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化肥施用现状及减量增效的途径研究

王金林,武广云,刘友林,宗晓波,闻禄,彭发元,田永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 26-36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Vol. 34 ›› Issue (3) : 26-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120074
农学 农业基础科学

云南省化肥施用现状及减量增效的途径研究

  • 王金林,武广云,刘友林,宗晓波,闻禄,彭发元,田永
作者信息 +

Th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Status and the Approach of Fertilizer-reduce and Efficiency-increase in Yunnan Province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针对云南省化肥用量偏高、施肥结构不合理、肥料利用率较低、施肥方式落后,且化肥施用量逐年增长的问题。收集了全省《测土配方施肥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信息410095份,统计了全省16个州市的351194块地块410095季作物的施肥情况,综述了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建议采取适类、适时、适量、科学的施肥方法和技术,科学的田间管理,“化肥 ”三方面的措施,实现我省化肥零增长的目标。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以保证我省粮食安全。

Abstract

Aims at the high application amount of fertilizer, the unreasonable fertilization structure, the low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the backward mode of fertilization and the gradually increasing application amount of fertilizer in Yunnan Province, the authors collected 410095 questionnaires of“Investigation on Fertilization of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analyzed fertilization status of 410095 crop seasons of 351194 plots in 16 cities of Yunnan, and summarized the harm of excessive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Fertiliza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of appropriate kind, time and amount were suggested, combined with scientific field management and“fertilizer + ’to achieve the goal of zero growth of fertilizer.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guidance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order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in Yunnan.

关键词

化肥、减量增效、土壤质量、腐殖酸、土壤调理剂、新型肥料

Key words

Fertilizer, decrement and synergism, soil quality, humic acid, soil conditioner, new fertilizer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王金林,武广云,刘友林,宗晓波,闻禄,彭发元,田永. 云南省化肥施用现状及减量增效的途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 26-3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120074
Th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Status and the Approach of Fertilizer-reduce and Efficiency-increase in Yunnan Province.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8, 34(3): 26-3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120074

0 引言

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高低及品质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生活[1]。水稻作为一种镉积累能力非常强的作物,在进入人体的镉食物来源中占到40%之多,达到一定剂量还会危害人体健康[2]。而近年来稻米镉超标现象在中国各地频繁发生,尤其是湖南、广东等南方地区的大米镉污染更为严重[3],因此其镉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如何控制水稻镉污染并实现安全生产已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众所周知,重金属镉污染在农田土壤修复中有其一定的顽固性,在污染严重的区域,有时还需要连年实施,才能够使土壤中全镉的含量≤0.6 mg/kg且稻米中镉的含量≤0.2 mg/kg。目前国内外关于水稻镉污染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种、品质和产量、土壤类型、土壤改良、pH值、灌溉方式、栽培模式、水稻镉胁迫条件下的水稻农艺学性状等方面[4,5,6],而对于多种措施综合治理镉污染稻米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试验针对湘潭县以轻度镉污染为主的区域,结合2014、2015年湘潭县已形成的耕地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和2011年以来在各乡镇开展的耕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和治理技术研究的初步结果,采用“VIP+n”综合降镉技术,开展“VIP+n”修复技术模式区域化研究与示范工作,以探究不同“VIP+n”降镉技术组合模式在轻度镉污染区域的适应性,围绕轻度镉污染区域的生态、经济、种植习惯因地制宜地构建最佳“VIP+n”县域本土化技术模式,达到效益最大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本试验田选择安全利用区轻度污染区的耕地,位于湖南省湘潭县杨嘉桥镇原种场,不采取任何降镉措施时,土壤pH 6.0,土壤镉含量为0.48 mg/kg,稻米镉含量为0.392 mg/kg。供试水稻品种中早稻低镉品种为‘中嘉早17号’,当地品种为‘湘早籼24号’;晚稻供试水稻低镉品种为‘H优518’,当地品种为‘岳优27’,低镉水稻品种全部从湖南省《应急性镉低积累水稻品种指导目录》中选择。供试土壤成土母质为紫色砂页岩,距主要交通干道或明显污染源150 m以上,成土母质、肥力水平、污染程度一致;试验地灌溉条件良好,灌溉水源为井水,可保证水稻全生育期淹水需要。

