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 动物医学 蚕 蜂”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郭媛, 武文卿, 张旭凤, 张云毅, 宋怀磊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127-1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900643

    为探究梨优势传粉昆虫,在对山西省平川区和近山区的梨树野生传粉昆虫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野生传粉昆虫的种类、数量及其访花行为。结果表明,2个调查样地访花昆虫共有4目15科22种。近山区传粉昆虫的种类和数量较平川区丰富。近山区优势传粉昆虫为中华蜜蜂、毛附黑条蜂、黄胸地蜂。3个蜂种均喜欢访问树干中上部花朵;中华蜜蜂访问上部花、中部花、下部花的比例分别为36.9%、51.1%、12.0%;毛附黑条蜂访问上部花、中部花、下部花的比例分别为46.5%、38.0%、15.5%;黄胸地蜂访问上部花、中部花、下部花的比例分别为41.2%、37.6%、21.2%。中华蜜蜂[(11.95±0.87)朵/min]和毛附黑条蜂[(12.52±2.16)朵/min]的传粉频率显著高于黄胸地蜂[(6.64±0.56)朵/min],中华蜜蜂是梨传粉的理想昆虫。研究可为明确山西省梨树野生传粉昆虫现状、建立野生传粉昆虫数据库及梨授粉用蜂提供理论依据。

  • 韩忠海,李晓宇,张继涛,穆春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5): 124-12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90061
    为了提高羊草有性结实能力和提高羊草种子产量及质量,在羊草人工草地于羊草拔节期(5月19日)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3)、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KT),研究植物激素对羊草开花习性和结实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外源植物激素,对羊草开花习性及结实特征影响不同。低浓度(75 mg.L-1)GA3通过增加盛花期后期开花数以及上午9:00前的小花开放数量,来增加开花总数和结实数,并最终显著增加了单穗种子重(P<0.05)。在盛花期内,150 mg.L-1的KT没有显著影响羊草单穗开花数,但最终显著增加了羊草单穗结实数和种子重(P<0.05)。75 mg.L-1浓度的IAA对羊草开花数、结实数和种子重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羊草拔节期,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GA3和KT对羊草开花习性和结实特征有显著促进作用。
  • 郑霞,侯振平,戴求仲,陈青,吴端钦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3): 137-1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50151
    将鲜饲用苎麻与全株饲用玉米按质量比分别为100:0(CON)、90:10(R10)、80:20(R20)和60:40 (R40)贮存45 d后,进行感官评价及青贮饲料品质分析,旨在考察调制青贮饲料时二者适宜的混合比例。结果表明:混合青贮随着苎麻比例的增加,气味打分下降,但是各处理的综合感官评价均为1级优等;苎麻添加组的pH值、粗蛋白质(CP)及粗灰分(As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显著降低了其总能值(GE)(P<0.05);R20和R40组的干物质采食量高于CON组,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且混合处理对相对饲用价值(RFV)、有机物质消化率(OMD)、总可吸收营养物质(TDN)及净能(NE1)等也无显著影响(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鲜饲用苎麻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时适宜占比为20%~40%。
  • 谢月琴,罗君谊,陈婷,习欠云,张永亮,孙加节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3): 141-1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60083
    为了探寻茶渣的再利用情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年对茶渣再利用的研究,结论是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茶渣在工业和农业领域的的再利用趋于饱和,但是在畜牧领域的研究甚少,还尚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因此,今后还需把研究方向朝向畜牧行业。本研究首先简要的概括了茶渣的来源和成分,随后详细地阐述以了茶渣在工业、农业和畜牧业三个领域的应用概况,着重介绍了茶渣作为动物饲料在畜牧业方面的研究,最后以茶渣现有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王老吉茶渣作为反刍动物饲料的应用展望,希望对今后王老吉茶渣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代旭,王越凡,余杰,王立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3): 146-1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60089
    本文探究了光合细菌能否在鸡粪溶液中生长以及其生长的最适鸡粪浓度。首先,把鸡粪处理成适合使用的溶液,按等差的方法配置成不同浓度培养基培养光合细菌并通过多种方法检验记录数据。根据前7天的数据对比分析显示,培养基浓度为18%和 20%之时光合细菌浓度分别为8.2×109个/mL和7.8×109个/mL差异不显著且明显高于鸡粪浓度为16%的组别,极高于对照组和鸡粪浓度为10%、12%、14%、20%、22%、24%的组别,在浓度为18%和20%的培养基中的菌落大小也是稍大于其他浓度的菌落大小。综上证明光合细菌可以在经过处理的鸡粪溶液中生长以及其最适合生长的鸡粪溶液的浓度在18%和20%左右。
