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农药”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王国伟, 宋媛媛, 徐峥嵘, 顾兴波, 曹双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100-10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05
    本研究旨在明确酸模蚜与六斑月瓢虫在食叶草(蛋白草)上的种群动态以及酸模蚜对优势天敌六斑月瓢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试验将食叶草作为酸模蚜的寄主植物,将酸模蚜接到健康食叶草植株上进行扩繁,采用五点取样法,每6 d调查一次酸模蚜在食叶草上的种群动态。以酸模蚜为食物喂养六斑月瓢虫,记录六斑月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产卵量。结果表明:(1)酸模蚜种群密度最大值出现在7月下旬,为35.29头/株,同期在食叶草种植基地田间调查的六斑月瓢虫种群密度最大值晚于酸模蚜6 d出现,种群密度最大值为1.64头/株。(2)六斑月瓢虫实验室种群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卵期、1—4龄幼虫期、蛹期(预蛹期)各年龄阶段的存活率分别为93.3%、87.5%、96.0%、97.9%、100%、100%,从卵到完成一个世代总存活率为66.7%。从卵到蛹各阶段发育历期依次为(2.49±0.07) d、(2.75±0.07) d、(2.38±0.01) d、(2.40±0.07) d、(2.05±0.03) d、(5.62±0.10) d,产卵前期为(2.52±0.10) d。(3)净繁殖率R0=108.27>1;内禀增长率r=0.18>0;周限增长率λ=1.20>1,呈增长趋势;平均世代历期=25.95 d。上述各项指标表明,六斑月瓢虫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证明食叶草也是酸模蚜的良好食物来源,可以用来扩繁六斑月瓢虫。
  • 郭皓祯, 周华众, 邓春林, 李艳, 杨立军, 龚双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107-1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31
    本研究旨在筛选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拮抗能力的生物防治菌株,为赤霉病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的生防资源。采用稀释平板法,以禾谷镰刀菌为指示菌,从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非农田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株高效生防菌株。室内活性测定其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以及其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的降解率。结合形态学特征和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田间小区试验评价其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该菌株发酵液10倍稀释液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1.98%和100%,对DON和ZEN的降解率均为100%。形态学特征及18S rRNA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Glarea lozoyensis(GL),编号为GL-P1。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GL-P1菌株发酵原液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71.36%,与对照药剂戊唑醇的防效相当。以上研究结果表明,Glarea lozoyensis P1是一株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具备进一步应用开发的潜力。
  • 刘铮, 张静静, 照那木拉, 许鹏博, 连红莉, 徐晓峰, 张丽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113-1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73
    为探讨微酸性次氯酸水(slightly acidic hypochlorite water,SAHW)在草莓病害防治中的效果及其应用技术,通过抑菌试验(孢子萌发法)研究SAHW对草莓枯萎病病菌尖刀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及草莓灰霉病病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SAHW处理前后草莓定植期、初花期和盛果期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显示,处理组25 mg/kg SAHW培养的B. cinereaF. oxysporum的孢子,萌发率均低于10%,而对照组清水培养的萌发率接近100%。Illumina Miseq测序共鉴定出15个门、45个纲、96个目、220个科和405个属的真菌。在门分类水平上,对照组和SAHW处理组的子囊菌门、被孢霉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真菌;在属分类水平上,对照组和SAHW处理组的曲霉属(2.21%~53.54%)和短梗蠕孢属(4.76%~26.54%)相对丰度较高。植物病原真菌曲霉属的相对丰度在清水处理的草莓根际土壤中的花期达到最高,在SAHW处理后的草莓根际土壤中呈下降趋势。此外,青霉属、镰刀菌属和炭疽菌属在清水处理的草莓根际土壤中逐渐积累并在果期达到最高,但在SAHW处理后的草莓根际土壤中维持在较低水平。本研究初步揭示了SAHW的抑菌效果及其对草莓根际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可为草莓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张方平, 朱俊洪, 叶政培, 陈俊谕, 郑丽旧, 石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122-12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45

