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郭嘉澍, 董洁, 孙润军, 魏亮, 王德波, 王琼琼
    中国棉花. 2025, 52(2): 38-4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41
    随着图像处理的迅猛发展,其已经成为纺织行业创新及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之一。在纺织行业,图像处理主要应用于纤维检测、布料检测、服装设计与制作等环节。这项技术可以通过图像采集与分析,实现自动化监控和质量控制,从而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传统的棉花颜色分级方法受多种因素限制,诸如人工检验的主观性以及HVI(大容量棉花纤维检测仪)方法的高成本和破坏性。针对这些不足,介绍了图像处理的原理和在棉花颜色分级方面的优势,综述了传统图像处理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处理在现有研究中的应用状况,探讨了各种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未来图像处理在棉花颜色分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刘小凤, 王力, 王斌
    中国棉花. 2025, 52(1):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2
    深入剖析棉花目标价格政策与棉花“保险+期货”的差异性,为完善我国棉花支持政策提供参考。采用比较研究法,从政策目标实现方式、政策运行机制、政策成本和政策可持续性4个维度对两者进行全面的对比与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棉花“保险+期货”降低了各类市场主体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市场化程度高,棉农在风险管理环节的参与度高;政策成本降低且可控;能避免直接价格干预,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更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分析可得到如下启示:应进一步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加快发展棉花“保险+期货”,推动棉花支持政策的多元化和组合化。
  • 郑曙峰
    中国棉花. 2025, 52(1): 13-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081
    梳理了棉花作为资源通过不同产业转移直达消费者的物质联系、价值关联、产业价值实现,包括产业链的组成、逻辑关系、关联度、功能、相关产品等。产业链的组成包括:棉花种业、种植、籽棉初加工、纺织服装制造、棉籽深加工利用、棉株加工利用、专用机械装备制造与工艺设计(装备、工艺、智能化系统等)及其他(期货保险、社会化服务、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意设计、废棉回收利用等支撑产业)。基于此绘制了棉花产业链图,旨在便于棉业价值展现、提升公众认知,推动棉花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 黄凌洲
    中国棉花. 2025, 52(1): 59-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9
    干旱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生产中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春旱、夏旱、秋旱多有发生,平均发生频率在70%以上,多年平均气象干旱时间在140 d以上。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棉花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春旱保苗难,夏旱蕾脱落,伏旱果枝少,秋旱易早衰,均会对棉花生长、产量形成和纤维品质造成危害。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因干旱导致的棉花减产降质。因此,分析了安阳市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危害特点,从6个方面提出了预防补救措施,对安阳市及豫北地区棉花抗旱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李婷婷, 孔文亭, 解津刚, 张连军, 李源, 刘宁, 刘小宁
    中国棉花. 2025, 52(3): 8-1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8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棉蚜(Aphis gossypii)的重要天敌之一。在室内观察并比较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及其亲本新棉1号(非转基因棉)棉蚜的异色瓢虫幼虫的形态、发育历期,并通过Holling(霍林)Ⅱ模型拟合研究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对3龄、4龄异色瓢虫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与取食非转基因棉棉蚜的异色瓢虫幼虫在发育历期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3龄、4龄异色瓢虫幼虫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的日捕食量、捕食功能反应参数以及搜寻效应与取食非转基因棉棉蚜的相比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说明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对异色瓢虫幼虫的发育历期、3龄、4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dsAgCYP6CY3转基因棉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郭莉莉, 谭军, 覃业盛, 梅正鼎, 何叔军, 戴恺, 荣伍, 杨彬, 李飞
    中国棉花. 2025, 52(2): 53-5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7
    湖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替代种植棉花是修复重金属污染耕地的经济、高效方法之一。经过多年实践,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研究创建了重金属镉污染耕地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同时实现棉花轻简、高产与镉富集的目标。从棉花播前准备、品种选择、直播技术、科学施肥、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治、化学调控、棉秆处理等方面介绍该技术,为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 李豪, 杨永林, 杨名, 徐媛媛, 秦江鸿