  • 程婧茹,秦丽杰,侯希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2): 126-13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00043
    生猪养殖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和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及水环境污染影响较大。水足迹区别于传统的取水指标,既可用于核算畜牧业耗水量,也可用于衡量畜牧业产生的水污染。为了研究吉林省生猪生产和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及水环境的影响,基于水足迹理论及核算方法,对2000-2016年生猪生产水足迹进行量化,分析其绿水足迹、蓝水足迹、灰水足迹及总水足迹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6年吉林省生猪的总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其中绿水足迹呈上升趋势,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吉林省各县(市、区)生猪绿水足迹、蓝水足迹、灰水足迹和总水足迹的空间分布总体为中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最低,地域差异明显。因此,吉林省生猪养殖应优化布局,中部地区生猪养殖应大力发展,东部地区适当增加,而西部地区需加以控制。
  • 王晓春,高婷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2): 135-1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60088
    为研究盐胁迫对紫花苜蓿萌发的影响,本试验以不同浓度的NaCl盐浓度对15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萌发期的室内发芽鉴定,通过对不同盐浓度下种子发芽势、相对发芽势、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及根、茎、苗高等数据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浓度盐胁迫下(0.2%,0.4%,0.6%),多数品种(13个品种)都能保持较高的发芽能力(89%以上);而当盐浓度达到0.8%时,各品种发芽能力有了较大差别。同时,开始出现畸形苗,是开展苜蓿萌发期耐盐(NaCl)鉴定时最适的起点浓度。耐盐能力越强的品种,畸形苗出现的比例越少。随着盐浓度的增大,毒害作用越大,很多已萌发植株的根失活,而苗越长的植株虽然根已失活,但个别苗会从根茎处发出新根,增加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耐盐性。通过对以上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耐盐较强的品种有:‘岩石’、‘中苜1号’、‘陇东’、‘中苜3号’、‘DS310FY’。本试验的开展,为紫花苜蓿耐盐碱品种快速筛选及盐碱地区紫花苜蓿引种和培育较耐盐的紫花苜蓿新品种提供理论支持。
  • 王方,刘建华,冉生斌,马小黎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2): 147-1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90130
    为解决畜草失衡,机械化、规模化发展饲用甜菜提供理论依据。对5个不同基因型饲用甜菜品种生长指标及根体产量和锤度进行动态研究,并对根体产量和锤度与8个主要指标进行灰色相关度分析。结果表明:叶柄厚度和产量是影响锤度的主导因素;株高和幼苗百株重是饲用甜菜产量的主导因素;叶片数作为饲用甜菜一项重要指标,他不仅影响根体锤度,也影响根体的产量。多倍体品种在改良饲用甜菜苗期抗逆性和提高根体含糖量过程中有很高的利用价值。‘饲用3号’综合指标表现较为突出,并且产量在参试品种中位居第一(12034.56 kg/亩),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 胡军和,唐涛,谭显胜,曾智,吴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7): 153-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40029
    为了探究外泌体在卵泡中调控卵母细胞生长发育以及后续受精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归纳了最近外泌体泡的文献。首先综述了外泌体的组成和功能,其次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阐述外泌体在卵泡中如何调控卵母细胞与卵泡体细胞的互作机制,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外泌体介导精卵结合的调控机制。从而得出了外泌体在卵泡中通过其中包含的蛋白和RNA等物质调控卵母细胞生长发育的结论,建议在研究卵母细胞生长发育调控的研究方面应该重视对于外泌体的研究。最终,首次统性论述了外泌体对于卵母细胞的发育的影响,期望对于研究同行有一定的意义。
  • 谢云浩#,王彦平#,杨佐君,郭勇,王相国,倪和民,付博凡,麻柱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4): 138-14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30016
    旨在筛选奶牛早期妊娠诊断标志因子,将奶牛早期妊娠检测时间窗口提前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提高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北京某牛场选10头荷斯坦奶牛,在输精后第1、4、7、10、13、16、19天取血,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Wnt7a和PR的表达趋势和变化规律。通过直检对10头荷斯坦奶牛的怀孕检测,其中有7头受孕3头未受孕。通过检测受孕和未孕的奶牛血液中Wnt7a基因和PR基因的表达量,发现Wnt7a基因在受孕奶牛血液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未孕奶牛,特别是输精后第7天受孕奶牛的表达量显著增高,Wnt7a的蛋白质水平表达呈现出类似趋势;PR基因在全部10头奶牛中呈现出从输精后第一天表达开始降低,并一直维持一个很低的表达状态。Wnt7a具有作为奶牛早期妊娠诊断标志因子的潜质,其优势在于将检测窗口提前到输精后的第7天;PR不具有作为标志因子的优势。通过探究影响早期妊娠的相关因子变化规律,可以为孕检的时间窗口提前到早期妊娠阶段提供理论依据。