    为探明橡胶树品种对橡副珠蜡蚧发育与繁殖的影响,于田间笼罩条件下观察橡副珠蜡蚧在‘IAN873’、‘热研7-33-97’、‘PR107’、‘热研7-20-59’、‘云研77-4’、‘GT1’、‘RRIM600’7个橡胶树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并组建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橡副珠蜡蚧在‘RRIM600’上的世代发育历期最长(99.1 d),在‘PR107’上的世代发育历期最短(74.3 d)。7个品种上均出现1龄若虫大量死亡现象,1龄若虫存活率仅为27.9%~59.0%,世代存活率由高到低为‘PR107’>‘云研77-4’>‘热研7-33-97’>‘热研7-20-59’>‘IAN873’>‘RRIM600’>‘GT1’。产卵期、成虫寿命均以‘热研7-33-97’最长,分别为64.4、94.4 d;产卵量以‘热研7-33-97’最高(727.0粒),其次为‘PR107’(526.2粒),‘RRIM600’上的产卵量最低(303.5粒)。种群趋势指数由高到低为‘PR107’>‘热研7-33-97’>‘云研77-4’>‘GT1’>‘热研7-20-59’>‘IAN873’>‘RRIM600’。‘PR107’、‘热研7-33-97’是橡副珠蜡蚧的适宜寄主品种,‘GT1’和‘RRIM600’为不适宜寄主品种。

  • 邓兴, 段灵涛, 尹玉玲, 阴长发, 兰波, 杨迎青, 邵见阳, 涂雪琴, 李云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127-1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56

    文章介绍了水稻穗腐病的病原菌和发病症状。从发生条件和病害流行规律等方面阐述了水稻穗腐病的发生规律;从栽培管理、菌源积累和选用抗病品种等方面介绍了水稻穗腐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介绍了不同农药对水稻穗腐病的防治效果。笔者认为,对于水稻穗腐病的防治,应在科学栽培、及时清除菌源和选育抗病品种等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化学药剂防治,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有效控制水稻穗腐病的发生和为害。

  • 王好岭, 朱娇楠, 陈琪, 丁家盛, 王希波, 李海天, 张凯, 谢丽霞, 郭文秀, 王桂萍, 于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133-1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08

    为筛选防治番茄潜叶蛾卵和幼虫效果较好的药剂,采用浸叶法测定11种药剂的室内毒力和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配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室内不同药剂的处理对番茄潜叶蛾卵的毒力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鱼藤酮>苦参碱>高氯·甲维盐>印楝素>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Bt>球孢白僵菌ZJU435,对番茄潜叶蛾幼虫的毒力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苦参碱>鱼藤酮>高氯·甲维盐>茚虫威>印楝素>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ZJU435>Bt。将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ZJU435、Bt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分别以有效成分质量比1:9、3:7、5:5、7:3、9:1混配,测定番茄潜叶蛾卵的增效作用,当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和茚虫威以有效成分9:1混配时,共毒系数最高为204.90,增效作用最为显著;测定番茄潜叶蛾幼虫的增效作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和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混配,球孢白僵菌ZJU435、Bt与乙基多杀菌素混配,Bt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混配均产生增效作用,球孢白僵菌ZJU435和茚虫威有效成分1:9、3:7、5:5混配产生增效作用。试验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对番茄潜叶蛾卵和幼虫有较高的毒力,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ZJU435、Bt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混配产生了增效作用,可提高对番茄潜叶蛾的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 韦伶蓉, 谢鑫尧, 陈锡贤, 尤德杨, 吴建辉, SHAUKAT Ali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141-1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40

    为明确灭蝇胺、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3种杀虫剂对斑翅果蝇幼虫的防治效果,收集被斑翅果蝇危害的果实,使用喷雾式药剂进行试验,用药后1、2、3、4、5 d统计斑翅果蝇幼虫死亡率。结果表明,3000、2500、2000倍灭蝇胺喷雾处理5 d后斑翅果蝇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53.72%、56.47%、58.48%,5000、4500、4000倍氯虫苯甲酰胺喷雾处理5 d后斑翅果蝇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51.49%、54.85%、58.42%,2500、2000、1500倍乙基多杀菌喷雾处理5 d后斑翅果蝇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41.38%、43.30%、49.74%。灭蝇胺、氯虫苯甲酰胺对斑翅果蝇幼虫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 杨蕊萌, 闫国永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49-1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15

