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面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研究进展

邓思涵, 龙九妹, 陈聪颖, 周一敏, 李永杰, 雷鸣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 1-5

PDF(1069 KB)
PDF(1069 KB)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Vol. 36 ›› Issue (1) : 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80003
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叶面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研究进展

作者信息 +

Foliar Fertilizers Mitigate Cadmium Accumulation in Rice: A Review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叶面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机制,以期为解决农田重金属镉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归纳了镉对水稻的生长危害,水稻叶与叶面肥的特征包括水稻叶与水稻的养分吸收、叶面肥的种类、叶面肥的特点及叶面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机理。指出影响叶面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效果因素,如天气、温度、利用率、喷施次数和浓度等,提出与其他阻控措施相结合、开展其他种类叶面肥研究、继续叶面肥理论基础研究及加强统一管理和规范操作技术等一系列展望。

Abstract

To study the mitigation mechanism of cadmium (Cd) accumulation in rice by different foliar fertilizers, and provide evidences for resolving heavy metals pollution in agricultural field and food safety problem,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d on rice growth, rice leav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iar fertilizers including rice plant uptake nutrients through leaves, species and characters of foliar fertilizers, and the mitigating mechanisms of Cd accumulation in rice by foliar fertilizers. The authors also pointed out the effect factors that foliar fertilizers mitigating cadmium accumulation in rice, such as climate, temperature, utilization rate, spray times and concentrations. At last, the prospect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combining with other mitigating ways, studying the other species of foliar fertilizer, keeping on the basic research of foliar fertilizer theory, strengthening the unified management and normative manipulation techniques.

关键词

叶面肥 / 水稻 / / 水稻叶片 / 阻控 / 营养吸收

Key words

foliar fertilizer / rice / cadmium / rice leaves / mitigate / nutrient uptake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邓思涵 , 龙九妹 , 陈聪颖 , 周一敏 , 李永杰 , 雷鸣. 叶面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 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80003
Deng Sihan , Long Jiumei , Chen Congying , Zhou Yimin , Li Yongjie , Lei Ming. Foliar Fertilizers Mitigate Cadmium Accumulation in Rice: A Review.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0, 36(1): 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80003
水稻作为人类的主要粮食之一[1],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1/4以上,中国有超过7亿人以大米为主食。2016年中国水稻播种面积超过3.0178×107 hm2,稻米总产量达20707.5万t,分别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一[2]。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愈发严重,中国很多地区已经显著影响到当地农作物安全生产和人们身心健康[3]。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中国土壤总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土壤点位超标19.4%,其中无机污染物以镉(Cd)超标为首,超标率为7.0%[4]。为了有效降低稻米中镉含量,许多学者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喷施叶面肥就是其中一种。龙思斯等[5]研究指出,水稻叶中镉含量与稻米中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笔者通过在野外采集水稻叶与稻米分析的研究也进一步确认二者之间有明显正相关性。水稻不仅依靠根部吸收所需要的养分,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吸收外源营养物质,如叶片吸收,叶在吸收水分的同时能够像根一样把营养物质吸收到水稻体内[6]。研究表明将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直接喷施于叶面,也就是施用叶面肥,水稻对其利用效果与直接根部施肥是一样的[7]。现阶段关于叶面肥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作物产量和对其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所开展,对叶面肥阻控作物吸收重金属镉的机理方面研究较少。且研究的叶面肥种类相对单一,大多为金属离子类型叶面肥,其他种类叶面肥则研究很少。因此研究不同种类叶面肥阻控作物对重金属镉的吸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意义。