    中国棉花. 2025, 52(2): 26-2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9
    新石K35于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生育期118 d,株高71.2 cm,第一果枝节位5.6,单株结铃6.5个,铃重5.7 g,衣分42.7%,籽指9.5 g,霜前花率98.4%;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 mm,断裂比强度30.8 cN·tex-1,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6.8%,反射率82.8%,黄色深度6.9,长度整齐度指数85.7%,纺纱均匀性指数158,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Ⅱ型品种审定标准;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在2年区域试验中,平均每666.7 m2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70.3 kg、158.3 kg和155.9 kg,分别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8.3%、10.7%和10.5%。对新石K3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以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齐洪鑫, 赵文超, 董灵艳, 王汝明, 张爱民, 张东楼, 李凤瑞, 杨秀凤, 史加亮
    中国棉花. 2025, 52(2): 9-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1
    为选育出较佳的亲本及杂交组合,选用8个中熟(含中早熟)陆地棉品种(德棉16号、中棉所3018、鲁棉338、鲁棉1131、鲁棉258、鲁棉691、聊棉15号和DLN12)作母本,4个早熟陆地棉品种(鲁棉研19号、中棉所50、德棉15号和德0720)作父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组配32个杂交组合,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共12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显示:籽棉单产、铃重、衣分、株高、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得出,鲁棉258、鲁棉691、DLN12、中棉所50和德0720有7个及以上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正,是较好的亲本材料,其中鲁棉691、DLN12是突出的丰产亲本,中棉所50是较好的优质丰产亲本;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得出,组合鲁棉1131×鲁棉研19号、鲁棉258×德棉15号、聊棉15号×中棉所50综合性状优势明显,具有较大育种利用价值。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强优势组合提供依据。
  • 范艳菊, 倪明月, 李振星, 张磊, 刘俊臣, 刘晓凤
    中国棉花. 2025, 52(1): 24-2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04
    为研究棉花秸秆(棉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及尿素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2021年在山东德州市宁津县设置5个处理,在棉花盛花期和收获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结果显示:在0~20 cm土层中,棉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尤其棉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T3处理)和尿素(T4处理)能显著增加盛花期、收获期土壤中细菌数量和收获期土壤真菌数量;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微生物总量呈减少趋势。棉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在0~20 cm土层中,棉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尿素分别显著提高盛花期、收获期的土壤脲酶活性,配施尿素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40 cm土层中,增施尿素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但>20~40 cm土层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在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呈下降趋势。结果初步表明,德州地区冬季棉秆还田结合增施秸秆腐熟剂或尿素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具有正向效应。
  • 张明军
    中国棉花. 2024, 51(12): 52-5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51
    为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收益,增加农民收入,河北省沧县已推广棉花-西瓜套种多年。近年来,沧县积极推广棉花-西瓜套种绿色栽培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合理选种、播前准备、播种、科学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地膜处理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了介绍。
  • 范术丽, 乔凯凯, 马启峰, 张朝军, 王宁娜
    中国棉花. 2025, 52(3): 24-2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8
