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姜士宽, 李涓, 张桂梅, 徐荣, 丁丽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1000-10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15

    研究离子交换树脂对麦角硫因(EGT)的吸附分离性能,筛选出适合用于分离纯化天然橡胶乳清(NRS)中EGT的离子交换树脂,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通过比较9种不同型号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对EGT的吸附容量和解吸率,选出最优的离子交换树脂,并通过静态、动态吸附试验考察无机盐浓度、pH、上样液浓度、上样流速、洗脱液浓度、洗脱流速对树脂吸附、解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A-2阳离子交换树脂最适合NRS中EGT的分离纯化,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pH为3.0~4.0,上样流速为2 BV/h,洗脱流速为1 BV/h,洗脱液氨水质量浓度为0.5%,提高上样液中EGT浓度更有利于树脂对EGT的吸附。验证试验表明,SA-2阳离子交换树脂是分离纯化NRS中EGT的理想介质,为工业化生产EGT奠定理论基础。

  • 李宏祥, 陈俐, 欧阳艳, 李建仁, 陈为峰, 胡建琴, 王春发, 刘冬洋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405-4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20

    为了探索沃柑果实免遭霜冻害的方法,以2021—2022年提早采收的沃柑为材料,在室温贮藏条件下,采用咪鲜胺处理,以清水为对照(CK),测定各处理在贮藏期的糖、酸、维生素C等品质指标,以及失重率、腐烂率、电导率等耐贮性指标,并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2 a的7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咪鲜胺能有效抑制沃柑贮藏期腐烂病菌的生长,延迟果实腐烂发生的时间;同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能够维持在采前水平。在150 d贮藏期内,可滴定酸含量整体上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咪鲜胺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下降速度较CK快,因此,咪鲜胺处理的固酸比高于CK。固酸比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提高,风味物质含量也逐渐提升。在贮藏期间,咪鲜胺处理与CK的维生素C含量无显著差异,到贮藏150 d时,2021年的维生素C含量约20.90 mg/100 g,2022年约14.50 mg/100 g。在果实耐贮性方面,2022年咪鲜胺处理的失重率略低于CK,而2021年显著低于CK;2021年咪鲜胺处理的果皮电导率显著高于CK。通过聚类分析,将2 a的7个指标聚为2类,第一类为0、15、30、45、60、90 d的CK和0、15、30、45、60、90 d的咪鲜胺处理;第二类为120、150 d的CK和90、120、150 d的咪鲜胺处理。综上,咪鲜胺处理能有效降低沃柑腐烂率的发生,并能提高早采果的果实风味,同时也能维持果实较好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等。综合各项指标和聚类分析结果认为,沃柑可进行提早采收,经咪鲜胺等保鲜剂处理后,可在室温条件下贮藏60 d或60 d后进行低温冷藏,或室温贮藏90 d后出库上市。

  • 杨琳, 杨帆, 张杭颖, 黄勃诚, 邱清华, 张君诚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674-6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03

    为探究五指毛桃(Ficus hirta Vahl)不同部位补骨脂素合成酶基因(psoralen synthetase, PS)表达与补骨脂素含量的关系,本研究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来自广西和福建的五指毛桃根、茎、叶和果实PS基因的表达量及补骨脂素含量,分析不同五指毛桃种质不同部位PS基因表达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差异。结果显示:PS基因在广西和福建五指毛桃的根、茎、叶和果实中均有表达,且其表达量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根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侧根高于主根),叶中次之(全缘叶高于缺刻叶),茎和果实的表达量极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得广西和福建的五指毛桃中补骨脂素含量存在差异,在2个五指毛桃种质的主根、侧根、缺刻叶、全缘叶、茎、果实中均有积累,侧根中的含量最高,分别为3.206、2.947 mg/g,主根次之(2.136、0.419 mg/g),缺刻叶中的含量分别为0.022、0.028 mg/g,全缘叶中的含量分别为0.069、0.035 mg/g,茎(0.003、0.003 mg/g)和果实(0.002、0.001 mg/g)中含量较低。五指毛桃PS基因表达与补骨脂素含量具有相关性,该研究结果为解析PS基因在五指毛桃补骨脂素合成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 吴全金, 周喆, 林馥茗, 漆思雨, 周明帅, 彭良清, 孙威江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576-5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15

    福建水仙属于小乔木型茶树,是加工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之一。目前,武夷山茶园管理过程中存在水仙茶树自然生长的现象(不修剪),其制茶品质与修剪水仙有明显区别。为明确自然生长和修剪条件下,武夷水仙岩茶的香气和呈味物质基础及其差异,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寻自然生长和修剪下武夷水仙岩茶在焙火前(毛茶)和焙火后(成品茶)香气物质、滋味成分与品质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利用GC-MS技术共鉴定出261种挥发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可知,自然生长水仙茶树和修剪水仙茶树制成的毛茶和成品茶的香气物质差异明显。与修剪水仙毛茶相比,自然生长水仙毛茶有41种挥发性物质存在显著差异(筛选差异标准:VIP>1,且FC≥1.5或FC≤0.67),己酸己酯、植物醇、异植醇、反式-橙花叔醇等花果香物质的相对含量更高;而β-雪松烯、γ-杜松烯、2-甲氧基呋喃等相对含量更低。与修剪水仙成品茶相比,自然生长水仙成品茶有71种挥发性物质存在显著差异,呈果香型的己酸己酯、己酸甲酯、反式-橙花叔醇、(Z)-β-法呢烯、1-庚醇、2-庚酮等挥发物,呈烘烤香型的3-乙基-1H-吡咯、2-甲酰基-4,5-二甲基吡咯、乙基甲基吡嗪等挥发物的相对含量更高。修剪水仙和自然生长水仙茶焙火前后的香气物质也存在很大差异,分别有91和70种差异物质。通过香气活性值(aroma activity value, OAV)分析表明,(E)-3-己烯醇、吲哚、反式-橙花叔醇、环氧-β-紫罗兰酮、(E)-芳樟醇氧化物、2-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可能是自然生长水仙香气形成的重要物质。主要呈味物质分析表明,自然生长和修剪水仙茶的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存在明显差异。感官审评结果与理化检测结果一致,表现为自然生长水仙茶花果香浓郁,滋味醇厚,品质更佳。本研究对科学管理茶园和茶叶品质调控有指导作用。

  • 黄瑛琳, 张晓惠, 张淼, 陈彬, 陈炳华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59-2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4

    本研究报道了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属三蕊兰属(Neuwiedia Blume)1个,新记录种莲座叶斑叶兰(Goodyera brachystegia Hand. -Mazz.)、三蕊兰[Neuwiedia zollingeri var. singapureana (Baker) E. F. de Vogel]、阿里山全唇兰[Odontochilus drymoglossifolius (Hayata) T. Yukawa]、腐生齿唇兰[Odontochilus saprophyticus (Aver.) Ormerod]和旗唇兰[Odontochilus yakushimensis (Yamam.) T. Yukawa]共5个,对其形态识别特征进行简要描述并提供彩色照片,部分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FNU)。上述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种的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福建兰科植物多样性、区系及其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 邓仁菊, 尹旺, 罗密, 吴巧玉, 付梅, 包维嘉, 潘牧, 张舟琼, 李云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351-3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15