1 镉对水稻的生长危害

镉在土壤中具有很强的生物有效性,容易被水稻等农作物所吸收,从而导致稻米中镉的含量超标,长期食用镉超标大米可能会引发“痛痛病”。镉是水稻的非必需元素,镉可以通过铁、锰、钙、锌等水稻必需元素的离子通道进入作物体内[8]。水稻作为对重金属镉吸收能力较强的一种作物,即使在浓度很低的土壤环境下也会使得稻米中镉含量上升。镉污染不仅会导致稻米中镉超标,还能明显抑制水稻对一些必需元素的吸收,如锰、锌等。镉作为对生物体有毒害作用的一种重金属元素,通常在浓度较低的情况下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但在该浓度下水稻等植物并不会出现肉眼可观测到的一些胁迫表现[9]。镉进入植物细胞后,首先会影响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工作,干扰电子链上的电子传递[10,11]。然后胁迫诱导产生过多的超氧自由基(O2-),导致细胞膜系统的过氧化[12]。镉还会改变叶片中叶绿体的超微结构,抑制叶肉细胞的生长,降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含量,最终导致水稻叶片光合作用下降[13]。但不同水稻品种对重金属镉的吸收程度均不相同,一般可分为高镉水稻累积品种和低镉水稻累积品种。低镉水稻累积品种较高镉水稻累积品种而言,对镉的吸收弱得多。水稻对镉的吸收还与当地土壤质地有很大联系,南方地区是水稻的主产区,但南方地区的酸性土壤普遍加重了水稻吸收镉的风险,高镉污染区大约有80%的稻米存在镉超标问题,平均镉含量约为国家标准的5.3倍[14]

2 水稻叶与叶面肥的特征

2.1 水稻叶与水稻的养分吸收

水稻属于禾本科植物,水稻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3个部分组成。表皮又细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由表皮细胞和气孔组成,水稻叶最外层的壁上覆盖有蜡质层和角质层[15]。蜡质层是水稻抵御外界刺激的第一道屏障,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病毒侵害,还能防止非气孔性水分散失、降低病虫害和太阳辐射等[16,17,18]。角质层是覆盖水稻裸露于地面部分的一个连续性的脂类结构疏水层,结构比蜡质层复杂得多,其对营养物质的渗透吸收有一定阻滞作用[15]
水稻叶片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主要有3种途径[19]。(1)通过叶面上的气孔进入水稻内部。在水稻叶上的正反两面均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气孔,气孔是水稻进行呼吸作用和控制蒸腾作用的结构[20]。营养物质或者其他物质可以穿过气孔,直接进入到叶肉细胞。(2)通过角质层亲水小孔进入水稻内部。外源营养物质可以穿过叶片角质层的通道进入植株叶片内部,与角质层中的羟基结合,通过羟基分解或者氢化引起角质层中的小孔通道膨胀或者收缩,进而调控水溶离子与水分的吸收[21]。第一、第二种途径都具有吸收速效养分的能力。(3)通过叶片细胞的质外连丝将营养物质进行主动吸收运送到水稻内部。角质层存在一些裂缝,同时存在一些叶片表皮细胞外侧壁上的外质连丝,由质膜表面外凸,透过纤维孔道向外部延伸而成,和质外体空间相互连接。这种纤维孔隙不含原生质,能直接把细胞原生质与外部相连,就像植株根系表面一样,通过主动运输将水稻叶片上的营养物质与养分吸收运输到水稻体内,为水稻以后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22]

2.2 叶面肥的种类

叶面肥是指直接向植株叶表面上施用肥料的措施,用于叶面施肥的肥料也可以称为叶面肥。施加叶面肥在中国农业生产上已有悠久历史。文献资料表明,早在200年前,中国清朝就有农民使用河泥粪浇施在水稻叶片上,从而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23]。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叶面肥的种类也逐渐繁多,按照其功能和作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2.2.1 营养型叶面肥 营养型叶面肥主要是施加植株所需的营养元素,包括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数量可多可少,少的只添加1~2种元素即可,如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复杂的可添加数十种元素甚至更多,后者往往是含有铁、锰、锌等微量元素。
2.2.2 生物型叶面肥 生物型叶面肥主要包括氨基酸类叶面肥、腐殖酸类叶面肥、甲壳素类叶面肥、海藻酸类叶面肥和糖醇类叶面肥等[24]。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作物新陈代谢、加快作物生长周期、提高作物抗逆性、有效预防病虫害。
2.2.3 调节型叶面肥 调节型叶面肥主要是添加植物所需要的生长调节剂,主要包括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和乙烯类等[25]。其主要作用是调节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加快作物体内的一些生化反应。
2.2.4 复合型叶面肥 复合型叶面肥是市场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叶面肥,其成分相对复杂,既包括调节物质又含有作物所需的营养成分,是一种混合型的叶面肥。特点是营养全、功能好、针对性强,其中含有的螯合剂或者表面活性剂可以很好使叶面肥附着在叶片上,更有利于作物对叶面肥的吸收。
2.2.5 其他型叶面肥 其他型叶面肥主要包括肥药型叶面肥、天然液汁型叶面肥和稀土型叶面肥等。