  • 胡影,曹云芳,樊琼,王灏琦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4): 144-1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30075
    [目的]为了研究酵母培养物对鹌鹑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1日龄朝鲜龙城系鹌鹑720羽,随机分4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0.1%、0.15%和0.2%的酵母培养物,试验期42d。[结果]结果表明:试验Ⅱ组和Ⅲ组均能显著提高鹌鹑1-21d、22-42d和1-42d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显著提高21d和42d鹌鹑法氏囊指数和42d鹌鹑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均能显著降低21d鹌鹑盲肠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数量,试验Ⅱ组和Ⅲ组能显著增加乳酸杆菌数量,且试验Ⅰ组和Ⅲ组组间差异亦显著;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均能显著降低42d鹌鹑盲肠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数量,显著提高乳酸杆菌数量,试验Ⅰ组和Ⅲ组组间差异均显著。[结论]说明酵母培养物提高鹌鹑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的菌群结构。适宜添加量为0.15%。
  • 田春景,秦小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3): 131-13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30013
    为了探明补充营养是否对管氏肿腿蜂雌蜂的寄生率、子代蜂数量和生育历期有显著影响。本文采用单管饲养法,研究了外源营养对管氏肿腿蜂繁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不同营养后,对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和子代蜂数量有显著影响,寄生蜂母蜂是否补充营养对其子代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综合考虑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产卵量、繁蜂量、雌雄比以及发育历期,10%葡萄糖是最佳营养源。
  • 阿啟兰,魏小星,贾志锋,马祥,周青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8): 154-15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20081
    [目的]为获得适宜在青海民和地区种植的小黑麦品种,[方法]在当地进行国内外小黑麦品种的适应性试验,测定其生育期、株高、出苗率、发芽等指标。[结果]结果表明:国内的小黑麦品种比国外的品种生育期短2-10 d;株高相比较而言“Pingpong”最高,达164.3cm,其次是“中饲1048”(158.07cm)和“中饲3241”(153.50cm);出苗率“中饲1048”最高,为60.67%;综合发芽指标及千粒重分析表明, “中饲1048”最高,“中饲3241”次之,在该地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结论]因此,“Pingpong”、“中饲1048”和“中饲3241”三个品种可以作为该地区种植的推荐品种。
  • 赵俊金,王振云,金穗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8): 160-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30008
    为进一步探索冷冻精液的质量提高与技术关键,本研究对近年来国内各牛冷冻精液生产企业1720头份精液样品进行了质量分析,涉及品种有奶牛、肉牛类(包括乳肉兼用、黄牛、牦牛等)和奶水牛等。结果:剂量值(0.20±0.008)mL、活力(40.9±2.3)%、每剂量前进运动精子数(1224.3±291.7)万个、畸形率(12.6±3.8)%、细菌菌落数(38.9±192.7)个。年度间比较,活力呈不规则的起伏变化;畸形率2016年均值显著低于前二个年度,分别下降0.8%和1.3%,3个年度间均差异显著(P<0.05),细菌菌落数2014年显著高于其他二个年度(P<0.05);品种间比较,奶牛活力分别高于奶水牛0.5%、肉、兼用牛0.2%(P<0.05),奶水牛与肉牛及兼用牛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奶水牛畸形率分别高于奶牛1.9%、肉用牛0.9%,均差异显著(P<0.05),前进运动精子数,奶水牛最高,奶牛最低,品种间均差异显著(P<0.05);生产企业间比较,活力、前进运动精子数、畸形率均分别存在不同差异。通过数据分析,反映了目前国内牛冷冻精液的质量概况,为冷冻精液的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 李翔程,韩利方,孙晨阳,王天奇,闫文朝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7): 102-10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30091