    为探究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甘薯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甘薯品种黔薯6号为试材,设置5种不同有机肥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有效促进甘薯藤蔓生长及块根的膨大,其中产量以上蚕力有机肥(T4)最高,较对照增加了19.9%。不同有机肥对甘薯营养品质的影响差异较大,而对干物质的累积不明显。另外,种植甘薯显著降低了土壤的养分含量,而施用不同有机肥可以补充甘薯对养分的部分需求,但对土壤pH的影响不明显。施肥均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的含量。同时显著增加了土壤脲酶(URE)、酸性磷酸酶(ACP)、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和纤维二糖酶(CBH)活性,而明显降低了硝酸还原酶(NR)和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而对其他酶活性影响有升有降。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肥中不同成分对甘薯块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差异较大,肥料的pH及有机质投入量主要影响块根的品质,而纯氮投入量则与块根产量和品质均密切相关。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受有机肥的pH、有机质及纯氮投入量的影响,而与纯磷和纯钾的投入量相关性较小;同时,有机肥与土壤MBC、土壤URE、ACP、NR、PPO和LAP的相关性强于土壤微生物量氮(MBN)、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纤维二糖酶(CBH)和多酚氧化酶(PPO)。综上,不同有机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甘薯的生长,提高了甘薯产量,增加了土壤的养分含量,改变了土壤的微生物环境,因此可根据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为甘薯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 韩广栋, 孙丰沛, 任姿颖, 曹晶雯, 高爱平, 黄建峰, 宋志忠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25-2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1

    铁(Fe)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参与植物体内多种生命活动和代谢过程。有关铁素吸收、转运和分配吸收的分子机制研究主要体现在一年生模式作物,果树中铁吸收与转运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依然未知。本研究从二倍体杧果桂热82中克隆并鉴定了11个铁还原酶(FRO)编码基因,命名为MiFRO1~MiFRO11;除MiFRO1缺失Motif2~Motif5基序外,其他MiFROs均含有10个典型的Motif基序,除MiFRO3具有独特的三级结构外,其他MiFROs拥有相近的三级结构;11种不同科、属植物FRO蛋白的氨基酸水平一致性约为42.07%,MiFROs的氨基酸水平一致性约为62.43%;系统进化树表明MiFROs倾向于单独聚集在一起,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其他10种植物的同源蛋白进化距离较远;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MiFRO8在杧果树体中的整体表达水平最高,MiFRO4MiFRO5MiFRO8MiFRO11在成年树体新生叶片和嫁接苗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MiFRO6MiFRO7在成年树体新生韧皮部和嫁接苗茎部的表达水平最高,MiFRO1MiFRO10在幼果的表达水平最高,MiFRO2MiFRO9在嫁接苗根部的表达量最高,而MiFRO3在盛开期花朵中的表达量最高。此外,MiFROs在根部易受缺铁和NaCl胁迫的诱导而显著增加;MiFRO3MiFRO5MiFRO8受高铁毒害的抑制,表达量降低;MiFRO2MiFRO5MiFRO7受ABA胁迫,表达量增加;MiFRO1MiFRO5受PEG胁迫,表达量增加,MiFRO2MiFRO6MiFRO7受低温(4 ℃)抑制,表达量降低,但MiFROs对热胁迫(45 ℃)不敏感。本研究为明确杧果铁的吸收与转运机制提供基因资源,并为解析热带作物果树铁素营养与高效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 肖世祥, 禤维言, 冯斗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96-3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9

    香蕉具有的高位、不定向抽蕾挂果特性,不利于生产中蕉果的抹花、断蕾、喷药、套袋和采收,也易遭受风害,导致蕉株倒伏、折断。为了降低香蕉果实的高度位置,使其定向挂果,方便管理,实现机械化收获,提高田间管理效率,本文采用物理法在蕉株假茎一侧特定位置开导蕾口引导香蕉低位抽蕾和定向挂果,研究物理法导蕾与自然抽蕾蕉株果实的果实性状差异。结果表明:物理法开导蕾口能引导蕉株低位抽蕾和定向挂果。物理引导形成的果实性状如下:平均单株果实产量为21.47 kg(变幅为11.5~36.15 kg),每株平均果指数为187个(变幅为137~237),单果指平均重120 g(变幅为60~190 g),果轴平均长度为41.82 cm(变幅为27.5~54.5 cm),果指外弧平均长度为17.88 cm(变幅为13.4~21.1 cm),果指的平均周长为11.44 cm(变幅为9.6~12.9 cm)。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导蕾蕉株的单株果重、果轴长度和果指长度分别与开口日至抽穗果日的时间间隔呈显著负相关。与自然抽穗果穗相比,单株平均果穗重、平均单株果指总数和平均每梳果指数无显著差异,果指粗度和果指弯曲度均无显著差异;果轴重和单果指重均表现显著性差异;果轴长度、果指长度和果梳平均间距均显著缩短变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 胡一凡, 高晓余, 苏俊宇, 安梅, 杨林霞, 杨绍兵, 田洋, 范源洪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915-9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06

    草果是一种富含多酚和黄酮的药食同源作物。功能性草果资源的研究评价是育种利用和产业化开发的核心。本研究旨在草果资源的通便活性成分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分析,进行草果种质资源的筛选评价,探讨成分积累的可能因素。对来自老挝、缅甸,我国四川、广西、云南的57份草果资源,采用福林酚法、NaNO2-Al(NO3)3-NaOH比色法分别测定草果水提物的多酚、黄酮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多酚和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采用广靶代谢组学检测草果水提物的组分构成,检测出草果水提物中含量最高的为黄酮(46.34%)和多酚(15.98%);通过小肠墨汁推进实验验证草果水提物具有润肠通便功效;纺锤形草果资源的多酚和黄酮含量高于椭圆形果和圆形果,国外和我国云南怒江的草果资源的黄酮含量高于其他地区种质;草果多酚、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经度(P<0.05)、纬度(P>0.05)呈负相关,因此推测草果多酚和黄酮的积累可能与温度、光照、紫外线、土壤水分有关。以多酚和黄酮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将草果资源分为3个等级,利用该方法筛选到优良草果资源为我国云南怒江种质GS-3、GS-10和国外种质MDL-1、MGK-2。研究结果可为草果质量等级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分析方法,不但可以指导草果资源的考察和收集,而且可为草果资源的育种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林春妹, 廖道龙, 刘子凡, 符厚隆, 陈贻诵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88-2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8

    本文以27个苦瓜自交系4叶1心的幼苗为材料,预培养1 d后,置于39 ℃高温培养,观察其高温胁迫72 h后的热害情况,通过计算热害指数(TDG)筛选评价出高、中、低耐热性的苦瓜种质;从中选取6个不同耐热性的自交系,测定39 ℃胁迫0 h和48 h的株高(PH)、茎粗(SD)、鲜物质量(SFW)和干物质量(SDW)等形态学指标以及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电导率(REL)、过氧化物酶活性(POD)、过氧化氢酶活性(CAT)、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含量(MDA)、脯氨酸含量(Pro)和可溶性糖含量(SS)等生理指标;主成分分析上述12个指标的耐热系数(α),综合评价6个自交系材料的耐热性;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耐热性评价数学模型获得苦瓜耐热性鉴定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以TDG为依据,27个苦瓜自交系中有耐热型3个,中等耐热型18个,热敏型6个;6个不同耐热性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与热害指数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耐热性的评价数学模型为:Y=-0.426+0.049X1- 0.011X2-0.009X3-0.018X4,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耐热性,预测值与Y值基本一致。说明SFW(X1)、POD活性(X2)、CAT活性(X3)和SS含量(X4)这4个指标的耐热系数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苦瓜耐热性差异,可用作苦瓜耐热性鉴定指标。本研究筛选出苦瓜耐热种质并构建苦瓜耐热性评价体系,为海南夏季耐热苦瓜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 张子琛, 王玉英, 张晚秋, 伍全会, 黄兴龙, 张青华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524-5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10