    互花米草作为外来入侵植物,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迅速扩散,加速土壤盐渍化,威胁本地物种,破坏了生态系统健康。本研究通过遥感卫星图片分析技术,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互花米草入侵足迹,发现互花米草完成定殖后(2004年前),迅速占领入侵生境并快速扩散(2004—2014)。尽管最近10 a人为抑制了互花米草的入侵速度,减少了入侵面积(2014—2024),但其仍具有卷土重来、二次入侵的可能性。因此,研究进一步对互花米草入侵不同阶段的假说进行了分类梳理,对比不同防治措施,考虑到互花米草入侵时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提出可以从植物-土壤反馈机制入手研究互花米草的防治,提高对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入侵的微生物学机制的认识,科学探索互花米草微生物学防治的前景。研究旨在为未来互花米草入侵提供新的防治思路。

  • 佟盟露, 丁玉玲, 姜炳杉, 王子辰, 庞彩卫, 周芹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11

    为了探讨外源抗坏血酸对阿特拉津胁迫下甜菜幼苗毒性的缓解作用及阿特拉津的降解机理。以甜菜‘KWS1197’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实验与仪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浓度抗坏血酸对阿特拉津胁迫下甜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胁迫抑制了甜菜幼苗的生长,喷施抗坏血酸后对阿特拉津胁迫下甜菜幼苗的毒性有所缓解,其中喷施1 mmol/L抗坏血酸效果最为显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干重分别是只喷施阿特拉津的处理组(AT处理组)的2.54倍和3.43倍;叶绿素含量增加了42.5%;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仅为AT处理组的53.57%和65.01%,SOD、POD和CAT酶活性分别比AT处理组降低60.5%、61.3%和51.1%。且喷施抗坏血酸可以减少土壤中阿特拉津的残留量,浓度越高,降解效果越明显,并发现了4个降解产物,进一步推测了阿特拉津4种可能的降解途径。抗坏血酸可改善阿特拉津对甜菜幼苗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1 mmol/L时效果显著,本研究为阿特拉津的降解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 张海婷, 叶建蓉, 许秉智, 曾铄程, 符慧娟, 李星月, 李其勇, 张鸿, 易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115-12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50

    为明确越西县苹果黑星病病原菌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不同培养基、pH、碳源及氮源等对苹果黑星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以5种常用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效研究。研究表明,引起越西县苹果黑星病的病原菌为Venturia inaequalis。病菌的最佳培养基为麦麸皮琼脂培养基,最佳pH 7~8,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田间防治效果表明,5种杀菌剂均能有效防治苹果黑星病,其中20%氟唑菌酰羟胺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89.54%,防治效果依次是20%氟唑菌酰羟胺SC>20%氟酰羟·苯甲唑SC>40%氟硅唑EC>50%醚菌酯WG>36%甲基硫菌灵SC,20%氟唑菌酰羟胺、20%氟酰羟·苯甲唑、40%氟硅唑3种药剂可作为苹果黑星病田间防治参考用药。

  • 王彦, 刘晓丽, 张怡, 陈宏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121-12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07

    通过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1987—2024年CNKI数据库中葡萄阿小叶蝉领域的143篇相关文献的年度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今后葡萄阿小叶蝉领域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葡萄阿小叶蝉相关研究的年发文量在1999—2016年相对较高,总文献数达127篇,年均发文量7篇。(2)该领域没有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作者合作网络,多数学者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合作与联系。(3)研究机构间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呈现独立分布状态。(4)随着时间发展,研究重点从葡萄阿小叶蝉生物学习性转变为物理防治与管理。综上所述,未来葡萄阿小叶蝉研究应聚焦于跨学科融合,并充分利用现有科学技术手段,在转录组、适生地预测、理化诱控技术等方面加强研究。

  • 马甜甜, 王宁, 岳明珠, 汤玉豪, 陈姝帆, 潘以楼, 潘登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6): 132-1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38

