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黄章慧, 李梦兴, 黄广艺, 柯达, 肖昕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3): 1-7

PDF(1116 KB)
PDF(1116 KB)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Vol. 37 ›› Issue (33) : 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685
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广东省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信息 +

Rice Prod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Post-Epidemic Era: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广东地处亚热带,气温高、日照长,具备水稻优质高产的天然气候条件,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是中国13大粮食主产区,自矮化育种以来创造了“粤稻现象”的辉煌成绩。然而,多年来,广东大米自给率仅为30%左右,对其他地区大米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蔓延,广东的大米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新形势下,本研究通过查阅《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调研了广东水稻生产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突破性品种培育、构建完善的推广示范体系、数字化销售渠道及延伸水稻价值链,推动产业的发展。

Abstract

Guangdong is located in the subtropical zone with high temperature and long sunshine hours, which has natural climate conditions for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of rice, and a long history of rice cultivation. As one of China’s 13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 Guangdong has brilliant achievements named as the ‘Guangdong rice phenomenon’ since the dwarf varieties’ breeding. However, over the years, Guangdong has relatively high dependence on rice from other areas because the self-sufficiency rate of rice in Guangdong is just about 30%. With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the rice security of Guangdong is affected to a certain degre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ice production in Guangdong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by referring to relevant materials such as China Agricultural Statistical Yearbook, Guangdong Statistical Yearbook and Guangdong Rural Statistical Yearbook, et al.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industry through policy guidance, strengthening the breeding of breakthrough varieties, building a perfect extension and demonstration system, digitizing marketing channels and extending the value chain of rice.

关键词

广东 / 水稻 / 种植面积 / 产量 / 机械化

Key words

Guangdong / rice / planting area / yield / mechanization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黄章慧 , 李梦兴 , 黄广艺 , 柯达 , 肖昕. 广东省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3): 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685
Huang Zhanghui , Li Mengxing , Huang Guangyi , Ke Da , Xiao Xin. Rice Prod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Post-Epidemic Era: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1, 37(33): 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685

0 引言

在经历了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之后,2021年新冠又在全球包括中国多地出现新的变异株,并呈现新的传播趋势,疫情的不断变化,警示我们未来粮食安全形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1]。“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2]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3]
广东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4],水稻是该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2018年水稻的种植面积178.7万hm2、产量1032万t均位居全国第8位[5],水稻的粮食安全直接影响广东的粮食安全。2021年全国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的常住人口为1.26亿[6],已成为全国最多人口的省份,人口的不断增长带来了口粮需求的不断增长,加上全国性工业用粮与饲料用粮的总量提升[7],全省每年的水稻需求量巨大。而广东水稻生产长期以来无法满足自给性需求,自给率仅在30%左右[8,9],粮食供给长期大量依赖外省和东南亚国家。2020年因疫情爆发,引发各国政府对粮食安全的担忧,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越南一度进行粮食封锁,限制出口,导致广东粮食压力骤增,水稻安全现状严峻。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客观分析广东的水稻粮食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广东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政策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广东的水稻产业现状

1.1 广东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比重稳定

2015—2019年以来,水稻产量占粮食作物产量的年平均比例达86%以上,除在2018年略有下降以外,整体表现呈不断上升趋势(见图1)。
图1 2015—2019年广东水稻占粮食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

Full size|PPT slide

1.2 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下降

广东因地处亚热带,水稻一年可种两季,是中国双季稻的主要种植区域。从2011年至2019年,广东水稻种植面积却呈现下滑态势,尤其是2018年为水稻种植面积最低年份,较2011年减少24.9万hm2,同比减少12.2%;2019年略有增加,但较2011年相比,9年间,早稻种植面积减幅达15.6%,晚稻种植面积减幅为8.4%,总面积减少11.9%(见图2)。
图2 2011—2019年广东水稻种植面积趋势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

Full size|PPT slide

与种植面积相比,水稻产量变化趋势与种植面积相同,但幅度较平稳。产量最低年份同样出现在种植面积最低的2018年,与2011年相比,总产减少6%;进入2019年后,总产略有回升,与2011年比,9年间,总产减少2%,其中,早稻产量减少了7.4%,但值得注意的是,晚稻在种植面积减少8.4%的情况下,产量还上升了3%。这主要是水稻单产的提高,2019年水稻单产达400 kg,较2011年的360 kg提升了11%。单产的提高有效保障了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的维稳。(见图3
图3 2011—2019年广东水稻产量趋势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

