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黄瑛琳, 张晓惠, 张淼, 陈彬, 陈炳华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59-2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4

    本研究报道了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属三蕊兰属(Neuwiedia Blume)1个,新记录种莲座叶斑叶兰(Goodyera brachystegia Hand. -Mazz.)、三蕊兰[Neuwiedia zollingeri var. singapureana (Baker) E. F. de Vogel]、阿里山全唇兰[Odontochilus drymoglossifolius (Hayata) T. Yukawa]、腐生齿唇兰[Odontochilus saprophyticus (Aver.) Ormerod]和旗唇兰[Odontochilus yakushimensis (Yamam.) T. Yukawa]共5个,对其形态识别特征进行简要描述并提供彩色照片,部分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FNU)。上述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种的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福建兰科植物多样性、区系及其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 付厚华, 韦宏金, 陈新艳, 马良, 陈世品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64-2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5

    本研究报道福建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8种,隶属于5科7属,分别为:东亚羽节蕨[Gymnocarpium oyamense (Baker) Ching]、羽叶新月蕨[Pronephrium parishii (Beddome) Holttum]、多变蹄盖蕨[Athyrium drepanopterum (Kunze) A. Braun ex Milde]、琉球双盖蕨(Diplazium okinawaensis Tagawa)、海南双盖蕨(D. hainanense Ching)、切边膜叶铁角蕨[Hymenasplenium excisum (C. Presl) S. Lindsay]、剑叶铁角蕨[Asplenium ensiforme Wallich ex Hooker & Greville]和膜叶星蕨[Microsorum membranaceu (D. Don) Ching],其中东亚羽节蕨为福建新记录属,羽叶新月蕨、多变蹄盖蕨、琉球双盖蕨、海南双盖蕨和膜叶星蕨为华东地区新记录种。

  • 周熠玮, 廖飞雄, 叶远俊, 刘小飞, 徐晔春, 谭健俊, 刘金梅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69-2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6

    白掌属植物(Spathiphyllum Schott)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观叶植物。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是观赏植物育种与应用的基础。本研究以20份白掌种质资源为材料,对27个重要的观赏性状进行观测,结合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析白掌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6个数量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7.2%~69.9%,其中株高、分芽数、叶片数、叶宽、叶柄粗、花序长和小花数变异较大,而株幅和花序粗变异较小。11个描述型性状可以被划分为2~4个等级,香农-维纳指数范围为0.20~1.01,其中叶形的香农-维纳指数最高,而花被片是否分离和花被片颜色的香农-维纳指数最低。对27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当距离为3时可以划分为Group A和Group B两组,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27个性状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72~0.91。在Group A中,性状之间大部分呈显著相关,其中佛焰苞长分别与佛焰苞宽和花序长的相关系数高达0.91,而在Group B中性状大部分相关性不显著。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20份白掌种质可以分为Group I和Group II。Group I包括阔叶白掌、绿苞白掌、克利夫兰迪、亮叶、皇后、中花和绿巨人共7份种质,主要特征为植株较高大,叶片较大,佛焰苞较大,花序巨大。Group II包括多花绒白掌、天骄、水草、帕里斯、娇小、维客、美酒、泰勒、科丽丝、甜芝、甜糕、碧绿和阳光之梦,主要特征为分芽数和叶片数较多,更加矮化紧凑。研究结果可为白掌的种质评价和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 巫锴丽, 刘键锺, 李成梅, 曾建荣, 庞玉新, 严寒静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78-2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7

    为应对广藿香药材需求量急速增加、无突出优点的品种且品种单一的情况,解决广藿香道地药材缺失及种质退化、种质来源混乱、易遭受病害虫害等问题,本研究通过辐照诱变育种,设置梯度剂量的60Co-γ射线,对愈伤组织、丛生芽、生根苗3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广藿香进行辐照处理,观测再生植株外观形态,筛选出变异植株,测量其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其主要挥发性成分广藿香酮及百秋李醇含量。结果表明:愈伤组织和丛生芽对60Co-γ射线较为敏感,死亡率较高,生根苗对60Co-γ射线较为耐受,死亡率较低,最佳诱变育种的方式是采用100 Gy 60Co-γ射线辐照处理生根苗,其诱变率高达10%。本研究最终获得29株广藿香变异植株,分别为三叶轮生、异型叶、深裂叶、狭叶、卷叶、下卷叶和紫色叶7种形态类型植株,通过比较分析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抗氧化物质(丙二醛、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广藿香酮和百秋李醇含量,最终筛选得到15株具有潜力植株,分别为:抗逆且高有效成分植株SY7和ZY1;对环境敏感且高有效成分植株SY15、SY18和XY1;抗逆植株SY2、SY6、SY19、YY2、YY9和XJY1;高有效成分植株SY10和SY17;“酮型”广藿香植株SY3和JY1。其中SY7和ZY1为双重优良特性新种质,2株“酮型”广藿香植株对于解决道地药材缺失及其种质退化等问题具有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60Co-γ射线辐照诱变方法选育的广藿香变异植株,具有较强抗逆性、高有效成分等优点,为广藿香诱变育种以及新品种选育提供成熟方法和潜在种质。

  • 林春妹, 廖道龙, 刘子凡, 符厚隆, 陈贻诵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2): 288-2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2.008