2.3 叶面肥的特点

叶面肥作为营养强化和防止某些元素缺失所带来病症的一种施肥措施,近年来,已得到迅速推广和大量应用,其优点总结起来为“高、快、好、省”。
2.3.1 效率高 通过叶面肥的施用,可提升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土壤施肥较叶面施肥而言,存在挥发多、流失快、渗透差等一系列缺点。叶面肥的施用则可以有效防止肥料在运输和吸收过程中的损耗,进而提升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
2.3.2 吸收快 土壤施肥后,各种营养物质首先是被土壤所吸附,有些营养物质可能还需要一个转化的周期,最后才能进入叶片。营养物质运输越远,其吸收速率也就越慢。直接施用叶面肥可使作物叶片快速吸收各种养分,养分直接穿过叶片进入作物体内,为作物今后生长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3.3 作用好 叶面肥直接透过叶片进入作物体中,可在较短时间内使作物体内的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能够迅速解决作物的缺肥状况。还可以促进作物各个时期的生长发育、增加光合作用率,提高酶活性,加快对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同时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提高作物产量,增强品质。
2.3.4 用量省 叶面施肥较土壤施肥而言,通常用量只需要土壤施肥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土壤肥料施用过多可能带来外源重金属污染,加重土壤盐渍化,甚至可以通过土壤的渗透作用污染地下水。采用叶面施肥则可有效避免这一系列问题,既节省了肥料又避免了二次污染。

3 叶面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机理

镉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生物有效性,容易造成生物体的损伤。水稻茎、叶和籽粒中镉的积累主要是源于木质部的运输[26]。龙思斯[27]研究表明,叶片外源喷施镉,导致糙米中镉的含量显著上升,这说明叶片中的镉可以转运到水稻籽粒中。依据水稻叶片中镉含量与籽粒中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推测通过施加不同类型的叶面肥,来阻控水稻茎、叶中镉向穗部运输的过程,从而达到降低稻米中镉含量的目的。目前,运用叶面肥阻控作物富集镉的种类和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叶面硅肥的抵抗作用

硅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之一,水稻是一种典型的喜硅植物,硅可以显著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改善作物的抗逆性、提升水稻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提高根系的活力、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和加强水稻对重金属镉的抗性[28]。硅从叶片进入水稻体内后可向根部移动[29],硅可与镉发生沉淀反应,阻止镉的向上运输,从而减少作物地上可食用部位镉的含量[30]。李柏芳等[31]研究表明,水稻喷施叶面硅肥可以增产29.6%,稻米中镉的含量下降40.2%。王世华等[32]研究表明,水稻盆栽喷施有机硅和无机硅后,稻米中镉的含量分别下降44%和53%。

3.2 叶面锌、硒肥的拮抗作用

叶面施锌可以使水稻叶中锌、镉共用的亲和性质膜转运蛋白产生锌/镉拮抗作用,从而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33]。锌还可以与镉竞争细胞上的结合位点,最终达到降低镉含量的目的[34]。索炎炎[35]研究表明,叶面喷施锌肥后可以显著提升水稻的鲜量和增加干物质的积累,还可以降低稻米中镉含量15.4%。硒能与重金属镉相结合形成难容的CdSeO3,使其难以被作物所吸收。硒还能使重金属在细胞点位上发生移动或者改变细胞膜对重金属镉的通透性,从而影响镉在作物体内的转运[36]。硒和镉都能与蛋白质中半胱氨酸的巯基结合,外源硒供应水平可使水稻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底物中的谷胱甘肽含量增加,从而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37]。管恩相等[38]研究表明,水稻喷施叶面硒肥可以使稻米增产16.2%,镉含量下降8.6%~17.8%。