    对石林县现有栽培人参果的不同品种(系)开展果实品质检测与评价分析,为人参果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依据。以石林县大田栽培的大圆果、圆果1号、圆果2号、圆果3号、石优1号、石优2号、石优3号和瑞玉8个主栽的人参果品种(系)为试材,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矿质元素、维生素C、纤维素和氨基酸7项果实品质指标,并对各项品质指标进行多重比较、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果实品质指标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圆果2号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大圆果和圆果3号的含量最低;石优2号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石优1号和瑞玉含量最低;圆果2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大圆果含量最低;石优3号维生素C含量最高,圆果3号含量最低;圆果2号的粗纤维含量最高,石优1号的含量最低;圆果2号的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圆果3号的含量最低;大圆果的氨基酸含量最高,石优2号的氨基酸含量最低。果实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系)的各品质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彼此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果实品质指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前3个主成分且累积贡献率达到83.955%,能够反映原品质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以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中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所占的比例作为权重,最终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8个不同品种(系)的人参果进行综合评价。综上,供试8个人参果品种(系)均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圆果2号综合品质最好,可优选作为主栽品种或新种质创制的亲本材料。

  • 吴秋妃, 杨程, 张淑岩, 韦露, 冯美利, 李睿, 周丽霞, 曹红星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34-2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2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产油植物,果实发育是形成产量的基础,但采收24 h后会出现酸败现象,严重影响棕榈油品质,目前对果肉发育和采后的游离脂肪酸代谢物合成差异的关键调控基因及途径尚未明确。本研究以油棕果实为实验材料,果实取自授粉后95 d(MS1)﹑125 d(MS2)、185 d(MS3)、采收后24 h(MS4)、采收后36 h(MS5)5个时期。采用第二代高通量转录组学技术(RNA-Seq)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代谢组学技术(LC-MS/MS),对其发育和采后的果实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无籽种油棕在脂肪酸积累中后期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在油棕果实发育过程中,LACS4LACS4-X1FATAFATBKASⅠKASⅡSAD1在果肉中高表达且与果肉中油酸、亚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亚麻酸呈正相关关系,DGATPDAT在果肉中高表达且与上述6种脂肪酸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上述酶基因的表达可能对油棕果实脂肪酸的合成和累积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推测LACS4LACS4-X1FATAFATBKASⅠKASⅡSAD1可能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关键基因;在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GDSL2GDSL7SAD2LACS9酶基因和GDSL1KAT分别与油酸呈极显著正、负相关关系,与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呈负、正相关,推测在酸败过程GDSL2GDSL7SAD2LACS9酶基因可能促进油酸生成,抑制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合成,GDSL1KAT酶基因反之,推测GDSL2GDSL7SAD2LACS9可能是导致油棕采后酸败的关键基因。本研究结果旨在利用分子生物技术提升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改变脂肪酸组成提供备选基因,为筛选高不饱和脂肪酸和耐贮藏的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 陈林怡, 郭豪, 陈红梅, 张哿烨, 廖露露, 周婉婷, 张梦雪, 易志刚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793-8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15

    茶叶品质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生长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其中昼夜温差的变化影响茶树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进而影响茶叶品质。本研究选取福云六号茶树为研究对象,模拟设置0、5、10、15 ℃ 4个昼夜温差(DIF)处理,通过模拟DIF变化来探究其对茶树光合作用与茶鲜叶挥发性及非挥发性品质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DIF增大,茶树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显著增大(P<0.05)。DIF增大显著增加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a+b[Chl (a+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并且在DIF为10 ℃时含量达到最大。DIF变化对茶鲜叶挥发性组分和主要组分的相对含量均有影响,茶鲜叶挥发性成分中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最大。DIF增大提高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并且茶鲜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与主要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随DIF变化有所差异,其中正己醛的相对含量随DIF的增大而增加,DIF为15 ℃时其相对含量最高,为39.94%,青叶醇的相对含量则随DIF的增大而降低。DIF的变化显著影响β-葡萄糖苷酶、β-樱草糖苷酶和脂氧合酶活性,其中β-葡萄糖苷酶、β-樱草糖苷酶活性随DIF的增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DIF为5 ℃时达到最大,而脂氧合酶活性则相反。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随DIF的增大显著增加,DIF为15 ℃时其含量分别是DIF为0 ℃时的2.44倍和2.55倍;总黄酮含量与酚氨比则随DIF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在DIF为15 ℃时均达到最低,分别为2.84%和3.24。茶鲜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Pn呈极显著正相关,而酚氨比与P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本研究发现DIF增大可明显影响茶鲜叶的挥发性香气物质,提高茶叶滋味品质,研究结论可为茶园选址和茶树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 胡莺菊, 何云, 李洪立, 洪青梅, 濮文辉, 李琼, 胡文斌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503-5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08

    为探究大红和无刺黄龙火龙果果实色泽差异的形成机理,以大红和无刺黄龙火龙果坐果后13、16、19、22、25、28 d共6个不同发育阶段果实为材料,测定不同部位(果肉、果皮、萼片)的色泽参数、甜菜色素总含量、组分和相对含量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红果肉a*值坐果后16 d逐渐增加呈现红色;果皮与萼片a*值坐果后19 d前为负值,19~28 d为正值且呈上升趋势,b*值坐果后22 d显著增加而后下降,表现为由绿色先转为红黄色而后转为红色。无刺黄龙果皮与萼片a*值在25 d前为负值,28 d绝对值趋近于0,b*值坐果后13~19 d呈平稳趋势,而后显著上升,表现为由绿色转为黄色。大红共检测到11种甜菜色素组分,以甜菜苷含量最高;总含量逐渐增加,28 d增加显著。无刺黄龙共检测到6种甜菜色素组分,以亮氨酸-甜菜黄素含量最高,果肉仅含甜菜苷配基和酪氨酸;果肉甜菜色素总含量差异不显著,果皮与萼片逐渐增加。2个品种间仅有甜菜苷配基1种共有组分。通过相关性分析可得,大红3个部位的a*值与甜菜色素总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甜菜苷的含量呈极显著性正相关。无刺黄龙果皮、萼片的b*值与甜菜色素总含量和亮氨酸-甜菜黄素的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果肉甜菜色素总含量与a*、b*、L*值的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对2个品种的甜菜色素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大红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9.23%;第1主成分甜菜红素类贡献率为34.30%,主要综合了甜菜苷、丙二酰甜菜苷等组分;第2主成分甜菜红素及代谢物综合类贡献率为21.35%,主要综合了2,17-Decarboxyphyllocactin、甜菜醛氨酸等。无刺黄龙提取了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4.21%;第1主成分甜菜黄素类贡献率为61.71%,主要综合了亮氨酸-甜菜黄素、酪氨酸-甜菜黄素等组分,这为火龙果色泽的评价和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综上所述,大红火龙果和无刺黄龙果皮与萼片随着甜菜色素的增加逐渐转色;无刺黄龙果肉仅含甜菜色素代谢物,未发生转色;结合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推测,大红果实的红色主要由甜菜苷、丙二酰甜菜苷、2,17-Decarboxyphyllocactin贡献,无刺黄龙果皮与萼片的黄色主要由亮氨酸-甜菜黄素贡献,这为火龙果色泽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阐述了火龙果果实色泽差异的形成机理,为探究火龙果果实的着色机制、色泽的评价及甜菜色素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吴清铧, 贾瑞宗, 郭静远, 杨牧之, 胡玉娟, 郝志刚, 赵辉, 郭安平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837-8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19