    为了评价不同粪便检查方法在球虫病预防性检测和临床病例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在无球虫鸡新鲜粪便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模拟临床样品,共8个梯度,然后用改进型直接涂片法、水洗沉淀法、饱和氯化钠溶液漂浮法和改进型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法进行检测和计数。结果显示,改进型直接涂片法检测下限为6000个/g,水洗沉淀法检测下限为3000个/g,这两种方法镜下检测均有大量杂质。饱和氯化钠溶液漂浮法检测下限为100个/g,改进型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法检测下限为300个/g,二者镜下视野中杂质含量均较少。添加回收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型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法平均回收率为82.2%,平均变异系数为3.7%;3~5 g为最佳检测粪样重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综合考虑,改进型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法是一种理想可靠的球虫病临床检测方法,在集约化养殖场畜禽球虫病防控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 刘建宁,石永红,吴欣明,郭璞,方志红,贾会丽,张燕,池惠武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7): 107-11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60001
    对饲草燕麦不同生育期的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营养成分以及饲料相对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晋北旱作条件下,饲草燕麦从孕穗期到蜡熟期株高增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鲜干比、茎叶比、干草产量变化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孕穗期最低,蜡熟期最高。鲜草产量乳熟期达到最高,为33777.78㎏/hm&amp;amp;lt;sub&amp;amp;gt;2&amp;amp;lt;/sub&amp;amp;gt;。干草产量从孕穗期持续增加,蜡熟期达到最高,为10184.71㎏/hm&amp;amp;lt;sub&amp;amp;gt;2&amp;amp;lt;/sub&amp;amp;gt;。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开花期最高,为10.00%,蜡熟期最低,为7.07%。饲料相对值(RFV)乳熟期最高,为95.85,蜡熟期次之,为86.03。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晋北地区旱作条件下,饲草燕麦在调制青贮饲料时应在开花期至乳熟期收割;调制干草时应在乳熟期至蜡熟期收割。
  • 罗璇,安晨,路璐,周贝贝,曹正锋,戴网成,沈晓昆,徐琪,赵文明,陈国宏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5): 159-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10081
    为探究鸭在稻田间的运动规律,揭示不同鸭品种在田间的行为学差异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稻鸭共作试验田9块(766 m2/块),按225只/hm2分别放入役用鸭(绿头野鸭♂?金定鸭♀)、金定鸭、白改鸭等3个鸭品种,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采用连续观察法记录鸭在每天的5:00—20:00时间段内在田间的游动、休息、采食等行为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连续观察5天。经观察发现,鸭田间活动高峰一般是在早上5:00—7:00,8:00—11:00以及15:00—18:00等时间段,役用鸭和金定鸭每天的活动时间分别为324.50 min(36.06%),315.75 min(35.08%),极显著高于白改鸭264.50 min (29.39%) (P<0.01)。采用役用鸭、金定鸭、白改鸭进行稻鸭共作后,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2.75%,20.14%和10.89%。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鸭游动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结实率、理论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9,P<0.01;r=0.858,P<0.01),千粒重、实际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627,P<0.05;r=0.767,P<0.05)。研究结果表明:役用鸭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最好,且发现游动时间可作为影响稻鸭共作水稻产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该研究结果为稻鸭共作鸭品种的筛选以及稻鸭共作系统水稻产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 许培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2): 146-1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30100
