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张子琛, 王玉英, 张晚秋, 伍全会, 黄兴龙, 张青华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524-5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10

    对石林县现有栽培人参果的不同品种(系)开展果实品质检测与评价分析,为人参果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依据。以石林县大田栽培的大圆果、圆果1号、圆果2号、圆果3号、石优1号、石优2号、石优3号和瑞玉8个主栽的人参果品种(系)为试材,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矿质元素、维生素C、纤维素和氨基酸7项果实品质指标,并对各项品质指标进行多重比较、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果实品质指标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圆果2号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大圆果和圆果3号的含量最低;石优2号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石优1号和瑞玉含量最低;圆果2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大圆果含量最低;石优3号维生素C含量最高,圆果3号含量最低;圆果2号的粗纤维含量最高,石优1号的含量最低;圆果2号的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圆果3号的含量最低;大圆果的氨基酸含量最高,石优2号的氨基酸含量最低。果实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系)的各品质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彼此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果实品质指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前3个主成分且累积贡献率达到83.955%,能够反映原品质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以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中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所占的比例作为权重,最终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8个不同品种(系)的人参果进行综合评价。综上,供试8个人参果品种(系)均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圆果2号综合品质最好,可优选作为主栽品种或新种质创制的亲本材料。

  • 江素华, 吴雨欣, 罗锦榕, 叶悦娟, 林金水, 余惠文, 陆銮眉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928-9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07

    姜荷花(Curcuma alsimatifolia Gagnep.)为姜科姜黄属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其花朵外形似郁金香,享有“热带郁金香”之美誉,是泰国引进的热带新兴花卉。目前姜荷花品种主要依赖进口,国内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因此开展姜荷花育种工作,培育姜荷花新品种,对姜荷花产业发展、提高国内姜荷花产业竞争力十分重要。为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姜荷花新品种,丰富姜荷花品种多样性,本研究以姜荷花黄色梦幻品种为母本,红衣少女、白银公主和荷兰红为父本进行杂交的3个不同杂交组合,共327株杂交子代为研究对象,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其真假杂种。分别筛选5对特异SSR引物鉴定3个杂交组合的杂种F1代的真实性,并对亲本和杂交F1代群体的基因分离规律以及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SSR标记对4个亲本材料的分辨率较高,扩增多态性好,可有效鉴定其杂交后代血缘的真实性;327份F1代个体中共鉴定出真杂种295份,黄色梦幻×红衣少女、黄色梦幻×白银公主、黄色梦幻×荷兰红3个杂交组合的真杂种率分别为91.8%、90.8%、93.4%。聚类结果分析显示,杂交组合黄色梦幻×红衣少女F1代偏母本遗传,杂交组合黄色梦幻×白银公主和黄色梦幻×荷兰红多数杂交F1代为偏父本遗传。因此,SSR分子标记引物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可直接用于姜荷花遗传多样性分析、杂种鉴定等相关研究,本研究为姜荷花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姜荷花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国内姜荷花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吴全金, 周喆, 林馥茗, 漆思雨, 周明帅, 彭良清, 孙威江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576-5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15

    福建水仙属于小乔木型茶树,是加工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之一。目前,武夷山茶园管理过程中存在水仙茶树自然生长的现象(不修剪),其制茶品质与修剪水仙有明显区别。为明确自然生长和修剪条件下,武夷水仙岩茶的香气和呈味物质基础及其差异,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寻自然生长和修剪下武夷水仙岩茶在焙火前(毛茶)和焙火后(成品茶)香气物质、滋味成分与品质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利用GC-MS技术共鉴定出261种挥发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可知,自然生长水仙茶树和修剪水仙茶树制成的毛茶和成品茶的香气物质差异明显。与修剪水仙毛茶相比,自然生长水仙毛茶有41种挥发性物质存在显著差异(筛选差异标准:VIP>1,且FC≥1.5或FC≤0.67),己酸己酯、植物醇、异植醇、反式-橙花叔醇等花果香物质的相对含量更高;而β-雪松烯、γ-杜松烯、2-甲氧基呋喃等相对含量更低。与修剪水仙成品茶相比,自然生长水仙成品茶有71种挥发性物质存在显著差异,呈果香型的己酸己酯、己酸甲酯、反式-橙花叔醇、(Z)-β-法呢烯、1-庚醇、2-庚酮等挥发物,呈烘烤香型的3-乙基-1H-吡咯、2-甲酰基-4,5-二甲基吡咯、乙基甲基吡嗪等挥发物的相对含量更高。修剪水仙和自然生长水仙茶焙火前后的香气物质也存在很大差异,分别有91和70种差异物质。通过香气活性值(aroma activity value, OAV)分析表明,(E)-3-己烯醇、吲哚、反式-橙花叔醇、环氧-β-紫罗兰酮、(E)-芳樟醇氧化物、2-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可能是自然生长水仙香气形成的重要物质。主要呈味物质分析表明,自然生长和修剪水仙茶的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存在明显差异。感官审评结果与理化检测结果一致,表现为自然生长水仙茶花果香浓郁,滋味醇厚,品质更佳。本研究对科学管理茶园和茶叶品质调控有指导作用。

  • 王国芬, 李超萍, 时涛, 吴会杰, 蔡吉苗, 李博勋, 陆翠梅, 黄贵修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187-1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20

    为进一步探究我国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Sri Lankan cassava mosaic virus, SLCMV)的分子特征及致病性。以感染SLCMV的木薯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DNA-A和DNA-B基因组全长,通过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比较其核酸及氨基酸序列特征;构建了强、弱致病力分离物(SLCMV-Colombo和SLCMV-DG1922)的侵染性克隆,分别将2种致病力分离物的DNA-A和DNA-B组分进行重组,接种烟草(Nicotiana tabacum),比较2种分离物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我国SLCMV为“旧世界”双组份菜豆花叶病毒,编码包括AV2基因在内的8个开放阅读框(ORFs);具有双生病毒典型的共同序列(CR)、重复序列、TATABox和TAATATT↓AC茎环结构,Rep蛋白羧基末端有7个氨基酸缺失;我国SLCMV的基因组、编码和非编码区与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分离物的相似性在97.0%~100.0%之间,与印度和斯里兰卡早期的分离物相似性为86.5%~98.6%,DNA-B组份与印度木薯花叶病毒株系(ICMV)编码区序列相似性为95.0%~97.6%,与其他9个非洲木薯花叶病毒株系序列之间的序列相似性都均于80.0%。侵染性克隆接种结果证实,强致病力分离物SLCMV-Col的DNA-A(Col-A)组份在烟草叶片表现典型花叶症状中起主要作用,而我国分离物的DNA-B(DG1922-B)能协同Col-A对烟草产生强致病性。本研究分析了我国SLCMV的全基因组结构,建立的侵染性克隆及其技术为进一步解析SLCMV致病性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 刘玉飞, 庞丹丹, 陈春林, 田易萍, 孙云南, 李友勇, 陈林波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23-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03

    本研究以弄岛野茶(MHLC)和云抗10号(YK10)茶树品种为实验材料,通过HPLC测定不同样品不同季节以及MHLC不同发育阶段叶和茎的生物碱含量;利用RT-PCR法克隆不同样品中的咖啡碱合成酶基因1(TCS1)的编码区,并对其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HLC是一份天然低咖啡碱、高可可碱茶树种质资源,不同季节其可可碱含量均大于23.00 mg/g,而咖啡碱的含量不足4.00 mg/g;另外,MHLC芽中积累的咖啡碱和可可碱最高,在同一发育阶段下,叶片比茎具有更高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并且随着成熟度的提高,叶片和茎中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均逐渐减少。通过基因克隆和定量分析发现:MHLC具有2种TCS1等位变异:TCS1b(仅具有可可碱合成酶活性)和TCS1d(同时具有可可碱和咖啡碱合成酶活性),其中TCS1b的高表达、TCS1d的极低表达很可能是导致MHLC高可可碱、低咖啡碱的关键原因。本研究为低咖啡碱茶树育种提供了材料,也为MHLC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分子基础。

