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仝宗军1,严俊杰1,张磊1,黄蓉梅1,徐伟南2,韩星2,许鸣凤1,陶永新2,谢宝贵1*
    食用菌学报. 2017, 24(03): 1-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20
  • 余昌霞, 曹晖, 陈明杰, 汪虹,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5-1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01
    构建了香菇135菌株(Lentinula edodes)菌丝生物量与其DNA含量的标准曲线。通过一系列的筛选工作,确定了标准菌丝的培养条件及DNA提取系统,得到了三个不同培养批次香菇135菌丝体构建的高重现性的关联标准曲线,它们均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0.99),统计构建标准曲线的所有90个数据,测定的单点误差范围为0.05%~13.74%(<14%)。所得数据表明在操作范围内,菌丝生物量与DNA含量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每mg香菇135标准培养菌丝(干重)对应的DNA含量为6.1μg。
  • 孙晓红, 陈明杰, 汪虹, 冯爱萍, 潘迎捷,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12-15.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02
    根据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S-腺苷-L-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基因(sahh)全长序列设计两个嵌套引物,与Takara LA PCR in vitro cloning试剂盒的接头引物结合进行巢式PCR扩增,得到sahh上游调控序列,通过序列分析发现,该序列含有1个TATA盒和4个CAAT盒。应用MatInspector程序分析sahh上游调控序列,发现该区域存在1个耐盐因子,1个热激因子,2个DRE元件和2个ABA应答元件。
  • 蔡丹凤, 陈美元, 蔡志欣, 李洪荣, 郭仲杰, 廖剑华, 王泽生,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16-1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03
    对21个鸡腿蘑栽培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SRAP分析,9对引物共获得23条明显的多态性扩增条带,利用23条扩增条带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亲缘关系树状图。结果显示:不同菌株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扩增指纹能有效分辨不同菌株的基因型。在60%的相似值上,21个菌株可以分为5大类,而在100%相似值上,除2个菌株Co.0071和Co.0072未能区分外,其余19个菌株均可单独分开。
  • 张慧, 江秀红, 林新坚, 陈济琛, 林戎斌, 郑永标,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20-23.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04
    利用同工酶I、SSR分子标记技术等方法对3个离子束选育获得的姬松茸菌株(AbML2,AbML7和AbML11)和一株孢子分离株(AbMD3)与出发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AbML11、AbML7在酯酶同工酶、多酚氧化酶谱带数量上与AbM9有较大的差别,有特征带出现;ISSR聚类分析看出,在相似系数大约为0.64水平上,可将供试菌株分为两大类,AbML2、AbMD3、AbML7、AbM9归为一类,菌株AbML11单独聚为一类。
  • 樊晓琳, 叶绿笋, 边银丙,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24-28.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05
    采用原生质体分离、菌丝尖端分离和组织分离3种方法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As2796的退化菌株进行分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分离株的农艺性状,筛选综合性状优于As2796退化菌株的提纯复壮菌株。结果表明,3种分离方法均能获得提纯复壮的菌株,其中原生质体分离株P28的提纯复壮效果最好。
  • 张美彦, 尚晓冬, 郭倩, 王瑞娟, 李玉, 谭琦,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29-3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06
    对收集到的36个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菌株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品比试验,为工厂化生产选择表现优良的菌株。共进行4轮筛选,从出菇正常的15个菌株中选择4个表现良好的菌株进行扩大栽培,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筛选出原基形成率高、抗逆性好的2个来自庆元的菌株(灰M良和灰M云)用于人工控制条件下生产。
  • 曹旸, 纪开萍, 刘静, 张春霞, 何明霞, 王文兵,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33-36+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07
    设计10种覆土方法研究了瓶栽条件下覆土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在瓶栽条件下出菇必须通过覆土处理。通过自然条件下覆土、无菌覆土以及覆土中混入细菌、放线菌的对比试验,发现覆土中的微生物能抵抗外界微生物的污染,并对子实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另外,对比覆土后封口培养及敞口培养的处理,大多数封口培养的处理出菇受到抑制,说明CO2的浓度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在瓶栽条件下形成子实体也有一定的影响。
  • 贾培培, 卢伟东, 郭立忠, 姜辉, 王胜蕊,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37-4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08