1.2 研究方法

本试验设置30个小区,每个小区6 m×5 m=30 m2;每10个小区1组,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先用田埂分出试验区域,再分成3个区组,每个区组再用田埂分成10个小区,小区间作埂分隔,并留走道和灌、排水沟。田埂高度要求30 cm,并覆盖农膜,确保每个小区单灌、单排、小区间不串水。早、晚两季在同一试验田进行,保持小区排列不变,即在早稻人工收获时不用机械收,采用人工挖或小型机械整地,避免破坏小区田埂,按照原试验设计处理继续开展晚稻试验(见表1)。各试点试验中使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产品、叶面阻控剂等产品,必须从省农环站审核推荐的产品中进行选定,以免造成二次污染或严重减产。
表1 处理名称和小区内容
处理 名称 水稻品种 修复技术措施
T1 CK 早稻:湘早籼24号;晚稻:岳优27 采用当地品种,不采取任何降镉措施,完全按当地栽培管理
T2 V 早稻:中嘉早17号;晚稻:H优518 采用低镉品种,其余的同CK
T3 I 早稻:湘早籼24号;晚稻:岳优27 采用当地品种+优化水分管理
T4 P 早稻:湘早籼24号;晚稻:岳优27 采用当地品种+施用生石灰
T5 VP 早稻:中嘉早17号;晚稻:H优518 采用低镉品种+施用生石灰
T6 IP 早稻:湘早籼24号;晚稻:岳优27 采用当地品种+优化水分管理+施用生石灰
T7 VIP 早稻:中嘉早17号;晚稻:H优518 采用低镉品种+优化水分管理+施用生石灰
T8 VIP +S 早稻:中嘉早17号;晚稻:H优518 采用低镉品种+优化水分管理+施用生石灰+土壤调理剂
T9 VIP+F 早稻:中嘉早17号;晚稻:H优518 采用低镉品种+优化水分管理+施用生石灰+叶面阻控剂
T10 VIP+S+F 早稻:中嘉早17号;晚稻:H优518 采用低镉品种+优化水分管理+施用生石灰+土壤调理剂+叶面阻控剂
注:V代表种植低镉水稻品种,I代表优化水分管理,P代表撒施石灰,S代表施用土壤调理剂,F代表喷施叶面阻控剂。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在早稻整地前、早晚稻收获时,每个小区按照“梅花五点法”一对一采集土壤和稻谷样品。土壤自然风干(不能放在太阳下面直接晒),稻谷谷粒(实粒,不带稻穗)样品晒干后粉碎,按照GB/T 5009—2003测定土样和稻谷样中的重金属镉含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6和IBM SPSS Statistics 2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VIP+n”综合降镉技术对早、晚稻米镉含量的影响

表2可知,在早、晚稻收获期间,T2至T10 9个处理与CK空白对照组相比,10个处理间虽然差异不显著,但是稻米镉含量都有所降低,而且降镉率至少在40%以上,最高甚至达到了93.01%,其中早稻收获期的VIP、VIP+叶面阻控剂、VIP+土壤调理剂+叶面阻控剂这3种修复技术组合模式的降镉率都在90%以上,晚稻收获期只有VIP+土壤调理剂+叶面阻控剂修复技术组合模式的降镉率在90%以上。在不采取任何降镉措施的情况下,稻米镉含量超过了国家标准,而采用了种植低镉水稻品种、优化水分管理、撒施石灰、施用土壤调理剂、喷施叶面阻控剂这5种修复技术中的无论哪种组合模式都能够使早、晚稻米镉含量降低并远低于国家标准0.2 mg/kg。
表2 收获期稻米总镉含量和降镉率
处理 稻米总镉含量/(mg/kg) 稻米降镉率/%
早稻 晚稻 早稻 晚稻
T1 0.224 aA 0.229 aA - -
T2 0.050 aA 0.047 aA 77.83 79.62
T3 0.044 aA 0.137 aA 80.36 40.32
T4 0.026 aA 0.064 aA 88.24 72.05
T5 0.050 aA 0.033 aA 77.53 85.44
T6 0.029 aA 0.054 aA 87.05 76.42
T7 0.018 aA 0.030 aA 91.96 86.75
T8 0.046aA 0.025aA 79.61 89.08
T9 0.016aA 0.033aA 93.01 85.59
T10 0.017aA 0.020aA 92.26 91.12
注:表中同列数值后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代表差异极显著(P<0.01)、显著(P<0.05)。