    番木瓜是重要的热带经济水果。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 PRSV)是番木瓜的重要病毒病,经常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和质量恶化。自从1998年第一例转基因番木瓜问世以来,使得基于“致病菌衍生的抗病性(pathogen-derived resistance, PDR)”的抗病育种策略获得成功广泛应用。然而依赖于序列同源性的抗病性与病毒突变导致多样性增加之间的矛盾成为番木瓜育种科学家的新挑战。本研究拟采用RNAi策略针对复制酶(nuclear inclusion b. Nib)获得广谱抗PRSV番木瓜新种质。通过团队已建立的胚性愈伤诱导-农杆菌介导转化-再生苗诱导的番木瓜遗传转化体系,共获得经过抗性筛选的再生苗52株,通过特异性PCR进行筛选共计获得24株转基因阳性植株。通过对T0代田间自然发病试验中,转基因番木瓜株系抗病性明显高于非转基因对照,其中NibB5-2田间抗病性最优。通过hiTAIL-PCR方法确定NibB5-2插入位点位于第2号染色体supercontig_30的1976766的位置。T1代接种试验中,无病毒积累且无发病症状,初步确认具有良好的病毒抗性,为番木瓜抗病育种提供新思路。

  • 刘玉飞, 庞丹丹, 陈春林, 田易萍, 孙云南, 李友勇, 陈林波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23-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03

    本研究以弄岛野茶(MHLC)和云抗10号(YK10)茶树品种为实验材料,通过HPLC测定不同样品不同季节以及MHLC不同发育阶段叶和茎的生物碱含量;利用RT-PCR法克隆不同样品中的咖啡碱合成酶基因1(TCS1)的编码区,并对其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HLC是一份天然低咖啡碱、高可可碱茶树种质资源,不同季节其可可碱含量均大于23.00 mg/g,而咖啡碱的含量不足4.00 mg/g;另外,MHLC芽中积累的咖啡碱和可可碱最高,在同一发育阶段下,叶片比茎具有更高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并且随着成熟度的提高,叶片和茎中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均逐渐减少。通过基因克隆和定量分析发现:MHLC具有2种TCS1等位变异:TCS1b(仅具有可可碱合成酶活性)和TCS1d(同时具有可可碱和咖啡碱合成酶活性),其中TCS1b的高表达、TCS1d的极低表达很可能是导致MHLC高可可碱、低咖啡碱的关键原因。本研究为低咖啡碱茶树育种提供了材料,也为MHLC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分子基础。

  • 降佳君, 温欣宇, 辛晓栋, 王玲, 杨国斌, 王朝弼, 杨福孙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315-3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11

    为了明确N、P、K肥对槟榔幼苗生长及营养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从而确定合理的槟榔幼苗施肥技术。以槟榔幼苗为对象,采用“3414”肥料配比田间盆栽试验,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槟榔幼苗营养吸收与分布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提高了槟榔幼苗的生物量和肥料利用率;在氮磷钾平衡施肥时,氮肥和磷肥相对利用率达到最大;在不施磷肥,氮钾平衡施肥时,钾肥相对利用率达到最大;(2)槟榔幼苗地上部氮养分积累量是影响其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地下部磷养分积累量是影响其生物量的主要因子;(3)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表明,氮与磷可协同促进槟榔幼苗生物量的增长,但会受到施钾量及钾肥相对利用率的制衡,3种元素协同促进植株生物量增长。因此氮肥和磷肥的相对利用率是槟榔幼苗施肥的关键指标。综上,氮磷钾配比施肥有利于槟榔幼苗的营养吸收和利用,以N:P:K=2:2 :2(T6)配比施用效果较好。

  • 郭辉, 陈灿, 张宗琼, 杨行海, 梁树辉, 张晓丽, 徐志健, 农保选, 李丹婷, 夏秀忠, 冯锐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906-9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05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病虫、抗逆境、高生物产量、高光效等优良特性,蕴藏有许多优良基因。本研究用广西所有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收集的代表性资源199份,对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与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和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12%、11.90%、3.39%、4.64%和6.24%,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878、2.0453、1.7727、1.1567和2.0379。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第2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性状相关,累计贡献率达63.759%,第3、第4主成分特征值相近,贡献率分别为16.306%和15.542%,抽穗期与花药长度是影响的决定因子,主要反映植株的生长特征。7个地理居群按遗传多样性大小排序为:梧州市(1.6731)>玉林市(1.5784)>贵港市(1.5070)>南宁市(1.3325)>来宾市(1.2131)>贺州市(0.9629)>钦州市(0.3819),梧州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表明梧州市是广西药用野生稻表型遗传多样性的中心。

  • 陈丽娟, 王东, 李洪雯, 刘佳, 张国薇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514-5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09

    对中国樱桃果实品质进行分析,有利于选育适合区域发展的樱桃品种,为中国樱桃种质资源的保护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结合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选取相同栽培条件下30个不同品种(优系)的中国樱桃果实进行内、外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优系)的中国樱桃果实品质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性状评价得分排名依次为C78、C6、C14、C34和C32,C20(贵州玛瑙红)这一品种在各地栽培均表现优异,本次综合评价排名为11。9个果实内在品质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为11.27%~36.32%。果实品质指标间存在相关系数,其中12项在0.01水平下极显著相关,17项在0.05水平下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8.196 %,能够反映数量性状的基本特征。欧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0个不同的中国樱桃品种(优系)初步聚为4大类。该研究得到的果实品质分析结果可以初步探索中国樱桃资源的遗传变异图谱,同时也可以作为新品种选育的参考依据。

  • 周熠玮, 廖飞雄, 叶远俊, 刘小飞, 徐晔春, 谭健俊, 刘金梅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69-2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6

    白掌属植物(Spathiphyllum Schott)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观叶植物。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是观赏植物育种与应用的基础。本研究以20份白掌种质资源为材料,对27个重要的观赏性状进行观测,结合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析白掌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6个数量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7.2%~69.9%,其中株高、分芽数、叶片数、叶宽、叶柄粗、花序长和小花数变异较大,而株幅和花序粗变异较小。11个描述型性状可以被划分为2~4个等级,香农-维纳指数范围为0.20~1.01,其中叶形的香农-维纳指数最高,而花被片是否分离和花被片颜色的香农-维纳指数最低。对27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当距离为3时可以划分为Group A和Group B两组,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27个性状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72~0.91。在Group A中,性状之间大部分呈显著相关,其中佛焰苞长分别与佛焰苞宽和花序长的相关系数高达0.91,而在Group B中性状大部分相关性不显著。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20份白掌种质可以分为Group I和Group II。Group I包括阔叶白掌、绿苞白掌、克利夫兰迪、亮叶、皇后、中花和绿巨人共7份种质,主要特征为植株较高大,叶片较大,佛焰苞较大,花序巨大。Group II包括多花绒白掌、天骄、水草、帕里斯、娇小、维客、美酒、泰勒、科丽丝、甜芝、甜糕、碧绿和阳光之梦,主要特征为分芽数和叶片数较多,更加矮化紧凑。研究结果可为白掌的种质评价和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 吕烈武, 郭玉莲, 龙笛笛, 吴治澎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87-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10