    该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LAMP方法。根据GenBank中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基因(ompH)序列,在其保守区域设计了多套LAMP引物,通过LAMP反应,评价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加入SYBR Green Ⅰ,对其进行肉眼判定。结果显示:建立的LAMP方法在56℃水浴中1 h可对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核酸进行高效扩增,在反应结束后加入SYBR Green Ⅰ可肉眼进行判断;该方法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对其它相关猪病病原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DNA核酸的检测量为0.05pg,是PCR的100倍,显示出很高的敏感性;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5株猪多杀性巴氏杆菌阳性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LAMP法与PCR检测的结果是一致的。结果表明该研究建立了一种操作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的可对猪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快速检测并可肉眼判定结果的可视化LAMP方法,适合在基层使用。
  • 赵哲,刘雨,陈建成,白羽萍,苗毅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9): 132-13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10074
    草牧业是以草为基础的畜牧业,是在传统畜牧业和草业基础上提升的新型生态草畜产业。我国草原面积近60亿亩,草地畜牧业发展拥有巨大潜力,如何实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当前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与挑战。本研究借鉴柳卸林的政策分析框架,梳理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颁布的草牧业政策,并基于呼伦贝尔地区的农、牧户调研,辨识草牧业发展的政策缺口,厘清当地生态草牧业发展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困境,为长期的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 郭志祥,曾莉,何成兴,刘建勇,番华彩,白亭亭,杨佩文,孔令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8): 97-10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10135
    饲喂效果是评价一种草料应用推广的重要指标。香蕉茎叶作为一种新型非常规饲草料资源,通过与常规饲草料的饲喂比较,明确其饲喂效能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连续2 年在不同肉牛养殖场选取18~24 月龄的育肥肉牛,分别进行香蕉茎叶青贮饲料对育肥肉牛增重效果、香蕉茎叶青贮饲料与甘蔗稍叶青贮饲料、玉米秸秆鲜草料、玉米秸秆青贮料、皇竹草鲜草料、带苞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等不同饲草料对育肥肉牛增重效能的比较试验。于饲喂前和饲喂后的30、60、90、120 天分别对供试牛只进行称重,通过牛只的日增质量评价香蕉茎叶青贮饲料对肉牛的育肥效能。结果表明:香蕉茎叶青贮饲料对西杂牛育肥增重效果明显高于本地黄牛,饲喂西杂牛日增重可达0.92~1.26 kg/头,饲喂本地黄牛日增重为0.41~0.59 kg/头;与其他饲草料饲喂效果相比,香蕉茎叶青贮饲料仅在饲喂30 天的日增质量低于全株玉米青贮饲料0.106 kg/头(P>0.05),与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甘蔗稍叶青贮饲料效果相当(P>0.05),略高于玉米秸秆鲜料、皇竹草鲜料饲喂效果(P>0.05)。香蕉茎叶青贮饲料对育肥肉牛饲喂效果可替代玉米植株、甘蔗稍叶、皇竹草等常规饲草料在肉牛养殖生产中推广应用。
  • 陈长宽,金崇富,杨智青,陈应江,时凯,侯福银,冶冬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8): 102-10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20023
    本研究以肉鸡为研究对象,研究发酵床饲养模式下,鸡生长性状、肉品质及屠宰性能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生长性状:第一批次5周龄体重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 9周龄体重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第三批次5、6、9周龄体重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 8、10周龄体重发酵床模式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5)。肉品质:在胸肌品质中:第二批次失水率网上平养模式极显著低于发酵床模式(P<0.01)。第三批次水分网上平养模式显著低于发酵床模式(P<0.05);粗蛋白网上平养模式极显著高于发酵床模式(P<0.01)。在腿肌品质中:第一批次PH值发酵床模式极显著低于网上平养模式(P<0.01);剪切力发酵床模式极显著高于网上平养模式(P<0.05)。结论①发酵床养殖模式下鸡体重优于网上平养模式;②三批次试验鸡产肉性能均较好;③发酵床养殖模式下肉质优于网上平养模式,腿肌品质优于胸肌。
  • 白若雨,王相国,王瑞,王天坤,盛熙晖,齐晓龙,李秋明,郭勇,倪和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5): 150-15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20080
    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胎次奶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指导实际生产工作,本试验选用体况相近的不同胎次荷斯坦奶牛,对奶牛的血液样品进行血常规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血常规测定发现5胎奶牛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显著高于2-4胎奶牛(P<0.05);2-4胎奶牛红细胞数显著高于5胎和1胎奶牛的红细胞数(P<0.05);1胎奶牛的血红蛋白却显著高于2-5胎奶牛;5胎奶牛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P<0.05)。血液生化测定发现1胎奶牛内ALKP的含量与钙离子浓度显著都高于2-4胎(P<0.05),趋势都是随着胎次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结论得出母牛胎次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不同胎次母牛的饲养管理提供依据。