2.2 采用不同“VIP+n”综合降镉技术的经济成本分析

表3可知,从经济效益来看,“VIP+n”综合降镉技术中投入成本最大的是T10处理,达到14670元/hm2,投入成本最小的是T3处理,成本为810元/hm2
表3 不同“VIP+n”综合降镉技术的投入成本分析表
处理 投入成本/(元/hm2) 处理 投入成本/(元/hm2)
T1 T6 2610
T2 2250 T7 4860
T3 810 T8 13860
T4 1800 T9 5670
T5 4050 T10 14670

3 结论与讨论

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矿藏开采导致了大量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8,9],尤其是水稻土壤镉污染引起的“镉大米”已经成为了中国首要的农产品安全问题[10,11]。镉,是一种重金属,在自然界,以化合物形态存在于矿物质中,工业生产中含镉的废气、废水,经过降雨或自然沉降,积蓄在土壤和水源中,再通过灌溉、种植等途径污染农作物[12,13]。重金属污染耕地按照污染程度分为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重度污染区,其中受重金属污染较轻的农田,采用农艺措施治理,可有效减轻土壤中重金属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14],这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选择湘潭县轻度稻田污染土壤进行降镉效果小区试验,以期探索出轻度污染耕地修复效果最佳的组合。试验表明:除空白对照外,不同综合降镉技术组合都能够降低稻米镉含量并使其远低于国家标准0.2 mg/kg即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而且降镉率至少在40%以上。这与沈欣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早稻米镉含量低于晚稻,这是因为早稻糙米对镉的富集能力弱于晚稻,因此从土壤转运到早稻植株体内富集至糙米中的镉较少[3]
从降镉效果来看,在早稻时期,采用T9 (VIP+F)处理效果最佳,降镉率达到了93.01%,在晚稻时期,采用T10 (VIP+S+F)处理效果最佳,降镉率达到了91.12%。
从经济效益最大化来看,采用种植低镉水稻品种的技术成本为2250元/hm2,采用优化水分管理的技术成本为810元/hm2,采用撒施生石灰的技术成本为1800元/hm2,采用施用土壤调理剂的技术成本为 9000元/hm2,采用喷施叶面阻控剂的技术成本为 810元/hm2,投入成本最大的是T10处理,达到 14670元/hm2,投入成本最小的是T3处理,成本为 810元/hm2
从生态环境来看,南方稻田区相比北方,季节多雨,但是要实现全程优化水分管理即淹水灌溉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南方存在季节性干旱,会大大影响稻米的降镉效果,从而导致农户收获的稻米镉不达标而出售困难,因此T3修复技术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综合生态环境、经济效益以及降镉效果等3个方面的因素,T4修复技术组合模式是降低轻度重金属污染农田稻米镉含量的最佳推广模式,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陈远其等[15,16,17,18,19,20]研究也认为,在南方酸性土壤中,施用适量的石灰能提高土壤pH值从而降低单一重金属特别是镉污染土壤对农作物的毒害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霭堂.植物营养学(下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史常亮,郭焱,朱俊峰.中国粮食生产中化肥过量施用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4): 671-679.
[3] 石元亮,王玲莉,刘世彬,等.中国化学肥料发展及其对农业的作用[J].土壤学报,2008, 45(5):853-864.
[4] 饶静,许翔宇,纪晓婷.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8): 81-87.
[5] 唐芳,郑毅.云南省化肥利用现状与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措施[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19(2): 192-198.
[6] 刘润梅,范茂攀,付云章,等.云南省马铃薯施肥量与化肥偏生产力的关系研究[J].土壤学报, 2014, 51(4): 753-760.
[7] 王文富.云南土壤[M].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
[8] Bremer, E, Janzen, H H Johnston, A M. Sensitivity of total light fraction and mineralizable organic matter to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a Lethbridge soil[J]. Can J Soil Sci, 1994, 74: 131-138.
[9] 赵广帅,李发东,李运生,等.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5): 840-847.
[10] 王书转.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微量元素化学特性及有效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
[11] 高亚军,朱培立,黄东迈,等.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 2000, 9(1): 27-30.
[12] 宋永林,袁锋明,姚造华.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2, 17(4): 73-76.
[13] 陈福兴,秦道珠,谢良商.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平衡及增产作用—肥料效应监测试验结果[J].土壤肥料,1991(1):13-16.
[14] 沈宏,曹志洪.长期施肥对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效碳库及碳素有效率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8,7(1):1-5.
[15] 李新爱,童成立,蒋平,等.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J].土壤, 2006, 38(3): 298-303.