    针对海南岛典型水稻土有效硅含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合理制定硅肥施用量成为当务之急。以海南岛5种典型成土母质(玄武岩、海相沉积物、河流冲积物、砂页岩、花岗岩)发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稻硅肥肥效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硅肥处理下水稻产量、品质及其相关的生理生化与农艺学指标。结果表明:对于玄武岩和花岗岩发育的水稻土,相较于空白对照,T2与T3施硅肥量均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及其相关的水稻茎蘖数、分蘖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根系活力、叶绿素、粗纤维素含量等指标水平,且稻米的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特征也达到较好水平;综合推荐玄武岩水稻土最佳施硅肥量为750~950 kg/hm2(有效态SiO2为187~238 kg/hm2),花岗岩水稻土合理施硅肥量为625~935 kg/hm2(有效态SiO2为156~234 kg/hm2)。对于海相沉积物、河流冲积物和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相较于空白对照,T2与T3施硅肥量均明显增加水稻分蘖数及根系活力、叶绿素、粗纤维素含量等指标;水稻产量在T2施硅肥量时最高且品质也达到较好,继续提高施硅肥量(T3)水稻产量及其相关农艺学指标提高不明显,甚至个别指标出现下降趋势;综合推荐海相沉积物和河流冲积物水稻土施硅肥量为560 kg/hm2(有效态SiO2均为140 kg/hm2)为宜,砂页岩水稻土施硅肥量为750 kg/hm2(有效态SiO2为187 kg/hm2)为宜。因此,本研究揭示了海南岛典型水稻土施硅肥效应,为制定海南水稻土施硅肥标准以及水稻高效施硅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提供科学基础。

  • 王宁, 孟亚依, 姚剑锋, 王学彧, 李玉鹏, 邓宝妮, 李永忠, 司成成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77-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09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源、施氮量及其互作对鲜食型甘薯鸣门金时全生育期源库发育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栽后70~110 d功能叶叶绿素(Chl)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单株结薯数、平均单薯重和产量,显著增加了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 SS,)、蔗糖、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 SP)、多酚和维生素C(VC)的含量,显著降低了淀粉的含量。在相同氮源下,栽后30~120 d,茎和叶鲜重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平均单株结薯数、平均单薯重和平均单株薯重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施氮量120 kg/hm2时最大;T/R(Top/Root)随施氮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在施氮量120 kg/hm2时最低;施氮量120 kg/hm2的单株结薯数和产量最高。在高产施氮量120 kg/hm2下,与酰胺态氮素和硝态氮素相比,铵态氮素在栽后70~110 d显著提高了叶绿素Chl含量和Pn;栽后30 d显著提高了叶和茎鲜重;栽后30~120 d显著提高了单株结薯数;栽后60~120 d显著提高了单株薯重。在收获时,铵态氮素120 kg/hm2显著提高了商品薯产量,增产途径主要是显著增加了单株结薯数;显著提高了SS含量、蔗糖含量、SP含量和VC含量,改善了风味品质。

  • 云英英, 范秋云, 史佑海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1031-10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18

    海南杜鹃(Rhododendron hainanense Merr.)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研究其生态需求和适生范围,对于海南杜鹃的保护与栽培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基于海南杜鹃现有地理分布信息和气候因子,模拟海南杜鹃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并具体分析影响海南杜鹃潜在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及适宜阈值。结果表明:在当代气候情景下(1970—2000年),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海南杜鹃适生区进行模拟的准确度较高,气温和降水对海南杜鹃的影响较大,其中影响海南杜鹃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最暖季降水量(bio18)和平均气温日较差(bio2)。平均气温日较差(bio2)在5~7 ℃区间、最暖季降水量(bio18)在610~3990 mm区间的气候环境有利于海南杜鹃生长,在一定范围内海南杜鹃的出现概率会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在中国区域,海南杜鹃比较适应海南、广西、广东、台湾、四川东部、重庆以及贵州等地的气候环境,当代气候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为132.36×104 km2,总适生区范围整体上会随着未来气候的变化而有所增大。本研究旨在为海南杜鹃的保护与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 彭军, 曾凡云, 王艳玮, 漆艳香, 丁兆建, 王少伶, 谢艺贤, 张欣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873-8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01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转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引起的香蕉毁灭性土传病害,其中4号生理小种(Foc4)能感染几乎所有的香蕉品系,危害最严重。carS基因通过调控下游car结构基因参与调控镰刀菌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本研究克隆鉴定了Foc4carS基因(FOIG_05085),Foc4carS蛋白具有典型的RING-finger蛋白结构域。利用分割标记法(Split-marker PCR)获得Foc4carS基因的融合片段,同时构建含有Foc4carS基因sgRNA591序列的pUC-fFuCas9-HTBNLS-hph-Foc4carS基因编辑载体,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获得该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回补突变体以及基因编辑敲除体,并对敲除和回补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ΔFoc4carS突变体的菌落直径、产孢量和致病力等生物学表型与野生菌株Foc4无显著差异,而ΔFoc4carS突变体菌落颜色呈深橙色,Foc4carS基因的缺失影响了次生代谢产物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编辑的ΔFoc4carS(HDR)突变体不论是再生筛选板还是继代后的PDA平板,其菌落均出现典型的深橙色,表明Foc4carS可作为内源报告基因,在香蕉枯萎菌Foc4中进行基因质粒型CRISPR/Cas9编辑可行。

  • 付厚华, 韦宏金, 陈新艳, 马良, 陈世品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64-2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5

    本研究报道福建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8种,隶属于5科7属,分别为:东亚羽节蕨[Gymnocarpium oyamense (Baker) Ching]、羽叶新月蕨[Pronephrium parishii (Beddome) Holttum]、多变蹄盖蕨[Athyrium drepanopterum (Kunze) A. Braun ex Milde]、琉球双盖蕨(Diplazium okinawaensis Tagawa)、海南双盖蕨(D. hainanense Ching)、切边膜叶铁角蕨[Hymenasplenium excisum (C. Presl) S. Lindsay]、剑叶铁角蕨[Asplenium ensiforme Wallich ex Hooker & Greville]和膜叶星蕨[Microsorum membranaceu (D. Don) Ching],其中东亚羽节蕨为福建新记录属,羽叶新月蕨、多变蹄盖蕨、琉球双盖蕨、海南双盖蕨和膜叶星蕨为华东地区新记录种。

  • 张亚娇, 于福来, 元超, 陈晓鹭, 谢小丽, 王凯, 黄梅, 陈振夏, 官玲亮, 陈松笔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825-8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18

    分析不同罗勒种质资源表型性状与化学型的遗传多样性,为罗勒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调查测定15份罗勒种质资源植物学性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其叶片挥发性成分,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探究不同罗勒种质关键香气化合物,并且对供试罗勒种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分枝数外,15份罗勒种质的株高、株幅、叶长、叶宽及茎粗差异显著。通过GC-MS技术从15份罗勒种质中共鉴定出10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烷烃类37种,萜烯类32种,酯类8种,酚类5种,醇类4种,醛类3种,醚类1种,其他14种,其中共有成分有2种,即2,4-二叔丁基酚和十七烷。根据查询并计算ROAV值,发现关键香气物质有丁香酚、芳樟醇、桉叶油醇、顺式-柠檬醛、肉桂酸甲酯、4-烯丙基苯甲醚等。挥发性物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罗勒分为5类,泰国罗勒、茴香罗勒、暹罗皇后罗勒和甜罗勒聚为一类;九层塔罗勒、热那亚罗勒、红鲁宾罗勒、紫黑蛋白石罗勒和紫夜罗勒聚为一类;柠檬罗勒和丁香罗勒聚为一类;托斯卡纳罗勒、冥王星罗勒和大叶罗勒聚为一类;肉桂罗勒单独聚为一类。而植物学表型性状聚类分析也将罗勒分为5类,冥王星罗勒聚为一类,丁香罗勒、茴香罗勒和紫黑蛋白石罗勒聚为一类,泰国罗勒单独聚为一类,大叶罗勒和肉桂罗勒单独聚为一类,其余8份种质聚为一类。15份罗勒种质植物学性状和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遗传多样性丰富,可针对性的进行罗勒特异种质的选育。