3.3 叶面铁、钼肥的缓解作用

铁、钼都属于微量元素,其作用是提高细胞内抗氧化系统保护酶的活性,清除重金属产生的大量自由基,降低作物膜脂过氧化程度,保护细胞的完整性,缓解重金属的毒害,达到阻控重金属进入细胞内部的作用[39]。铁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40],其对水稻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左东峰[41]研究表明,喷施叶面铁肥可以明显提升作物产量,增加植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付力成[42]研究表明,喷施叶面铁肥可以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还能使其增产5.6%。钼肥可以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43]。喷施叶面钼肥能增加油菜[44]、花生[45]等作物产量。

3.4 叶面壳聚糖的吸附和螯合作用

壳聚糖是一种含有大量氨基和羟基的分子,具有很强的离子交换、螯合作用和吸附作用。壳聚糖可以与镉产生吸附和螯合作用,使镉难以进入到作物体内,最终达到降低镉含量的作用。任娜[46]研究表明,喷施叶面壳聚糖可以改良烟草的经济性状,促进烟叶的生长。顾丽嫱等[47]研究发现,喷施叶面壳聚糖可以提高火鹤幼苗中叶绿素的含量,同时降低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相对导电率,最终缓解镉的毒害作用。

4 影响叶面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效果因素

叶面肥虽然有一定的降镉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只靠单一喷施叶面肥来达到完全阻控镉在水稻体内的富集。同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叶面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效果。如天气因素,叶面肥施用只能选择在无风无雨的天气下,如遇刮风下雨等天气,容易被风吹落或被雨水淋稀。温度因素,温度过高容易造成叶面肥快速蒸发,若温度过低则可能影响作物对叶面肥的吸收。利用率因素,叶面肥由于重力或外力等原因,容易从叶片上滑落,其对作物的养分穿透率较低,吸收量较少。喷施次数因素,叶面肥提供的营养物质相对有限,并不能很好满足作物生长的全部需求,且只能在特定时期进行喷施,一次喷施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需要多次喷施,但多次喷施存在费时费工等问题。浓度因素,若叶面肥调配比例不当,浓度过高则容易造成叶片烧伤,甚至还可能促进水稻对镉的吸收[40],浓度过低则容易达不到预期效果。

5 展望

当前水稻受到重金属镉污染已成为事实,尤其是稻米镉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量数据证明通过喷施叶面肥不仅可以使水稻增加产量、改善水稻品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控重金属镉的积累,因此叶面肥拥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其自身原因及其他因素影响,虽然喷施叶面肥对镉有一定的阻控作用,但稻米依然存在超过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的现象。同时,与国外相比,中国普遍关注较多的是金属离子类型叶面肥,其他种类叶面肥则运用较少,且研究深度不及国外。再者国内叶面肥尚缺乏统一管理标准,也缺乏相应规范操作技术。因此未来叶面肥需要开展以下几点工作:
(1)与其他阻控措施相结合,如水分管理、提高土壤pH值等,确保稻米中镉的浓度达到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值,从而保证稻米的安全生产。
(2)开展其他种类叶面肥研究,不仅仅是关注金属离子类型叶面肥,还需要开展其他类型叶面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可将两者相结合,开发出复合型叶面肥,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3)继续叶面肥理论基础研究,在现有理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叶面肥影响作物吸收重金属的机理,为全面了解叶面肥打下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4)加强统一管理和规范操作技术,在不同地区开展叶面肥实验,进一步确定其适用范围,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最终完善叶面肥的统一管理及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
雷鸣, 曾敏, 王利红 , 等. 湖南市场和污染区稻米中As、Pb、Cd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学报, 2010,30(11):2314-2320.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价湖南大米中As、Pb和Cd含量及其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在对湖南矿区和冶炼区水稻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分别以湖南各地市场大米和污染区当地生产的稻谷样品为例,对其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及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湖南各地市场大米样品中As、Pb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是0.20、0.20和0.28mg·kg-1,其中,衡阳市场大米中的As、Pb和Cd含量最高,其次是株洲和湘潭市场的大米.污染区稻谷中As、Pb和Cd含量分布均为:谷壳>糙米>精米,污染区精米中As、Pb和Cd的含量分别是0.24、0.21和0.65mg·kg-1,其中,来自衡阳常宁市水口山铅/锌矿区的稻谷样品中的As、Pb和Cd含量最高,其次是株洲清水塘冶炼区和湘潭锰矿区的稻谷.与市场大米样品相比,污染区精米中As、Pb和Cd的平均含量比市场大米样品高.无论是市场大米样品,还是从污染区稻田采集的稻米,均以衡阳地区稻米中的As、Pb和Cd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株洲和湘潭地区.在As、Pb和Cd的健康风险评价中,Cd是湖南各地稻米中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子,株洲和湘潭的Cd污染区达到90%以上,其次是As和Pb.
[2]
尹朝静 .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7.
[3]
龙思斯, 彭亮, 杨勇 , 等. 土壤镉污染的原位钝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 2014(22):43-45.
[4]
环境保护部, 国土资源部.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J]. 中国环保产业, 2014,36(5):1689-1692.
[5]
龙思斯, 宋正国, 雷鸣 , 等. 不同外源镉对水稻生长和富集镉的影响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35(3):419-424.
[6]
Neumann P M . lant growth and leaf-applied chemicals[M]. Plant growth and leaf-applied chemicals. CRC Press, 1988.
[7]
Peuke A D, Jeschke W D, Dietz K J , et al. Foliar application of nitrate or ammonium as sole nitrogen supply in Ricinus communis I. Carbon and nitrogen uptake and inflows[J]. New Phytologist, 1998,138(4):675-687.
[8]
Clemens S . Toxic metal accumulation, responses to exposure and mechanisms of tolerance in plants[J]. Biochimie, 2006,88(11):1707-1719.

