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8年度国家区试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

杨丽娟, 付亮, 蒋志凯, 王士坤, 魏芳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9): 135-140

PDF(1191 KB)
PDF(1191 KB)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Vol. 36 ›› Issue (19) : 135-14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500142
食品·营养·检测·安全

2016—2018年度国家区试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

作者信息 +

The Quality Traits of New Wheat Varieties in South Huanghuai Winter-Wheat Region Test During 2016-2018 Based on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为研究近年来参试小麦品系品质状况并筛选优质品种,对2016—2018年参加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的20个小麦新品系的5个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与品质综合评价值的关联度(ri)和权重(rj)2年均表现为容重>湿面筋含量/吸水率>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2017年5个品种综合评价值高于对照,2018年10个品种综合评价值高于对照。‘郑科麦136’连续2年综合评价值列首位。无论是否考虑各指标对品质影响的权重,‘漯麦26’品质2年间差异最小。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品质性状评价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受评价指标较少、各指标赋权合理性的影响,有一些局限性。在品种应用时应根据最终用途进行细化评价,不同类型的品质参数应分别做灰色关联度分析,以保证分析结果准确。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quality of wheat lines in test and to select high quality varieties in recent years.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study 5 characters of 20 wheat varieties in 2016-2018 south Huanghuai winter-wheat reg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year relational degree and weight coefficient of the 5 characters were both like unit weight>wet gluten content/ water absorption>content of protein>stability tim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es of 5 varieties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ast in 2017 and those of 10 varieties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ast in 2018.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of ‘Zhengkemai 136’ was the highest in both the 2 years. Whether or not the weight coefficient wa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nnual difference of ‘Luomai 26’ was the smallest among all varieties. The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is of certain scientific value in quality traits evaluation, but is restricted by the few evaluation indexes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In the application of varieties, detailed evaluation according the final purpose is essential, and the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on classified quality trait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evaluation.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 / 小麦 / 品种 / 品质

Key words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 wheat / variety / quality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杨丽娟 , 付亮 , 蒋志凯 , 王士坤 , 魏芳. 2016—2018年度国家区试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9): 135-1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500142
Yang Lijuan , Fu Liang , Jiang Zhikai , Wang Shikun , Wei Fang. The Quality Traits of New Wheat Varieties in South Huanghuai Winter-Wheat Region Test During 2016-2018 Based on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0, 36(19): 135-1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500142

0 引言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客观现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1]。在地方层面,地方政府应着力引导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但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也随之放缓,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为依赖于土地财政的现状没有太多的改变[2]。有学者提出,土地财政需要转型以适应城市化发展推进的需要[3,4,5];有学者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土地财政相应问题,提出了完善税收体制、增加第一财政收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健全农村土地权能等建议[6,7,8,9]。但是,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一现实,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明显改变,土地财政应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提出对土地财政进行"有保留地变革"[10],探索新的土地财政方式,使地方政府在地方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进程中有一定的财政收入保障,以期为将来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提供参考。

1 "土地财政"的产生及其影响

1.1 "土地财政的产生"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的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称第二财政(第一财政是指税收)。自1994年"两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上获取的收入,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2 "土地财政"的影响