  • 崔恒久, 曾教科, 李雯, 黄海杰, 彭世清, 郭冬, 蒲金基, 周永凯, 李辉亮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473-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04

    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ie Linn)属于典型的热带果树,主要在我国的云南省、海南省等地种植。腰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为农民增产创收,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价值。腰果对于低温十分敏感,在8 ℃时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生长停止。所以低温胁迫是制约腰果生长的重要非生物胁迫。CBF转录因子是植物在应对低温、干旱、盐等非生物胁迫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然而CBF基因家族在腰果中的作用尚未阐明,该家族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尚不清楚。本研究对腰果AoCBF基因家族的基本特性进行探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腰果转录组中鉴定并获得6个AoCBF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对其系统发育、理化性质、蛋白结构、低温诱导下表达模式和启动子作用元件进行分析。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6个AoCBF蛋白长度为189~ 334 aa,蛋白分子量为21.31~37.89 kDa,等电点均小于7,表明该蛋白呈酸性,且均包含AP2/ERF结构域。基序分析表明:AoCBF基因存在5个基序,不同AoCBF基因Motif的缺失暗示着相关功能的缺失性。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6个AoCBFs可分为A、B两个亚组,其中A组包含1个基因,B组仅包含5个基因。启动子顺势作用元件分析得出,AoCBF可能参与激素响应及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荧光定量表达分析显示,AoCBFs对低温冷胁迫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表明AoCBF在响应低温胁迫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分析了AoCBF基因家族的基本特性,为后续AoCBF的深入研究和应用积累基础数据。

  • 岳一轮, 秦晓威, 李付鹏, 钟壹鸣, 贺书珍, 白亭玉, 初众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564-5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14

    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是可可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发酵是影响可可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关键过程。为揭示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本研究以ZYP11-9、STS16、ZYP6-11三种不同基因型可可作为试验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可可豆0~7 d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共鉴定出3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2,3-丁二醇、2-庚醇、2-戊醇、3-甲基-1-丁醇、苯乙醇、芳樟醇、乙酸、3-羟基-2-丁酮及2,3,5-三甲基吡嗪9种共有香气物质在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的相对含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主要香气成分与发酵阶段香气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2,3-丁二醇、乙酸、芳樟醇、3-羟基-2-丁酮与可可豆发酵阶段香气特征呈正相关,3-甲基-1-丁醇、丁内酯、苯乙酮等香气物质与发酵阶段香气特征呈负相关。因此,不同基因型可可发酵过程中的香气成分组成及含量变化存在差异,且主要香气成分与发酵阶段存在相关性,这为优质可可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余若云, 杨伟波, 冯元姣, 罗子飞, 陈思婷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783-7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14

    林下间作鹧鸪茶可破解用地瓶颈制约,应用绿色纳米技术提高其复合种植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纳米铁在椰林间作鹧鸪茶中的调控作用,以鹧鸪茶一年生苗为研究对象,开展林下栽培试验,探讨5个浓度的纳米铁处理(CK:0 mg/L,T1:25 mg/L,T2:50 mg/L,T3:75 mg/L,T4:100 mg/L)对鹧鸪茶叶生长、光合及化学特征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次纳米铁处理后,仅T3处理的鹧鸪茶叶长、叶宽和叶干重显著高于CK,但所有处理叶片数均显著多于CK。4个浓度纳米铁处理的鹧鸪茶叶绿素含量与CK相比显著增加14.96%(T1)、16.18%(T2)、17.91%(T3)、20.58%(T4)。随纳米铁浓度提高,鹧鸪茶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均呈增加趋势。第二次纳米铁处理后,T1、T3、T4处理的鹧鸪茶叶长、叶宽、叶干重、叶片数均显著高于CK。各处理的鹧鸪茶叶绿素含量相比CK显著提升10.28%(T1)、7.53%(T2)、11.13%(T3)、11.41%(T4)。随纳米铁浓度提高,鹧鸪茶叶片PnTrGs显著增加,但浓度达到T3时,以上3项指标显著降低。鹧鸪茶叶片PSⅡ潜在活性(Fv/Fo)和Fv/Fm也在T3处理中显著降低。2次处理后,与CK相比,鹧鸪茶叶片黄酮、脂肪和灰分含量在T1处理中显著增加,其脂肪和灰分含量随纳米铁浓度提高有所下降。因此,纳米铁对林下鹧鸪茶生长具有积极调控作用,但浓度过高会抑制其光合生长,使用浓度在25~50 mg/L为宜,本研究可为椰林间作鹧鸪茶中纳米铁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赵立广, 丁丽, 赵立阳, 宋亚忠, 李建伟, 王岳坤, 吴凡, 邓大雨, 李云, 桂红星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144-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15

    天然胶乳很容易腐败变质,而当前的高氨保存体系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本研究采用硫酮衍生物LS保存天然胶乳,研究保存剂LS对天然胶乳的保存效果。结果表明:LS保存的鲜胶乳挥发脂肪酸值(VFA No.)和黏度值均比较低,当LS用量为0.1%时,对鲜胶乳的保存效果优于0.25%氨;采用LS-氨复合保存制备低氨浓缩胶乳,当LS用量为0.01%~0.05%时可稳定保存浓缩胶乳达180 d之久;所保存的低氨浓缩胶乳挥发脂肪酸值(VFA No.)较低,稳定性良好,各项指标均满足当前生产应用需求。此外,LS-氨复合保存低氨浓缩胶乳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能和成膜性能,硫化胶膜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普遍优于当前高氨保存浓缩胶乳。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分析,LS-氨复合保存的低氨浓缩胶乳硫化胶膜的结构无明显变化;热分析结果表明,硫化胶膜热稳定性与高氨浓缩胶乳胶膜基本一致。此外,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LS-氨复合保存低氨浓缩胶乳干胶膜不具有潜在毒性影响;同时无皮肤刺激性反应,安全性良好。硫酮衍生物LS对天然胶乳具有优异的保存效果,复合保存制备低氨浓缩胶乳性能良好,可用于多种纯胶制品的生产,同时使用成本低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饶席兵, 钱禛锋, 曾丹, 张蓉琼, 吕绍芝, 沈庆庆, 吴华英, 何丽莲, 李富生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742-7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10