  • 原慧芳, 岩香甩, 李金威, 田耀华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134-1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14

    为了解不同地膜覆盖对胶园间种的珠芽黄魔芋(Amorphophallus muelleri)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设置银色地膜、黑色地膜、白色地膜、防草席、加厚黑色地膜、微孔黑色地膜和无覆盖(CK)共7个处理,测定分析魔芋换头期、膨大期和成熟期3个时期叶片的光合特性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电子传递速率(ETR),生理特性参数: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叶绿素(Chl)含量、叶绿素a/b(Chl a/b),土壤原位物理性状参数:土壤含水量(SMC)、土壤电导率(SC)、土壤温度(ST),并测定魔芋地下球茎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同一时期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均提高了魔芋叶片的光合参数(PnGsTr和ETR),换头期和膨大期防草席处理的PnGsTr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其他处理间不规律上下变幅,其间有显著差异;除了成熟期,同一时期不同地膜覆盖处理魔芋叶片的SP和Chl均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同一时期不同处理魔芋叶片的SS和Chl a/b变化趋势稍有不同,成熟期各处理的SS均显著高于对照,3个时期对照的SS均最低,而成熟期地膜处理的Chl a/b较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同一时期不同地膜覆盖的SMC和SC均高于对照,加厚黑色地膜处理保水效果最好,膨大期微孔黑色地膜处理和成熟期防草席处理的SC均显著最高,其他处理间的SMC和SC无显著差异。同一地膜覆盖处理不同时期的PnGsTr、ETR、SP、和Chl均表现为换头期>膨大期>成熟期,而各处理的SS和Chl a/b表现为成熟期>膨大期>换头期。经所有指标和产量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来看,除了ST与产量呈负相关外,其他指标与产量均呈正相关。不同地膜覆盖较对照均提高了珠芽黄魔芋产量,银色地膜、黑色地膜、防草席和加厚黑色地膜处理增产效果明显,而白色地膜和微孔黑色地膜处理增产不明显。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银色地膜、黑色地膜、防草席和加厚黑色地膜都是魔芋增产增效的可行选择。

  • 林鸣亮, 陈仁利, 王春胜, 陈金辉, 曾杰, 林培群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964-9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11

    檀香紫檀是世界上最为名贵的红木树种之一,其在我国的规模发展受制于种子生产。最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利用优树材料在海南岛尖峰岭营建了檀香紫檀嫁接无性系采种园,目前已开花结实,其种子品质及其与优树间差异尚待研究。以海南岛尖峰岭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试验站引种园檀香紫檀6株优树及其在采种园内的嫁接无性系为对象,采集种子测定其形态性状,并采用双层滤纸法开展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1)无论是优树还是其嫁接无性系,其种子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远小于芽苗生长性状,种子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说明其芽苗生长变异较种子形态变异更丰富;(2)檀香紫檀优树间种子长度差异显著(P<0.05),以7号优树为最大,嫁接无性系间种子长度、宽度和厚度均差异显著,其长度和宽度以9#号无性系为最大,厚度以7#号无性系为最大;(3)优树间和无性系间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差异显著,优树中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以3号和9号为最高,无性系则均以5#号为最高,优树间上胚轴、下胚轴和胚根长度以及芽苗总长度均差异显著,均以3号优树为最大,无性系间胚根长度和芽苗总长度差异显著,均以7#号无性系为最大,说明优树间和无性系间种子萌发和芽苗生长均存在丰富变异;(4)优树与其对应无性系间种子形态、萌发和芽苗生长性状差异显著性因基因型而异,整体而言,无性系的种子长度和宽度大于其对应优树,其种子发芽和芽苗生长表现优于其对应优树;(5)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千粒重与发芽率极显著(P<0.01),种子越饱满,发芽率越高。总而言之,檀香紫檀采种园的种子在形态和萌发上整体优于引种园的优树;而且种子千粒重在优树间、嫁接无性系间以及优树与其对应无性系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采种园种子较为饱满,其总体均值接近100 g,超过早期散生嫁接植株(92.9 g)。研究结果为檀香紫檀良种选育、种子园营建和壮苗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 邵芳芳, 胡发广, 董文江, 毕晓菲, 陈罡, 陈舰飞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176-1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19

    为进一步探索制备咖啡果皮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绿色新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省时、高效、环保的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UAE-DESs)制备咖啡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方法,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了其工艺参数。采用加热法制备了8种氯化胆碱基的DESs作为提取溶剂,并与传统水提法作对比。结果表明:氯化胆碱与尿素摩尔比为1∶2的DES体系制备的咖啡果皮SDF得率最高,为10.10%±0.11%,显著高于传统水提法(6.50%±0.22%)。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DES组成(摩尔比、含水量、液固比)和超声波处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咖啡果皮SDF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RSM)结合Box-Behnken设计(BBD)对SDF得率进行优化,考察DES含水量、液固比、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对SDF得率的影响。根据RSM的优化结果,确定最佳制备条件为:DES含水量为39.91%,液固比为32.37 mL/g,超声功率为305.20 W,超声时间为33.80 min,在此条件下,咖啡果皮SDF得率最大,为10.74%±0.14%,与其预测值10.80%接近。因此,DES 作为一种高效、无污染的绿色溶剂,可用于咖啡果皮SDF的制备。本研究结果将为咖啡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参考,并在咖啡副产物的增值利用、生产新型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开发天然功能性食品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施春兰, 秦得强, 秦小萍, 刘全俊, 何明川, 高熹, 唐萍, 吴国星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983-9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13

    炭疽病是咖啡的一种常见病害,对咖啡果实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损失,开展引起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致病性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并筛选有效的拮抗菌,将为咖啡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对实验室分离并保存的4株咖啡炭疽病病原Wyq1(Colletotrichum siamense)、Yyq1(C. fructicola)、Xbd1(C. gloeosporioides)、Hb1(C. theobromicola)孢子悬浮液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选择致病力最强的菌株进行后续试验;通过平板培养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平板对峙法对病原菌进行拮抗菌筛选。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4株菌株均可侵染健康咖啡叶片,且在4株病原菌中菌株Xbd1的致病力最强;对菌株Xbd1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为7,不同光照对其营养生长的差异不显著。室内拮抗菌筛选中有5株拮抗效果较好,分别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MC4-2、特基拉芽孢杆菌(B. tequilensis)D5-8、贝莱斯芽孢杆菌(B. velezensis)MC2-1、弯曲芽孢杆菌(B. flexus)ZLSY3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ticus)GJ7,其中拮抗效果最好的是枯草芽孢杆菌MC4-2,抑制率达57.8%。通过咖啡炭疽病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及其拮抗菌筛选,明确了该病原菌的致病性,筛选得到的5株拮抗菌的拮抗效果均较好,为炭疽病的防治及其生防菌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 林接英, 吴浩芳, 麦章龙, 张云霞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614-6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19