    本研究旨在评估江苏稻田中稗草对四种不同除草剂的抗药性。通过2019—2022年从江苏省稻田采集稗草种子,并采用茎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不同稗草种群对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和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采集到的100个稗草种群用鉴别剂量法筛选出对不同除草剂的疑似抗性种群,再用不同除草剂的系列浓度药液测定这些疑似抗性种群对相应除草剂的抗性指数。测定结果表明,对噁唑酰草胺表现低抗性种群、中抗性种群和高抗性种群分别为10、8、1个;对氰氟草酯表现低抗、中抗种群各5个种群;对五氟磺草胺表现低抗、中抗和高抗种群分别为3、9、1个种群;对二氯喹啉酸表现低抗、中抗和高抗种群分别为1、7、1个种群。所测稗草种群在江苏地区13个地级市中除常州市外,均有抗性种群分布,部分地区的稗草种群表现出多抗性。

  • 凌翠琼, 廖洪新, 闻进蕊, 聂红艳, 张丽燕, 王伟, 董鲜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6): 141-14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07

    为探究石菖蒲和艾叶精油及其主要成分对三七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研究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两种精油对致病菌的抑制效果,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精油成分。随后,利用96孔板法确定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联合用药指数(FICI)。结果表明,两种精油在50 mg/mL浓度下均对胶孢炭疽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则次之。经GC-MS分析,石菖蒲精油中共鉴定出34种化合物,其中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为主要成分;而艾叶精油中则有98种化合物,其中石竹素、β-石竹烯、桉油精及桃金娘烯醛占比较大。此外,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的最小抑菌浓度与恶霉灵相当。在两两联用实验中,这两种精油与恶霉灵共同使用后,对尖孢镰刀菌展现了加和效应。本研究中的石菖蒲和艾叶精油及其主要成分对4株真菌均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显示出进一步研究的潜力与价值。

  • 陈芬, 李恺, 张雪梅, 李应龙, 段柯帆, 曹恒茂, 高鑫, 张景华, 黄敏, 董瑜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108-11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29

    探讨硼硅营养元素对烤烟病害防控效应及其生理作用机理,为烟草合理施肥与绿色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以‘云烟100’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硼硅水平对烤烟马铃薯Y病毒病(PVY)发病率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硼硅降低了烤烟PVY发病率与病情指数,与叶面喷施清水(CK)相比,叶面喷施硼9.0 kg/hm2+硅6.0 kg/hm2的烤烟PVY发病率、病情指数分别下降了32.5%、22.0%,硼硅显著提高烟叶酶活性,烟叶苯丙氨酸降解酶活性、脯氨酸含量与CK相比分别显著提升了121.4%~426.5%、30.0%~74.3%。相关分析发现,PVY发病率与脯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苯丙氨酸降解酶活性与脯氨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组合施用硼砂9 kg/hm2与硅肥6 kg/hm2可降低烤烟病害发生率,诱导防御酶活性增强。

  • 王长秘, 罗志明, 李银煳, 王晓燕, 张荣跃, 李婕, 尹炯, 单红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114-1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77

    甘蔗梢腐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为明确云南甘蔗梢腐病病原种类,从云南开远和孟连采集甘蔗梢腐病样品33份,分离纯化得到菌株FS1和FS2,提取其DNA;利用转录延长因子基因(EF-1α)、微管蛋白基因(TUB2)、聚合酶基因(RPB2)引物序列对分离到菌株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与目的条带大小一致的清晰明亮条带;将产物测序后在NCBI网站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菌株FS1和FS2的EF-1α序列、TUB2序列和RPB2序列与Fusarium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TUB2(登录号MT011039.1)和RPB2(登录号MW238849.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同时通过MEGA6.0软件以最大似然法建立菌株FS1和FS2的系统发育树,发现FS1、FS2与F. sacchari均聚在同一分支上;因此,根据菌株FS1和FS2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F. sacchari。用F. sacchari孢子接种‘云蔗08-1609’,接种7 d叶片出现退绿和叶片黄化症状;将接种发病叶片进行再次分离和测序,分离到菌株EF-1α序列与F.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研究表明,F. sacchari为开远和孟连引起梢腐病的致病菌。

  • 张博, 肖欧丽, 王铁霖, 王丹, 赵浩然, 陈捷胤, 戴小枫, 王永刚, 孔志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119-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46

