理与编辑队伍建设,加快与国际接轨。并从载文量、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变化、被引频次、基金资助论文率、网络影响力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中国农学通报》在农业领域影响力的提高情况。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蚕业科学》2005-2008所发论文引文(包括引文的数量,语种,类型分布),作者(包括作者的系统、地区、合作类型分布)及基金论文(包括基金论文的数量,获基金资助的数量,资助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客观揭示该刊在我国学术界的整体水平及重要影响。
对《中国水产科学》2006年和2007年的引证数据进行了各项指标的计量学分析,并将结果与2004年和2005年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2006年和2007年国内引用《中国水产科学》的期刊数分别为141种和166种,与2004年和2005年相比均有提;2006年和2007年年的总被引频次为2133次,较2004年和2005年的总和提高了991次;2年中的单篇被引频次最高为22次;在被引频次较高(前10位)的单篇论文中,以水产病害与免疫学与遗传育种方面的论文占优势,与2004-2005年以环境生态方面论文占绝对优势的结果相比,科技论文的引证热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结论认为,通过期刊论文的引证分析,不但可以指导编辑人员对稿件进行有依据的遴选,还可以提示科研人员以及科研科管理人员关注科研热点的变化趋势。
摘 要: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总库为统计源,调查了农业科技栏目中582种农业科技期刊2003-2007年间刊登的641 587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了解我国农业科技类期刊发表论文总体学术水平。结果表明:2003-2007年间被引用频次超过50次的文章共229篇,占0.038%,而未被引用的期刊占68.93%。刊登高被引频次(被引频次在30次及以上)论文较多的期刊多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农业部主管,中国行业协会主办的期刊。生态学方面论文引用频次较高。被引频次较高论文作者集中在高校,地方科研单位较少,数量最多的是中国科学院。
随着国际农业交流的日益发展,农业文献翻译正在彰显出愈加重要的作用。在农业文献翻译过程中,通过翻译理论的指导,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不仅能够保证翻译质量,并且可以加强理解沟通。本论文主要对比分析了Peter Newmark 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对基本农业文献的形式进行了划分归类,并举例说明。文章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对原文形式的正确分析理解和对两种翻译方法特性的灵活掌握,是达到佳翻译效果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