Full size|PPT slide

1.3 水稻优质稻种植

广东地处沿海地带,经济发展较快,人民对稻米品质、口感的要求较高,历来就有种植优质稻的传统,优质稻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水稻优质率位居全国第一[10]。但是进入2015年以后,因整体种植面积的缩减,优质稻的种植面积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截至2019年,广东优质稻种植面积为126.13万hm2(见图4),占水稻种植比率由2011年的68%提升至2019年的70%,略有上升,但最高峰在2015年,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比水稻总面积达73.7%。
图4 2011—2019年广东优质稻种植面积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

Full size|PPT slide

1.4 水稻机械化生产

2011—2019年,广东水稻机械化生产占比逐年上升。其中,机耕面积保持平稳态势;机播面积明显增长,2019年机播面积达92%,相较2011年的62%增长了30%;机收面积也呈现增长趋势,2019年水稻机收达21%,相较2011年的6%增长了15%(见图5)。
图5 2011—2019年广东水稻生产机械化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

Full size|PPT slide

1.5 稻米口粮的市场消费需求

2019年,全省粮食消费量约0.51亿t,全省粮食自给率20.98%,缺口达0.4亿t。2013—2019年,广东口粮需求量随着人口的增长也在增长(见图6)。而与此同时,2020年初在疫情爆发伊始,越南首先宣布限制粮食出口,而后,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印度的稻米出口也因为“封国”而陷入停滞。这造成了国内的一度恐慌,对于广东粮食缺口大省来讲,进口压力更是骤增。
图6 2013—2019年广东年均口粮需求情况

Full size|PPT slide

1.6 稻米精深加工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广东省大米加工企业有500多家,但进入全国“50强”的只有7家[11]。且大部分的加工企业仅以大米的粗加工为主,对稻壳、米胚等进行精深加工以及进入第二、三产行业的附加产品研发较少。

2 广东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成本持续上升,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

近年来,农用物资的不断提高,种粮补贴的下降导致种粮效益不断下降。2013—2018的6年间,全国稻谷产值下降为1.1元/hm2,成本上涨为4.84元/hm2,净利润下降为5.93元/hm2,利润率下降了8%(见表1)。而广东的水稻生产成本远高于其它粮食产区[12],2019年成本为87.73元/hm2,产值为82.47元/hm2,均低于全国平均产值,而利润更是降为负数。
表1 2013—2018年全国稻谷成本收益情况
年份 产值/(元/hm2 总成本/(元/hm2 净利润/(元/hm2 成本利润率/%
2013 87.06 76.74 10.32 13.45
2014 92.09 78.44 13.66 17.41
2015 91.83 80.14 11.69 14.59
2016 89.58 80.12 9.46 11.81
2017 89.52 80.68 8.84 10.95
2018 85.97 81.58 4.39 5.38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
与此同时,由于进城打工等各业就业渠道的增加,农民偏向于其它高收入的行业,或者种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等,最终导致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村劳动力锐减,丢耕弃荒现象严重。

2.2 水稻品种井喷,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

2011—2020年,广东省每年通过审定的品种逐年增加(见图7),10年间审定的新品种中有634个投入生产[13],还不包括外省进入广东种植的品种。从2019年的数据上看,6.67万hm2以上的种植面积的仅有1个,种植面积6700 hm2以上只有12个常规稻和16个杂交稻(见表2),这28个品种面积加起来只占全省种植面积的35.1%。整体呈现品种多而散的现状,缺乏综合性状优异的、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突破性大品种。
图7 2011—2019年广东省通过省审定品种数

