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年度、期号倒序)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活性炭、高岭土、人造沸石、蛭石、珍珠岩、蒙脱石共六种粘土矿物及其用量对污水中可溶态N、P的吸附效果。它们对铵态氮的沉降率分别是:1%,4%,78%,11%,2%,26%;对硝态氮的沉降率分别是:32%,6%,4.5%,3.6%,0.8%,56%;对可溶态P的沉降率分别是:35%,-22%,9%,11.7%,3.6%,16.8%。结果表明,人造沸石是沉降铵态氮的最佳粘土矿物,而活性炭既是硝态氮的最佳粘土矿物,同时也是可溶态P的最佳粘土矿物。综合去除率和经济效益,吸附铵态氮,最佳的沸石浓度1.5g/L,单位吸附量11.8mg/g,吸附率59%;吸附硝态氮,最佳的活性炭浓度为12g/L,单位吸附量0.108mg/g,吸附率51%;吸附磷酸根,最佳的活性炭浓度为2.0g/L,单位吸附量0.26mg/g,吸附率26%。
本试验主要进行了南芋1号、青芋2号、青芋1号和能芋1号在青海及新疆非耕地品种比较和低成本优质栽培技术研究。结果如下:南芋1号、青芋2号、青芋1号和能芋1号在青海大通县生物学特性表现不一致,南芋1号和青芋2号产量较高,南芋1号、青芋2号、青芋1号和能芋1号在新疆表现与在青海大通县表现完全不同,南芋1号块茎及生物产量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品种。在新疆,南芋1号在E处理下产量最高,在C处理下最低,不同处理下单株块茎个数也不同,同样,青芋2号在E处理下产量最高,而在C处理下最低,不同处理下单株块茎个数也不同,说明不同试验处理对南芋1号和青芋2号块茎影响显著。在青海,南芋1号在E处理下产量最高,而在B处理下最低,不同处理下单株块茎个数也不同,说明在青海不同试验处理对南芋1号块茎影响显著。而青芋2号产量较南芋1号高,在B处理下产量最高,而在E处理下较低,不同处理下单株块茎个数也不同,说明不同试验处理对青芋2号块茎影响也显著。在新疆和青海不同耕作措施对菊芋块茎产量和块茎个数影响较显著。
摘 要 本文以乡镇为单位,拟定了3个要素层、12个具体的评价因子,运用定量的方法,对南城县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多因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全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县城所在地的建昌镇、天井源乡等集约水平较高,而龙湖、浔溪、洪门等乡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集约利用水平梯度区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基于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2009年生长季(5~9月份晴日)湍流通量监测资料,结合同步气象资料,分析了典型草原区大气CO2浓度日变化特征及与环境主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区生长季大气CO2浓度日变化呈“正弦”规律波动。最高值出现在5:30左右,为358.1μl/L,最低值出现在13:00左右,为351.1μl/L。与温度、水平风速、光合有效辐射、地表温度(0~5cm)达到显著负相关水平,与空气水蒸气密度、湿度、气压、地温(40cm)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
摘要:秸秆人造板产业是人造板的子产业,同时又与林业产业息息相关。三者联系紧密,属于逻辑上的包涵与被包涵关系,在产业特征和发展过程上具有诸多的一致性。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三者的产业发展动因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尤其是秸秆人造板与人造板产业的一致性更强。秸秆人造板有别于其他人造板子产业的根本则在于其新产业的特征和原材料的差异性。理清人造板产业发展态势、内外部环境及影响因素,对于分析和研究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动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人造板产业发展轨迹、战略环境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重要参考,结合其秸秆人造板新产业特征,从而分析和提炼出秸秆人造板的产业发展动因,并对动因进行梳理,形成动力因素框架,在产业发展动因方面进行初步地探讨和分析。
天津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要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优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软环境,加强农业制度创新,构建体制保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在全面分析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融资困境的基础上,认为必须从确立法律保障系统、创新金融管理体制、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构建农业保险体系以及加强金融安全监管六方面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参与式发展理论起源于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成长于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国际发展实践中,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通过借鉴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探讨西藏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建立西藏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式发展机制。
摘要:农民工问题多年来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为我国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遭侵犯,维权也存在诸多困境。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以及法律素质普遍较低,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目前我国农民工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剖析农民工维权艰难的主观要素,探索出培育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有效方法和途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维权困境的内在动力,保障其合法权益的有效实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过程进行准确预测是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灰色预测将随机过程看成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根据GM (1,1)模型的建模机理,建立了青岛市老年人口数量与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的灰色预测模型;利用模型预测得出2009~2040年青岛市老年人口数量与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并得到2035年老年人口数量将比2009年翻一番;分析了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主要原因是青岛市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两次生育高峰的影响,其次是由于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下降,导致青少年人口比重降低;提出了逐步延长工作年限、提高退休年龄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建立健全城乡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摘要:中国农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对自然的过分依赖性、劳动对象的生理性、生产的长期性、对土地的过分依赖性是中国农业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工业化中农业的弱势地位、城乡间的制度壁垒等是中国农业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