    澳洲石斛(Dendrobium kingianum)属于兰科石斛属植物,在我国作为观赏植物被广泛种植。近年来,广东省澳洲石斛生产上发生一种疫病,该病害为害茎杆和叶片,引起受害部位变褐腐烂,植株死亡,对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从发病的澳洲石斛上分离获得一种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显示,该菌可以侵染健康的澳洲石斛盆栽植株引起发病,表现出的症状与大田症状相似。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再次分离得到的菌株与接种菌的形态特征一致,说明原分离菌为引起澳洲石斛疫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 tub)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该菌株的形态学特征与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基本一致。BLAST比对分析发现,本研究中的2个菌株(SHL918和SHL921)的tub基因序列与棕榈疫霉的相似性均为99%。在基于tu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研究菌株与棕榈疫霉聚在同一分支上,支持率为100%。因此,结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引起澳洲石斛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棕榈疫霉(P. palmivora)。棕榈疫霉侵染澳洲石斛引起疫病为首次报道。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澳洲石斛疫病病原菌的毒力作用,结果显示,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甲霜灵和精甲霜灵·代森锰锌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0.000 03、0.0628、0.2381、0.5457 μg/mL;其次是百菌清、嘧菌酯和代森锰锌,EC50均小于10 μg/mL;而霜霉威盐酸盐和三乙膦酸铝的抑制效果差,EC50均大于100 μg/mL;多菌灵对该病原菌基本无抑制作用,EC50大于1000 μg/mL。本研究结果可为澳洲石斛疫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许诗萍, 高日芳, 张金莲, 宋娟, 李冬萍, 何苑皞, 曾诗媛, 陈廷速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215-2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23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但目前金花茶野生资源少,因此寻找高效的人工种植方法快速繁殖金花茶优良种苗,进而大幅度提高规模化种植金花茶的产量十分必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金花茶接种AM真菌,对金花茶有积极的影响。由于几乎所有的AM真菌接种试验均涉及菌根发育状况观察与侵染率测定,而目前AM侵染状况的观察测定方法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因此本研究探究一种金花茶根系AM真菌检测的最佳染色方法,以便更好地观察AM真菌对金花茶根系的侵染情况。本研究以金花茶健康植株根系为试验材料,探讨5种染色剂(苏丹红Ⅳ、酸性品红、苯胺蓝、台酚蓝、醋酸墨水)对金花茶根系AM真菌的染色效果。研究表明:5%醋酸墨水染色液的染色效果最佳,根皮层细胞内AM真菌的菌丝、泡囊、孢子等结构清晰可见,且能够明确分辨AM真菌与其他未知真菌,根的染色效果可以长久保存;利用苏丹红Ⅳ和酸性品红染色的AM真菌菌丝、泡囊与背景反差不明显,而且酸性品红的染色效果保存时间短,不利于观察;苯胺蓝和台酚蓝的染色效果略次于醋酸墨水,且价格昂贵,成本高。除醋酸墨水外,其他4种染色剂均是疑似致癌物,长期使用对操作人员的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安全隐患。醋酸墨水染色操作简便、毒性低、成本低廉、染色效果极佳,适用于金花茶根系AM真菌的染色和制片观察。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金花茶菌根种苗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 高兆银, 王家保, 李敏, 弓德强, 陈业渊, 胡美姣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162-1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17

    氯吡苯脲(forchlorfenuron, CPPU)是杧果生产上使用的膨大剂,由于使用不规范,造成了品质下降、果实畸形等诸多问题。本研究选用12 a树龄的贵妃杧果树为试材,在盛花期后15 d,喷施不同质量浓度(10、20、60 mg/L)的CPPU,花后15、25、35 d各喷1次,共喷3次,生理成熟期后采摘,研究CPPU对贵妃杧果果实产量、品质和采后贮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幼果期经10~20 mg/L CPPU处理后能够增加杧果的果形指数、促进果实膨大和产量增加,当CPPU浓度增加至60 mg/L时,果实膨大明显,但会导致产量下降。CPPU处理后,果实采摘时(生理成熟期)果实的叶绿素、类红萝卜素含量明显升高,花色苷明显降低,果皮红度值(a*)偏小,其颜色偏绿;完熟期杧果的叶绿素、类红萝卜素含量高,花色苷含量低,高浓度CPPU处理果实果面红色偏少,黄色偏多,果皮a*值偏小,部分果实偏绿色;完熟期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总酸增加,固酸比下降,口感甜度下降,低浓度影响较小,高浓度CPPU处理对内在影响较大。CPPU处理可降低杧果采后病害的发生,果实采后保持较高的硬度,明显延缓杧果储藏期果实软化,明显延长了杧果的贮藏时间,提高了其采后贮运特性。综合以上结论,幼果期喷施CPPU的适宜浓度为10~20 mg/L,盛花期后15~50 d果实细胞旺盛分裂期效果最佳,可显著增加单果重和产量,对果实品质和果实转色影响不显著,并能延长贮藏时间,更利于采后贮运保鲜。

  • 黄瑛琳, 张晓惠, 张淼, 陈彬, 陈炳华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59-2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4

    本研究报道了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属三蕊兰属(Neuwiedia Blume)1个,新记录种莲座叶斑叶兰(Goodyera brachystegia Hand. -Mazz.)、三蕊兰[Neuwiedia zollingeri var. singapureana (Baker) E. F. de Vogel]、阿里山全唇兰[Odontochilus drymoglossifolius (Hayata) T. Yukawa]、腐生齿唇兰[Odontochilus saprophyticus (Aver.) Ormerod]和旗唇兰[Odontochilus yakushimensis (Yamam.) T. Yukawa]共5个,对其形态识别特征进行简要描述并提供彩色照片,部分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FNU)。上述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种的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福建兰科植物多样性、区系及其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 巫锴丽, 刘键锺, 李成梅, 曾建荣, 庞玉新, 严寒静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78-2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7

    为应对广藿香药材需求量急速增加、无突出优点的品种且品种单一的情况,解决广藿香道地药材缺失及种质退化、种质来源混乱、易遭受病害虫害等问题,本研究通过辐照诱变育种,设置梯度剂量的60Co-γ射线,对愈伤组织、丛生芽、生根苗3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广藿香进行辐照处理,观测再生植株外观形态,筛选出变异植株,测量其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其主要挥发性成分广藿香酮及百秋李醇含量。结果表明:愈伤组织和丛生芽对60Co-γ射线较为敏感,死亡率较高,生根苗对60Co-γ射线较为耐受,死亡率较低,最佳诱变育种的方式是采用100 Gy 60Co-γ射线辐照处理生根苗,其诱变率高达10%。本研究最终获得29株广藿香变异植株,分别为三叶轮生、异型叶、深裂叶、狭叶、卷叶、下卷叶和紫色叶7种形态类型植株,通过比较分析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抗氧化物质(丙二醛、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广藿香酮和百秋李醇含量,最终筛选得到15株具有潜力植株,分别为:抗逆且高有效成分植株SY7和ZY1;对环境敏感且高有效成分植株SY15、SY18和XY1;抗逆植株SY2、SY6、SY19、YY2、YY9和XJY1;高有效成分植株SY10和SY17;“酮型”广藿香植株SY3和JY1。其中SY7和ZY1为双重优良特性新种质,2株“酮型”广藿香植株对于解决道地药材缺失及其种质退化等问题具有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60Co-γ射线辐照诱变方法选育的广藿香变异植株,具有较强抗逆性、高有效成分等优点,为广藿香诱变育种以及新品种选育提供成熟方法和潜在种质。

  • 姜士宽, 李涓, 张桂梅, 徐荣, 丁丽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1000-10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15

    研究离子交换树脂对麦角硫因(EGT)的吸附分离性能,筛选出适合用于分离纯化天然橡胶乳清(NRS)中EGT的离子交换树脂,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通过比较9种不同型号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对EGT的吸附容量和解吸率,选出最优的离子交换树脂,并通过静态、动态吸附试验考察无机盐浓度、pH、上样液浓度、上样流速、洗脱液浓度、洗脱流速对树脂吸附、解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A-2阳离子交换树脂最适合NRS中EGT的分离纯化,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pH为3.0~4.0,上样流速为2 BV/h,洗脱流速为1 BV/h,洗脱液氨水质量浓度为0.5%,提高上样液中EGT浓度更有利于树脂对EGT的吸附。验证试验表明,SA-2阳离子交换树脂是分离纯化NRS中EGT的理想介质,为工业化生产EGT奠定理论基础。

  • 余若云, 杨伟波, 冯元姣, 罗子飞, 陈思婷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783-7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14