1.2.1 "土地财政"的积极影响 在中国土地财政问世的20余年间,地方政府将大量的土地财政收入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公益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发展,截止到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47%[11],几十年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土地财政的贡献应该值得肯定。
基于中国城市土地公有制这一独特的制度,将城市土地的金融属性设置为中国的一种信用背书。借助土地巨大融资能力,地方政府可以执行无人能敌的税收减免和地价补贴[3]。虽然中国企业承担着极大地"税负痛感",但是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获取的收入来补贴中国的企业,使得中国企业的"税负痛感"得以弥合。这种地方政府扶持企业的方式使得中国企业几十年间飞速发展,中国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
1.2.2 "土地财政"的消极影响 凡事都有两面性,土地财政也是一把"双刃剑",土地财政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衍生出很多问题。
(1)土地财政导致中国城市过度扩张,今后将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这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出让土地获取出让金的同时也随之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张,中国城市经过20多年的"鲸吞蚕食"后,规模都极大地扩张。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1994年,中国城市建成面积为18976 km2;到了2016,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了54331.47 km2,22年间翻了近3倍。诚然,这样加强了中国城市开发程度,提高了城镇化率,但是这种扩张是建立在吞并农村集体用地的基础上完成的,与这种扩张伴生的是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农民失地、征地补偿标准过低甚至是一些土地违法问题[12,13,14,15]。并且城市周围的农村土地越来越少,今后的城市可能面临着无地可征、无地可用的局面,这种透支未来发展空间的方式将不可持续。
(2)带来资源、资金的严重浪费。曾经地方政府尤为注重GDP指标,房地产建设周期内的每一阶段,都将贡献巨大的GDP产出,致使地方政府热衷于进行土地出让。地方政府在收取土地出让金之后,房地产开发商取得了土地出让权,高额的GDP产出随着房地产的开发建设而开始。从房地产商拆迁、建设、交付楼盘,到购房者装修、入住,中间还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每一阶段都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资金。随着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不断进行,房地产行业供给逐渐大于需求,很多建好的住宅无人居住,大量的钢筋、水泥等的建筑材料被消耗,购置这些建筑材料的资金却撑起了地方的GDP。如此循环往复,造成了资源、资金的严重浪费。
(3)致使房价过高,大多数人无力承受,拉大了有房者和无房者之间的贫富差距;房地产业泡沫严重,存在着金融风险。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出让金,通过招标、挂牌、拍卖等方式出让土地,出价高者方能竞得土地使用取,这样使得房地产开发商的拿地成本居高不下,进而也推高了房价,长久下来,中国的房价已经让很多人无力承受,有房者和无房者间的贫富差距在短短20余年间快速拉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虽然房价高昂,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房地产刚需人数庞大,刚需购房者大多先交首付,其余房款通过从银行借贷取得,住房贷款总量不断增加,长久积累使得房地产泡沫越发严重。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中国个人房贷总额达到24.97万亿元,这使得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系统性金融风险[16,17]

2 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分析

2.1 土地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大,目前难以找到可以代替的财政收入来源

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土地财政收入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在2015年之后,土地出让金收入净增长值和增速都有加快趋势(见图1)。据财政部的相关财政数据显示:在2018年,中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总收入高达的6.5万亿,较2017年又增长了约25%;2018年土地财政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较2017年上涨了40.7%,土地财政收入接近当年地方财政总收入的2/3。基于这种客观现实,目前地方政府很难找到可以替代土地财政的财政收入来源;在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83352亿元[18],从这一数据来看,土地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约1/3,如果现在取缔土地财政,势必要中央财政拿出大量财政收入来支援地方,这样又会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国防、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所以从地方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在现阶段保留土地财政是合情合理的。
图1 2010—2018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及其在地方公共预算中占比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http://www.mof.gov.cn/index.htm(财政收入按决算数计算)

Full size|PPT slide

2.2 中国城市化及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中国城市化还处于"进行时",停止土地财政,新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恐将无法保证有充足的资金去推进。根据2018年中国城市化率的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率距离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更为明显,中国的城市化尚未完成,还处于"进行时"阶段。或许中国的城市商品房数量趋向饱和,可以满足未来进入城市人口居住的需要,但是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却不能满足未来城市人口的需要。增加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需要兴建大量的基础设施,而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则要有大量的启动资金,如果停止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可能很难拿出如此规模的资金投入,城市化进程将可能出现减速甚至停滞不前。以杭州市为例,为了加快步入一线城市的步伐,杭州市大量增建基础设施,提高杭州市的公共服务质量,最近几年杭州市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居高不下。
根据杭州市的相关统计数据:2014—2017年杭州市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均超过1000亿(2014年杭州市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为1005.53亿,2015年为1355.18亿,2016年为1630.53亿,2017年为1597亿),如此高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得杭州市近几年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快速攀升,2017、2018年杭州市土地财政收入更是突破2000亿大关(见图2),尤其是2016—2018年,杭州市的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平均为143%。可以看出,即使是经济活力高、营商环境好的杭州,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也需要依靠土地财政来获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启动资金。所以,从中国城市化还处于"进行时"的方面来看,土地财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图2 2014—2018年杭州市土地财政情况
数据来源:统计公报:Http://www.hz.gov.cn/col/col805865/index.html