    低温是影响甘蔗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探究甘蔗在低温逆境下的生理反应特性,筛选强耐寒性甘蔗亲本材料,对指导甘蔗育种及推动甘蔗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8份不同甘蔗品种及1份甘蔗近缘野生种(蔗茅99-1无性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低温胁迫处理后的生理指标响应,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9份材料的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经低温胁迫处理(3 ℃,3 d)后,绝大部分材料的丙二醛(MDA)、叶绿素(Chl)、可溶性糖(SS)以及可溶性蛋白(SP)含量较CK升高;所有材料的脯氨酸(Pro)含量均较CK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较CK降低;此外,绝大部分材料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较CK升高。并且发现强耐寒性的材料(蔗茅99-1、崖城89-9、ROC10)经低温胁迫处理后能够维持较低的MDA含量,和较高的SS、SP、Pro含量以及POD、CAT活性。结合综合评价值(D),通过聚类分析将9份材料的耐寒能力分别划分为强耐寒类型(蔗茅99-1、崖城89-9、ROC10)、中度耐寒类型(ROC20、粤糖93-159、黄加利、ROC16)和弱耐寒类型(滇蔗01-58、ROC22)3个类群。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甘蔗品种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不同,强耐寒性甘蔗品种在逆境下能够迅速通过自身调节,合理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进一步清除体内的活性氧(ROS)等有害物质,平衡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更好地适应低温环境。本研究为探明甘蔗低温胁迫应答调控机理,选育强耐寒性甘蔗新品种奠定基础。

  • 于鑫, 唐敏敏, 罗家欣, 宋菲, 朱婷婷, 陈华, 赵松林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592-6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16

    以嫩果期槟榔籽为研究对象,采用75%乙醇浸提制得槟榔籽提取物(areca nut extract, ANE),再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对总提取物进行萃取,依次得到嫩果期槟榔籽7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PE-ANE)、乙酸乙酯部位(EAC-ANE)、正丁醇部位(BU-ANE)、水部位(W-ANE)的萃取部分。通过体外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抑制试验测定槟榔提取物各极性部位对高血压的抑制潜力;通过酶动力学实验分析ACE抑制活性最好的极性部位对ACE活性的抑制作用类型;测定不同极性部位蛋白质、总糖及多酚的总含量,并分析其与ACE半抑制浓度(IC50)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对4种不同极性部位萃取物中的多酚组分进行初步定量。结果表明:嫩果期槟榔籽提取物各极性部位均具有一定的ACE抑制活性,其中EAC-ANE的ACE抑制活性最好。酶动力学实验表明,EAC-ANE对ACE活性的抑制作用类型为竞争与非竞争的混合型抑制。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极性部位ACE的IC50值与多酚、总糖及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且与多酚含量之间具有极强相关性(r=‒0.912)。在4个极性部位中定量了儿茶素、L-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原儿茶酸、槲皮素等多种多酚组分,且EAC-ANE中的相关多酚组分含量最高。综上所述,槟榔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降血压潜力,且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最好,多酚含量与各萃取部位的ACE抑制活性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可初步推断多酚是槟榔提取物中抑制ACE活性的重要物质。

  • 施春兰, 秦得强, 秦小萍, 刘全俊, 何明川, 高熹, 唐萍, 吴国星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983-9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13

    炭疽病是咖啡的一种常见病害,对咖啡果实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损失,开展引起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致病性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并筛选有效的拮抗菌,将为咖啡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对实验室分离并保存的4株咖啡炭疽病病原Wyq1(Colletotrichum siamense)、Yyq1(C. fructicola)、Xbd1(C. gloeosporioides)、Hb1(C. theobromicola)孢子悬浮液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选择致病力最强的菌株进行后续试验;通过平板培养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平板对峙法对病原菌进行拮抗菌筛选。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4株菌株均可侵染健康咖啡叶片,且在4株病原菌中菌株Xbd1的致病力最强;对菌株Xbd1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为7,不同光照对其营养生长的差异不显著。室内拮抗菌筛选中有5株拮抗效果较好,分别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MC4-2、特基拉芽孢杆菌(B. tequilensis)D5-8、贝莱斯芽孢杆菌(B. velezensis)MC2-1、弯曲芽孢杆菌(B. flexus)ZLSY3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ticus)GJ7,其中拮抗效果最好的是枯草芽孢杆菌MC4-2,抑制率达57.8%。通过咖啡炭疽病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及其拮抗菌筛选,明确了该病原菌的致病性,筛选得到的5株拮抗菌的拮抗效果均较好,为炭疽病的防治及其生防菌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 刘富成, 李照杰, 蔡文伟, 吴伟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330-3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13

    为进一步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深度一直是常用的栽培技术手段。但在增加产量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甘蔗倒伏的影响。为确定不同种植密度和深度对甘蔗产量及倒伏的影响,以甘蔗品种中糖3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试验共设计3.0、4.5、6.0、7.5芽/m2四个种植密度梯度及浅植(30 cm)、深植(40 cm)2种种植深度,对甘蔗的农艺性状、倒伏相关指数(根系倒伏与茎秆倒伏)和产量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甘蔗生育期不断推进,甘蔗根系和茎秆安全系数逐渐降低,在下种后180 d甘蔗根系倒伏和茎秆倒伏风险较大,处于敏感时期。种植密度从3芽/m2增加至6芽/m2,甘蔗产糖量(+32%)和产量(+36%)显著增加,同时甘蔗的茎秆倒伏抗性也随之增加。但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到7.5芽/m2时,产糖量和产量没有进一步显著增加,但增加了甘蔗的根倒伏风险。与种植深度30 cm相比,种植深度40 cm具有增加甘蔗产糖量(+2.8%)和产量(+4.8%)的趋势,二者差异不显著。因此,综合甘蔗产糖量、产量及抗倒伏等多个性状,认为种植深度40 cm,种植密度为6芽/m2可以在保证产量和产糖量的同时,提高甘蔗的倒伏抗性。

  • 陈文奕, 陈惠萍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752-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11

    种子萌发是植物进入营养生长阶段的关键性环节,在水稻(Oryza sativa L.)种子萌发过程中,糊粉层会合成并分泌一系列的酸性水解酶(如α-淀粉酶、蛋白酶)用于降解胚乳中的贮藏物质,为水稻幼苗生长提供营养。水稻种子贮藏蛋白的降解离不开蛋白酶体及蛋白酶的作用。为探究26S蛋白酶体、20S蛋白酶体及其亚基PBA1参与GA对萌发水稻种子糊粉层中贮藏蛋白的调节过程,本研究以水稻杂交种特优128为试验材料,通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等方法,检测26S蛋白酶体、20S蛋白酶体及PBA1的活性和OsPBA1转录水平,以及总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GA明显促进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的降解,加快水稻种子的萌发;而在GA合成受阻时,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的降解进程延缓,从而延迟水稻种子的萌发。正常培养条件下,水稻种子糊粉层中26S蛋白酶体活性和20S蛋白酶体活性的峰值分别出现在6 d和7 d,而OsPBA1表达水平及PBA1活性则在5 d和8 d均呈现峰值。进一步研究表明,GA可以诱导PBA1、20S蛋白酶体及26S蛋白酶体的活性,从而加快种子萌发的进程;而在26S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剂MG132处理下,抑制了萌发水稻种子的生长,但提高了20S蛋白酶体和PBA1的活性。以上研究初步揭示了26S蛋白酶体在GA调节水稻种子糊粉层贮藏蛋白降解中的作用及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卢志霞, 谭春林, 陈惠萍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955-9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10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子的正常萌发关乎后期植株的生长及产量。种子萌发始于干种子对水分的吸收,止于胚轴伸长。细胞内部及细胞间的水分运输,受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s)高度选择性调节。禾谷类的种子富含淀粉,内源性赤霉素可诱导α-淀粉酶等水解酶在胚中合成,并将其分泌至淀粉性胚乳中降解淀粉为小分子物质,供种子萌发需要。研究表明,只有α-淀粉酶才能完成水稻种子淀粉的降解。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一种信号分子,可形成各种活性氮物质,并参与解除种子休眠信号传导过程,NO供体可通过提高淀粉酶活性促进种子萌发。为探究AQPs、NO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本研究以博Ⅱ优767的水稻杂交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NO合成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 L-NAME]、钨酸钠(sodium tungstate, ST)与NO外源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AQPs活性抑制剂氯化汞(HgCl2)等对水稻种子进行处理,并借助表观分析和指标检测等手段确定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吸水能力、淀粉酶活性和淀粉降解速率等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90 mg/L HgCl2预处理的水稻种子,其吸水能力、淀粉酶活性和萌发率均下降,淀粉含量保持较高水平,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而NO外源供体SNP则可逆转HgCl2的效应,且NO合成抑制剂L-NAME(15 mmol/L)和ST(80 µmol/L)对水稻种子萌发的作用效应与HgCl2的相似。结果表明,在水稻种子早期萌发阶段,AQPs可通过NO介导诱发种子吸收水分,激发淀粉酶,加速淀粉降解,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探究AQPs与NO在调节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关系,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奠定理论基础。