    黄芪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因连作障碍导致病虫害问题逐年加重,为给黄芪种植过程中的病害识别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对黄芪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原菌种类及病害防治措施进行综述。黄芪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根腐病、黄萎病、白粉病、霜霉病、立枯病和叶斑病等。在这些病害中,根腐病和白粉病对黄芪的危害尤为严重。针对这些病害,传统的防治措施主要依赖于化学药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和咯菌腈等。然而,长期依赖化学药剂不仅可能对黄芪本身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利用芽孢杆菌属、木霉属和链霉菌属等微生物,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除了上述方法外,通过培育抗性强的黄芪品种,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病害的发生。此外,优化栽培方法和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结构、控制灌溉和施肥等,也是预防病害的关键措施。综上所述,黄芪病害的防治应采取综合管理策略,包括生物防治、抗病品种选育、优化栽培技术和加强田间管理,以实现高效、环保的病害控制。

  • 王华, 余海龙, 任毓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39-14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32

    由苹果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 Cook (Wint.)引起的苹果黑星病是全球苹果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苹果树的长势、产量及果实品质。为了建立简单、快捷和灵敏的苹果黑星病分子检测方法,以新疆伊犁河谷分离鉴定的苹果黑星菌(V. inaequalis)菌株为试材,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以病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区)核酸序列为靶标,设计筛选特异性引物,建立苹果黑星菌的LAMP检测体系,并对其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10组引物中Venin7引物能特异性的从4种苹果病害及1种锈病中鉴定出苹果黑星菌,且检测的稳定性好;该LAMP检测体系在扩增温度55℃~70℃、60~90 min以内均对苹果黑星菌有很好的检测效果;对苹果黑星菌的检测灵敏度为1 pg/μL,比特异性引物PCR检测高出103倍以上。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技术,可以快速灵敏地对苹果黑星病进行检测和监测。

  • 潘夏丽, 王琪, 霍凯悦, 王逸波, 郭金, 虎少婧, 张李香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45-1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94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烟碱类杀虫剂苦参碱对桃蚜繁殖力的影响,试验采用叶浸法评估了苦参碱对桃蚜的毒力及亚致死剂量(LC10LC20LC30LC50LC70)对桃蚜成蚜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苦参碱对桃蚜的LC50为9.66 mg/L,对桃蚜的LC10LC20LC30LC70分别为0.17、0.69、1.86、50.16 mg/L。苦参碱亚致死浓度可显著降低桃蚜成虫的繁殖力、寿命及存活率。LC10LC20LC30LC50LC70处理组中桃蚜成蚜的寿命比对照组分别缩短了0.9、1.4、1.9、3.1、4.1 d。亚致死浓度各处理组桃蚜的周限增殖率(λ)、净增值率(R0)、平均世代周期(T)、总生殖力(GRR)和内禀增长率(rm)都低于对照组。因此认为,苦参碱亚致死浓度对桃蚜有致死作用,不利于桃蚜种群的生长。

  • 王思威, 王潇楠, 刘艳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51-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85

    本研究旨在科学评价吡唑醚菌酯在黄皮、番石榴、火龙果这3种特色小宗作物上的安全性。依据“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进行了一年四地的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田间残留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检测了吡唑醚菌酯在3种水果上的残留消解与最终残留量,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样品采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UPLC-MS/MS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黄皮全果、黄皮果肉、番石榴、火龙果全果、火龙果果肉添加浓度为0.01~5.0 mg/kg时,添加回收率分别为:104%~107%、80%~96%,93%~100%,83%~91%、90%~107%,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9%~3.8%、2.7%~5.3%、3.0%~10.7%、1.1%~4.3%、2.2%~6.3%,定量限(LOQ)均为0.01mg/kg。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以250 mg/kg的剂量施用3次,黄皮、番石榴和火龙果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2.8~4.8 mg/kg、0.36~1.0 mg/kg、0.48~1.40 mg/kg,半衰期分别为8.8~11.4 d、5.6~13.9 d、3.0~3.8 d;黄皮、番石榴采收间隔期为7、10 d,火龙果采收间隔期为5、7 d 时,黄皮全果、黄皮果肉、番石榴、火龙果全果、火龙果果肉中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24~2.8 mg/kg、0.016~0.73 mg/kg、0.20~0.46 mg/kg、0.12~3.6 mg/kg、<0.010~0.072 mg/kg。膳食风险评估发现,吡唑醚菌酯风险商(RQ)为77.0%,表明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研究结果为指导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3种特色小宗作物上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制定最大残留限量(MRL)值提供依据。