    从野生的绣球菌(Sparassis crispa)子实体中分离纯化绣球菌菌株,通过平板试验、液体发酵试验筛选绣球菌菌丝生长的最佳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并用预处理过的松木屑等为材料栽培绣球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分别为M6(啤酒酵母1.0%、蜂蜜粉0.3%、蛋白胨0.1%、大豆粉0.1%、KH2PO40.1%、琼脂2%p、H 4.5)、L4(M6去掉琼脂);菌丝在23~25℃条件下培养,约2个月显蕾,菇蕾在12~15℃培养,约4个月得到成熟的子实体,生物转化率约57%。
  • 田广文, 纪晓鹏, 陈姣, 陈德育,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41-4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09
    对生产上已采完1潮菇的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废菌棒进行及时补充营养L9(34)正交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补营养效果明显好于仅补水的对照。大多数试验配方处理均较对照现蕾和成熟早、生物转化效率和产量高。以2潮菇子实体产量和补液总成本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应用Fuzzy变换进行正交优化分析,得到产量高且成本低的最佳补充营养液配方为:葡萄糖2.5%,蛋白胨0.6%,酵母膏0.2%,KH2PO40.06%(MgSO4.7H2O 0.06%)。4个营养因素对综合评价指标的影响次序是:KH2PO4>酵母膏>蛋白胨>葡萄糖。
  • 孟玲, 王丽华, 黄芳, 宋爱荣,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45-4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10
    对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菌丝培养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花脸香蘑菌丝体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黄豆粉;无机盐以加入MgSO40.5 g,KH2PO41g(/L)最好;菌丝体在碳氮比20∶1~100∶1范围内均能生长,在20∶1~30∶1时最佳;菌丝培养不必添加维生素;菌丝体在pH7、8、9时生长均较好。经正交试验结果确定花脸香蘑菌丝体生长最佳培养基为(/L):蔗糖20 g、豆粉6 g、MgSO40.5g、KH2PO4 1g。
  • 张振宇, 田雪梅, 宋爱荣,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50-5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11
    对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香菇(Lentinula edodes)、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杨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6种食用菌进行中药渣固体发酵,采用热水浸提法取得不同食用菌菌质中的粗提物,比较不同部分提取物中多糖含量,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样品处理后NK细胞对YAC-1细胞的杀伤活性的影响。试验表明,水提醇沉物中香菇多糖含量最高(25.56%),白灵菇多糖含量最低;水提醇溶物中花脸香蘑多糖含量最高(22.55%)。各种食用菌的提取物在一定浓度下对小鼠NK细胞活性均有显著增强作用,其中香菇、杨树菇的水提醇沉物表现明显的剂量正相关关系。
  • 张丹凤, 郑仕栋, 陈国平, 郑丽珠, 潘裕添,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55-58.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12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白背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43-26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优配方(g/L):土豆20、玉米粉20、蛋白胨10和磷酸二氢钾5;利用超声波辅助水提醇沉法提取胞内粗多糖,多糖含量为75.5%;多糖粗提物经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200层析分离纯化,分别得到4个相对均一的纯多糖组分AP1、AP2、AP3和AP4。
  • 姚强, 高兴喜, 宫志远, 孔明, 任鹏飞, 刘岩, 韩建东, 任海霞,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59-63.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13
    研究硬脂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对灵芝液体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供试脂肪酸都能促进灵芝菌丝体生物量的积累;硬脂酸有利于灵芝胞外多糖的产生,在添加浓度为1.0g/L时,胞外多糖量达到(1 066.74±11.27)mg/L,是对照的3.37倍;亚油酸利于胞内多糖的合成,在浓度为1.5g/L时,胞内多糖量达到(620.90±7.11)mg/L,是对照的2.56倍;另外,亚油酸还对灵芝胞内三萜和胞外三萜量表现出较强的促进作用,在浓度为2.0 g/L时,胞内及胞外三萜量分别达到(394.23±10.32)mg/L和(551.32±6.22)mg/L,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3和1.12倍;而硬脂酸和棕榈酸的添加则降低胞内和胞外三萜的量。
  • 曲绍轩, 宋金俤, 马林, 华秀红, 李辉平,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64-67.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14
    采用拌料处理的方法探讨不同浓度的灭蝇胺和除虫脲在常压和高压灭菌后对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古田山多菌蚊(Docosia gutiuushana)的防治效果。出菇实验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灭蝇胺最低浓度62.5 mg/L在常压灭菌、高压灭菌后防治效果分别为75%、50%;除虫脲最低浓度15 mg/L在常压灭菌、高压灭菌后防治效果分别为74%、80%;除虫脲的防治效果好于灭蝇胺,两者残留量均符合美国、日本最低残留限量标准。
  • 闫文娟, 李泰辉, 姜子德,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68-7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15
    以小鼠的肺指数为指标,研究广东虫草子实体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性作用。结果表明:与病毒组相比,不同剂量广东虫草处理感染病毒小鼠的肺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当其剂量为0.27 g/kg.bw时,肺指数抑制率可达22.1%,与病毒组相比差异显著。