    中棉5014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长势强,结铃性较强,铃卵圆形、较大,吐絮畅,纤维色泽洁白,分别于2022年、2023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20年和2021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中,中棉5014平均生育期117 d,第一果枝节位6.6,单株结铃数18,铃重6.55 g,籽指12.15 g,衣分39.45%,霜前花率92.7%,籽棉单产比对照瑞杂816增产5%以上。介绍了中棉5014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种区域及其关键栽培技术。
  • 马亮, 张娟, 孙丽丽, 王寒涛, 付小康, 李林, 魏恒玲
    中国棉花. 2025, 52(3): 32-3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3
    中棉所EM1701于202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其生育期121 d,株型较松散,果枝较长,茎秆较粗壮,茸毛稀少,叶片较大,叶色较深,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2020―2021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中,其2年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53.1 kg、104.6 kg和95.8 kg,分别比对照品种中棉所100增产1.7%、3.9%和1.1%。从选育过程和方法、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并总结了其主要栽培技术。
  • 罗香文, 祝腾辉, 李彩红, 张宇, 杨晓, 张松柏
    中国棉花. 2025, 52(3): 45-4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57
    湖南棉花主要种植于环洞庭湖区。环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做好该地区棉花生产对保障我国棉花稳定供应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当地棉花的害虫发生特点,结合综合防控实践,提出了《环洞庭湖区棉田重大害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该规程符合减药增效、省工节本的农业发展方向,对棉花重大害虫标准化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路海洋, 陈伟明, 王方永, 傅积海, 韩焕勇, 万素梅
    中国棉花. 2025, 52(1): 8-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4
    棉花秸秆还田作为1种重要的农作物资源综合利用方式,对提升土壤质地与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均具有积极作用。棉花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容重、土壤温度和土壤 pH,在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棉花秸秆还田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时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率,降低次年棉花的出苗率,还田后秸秆腐解慢等。在综述棉花秸秆还田技术应用进展的基础上,重点概述了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针对棉花秸秆还田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张德政, 杨军, 闫得朋, 程慧煌, 曾小林, 钟敏, 聂太礼
    中国棉花. 2025, 52(1): 56-5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6
    为进一步推进赣北地区麦棉轮作生产机械化、轻简化,实现规模化种植,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小麦和棉花的备耕整地、播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高产群体构建、采收等方面总结出了麦棉轮作规模化种植技术,以期为赣北及周边地区麦棉轮作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 牛娜, 刘新强, 王世仙, 安福枝, 刘明云, 于谦林
    中国棉花. 2025, 52(2): 13-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7
    为探索适合山东滨州地区的棉花-花生间作种植模式,在滨州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鲁棉338和花育25为试验材料,设置4种棉花-花生间作模式:2行棉花4行花生等行距种植、4行棉花4行花生等行距种植、4行棉花6行花生等行距种植和4行棉花6行花生不等行距种植,以单作棉花和单作花生处理为对照,比较不同间作模式下棉花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单产及综合效益。结果表明:与单作棉花相比,不同棉花-花生间作对棉花生育进程影响不明显,对除吐絮铃数外的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也较小;不同棉花-花生间作模式下花生生长后期的主茎高和第1对侧枝长显著高于单作花生处理;4种间作模式的棉花单产较单作均显著降低,但综合效益均显著高于单作棉花;4行棉花6行花生等行距种植和4行棉花6行花生不等行距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显著高于其他间作模式。本研究初步表明,为了适应当地棉花(鲁棉338)-花生(花育25)间作生产中机械化收获的需要,滨州地区宜采取4行棉花6行花生等行距种植模式,以提高综合效益。
  • 孟婷, 曹琦, 吴智勋, 张飞扬, 马少辉
    中国棉花. 2025, 52(3): 15-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25
    以塔河2号为供试品种,使用照光灯模拟太阳光进行照射,用HVI 1000M 700型棉花纤维品质检测仪分别测定不同光照时间(22 h、24 h、26 h、28 h、30 h、32 h、34 h、36 h、38 h和40 h)和照度(65.5×103 lx、94.2×103 lx、133.7×103 lx)下的棉纤维主要品质指标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纺纱均匀性指数,探究不同光照条件对吐絮后棉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照度下照射一定时间会造成塔河2号棉纤维的纺纱均匀性指数和断裂比强度下降,但对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影响不明显。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照射时间和照度对棉纤维断裂比强度、纺纱均匀性指数存在主效应,但其交互效应对断裂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的影响不显著;照射时间和照度主效应及其交互效应对棉纤维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的影响均不显著。由此可知,塔河2号棉花吐絮后纤维断裂比强度、纺纱均匀性指数会受光照时间和强度的影响而降低。