Full size|PPT slide

2.3 三是土地财政带动的房地产行业为中国在发货币提供了合理"容器"

M2/GDP的比率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M2为广义货币,一般可以看作是一国全社会货币的存量,GDP则是当年一国创造的价值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通常情况下M2/GDP比率越大,货币超发的可能性越大,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越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见图3):中国自2009—2018年,M2和GDP大致呈现出2:1的比率态势。至2018年12月末M2货币发行量为182.67万亿,而GDP总量为90.03万亿,M2/GDP比率已达2.03,这样的比率在别国照常早已触发"超级通货膨胀",但是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仍能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财政推高的房价,使得中国房地产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实际货币需求,这些实际货币需求极大地担负起M2与GDP的差值部分,可以认为房地产行业为中国在发货币的一个重要的合理"容器"。所以从防范触发"超级通货膨胀"的角度看,土地财政在现在还不能摒弃。
图3 2009—2018年中国M2和GDP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

Full size|PPT slide

3 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转型建议——"有保留地变革"

根据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现实情况以及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根本要求,分析土地财政带来的相关问题以及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的原因,笔者试提出一些渐进性的土地财政转型对策与建议,以期"有保留地变革"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方式。

3.1 变革现有的土地出让金制度

在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让渡一次性土地出让金,以较低的开发成本来引领房地产开发商将新开发的地区开发建设地更加适应经济新常态。以碧桂园的"生命周期"房地产项目为例,从办幼儿园开始,建住宅,参与医院,到健康产业及养生养老社区服务等[19]。这些产业均和住宅产业相关,只要规划得当,房地产开发商不仅可以打造住宅产业,还可以开发建设例如社区服务业、健康产业等第三产业,丰富这些房地产项目的公共服务属性[20,21,22],同时建设运营这些第三产业需要制造业、医疗保健产业等实体产业生产提供相关产品与硬件设备,这样又可以带动相关实体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这些新延展出来的第二、三产业进行征税,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第一财政的收入,弥补之前在出让时让渡的一次性土地出让金,还可以使当地经济发展质量提升,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需求,为今后逐渐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打下基础。

3.2 为中国现行的城市化的评定标准引入更多的参考依据

中国通常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评定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包括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比率为城市化率。依照这一评定标准,过去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城市土地开发程度、城市建成区面积以及基础设施完备程度等指标,尽可能地将更多的人口转化成城镇人口,以提高当地的城市化率。这样的做法导致在一些竞争力不强的城市出现了较大面积建成住宅区无人居住的现象,造成了极大的资源、资金浪费。现如今在提出"收缩性城市"的背景下[23],城市化程度更应该引入人口集聚、人才集聚程度等指标因素加以综合考评。以人口集聚、人才集聚程度衡量的城市化的实际水平,可能更具实际意义:人口和人才集聚可以为城市带来丰富的人力资源,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使城市更具生命力,可将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与之相应,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人力与城市协同发展可以更加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与挑战,相信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是各行各业的人才支撑起来的,届时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可能不再如此依赖。

3.3 加快开征房地产税

变革现有的土地财政方式,很有可能会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的差额,应该开辟新的税源,增加第一税收的财政收入。根据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客观现实,现在应该考虑对房地产的保有环节征收房地产税[24,25]。房地产税外有成例,诸如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都已经开征房地产税。中国可以根据居民的实际居住条件情况,制定房地产税的征收标准。值得注意是,房地产税属于个税范畴,对于个税的征收应该十分慎重。自1798年威廉·小皮特政府开始征收的"三部课征捐"[3]开始,个税的征收几乎都因刺激了被征税者的"税负痛感"而遭至异议,所以在开征房地产税之前,务必要将尽可能多的因素加以考虑,尽可能减少征收房地产税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保障房地产税贯彻执行,在法律层面上还应该修订优先于普通税法的、关于征收房地产税的特别法,以保证房地产税能够推行下去。