    林下间作鹧鸪茶可破解用地瓶颈制约,应用绿色纳米技术提高其复合种植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纳米铁在椰林间作鹧鸪茶中的调控作用,以鹧鸪茶一年生苗为研究对象,开展林下栽培试验,探讨5个浓度的纳米铁处理(CK:0 mg/L,T1:25 mg/L,T2:50 mg/L,T3:75 mg/L,T4:100 mg/L)对鹧鸪茶叶生长、光合及化学特征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次纳米铁处理后,仅T3处理的鹧鸪茶叶长、叶宽和叶干重显著高于CK,但所有处理叶片数均显著多于CK。4个浓度纳米铁处理的鹧鸪茶叶绿素含量与CK相比显著增加14.96%(T1)、16.18%(T2)、17.91%(T3)、20.58%(T4)。随纳米铁浓度提高,鹧鸪茶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均呈增加趋势。第二次纳米铁处理后,T1、T3、T4处理的鹧鸪茶叶长、叶宽、叶干重、叶片数均显著高于CK。各处理的鹧鸪茶叶绿素含量相比CK显著提升10.28%(T1)、7.53%(T2)、11.13%(T3)、11.41%(T4)。随纳米铁浓度提高,鹧鸪茶叶片PnTrGs显著增加,但浓度达到T3时,以上3项指标显著降低。鹧鸪茶叶片PSⅡ潜在活性(Fv/Fo)和Fv/Fm也在T3处理中显著降低。2次处理后,与CK相比,鹧鸪茶叶片黄酮、脂肪和灰分含量在T1处理中显著增加,其脂肪和灰分含量随纳米铁浓度提高有所下降。因此,纳米铁对林下鹧鸪茶生长具有积极调控作用,但浓度过高会抑制其光合生长,使用浓度在25~50 mg/L为宜,本研究可为椰林间作鹧鸪茶中纳米铁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姜舒雅, 孙彬杰, 林萱, 刘文杰, 朱杰辉, 宋勇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632-6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21

    通过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华南9号(SC9)木薯生长及根际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湖南地区木薯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设CK(不施氮肥)、T1(酰胺态氮-尿素)、T2(铵态氮-硫酸铵)、T3(硝态氮-硝酸钙)4个处理(土壤肥力水平一致,氮肥施用量均为180 kg/hm2)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处理对木薯的株高、茎粗、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处理较CK处理均提高了木薯的株高、茎粗、产量与品质,T2处理下木薯的株高、茎粗、产量、干物率、淀粉含量均最高,较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3.51%、32.24%、61.72%、6.44%、19.86%。施氮改变了根际土壤养分含量,T2处理对木薯根际土壤养分含量促进效果最好;T2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块根形成和块根膨大期T2处理的速效钾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与CK处理相比,施氮提高了木薯根际土壤酶活性。随着生长期的推移,脲酶活性表现为逐渐升高,蔗糖酶活性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过氧化氢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其中T2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最高。综合来看,在湖南地区,氮素形态不同对木薯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施氮处理较CK处理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进而提高了木薯地上部分的生长,从而提高了木薯产量与品质,其中以施用铵态氮肥更有利于木薯SC9生长和产量提高。

  • 陈丽娟, 王东, 李洪雯, 刘佳, 张国薇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514-5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09

    对中国樱桃果实品质进行分析,有利于选育适合区域发展的樱桃品种,为中国樱桃种质资源的保护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结合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选取相同栽培条件下30个不同品种(优系)的中国樱桃果实进行内、外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优系)的中国樱桃果实品质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性状评价得分排名依次为C78、C6、C14、C34和C32,C20(贵州玛瑙红)这一品种在各地栽培均表现优异,本次综合评价排名为11。9个果实内在品质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为11.27%~36.32%。果实品质指标间存在相关系数,其中12项在0.01水平下极显著相关,17项在0.05水平下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8.196 %,能够反映数量性状的基本特征。欧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0个不同的中国樱桃品种(优系)初步聚为4大类。该研究得到的果实品质分析结果可以初步探索中国樱桃资源的遗传变异图谱,同时也可以作为新品种选育的参考依据。

  • 林春妹, 廖道龙, 刘子凡, 符厚隆, 陈贻诵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88-2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8

    本文以27个苦瓜自交系4叶1心的幼苗为材料,预培养1 d后,置于39 ℃高温培养,观察其高温胁迫72 h后的热害情况,通过计算热害指数(TDG)筛选评价出高、中、低耐热性的苦瓜种质;从中选取6个不同耐热性的自交系,测定39 ℃胁迫0 h和48 h的株高(PH)、茎粗(SD)、鲜物质量(SFW)和干物质量(SDW)等形态学指标以及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电导率(REL)、过氧化物酶活性(POD)、过氧化氢酶活性(CAT)、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含量(MDA)、脯氨酸含量(Pro)和可溶性糖含量(SS)等生理指标;主成分分析上述12个指标的耐热系数(α),综合评价6个自交系材料的耐热性;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耐热性评价数学模型获得苦瓜耐热性鉴定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以TDG为依据,27个苦瓜自交系中有耐热型3个,中等耐热型18个,热敏型6个;6个不同耐热性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与热害指数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耐热性的评价数学模型为:Y=-0.426+0.049X1- 0.011X2-0.009X3-0.018X4,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耐热性,预测值与Y值基本一致。说明SFW(X1)、POD活性(X2)、CAT活性(X3)和SS含量(X4)这4个指标的耐热系数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苦瓜耐热性差异,可用作苦瓜耐热性鉴定指标。本研究筛选出苦瓜耐热种质并构建苦瓜耐热性评价体系,为海南夏季耐热苦瓜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 孙燕, 张昂, 赵青云, 董云萍, 龙宇宙, 林兴军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323-3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12

    为明确异源双根是否能缓解咖啡连作障碍及其可能机制,本研究以大粒种咖啡1号(Caffea liberica, No. 1)和中粒种咖啡热研1号(Caffea canephora, Reyan No. 1)靠接形成大粒种-中粒种异源双根咖啡,通过咖啡连作障碍园土壤培养幼苗,评价植株苗木质量,明确异源双根对咖啡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通过双根无分隔、尼龙网分隔、双盆分隔等不同分根方式试验,明确异源双根缓解咖啡连作障碍机制,并探讨双根间在缓解连作障碍上的差异及协同作用。结果表明:较连作障碍咖啡园非根际土,异源双根咖啡或同源双根咖啡经根际土培养后苗木质量指数、总的植株生物量均显著下降,连作逆境抑制咖啡生物量积累,使苗木质量变差;非根际土培养后,异源双根咖啡、同源双根咖啡的苗木质量指数和总的植株生物量均差异不显著;而根际土培养后,异源双根咖啡较同源双根咖啡的苗木质量指数、大粒种根系生物量、中粒种根系生物量及总的植株生物量均显著提高。因此,连作逆境虽抑制咖啡生长,但对同源双根咖啡影响更大,异源双根通过其大粒种根系缓解连作逆境咖啡生长障碍。为进一步明确异源双根尤其是大粒种根系缓解咖啡连作障碍的可能机制,以不同分根方式培养异源双根咖啡,发现较无分隔、双盆分隔处理,连作逆境下双根尼龙网分隔后植株苗木质量佳,并且尼龙网分隔后植株的中粒种根系长势最好,说明大粒种根系化感物质促进中粒种根系生长。双根无分隔、双盆分隔后植株的苗木质量差异不显著,无分隔较双盆分隔后植株的大粒种根系长势差,即双根系在能够彼此接触的自然生长状态下,中粒种根系抑制大粒种根系生长,但这种抑制作用与中粒种根际化感物质无关,尼龙网分隔、双盆分隔后大粒种根系长势差异不显著,说明大粒种根际有无中粒种根际化感物质,对大粒种根系生长均无影响。综上所述,异源双根通过其大粒种根系减少自身在连作逆境中的化感抑制,利用其根际化感物质促进中粒种根系生长,实现根壮苗壮,达到缓解咖啡连作障碍的目的。研究结论为异源双根靠接在大田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卢志霞, 谭春林, 陈惠萍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955-9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10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子的正常萌发关乎后期植株的生长及产量。种子萌发始于干种子对水分的吸收,止于胚轴伸长。细胞内部及细胞间的水分运输,受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s)高度选择性调节。禾谷类的种子富含淀粉,内源性赤霉素可诱导α-淀粉酶等水解酶在胚中合成,并将其分泌至淀粉性胚乳中降解淀粉为小分子物质,供种子萌发需要。研究表明,只有α-淀粉酶才能完成水稻种子淀粉的降解。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一种信号分子,可形成各种活性氮物质,并参与解除种子休眠信号传导过程,NO供体可通过提高淀粉酶活性促进种子萌发。为探究AQPs、NO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本研究以博Ⅱ优767的水稻杂交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NO合成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 L-NAME]、钨酸钠(sodium tungstate, ST)与NO外源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AQPs活性抑制剂氯化汞(HgCl2)等对水稻种子进行处理,并借助表观分析和指标检测等手段确定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吸水能力、淀粉酶活性和淀粉降解速率等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90 mg/L HgCl2预处理的水稻种子,其吸水能力、淀粉酶活性和萌发率均下降,淀粉含量保持较高水平,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而NO外源供体SNP则可逆转HgCl2的效应,且NO合成抑制剂L-NAME(15 mmol/L)和ST(80 µmol/L)对水稻种子萌发的作用效应与HgCl2的相似。结果表明,在水稻种子早期萌发阶段,AQPs可通过NO介导诱发种子吸收水分,激发淀粉酶,加速淀粉降解,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探究AQPs与NO在调节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关系,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奠定理论基础。