Full size|PPT slide

表2 2019年广东6700 hm2以上种植面积品种
品种名 种值面积/万hm2 品种名 种值面积/万hm2
美香占2号 9.95 Y两优3088 2.35
五山丝苗 4.01 五优308 1.39
粤禾丝苗 4.41 广8优2168 2.03
华航31号 2.69 软华优1179 1.01
金农丝苗 2.73 五丰优615 0.99
粤农丝苗 2.51 恒丰优华占 0.91
特籼占25 2.17 五优1179 0.77
粤香占 0.99 Y两优1173 0.77
合美占 2.04 吉丰优1002 4.57
象牙香占 0.96 广8优165 2.31
黄华占 1.07 深两优5814 1.87
粤晶丝苗2号 1.02 广8优169 1.28
深优9516 3.73 野香优9号 0.79
广8优金占 2.8 广8优2156 0.79

2.3 优质稻种植面积缩减,品种老化

2019年,种植面积6700 hm2以上的优质稻有14个(见表3),其中最大的优质常规稻是‘美香占2号'为2006年审定的品种,70%以上的品种为2014前之年审定的。由此可见,广东主流的优质稻品种更新换代慢,品种老旧,难以满足目前市场上对优质稻既优质又高产的新需求。
表3 2019年种植面积6700 hm2以上的优质稻及通过审定时间
品种名 通过审定时间 品种名 通过审定时间
美香占2号 2006 Y两优3088 2014
深优9516 2010 五优308 2006
五山丝苗 2009 粤农丝苗 2011
粤禾丝苗 2014 广8优165 2013
广8优金占 2014 深两优5814 2008
华航31号 2010 广8优169 2012
金农丝苗 2010 特籼占25 1998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

2.4 全程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国水平

水稻种植机械化是提高中国水稻种植的关键措施[14],但目前机械种植仍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短板[15,16]。截至2019年,广东水稻综合机械化达73.34%(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按综合机械化率计算公式得出),低于全国水稻综合机械化率83.73%近10%(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农村部),主要短板在机播方面,其21%的机播率不到全国机播53.89%的一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广东丘陵山区多,农机“下田难”,同时田块小而散,规模化生产田块少,无法实现大型机械设备的连片运作,尤其在中间过程的机播环节上大部分依赖于人工,机械化管理几乎空白。

2.5 稻米高端大品牌还未形成

广东的优质稻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曾经在港澳及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改革开放前曾是广东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17]。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不再依靠优质大米的出口换取外汇,属于广东自身优势的丝苗米也慢慢地被大量进口的泰国米、澳洲米、日本米等所取代,出现了稻强米弱的现象。广东米企呈现多、散、小的现状,缺乏大企业、大品牌[18],掌握优质深加工技术企业少[19],大米加工环节薄弱,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不高。

3 对策与建议

3.1 政府出台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中国连续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文件,各部委、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对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20,21],但与其它工作等生产方式相比利润仍较低。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防疫成为常态化工作,作为稳定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保障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政策上还要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性意义,常抓不懈;强化基本农田保障制度,保障有效耕地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模式,提高种粮效益。

3.2 构建国际领先的水稻科研攻关体系,培育突破性大品种,着重优质稻的联合攻关

引导、调动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科研力量,形成合力,围绕水稻生产实际需求,联合攻关突破“种源”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水稻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生物育种新技术,加强种质资源的深度精深鉴评、优异资源的挖掘及利用,并构建高效精准的育种技术体系,创制目标性状新材料,尤其是加快高产、优质、抗病、耐逆等综合性状高度协调统一的突破性大品种,推动适宜轻简化、机械化等具有广泛生产适应性品种的培育。同时,研发配套的低碳、高效水稻生产技术。

3.4 推进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研发直播、飞播等轻简化操作技术,针对广东特有的稻田情况,研发适宜小规模田块种植的播、种、收机械,针对机械化操作研发配套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制定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建立完善专业的机械化综合服务体系,对农户进行指导;同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机械化作业补贴、燃油补贴等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机械的普及性。

3.5 重塑广东优质高档品牌

近年来,以外观好和食味佳见长的丝苗米在市场上走俏,市场售价较高,2020年,普通稻谷(籼稻)收购价为2.58元/kg,丝苗米稻谷最高收购价可达4~5元/kg,深受农户和稻米加工企业的欢迎。因此,可以此为契机,在延长产业链上发力,联合广东优势米企,打造一批特色丝苗米的品牌,提高加工技术及工艺,研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种粮效益。