4 结论与讨论

土地财政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在今天的具体情况下,对土地财政进行"有保留地变革"或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在现阶段将土地财政向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的方向去转型,那么土地财政可能还能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深化,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所助益。土地财政带来的问题可能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领域出现,等到中国经济发展质量达到一定水平之时,土地财政也许就不会再像今天这样被过度依赖,相关的一些问题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
Wrigley C W. Giant protins with flour power[J]. Nature, 1996,381:738-739.
[2]
Tian J, Deng Z, Zhang K, et al. Genetic Detection of Main Quality Traits in Wheat[J]. Genetic Analyses of Wheat and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2015,1:177-350.
[3]
Cavanagh C R, Taylor J L, Larroque O, et al. Sponge and dough bread making: genetic and phenotypic relationships with wheat quality traits[J]. Theor Appl Genet, 2010,121:815-828.
The genetic and phenotypic relationships among wheat quality predictors and sponge and dough bread making were evaluated in a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an Australian cultivar 'Chara' and a Canadian cultivar 'Glenlea'. The genetic correlation across sites for sponge and dough loaf volume was high; however, phenotypic correlations across sites for loaf volume were relatively low compared with rheological tests. The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sites was most likely due to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during grain development reflected in a de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unextractable polymeric protein and mixing time. Predictive tests (mixograph, extensograph, protein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micro-zeleny and flour viscosity) showed inconsistent and generally poor correlations with end-product performance (baking volume and slice area) at both sites, with no single parameter being effective as a predictor of end-product performance.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netic and phenotypic correlations highlights the requirement to develop alternative methods of selection for breeders and bakers in order to maximise both genetic gain and predictive assessment of grain quality.
[4]
张艳, 何中虎, 周桂英, 等. 基因型和环境对我国冬播麦区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 1999(5):1-5.
[5]
张磊, 齐学礼, 张建周, 等. 优质强筋高产小麦品种郑麦7698品质稳定性和高效节本生产技术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46(12):13-16.
[6]
张晓, 李曼, 江伟, 等. 小麦品种扬麦16品质及其稳定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44(12):138-141.
[7]
关二旗. 区域小麦籽粒质量及加工利用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8]
孔欣欣, 张艳, 赵德辉, 等. 北方冬麦区新育成优质小麦品种面条品质相关性状分析[J]. 作物学报, 2016,42(8):1143-1159.
为了解近年北方冬麦区育成优质小麦品种的品质状况,两年两点统一种植52份优质品种(系)及6份国外代表性品种,测定其磨粉品质、和面仪和混合实验仪特性、淀粉糊化特性及面条品质,并利用5个基因特异性标记分析基因型分布及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为硬质、中强筋类型,品种间出粉率、面粉a*值、b*值、黄色素含量、PPO活性、和面仪参数、混合实验仪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差异较大。和面仪8 min带宽和混合实验仪稳定时间可作为预测面条品质的重要指标,可分别解释面条总分变异33.3%和34.4%。Ppo-A1aPpo-A1b频率为41.4%和58.6%,两种基因型间PPO活性差异显著(P<0.05);Ppo-D1aPpo-D1b频率为51.7%和48.3%,但PPO活性差异不显著;Psy-A1aPsy-A1b频率为81.0%和19.0%,两种基因型间黄色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1BL/1RS易位和非易位品种频率为13.8%和86.2%,两种基因型间面粉L*值、黄色素含量、和面仪衰落势与8 min带宽、混合实验仪稳定时间等差异显著(P<0.05)。面条品质较好的品种包括Sunzell、石优17、郑麦366、中麦 895、周麦 26、CA1004和石4185。本研究明确了58份小麦品种(系)的品质特征和基因型分布,为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了重要信息。
[9]
陈东升, 张艳, 何中虎, 等. 北方馒头品质评价方法的比较[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43(11):2325-2333.