  • 李 娜,徐廷生,雷雪芹,吴秋珏,刘 宁,文凤云,高灵照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5): 154-15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10034
    试验旨在通过研究不同能量水平对卢氏绿壳蛋鸡育成期体尺、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得出其育成期能量的需要量。选用150 只体重相近的8 周龄卢氏绿壳蛋鸡,按能量水平(A组10.52 MJ/kg、B组10.90 MJ/kg、C组11.29 MJ/kg、D组11.70 MJ/kg、E组12.10 MJ/kg)随机分为5 组(5 个重复,每个重复6 只鸡)。试验采取单因素试验设计,预试期1 周,正试期10 周。结果表明:不同能量水平显著影响卢氏绿壳蛋鸡育成期的胫长、胸宽和胸深(P<0.05)。D和E 组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A、B和C组(P<0.05)。能量过高时(E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又有所下降。不同能量水平对卢氏绿壳蛋鸡的屠宰性能影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能量水平为11.70 MJ/kg时,更有利于提高卢氏绿壳蛋鸡育成期的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
  • 杨伟克,唐芬芬,刘增虎,钟健,董占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5): 160-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30058
    [目的]为研究细菌刺激后,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喂食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不同时间(6、12、24、48h)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表达情况,同时测定了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喂食两种细菌6h、12h和24h,家蚕血淋巴中PPO1和PPO2基因上调表达,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喂食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后,PPO1和PPO2基因相对表达量及酚氧化酶活性在12h达到最高值,而喂食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4h达到最高值。[结论]家蚕感染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暗示感染不同细菌后诱发的家蚕免疫机制并不完全相同。。
  • 丁瑞丰,阿克旦.吾外士,朱晓华,董力辉,司天桃,古丽夏提,张小龙,朱晓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 139-1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132
    旨在对暗黑赤眼蜂低温贮存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规模化繁殖的暗黑赤眼蜂低温贮存提供依据。利用清水、0.5%盐水、1.0%盐水、1.5%盐水和直接冷藏等方式处理被暗黑赤眼蜂寄生的麦蛾卵,研究其低温贮藏技术。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0.5%、1.0%和1.5%盐水处理后能够显著提高暗黑赤眼蜂的羽化率、降低其羽化畸形率;45 天以内,各浓度盐水处理的暗黑赤眼蜂单雌产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在此时间内利用盐水处理可显著保持暗黑赤眼蜂的单雌产卵量;冷藏90 天后,暗黑赤眼蜂雌雄比例开始增大,75 天后,暗黑赤眼蜂的雌雄比例失调较为严重。研究表明:冷藏时间的增加不利于暗黑赤眼蜂各项指标的发育,但0.5%、1.0%和1.5%盐水处理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负面影响,是羽化率、羽化畸形率、雌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和雌雄比例等指标的有利因素。
  • 周森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 104-1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00006
    旨在研究H5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暴发、传播及进化规律,探索不同宿主、宿主行为、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疾病传播与进化的影响,以期为该疾病未来预防与控制提供建议和理论支持。研究中利用空间分析技术、系统进化分析技术,研究了全球H5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004—2015 年)的时空爆发、传播和进化规律。结果表明:H5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2004—2008 年出现集中暴发及大面积扩散后,于2011—2015 年出现第二次大面积暴发,同时伴随多种禽流感亚型。此外,对不同地区病毒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地理隔离会造成病毒在区域内鲜有进化或暴发;而病毒在一个地区持续性存在并感染不同宿主,导致病毒的进化及遗传的多样性。研究认为,地理隔离、宿主行为等因素是造成有些地区如南亚、北美洲,病毒遗传差异较小,而有些地区如东北亚、中国等病毒的遗传差异显著的原因之一。