Abstract

Over the past 200 years emissions of toxic heavy metals have risen tremendously and significantly exceed those from natural sources for practically all metals.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by crop plants represents the main entry pathway for potentially health-threatening toxic metals into human and animal food. Of major concern are the metalloids arsenic (As) and selenium (Se), and the metals cadmium (Cd), mercury (Hg), and lead (Pb).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oxic metal accumulation in plants and algae, the responses to metal exposure, as well as our understanding of metal tolerance and its evolution. The main emphasis will be on cadmium, which is by far the most widely studied of the non-essential toxic metals/metalloids. Entry via Zn2+, Fe2+, and Ca2+ transporters is the molecular basis of Cd2+ uptake into plant cells. Much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partitioning of non-essential metals and about the genes underlying the enormous diversity among plants with respect to Cd accumulation in different tissues. Numerous studies have described symptoms and responses of plants upon toxic metal exposure. Mysterious are primary targets of toxicity, the degree of specificity of responses, the sensing and the signaling events that lead to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All plants apparently possess a basal tolerance of toxic non-essential metals. For Cd and As, this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the phytochelatin pathway. Not understood is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Cd hypertolerance in certain plant species such as the metallophytes Arabidopsis halleri or Thlaspi caerulescens.

[9]
Nocito F F, Lancilli C, Dendena B , et al. Cadmium retention in rice roots is influenced by cadmium availability, chelation and translocation[J].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2011,34(6):994-1008.
[10]
Heyno E, Klose C, Krieger Liszkay A . Origin of cadmiuminduc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mitochondrial electron transfer versus plasma membrane NADPH oxidase[A].// New Phytologist[M]. 2008:687-699.
[11]
Dalcorso G, Farinati S, Maistri S , et al. How plants cope with cadmium: staking all on metabolism and gene expression[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2008,50(10):1268-1280.
[12]
Collin V C, Eymery F, Genty B , et al. Vitamin E is essential for the tolerance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to metal-induced oxidative stress[J].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2008,31(2):244-257.
[13]
Rascio N, Vecchia F D, Rocca N L , et al. Metal accumulation and damage in rice (cv. Vialone nano) seedlings exposed to cadmium[J]. Environmental & Experimental Botany, 2008,62(3):267-278.
[14]
杨菲, 唐明凤, 朱玉兴 . 水稻对镉的吸收和转运的分子机理[J]. 杂交水稻, 2015,30(3):2-8.
[15]
李燕婷, 李秀英, 肖艳 , 等. 叶面肥的营养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42(1):162-172.