【目的】馒头品质是中国小麦改良的重要目标,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评价方法是有效进行遗传改良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目的为研究实验室北方馒头品质评价方法。【方法】25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分别种植于黑龙江、宁夏、新疆和甘肃,采用机制方法加工北方馒头,用国标GB/T17320-1998和澳大利亚面包研究所(BRI)馒头品质评价方法进行品质评分,以比较2种馒头品质评价方法的异同。【结果】BRI评价方法中的压缩张弛性(SR)与国标馒头评分中体积、比容、弹性及总评分呈正相关(r=0.60—0.72),可作为馒头品质评价的有效指标。BRI总评分与国标总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66,P<0.01),但其总评分值相对较低。【结论】BRI馒头品质评价方法能更好区别不同筋力馒头品质间的差异,且较为客观、易操作,可以用来有效评价中国北方馒头。质构仪压缩张弛性可以较好地反映馒头的适口性,能对馒头品质进行客观量化评价。基于国标和BRI方法,研究提出了新的馒头品质评价标准。

[10]
张文静, 江东国, 黄正来, 等. 氮肥施用对稻茬小麦冠层结构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8,38(2):164-174.
[11]
赵德辉, 张勇, 王德森, 等. 北方冬麦区新育成优质品种的面包和馒头品质性状[J]. 作物学报, 2018,44(5):697-705.
[12]
刘录祥, 孙其信, 王士芸.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 中国农业科学, 1989,22(3):22-27.
本文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以杂交小麦区试资料为例探讨了灰色关联分析在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依据各品种的灰色关联度排序所进行的综合评估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文中还进一步讨论了关联分析在遗传育种其它方面应用的可能性。
[13]
王士强, 胡银岗, 佘奎军, 等. 小麦抗旱相关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40(11):2452-2459.
【目的】探讨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和部分生理生化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对分别种植于干旱棚和大田自然降水两个条件下的65个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部分生理生化性状与其抗旱指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了各性状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度。各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与抗旱指数的关联程度大小依次为:气孔导度(0.7995)、光合速率(0.7909)、蒸腾速率(0.7556)、可溶性糖含量(0.7467)、丙二醛(MDA)含量(0.7336)、游离脯氨酸含量(0.7267)、穗长(0.7102)、穗粒数(0.7095)、千粒重(0.7005)、水势(0.6959)、有效分蘖数(0.6951)和株高(0.6866)。并依据各品种的加权抗旱指数对参试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可以较好的反映品种的选育及适应地区。参试品种中较抗旱的品种有洛旱6号、晋麦47、陕麦168、小偃6号等。【结论】与抗旱指数关联度最大的是和叶片气孔相关的生理生化性状,它们在作物受到干旱胁迫时所受的影响最大,与作物抗旱性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可以选用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生理生化性状进行小麦抗旱性的以性状为基础的选择,以提高选择效率。
[14]
汪宝卿, 张礼凤, 慈敦伟, 等.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0,3:20-25.
应用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地区79份夏大豆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无限生长型大豆中,产量与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农艺性状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生育期.在亚有限生长型大豆中,产量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农艺性状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单株荚数和茎粗.在有限生长型品种中,产量与生育期、茎粗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百粒重间呈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农艺性状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生育期、茎粗、单株粒重、有效分枝数和底荚高度.以亚有限和有限生长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
[15]
付亮, 马华平, 李洋, 等. 2013—2014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参试品种产量稳定性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43(14):58-59,62.
[16]
常程, 韩雷, 张书萍. 区试中玉米品种丰产稳产适应性评价方法的应用比较[J]. 辽宁农业科学, 2012(4):22-24.
[17]
王春平, 吕静霞, 王黎明, 等. 几种模型在玉米区域试验的适用性与品种评价中的差异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33):35-39.
[18]
王磊, 高杰, 渠建洲, 等. 两种密度下不同玉米品种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分析[J]. 玉米科学, 2016,24(2):136-141.