[16] 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7] 王斌.浅析化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三要素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1(3):210-211.
[18] 张北赢,陈天林,王兵.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11):182-187.
[19] 王改兰,段建南,贾宁凤,等.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4):82-89.
[20] Bronick C J, L al R. Soil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J]. Geoderma,2005, 124(1-2):3-22.
[21] KaiserM, Ellerbrock R H.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soil organicmatter fractions different in solubility originating from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J]. Geoderma, 2005, 127(2-4):196-206.
[22] 霍琳,武天云,蔺海明,等.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3):545-550.
[23] 吉平,张夫道,等.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腐殖质理化性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02,35(2):174-180.
[24] 许中坚,刘广深,俞佳栋.氮循环的人为干扰与土壤酸化[J].地质地球化学,2002,30(2): 74-78.
[25] 蔡泽江,孙楠,王伯仁,等.长期施肥对红壤pH、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1):71-78.
[26] 蔡泽江,孙楠,王伯仁,等.几种施肥模式对红壤氮素转化和pH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4): 2877-2885.
[27] 张桂兰,宝德俊,王英,等.长期施用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1999,30(2):64-67.
[28] Blake L, Johnston A E, Goulding K W T. Mobilization of Alumium in soil by acid deposition and its uptake by grass cut for hay a Chemical Time Bomb[J].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1994, 10:51-55.
[29] E.A.PAUL and F.E.CLARK.1996.Soil Micro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second edition) . Academic Press
[30] 陈声明.微生物学研究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31] 刘久俊,方升佐,谢宝东,郝娟娟.生物覆盖对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林木生长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6):1204-1210.
[32] 袁玲,杨邦俊,郑兰君,等.长期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氮磷养分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7,3(4):300-306.
[33] 徐阳春,沈其荣,冉炜.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2,39 (1)89-95.
[34] 王继红,刘景双,于君宝,等.氮磷肥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35-38.
[35] 候彦林,王曙光,郭伟.尿素施肥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 2004,35(6):303-305.
[36] 高明霞,孙瑞,崔全红,等.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6):1572-1580.
[37] 杨尚东,李荣担,谭宏伟,等.长期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配合条件下红壤蔗区土壤生物学性状及细菌多样性差异[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4): 1024-1030.
[38] Liu H, Lin Y H, Zhang Y S, et al. Effect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biodiversity and enzymes activity in gray dessertsoil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28(8): 3898-3904.
[39] 路磊,李忠佩,等.不同施肥处理对黄泥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土壤(Soils),2006,38 ( 3 ): 309-314.
[40] 靳乐山,王金南.中国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分析[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74-105.
[41] 朱兆良,[英]David Norse,孙波等.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和控制对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2] 王敬国.农用化学物质的利用与污染控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57.
[43] 吕殿青,同延安,孙本华.氮肥施用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4(1):8-15.
[44] 李宝贵,尹澄清,单宝庆.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 2001,20(3):190-191.