  • 李天义, 田西京, 余智斌, 韦继超, 张朝晖, 曹娟
    中国棉花. 2025, 52(2): 29-3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2
    新塔棉11号由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其在2020―2021年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常规组区域试验中的表现:春播生育期132 d,株型较松散,果枝Ⅰ式,茎秆较粗壮,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平均每666.7 m2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增产13.3%、14.2%和14.6%;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2.05 mm,断裂比强度33.25 cN·tex-1,马克隆值4.05,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Ⅰ型品种标准。对新塔棉11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林玲, 张昕, 邓晟, 王苏琴, 许乃银
    中国棉花. 2025, 52(2): 23-2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26
    分析2018―2023年国家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枯萎病、黄萎病(以下简称为“枯、黄萎病”)的抗性,以期为该流域棉花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治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参试品种(系)的抗枯萎病性较好,高抗和抗性品种(系)比例之和在2018年、2021―2023年都达到45.0%,其中2023年高抗品种(系)的比例最高,为12.5%;参试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抗性有所提高,2022年第1次鉴定出高抗黄萎病品种(系),占比为2.6%,2018年、2020―2023年都有抗黄萎病品种(系),比例在4.9%~25.0%;参试品种(系)枯、黄萎病的总体平均相对病情指数年份间有波动,同年度的早熟组平均相对病情指数均低于中熟杂交组。2018―2023年所有参试品种(系)各年份均表现为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总体兼抗指数(rFV)。综上,2018―2023年国家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较好,但对黄萎病的抗性较差,提高黄萎病的抗性仍是选育该流域兼抗棉花品种的关键。
  • 何悦, 刘英刚, 张东鹏, 王鹏军, 郝全有, 王军, 王刚, 罗宏海, 王潭刚
    中国棉花. 2025, 52(1): 29-3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90
    为了解不同封顶方式对新疆南疆干播湿出条件下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2022年在小海子垦区通过设置人工打顶、无人机化学封顶、机车化学打顶3种封顶方式,测定分析3种封顶方式下塔河2号农艺性状、产量、纤维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与机车化学打顶和人工打顶相比,无人机化学封顶的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分别增加1.24%~12.13%、3.51%~40.03%和34.24%~114.76%,纤维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分别提高3.41%~10.93%、5.96%~9.93%、0.17%~2.03%和1.62%~3.30%;人工打顶和无人机化学封顶的籽棉单产和铃重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机车化学打顶。研究初步表明,在南疆干播湿出条件下无人机化学封顶更适用于塔河2号。
  • 赵双印, 董洁, 王浥州, 闫雪雪, 火顺利
    中国棉花. 2025, 52(2):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2
    为鉴定和筛选优质种质资源,分析了100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以及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反射率)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并进行了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1个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60%~26.65%,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0~2.21。聚类分析将100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43份材料,主要特征为株高、单株结铃数、铃重、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低,马克隆值分类为B2级,衣分适中;第Ⅱ类群包含33份材料,主要特征为株高、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和断裂伸长率较高,马克隆值分类为B2级,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适中;第Ⅲ类群包含24份材料,主要特征为铃重、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高,株高、单株结铃数适中,马克隆值分类为A级,衣分较低。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综合评价排名前10的陆地棉种质资源:中9901991、sGK958、硕丰棉1号、中078、邯6203、中AR683-77、XP7、冀棉669、冀丰1982、晋棉44号。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陆地棉种质资源利用率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李鲁侨, 赵茹冰, 马怡婷, 赵天伦, 陈进红, 祝水金