[19]
何中虎, 晏月明, 庄巧生, 等. 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6(6):1091-1101.
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主要进展包括4个方面,(1)从食品品质-性状-蛋白质-DNA四个层次对中国230份小麦品种的6类49个品质性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建立了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了中国面条标准化实验制作与评价方法,明确了选种指标,建立并验证其分子标记选择体系,还优化并完善面包、北方馒头和饼干的评价方法与选种指标;(2)创立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酸性毛细管电泳(A-CE)与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质谱(MS)鉴定方法;发现了与面筋强度直接相关的水溶性蛋白WS-6;改进SDS-PAGE方法,明确了面包和面条对亚基组成的要求。筛选出Glu-B1和Glu-D3位点8个亚基的STS标记,明确了Glu-D3位点亚基与基因的关系;在小麦近缘种中鉴定了15个新亚基,丰富了品质改良的候选基因资源;(3)阐明了从农家种、历史改良品种到目前主栽品种的籽粒硬度演变规律和等位变异特点,发现7个新等位基因,修正硬度形成的分子理论;(4)制定全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为全国品质育种提供了3批亲本。为了更好推动中国小麦品质改良工作的发展,建议加强4个方面的工作。
[20]
国家粮食储备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 GB/T 17892—1999优质小麦强筋小麦[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2.
[21]
雷激, 张艳, 王德森, 等. 中国干白面条品质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37:2000-2005.
[22]
张岐军, 张艳, 何中虎, 等. 软质小麦品质性状与酥性饼干品质参数的关系研究[J]. 作物学报, 2005,31:1125-1131.
选用我国17份软质小麦品种(系)在3点种植2年,研究软质小麦品质性状与酥性饼干品质的关系,探讨优质饼干品种的筛选指标。结果表明,粉质仪和拉伸仪参数与饼干品质的相关系数较小;吹泡仪弹性、吹泡仪弹性/延伸性、碱水保持力(AWRC)、碳酸钠溶剂保持力(SRC)和蔗糖SRC与饼干直径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75
[23]
张桂英, 张国权, 罗勤贵, 等. 陕西关中小麦品质性状的因子及聚类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10,30(3):548-554.
为了给小麦品质育种、保优栽培及品质生态区划提供参考依据,以陕西关中地区92个大田生产小麦样品为材料,通过因子及聚类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小麦容重、籽粒硬度、籽粒蛋白含量、粉质参数、拉伸参数及黏度参数等29个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29个主要品质指标可以压缩成7个因子,即蛋白质质量因子、加工品质因子、淀粉糊化特性因子、面筋数量因子、籽粒物理品质因子、淀粉热糊稳定因子、淀粉回升因子,分别能够决定品质总变异的26.22%、22.34%、11.60%、7.15%、6.03%、4.80%、3.94%,累计表达总变异的82.14%。以品质性状的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92个大田生产小麦样品可以聚成3大类,即三原县、泾阳县和武功县北部地区的大田生产小麦为一类,该地区较干旱,小麦粉的粉质参数较好、拉伸参数和淀粉糊化特性优;渭南地区的临渭区和蒲城县的大田生产小麦样品为一类,小麦粉的粉质参数好、拉伸参数较好,淀粉糊化特性一般;从蒲城县沿省道经富平县、三原县、泾阳县、武功县、扶风县、岐山县和凤翔县的8个县(区)大田生产小麦为第三类,该区小麦种植的水肥条件较好,产量高,其加工品质好,但粉质参数、拉伸参数和淀粉糊化特性表现较差。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间的品质表现不同,在优质小麦生产和品质区划中,优质品种的筛选及其对栽培环境适应性均应受到高度重视。
[24]
廖平安, 郭春强, 靳文奎. 黄淮南部小麦品种品质现状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03,23(4):139-140.
为了了解黄淮南部小麦的品质现状,以1999—2001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品种(系)为材料,对其品质性状、品质性状的年际变化、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品种品质分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淮南片的区试品种(系)的平均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中等,分别为14.1%和30.2%,品种间变异大于年际间变异,总体面筋强度居中,中筋小麦品种(系)占95.7%;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02和0.7032)),与面团稳定时间相关性不显著。
[25]
王映红, 董昀, 程兰兰, 等. 新麦系列新品种(系)灰色关联度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4,46(2):32-35.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淮冬麦区南片高产优质节水小麦新品种选育”(2017YFD0100704)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与绿色增效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2018YFD0300700)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农家种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182102110172)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PDF(1191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