[45] 王玉梅,任丽军,霍太英,等.山东省化肥流失状况及其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3): 263-266.
[46] Bremner, J. M. 1997. Sources of nitrous oxide in soils.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49(1-3), 7-16.
[47] 胡小康.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措施[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1.
[48] Zhang, W. F.,Dou, Z. X.,He, P., et al. 2013. New technologies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nitrogenous fertilizer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21):8375-8380.
[49] 钟秀明,武雪萍.我国农田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5):27-32.
[50] 周淑清,刘丽霞,付时丰,等.化肥与农产品质量及过量施肥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3),14-16.
[51] 王朝辉,李生秀.菠菜不同器官的硝态氮与水分、全氮、全磷的关系[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6 , 2(2):144~152.
[52] 陈振德等.施肥对茼蒿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1999,(6):40.
[53] 王敬国.资源与环境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54] 邹原东,范继红.有机肥施用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3,29(3):12-16.
[55] 何晓雁,郝明德,李慧成,等.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施肥对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 16(6):1333-1340.
[56] 龙光强,孙波,等.长期施用猪粪对红壤酸度的改良效应[J].土壤,2012,44(5):727-734.
[57] 佀国涵,赵书军,王瑞,等.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物理及生物性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20(4): 905-912.
[58] 李正,刘国顺,敬海霞,等.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及供氮能力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1,20(6):126-134.
[59] 陈正刚,李剑,王文华,等.翻压绿肥条件下化肥减量对玉米养分利用效益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29 (5):734-739.
[60] 李燕青,孙文彦,许建新,等.黄淮海地区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棉花生长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18(6):1397-1403.
[61] 程亮,张保林,王杰,等.腐植酸肥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5):1-6.
[62] 曾宪成,李双.让“腐植酸 ”大中微量营养元素开创腐植酸“肥料工业4.0”时代新辉煌[J].腐植酸,2016,1:1-7.
[63] 许俊香,邹国元,孙钦平,等.腐植酸尿素对土壤氨挥发和玉米生长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3,44(4):934-939.
[64] 陆欣,王申贵.煤炭腐植酸脲酶抑制剂应用效果的研究[J].腐植酸,1994,(4):10-18.
[65] 于志民,吕品,王立民.腐植酸改良剂对棚菜硝酸盐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腐植酸,2006,(5):25-27.
[66] 王振振,张超史,春余,等.腐植酸缓释钾肥对土壤钾素含量和甘薯吸收利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1): 249-255.
[67] 孙蓟锋,王旭.土壤调理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3(1):1-7.
[68] 魏岚,杨少海,邹献中,等.不同土壤调理剂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1):78-81
[69] 蔡东,肖文芳,李国怀.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9):206-213.
[70] 敖俊华,黄振瑞,江永,等.石灰施用对酸性土壤养分状况和甘蔗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266-269.
[71] 雷宏军,朱端卫,刘鑫,等.施用石灰对酸性土壤上蚕豆生长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3,22(1):35-39.
[72] 于广武,何长兴,李晓冰,等.新型肥料及其发展前景[J].化肥工业,2014,41(2): 1-7.
[73] 陈龙,孙广正,姚拓,等.干旱区微生物肥料替代部分化肥对玉米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7):108-113.
[74] 裴广廷,马红亮,林伟,等.氨基酸添加对亚热带森林红壤氮素转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35(23):7774-7784.
[75] 曹小闯,吴良欢,陈贤友,韩科峰.氨基酸部分替代硝态氮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及根际分泌物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18(3): 699-705.
[76] 韩琦.综宝TBS有机中微量肥在番茄上的肥效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2014,2:117-119.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