  • 张玉金, 郭华春, 陈严平, 付子艳, 王翠玲, 李梦杰, 李荣春,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71-7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16
    综述鸡菌(Termitomyces spp.)及其共生白蚁的共生起源、共生关系及共生繁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鸡菌及其共生白蚁提供参考。鸡菌及其共生白蚁起源于3千万年前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在蚁巢中,白蚁为鸡菌提供培养基并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鸡菌帮助白蚁降解食物并为白蚁提供营养丰富的菌丝体(小白球)。白蚁婚飞和筑巢等活动使鸡菌得到远距离传播。
  • 冯作山, 胡清秀, 张瑞颖, 杨小红, 曹凤明,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77-8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17
    从白灵侧耳的分类地位、遗传学、栽培技术、营养生理、营养成分与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提高白灵侧耳产量和质量、促进产业发展等进行展望。
  • 李跃进, 何晓兰, 李泰辉,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82-9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18
    依据KIRK等(2008)的第十版《真菌字典》的真菌分类系统对中国已报道的食用菌65个科、177属进行了系统排列,并讨论了其科属变动情况。这些属分别隶属于2个门、6个纲、15个目,每个属后附一代表种。文中系统同一分类等级按字母顺序排序。
  • 张金霞, 黄晨阳, 张瑞颖, 陈强,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3): 91-93.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3.019
    中农1号是笔者近年经多孢杂交选育的白灵菇(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 C.J.Mou)鲜销型品种,具有出菇早、色泽白、产量高、抗性强、无畸形的优点,栽培过程中对基质含水量、出菇温度、通风等要求也不同于其它品种,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农1号的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 刘春滟, 李南羿, 张玉琼,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2): 5-1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2.001
    从NCBI中下载了12 184条香菇(Lentinula edodes)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序列,处理后得到全长3 681 177 bp的4 684个Unigene。在其中共发掘出142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repeat,SSR),分布于120条EST中,分布频率为2.99%(平均分布距离:25.924 kb)。其中,单、二、三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的重复类型,A/T,AG/CT,ACG/CTG是单、二、三核苷酸的主要重复基序,分别占所有EST-SSR的23.23%、21.83%和10.56%。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Premier5.0设计了40对引物,并利用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在18个香菇品种中进行检测。其中,22对引物为多态性引物,多态率为55%。应用NTSYS软件的聚类方法分析表明,18份材料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375~0.984,与前人研究结果相符。
  • 赵微微, 李海波, 付立忠, 吴学谦, 许修宏, 贺亮, 程俊文, 魏海龙, 吴庆其,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2): 11-18.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2.002
    利用前期研究开发的10个SCAR分子标记对47个香菇主栽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基于SCAR标记在检测菌株中的存在与缺失差异,7个香菇菌株被首先鉴别出来,其余40个菌株被分成11个小组,其中一些形态特征极为相近的菌株,如L241与L241-4、闽丰1号与L12、Cr02与7402等被相互辨别。
  • 丁兴红, 温成平, 丁志山, 范永升,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2): 19-2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2.003
    采用低能离子射线诱变原生质体选育桑黄菌株SH009,在确定诱变剂量效应曲线的基础上选择了1.5×1015ions/cm2氮离子的诱变处理剂量。经过对诱变原生质体单个再生菌落的筛选,得到8株变异株,选取生长速度较快的5个菌株进行摇瓶培养,这5个菌株的菌丝体多糖和总黄酮产量均比出发菌株有所提高,其中P4的多糖和总黄酮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7.76%和73.24%。5个诱变菌株经平板传代5代以后的生长速度均保持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果表明,采用低能离子射线诱变桑黄菌株是一种有效的诱变育种方法。
  • 徐全飞, 郭亮, 充娜, 吴艳, 杨杰, 叶云霞, 孟俊龙, 常明昌,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2): 23-25.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2.004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8个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菌株进行工厂化栽培实验,从栽培周期、子实体性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等几个方面筛选适宜山西地区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6号菌株最优。通过菌丝拮抗试验对8个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评价,表明3、6号菌株与其它菌株亲缘关系较远。