  • 王俊丽#,马学军#,高婷,蒙建菊,孙宗扬,史慧君,王金泉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 111-1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00080
    本研究旨在观察阿勒泰大尾羊尾脂油脂对损伤皮肤是否具有修复作用,并与牛油脂、市售商品做比较。研究选择40 只体重在31 ± 1 g 之间的昆明小鼠,雌雄各半,通过构建小鼠皮肤损伤模型,将小鼠分为4 组(羊尾油组、牛油组、市售商品组和空白组)进行试验观察。小鼠皮肤伤口愈合良好,雌鼠的创面愈合能力强于雄鼠,雌鼠伤口愈合速度:羊尾油组>牛油组>市售商品组>空白对照组。雄鼠伤口愈合速度:羊尾油组>市售商品组>牛油组>空白对照组。皮肤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涂抹羊尾脂、牛油脂、市售商品与空白对照处皮肤相比,创伤修复组织中脂肪细胞、胶原纤维以及其他细胞的数量、排列分布均有差异。羊尾油和牛油均有修复皮肤创伤的作用,且羊尾油修复作用更强,羊尾油可通过促进胶原纤维的生成加速皮肤修复。
  • 孙宗扬,靳红娟,蒙建菊,王金泉,王俊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 116-12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20010
    旨在探究制备的牛、羊油脂对小鼠血液生理指标及脏器形态的影响及牛、羊油脂的部分免疫功能,为动物性脂肪产品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选择30 只体重28~30 g 的雄性昆明小鼠,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羊油脂组以及牛油脂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羊尾油脂及牛肾周油脂。30 天后眼球采血,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采集心、肝、脾、胃、肾的组织样品称重,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各脏器组织结构变化。羊油脂组的肝脏系数极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胃脏器系数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心、脾、肾脏器系数同生理盐水组无差异性(P>0.05);牛油脂组心、肝器系数极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脾、肾、胃脏器系数与生理盐水组无差异(P>0.05)。2 种油脂均使小鼠血液白细胞显著增多,红细胞减少,羊油脂使血小板数目增加而牛油脂使血小板数目显著增加。在石蜡切片中观察到羊油脂组与牛油脂组心脏出现脂肪增加,少数心肌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胃和肾周脂肪细胞增加,肝脏以及脾脏没有明显的变化。本试验结果表明牛、羊油脂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 吴方达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 122-12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023
    为了解福建宁德地区猪源细菌对氟苯尼考耐药性及耐药基因floR的遗传特性。本研究从宁德地区6个猪场分别采集了50份仔猪粪便样品。从中分离得到氟苯尼考耐药大肠杆菌17株、沙门氏菌2株、肺炎克雷伯菌5株和鲍曼不动杆菌8株。并对其耐药基因floR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宁德地区猪源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氟苯尼考的耐药检出率分别为34%、4%、10%和16%。且所有的分离细菌都呈现了多重耐药性。同源性分析发现不同细菌间的耐药基因floR存在高度同源性。这些结果表明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广泛存在于不同细菌间,且可在不同细菌间进行水平传播。该研究为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广泛传播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 李陈建,王玉祥,张博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6): 146-1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098
    为研究施肥量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Xinmu No.4)为材料,采用“3414”施肥试验方案,研究不同氮、磷、钾肥配比施肥对苜蓿的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苜蓿生产中科学施肥提供参考数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产量、品质影响不同。N2P2K3组合的鲜草产量最高(83.62t.hm-2),N2P2K1次之,分别比N0P0K0(65.17t.hm-2)增产28.31%、20.42%。各处理叶、茎的粗蛋白含量均是第一茬较高;各处理、各茬次中的叶蛋白含量均高于茎,而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均低于茎秆中含量;第一茬叶蛋白较高的是N2P2K0,为30.94%;三茬平均叶蛋白含量较高的是N1P2K2,为28.44%,N2P1K2次之,N2P2K2最低,为23.00%。综合分析认为,试验区2年生苜蓿的最佳施肥配比是N2P2K3组合,即120 kg.hm-2 尿素+90 kg.hm-2 过磷酸钙+90 kg.hm-2 硫酸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