  • 林兆威, 牛晓庆, 唐庆华, 王晔楠, 孟秀利, 宋薇薇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864-8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22

    2022年8月在海南省文昌市一个槟榔黄化病园内,分别发现叶片黄化和丛枝症状的叶下珠,前期检测均为植原体感染。为了明确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的分类鉴定,本研究通过克隆16S rDNA基因和核糖体蛋白(rp)基因,并进行基因序列一致性、系统发育树及虚拟RFLP等分析。结果显示:克隆获得叶下珠黄化植原体16S rDNA片段1246 bp,rp基因1212 bp;叶下珠丛枝植原体16S rDNA片段1827 bp,rp基因1240 bp。基因序列一致性显示,叶下珠黄化植原体与丛枝植原体的16S rDNA基因序列均与16SrⅠ组的植原体一致性高达98%以上,与槟榔黄化植原体海南株系的16S rDNA序列一致性达100%;而二者的rp基因序列均与rpⅠ组的植原体一致性高达99%以上。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16S rDNA基因均与翠菊黄化组(16SrⅠ)植原体聚于一个大分支,且与16SrⅠ-B亚组的槟榔黄化植原体聚于同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接近;而rp基因均与翠菊黄化组(rpⅠ)植原体集聚于一个大分支,且与rpⅠ-B亚组的翠菊黄化植原体聚于同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接近。虚拟RFLP分析显示,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的16S rDNA基因序列虚拟RFLP图谱与16SrⅠ-B的洋葱黄化植原体的参考图谱相同,且相似系数为1.00。综上表明,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均属于16SrⅠ-B亚组成员。研究结果可对采用铲除槟榔黄化病中间寄主的防控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 吴清铧, 贾瑞宗, 郭静远, 杨牧之, 胡玉娟, 郝志刚, 赵辉, 郭安平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837-8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19

    番木瓜是重要的热带经济水果。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 PRSV)是番木瓜的重要病毒病,经常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和质量恶化。自从1998年第一例转基因番木瓜问世以来,使得基于“致病菌衍生的抗病性(pathogen-derived resistance, PDR)”的抗病育种策略获得成功广泛应用。然而依赖于序列同源性的抗病性与病毒突变导致多样性增加之间的矛盾成为番木瓜育种科学家的新挑战。本研究拟采用RNAi策略针对复制酶(nuclear inclusion b. Nib)获得广谱抗PRSV番木瓜新种质。通过团队已建立的胚性愈伤诱导-农杆菌介导转化-再生苗诱导的番木瓜遗传转化体系,共获得经过抗性筛选的再生苗52株,通过特异性PCR进行筛选共计获得24株转基因阳性植株。通过对T0代田间自然发病试验中,转基因番木瓜株系抗病性明显高于非转基因对照,其中NibB5-2田间抗病性最优。通过hiTAIL-PCR方法确定NibB5-2插入位点位于第2号染色体supercontig_30的1976766的位置。T1代接种试验中,无病毒积累且无发病症状,初步确认具有良好的病毒抗性,为番木瓜抗病育种提供新思路。

  • 林育钊, 冯梦棐, 陈洪彬, 蒋璇靓, 郑金水, 吴锦雯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804-8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16

    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属于芸香科,原产于我国华南地区,内含大量生物活性物质,有利于人体健康。然而,黄皮果实因其果皮较薄、果肉较软,易受到机械损伤或发生果实腐烂、果皮褐变、贮藏特性丧失等症状,最终降低了果实采后商品价值及食用价值。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安全、环境友好的采后保鲜技术,以提升黄皮果实贮藏特性及其采后品质,从而延长果实保鲜期。氧化白藜芦醇(OXY)是一种天然活性产物,具有抗褐变、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病毒等功效。有研究表明,OXY在药用保健领域研究较多而在食品保鲜中研究较少。目前尚无关于外源OXY处理提高黄皮果实贮藏特性与采后品质的研究报道。因此,为探究外源OXY处理对黄皮果实采后保鲜效应的影响,以鸡心黄皮果实为试材,分别采用0.2 g/L OXY溶液与蒸馏水(CK)浸泡处理黄皮果实30 min,随后取出果实晾干并装袋(每袋装50颗果实),置于相对湿度为85%、温度为(25±1)℃的条件下贮藏10 d,每2 d取样观察,测定黄皮果实的贮藏特性与采后品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OXY处理能减缓采后黄皮果实的果皮细胞膜透性、褐变度和褐变指数的上升趋势,维持较高水平的果实商品率与较低水平的果实失重率。另外,OXY处理能维持采后黄皮果实较高的果皮L*值、色调角h值和较高的果皮总酚含量,而降低果皮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等酚酶活性。此外,OXY处理也可维持采后黄皮果实较高的果肉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滴定酸、蔗糖与可溶性总糖含量。因此,外源OXY处理能有效提高黄皮果实的采后贮藏特性,稳定果实果皮的外观品质与果肉营养品质,进而延长黄皮果实的采后保鲜期。

  • 鲁婧文, 关小灵, 李潇, 张宇, 缪卫国, 林春花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622-6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20

    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许多农林作物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SSK1是双组分系统中的应答调节蛋白,已有研究显示病原真菌中的SSK1与病原菌的形态建成、胁迫反应、耐药性和致病力有关,但在不同菌中其功能存在差异。为了解暹罗炭疽菌中同源基因CsSSK1的功能,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了CsSSK1基因缺失突变体ΔCsSSK1和回补菌株ΔCsSSK1(CsSSK1),对其进行表型观察。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形态发育上,缺失突变体ΔCsSSK1的菌丝生长速率略有降低,分生孢子较短且产孢量低,孢子萌发率也降低;胁迫应答上,ΔCsSSK1显著提高了炭疽菌对NaCl、山梨醇、蔗糖、葡萄糖、刚果红胁迫的敏感性,提高了对氟康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但降低了对咯菌腈的敏感性;致病功能方面,CsSSK1基因缺失明显降低了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CsSSK1基因参与调控暹罗炭疽菌的形态建成,应答盐胁迫、渗透胁迫、刚果红胁迫反应,参与药剂敏感性调控,影响暹罗炭疽菌的致病能力。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暹罗炭疽菌CsSSK1基因功能,解析病原真菌应答胁迫反应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 于鑫, 唐敏敏, 罗家欣, 宋菲, 朱婷婷, 陈华, 赵松林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592-6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16