null
纤维素的资源化利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文章阐述了纤维素酶对纤维素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的选育及其混合菌群构建的研究概况。作者认为弄清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从而用于指导筛选培育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菌种以及建立高效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体系仍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工作的重点。
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对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2007年河北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状况、投入与产出、环境负荷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总能值使用量为7.70×1023sej,其中不可更新资源产品能值7.42×1023sej,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4.93×1022sej,进口能值5.33×1022sej,出口能值7.41×1022sej;可更新资源产品能值2.13×1023sej,其中农产品能值为1.23×1023sej,畜产品能值为6.78×1022sej,水产品能值为8.37×1021sej;能值自给率为105.4%,能值产出率为30.3%,能值使用密度为4.10×1012sej.m-2,人均能值使用量为1.11×1016sej.人-1,能值货币比率为5.62×1011sej.元-1,废气物能值为4.66×1021sej,环境负荷率16.1,可持续发展指数为53.2,整体上说明本生态经济系统是不可持续的。
用调和权重线性滑动平均处理方法,分析历年粮食产量,将减产幅度≥5%的年份定为典型减产年,通过气象灾害分析,找出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结果表明:干旱和雨涝灾害是造成当地粮食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随着粮食产量水平的提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加大趋势。在加强抗旱、防涝工程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对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还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摘要:样品经正己烷提取,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气相色谱仪检测。对菜豆和土壤中的精异丙甲草胺进行不同水平的添加回收率实验,方法的回收率为84.47%~105.92%,变异系数为0.87%~7.81%。精异丙甲草胺的最小检知量为1×10-11 g,它在土壤、植株、菜豆上的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1mg?kg-1。方法的精密度、灵敏度和准确度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依据《水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调查标准,对黑龙江省水稻地方品种123份、国外引进品种68份和黑龙江省选育品种82份进行农艺性状精准鉴定,对273份不同类型水稻农艺性状指标进行等级分类,筛选综合性状优异材料为地方品种共7份、国外品种13份、选育品种13份,其将对黑龙江省水稻育种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河套灌区主要经济作物向日葵历年遭受霜冻影响的调查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确定了向日葵霜冻的气象指标,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河套灌区各地霜冻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霜冻结束时间,从西南向东北部地区延迟;各地霜冻变化趋势不同,但总趋势是逐渐提前;霜冻变化规律与气温变化规律不同,对作物的影响增大。
从太原市郊苯酚污染的土样中分离到一株能以苯酚、苯甲酸、萘、联苯和苯并噻吩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并且具有同时分解单环和双环芳香类物质能力的菌株,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红球菌DF51(Rhodococcus sp. DF51). 在本实验条件下,菌株DF51能够有效降解浓度范围为100-800mg L-1的苯酚,该菌代谢苯酚主要是通过邻苯二酚1, 2-双加氧酶催化开环途径进行,同时辅以邻苯二酚2, 3-双加氧酶催化开环,表明菌株DF51兼有混浊红球菌(Rhodoccocus opacus R7)和红球菌PNAN5(Rhodoccocus sp. strain DF51)降解苯酚的途径. 菌株DF51固定化实验表明,该菌的固定化细胞具有降解苯酚的潜在应用价值.
摘要:本项目收集整理全区118个气象台站的气象和生态监测信息数据,充分应用现代计算机编程技术,建立了干旱气象服务历史数据库。开发完成对全区各地气象台站网络传递的逐日(逐旬、月)气象、生态、灾情监测实时信息自动化采集整理、数据解译、数据追加入库的应用功能程序模块,实现了及时补充和调用实时数据的业务化应用目的。为干旱分析服务提供了日滚动的干旱程度评估和预警的干旱等级指标,包括等级划分、受旱症状描述,建立了干旱评估、预警模型。实现了逐日滚动开展干旱监测评估和预警服务工作。系统各模块应用功能强、业务化程度高、操作简捷。使得全区一大批从事干旱气象服务人员的技术数据分析应用和服务产品制作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在防旱抗旱工作中收到了明显的业务服务效益
粘土矿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是一种原位修复技术,该技术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添加粘土矿物,利用粘土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配合、共沉淀等作用降低重金属的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减少重金属向水体和植物及其它环境单元的迁移,从而实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由于粘土矿物资源丰富、修复过程操作简单、修复效果迅速,使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粘土矿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粘土矿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应用效果,介绍了该技术研究的实验方法和评价方法,最后指出了粘土矿物的应用前景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以后工作应侧重的一些方面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