    中国棉花. 2024, 51(8): 20-2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092
    本研究以2014年和2015年长江流域生态试验10个试点的11个陆地棉品种的棉籽为材料,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定棉花光籽样品中的植酸含量(质量分数,下同),进行陆地棉种子植酸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结果显示,11个棉花品种的植酸含量为1.04%~1.54%,10个地点的植酸含量为1.07%~1.68%,2年的植酸含量分别为1.26%和1.38%,表明棉籽中的植酸含量不仅受材料遗传特性的影响,还受种植地点、种植年份的影响。同时,对2021年冬种于海南三亚的国内外471份棉花种质资源的植酸含量进行测定,筛选了5份植酸含量低于1%的棉花种质资源,为低植酸棉花育种提供了材料。
  • 阳红, 王占伟, 谢丕江, 龚华春, 谢陈灵
    中国棉花. 2024, 51(8): 44-4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02
    在湖南省桃源县,采用短季棉湘FZ031,以与棉花专用缓释配方肥等养分的普通肥料分2次施用(该方案在传统施肥方法基础上优化得到,并已得到效果验证)为对照,检验4种一次性埋施缓释配方肥方法在湖南省棉花直播栽培中的效果。结果显示:种肥同播及播种后20 d在垄中间1条沟和2条沟一次性埋施缓释肥的处理与对照生育进程差异不明显,主要农艺性状除果枝与营养枝结铃贡献率外,单株成铃数、铃重及籽棉单产差异均不显著。由此认为播种同时在垄中间1条沟一次性埋施缓释肥最省工且便于操作,是缓释配方肥采用免耕直播时较适宜的施肥方式。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省桃源县乃至全省棉花科学施肥提供参考。
  • 赵红霞, 王士杰, 朱继杰, 贾晓昀, 李妙, 王国印
    中国棉花. 2025, 52(2): 32-3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3
    冀丰173(审定编号:冀审棉20238001)在河北省冀中南植棉区生育期123 d,植株塔形、较紧凑,叶片小、浅绿色,铃椭圆形,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单株果枝数12.3,单株结铃数14.6,铃重5.6 g,籽指11.5 g,衣分37.2%,霜前花率91.9%;纤维品质达国家审定Ⅰ型棉花品种标准;在2021年和2022年冀中南春播露地棉组区域试验中的籽棉单产均比对照冀丰1271增加6%以上。对冀丰173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纤维品质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廖蕤, 陈四维, 钟文娟, 戢沛城, 牟方生
    中国棉花. 2025, 52(2): 35-3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9
    川杂棉62是2023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核不育杂交棉品种。其在2020―2021年四川省棉花新品种(组合)区域试验中的表现:生育期125 d,株高104.8 cm,单株结铃23.1个,铃重6.8 g,衣分39.1%,籽指11.7 g;平均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229.5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89.3 kg;上半部平均长度33.25 mm,断裂比强度33.3 cN·tex-1,马克隆值4.4,纺纱均匀性指数171.4。对川杂棉62的选育过程、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抗病虫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楚现周, 楚菲, 黄涛, 王玉辉, 熊万光, 李哲
    中国棉花. 2025, 52(2): 57-5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8
    棉花种子播种后会因各种原因造成田间出苗率低,给农户、种子企业带来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给棉花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分析了棉花种子收获、晾晒、加工、运输、储藏、播种环节对种子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
  • 盛奎军, 杨忠娜
    中国棉花. 2025, 52(3):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22
    提升新疆棉花种植的生态效率,有利于保障棉花安全和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基于2012―2021年新疆棉花种植的相关数据,构建非期望产出数据包络分析模型(undesirable slacks-based measurement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undesirable SBM-DEA)探讨新疆棉花种植的生态效率,并通过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新疆棉花种植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新疆棉花产量高,但种植的生态效率整体呈“W”型变动趋势,DEA非有效期间投入要素存在冗余。制约新疆棉花种植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为农业机械的大量投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财政支农水平提高后过度的要素投入造成的污染。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引导棉农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合理投入要素提供科学依据。
  • 樊承汉, 朱香镇, 雒珺瑜, 高雪珂, 王冬, 陈亮亮, 帕提玛·乌木尔汗, 崔金杰
    中国棉花. 2025, 52(3): 19-2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42