  • 沈会芳, 杨祁云, 张景欣, 蒲小明, 刘平平, 林壁润, 孙大元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126-1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91

    为明确广东省四季海棠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采集病害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基于病菌致病性、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获得13株形态特征相似的单孢分离物。供试菌株可侵染四季海棠,产生与田间相似的叶斑病症状。在PDA上,菌落浅灰绿色,气生菌丝丰富。分生孢子梗多单生,(36.4~102.8) μm×(4.6~8.6) μm(n=50)。分生孢子褐色,单生,倒棒形、倒梨形、卵形或椭圆形,(25.6~72.5) μm×(15.4~26.3) μm(n=50),横隔3~7个,纵隔0~3个。基于21株链格孢属内种的ITS、TEF-1α、GAPDH、Alt a1和RPB2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病原菌与番茄链格菌的4个菌株单独聚成一支。研究表明,广东四季海棠叶斑病菌为番茄链格孢(Alternaria tomato),这是番茄链格孢侵染四季海棠的首次报道。

  • 杨景林, 王涛, 刘柳, 续亚贝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132-1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81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是国际上重要的检疫性害虫,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白蜡窄吉丁的形态特征、生物生态学特性以及监测与防治开展了大量研究。为明确其主要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作为数据库对白蜡窄吉丁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到96篇中文文献和508篇英文文献。2003—2007年,白蜡窄吉丁相关领域年发文量较少且平稳,2008年之后该领域英文文献发表量快速增长且远高于中文文献。其中美国、加拿大、中国、俄罗斯和英国是白蜡窄吉丁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美国和美国农业部是英文文献发表量最多的国家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昆虫学报》为国内该领域发文量最大的机构和期刊。关键词共现分析表明,白蜡窄吉丁的生物防治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突现图谱显示“行为”(behavior)突现时间最长,2008—2015年白蜡窄吉丁对挥发物和信息素成分的行为响应及取食、交配和产卵等行为习性是研究重点。2019—2022年,“建立”(establishment)突现强度高,表明建立与白蜡窄吉丁相关的管理策略、检测方法和预测模型将成为未来的研究前沿。

  • 林接英, 崔一平, 黄峰, 牟桂萍, 岳茂峰, 宋晓兵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26-1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54

    为了有效防治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降低该病对全球柑橘产业带来的损失,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在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目前尚未开发出有效的药剂或抗病品种。对柑橘黄龙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传统的“三板斧”技术,栽培无病苗木从源头上控制黄龙病、防治柑橘木虱阻断其传播途径、挖除染病树消灭传染源;拓展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苗木脱毒,光照、蒸汽热处理等;多方向的化学药物防治技术,包括抗生素、纳米材料、免疫诱导剂和抗菌肽等;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包括各类益生菌、微生物制剂等。最后,对土壤改良剂与生物防治剂联合治疗黄龙病技术、基于遗传改良的柑橘转基因抗病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柑橘黄龙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 陈益文, 彭存智, 徐兵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32-1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19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o)是导致农作物枯萎的土传性真菌病害,该病害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效应因子是病原菌与农作物互作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对其作用机理解析可为病菌病害防治提供切实有效的策略。Fo在侵染农作物时,会在其维管束木质部分泌一种蛋白,称为SIX效应蛋白(Secreted In Xylem)。为了研究SIX效应因子在病原菌Fo与寄主植物间的作用方式,分析了SIX效应因子在Fo染色体组上的结构特点,归纳了SIX效应因子鉴别Fo不同的专化型和生理小种、影响Fo致病性以及影响寄主植物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功能特点,并指出SIX效应因子不仅对寄主植物有毒力作用,还能与植物发生非亲和互作来影响病原菌的入侵。本研究结果揭示了SIX效应因子在不同方面对植物的作用与影响,也为植物抗病分子机理研究和植物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 康美花, 段灵涛, 阴长发, 曲润波, 肖苏军, 王希, 张露, 况虹敏, 孙强, 陈洪凡, 杨迎青, 邵见阳, 涂雪琴, 兰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40-14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96