综合评述了植物叶面营养机理以及叶面肥应用的研究进展。植物叶片与根一样可以吸收利用养分,叶片对养分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叶面气孔和表皮亲水小孔进行的,还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主动吸收。植物种类及其生长状况、叶面喷施液的组成与养分元素的性质以及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都影响叶面养分的吸收与利用。叶片类型及叶表蜡质层结构与组成的不同造成双子叶植物叶面施肥效果好于单子叶植物,甚至同种类不同品种的植物叶面养分吸收也不同;植物生长时期不同叶面肥施用效果也不同;表面活性剂等助剂因可以提高叶面喷施效果而成为叶面肥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通常沿用农药中常用的活性剂种类,由于成分间相溶性差而影响叶面喷施效果。叶面营养机理的研究推动了叶面肥的发展与应用,叶面施肥逐渐成为现代农业中一项重要的施肥措施,但因其施肥量有限只能作为土壤施肥的一种有效辅助措施而不能代替土壤施肥。近年来,中国叶面肥产品数量和种类增长迅速,但产品质量较差,使用技术也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叶面营养机理以及助剂等物质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施用效果,强化专用叶面肥研究,优化和推广叶面肥施用技术。

[16]
Kozio M. J . Gaseous air pollutants and plant metabolism[M]. Butterworths, 1984.
[17]
Flaishman M A, Hwang C S, Kolattukudy P E . Involvement of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in the induction of appressorium formation in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by its host surface wax and ethylene[J]. Physiological &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1995,47(2):103-117.
[18]
Jenks M A, Joly R J, Peters P J , et al. Chemically Induced Cuticle Mutation Affecting Epidermal Conductance to Water Vapor and Disease Susceptibility in Sorghum bicolor(L.) Moench[J]. Plant Physiology, 1994,105(4):1239-1245.
[19]
李婷婷, 胡钧铭, 韦彩会 , 等. 水稻叶片营养吸收机制及专用叶面肥发展趋势[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44(12):12-16.
[20]
杨建昌 . 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与产量、品质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44(1):36-46.
植物根系既是水分和养分吸收的主要器官,又是多种激素、有机酸和氨基酸合成的重要场所,其形态和生理特性与地上部的生长发育有密切联系。本文综述了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与产量形成及水分养分吸收利用的关系,介绍了根系化学信号(激素、有机酸等)对稻米品质形成的作用及根尖细胞超微结构与地上部生长发育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根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21]
Schönherr J . Water Perme ability of Isolated Cuticular Membranes: The Effect of Cuticular Waxes on Diffusion of Water[J]. Planta, 1976,131(2):159-64.
[22]
吴良欢, 陶勤南 . 植物细胞对有机养分的吸收及其细胞间转运[J]. 土壤通报, 1996(3).
[23]
高贤彪, 卢丽萍 . 新型肥料施用技术[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4]
李小明, 龙惊惊, 周悦 , 等. 叶面肥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45(3):127-130.
[25]
张志斌, 纳添仓 . 作物叶面肥施用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2):273-273.
阐述了叶面肥的优点、种类,并结合实践总结了叶面肥的喷施技术,以期为叶面肥的施用提供参考.
[26]
Uraguchi S, Watanabe I, Yoshitomi A ,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cadmium accumulation and tolerance in novel Cd-accumulating crops, Avena strigosa and Crotalaria juncea[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5,57(12):2955-2965.
[27]
龙思斯 . 不同镉来源方式对水稻中镉的吸收与原位阻控剂的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16.
[28]
Galvez L, Clark R B, Gourley L M , et al. Silicon interactions with manganese and aluminum toxicity in sorghum[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987,10(9-16):1139-1147.
[29]
Liu C, Li F, Luo C , et al. Foliar application of two silica sols reduced cadmium accumulation in rice grain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161(2):1466-1472.
[30]
赵颖, 李军 . 硅对水稻吸收镉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41(3):59-64.
[31]