  • 王伟博, 李松刚, 胡美姣, 曹学仁, 李敏, 李焕苓, 李芳, 高兆银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602-6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17

    2022年在海南无核荔枝上发现一种僵果病,与海南常见的荔枝病害炭疽病、酸腐病等病症差别明显,主要为害幼果,发病时幼果果实外观无明显变化,但无核荔枝完成疏果后,果实长至蚕豆大小时,发病果实的外果皮颜色变暗,剖开后内果皮发生不规则褐变,果实不再膨大,形成僵果,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对入侵途径和快速检测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鉴定、ITS、RBP2TEF1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引起无核荔枝新型僵果病的病原菌为伯氏镰刀菌(Fusarium pernambucanum)。无核荔枝幼果期果实果皮受农事操作、风、刺吸性昆虫为害等损伤后,易受到病原菌的入侵发病,而果实表面无伤口时不发病。病原菌入侵主要集中在果实纵经3.2~4.8 mm的幼果期,随着果实的生长、果皮保护组织的增加和伤口的减少,病原菌难以入侵,果实发病率快速降低。基于TUB基因序列,以伯氏镰刀菌及其他分离获得的镰刀菌属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测序,根据序列信息设计筛选出一对伯氏镰刀菌的特异性引物,构建了基于普通PCR的快速高效分子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灵敏、高效,可用于指导无核荔枝僵果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

  • 巫锴丽, 刘键锺, 李成梅, 曾建荣, 庞玉新, 严寒静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78-2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7

    为应对广藿香药材需求量急速增加、无突出优点的品种且品种单一的情况,解决广藿香道地药材缺失及种质退化、种质来源混乱、易遭受病害虫害等问题,本研究通过辐照诱变育种,设置梯度剂量的60Co-γ射线,对愈伤组织、丛生芽、生根苗3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广藿香进行辐照处理,观测再生植株外观形态,筛选出变异植株,测量其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其主要挥发性成分广藿香酮及百秋李醇含量。结果表明:愈伤组织和丛生芽对60Co-γ射线较为敏感,死亡率较高,生根苗对60Co-γ射线较为耐受,死亡率较低,最佳诱变育种的方式是采用100 Gy 60Co-γ射线辐照处理生根苗,其诱变率高达10%。本研究最终获得29株广藿香变异植株,分别为三叶轮生、异型叶、深裂叶、狭叶、卷叶、下卷叶和紫色叶7种形态类型植株,通过比较分析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抗氧化物质(丙二醛、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广藿香酮和百秋李醇含量,最终筛选得到15株具有潜力植株,分别为:抗逆且高有效成分植株SY7和ZY1;对环境敏感且高有效成分植株SY15、SY18和XY1;抗逆植株SY2、SY6、SY19、YY2、YY9和XJY1;高有效成分植株SY10和SY17;“酮型”广藿香植株SY3和JY1。其中SY7和ZY1为双重优良特性新种质,2株“酮型”广藿香植株对于解决道地药材缺失及其种质退化等问题具有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60Co-γ射线辐照诱变方法选育的广藿香变异植株,具有较强抗逆性、高有效成分等优点,为广藿香诱变育种以及新品种选育提供成熟方法和潜在种质。

  • 刘潮, 田雪莲, 唐仕香, 杨才静, 韩利红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973-9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12

    蝉花是我国传统名贵药食两用真菌,在绿色功能食品和新资源药品开发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以云南曲靖一株野生蝉花为试验材料,对其生物学特性和人工栽培条件进行研究,为野生蝉花的驯化栽培提供理论基础。结合形态解剖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对野生蝉花进行准确物种鉴定;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丝生物学特性和菌株驯化栽培条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蝉花分枝柄部橙黄色或黄白色,(8.0~28.0)mm×(1.5~3.0)m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4.0~8.5)µm×(1.5~3.5)µm;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 ℃、pH为6、碳源为蔗糖、氮源为酵母粉、无机盐为硫酸镁;在最适pH和最适温度下,碳源对菌丝生长影响最大,极差为1.21,其次为氮源和无机盐,极差分别为0.39和0.13;蝉花菌丝生长的最适因子组合为:蔗糖20 g/L、酵母粉2 g/L、硫酸镁2 g/L。蝉花人工栽培使用小麦和大米以1∶1混合的培养基,子实体采收周期约为40~45 d,每个栽培瓶蝉花干重平均约9.56 g。人工栽培收获蝉花子实体与野生子实体在外部形态特征上明显不同,子实体呈淡土黄色至淡黄色,分枝较少,高1.5~5.0 cm,宽0.3~0.8 cm,厚0.1~0.2 cm;孢梗束外密布污白色絮状或粉末状分生孢子。蝉花优良菌株和最优培养条件的筛选,将为其物种多样性保护、种质资源收集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易茜, 吴宁, 李景原, 王瀚博, 张亮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415-4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21

    香蕉是富含营养物质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热带水果,也是中国南方四大水果之一。香蕉是一种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乙烯的大量释放使香蕉在贮藏过程中加快成熟和衰老,影响香蕉贮藏保鲜及经济价值。因此有必要研究提高香蕉采后贮藏品质的技术方法,为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采后香蕉为材料,分别通过UV-C辐照、柠檬酸浸泡以及二者的复合处理3种方法处理香蕉,在温度为(20±2)℃、湿度为60%~70%的条件下黑暗贮藏12 d,分别于贮藏期的第1、6、9、12天对各组进行随机取样,通过测定硬度、失重率、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生理和品质指标,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采后香蕉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96×10-2 KJ/m2 UV-C辐照和复合处理(3.96×10-2 KJ/m2 UV-C辐照+2.0%柠檬酸)对香蕉的保鲜效果明显优于柠檬酸处理,表现为显著抑制果实硬度的下降,延缓失重率的增加,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维持果实糖酸比。在贮藏结束时,与CK相比,UV-C辐照和复合处理的香蕉硬度分别增加9.09%和13.63%,失重率分别减少22.00%和11.43%,糖酸比分别减少40.00%和42.30%。此外,UV-C辐照和复合处理有效抑制了香蕉黄酮类物质、酚类物质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提高了果实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抗氧化能力。在贮藏结束时,与CK相比,UV-C辐照和复合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了0.82%和1.27%,总多酚含量分别增加了25.92%和41.65%,总黄酮含量均增加了约30.00%,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增加了13.98%和36.59%。综上所述,UV-C辐照和复合处理均可提高采后香蕉贮藏品质,延长其货架期。因此,可以选用该方法作为绿色、安全有效的香蕉采后保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