    为准确鉴定水稻立枯病的致病菌,并确定其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分类地位,通过显微观察和基于DNA内转录间区(rDNA ITS)保守序列的分析,鉴定了分离到的水稻立枯病菌,明确了其序列与同属近缘菌的差异和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分类地位。将分离培养的水稻立枯病菌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立枯病菌F. graminearum与同属近缘种拟枝孢镰刀菌F. sporotrichioides的rDNA ITS保守区序列在92、129、150、390、394~397、399、401、403、405、408和418~419等位置存在差异。系统发育结果表明:水稻立枯病菌菌株JXNC-1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各菌株聚为独立一支,与拟枝孢镰刀菌F.sporotrichioides亲缘关系较近。6属真菌划分为2个大的组群,Group I(G I)又细化成2个亚群。

  • 公正, 宫庆涛, 鹿英, 张祥全, 朱腾飞, 胡希平, 万国, 石振利, 张坤鹏, 张安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4): 134-1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26

    采用果实解剖法以极晚熟野生毛桃为试材,逐期调查田间状态下橘小实蝇在山东地区秋冬季为害率、存在虫态及活性情况,结合当地温度数据,建立逻辑斯蒂拟合曲线,并通过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温度与果实内幼虫死亡率关系。利用土壤解剖和罩网法调查橘小实蝇越冬虫态及生存状态情况。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在山东地区为害率前期平缓、后期显著增加,表现明显线性特征。随着时间的变化,1龄和2龄幼虫数量逐渐减少,3龄增加,11月23日后1龄幼虫为0,说明成虫产卵行为基本终止。11月16日开始出现死亡,11月23日迅速增加,12月7日死亡率达到100%,表明幼虫无法在果实内越冬。温度各指标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而幼虫死亡率与各温度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水平,说明温度极显著影响橘小实蝇幼虫死亡率。通过逻辑斯蒂方程拟合分析可知,山东地区橘小实蝇桃果内幼虫死亡的时间为11月9—17日,该拟合计算与田间实际情况相符。由秋冬季幼虫死亡率与温度指标模拟值灰色关联度可知,外界环境当日最高温度与幼虫死亡率关联度最大,其次为平均温度,而最低温度影响最小。通过对橘小实蝇越冬虫期和年度进化过程研究,认为橘小实蝇在山东地区田间状态下无法越冬,当地发生虫体仍为入侵迁移种群,防治重点应放在外防入侵上。

  • 杨洋, 赵官涛, 王露, 王琼, 朱珍花, 张佩, 何玉娇, 赵长增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41-1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69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是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革兰氏阳性菌,其在营养生长阶段和产孢阶段能够产生一系列杀虫蛋白,是农业、林业以及公共卫生实践中常用的生物防治剂。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Bt作物为农业害虫治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的生物防控手段。然而,长时间广泛种植Bt作物使得害虫逐渐产生Bt抗性,这大大降低了Bt蛋白的杀虫效果和Bt作物的长期效益。为了深入了解Bt蛋白的作用机制和昆虫Bt抗性产生之间的关系,本文归纳了多种Bt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并从免疫系统调节、毒素激活变化和毒素受体基因突变三个主要方面阐述了昆虫Bt抗性发生的分子机制。此外,还介绍了基因堆叠和“高剂量/庇护所”这两种昆虫抗性治理策略。最后,指出Bt作物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深入解析Bt毒素的作用模式和昆虫Bt抗性发生的机制,发掘新的Bt蛋白,加强Bt作物科普宣传以及建立抗性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

  • 刘虹伶, 何蓉, 余佳敏, 邓全, 刘东阳, 李思翰, 张培旭, 雍艳萍, 伍兴隆, 肖科军, 蒲德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50-1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27

    为了解氯化胆碱对七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筛选饲喂七星瓢虫的人工饲料中较优氯化胆碱剂量,设置5组添加不同剂量氯化胆碱(A、B、C、D、E剂量分别为50、100、150、200、250 mg/100 g)的人工饲料,与豆蚜进行组合饲喂(1 d豆蚜+3 d饲料)七星瓢虫成虫,以不添加氯化胆碱的人工饲料饲养七星瓢虫成虫为对照组(CK),记录各处理七星瓢虫的产卵量、取食、交配、孵化、存活率。研究结果表明饲养20 d,A、B、C、D、E、CK平均产卵量分别为(286.30±35.14)、(342.4±26.79)、(242.65±25.38)、(241.90±32.24)、(240.45±24.34)、(230.00±23.00)粒/雌,B组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余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各处理七星瓢虫取食频次、交配频次、成虫成活率及卵的孵化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添加100 mg/100 g的氯化胆碱制作的人工饲料与豆蚜组合饲养显著提高了七星瓢虫20日龄的产卵量,对其余生物学指标没有影响。