李芳柏, 刘传平 . 农作物重金属阻隔技术新型复合叶面硅肥及其产业化[J]. 中国科技成果, 2013(16):77-78.
[32]
王世华, 罗群胜, 刘传平 , 等. 叶面施硅对水稻籽实重金属积累的抑制效应[J]. 生态环境, 2007,16(3):875-878.
[33]
虞银江, 廖海兵, 陈文荣 , 等. 水稻吸收、运输锌及其籽粒富集锌的机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26(3):365-372.
锌是人体必需而又易缺乏的营养元素。在粮食作物可食部位生物强化锌被认为是解决人体缺锌的最有潜力的途径。水稻根吸收锌可分为分泌麦根酸等根系分泌物将土壤颗粒中的金属离子活化和重金属转运蛋白把锌离子转运进植株根部两个过程,ZIP家族基因在后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水稻锌在木质部中运输主要以离子态为主,也可同有机酸、尼克酰胺等配体协同运输。地上部锌通过韧皮部再转运到新生组织或装载进入籽粒,水稻韧皮部再转运能力是影响籽粒富锌的关键因素,而锌大量累积在糊粉层中或与植酸等结合后,大大降低了锌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粮食作物籽粒富锌机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生物强化籽粒中的锌含量,对满足人类锌营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锌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水稻对锌的吸收、运输和再转运,锌装载进入籽粒,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赋存形态,以及锌在粮食作物中的生物强化等最新研究进展。
[34]
Adiloglu A . The effect of zinc (Zn) application on uptake of cadmium (Cd) in some cereal species[J]. Archives of Agronomy & Soil Science, 2002,48(6):553-556.
[35]
索炎炎 . 镉污染条件下叶面喷施锌肥对水稻锌镉积累的影响[D]. 杭州:浙江大学, 2012.
[36]
安志装, 王校常, 严蔚东 , 等. 镉硫交互处理对水稻吸收累积镉及其蛋白巯基含量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4,41(5):728-734.
[37]
Schützendübel A, Schwanz P, Teichmann T , et al. Cadmiuminduced changes in antioxidative systems, hydrogen peroxide content, and differentiation in Scots pine roots[J]. Plant Physiology, 2001,127(3):887-898.
[38]
管恩相, 谭旭生, 刘洪 , 等. 叶面施硒对稻米中镉等重金属含量影响的研究初报[J]. 种子科技, 2013,31(5):60-61.
[39]
张梅华, 姜朵朵, 于松 , 等. 叶面肥对农作物阻镉效应机制研究进展[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34(3):1-5.
[40]
邵国胜, 陈铭学, 王丹英 , 等. 稻米镉积累的铁肥调控[J]. 中国科学, 2008,38(2):180-187.
[41]
左东峰 . 盐渍土冬小麦叶面喷施硼、锌、铁肥优化配比及增产效应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2,3(3):293-298.
在黄淮海平原盐渍土低产区对冬小麦喷施硼、锌、铁肥的试验结果表明,硼锌铁肥的浓度配比与冬小麦的籽实产量呈显著复相关关系。在适宜的浓度配比范围内喷施硼锌铁混合肥,可促使冬小麦根系生长。植株地上部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率得到提高,作物根系对土壤中氮磷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得到改善,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2]
付力成 . 叶面喷施锌肥对水稻锌吸收、分配及积累的影响[D]. 杭州:浙江大学, 2011.
[43]
王琴 . 喷施微肥对紫花苜蓿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44]
赵乃轩, 饶孝武, 胡质文 , 等. 不同硼肥叶面喷施对油菜产量的影响[J]. 湖北植保, 2009(5):41-42.
油菜是喜硼作物,对硼极敏感.在缺硼土壤和潜在性缺硼的土壤中种植的油菜,其根、茎、叶、花、蕾、果都不能正常发育,且对硼的吸收量随生育进程而增加,叶面喷施硼肥是一种简便易行、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施肥方式,既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又能改善其品质.但现在硼肥种类繁多,其剂型,含量也有很大差异,在施用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施用效果不很理想.为增加油菜产量,本试验通过不同种类的硼肥在恩施州农科院进行了油菜叶面喷施试验,从中筛选适合恩施自治州油菜叶面喷施的硼肥品种,对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45]
郑国栋, 黄金堂, 陈海玲 , 等. 叶面喷施硼钼肥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福建农业科技, 2013,44(11):52-54.
[46]
任娜 . 壳聚糖叶面肥在烟草上的试验与应用[J]. 农业科技通讯, 2008(10):55-56.
1 试验目的研究邹平金业化工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壳聚糖叶面肥在烟草上的施用效果,为该产品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47]
顾丽嫱, 李春香, 高凤菊 , 等. 壳聚糖对镉胁迫下火鹤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17):8934-8935.

基金

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2018YFD0800700)
农业部、财政部“灌溉水源水质净化技术试点研究”(农办财函〔2015〕38号)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PDF(1069 KB)

45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