    以嫩果期槟榔籽为研究对象,采用75%乙醇浸提制得槟榔籽提取物(areca nut extract, ANE),再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对总提取物进行萃取,依次得到嫩果期槟榔籽7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PE-ANE)、乙酸乙酯部位(EAC-ANE)、正丁醇部位(BU-ANE)、水部位(W-ANE)的萃取部分。通过体外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抑制试验测定槟榔提取物各极性部位对高血压的抑制潜力;通过酶动力学实验分析ACE抑制活性最好的极性部位对ACE活性的抑制作用类型;测定不同极性部位蛋白质、总糖及多酚的总含量,并分析其与ACE半抑制浓度(IC50)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对4种不同极性部位萃取物中的多酚组分进行初步定量。结果表明:嫩果期槟榔籽提取物各极性部位均具有一定的ACE抑制活性,其中EAC-ANE的ACE抑制活性最好。酶动力学实验表明,EAC-ANE对ACE活性的抑制作用类型为竞争与非竞争的混合型抑制。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极性部位ACE的IC50值与多酚、总糖及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且与多酚含量之间具有极强相关性(r=‒0.912)。在4个极性部位中定量了儿茶素、L-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原儿茶酸、槲皮素等多种多酚组分,且EAC-ANE中的相关多酚组分含量最高。综上所述,槟榔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降血压潜力,且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最好,多酚含量与各萃取部位的ACE抑制活性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可初步推断多酚是槟榔提取物中抑制ACE活性的重要物质。

  • 王伟博, 李松刚, 胡美姣, 曹学仁, 李敏, 李焕苓, 李芳, 高兆银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602-6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17

    2022年在海南无核荔枝上发现一种僵果病,与海南常见的荔枝病害炭疽病、酸腐病等病症差别明显,主要为害幼果,发病时幼果果实外观无明显变化,但无核荔枝完成疏果后,果实长至蚕豆大小时,发病果实的外果皮颜色变暗,剖开后内果皮发生不规则褐变,果实不再膨大,形成僵果,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对入侵途径和快速检测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鉴定、ITS、RBP2TEF1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引起无核荔枝新型僵果病的病原菌为伯氏镰刀菌(Fusarium pernambucanum)。无核荔枝幼果期果实果皮受农事操作、风、刺吸性昆虫为害等损伤后,易受到病原菌的入侵发病,而果实表面无伤口时不发病。病原菌入侵主要集中在果实纵经3.2~4.8 mm的幼果期,随着果实的生长、果皮保护组织的增加和伤口的减少,病原菌难以入侵,果实发病率快速降低。基于TUB基因序列,以伯氏镰刀菌及其他分离获得的镰刀菌属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测序,根据序列信息设计筛选出一对伯氏镰刀菌的特异性引物,构建了基于普通PCR的快速高效分子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灵敏、高效,可用于指导无核荔枝僵果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

  • 李玉洁, 王宁, 孟亚依, 海雪, 邢会贤, 柳洪鹃, 史春余, 司成成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362-3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16

    以萌芽性差异显著的5个甘薯品种济徐23、烟薯25、红香蕉、泰中6号和心香为试验材料,在贮藏期间定期取样分析块根中内源激素变化及碳水化合物代谢,贮藏结束后在小拱棚内排种育苗,调查出苗情况。结果表明:济徐23、烟薯25和红香蕉萌芽较早,采苗数量显著多于泰中6号和心香。贮藏结束、排种前,济徐23、烟薯25和红香蕉块根中的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泰中6号和心香,济徐23、烟薯25和红香蕉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较高主要是由于贮藏期间块根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降低幅度较小所致。济徐23、烟薯25和红香蕉块根中总淀粉酶和α-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泰中6号和心香,济徐23、烟薯25和红香蕉块根中α-淀粉酶活性较高主要是由于贮藏期间增加幅度较大所致。贮藏结束、排种前,与泰中6号和心香比较,济徐23、烟薯25和红香蕉块根中GA3含量较高、IAA含量较低、GA3/ABA和ZR/IAA较高。即,贮藏结束、排种前,块根中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高、α-淀粉酶活性高、内源GA3含量高及IAA含量低是其萌芽性好的生理指标。

  • 陈健鑫, 吴峰婧琳, 魏玉倩, 杨娅琳, 马焕成, 杨红玉, 伍建榕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47-2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3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山茶科(Theaceae)的一种特有的油料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油茶的集约化种植,病虫害大量发生,加之良种选育滞后,严重制约着油茶产业的发展。INDETERMINATE DOMAIN(IDD)家族是高等植物中一类保守的转录因子,通过介导植物内源激素进而调控植物的基础免疫反应。为鉴定油茶中IDD基因家族成员,本研究以油茶全基因组信息为参考,通过IDD基因家族保守结构域鉴定了29个油茶CoIDD基因家族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各基因的结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亚细胞定位。通过RT-PCR克隆到1个与AtIDD4/5/6同源的CoIDD4基因,明确了其理化性质、表达模式及核定位信号,同时分析了其启动区顺式作用元件的类型。研究结果表明,29个CoIDD基因家族成员分为4个亚组,平均亲水系数均小于0,属于亲水性蛋白,且亚细胞定位均位于细胞核内;克隆到CoIDD4基因的全长ORF框包含1620 bp碱基,编码539个氨基酸,主要在叶片和花器官中表达;该基因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主要是参与光响应和植物激素响应元件两大种类。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油茶中鉴定了29个IDD基因家族成员,其中CoIDD4基因与AtIDD4/5/6亲缘关系较近,推测其可能参与油茶激素信号转导和基础免疫反应调节等进程,为油茶IDD转录因子功能解析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油茶的抗性优良品种选育及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 蒋淑停, 彭李顺, 杨本鹏, 曹峥英, 杨学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68-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08

    探讨甘蔗脱毒原种苗不同生长时期氮、磷、钾营养元素的累积需求状况,为甘蔗脱毒原种苗田间繁育栽培过程中养分管理提供参考。试验分别在2020、2021年进行,调查中糖1号甘蔗脱毒原种苗全生育期生长情况,测定其生物量及其在各生育阶段根、茎、叶中氮、磷、钾各营养元素的含量,并分析氮、磷、钾的累积量、阶段吸收量、日吸收速率。结果表明:甘蔗脱毒原种苗从种苗假植到种茎最佳收获时需6—7个月可达15茎节,在7、8月至9月下旬(茎1期至茎2期)蔗茎生长速度最快,以茎4期(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干物质量累积增加最快,此阶段为生物量累积的关键阶段。在甘蔗脱毒原种苗全生育期中各元素含量及累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钾>氮>磷,在根茎叶各器官中蔗叶、蔗茎始终为氮、磷、钾含量相对较高的器官,氮、磷、钾累积量在茎伸长生长1期前主要贮存于蔗叶中,而后以蔗茎为新的主要贮存器官。甘蔗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在苗期和分蘖期分别为24.84%、26.18%、27.74%,在茎1~3期(7月下旬至10月下旬)分别为55.54%、58.61%、52.30%,茎4、5期(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分别为19.62%、15.20%、19.96%。因此,可根据各元素的阶段吸收量进行合理施肥,进而提高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的品质和经济效益。试验明确了甘蔗脱毒原种苗生长过程中对氮、磷、钾的需求状况,可为今后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田间规模化繁育生产的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提高脱毒原种苗田间繁育效率和养分资源利用效率。

  • 车海彦, 林雅婷, 罗大全, 龙海波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30-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04