    为了明确河南省安阳市棉田蚜虫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在棉花和玉米上的发生动态,于2023年在棉花和玉米主要生育时期,对2种作物上的蚜虫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蚜茧蜂和蚜小蜂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安阳市棉花上蚜虫的发生盛期在5月24日至6月7日,6月7日达到峰值,百株虫量达到38 052.00头;玉米上蚜虫的发生盛期在8月30日至9月25日,9月6日达到峰值,百株虫量达到13 444.33头。棉花上蚜小蜂发生高峰期主要为7月上中旬,滞后于蚜虫,7月19日峰值百株虫量为25.33头;棉花上蚜茧蜂数量少于蚜小蜂,在6月7日、6月15日、7月5日百株虫量均达2.67头。玉米上这2种寄生性天敌发生量少,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可见,在棉田和玉米田对蚜虫实施生物防治时,应分别在5月中旬和8月底蚜虫爆发前期进行。研究结果为今后传统生物防治的开展及当地蚜虫防控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 龚举武, 袁有禄, 李俊文, 朱明慧, 石玉真, 商海红, 葛群, 巩万奎, 潘境涛, 刘爱英, 邓晓英, 范森淼, 李旭欣
    中国棉花. 2025, 52(3): 29-3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00
    中棉所134(国审棉20220023)于2022年通过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定。中棉所134属于转基因中熟常规棉花品种,生育期116 d,株型较松散,单株结铃16.3个,铃重6.6 g,衣分41.7%,籽指11.4 g,霜前花率95.1%,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2年区域试验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59.5 kg、108.2 kg和102.7 kg。基于中棉所134在黄河流域棉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表现,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和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等特征特性,并总结了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 袁松波, 杨保新, 刘淑红, 李翠芳
    中国棉花. 2025, 52(3): 39-4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2
    邯棉3022于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黄河流域春播种植。其春播生育期115 d,株型较松散,株高96.8 cm,单株结铃18.1个,铃重6.0 g,衣分42.5%,籽指11.0 g,高抗枯萎病(枯萎病病情指数3.7),耐黄萎病(黄萎病病情指数33.5)。2021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生产试验中,其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29.0 kg、93.9 kg和85.3 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100增产4.4%、7.6%和6.8%。主要对邯棉3022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张玲玉, 刘军, 常国斌, 王冬, 李萍, 郑凯, 陈全家
    中国棉花. 2025, 52(3): 43-4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24
    为促进新疆长绒棉的持续稳定发展,以选育品质优良、高产品种为目标,育出了早熟长绒棉品种长丰10号。该品种开花早,单株结铃9.4个,铃重3.4 g,在2016―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熟长绒棉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籽棉单产、皮棉单产和霜前皮棉单产分别比对照新海41号增产10.9%、11.2%和11.3%。介绍了长丰10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 车庆轩, 王娟红, 马悦, 周乐儒, 陈波浪
    中国棉花. 2025, 52(3): 47-4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43
    南疆地区是新疆主要植棉区,但当地棉花生产因长期以来受盐碱地制约,一直采用大水漫灌压碱排盐适墒播种的种植模式,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为此,将北疆地区普遍应用的“干播湿出”技术进行改进,与“双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在大幅节约用水的同时,能够实现降碱抑盐,提高出苗率和保苗率的效果。从播前准备、土壤封闭、播种、水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为南疆乃至西北干旱地区盐碱地高效植棉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
  • 王俊娟, 王帅, 彭凡嘉, 王德龙, 陆许可, 阴祖军, 陈修贵, 郭丽雪, 赵兰杰, 陈超, 叶武威
    中国棉花. 2024, 51(8): 47-4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212
    湘棉早3号于2022年4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3年5月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授权。该品种为非转基因早熟常规棉品种,2020年湖南省早熟棉生产试验中平均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93.3 kg,比对照省工棉2号增产3.9%。概述了湘棉早3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并总结了其关键栽培技术。
  • 王俊铎, 梁亚军, 龚照龙, 刘海明, 严伟龙, 郑巨云, 耿世伟, 刁于和, 李雪源
    中国棉花. 2024, 51(8): 27-3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04