  • 马忠旭, 王彦力, 张冬菊, 刘博, 周贵娇, 郑长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1): 105-1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60

    以‘京颖F1’为接穗,‘京欣研9号’、‘豫艺稳健一号’、‘鲁青壮士’、‘本地散南瓜籽’为砧木,筛选最适砧穗组合,同时以自根苗直接移栽施用生物菌肥开展试验,分别探究不同砧木与施用生物菌肥对东明县早春大棚小型礼品西瓜土传病害及品质的影响。通过调查西瓜嫁接移栽后成活率、植株长势、果实品质、抗炭疽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相关指标,对西瓜土传病害与其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砧木对西瓜土传病害特别是枯萎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西瓜植株的品质得到有效提高。其中‘京欣研9号’和‘京颖F1’为最优组合,嫁接成活率为94%,嫁接后西瓜炭疽病、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率较自根苗分别下降23%、57%,猝倒病、枯萎病及蔓枯病均未发生,产量达到19350 kg/hm2,可溶性糖含量达到10.56 Brix;自根苗施用生物菌肥后,根结线虫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产量达到19500~19800 kg/hm2,可溶性糖含量平均达到12.5 Brix。砧木嫁接对提升产量及土传病害抗性效果显著,但会降低西瓜甜度、增加瓜皮厚度,影响果实品质;自根苗施用生物菌肥对抗病、增强植株长势、提升果实风味均有较好的效果。

  • 张泰劼, 郭文磊, 田兴山, 张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1): 111-1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90

    为明确香豆素对农林入侵植物的除草活性,以白花鬼针草为试验材料,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分析香豆素对白花鬼针草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抑制活性和生理影响。结果表明,香豆素对白花鬼针草种子萌发的抑制活性(IC50=108.16 mg/L)大于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焦儿茶酸3种常见化感物质。在白花鬼针草种子萌发过程中,香豆素处理(50、100 mg/L)诱导了O2·-和H2O2在白花鬼针草幼苗中的积累,其中O2·-在幼苗子叶和胚根中的积累尤为明显。同时,香豆素处理也显著影响了白花鬼针草幼苗POD和SOD的活性。生长基质中添加香豆素(100~1000 mg/kg)对白花鬼针草植株的生长、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有显著影响;处理15 d后,白花鬼针草的干重比空白对照降低18.4%~67.6%,净光合速率降低22.1%~40.5%,暗呼吸速率降低20.9%~41.7%。综上所述,香豆素通过诱导活性氧的积累、抑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效抑制了白花鬼针草的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因此,香豆素有潜力开发成为防治白花鬼针草的药剂。

  • 李菁博, 李心竹, 李永强, 高岚, 周明洁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1): 119-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16

    笔者纠正了“3种牡丹(芍药)病毒”的过时观点,统计、分析了国际上共计17种病毒侵染牡丹、芍药的情况,回顾了国内学者对牡丹、芍药病毒病的研究成果,包括对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侵染、为害牡丹、芍药的调查,近年来新发现的牡丹卷叶相关病毒(peony leafroll-associated virus,PLRaV)等多种侵染牡丹、芍药的新病毒,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等已知病毒侵染牡丹、芍药的寄主新纪录,利用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技术研究牡丹、芍药基因功能等一系列研究。目前国内牡丹病毒病基础研究仍然存在多方面不足,如国家级课题专项资助机会少,对传统牡丹、芍药栽培中心病毒病发生本底情况不明,对病毒侵染、传播机制研究不深入等;在病毒病检测与诊断技术应用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劣势,如基层的技术人员对病害诊断知识更新不及时,对病毒病的分子检测技术的最新发展了解不全面。由此提出应用分子检测技术开展全国范围的牡丹病毒病普查、开始牡丹病毒病的危险性分析和风险管理等有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