    本文以27个苦瓜自交系4叶1心的幼苗为材料,预培养1 d后,置于39 ℃高温培养,观察其高温胁迫72 h后的热害情况,通过计算热害指数(TDG)筛选评价出高、中、低耐热性的苦瓜种质;从中选取6个不同耐热性的自交系,测定39 ℃胁迫0 h和48 h的株高(PH)、茎粗(SD)、鲜物质量(SFW)和干物质量(SDW)等形态学指标以及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电导率(REL)、过氧化物酶活性(POD)、过氧化氢酶活性(CAT)、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含量(MDA)、脯氨酸含量(Pro)和可溶性糖含量(SS)等生理指标;主成分分析上述12个指标的耐热系数(α),综合评价6个自交系材料的耐热性;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耐热性评价数学模型获得苦瓜耐热性鉴定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以TDG为依据,27个苦瓜自交系中有耐热型3个,中等耐热型18个,热敏型6个;6个不同耐热性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与热害指数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耐热性的评价数学模型为:Y=-0.426+0.049X1- 0.011X2-0.009X3-0.018X4,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耐热性,预测值与Y值基本一致。说明SFW(X1)、POD活性(X2)、CAT活性(X3)和SS含量(X4)这4个指标的耐热系数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苦瓜耐热性差异,可用作苦瓜耐热性鉴定指标。本研究筛选出苦瓜耐热种质并构建苦瓜耐热性评价体系,为海南夏季耐热苦瓜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 罗世杏, 覃昱茗, 黄国弟, 唐玉娟, 张宇, 李日旺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4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05

    芒果属全球约有69个种,我国主要分布有8个种。我国悠久的芒果栽培历史形成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天然杂交种。芒果在不断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枝叶、果实等外观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花粉在保持遗传保守性和稳定性下却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特征。为了深入研究芒果属植物花粉形态的分类学意义,理清芒果天然杂交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基于花粉微观特征,对芒果属种质开展孢粉学研究及遗传关系分析。利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芒果属2个种32份芒果材料的花粉外部形态和花粉外壁纹饰等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花粉6个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2份芒果种质花粉均属于N3P4C5型,极面观呈3裂三角形,赤面观呈近椭圆形,萌发沟孔为3条,萌发沟孔开裂度几乎到达花粉粒的两极;各材料的花粉形状大小、萌发脊宽窄、花粉纹饰、花粉外壁网孔密度和大小均存在差异;条纹状或网状纹饰和纹孔布满花粉粒表面,大多数芒果花粉属于网状纹饰,网孔形状多样,主要是圆形和长条形,纹脊粗糙,网孔分布密度在不同材料间存在差异。根据花粉粒大小、花粉形态、萌发脊宽、网孔大小和网孔密度等数量性状对参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32份芒果种质在相似距离为15时可分成三大类群,来自东南亚的马切苏、暹罗芒、仁和吕宋等芒果资源在谱系图中聚为一类,显示出一定的地域特征;萌发脊较窄的云南土芒、布鲁斯和象牙芒26号聚为一类;扁桃、收集的扁桃-芒与国内常见芒果栽培种聚为一类。原始的野生种白花本地芒与扁桃1号、扁桃2号、扁桃3号、扁桃4号聚为一组,该类资源具有原始型、野生型的特点。本研究可为芒果花粉形态的分类、亲缘关系和演化研究提供孢粉学依据。

  • 郭强, 江清梅, 何洪良, 黎正英, 梁永检, 秦昌鲜, 唐利球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49-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06

    科学地评价甘蔗种质资源,可为甘蔗杂交育种提供优质的亲本材料。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41份中蔗优良品系资源的7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黑穗病率、蔗茎产量、有效茎数、单茎重和蔗糖分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其中黑穗病率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67.2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与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茎径与有效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蔗糖分与黑穗病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4.725%,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的是产量性状,第二主成分反映的是茎数和品质性状,第三主成分反映的是病害和品质性状。聚类分析将141份中蔗品系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蔗株高大,高产高糖,抗病性强,宿根性强,各性状表现优异;第Ⅱ类群各性状综合表现较差;第Ⅲ类群各性状综合表现一般。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60份综合表现优异的种质资源,其中中蔗153303、中蔗150505、中蔗165201和中蔗151106等4个种质可作为高糖亲本;中蔗15710、中蔗160913、中蔗162026、中蔗112819、中蔗1415219、中蔗1510055、中蔗140802和中蔗151106等8个种质可作为抗黑穗病亲本;中蔗134007、中蔗118607、中蔗167010、中蔗144101和中蔗156615等5个种质可作为高产亲本。

  • 王金英, 李华盛, 鹿金颖, 蔡长福, 蔡邦平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45(1): 60-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561.2024.01.007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将传统的育种技术与航天诱变技术相结合实现育种目标的方法已经得到育种专家的广泛认可。福建香蕉产业受到病害、寒害和风害的威胁,以及外来或进口香蕉的冲击,种植规模正面临着萎缩的处境,使香蕉新品种的选育成为香蕉产业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前期以巴西蕉为母本,在航天空间诱变的基础上,经过连续栽培、筛选和观察,选育出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差异明显的2份材料。为鉴定自主选育的以上2份航天香蕉材料的遗传特异性,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从30条引物中筛选出2条多态性好的引物,对2份航天香蕉种质和18份现有香蕉种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的2条引物共扩增出17条清晰的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3条,占总条带数的76.47%,在DNA分子水平上显示出较高的多态位点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结合ISSR引物UBC881和UBC847,2份航天香蕉材料均存在特异性扩增条带,可区别于其他18份香蕉种质。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份香蕉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介于0.545~1.000之间,平均值为0.905;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60时,所选育的2份航天香蕉材料之间,2份航天香蕉材料与母本之间,以及2份航天香蕉材料与其他17份香蕉种质之间均有明显的遗传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航天香蕉新品种的选育和鉴定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