    为探索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于2021-2022年以源棉8号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对比试验,以当地习惯用肥为对照处理(CK),在对照施肥的基础上每次滴施微生物菌剂(T1:菌临天下,T2:双澡菌露200,T3:酶力康)为试验处理,调查分析微生物菌剂对源棉8号地上部、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及冠层性状、纤维品质的影响。连续2年调查结果表明:T1处理的地上部鲜物质质量、地下部鲜物质质量、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和地下部干物质质量均大于其他处理,整体表现为T1>T3>T2>CK;各菌剂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无截取散射均优于对照;微生物菌剂对棉花的纤维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在2021年,T1处理下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较CK分别增加了4.5%、7.5%、3.0%、0.3%、15.8%。综上,T1处理的微生物菌肥(菌临天下)可增加源棉8号的干物质积累,优化冠层性状,并对纤维品质有一定的提升效果,可以在棉花生产中推广应用。
  • 汤寿伍, 刘海峰, 陈文钢, 董海丽, 罗城, 宋武, 曹艳艳, 何志刚
    中国棉花. 2024, 51(12): 38-3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42
    在2017―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彩色棉区域试验中,棕2305生育期125 d,株高69.1 cm,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单产分别为5 146.5 kg·hm-2、2 191.5 kg·hm-2、2 185.5 kg·hm-2。对天然彩色棉品种棕2305的选育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对该品种的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等特征特性及相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概括。
  • 王颖
    中国棉花. 2025, 52(1): 52-5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97
    棉花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应用智能采摘机器人可以提高其采摘效率和质量。机器视觉技术在智能采摘机器人中起关键作用,能够准确识别引导采摘成熟的棉花。在介绍其设计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下棉花智能采摘机器人技术研究的短板,如数据采集与标注困难、物体检测和跟踪的准确性不足以及环境适应性有待提升等,并提出优化建议:进一步增强数据多样性,在棉花采摘决策中合理应用强化学习以及改进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
  • 刘国平, 颜士勇, 许明海, 王明洋, 依米提·米吉提, 麦麦提热夏提·木合塔尔, 苟丽娜, 文丽伟, 艾则提约麦尔·图尔荪
    中国棉花. 2025, 52(2): 60-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1
    受国际棉花生产及市场波动、植棉成本升高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喀什地区棉农植棉收益下降,严重影响了当地棉花高质量持续发展。总结了喀什地区当前棉花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对于稳定喀什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提高棉农收益,以及促进喀什地区棉花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李民, 董鹏, 杨立轩, 吕少洋, 杨阳, 高林飞, 路平, 曹宗鹏
    中国棉花. 2025, 52(2): 18-2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5
    化学脱叶催熟是实现棉花机械采收的关键前提。本研究以中棉425为供试材料,设置5种不同的脱叶催熟剂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探究豫西南麦后直播棉田施用不同剂量的脱叶催熟剂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为麦后直播棉机械化收获提供参考。试验设置单次喷施50%(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下同)噻苯·乙烯利悬浮剂 1 799 mL(制剂用量,下同)、2 699 mL、3 598 mL和分2次喷施50%噻苯·乙烯利悬浮剂1 349 mL+1 349 mL,分别称为低、中、高剂量噻苯·乙烯利处理和分2次喷施噻苯·乙烯利处理,并设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450 g+40%乙烯利水剂2 249 mL常规药剂复配处理,以等量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结果显示:施药后25 d,中、高剂量噻苯·乙烯利处理、分2次喷施噻苯·乙烯利处理和常规药剂处理的棉田脱叶率均超过98%,均具有较好的脱叶效果;喷施高剂量噻苯·乙烯利处理和分2次喷施噻苯·乙烯利处理的吐絮率和霜前花率均超过95%;各脱叶催熟剂处理对棉花单产和霜前皮棉的纤维品质均无显著影响。结合气象分析结果认为,在豫西南麦后直播棉田吐絮率40%~50%、平均气温稳定在20 ℃以上时,分2次喷施噻苯·乙烯利的脱叶催熟效果较佳,可达到机械化采收标准。
  • 《中国棉花》编辑部
    中国棉花. 2025, 52(1):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05
  • 李金伟, 谢莉娟
    中国棉花. 2024, 51(12): 40-4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43
    采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智慧监管大数据平台相关数据和中国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乌苏实验室2~3年的陆地棉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新疆塔城地区棉花生产及棉花加工提供数据参考。根据统计结果,2023棉花年度(截至2024年3月初)塔城地区棉花主要品质指标如下:加工皮棉中白棉类占比为98.6%,纤维长度平均值为29.38 mm,长度整齐度指数平均值为82.71%,马克隆值A级占比为34%,断裂比强度平均值为30.4 cN·tex-1,轧工质量好与中档合计占比为97.2%,其中马克隆值、长度值、断裂比强度值的平均值或轧工质量较好档次的占比份额都超过历年。结合数据和当地生产实际,分析认为影响棉花纤维品质的主要因素为当年的气候变化和是否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棉花种植及机械采收,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