3.6 打造全国政产研一体化的推广示范性样板

依靠各级地方农技推广中心、科研单位与地方共建的分院、工作站、种业企业等,打造全国政府、科研单位及种业企业三位一体的政产研多元化推广示范样板,加快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强化生产指导服务[22],通过科技特派员对接、科技进千村等活动,将先进的科技成带入生产一线。积极参与广东省有关丝苗米优势产业带的建设,在农业产业园投入优势品种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做好核心示范点的建设并向四周辐射,加大带动作用。

3.7 建立完善新型数字化销售体系

随着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带货、自媒体等新型网络销售方式,打造优质大米品牌建设及宣传,强化消费者对大米品牌的认知[23];与大型网络销售平台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建设标准示范基地实现平台销售一体化,打造基地与消费者之间的直通车道。

参考文献

[1]
孔祥斌. 观中国/三个“平衡”:后疫情时代的大国粮食安全新战略[N]. 中国日报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212270738942067&wfr=spider&for=pc 2021-02-20.
[2]
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N]. 中国经济时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834083625690528&wfr=spider&for=pc 2021-06-0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 http://www.moa.gov.cn/ztzl/jj2021zyyhwj/2021nzyy hwj/202102/t20210221_6361867.htm 2021-02-21.
[4]
李逸勉, 叶延琼, 章家恩, 等. 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20):73-82.
[5]
刘均勇, 胡乐鸣, 张海涛, 等. 中国农业年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0: 254.
[6]
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三号)[DB]. (stats.gov.cn)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9.html 2021-05-11.
[7]
从饲料与工业用粮看国内粮食安全问题[N/EB]. 搜狐网, https://m.sohu.com/a/415319679_115625 2020-08-28.
[8]
黄章慧, 李梦兴, 白嵩, 等. 试论乡村振兴战略与广东水稻科技创新策略[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20(3):26-28.
[9]
纪龙, 徐春春. 坚持水稻生产高水平发展从源头保障粮食安全[J]. 国际人才交流, 2021, 5:20-22.
[10]
广东水稻:全产业链提升工程促发展[N]. 南方农村报, 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06/22/c499856.html 2017-06-22.
[11]
刘帅. 预见2021:《2021年中国大米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供需情况、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N].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10430-ff80e043.html 2021-05-03.
[12]
陈风波, 汪峤, 喻雯, 等. 广东省农户水稻生产成本收益及种粮意愿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9, 46(3):144-153.
[13]
国家水稻数据中心[DB]. http://www.ricedata.cn/variety/?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14]
张太明. 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高产农艺研究现状及发展探析[J]. 农业机械, 2021(14):53-54.
[15]
叶雪辉, 梁生, 宋瑜清, 等. 广东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荐模式[J]. 现代农业装备, 2021, 42(3):79-82.
[16]
姚俊豪, 聂虎子, 熊元芳. 广东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试验示范研究[J]. 现代农业装备, 2021, 42(3):74-78,86.
[17]
王丰, 柳武革, 刘迪林, 等. 广东优质稻发展及稻米品牌建设与展望[J]. 中国稻米, 2021, 27(4):107-116.
[18]
魏洁贤, 冯立榜, 陈杏扬, 等. 优化水稻种植结构助力“广东丝苗米”产业发展[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9):40-42.
[19]
傅友强, 钟旭华, 邓铭光, 等. 湛江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中国稻米, 2020, 26(3):106-110.
[20]
张金梅, 邓谨. 惠农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以国家级贫困县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26):218-222.
[21]
曹中华. 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J]. 农业与技术, 2018, 38(8):160.
[22]
万克江, 我国水稻生产技术发展与展望[J]. 中国稻米, 2021, 27(4):50-52.
[23]
马力. 广东低利润稻米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 广东科技, 2016, 25(14):80-81.

基金

广东省2020年科研事业单位重点领域研发专项“适宜轻简化生产的水稻新品种创制与应用研究”(2020B0202090003)
2021年广州市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研究课题专项“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SXK2O210201008)
广东省学科类重点实验室评估运行项目“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2020B1212060047)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PDF(1116 KB)

719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