  • 潘慧, 徐章逸, 边银丙,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2): 26-2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2.005
    以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6号和ACCC50894为亲本,分别采用单孢杂交和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方式获得65和37个杂交子,观测杂交子及亲本菌丝体生长情况,选择长势好及生长快速的杂交子进行栽培出菇试验。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5个生长势较强的杂交子从7个性状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单孢杂交获得的杂交子D12、D18、D20、D30、D19、D31、D17和D48关联度排名先于两亲本,农艺性状和子实体性状表现较好;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菌株Y29和Y30关联度排名介于两亲本之间。
  • 颜军, 李涛, 马绍宾, 赵之伟,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2): 30-35.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2.006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市售牛肝菌子实体分离得到两株性状稳定的分离株Lq4-2和Be2425,利用ITS序列分析并结合分离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对两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对其基础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离株Lq4-2鉴定为牛肝菌科(Boletaceae)成员,分离株Be2425鉴定为广义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s.l.);两分离株能在PDA培养基和MRD合成培养基上良好生长;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pH为5~6,最佳氮源为酒石酸铵;Lq4-2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而Be2425的最佳碳源为果糖和葡萄糖。
  • 韩增华, 张介驰, 刘佳宁, 戴肖东, 孔祥辉, 马庆芳, 张丕奇,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2): 36-42+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2.007
    采用6种不同配方和不同栽培方式进行野生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袋栽试验,摸索菌核形成条件。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在菌核形成早晚、整齐度、产量以及生物学效率等存在明显差异,供试培养料中以4号配方(桦树木屑44%,玉米芯42%,麦麸10%,豆粉2.0%,蔗糖1.0%,石膏1.0%,水分65%)栽培效果最好,虽然菌核形成较晚,但个体较大,颜色较深,每袋平均产量可达16.79 g。不同栽培方式中,不开口的处理对菌核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 周全, 唐兴国, 黄振兴, 宋鹏飞, 周骏江,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2): 43-46+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2.008
    以巴西蘑菇ABM-3菌株为试验对象,比较了麦粒菌种、发酵棉籽壳菌种、棉籽壳菌种和新型泥炭土菌种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结果表明,以泥炭土为主料的新型制种方法具有制种快、菌种保存期长、萌发定植快、成本低等优点。采用熟料标准箱式栽培,以棉籽壳为主料,发酵后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发满后置于标准箱中,泥炭土覆土栽培;供试的四种配方栽培料中最佳配方的鲜菇产量可达9.0 kg/m2,与发酵料床式栽培产量相当;子实体的镉含量平均值为0.42 mg/kg,产品符合国家质检要求。
  • 马茜茜, 李淼, 王贺祥,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2): 47-55.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2.009
    采用DEAE-cellulose,CM-cellulose和Q-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 75凝胶过滤层析,从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发酵液中纯化得到了一种漆酶,SDS-PAGE电泳检测其为单一蛋白,分子量为67 kDa,N-端部分氨基酸序列为GIGPVADLTITNAAV。该酶可以催化氧化多种底物,其中对ABTS[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ate)]的催化作用最强。最适反应条件为40℃,pH 5.0,其活性可以被Cu2+激活,被Fe3+、Hg2+、Fe2+抑制。该酶对HIV-1逆转录酶、乳腺癌MCF7细胞和肝癌HepG2细胞均具有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1.5μmol/L、2.3μmol/L和4.4μmol/L。
  • 李洪荣, 陈美元, 廖剑华, 王泽生,
    食用菌学报. 2010, 17(02): 56-5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10.02.010
    采用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PAGE)技术,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0214及其分解基质能力退化菌株0214-3、0214-5在4种不同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体的酯酶(esterase,EST)、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OD)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部分培养基中3个菌株的EST和PPO同工酶表型有明显差异,且2个退化菌株的同工酶表型变异一致,说明双孢蘑菇分解基质能力的退化与EST和PPO同工酶活性存在相关性。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COD同工酶酶谱表型一致。