    病毒病是海南番茄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海南番茄病毒病病原时发现,南方番茄病毒(Southern tomato virus, STV)在海南省多个市(县)的样品中存在,而且发现1株STV单独侵染的样品。为了解STV在海南省的发生分布情况,利用RT-PCR技术,对2015—2021年采自海南省的987份疑似病毒侵染的番茄叶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9个市(县)的142份样品中检测到STV,早在2015年STV就已经在海南番茄上存在,检出率从2015年(8.82%)到2021年(22.45%)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结合RACE和RT-PCR技术扩增到4个STV海南分离物的全长基因组,长度均为3446 nt,包含2个部分重叠的ORFs,ORF1(147~1280 nt)和ORF2(1048~3336 nt)分别编码p42蛋白(377 aa)和RdRp蛋白(762 aa),5′UTR和3′UTR的长度分别为146 nt和110 nt。序列一致性分析表明,4个STV海南分离物间基因组序列一致性为99.86%~100.00%,与目前GenBank公布的所有STV分离物基因组间序列一致性为98.45%~99.94%。基于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80个STV分离物被明显分为2个组(组Ⅰ和组Ⅱ),组Ⅰ包括亚洲、美洲、欧洲和非洲分离物;组Ⅱ中除1个亚洲分离物外,其他均为欧洲分离物;4个海南分离物被分在组Ⅰ,STV分离物的分组与地域呈一定的相关性,而与寄主无相关性。4个海南分离物与组Ⅰ分离物基因组序列变异度较高的区域位于881~1061 nt和1521~1721 nt,与组Ⅱ分离物基因组序列变异度较高的区域位于2041~2241 nt和2761~2921 nt。STV分离物基因组间未发现重组事件。这是在海南省首次报道发现STV。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STV在海南省的分布、发生趋势及遗传多样性,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王越, 桂涌, 胡彦师, 周世俊, 曾霞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154-1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16

    橡胶粒子是胶乳中的重要组分,对胶乳稳定性、橡胶生物合成和加工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但橡胶粒子的大小和分布在不同种质间的差异及其年变化尚无系统研究。本研究以国家橡胶种质资源圃种植的486份巴西橡胶野生种和栽培种为研究对象,于2020—2021年割胶期间每月采割胶乳,应用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对橡胶粒子平均径(Da)、中径(Di)、中径/平均径(Di/Da)、粒径≤0.259 μm的橡胶粒子频度、粒径≤0.197 μm的橡胶粒子频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质Da范围为0.313~0.439 μm,变异系数为0.008~0.206;Di范围为0.209~0.366 μm,变异系数为0.009~0.235;Di/Da为58.3%~84.9%,变异系数为0.015~0.123;粒径≤0.259 μm的橡胶粒子频度范围为31.1%~61.8%,变异系数为0.013~0.322;粒径≤0.197 μm的橡胶粒子频度范围为17.6%~46.4%,变异系数为0.018~0.588,且5项指标在不同种质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适宜作为胶乳特性指标。(2)对5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Di与Da的相关系数为0.781;粒径≤0.259 μm的橡胶粒子频度与粒径≤0.197 μm的橡胶粒子频度的相关系数为0.976;相比Da,Di与Di/Da的相关性更大,相关系数达0.814;相比Da,Di与粒径≤0.259 μm的橡胶粒子频度和粒径≤0.197 μm的橡胶粒子频度也更为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和-0.632,表明Di具有更强的统计学意义。(3)对Da、Di、Di/Da指标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月间存在一定差异,Da在6—8月、10月、12月差异不显著,9月和11月稍低于其他月份;Di在6—9月、11月、12月间差异不显著,10月份稍低于其他月份;Di/Da在6月、8月和9月之间差异不显著,11月和12月上升,7月和10月明显下降。(4)Da、Di、Di/Da、粒径≤0.259 μm的橡胶粒子频度、粒径≤0.197 μm的橡胶粒子频度各月的测定值与年平均值均呈显著相关,隔月测定3次(6月、8月、10月,7月、9月、11月,8月、10月、12月)与全年平均值相关系数均达0.850以上,可供未来橡胶粒子粒径测试采用。

  • 刘潮, 田雪莲, 唐仕香, 杨才静, 韩利红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973-9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12

    蝉花是我国传统名贵药食两用真菌,在绿色功能食品和新资源药品开发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以云南曲靖一株野生蝉花为试验材料,对其生物学特性和人工栽培条件进行研究,为野生蝉花的驯化栽培提供理论基础。结合形态解剖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对野生蝉花进行准确物种鉴定;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丝生物学特性和菌株驯化栽培条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蝉花分枝柄部橙黄色或黄白色,(8.0~28.0)mm×(1.5~3.0)m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4.0~8.5)µm×(1.5~3.5)µm;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 ℃、pH为6、碳源为蔗糖、氮源为酵母粉、无机盐为硫酸镁;在最适pH和最适温度下,碳源对菌丝生长影响最大,极差为1.21,其次为氮源和无机盐,极差分别为0.39和0.13;蝉花菌丝生长的最适因子组合为:蔗糖20 g/L、酵母粉2 g/L、硫酸镁2 g/L。蝉花人工栽培使用小麦和大米以1∶1混合的培养基,子实体采收周期约为40~45 d,每个栽培瓶蝉花干重平均约9.56 g。人工栽培收获蝉花子实体与野生子实体在外部形态特征上明显不同,子实体呈淡土黄色至淡黄色,分枝较少,高1.5~5.0 cm,宽0.3~0.8 cm,厚0.1~0.2 cm;孢梗束外密布污白色絮状或粉末状分生孢子。蝉花优良菌株和最优培养条件的筛选,将为其物种多样性保护、种质资源收集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胡一凡, 高晓余, 苏俊宇, 安梅, 杨林霞, 杨绍兵, 田洋, 范源洪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915-9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06

    草果是一种富含多酚和黄酮的药食同源作物。功能性草果资源的研究评价是育种利用和产业化开发的核心。本研究旨在草果资源的通便活性成分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分析,进行草果种质资源的筛选评价,探讨成分积累的可能因素。对来自老挝、缅甸,我国四川、广西、云南的57份草果资源,采用福林酚法、NaNO2-Al(NO3)3-NaOH比色法分别测定草果水提物的多酚、黄酮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多酚和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采用广靶代谢组学检测草果水提物的组分构成,检测出草果水提物中含量最高的为黄酮(46.34%)和多酚(15.98%);通过小肠墨汁推进实验验证草果水提物具有润肠通便功效;纺锤形草果资源的多酚和黄酮含量高于椭圆形果和圆形果,国外和我国云南怒江的草果资源的黄酮含量高于其他地区种质;草果多酚、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经度(P<0.05)、纬度(P>0.05)呈负相关,因此推测草果多酚和黄酮的积累可能与温度、光照、紫外线、土壤水分有关。以多酚和黄酮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将草果资源分为3个等级,利用该方法筛选到优良草果资源为我国云南怒江种质GS-3、GS-10和国外种质MDL-1、MGK-2。研究结果可为草果质量等级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分析方法,不但可以指导草果资源的考察和收集,而且可为草果资源的育种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张明富, 王松, 李佳原, 王雪彬, 李蒙, 牙丰硕, 黄丹妮, 何冰, 顾明华, 王学礼, 韦燕燕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1072-10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22

    本文主要研究了水分管理和叶面喷施外源植物激素乙烯(ETH)对水稻(Oryza sativa L.)根表铁膜、镉(Cd)积累以及健康风险指数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在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喷施2种浓度(50 μmol/L和100 μmol/L)乙烯(ETH)3次,同时采用连续淹水(CF)和间隔淹水(IF)2种水分管理模式。结果表明:(1)与IF水分管理模式相比,CF水分管理模式下,土壤中Cd的赋存形态改变,弱酸可溶态Cd由36%降至30%,可还原态Cd由30%增加到40%;(2)与IF水分管理模式相比,CF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根表铁膜中Fe和Cd含量均显著增加,外源喷施ETH也会显著提高2种水分管理模式下铁膜中Fe和Cd含量,最多提高了50.59%和58.06%;(3)与IF水分管理模式相比,CF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根、叶、糙米及精米中的Cd含量均显著下降;外源喷施ETH也有利于降低2种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各部位Cd含量,其中CF+50ETH处理下精米中Cd含量最低,与CF处理相比,精米中Cd含量由0.68 mg/kg降至0.45 mg/kg,降幅为33.82%;(4)外源喷施ETH显著降低了2种水分管理模式下Cd从根-茎和茎-籽粒的转运系数,均以CF+50ETH处理下转运系数最低,与CF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55.17%和23.81%;(5)CF水分管理模式和喷施ETH处理均对降低稻米Cd健康风险指数有很好的作用。由此可见,CF水分管理模式和外源喷施ETH在降低水稻对Cd的积累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刘俊杰, 黄圆圆, 雷虓, 葛良法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5): 1052-10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5.020

    花青素又称为花色素,是植物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大量研究表明,花青素在调控植物的抗逆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花青素是否影响植物的叶际细菌仍未知。为探究叶片花青素与叶际细菌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以花青素含量高的紫色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cv. Purple, Purple)及花青素含量低的矮象草(P. purpureum cv. Mott, Mott)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叶片花青素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其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及相对丰度进行分析,比较紫色象草和矮象草叶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紫色象草叶片的花青素含量是矮象草的近20倍。紫色象草和矮象草的叶际细菌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是β多样性差异较大。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水平的相对丰度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紫色象草和矮象草的叶际细菌群落组成呈显著差异。与矮象草相比,紫色象草叶内生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更高。在叶表附生微生物中,紫色象草中的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us-Thermus)相对丰度更高,而矮象草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更高。OTU水平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analysis of composition of microbiomes, ANCOM)、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差异分析及其与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种象草叶表面的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Unclassified_ Methylobacteriacea)和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的相对丰度与其花青素含量呈正相关,且紫色象草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矮象草。综上,紫色象草和矮象草叶表面附生细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探索了不同花青素含量象草叶际细菌群落的差异性,为研究紫色象草的优异饲用价值提供新思路,为解析植物次生代谢物与叶际微生物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 陈玥, 梁清干, 王蒙召, 陈艳丽, 朱国鹏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761-7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12

    为探讨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封垄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收获期产量的影响,提升海南地区甘薯栽培技术,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以鲜食型甘薯品种高系14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即47 600株/hm2(D1)、71 400株/hm2(D2)、142 900株/hm2(D3);4个施氮量,即0 kg/hm2(N0)、60 kg/hm2(N1)、120 kg/hm2(N2)、180 kg/hm2(N3),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对高系14封垄期的光合特性、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茎叶生长、源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封垄期结薯特性、收获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商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植密度下,甘薯封垄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茎叶鲜重、分枝数、最长蔓长、单株结薯数及商品薯单薯重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N1处理时最大;甘薯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N2处理时最大,较N0提高了32.0%,但N2与N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同一施氮量下,甘薯块根干物质分配比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D2处理达到最大但D2与D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根冠比和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在D3处理时最大,其中D3产量较D1、D2分别提高了30.9%和24.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块根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效应中,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均有显著影响,而对甘薯收获期产量的影响效应中,种植密度与收获期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4。综合本试验结果,当施氮量为60 kg/hm2、种植密度为142 900株/hm2处理(D3N1)时,高系14的产量最高,达到30.1 t/hm2,其对应薯块商品率为94.3%,均为所有处理中最佳。

  • 杨思霞, 黄旭光, 陆炎松, 黄爱玲, 黄宇寒, 霍行, 廖堂贵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722-7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08

    表型性状是育种的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种遗传变异情况,探讨朱槿品种表型多样性,为种质资源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本研究以39份朱槿品种资源为研究对象,收集测量其25个表型性状数据,包括9个数量性状及16个质量性状,并进行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9份朱槿品种资源存在丰富的变异,9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9.49~31.05,其中花梗长度变异系数最大,叶片长宽比变异系数最小,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7592~2.0299,其中花柱长度多样性指数最高,花梗长度多样性指数最低;16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3898~1.3203,其中花心眼区大小多样性指数最高,花型多样性指数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径和花瓣长度、最外层花瓣形态和花瓣次色、叶片长度和叶片宽度、花瓣长度和花柱长度、花径和花柱长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花径和花瓣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花瓣宽度和花型、花柱长度和花型、叶片宽度和叶片长宽比、花瓣长度和花型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为20时,可将39个朱槿品种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33份朱槿品种资源,主要特征是花径在11~17 cm之间,可进一步划分成2个亚类;第Ⅱ类群包含2份品种资源,主要特征是重瓣,花径较小,在10~11 cm之间;第Ⅲ类群包含3份品种资源,主要特征是单瓣、花径大,花径在18~20 cm之间;第Ⅳ类群只包含1份品种资源。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9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9.85%,通过主成分计算39份朱槿品种资源的综合评分,综合评分最高的品种是火凤凰,其次为情人节、茉莉亚空中花园、飞将军;综合评分最低的是月夜彩虹和巧克力蛋糕。

  • 崔恒久, 曾教科, 李雯, 黄海杰, 彭世清, 郭冬, 蒲金基, 周永凯, 李辉亮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3): 473-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3.004

    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ie Linn)属于典型的热带果树,主要在我国的云南省、海南省等地种植。腰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为农民增产创收,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价值。腰果对于低温十分敏感,在8 ℃时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生长停止。所以低温胁迫是制约腰果生长的重要非生物胁迫。CBF转录因子是植物在应对低温、干旱、盐等非生物胁迫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然而CBF基因家族在腰果中的作用尚未阐明,该家族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尚不清楚。本研究对腰果AoCBF基因家族的基本特性进行探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腰果转录组中鉴定并获得6个AoCBF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对其系统发育、理化性质、蛋白结构、低温诱导下表达模式和启动子作用元件进行分析。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6个AoCBF蛋白长度为189~ 334 aa,蛋白分子量为21.31~37.89 kDa,等电点均小于7,表明该蛋白呈酸性,且均包含AP2/ERF结构域。基序分析表明:AoCBF基因存在5个基序,不同AoCBF基因Motif的缺失暗示着相关功能的缺失性。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6个AoCBFs可分为A、B两个亚组,其中A组包含1个基因,B组仅包含5个基因。启动子顺势作用元件分析得出,AoCBF可能参与激素响应及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荧光定量表达分析显示,AoCBFs对低温冷胁迫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表明AoCBF在响应低温胁迫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分析了AoCBF基因家族的基本特性,为后续AoCBF的深入研究和应用积累基础数据。

  • 杜晓愚, 赵一杰, 张世鑫, 田维敏, 晁金泉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4): 653-6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4.001

    磺肽素是一种高等植物特有的小肽类激素,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分裂分化、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等生物学过程。磺肽素受体蛋白(phytosulfokine receptor, PSKR)是磺肽素的直接受体,对于磺肽素信号传导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克隆了橡胶树的HbPSKR2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基因表达模式、互作蛋白筛选及鉴定分析。结果显示HbPSKR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3159 bp,编码1052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114.84 kDa,理论等电点为6.34。结构域分析显示HbPSKR2属于典型的跨膜蛋白,前640个氨基酸是由亮氨酸重复组成的天线结构,第692~714个氨基酸是跨膜结构域,第765~1052个氨基酸是膜内激酶结构域。对HbPSKR2膜内激酶结构域以及拟南芥和水稻的PSKR同源序列进行多重比对,结果显示均存在ATP binding site、CaM binding site、Activation segment、GC Centre等保守性位点。表达模式分析显示,HbPSKR2基因在橡胶树形成层区高丰度表达,其表达量在冠菌素处理前期显著上升。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到12个与HbPSKR2互作的候选蛋白,并对其中的2个蛋白激酶(HbPBL8和HbPIX13)与HbPSKR2的互作关系进行荧光素酶互补成像验证。结果显示,在烟草中共转化HbPSKR2-nLUC/HbPBL8-cLUC和HbPSKR2-nLUC/HbPIX13-cLUC可以观察到强烈的荧光信号,进一步证明了HbPSKR2在体内可与HbPBL8激酶和HbPIX13激酶互作。橡胶树HbPSKR2基因克隆及互作蛋白鉴定将为深入揭示橡胶树乳管分化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